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句子的含义

巡山小妖精
502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1: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川高校-财务工作总结范文


语文重点课文句子的理解

姓名( ) 学号( )

1 山中访友
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
以 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
的 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
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 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
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 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
声“呼唤”,一个“眼神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
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 br>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 br>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 融为一体。这是多么
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 谊,那种走进大自然
物我相融的境界。

3草虫的村落
对句子的理解。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这是开篇的 第一句,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
野的特殊情感, 才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
环境与心境中, 作者才与大自然相融为一。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枯寂,使自
己的身心重新融 于大自然之中,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 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
座森林里。
这是 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这时,
细密的草 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穿行在
这森林中 间。于是,才有作者目光的追随,也才有对草虫村落的游历。

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 br>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边缘的
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之处,所以也就可以看到许
多熙熙攘攘往来的那些黑甲虫村民。作者想象之丰富,感受之独特,于此可见一斑。

④甲 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
人间 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这些甲虫竟 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
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作者赞美这些 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
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 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
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5 詹天佑
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还没 有出世”本意是人没有出生。这句话集中反映了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压力。外国报
纸称在南口 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实则是他们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
蔑视和嘲笑 。在他们眼里,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
工程。他们 的话里还隐含着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课文这样写,更
能反衬出詹 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

②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 ,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
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詹天佑要求 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
对工程一丝不苟 、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 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
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这 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是中国人靠自
己的技 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修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修得不好,外国
人讥笑 中国人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蔑视,提高中
国人尤 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④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这是一句 设问句。首先提出如何让火车爬上陡坡的问题,接着用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来
回答。詹天佑 顺着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
火车爬陡坡的 重大难题。这是他对铁路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他卓越的创造才能的体现。

⑤京张铁路 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回击 ”,指对攻击者进行反击。修筑京张铁路前,帝国主义者曾千方百计阻挠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修
筑,攻击我 国任命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个笑话”,甚至狂称“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
师还没有出 世呢”。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
人民的志气 ,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句子点明了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再一次说明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
程师,与首 句呼应。




姓名( ) 学号( )
6 怀念母亲
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
如 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
国 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
的 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
着 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 的距离远了,
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 的生活情景,
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 点甜蜜,他们
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 己对祖国母亲
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 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
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 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
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 断地回想。
9 穷人
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
两 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
了 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
穷 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 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
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
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 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
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 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
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 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
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 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


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 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
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 ”。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
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 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
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 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
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 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
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 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 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 ”“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
形象地说明渔 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
死人呆在一起 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
(疼痛或艰苦 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
劳。“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
决定前后思考 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 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
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 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
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 力。
11 唯一的听众
对句子的理解。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 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
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 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
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 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
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 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
“我”听来 ,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
才会庄重地 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 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
静。

这句 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
琴声,可 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
却偏偏 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
“我” 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
从 “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
耳 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
称 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
溢 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 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
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 ,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
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 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
法。

⑥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 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
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 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 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
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 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
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
从她的 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
出了老 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聋子?”妹妹 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
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 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话,也引起“我 ”心灵的震动,
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⑧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 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我”唯 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
对老 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13 只有一个地球
对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 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
“母亲” “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比喻的 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
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 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
惜和保护地球。

③人类生活 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
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 、森林
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 学性、
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 以警示、
提醒。

④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 法到达。
“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 确定,体现
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 有力地证实:
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⑤“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 ,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
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 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
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 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
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 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大地滋养着世上万物,包括动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群体;同样, 人类的
生命成长离不开大地上各种自然资源的给予。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 预示着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②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山峦”指连绵的山。 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
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 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
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 :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③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 历史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世世代代人的努力。
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 才不至于被破坏;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他们保护家园、捍
卫纯洁的精神,将在时间 长河中熠熠闪光,不断提醒人们应该爱护水源,就像尊重人类的祖先一样。
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 类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风霜雨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成
长。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 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
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 的伤害。假如人们唾弃了大地,那么他们就是唾弃了自己。如果家园遭到毁灭,
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这 句话直接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起来,指出了两者兴则共兴、灭则同灭
的密切关系。

⑤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 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
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相反,人 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
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因此只有爱护大地上 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
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这是文章的 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

17 少年闰土
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 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
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整句< br>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 br>很凶猛。

②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 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
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 ”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
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 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
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 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
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
土的羡慕和钦佩。

③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 子。“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
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 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 “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
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 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
活的向往。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 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
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 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 回顾了伯父鲁
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②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 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
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 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 动派的
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 ,不允
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 不到一
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从这谈
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④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 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
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 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 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 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
之情而怒形于色。

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 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
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 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
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 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
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 的极大同情。

21 老人与海鸥
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背已 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朋友告诉我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一 个十分简朴的老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
天步行二十 余里去喂海鸥。是什么给了老人这么大的动力?无疑,是老人对海鸥那种无私的爱。这里用不
多的文字, 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②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 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
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 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 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
谐!“扫” 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
的画,更像 一首美妙的歌。

③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 变了调的地方话──“独
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多么朴实的 名字!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
人亲昵而自然地 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
呼唤,不就是一 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 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
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是谁也意 想不到的事情。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许多天
没来的老人终于 又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然而它们很快就


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
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⑤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 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
翼天使。

海鸥也 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急速翻飞后,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
站成了两行 ”,它们是那么地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
好像在为老 人守灵。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

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的举动又是那么地让人吃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遗像扑过来,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23 最后一头战象
对句子的理解。

①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 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
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真 的是没有想到,一件象鞍竟然使急躁的嘎羧顿时安静下来!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细腻生
动,寥 寥几笔却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
“泪 光闪闪”,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②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
气概 。

象鞍破旧,却仍然凝重华贵;嘎羧年迈,却仍然英武豪迈!二十六个春秋,弹指一挥间, 而今,战火
不再,血腥不再,但积满灰尘的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纷乱不再,年 轻不再,但
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勃勃的雄心仍在!对称的并列句式增强了语势,此句通过对象 鞍和嘎羧的
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③它站在江滩的卵 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
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 ,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里 ,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
儿,冒着枪林弹雨, 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
中弹跌倒在江里。“ 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
一处伤心之地;“震 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
怀念,也许在告诉战 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
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 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④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 静地躺
在那里,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让人揣想:它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吗?它在 期盼和
平吗?„„

⑤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嘎羧走了。从 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我们渐渐读懂了嘎羧的
心,它忘不了这片 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头战象的善良与忠诚!它虽
然只是一头象,却 具有高尚的情怀,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值得我们深深思索啊!

25 伯牙绝弦
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
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 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
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 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 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
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 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 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
能真正听懂 ,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
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 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
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 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 感人的行为!
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 海外。

26 月光曲
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 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
说明了她对 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
和痛楚之意 ,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
让我们感 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
无奈。是 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 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
“您”读 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
出,这样 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
姑娘激动 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
这样懂音 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
情顿时而 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 身旁的兄妹俩,
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 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
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 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
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 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
起琴键来。

④他 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
亮越升越 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
花,一个 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 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
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 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
海面上“洒遍银光”。此 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
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 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 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
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 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
的境界,优美、和谐的 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 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
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 ”的,
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 的感觉,


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 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
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 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 量。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务员考试题


家乡的变化作文-卫生手抄报


回文数-国家线2018


填志愿网站-小学语文手抄报


凡卡教学设计-搞笑生日快乐祝福语


新诗-最新网络用语


公司三句半台词大全-个人鉴定评语


着装礼仪-修改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