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难忘的第一次作文600字-创业策划书格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六年级(上)
1《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
br>(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
有色,
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
然的风姿,倾听大自
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
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
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
一起读课文第3自
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
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
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
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
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第 1 页 共 105 页
(1)听写词语。
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秘 别有深意 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
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
”“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
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
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也使我们感受到大
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
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
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
“山
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
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
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
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 陈洁敏)
2《山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第 2 页 共 105 页
课前准备
1. 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
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
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
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 (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
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
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
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
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清晰起来,由远而
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岩石、每一片 树叶、每一丛 绿草,都变成了 奇
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
一个音符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
爱之情。同时也带
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
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
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
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
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
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
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
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
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第 3 页 共 105 页
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 沈荣华)
3《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
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
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
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
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
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
他把一个草丛边
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
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
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第 4 页 共 105 页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
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
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
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
(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
草丛中小虫子的快
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
村落”是个“
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
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
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
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
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
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
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
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
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
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
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
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②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第 5 页 共 105 页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
路。是
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
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
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
创造着。
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
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
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
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4《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课前准备
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简介索溪峪
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
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
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
连游人也渐渐变
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
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
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第 6 页 共 105 页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
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
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
:“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
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
,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
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
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
撅着屁股,赌着气又
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
十分传神地
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
br>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
,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
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
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
归真”的意思是去
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
朴归真”?
(4)
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
特点,再具体描写。
)
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
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
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
字──“野”:这里的
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
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
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
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
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
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
?又是怎样表达的?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 沈荣华)
第 7 页 共 105
页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
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
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
自然互诉心
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
br>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
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
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
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
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 习作
第 8 页 共 105 页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
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
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
然后写下来,一
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
写
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听雨
游×××
……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
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 沈荣华)
第 9 页 共 105
页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
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
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
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
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
互诉心声,交流感
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
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
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
角,大胆想象,抒
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
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
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
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
信息。在静静
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
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
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
第 10 页 共
105 页
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
人从菊花在四季
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
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
沈荣华)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简说
本组教材
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
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
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
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
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
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
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
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
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
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
表达自己的爱
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
主义情感。
单元教学理想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都是独生子女,生活
经历简单,加之对祖国的历史了解甚少,教材
所选的事离现在久远,因此很难体会到修铁路的难处,更难
体会在异国他乡的念国情结,理
解文章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一状况,我在教学这组教材前,必须要
求学生课前搜集资
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时,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古人云:“读
书百
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通过读,扫清文字障碍,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在读熟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抓住重点句段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
会关键词句在
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悟人物的爱国情,进而感情读。教育家叶圣陶说:“美
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
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
有莫大的收获。”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
程中,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课后,结
合综合性学习,让学自主查阅爱国主义方面的歌曲、
诗歌、故事、散文等,然后在课堂上交
流、汇报,谈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深
化情感,从而积淀爱国主
义情感。
5《詹天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学会11个生字。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③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④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 11 页 共 105 页
课前准备
课件: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活动资料、相关磁带
教学过程
导入:建构阅读话题
1.板书课题“詹天佑”,请学生谈谈课外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2.詹天佑是谁?──京张
铁路(板书)的设计施工者。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1905
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一百多年
)
3.对于京张铁路来说,
20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工整整一百周年!为了
纪念这一伟大时刻,
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请看大屏幕:
10月15日,张家口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暨大型文艺演出。
10月15日上午,张家口火车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10月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省市电视台播放;
10月12日开始,“詹天佑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演周”将在张家口市大众电影院拉开帷
幕;
10月13日,发行1000套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邮品。
4.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5.同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就让我们到《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初读:回顾难忘岁月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
铁路的过程中,带领
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梳理文章脉络:读了课文,请告诉老师,从1905到1909年这四年中,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几件事情?
4.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并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边板书边
指导“勘测”的写法,提示“隧”字的读音。
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一)刚才,我们匆匆地回顾了一百年前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对詹天佑
修筑铁路有了一个
整体的了解。在修筑铁路的四年也就是1400多个日子里,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
的动人
细节。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学生细读4-6自然段,圈圈画画, 思考,
詹天佑
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 让今天的我们深有触动?)
(二)组织交流
,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
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
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
等优秀品质。
交流预设:
片段一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
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
‘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指名回答)
引读,进一步体会“勉励”。(以下只是预设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生成。)
第 12 页
共 105 页
师: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片段二: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
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
.对句子的理解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
国情怀,你就怎样
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学生练读)
2.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你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
你强调这是第一条铁路。
你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你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
3.那
么,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学生从书上找句子回答。
教师追问:詹天佑
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这些困难吗?(屏幕出示以下文字─
─配上贝多芬的《命运》,老师
低沉地读屏幕上的文字):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
入第二段工程时,
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
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
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
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
间跟权贵周旋,终于
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
最让詹天佑感
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4.看完了这几段让人动
容的文字,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有别样的触动。指名读──
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5.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
遇
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
路,一定要把它
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片段3:他亲自带着学
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
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
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
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
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1.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3.练习朗读
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上台讲解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
师以课件辅助,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超群智慧。
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用话筒当火车,在老师画的
“人”字形线路上表演火车是怎么上山的,
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三)孩子们,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有感触的事情,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
这些
!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
敬。
第
13 页 共 105 页
研读:回眸百年沧桑
1.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联系詹天佑修筑
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想一想:这两
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难以平静?(默读,
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孩
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回顾那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难以平静的,谁来读读
有关句子?(交流感受
,朗读体会──抓住以下内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
的高山深涧;国人的期望;技术条件
的落后,资金的缺乏,理解詹天佑面临的压力)。
面对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面对国
人的殷切期望,面对高山深涧,我们可以
想象詹天佑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在压力面前,他犹豫了吗?退缩
了吗?
4.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
测线路。
5.引读:詹天佑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呢?学生接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
使中国的工程
师失掉信心。
6.继续引读: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
教师
板书:学生接──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师: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
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
划提前两
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
7.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写话:倾诉满腔情怀
1.此后的几年里,詹天佑一直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四处奔走,呕心
沥血。在极度紧张的
工作中,他病倒了,而且,病势逐渐加重。他拖着重病之身,登上长城,面对着曾经
战斗过
的地方,想起祖国的坎坷命运,壮志未酬的詹天佑深情地说:“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
粤汉路没有修通,南北大干线无法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的梦想破灭,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憾
事。所幸的
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段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
大幸事了……”
(师一字一顿地)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病世,享年59岁。
2.面对着将自己的生命化
为铁轨的詹天佑,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你的笔,把
你想说的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适当借
助于课文中的词句来表达你的情感。(音乐《沉
思曲》渐起……)
3学生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写话。
4组织交流。
5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着新落成的詹天佑铜像,表达我们的敬意!
究读:体察历史意义
1各自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回顾课始的提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为一条铁路的动
工而举行隆重的纪念?(学生联
系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是啊,纪念一条铁
路,是为了缅怀一个伟人,牢记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
神……(语重心长地)老师更希望,我们不要只在
纪念日的时候才想起詹天佑。下课!
第 14 页 共 105 页
板书设计:
人传承一种精神
詹天佑 …怀念一位伟人
↓
京张铁路 …纪念一条铁路 (1905-2005)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
”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
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
棺
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
我千不该万不该
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
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
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
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
文章哪些
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
第 15 页 共
105 页
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
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
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
,“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
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
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
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
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
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
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
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
,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
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
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
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
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
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
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
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
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
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
此我就成了没有母
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
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
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
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
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
默地站在窗前,
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
不
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
而
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第 16 页 共 105
页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
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
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
再次走进老人的心
田。读:──11月16日……(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
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
限眷恋,读:──11月28
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
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
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
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
样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
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
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
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
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
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
这个海外游子
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
母亲装在
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7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
活条件。
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情境导入
第 17 页 共 105 页
1.出示语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
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
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棵瓜秧上,还残存
着一个小瓜。
2.指名若干学生分别朗读语段,教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投入程度,相机提问学生:
A、“残存”是什么意思?
B、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C、通过“残存”,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揭示课题。
教师:读了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学生质疑:
这个残存的小瓜最后长大成熟了吗?
小瓜为什么种在小岛上?
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主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啊!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
个
残存的小瓜和“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色的翅
膀》这篇课文,
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而且把刚才我们的提问整理一下,看看课文可以解决
哪一些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
下来。
建构“海岛”意象
1.根据板书,指名汇报读后所得,引导学生用读书
的方式来回答提问,要求把相关语句读
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2.引导学生建构“宝石岛”的意象。
教师:课文中的“宝石岛”是一个怎样的海岛?你能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仔细找找答案
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巡视帮助。
4.指名汇报读后收获。
学生可能汇报的要点:
海岛离陆地远。
海岛面积小。
海岛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连昆虫都没有。
海岛上除了一群可爱的战士,好像没有其他什么人了。
……(在指名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教师
需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进行感情朗读,尽量不要作过多的分析和说教。)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
。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
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
一起播种下去。
(教师引导语参考: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终于迎来了可
爱的子
弟兵!战士们笑了,小岛也笑了!)
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
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
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
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教师引导语参考:海水是咸涩的,土地是贫瘠的,没有和风细雨,多
的是风急浪高,
西瓜啊西瓜,确实难为了你,但是,我们实在是不甘心啊!)
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第 18 页 共 105 页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
,把
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颗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海岛“尝瓜会”
1.找到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尝瓜会”的句子,一边读,一边
思考,观察通讯站站长如果
问大家:在我们的宝石岛上,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大西瓜,今天,我们应该把
第一块西瓜送
给谁尝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总结──雷达兵。
教师:是啊,如果没有雷达兵头脑里那些农业知识,恐怕宝石岛上的战士们吃不上自己
种
的大西瓜了!我们应该让雷达兵在吃第一口大西瓜之前,先向我们介绍一下他找到答案的
过程,你们说好
不好?那么,他可能会怎么介绍呢?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写一段雷达兵的
“战功”介绍吧!
3.课内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组织学生交流表演。
结识战士“小高”
教师:小高是宝石岛观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是他陪着“我”来到宝石岛的。这个小战
士很有意思,请通
讯们把课文中描写小高的一些词句用”
“画出来,多读读;说说你觉得
这个小战士的身上有些什么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对战士“小高”的印象。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小高在码头上
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楞。他把他的大提包
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
纸箱子。
(教师引导语参考:一边是一个大提包,一边是一只纸箱子,同学们,这两样东西,你
能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吗?──装的东西不同,和小高的距离不同,小高对他们的重视程
度不
同……读读这个句子吧,好一个可爱的小高啊!)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
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
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
居乐业。”
认识升华
1.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2.指名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生活呢?
战士们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有什么意义吗?
……
教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这些问题,也是老师一直在思考的。让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两个
问题:
第一: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那些方位?
第二:如果这个小岛上没有战士驻守,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3.学生发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结束课文教学。
布置作业
第 19 页
共 105 页
1.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
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编辑部,有条件的把信
发布在网站上。
(杭州市拱宸桥
小学 邵宏锋)
8《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
感。
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时,你是否
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初步感知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
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
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
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
体验。)
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
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 分角色朗诵
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诵。
第 20 页 共 105 页
(3)表演朗诵
配上音乐,化装表演朗诵。
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 俞可)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
方法与规律。
2.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能将搜
集到的材料,用比较合适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分享,养成乐于、敢于、善于与
人交流观点的习惯。
4.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找几篇比较优秀的演讲稿,印发给学生。
2.本单元
学习开始就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围绕“爱祖国”这个主题,搜集爱国诗篇(或
散文)配乐朗诵,寻找爱
国人士的足迹,了解身边的爱国人物,编写以爱国为主题的手抄报,
阅读和爱国有关的书籍。
第一课时
朗读片段,感受演讲稿的魅力
1.演讲稿导入。教师将一段演讲稿展示
在屏幕上,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如果能做到讲,
则更好),让学生以比较直观地感受演讲的魅力。
有一位母亲比母亲更亲,那便是──中国。
可记得这一位“母亲”?她飘散的长
发是千万条悠悠贯穿的河川;她的背脊,虽老迈仍
硬朗,是五岳,是阴山,是祁连,是……那宽大而慈爱
的脸膛,是青藏连接云贵吧!她伸展
的手臂从东北的谷仓,到长江的沿岸,到珠江的三角洲,那一片无尽
的沃土,是她温暖的双
手。啊!母亲!您的胸膛隐藏着多少灿烂的血泪史。曾经,你骄傲过,自豪过;也
曾经,你
黯然伤神过,愤怒过。在宇宙无垠的岁月里,您孕育了长青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属于您的孩子。
2.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段话,你有什么感觉?(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很感人
、很亲
切、很有感染力等)
3.发现特点。师:刚才大家谈得很好,这的确是一篇让人热血
沸腾的文字,读着它,我们
心潮澎湃,一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我们的心头升腾而起。接下来,老师将这
篇文章的下半
部分发给大家,读了之后,请说说,这篇文章和以前我们读到的文章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下发完整的演讲稿供学生阅读
《爱我中华情》于玉光
第 21 页 共 105 页
同学们:
(一二两段见上文)
这一群“母亲”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人。他们也有
许多共同的特
征──崇尚自由,爱好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他们含蓄而诚恳,勤俭而乐天,在他们
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绚丽的色彩──金黄、翠绿、朱红、靛蓝。他们向往自然,爱恋自然,
对
于万物有着浓浓的情谊。李白躺在床上,看见窗外的月光,因而想起自己的故乡,“床前
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将个人的感情与自然融合为一,凝结成
一种潇洒而美丽的诗情。李白
多情,白居易也多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相爱,原来是一种平
凡的男女爱恋,但是经过香山先生巧妙的构
思,精致的渲染,便成了一段富于色彩的传奇故
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
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多么令人
肝肠寸断的诗句!道尽天下有情人共同的期盼。王维独居空山幽谷,却
不觉孤寂,浑然有万
物皆我友朋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使自
己的生
活艺术化、情趣化,不也正是古今人人所追求的吗?南国情柔,北国情壮,万里长空下,一
片碧绿的草原,风吹草浪,几只巨鹰旋空而鸣,“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
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实,月儿本无情,群山之所以予人娴静,草原之所
以予人壮丽之感,都是因
为多情的人赋予它们生命,使它们鲜活,使它们富丽。
“母亲”的孩子啊!可忆起北平的紫
禁城,湖南的岳阳楼,青海的凄寒,西湖的柔美,
长江的浩浩,黄河的滔滔?骨肉同胞情,激起了“母亲
”每一个孩子的热血、热泪、热情,
让正义之血喷涌吧!让自由之泪洒落吧!让真理之情坚定吧!
4.学生读完后谈谈和其他文章不同之处:
预设:
和其
他文章不同的:没有一个确定的人物;没有故事情节;也不写景色;以表达情感为
主;就好象和我们在谈
话……
和其他文章相同的:有题目;分段写;有重点;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在讨论的基础上,了解演讲和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就是,一个人围绕一个话题,
用讲述的方式在公开场合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别人。
你听过演讲吗?在什么地方听过?(举行婚礼、饭店
开业、大厦落成、开学典礼、学校里的
报告。)是的,这些演讲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在公开场合发表
自己的观点。
5.提出学习任务:演讲可以分为有准备的演讲和即兴演讲。有准备的演讲
一般需要预先写
演讲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演讲稿。(板书:学写演讲稿)
如
果不想写演讲稿,也可以从自己读过的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
籍中,选择最能打动
自己的一篇(一本)写一篇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这项任务老师
就不作具体的指导了)
回顾综合性学习成果,学写演讲稿
1.引导确定主题。写演讲稿,首先要围绕着主题。请大
家快速默读“口语交际·习作二”
提示的第一段,想想,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
祖国在我心中)
2.相信通过两个多星期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一定对“祖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相信大家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我们用演讲稿的形式把它写出来。
3.演讲稿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请大家默读习作提示第二段。
4.生默读后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教师梳理,演讲稿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根据听众写上适当的称呼,拉近听讲者距离;
第 22 页 共 105 页
中间:用具体的材料把观点说清楚,这是演讲稿的主体;
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5.接下来,我们分步来完成演讲稿。先请
同学想想,我们这次的演讲稿听的对象是谁?(同
学)那么在演讲稿开头怎么写?(“亲爱的同学们”或
者“各位同学”。)
6.演讲稿最难写的就是第二部分,其实只要掌握它的规律,演讲稿
也并不神秘,同学们写
作起来也不会很困难的。我们再来研究演讲稿主体部分的要求:
然后写演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结合具体的材料,把要表达的观点说清楚
师:请大家说说,通过研
究,你发现了什么?(从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写演讲稿子,
首先要有观点;其次用具体材料来说明自己
的观点。)
7.接下来,就让我们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亮出自己的观点吧。其实,亮
观点很简单,
你只要围绕着“祖国”说一句话就行了。先小组中说,看哪组同学说得最多。(学生分小组
说一句带有“祖国”的话。)
8.交流。请学生说一句关于“祖国”的话,说完后,教师简单梳理并板书。
举例:祖国风光秀丽;祖
国文化灿烂;祖国历史悠久;祖国人才辈出;祖国科技发达;祖国
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祖
国还很落后;祖国建设需要更多人才;祖国一定会腾
飞;祖国的汉字有魅力;祖国的古诗是瑰宝;祖国人
民崇尚自由;……
9.黑板上写出来的话,就是观点。那么怎么让别人觉得你的观点很有
说服力呢?这就需要
借助一些材料了。比如说“祖国科技发达”,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
火箭技
术,说到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还可以举一些名人的话来增强表现力。
10.范文引路。教师出示一段演讲稿,看看作者是怎么写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
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
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
。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
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
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
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
,在贫瘠的
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
br>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讨论:
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祖国饱经磨难却依然坚强)
用了那些具体材料?(磨难:圆明园,邓世昌;坚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1.学生选黑板上“祖国……”的一个句子,用一些具体的材料将一句话展开为一段话。
(时间8分钟
左右)
第二课时
交流演讲稿片段
1.用实物投影(或者口头读),
展示三位学生的演讲稿片段──这三个演讲片段,分别
代表写得比较好,写得一般和需要改进之处比较多
的,以有没有用具体材料将观点讲清楚为
标准来评价。
2.集体修改需要改进的演讲稿片段。(展示写具体的过程,让全体学生知道怎么修改。)
第 23
页 共 105 页
3.修改自己的演讲稿片段。
4.再次请5-6位学生读自己的演讲稿片段。
合成完整的演讲稿
1.师:刚
才我们以一个片段为例子,谈了怎么样将观点写具体。其实,一篇好的演讲稿
子,也许不仅仅只是一个观
点,有可能有一组观点。比如,要想写写祖国值得我们深深热爱,
那么,我们就可以有很多方面来写,大
家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材料,哪些可以说明祖国值得我
们自豪?
祖国祖国风光秀丽;祖国
文化灿烂;祖国历史悠久;祖国人才辈出;祖国科技发达;祖
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祖国
的汉字有魅力;祖国的诗歌是瑰宝;祖国人民崇
尚自由;……
2.请大家选择
上面观点中的两个内容,也可以自己再补充(这两方面内容要和刚才写的
那分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用上
节课学到的将观点写具体的方法,把其它两个观点写具体。
3.学生继续写演讲稿子。(时间1
2分钟左右)
4.写完后就几位同学的习作进行交流、评价。
5.指导将结尾写好
。师: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好的结尾,对于演讲稿非常
重要。请大家欣赏这两个演讲稿子的
结尾:“母亲”的孩子啊!可忆起北平的紫禁城,湖南
的岳阳楼,青海的凄寒,西湖的柔美,长江的浩浩
,黄河的滔滔?骨肉同胞情,激起了“母
亲”每一个孩子的热血、热泪、热情,让正义之血喷涌吧!让自
由之泪洒落吧!让真理之情
坚定吧!──号召式结尾
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
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我的
话语多得成一部历史,我的话语多得可组
成一片星河,但是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便是─
─腾飞吧祖国,祖国吉祥,吉祥祖国。──总结式结尾
教师补充其他形式的:自然结尾,留有思索余地的结尾等。
6.学生写结尾。
7.请两个同学将完整的稿子读出来。
8.为自己的演讲稿加一
个好标题。(参考题目:《我爱祖国》《腾飞吧,巨龙》《我自
豪,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有一个家》《
祖国,我的母亲》《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
9.交流标题。
从语言方面修改演讲稿
1.指出演讲稿的特殊性──主要以听为主的文字。
2.下发一篇关于演讲稿语言方面的要求,学生阅读。
让语言更有演讲的魅力
写作演讲稿,在语言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要口语化,通俗易懂。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是不是
讲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不是
写得好。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是不是“上口”“入耳”。
如果使用的语言,
讲出来谁也听不懂,演讲就失去了听众,也就失去了演讲的意义。这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演讲
稿。
第 24 页 共 105 页
要生动感人。好
的演讲稿,语言要生动。怎样使语言生动呢?可以用名言格言增强说服
力。还可以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增强表现力。这样,可以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吸引
听众。
3.教师以一篇书面化语言较明显的演讲稿为例子,谈谈怎么样修改文章的语言。
4.学生修改自己的演讲稿。
5.分小组交流修改后的完整的演讲稿。
第三课时
活动前,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以某个爱国人士的姓名来命名这个小组。活
动采用小
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评委可以请同班其他学科老师参加。最终评出最佳团队奖、最佳口才奖,<
br>最具亲和力奖,最有人气奖等奖项。活动设立主持人两名。活动开始前,放背景音乐《中国
人》。
黑板上画中国地图,写上主题词“祖国在我心中”字样。
可根据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况,从以下内容中选择: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会。
综合学习汇报之前,教师组织学生看演讲录象。教师指出演讲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演讲尽量脱开稿子,或者半脱稿;
站立姿势要大方,不忸怩;
精神饱满,声音洪亮;
语速要适中;
要注意眼神的交流;
每组推一个优秀演讲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然后在课上演讲。
“中华好儿男”故事会
学生事先准备故事,要求每个故事不超过四分钟,每组讲一个。
爱国名人知多少知识抢答赛
主持人用一句话描述某位爱国人士的事迹,但不出现该名人的事迹,请学生抢答(也可
以有必答)。
我爱你祖国──诗歌散文朗诵会
学生事先准备好配音材料,可以集体朗诵也可以个人朗诵;可以诵读现
当代作家的作品,也可以诵读古代作家的作品。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善于和同学分享读书学文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2.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并进行成果展示。
3.积累名人名言,感悟伟人的爱国情操,受到感染,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整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爱国的格言、古诗词。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
第 25 页 共 105 页
交流平台
忆课文,交流收获
(1)用直线将相关的词语连起来,并说说理由:
季羡林 京张铁路
詹天佑 《怀念母亲》
雷达兵 蝴蝶
小高 授粉
(2)回忆说说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哪些事打动了
你,给你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和同
桌交流,再推荐全班交流。
(3)引导评议: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谈活动,交流感受
(1)谈谈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同一主题活动的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3)引导学
生说说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问题,是怎样克服、解决的?由小组内指
定同学进行记录。
(4)推荐交流活动情况,对于还没有克服解决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提出方案。
(5)谈谈自己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6)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的自我评定
,然后引导全班进行互评,评比”最佳活动
小组”、“最佳活动者”。
日积月累
1.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为自己是黄种人而感到骄傲;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更为中华民族
五千
年的灿烂文化而自豪。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名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华民
族的热爱,对自己
祖国的钟情。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人名言。
⑴自由朗读这些名人名言。
⑵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名言,说说含义。
⑶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表情?
A.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这是选自1949年4月周恩来在《关于
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的一句爱国名言。主要
意思是只有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有自信心,才能有为祖国
、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中华民族
的爱国情操,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它源于对生育自己的
故土、家乡、民族的爱。
B.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是1981年2月14日邓小
平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英文版写
的序言中一句充溢着爱国激情的话语,体现了邓
小平同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他是
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他深爱着的
祖国和人民。他这种无限高尚
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C.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句话选自鲁迅的《华盖
集续集·学界的三魂》,文中他分析中国的国魂有官魂、匪
魂和民魂三种,他认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
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D.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第 26 页
共 105 页
这句话选自巴金的《随想录》,体现了巴金对祖国、对人民深沉而执着的爱。
⑷朗读并背诵这些名言,进行语言积累。
3.交流自己收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1)朗读自己收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2)介绍所收集句子或古诗词的意思,谈谈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积累
展示台
1.展示准备
(1)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课本中这些学生分别展示的是什么?
(2)分组,综合性活动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为一组。
(3)以组为单位,确定自己组内展示的内
容,展示的形式,展示的特色以及分工情况。
鼓励学生超越课文中展示的形式,自行设计新的展示形式。
(4)各组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进行展示准备。(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
情况
,并进行协调。)
2.举行“祖国在我心中”展示会
(1)各组轮流介绍,并把自己组的作品带到展示区域进行展示、介绍。
(2)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
(3)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
”“创造奖”“能手
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浙江省绍兴市灵芝镇中
心校 王萍 )
9《穷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
迫的农奴
。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
词语是什么
?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板书:忐忑不安。
第 27 页 共 105
页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
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
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
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
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
有回来,为了养家
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
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
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
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
自然段。
桑娜的
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
闪闪发亮。” 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
呼啸声中
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6、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
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3)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三、再读课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
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 二 课 时
第 28 页 共 105 页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
请找出来。
(1)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联系课文体会:
“
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
在却不敢抬起眼
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
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
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
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
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
默是带着试探意图,
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2)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天气的恶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了)
二、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
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
读懂了什么。
三、引读第21~23自然段,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2、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
子,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
好心灵。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明
渔夫同桑
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
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
伤。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
于脑后,可见渔夫心地多么善良。
3、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与其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
宁可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
四、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1、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第 29 页 共
105 页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桑娜一
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美
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2、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
附例文: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
的小
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
出了细小的汗珠。
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了一张椅子上,两手掩着脸,“我们……
我们怎么办呀?你看,他们睡的
多甜多香,脸上还露着微笑,可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
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渔夫走了过
来,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别急,我来顶
着。你我少吃一口饭,就能把他俩给喂饱了,好了,我们总
能熬过去的!”
第二天的拂晓,渔夫迎着海雾出海了。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
道:
“上帝啊!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李莉)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齐读课
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老师想提两
个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
什么事?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3、解答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
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
“那匹马”了吗?(没有)
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
出摊主没有“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
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
来。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
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
“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第 30 页 共 105 页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
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为
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
即可)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教师: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
出一幕幕
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
刻会想些什么呢?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李莉)
1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有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 31 页 共 105 页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
”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
──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
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
“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
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
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
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
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
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
的眼神平静地望着
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
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
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第 32 页 共 105 页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
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
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王宏萍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张科燕
12《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
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
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
,给了
“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
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
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
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第 33 页 共 105 页
1、苏珊,一个普普
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
个母亲)
(1)出示句
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
读)
(2)母
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
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
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
理睬
、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
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
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
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
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
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小学梁幼华)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 学 过 程
第 34 页 共 105 页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
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
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
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
(家里、学校、邻居家、外
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
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第 35 页 共 105 页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
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
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
作、语言、
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
是怎
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王宏萍)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第 36 页 共 105
页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
br>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教 学 过 程
对话导入
1、读
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
颗善良的心灵,真的
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
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
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
的为“演说家”。
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
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
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
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
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
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比拼二:读悟警句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1)学生自选日
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
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
争对手。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第 37
页 共 105 页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
班长宣布本轮
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5)全班参与评选。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2、通过谈话提问
,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
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
理
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发表演说要
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
大方。
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2)自练。
(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比拼四:合创精美小报
1、教师小结过渡: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
多了,体会更深了,
对同学的了解更全面了,对吗?我想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
,知识
整合,制作成一张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
同学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
(1)至少2人,最多3人。
(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
3、比拼时间为一星期,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
第 38 页 共 105 页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 吴丽君)
1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0个
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中有关本课的词语“遥望、晶莹、资源、
矿物、恩赐、破碎、目睹
、和蔼可亲”等词语。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
与自然的相处同样需
要我们付出真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课文,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
来说说,
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一要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二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图引入,初读全文
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字词先自己想办法试着解决。
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1至2自然段);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3至4自然段);
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5至7自然段);
人类应保护地球(第8至9自然段)。
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宙相比又是显得非常──(渺小)。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
br>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
有一个
地球)。
第 39 页 共 105 页
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抄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己: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
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你心
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板块研读,深究题意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条条颤抖的波浪线条记下了你们心灵震动的痕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
(1)指名读。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
课文内容,说
说你的理由。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
显得
渺小了。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
(“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
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
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
b.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了“40万亿公
里”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
体现了说明文
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
课文,告诉我
们太阳离地球是1.5亿公里,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公里
坐
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朗读。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
第 40
页 共 105 页
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宇航员
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
存提供保障;说地球容
易破碎其实是指她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这
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
,同时更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
段。
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
说,或者对自己
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写话举例:
地球妈妈谢谢您,因为您用宽大
的胸怀养育了人类,养育了一切生命。地球妈妈对不起,
我们不但没有珍惜您,还无知无情地毁坏您,给
您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人类啊,不要乱砍乱伐,不要随意开采、随意毁坏资源了,不要滥用化学品
了,再这样下
去,世界的最后一滴水会变成人类的眼泪啊!
我想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
小事做起,不要让水龙头白白流水。不在房间里时,不要开
着电灯、电视,不要把没用完的笔记本扔进垃
圾桶。因为地球妈妈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做
不仅是为自己着想,也是为后代着想。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茹茉莉)
14《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读课文,想象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不同景象,找出造成大瀑布悲剧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老师今天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花圈,准备把它送
给一条大瀑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
学们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课题:大瀑布的葬礼。齐读课题。
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看到课题,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读完课文后,是不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读书?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思考)
回到课文中,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看能不能解决你的疑问。
第 41 页 共 105 页
2、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直奔重点,体会情感
1、提示学生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根据提示再读课文。
2、概括20世纪80年代大瀑布的状况和人们的态度。
(瀑布雄伟壮观,人们流连忘返)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
3、汇报几年后的大瀑布的状况。
对比前后两次描写大瀑布景象的不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说说面对大瀑布的悲剧,人们的反映。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1)交流。
(2)体会关联词“……而且……再加上……”,并用这个联系词概括大瀑布悲剧的原因。
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让我们穿越隧道回到总统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如
果你是菲格雷特,
你会说些什么?
2、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 沈建炬)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
、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
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课前准备: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
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那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土地也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
诉每一个光临那片
土地的人──
2、齐读课题。
第 42 页 共 105 页
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
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那么
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它们)
(2)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1、2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
如此重要
?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①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①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园?
②交流朗读的感受。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这
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
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
家园的家园。
投入感情,诵读“神圣”
1、引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提示语: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园?学生不必回答,随即引导全班齐读课文前三自然段。
2、各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同学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读“神圣”,回想画面
引读第1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第2、3自然段。
悟“神圣”,探究段落
留住这片圣洁呢?
自由读文章第3~7自然段,从文章里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多读读这些句子,可以在旁边
第 43 页
共 105 页
写上自己感受和体会。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
河水。
①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②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地善待河水?读第4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
己的感受。
③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①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空气对生命很重要)
②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文章里哪些句子可以体味到这种独特的味道?(读第5
自然段)
③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
先第一口呼吸,也
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
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
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6、7自然段。
(3)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因为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
②重点理解“降临到
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因为我们和大地上
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同属于一个家园
)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
保护大地。
①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土地)
②说说我们是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③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土地?
重点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如果家园受到
破坏,我们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园遭到
毁灭,人类又
怎能独自生存)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
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
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1)文章第3自然段不是强调大地是我们的
一部分吗,为什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因
为谁也没有拥有大地的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
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
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
(2)为什么说“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前面不是强调“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吗?(因为
大地拥有着各
种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物质,人类的生命才能得以繁衍、成长、延续)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全文,背诵语段
第 44 页 共 105
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浙江省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 吴淼峰)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的意
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
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
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
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
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
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 肆虐 盘踞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
以概括你受到的
震撼?(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
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第 45 页 共 105 页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 沈建炬)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
环保,关爱
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
灾情
况统计数字。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
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
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
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
珍惜资源,
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
br>境的问题。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
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
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第 46 页 共 105 页
组内交流讨论(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
br>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见资料。(略)
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组内交流讨论(二):“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
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
意见和建议。
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张祖勤)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
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
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
47 页 共 105 页
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交流平台
<
br>(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
和《
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还从课文内容中
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
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
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
明天,尽一份自己
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
文的
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
会联系实际,深入思
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
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
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
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
章内容,联
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日积月累
(1)在许多
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
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
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
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
无节,则常不足。)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
第 48 页 共 105 页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
)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
泽而渔”这个成语
?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
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
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
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
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
划?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实验一小 邱丽霞)
17《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
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
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
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
直立着,浓密的胡
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第 49 页 共 105 页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
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
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
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
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4、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若学生不知从哪说
起,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
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
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
(2)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
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
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板书: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3)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
点。
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
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第 50 页 共 105 页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年少、健康
天真、活泼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出他是
一个健康、可爱的
农村孩子。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这篇课文还
描写
了闰土的哪些方面?(语言)
请你们细细地品味6~16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生交流,适时板书: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3、闰土向“我”
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
用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
4、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
评
一评。
5、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看
谁能让大家身临其境。(每件事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指导朗读。如,“雪地捕鸟”可让学生边朗读边表演;
“看瓜刺猹”教师可扮成“我”引导
朗读,调动学生情绪)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闰土是个
怎样的少年?(教师相机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多
识广)
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月亮地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我”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所
以,三十年过后,
“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幅画面。
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学生描述。
轻
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景色描写烘托
气氛、动词的恰
当使用使画面动了起来)
引导背诵(可以出示段落填空进行提示)
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1、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他
还有无穷无尽的稀
奇事……)
第 51 页 共 105 页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池塘捕鱼、捉泥鳅……)
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
能干、见多
识广的农村少年。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3、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不知道(海边有如
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
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
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
)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
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
样危险的经历)
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
想起
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
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观看插图,想象表演
1、闰土为我打开了一扇
窗,让我看见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多么想再和他相处几天,再
听听那些新鲜有趣的事儿呀,可惜我们
却要分手了。
2、读一读17自然段。他们会怎样话别呢?
3、同桌分角色想象表演。板书:难舍难分
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我”和闰土一别
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闰土的一句“老爷”
让“我”大吃一惊。请同学们课下
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然后交流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看瓜刺猹
第 52 页 共 105 页
潮汛看鱼聪明、能干
勇敢、见多识广
羡慕 佩服 向往难舍难分
( 山东省潍坊外国语学校李颖)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说明文字以及学习建议。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同学们,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
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
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
几件事。(相
机板书:我的伯父)
学生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紧扣课题,质疑问难
出示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
梳理问题。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自己
解决?(第
一个问题较简单,学生自己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这与鲁迅先生是<
br>个怎样的人有关系,有一定难度,需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
br>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
生的品
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
(1)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
集体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谈《水浒传》”。
引导学生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重点句,联系上下
文“我”的表现及伯父送书,
再结合伯父的身份,体会到这是伯父对“我”读书时不认真的委婉的批评。
从中看出伯父教
育“我”讲求方式,避免直接批评让“我”难堪。从“我”当时的以后的表现看,伯父委
婉
第 53 页 共 105 页
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伯
父教育“我”认真读书这件事,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讲
究方法的人。 <
br>此处引用“阅读链接”中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
恭敬地
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
帮助学生深入体
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关怀。
2、交流“碰壁”。
引
导学生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重点句。这个句子比较难懂,先让
学生知道鼻子扁
是天生的,不可能被墙壁碰扁;然后,教师讲解社会背景,启发学生自己理
解:“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
会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
迫害。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
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许他发表文章,还
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反
动派进行斗争。“碰了几次壁,把
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要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鲁
迅的顽强斗争精神和
乐观主义精神。
3、交流“救助车夫”。
引导学生抓住“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
绷带”,“
掏出一些钱”等重点词,从“救护”时的动作和“资助”两个方面体会伯父对劳
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可结
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体会。
当谈到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时,
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从中体
会他的爱憎分明。指导朗读时,教师要渲染当时
的氛围,帮助体会感情:北风怒号,天色阴
暗,车夫在痛苦地呻吟,为生计而苦苦挣扎;伯父救助车夫,
态度是那么亲切。救助后,伯
父态度严肃,内心激愤。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
验。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
多休息”,鲁迅“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
地写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
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通过大家的学
习、交流,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
人。师相机板书:为自己想
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
点的?学生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生给你
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鲁迅先生是一个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的这种高尚品质赢
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怀着无
第 54 页 共 105 页
比崇敬的心
情,有感情地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互读
赏析)
弄清段落之间的联系,学会加小标题
为体现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第一部分和
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课件出示各部分内容;指名读)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全班交流,理解问题(理清课文安排的五个材料及其关
系,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为总分的关
系)。
2、学习加小标题的方法。
师:根据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就是小标题,有时也可以从每段摘出最能表达
主要内容的句
子或词语作小标题。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中的几个材料,能不能给每一部分加
一个小标题?试试看。
3、学生练习写小标题。集体交流。
4、教师小结。(投影出示优秀小
标题:谈《水浒传》;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师
生评价。
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语句。
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
(山东安丘市教研室程庆辉 山东安丘实验小学王晓丽
19《一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鲁迅的照片。
教 学 过 程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
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
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
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
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
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板书课题:一面)
第 55 页 共 105 页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1)我向里面望了
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
上下的中国人。
(2)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
唐的样子。头发约莫
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
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
羽纱
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5、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探讨:题目“一面”除
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
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
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山东安丘实验小学王晓丽
山东潍坊外国语学校李欣容)
第 56 页 共 105 页
20《有的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鲁迅的诗《自嘲》。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有的人活得崇高、
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
学能
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它们之间
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
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
都使
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山东潍坊外国语学校路 朝霞)
《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第 57 页 共 105
页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同学们,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
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就从
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
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专心
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
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
来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评价着,突然,我
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我忍不住和他吵
了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
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又会怎样?
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组长将意见汇总。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3、集体评议: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
上?
小结: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也可能在情理之中,但你的续写应该让人感到更积
第
58 页 共 105 页
极向上,而不是消极低落。
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少年闰土》,课文通过
哪几件事揭示了闰
土的形象?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示选题,选择习作
课件出示:
习作一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
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
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
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习作二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
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
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
木船……
以上这段话很简略地讲了“我”和好朋友之间的一件事情,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
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习作。
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作文批改要求和重点:
内容叙述得是否具体;
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
书写是否工整美观;
结构是否比较严谨;
是否有创意;
是否切题。
范文引路
课件出示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
学生快速朗读。
合作学习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评价、讨论。
小组派代表予以点评,宣布本组成员所给分数及理由。
合作批改
同桌交换阅读对方作文。
用修改符号批改,按项目评分。
汇报交流
指名读自己或他人所写的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几名程度不同的学生的作文,同桌读眉批、总批,汇报批改意见。
第 59 页 共
105 页
作者谈收获。
课堂总结
(山东潍坊外国语学校 陈丛伦 )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印象中的鲁迅,交流理解句子深刻的含义的方法。
2.
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
3.感受语文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整理、搜集鲁迅的名言警句。
2.趣味对联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提取资料,交流印象
1.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些了解。让我们来谈一谈自己心中的鲁迅。
2.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的事例谈一谈。
3.你在阅读鲁迅作品之后,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联系课文,总结方法
1.在文章中多数句子一看就懂,但有的句子含着深层的意思,需要认真体会。
2.列举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句子的含义。
3.全班回顾学习方法,共同交流。
4.师生共同小结:“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的基本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
还可以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5.师:希望同学们把习得的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1.自读句子,发现特征: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2.全班齐读,读通顺、流利。
3.自读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自己对名言警句的理解。教师给予帮助。
5.自由朗读,力争背诵。
6.检查背诵,全班齐背(不能背诵的可以读)。
第 60 页 共 105 页
7.你还搜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名言警句呢?全班交流?
8.你从这些名言警句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趣味语文
1.学生自由熟读故事,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你从这个故事中,砍刀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鲁迅?
3.这个故事的趣味性体现在哪里?
4.你还知道哪些内容类似的趣味语文故事呢?请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 李勇)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案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
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
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
诗歌,那就让我们
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
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
了好的活动计划,
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
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
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
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
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
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
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第
61 页 共 105 页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
(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
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
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诗海拾贝 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第 62 页 共 105 页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
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
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
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
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
欣赏先人们给我们
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
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
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
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
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
表性
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
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第 63 页 共 105 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
》,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
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
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
这首词的内容没
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
天净沙:
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
内容没有关系,这首
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
声。词有单调
、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
两片(阙),两段的平仄、
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第 64 页 共 105 页
《天净沙·秋》
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
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
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② 解释个别词语。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 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
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
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
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
,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
忘怀于大自然所得
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
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
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
“黄花”三个
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
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
落
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在这一片宁静的
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第 65 页 共 105 页
《天上的街市》《白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老师
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
来读读《天上的街
市》《白桦》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
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天上
的街市》中,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夜晚的天空想象成美丽的街市,把天上的明星
比作无数的街灯,然
后联想到天上的人们提灯在夜游。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幸
第 66 页 共 105 页
福、快乐的生活的向往、追求。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
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
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
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
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
它是高尚人格的象
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净沙·秋》《天上的
街市》《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
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
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
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①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诗海拾贝 活动一 搜集诗歌
活动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第 67 页 共
105 页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
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活动二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
第 68 页 共 105 页
(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
(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诗歌分类表 整理人:
类别 诗歌的题目
作者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
(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
第
69 页 共 105 页
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
诗歌
作者
推荐理由
推荐人: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
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与诗同行 教案
活动一 举办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
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
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
,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
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
br>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
表演
,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
目单、化妆,人人为班
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第 70 页 共 105 页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秋诗冬韵”诗歌朗诵会
时间: 11.21
地点:学校多功能室
形式:四人小组参赛
主持人:王小一
教师布置: 1小组
串词准备:
2小组
道具准备: 3小组
评委安排: 4小组
场地清洁: 5小组
活动报道: 6小组。
照相,写报道。
活动二
自己动手写诗
活动内容:
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2.尝试写诗。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
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
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
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
起,可今天老师想给
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1.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生:我喜欢《致老鼠》,因为作者把讨厌的老鼠想象成了人来写,很有趣。
生:我喜欢《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
br>些事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
大胆想象,锤炼语言,
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第 71 页 共 105 页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
法。
1.巧用比喻:
云
云象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象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妈妈
妈妈是一个闹钟
每天早上叫我起床
2.妙用拟人:
风
风儿 微笑
在树上荡秋千
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玩飞镖游戏
风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掀起我的裙子
然后在旁边大叫
羞!羞!羞!
真是气死我了
3.运用夸张: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
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不动了
4.运用假设
如果我变成风
如果我变成风
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
替妈妈
把脸上的汗珠
一颗一颗吹干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第 72 页 共 105 页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活动三 合作编诗集 诗歌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
第一课时
一、合作编本小诗集
1.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
诗当了小诗人了!
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
串美
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1)准备好选入诗集的诗,可
以编入搜集到的诗或故事,也可以编入自己写的诗,还可以是同
学写的诗。小诗集中还可以适当穿插诗歌
故事或相关资料。还可以配上插图,或者辅以书法。
(注意引导学生要将搜集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
搜集的诗歌故事、诗歌资料等要分类编
排、有序组合。)
2)可以请父母、老师或同学写序。
3)注意封面设计的精美,诗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编排好目录。
3.成果展示
1)诗集编好了,我们来欣赏吧!小组把诗集放在展示台上,并派代表介绍。
2)同学们评一评,可从书写、编排、美化等方面评。
3)选出优秀的诗集交流,可在学校里
展示,开展班与班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请家长参观和评
议。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3.出题方式: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第 73 页 共 105 页
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无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还是在诗歌知识的积累
上,都有了很
大的进步,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诗歌。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学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内容: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准备:带上自己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以及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
活动设计:一课时
活动过程:
1.同学们,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们共同的努力
之下,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
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
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
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
总结一下,让
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2.还记得活动开始时我们自己拟订的
计划吗?请大家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浏览一遍,回忆本
次活动的全过程,想想本次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活
动自己收获比较大,然后用5──8分
钟的时间写一写。
3.就象大家写的一样,
这次活动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还记录了点滴
体会,赶紧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教师相机板书:<
br>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分类 朗诵的技巧 学习写诗 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5.接着刚才所写的活动过程,详细地写写自己活动中的收获。
6.小组里交流总结,评选出优秀总结
(全组设计:重庆市石桥铺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21《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
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
进行语言积累。
第 74
页 共 105 页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
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
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
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
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
较明确,有助于他们
的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
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
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
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一段(1-13自然段):通
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
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
:(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
展示了海鸥
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三、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
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
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四、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第 75 页 共
105 页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
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
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
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
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
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
景。)
(2)“在海鸥的鸣
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
地方话──“独脚”“灰头”“红
嘴”“老沙”“公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
(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学习第二部分
1.读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
的事情?结合课文内
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
不到的事情”(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
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
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
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
的事情?(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
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
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2.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
班交流。
(1)“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2)“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3)“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
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
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三、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学生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体交流。)
四、拓展: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
第
76 页 共 105 页
物,动物回报以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
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
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 陈瑜)
22《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
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
泼可爱……)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
,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
情况。要求: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
出疑问。(汇报过程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
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原则: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
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
也可夹叙夹议。
第 77
页 共 105 页
(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
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
蘑菇晾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
及家人对松
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
,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
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要点: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
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
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
鼠的喜
爱。)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X
X与XX的故事(可以是
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 白瑞)
2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
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
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
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
br>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
厚谊。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第 78 页 共 105 页
教学内容: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
?(《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
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
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
帮助人们战斗吗?
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
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
: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
大王,这篇文章写的
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
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
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
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
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
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
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
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
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
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
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23、最后一头战象
第 79 页 共 105 页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仔细品读,感悟战象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
了问题。学到这儿,
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
英勇”
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
画出有关语句,读一
读,品一品。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
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
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
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
着,眼睛里
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
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
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
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
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
br>“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
震耳欲
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
们
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
的
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
的一处战场,也
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
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
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
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
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
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
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
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第 80 页 共 105 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
象
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
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
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
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
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
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
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
声。村
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
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
象在战斗中
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
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
从这里
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
望着
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
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
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
丰富的情感世界和
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
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
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
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
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2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第 81 页
共 105 页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 周莉)
24《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
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
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
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
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
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
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
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
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交流读后的感受。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
.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
真实写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第 82 页 共 105 页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
之计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
,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
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
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
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
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
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
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
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
br>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
情,而
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 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
有
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
笔。如:正太郎
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
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
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板书:* 金色的脚印
小狐狸(被捉)
奶 桩 回
喂 木 放 要
咬
老狐狸 送食 正太郎
(聪明、善良) 搭救 (善良)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
白瑞)
《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设计
第 83 页 共 105 页
教学目标:
1.说说自己知道的动
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
解和认识。
2.谈自己遇
到的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练习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
和充分的理由劝阻别人不要
伤害动物,激发学生关心动物的思想感情。
3.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以及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出课: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有关动物的
故事,我们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今
天我们再来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话题。
2.明确话题要求,自主选择话题。
(1)指名读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每一个话题的具体要求。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说,做好交流准备。
3、指导口语交际:话题一
(1)老师讲一个动物故事。学生听后说说自己印象深的部分,或者说说对故事角色的认识。
(2)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动物故事。
你知道哪些动物的故事?在众多的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就讲哪一个故事。
(
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交流内容:一是自己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二是亲戚朋
友家喂养的动物
的故事;三是从阅读的书籍报刊中知道的动物的故事;四是从电视或网络中
看到的动物的故事。) (3)在进行话题一的交际时注意把故事介绍清楚,小组内的成员可围绕这个故事进行评议
和讨论。
4.话题二:
(1)如果你是小明,你将怎样劝说爸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
择理由进行劝说:一是
自己知道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朋友的故事;二是伤害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三
是有关动
物保护的法律;四是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五是动物也是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2)你还知道那些伤害动物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
方面
选择事件:一是自己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事;二是从书籍报刊中看到的事;三是从电视网
络新闻广播中看到
听到的事。)
(3)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口语交际呢?(启发学生采用情景模拟对话
练习,话语要
清楚明白,要有说服力,表演时要注意体态、表情等。)
三、小组内讨论交流:
选择话题一的小组,从小组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故事准备在全班交流。
第 84 页 共 105 页
选择话题二的小组,分好角色进行模拟对话,从小组内选择两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
四、召开动物故事会
1.选择五个小组推荐的五名同学讲故事。
2.讲完后,学生评价,谈感受。(引导学生会倾听,能针对别人的发言有重点地表达。)
五、模拟场景,分角色进行对话
选择两组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注意表情、动作、神态。
1.对话完毕,学生评价。(引导学生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进行评议。)
2.学生补充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谈一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又知道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故事,我们还知道
目前还存在许
多伤害动物的事件。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继续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还要带头宣传
保护野生动物,让动物永远和我们人类友好相处。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一组有关偷猎者残害野生动物的图片和打击偷猎、盗猎的图片。
2.学生看后说一说感受。
3.播放一组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画面。
4.看
后教师总结:当前世界各国已经把保护动物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各国都相应的
制定了保护动物的法
律,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说保护动物已经深入人心,今天我
再来看一幅与动物有关的图片新闻
。(出示图片)
二、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为写作做好铺垫。)
三、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课本中的文字,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习作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
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1)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2)为什么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3)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第 85 页 共 105 页
(4)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5)鸭妈妈是
怎样向巡警求助的?(求助的方法,求助时的表现,如鸭妈妈咬着巡警的裤
管不放,把他拉到小鸭子掉下
的下水道旁;鸭妈妈指挥另外的小鸭子把下水道围成一圈,不
停地鸣叫,引起了巡警的注意)
(6)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7)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动作等)
(8)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9)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10)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
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人类对
动物的爱护。)根据要表达的中
心确定详写的情节。
四、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1.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2.发言,依据学生的
发言,教师提醒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1)将鸭妈妈的动作、
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2)将巡警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3)哪些要略写?
五、组织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由习作
1.先口述一下故事情节。
2.学生选择几个情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写具体。
3.学生自由打草稿。教师巡视,参与习作,随时指导、点评。
4.学生习作结束后,修改习作,自己写出自评语。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回顾习作内容及习作要求
总体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
br>具体要求:1.想象是否合理。2.在体现鸭子之间、人与鸭子之间感情的部分是否写具体、
生动
了。
二、朗读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习作,将习
作出示在大屏幕上。说说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使你深
受感动?
2.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
3.再看看文章,说说你觉得什么地方不够好,提出修改建议。
第 86 页 共
105 页
4.教师小结: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内容具体,
表达真情实感的
作文。小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好,是缘于合理的想象,将故事情节补充的特别完整,许多
细
节描写生动传神,在展开合理想象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发表了自己对这件事的
看
法。
三、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1.对照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那些地方写的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3.按照以上要求,看看文章还有没有其它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四、自己修改后,小组内互相交换,再次进行修改,并给修改后的习作写出评价语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 高玲)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
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
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
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
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
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前准备:准备丰自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
,例如丰自恺的《白鹅》、布封的《松鼠》、老舍
的《猫》,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学生简单交
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
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
内容和写法。
(学生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第 87 页 共 105 页
课题 内容相同点 内容不同点 写法相同点
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1)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
(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
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
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 日积月累
引入:
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
比,
看谁背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全诗,正音。
(3)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4)指名读。
(5)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6)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7)老师补充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8)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9)学生背诵展示。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
哥》
6.交流阅读体会。
7.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1)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第 88 页 共 105 页
(2)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3)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4)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3.要求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些书籍,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 高玲)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
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
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
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
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
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
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第
89 页 共 105 页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 洋洋兮 若 江河 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课文记叙了一个
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
上
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
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
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
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
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
么偏偏视钟子
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
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
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
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
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
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
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
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
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第 90
页 共 105 页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
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
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
生想象:皎
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
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
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
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
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
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
雨、志在云雾、志在
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
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
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
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
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
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
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
,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
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
音乐
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
呢?
<
br>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
解。再
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
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
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
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
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
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
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第
91 页 共 105 页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
br>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
人听?只有这
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
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
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设计
重庆高新区歇台子小学 罗 佳)
26《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
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
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
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
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
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
,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
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
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
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第 92 页 共 105 页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
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
的一生吧:
贝多芬
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
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
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
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
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
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
陶醉
'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
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
曲子,也叫
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
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
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
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
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
、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
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
的墙壁上最
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
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
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
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
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第 93 页 共 105 页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
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
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
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
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
盲
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
带着这个问题
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
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
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
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
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
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
“清”是“亮、清朗”的
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清幽、幽静”,
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
静
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
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
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
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
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
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
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
来光明,贝多芬
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
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
课文,哪些
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
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
境。再引导再看图:“
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
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
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
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
第
94 页 共 105 页
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
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
中恰当地加进自
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五、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
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
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
说出
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
也是非常
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
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
这琴声把他吸引
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
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
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
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
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
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
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
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
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
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
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
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
了望站在他
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
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
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
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
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
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
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
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
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
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
”
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
第 95 页 共 105 页
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
“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
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
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
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
快。这样
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
妹俩弹琴的
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
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
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
情更
深刻。
板书设计: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小学 李学娅 )
27《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
、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
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
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第 96 页 共 105 页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
的美丽神韵
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
br>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
?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
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
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
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
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
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
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
外形,特别
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
br>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
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
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
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 97 页 共 105 页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
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
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
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
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
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
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
虽
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
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
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
,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
是个谜,
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
,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
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
,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
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
br>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
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
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
得极
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
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
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
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
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
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
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
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
第 98 页 共 105 页
(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
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
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
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
不磨灭的印
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
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
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
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
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
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
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
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设计:重庆市歇台子小学 王 萍)
28《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
无天日、
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
及不一
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第 99 页
共 105 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
受到了
“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
留神,一个倒栽葱,摔
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
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
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
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
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
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
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
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
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
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
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
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
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
艺术孜孜不
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
气和力量。
第 100 页 共 10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