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三次方程谢国芳求根公式的推导方法1(利用复三角函数的方法)

巡山小妖精
778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2: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请假单模板-上海市实验学校网站


Page 1 15

一般三次方程的简明新求根公式和根的判别法则
——
谢国芳

Email: roixie@


【摘要】
本文利用复三角 函数推导出了远比卡丹公式简明快捷的可直接用来求解
一般三次方程(包括复系数情形)
ax< br>3
bx
2
cxd0
的新求根公式,进而又针
对实系数 的情形讨论了根的情况,得到了方便的根的判别法则。


【关键词】
三次方程 复三角函数 欧拉公式 求根公式 判别法


1 一般三次方程的简化
对于一个一般形式的三次方程
ax
3
bx
2
cxd0

(a0)
, 两边同除以
a
,即可化
为首项系数为1的三次方程
x
3

然后作变量代换
b
2
cd
xx0
,
aaa
xy
b
,
(1)

3a

可消去二次项,将它化为下面的形式:
3
ypyq0
,
(2)
其中
b
2
-3ac9abc2b
3
27a
2
d
p=-
,
q
.
(3)

3a
2
27a
3

下面我们把形如式(2)的三次方程称为简约三次方程. 并约定其一次项系数
p0
.
[1]


2 简约三次方程的三角函数解法和求根公式
在方程(2)中作变量代换
[2]

y2
利用三倍角公式
p
cosz
, (4)
3
cos3z4cos
3
z3cosz
,


Page 2 15

方程(2)即化为
cos3z=
定义参数



-q2
(-p3)
3
, (5)
q2
(p3)
3
,
(6)

称之为三次方程
ypyq0
的关键比(key ratio),于是式(5)即
3
cos3z

. (7)
1


为实数且

1
时,令

cos

,可得其一般解为
3z

2n

, 即
z

3

2n


(n)

3


n0,1,1
,即可得到
z
在一个周期内的六个值:

cosz
只取下面这三个值:

2

2


z, , 
33333


2

2


coszcos, cos(), cos()
33333

代入式(4),即得方程
ypyq0
的三个根:
3

p

y2cos

1
33


p

2


(8)
y2cos()

2
333



p

2

cos()

y
3
2
333


1
其中

cos

,


q2
(p3)

3
(c危, c1
.
)


当关键比

为绝对值大于1的实数或虚数时,方程(7)在实数域内无解,但如果我们
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扩大到复数域,即考虑复变量的三角函数,则对于任意复数

都可 求
得其解.
根据复三角余弦函数的定义(欧拉公式):
e
iz
e
iz
cosz
, (9)
2
方程(7)等价于


Page 3 15

e
3iz
e
3iz


,
2
它可以化为一个以
e
3iz
为元的二次方程:
(e3iz
)
2
2

(e
3iz
)10,
解得
e
3iz



< br>2
1
,

定义参数
W


注意到恒等式

(10)

2
1
, (11)
(



2
1)(



2
1)  1
, (12)
由式(10)可解得

e 
3
W

iz
1
3
W
.
代入式(9),再由式(4)即得方程
ypyq0
的根为

3
y
其中
p
3
1
(W
3
)
, (13)
3
W
W



2
1
,


q2
(p3)
3
. (14)
复立方根
3
W
的三个值正好对应于方程的三个根.
[3]


3 简约三次方程的另一个求根公式
定义参数

=
q2
(p3)
3
, (15)


亦称之为三次方程
ypyq0
的关键比,对比 关键比

的定义式(6),若规定平
方根的取值满足(参见注2和附录1)
3
p3ip3
, (16)


i

, 于是


Page 4 15

W



2
1i

(i

)
2
1i

(

2
1)i(



2
1)

定义参数
Z



2
1
, 则
WiZ
, 故(参见附录1中的式(31)及其解释)
3
We

i6

3
Z
,
代入求根公式(13)可得
y

p
3
1
(W
3
) 
3
W
p

i2

i6
3
1
e(eZ + e


i6
3
)
3
Z
p
2
i3
3
1
(eZ 
2

i3
3
)
3
eZ
33

因为
e
2

i3
乘以立方根
Z
的三个值后 仍得到
Z
的三个值,所以上式即

y
其中
p
3
1
(Z
3
)
, (17)
3
Z
Z



2
1
,
l=
3
-q2
(p3)
3
. (18)
复立方根
Z
的三个值亦正好对应于方程的三个根.


4 一般三次方程的两个求根公式
为了把求根公式(13)和(17)推广到一般三次方程< br>ax
3
+bx
2
+cx+d=0
,只需把相
应的简约 三次方程
ypyq0
的关键比


l
直接用系数a,b,c,d
表出即可.
将由式(3)给出的
p,q
值代入


l
的定义式(参见式(6)、(15))可得
[4]
3
9abc2b
3
27a
2
d
3
q29abc2b
3
27a
2
d
27a
,

= = =
3
223
(p3)
b3ac
3
2(b3ac)< br>2(())
9a
2

=
q2
(p3)
3
=
9abc2b
3
2 7a
2
d
2((b3ac))
23
.
定义
Db
2
3ac
, 则有


Page 5 15



9ab c2b
3
27a
2
d
2(D)
3
,

9abc2b
3
27a
2
d
2(D )
3
. (19)
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三次方程
ax< br>3
+bx
2
+cx+d=0
的关键比.
分别根据求根公式( 13)和求根公式(17),并注意到
p
式(1)、(3)),我们就得到了下面的结果.

定理1(一般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Ⅰ)对于三次方程
ax
3
+bx
2
+cx+d=0
, 定义参数
Db
和(参见
xy< br>3a
2
3a
Db3ac
,


则当
D0
时它的根为
[5]

2< br>9abc2b
3
27a
2
d
2(D)
3
,
W



2
1
,

(20)
bD(
3
W
x
i

3 a
1
)
3
W


(21)

WWe

W
为复数
W
的模 ,

argW
为其幅角主值(






),则
3
W
的三个值为
3
We
i

3
,
3
We
i(

2

)3
,
3
We
i(

2

)3
.
代入式(21),即得方程的三个根:

1
i

3
3
We
i

3
bD(e)

3
W

x

1
3a

1
i(

2

)3

bD(
3
We
i(

2

)3
e)
3

W



x
2

3a

1
i(

2

)3

3
We
i(
< br>2

)3
bD(e)

3
W
x

3
3a



定义实参数
< br>

3
W
, 并利用欧拉公式
e
iq
=cosq+isinq
,可将它们改写为


Page 6 15

1

1

bD((

)cosi(

)sin)


3

3

x
1

3 a


1

2

1

2

bD((

)cos()i(

)sin())< br>


33

33
(22)

x
2

3a

1

2

1

2


bD((

)cos()i(

)sin())


33

33

x
3

3a




其中



定理2(一般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Ⅱ)对于三次方程ax
3
+bx
2
+cx+d=0
, 定义参数
3
W
,

argW
,
W



2
1
.
Db3ac
,


则当
D0
时它的根为
2
9abc2b
3
27a
2
d
2(D)3
,
Z



1
,

(23)
2
bD(
3
Z
x
i

1
)
3
Z
3a

(24)
3

ZZe

Z
为复数
Z< br>的模,

argZ
为其幅角主值(






),则
Z

三个值为
3
Ze
i

3
,
3
Ze
i(

2

)3
,
3
Ze
i(

2

)3
.
3
代入式(24),同样利用欧拉公式,并定义实参数

Z
,可得方程的三个 根:
1

1


bD((

) cosi(

)sin)


3

3

x
1

3a

1

2

1

2


bD((

)cos() i(

)sin())


33

33
x
2

3a

1

2
< br>1

2


bD((

)cos( )i(

)sin())


33

33

x
3

3a


其中




3
(25)

Z
,

argZ
,
Z



2
1
.


Page 7 15

注意求根公式Ⅰ和求根公式Ⅱ是完全等价的,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关键 比


l
的定义
式中
D
前面的符号不同一个为正一 个为负(这导致


l
相差一个因子
i
),从而也使得参< br>数
W

Z
的定义式中出现了一个符号的差别(参见式(20)、(23 )).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两个求根公式中的任意一个求解(可视方便而定),除
了根的编号可能不同之外,得到的结果当然是完全相同的.

例题1 解复系数三次方程
x
3
ix
2
xi0
.

解法1 (用求根公式Ⅰ求解):
a1
,
bi
,
c1
,
di
,
Db
2
3ac(i)
2
3 114
,



9abc2b
3
27 a
2
d
2(D)
3

9i2i
3
27 (i)
2(4)
3

19
,
8
W


2
1
191919333
()2
1
,
888
3

argW

,


3
W
19333
0.694
,
8
代入式(22),即得方程的三个根:
bD((


x
1

i4((



1

1
)cos
3a

3
i(


1

1
)sin

3
)

)cos
3
i(

)sin)

3

3
0.6990.4081i,


i4((

x
2

1

)cos(

3

2

1

2

)i(

 )sin())
3

33
3

1.839286755214161i,

2

1

2

)i(

)sin())

33
33

x
3

3
0.6990.4081 i,
i4((


1
)cos(



Page 8 15

解法2(用求根公式Ⅱ求解):


9abc2b
3
 27a
2
d
2(D)
3

9i2i
3
27(i)
2(4)
3

19
i
,

8
Z



2
+ 1
191933319
i(i)
2
+ 1i
,
888
3

argZ

2
,
< br>Z
3
33319
1.654528239983047
,
8
代入式(25),即得方程的三个根:
bD((

x
1

i4((




1

)cos
3a

3
i(


1
)sin)

3
1

1

)cos< br>
6
i(

)sin)

6

3
0.6990.4081i,

2

1
2

)i(

)sin())

63

63
x
2


3
0.6990.40 81i,
i4((


1
)cos(


i4((


x
3


1

)cos(

6

2

1
< br>2

)i(

)sin())
3

6 3

3
1.839286755214161.i
和前面解法1用 求根公式Ⅰ求解所得结果的差别只是后两个根的编号不同.

对于实系数的三次方程,当然亦 完全可以直接用求根公式Ⅰ或求根公式Ⅱ求解,但为了
尽可能地简化计算,特别是避免复数运算,下面我 们将推导出一组更简单的专门适用于实系
数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5 一般实系数三次方程的求解和根的判别法则(
D-c
判别法)
对于实系数三次方程< br>ax
3
+bx
2
+cx+d=0
,我们可以根据参数
Db
2
3ac
的值,选
择使用求根公式Ⅰ和求根公式Ⅱ中较方便的一个求 解,进而判定根的情况.

5.1
D0
的情形

当< br>D=b
2
-3ac<0
时,显然用求根公式Ⅱ求解比较方便,因为这时关键比< br>
为实数(参


Page 9 15

Z


见式(23)),
3

2
1< br>亦为实数,设其实立方根为
K
,则
Z
的三个值为
K
,
e
2

i3
K
,
e
2

i3
K
,代入式(24)即得方程的三个根为 < br>1

bD(K)

K

x
1


3a
(26)

12

12
< br>
bD(K)cosD(K)sin

x
K3
i
K3
2,3

3a3a


其中
K
3



1
,
< br>
2
9abc2b
3
27a
2
d
2( D)
3



,
K
).
显然
x
1
为实根,
x
2
,
x
3
为共轭虚根.

5.2
D0
的情形 < br>当
D=b
2
-3ac>0
时,显然用求根公式Ⅰ求解比较方便,因为这 时关键比

为实数(参
见式(20)),参数
W


2
1
的取值可以分为

1


1
这二种情形.

2
1
亦为实数,设其实立方根为

,则
3
W
的三个值(一)若

1
,则
W 




,
e
2

i3

,
e
2

i3

,代入式(21)即得方程的三个根为 < br>1

bD(

)



x< br>1


3a
(27)

12

1 2


bD(

)cosD(

)sin

x

3
i

3
2,3
< br>3a3a


其中


3


2
1



,

1
,


).
x
2
,
x
3
易见
x
1
为实根. 当

1

x
2
,
x
3
为共轭虚 根. 当

1
,即

1
时,

 1

为两个相等的实根.

1
(二)若

 1
,设

cos


0),即

cos

,于是有
W



2< br>1cos

cos
2

1cos

isin

e
i

,


Page 10 15

3
W
的三个值为
e
i

3
,
e
i(

2

)3
,
e
i(

2

)3
,代入式(21)即得方程的三个根为
[6]



bD2cos

3

x1

3a


2


bD2c os()

33
(28)

x
2

3a



2


bD2cos()

33

x
3

3a



1
其中

cos




,

1
).
显然
x
1
,
x
2
,
x
3
全都是实根,且易证它们互不相等.
实际上可证当
a0

x
1
x
3
x
2
,当
a0

x
1
x
3
x
2
.

0可知
0
因此

3


3
,
2

2
2

2



,

.
3333333
1


2

11

2

1
cos1
,
1cos()
,
cos()
.
233322332
根据式(28),当
a0
时即可判定各根的范围如下:
bDb2D
,
x
1

3a3a
bDbD
,
x
3

3a3a
b2DbD
.
x< br>2

3a3a
显然
x
1
x
3
x
2
;当
a0
时上面三个不等式中的不等号反向,即
x
1< br>x
3
x
2
.


5.3
D0
的情形

Db
2
3ac0
(即关键比的分母为0)时,方程
ax
3
+bx
2
+cx+ d=0
可以配成
b
2
完全立方求解,两边同除以
a
,再利用
c
可将它改写为
3a


Page 11 15

(x
解得
b
3
bd
)()
3

.
3a3aa< br>
b
3
b
3
27a
2
d
< br>x
1

3a


b
3
b
3
27a
2
d


(29)

x
2

3a


b3
b
3
27a
2
d

2

x
3

3a


其中
w
为三次单位根(
w=-
1313
+i


2


i
).
2222
易见当
b
3
27a
2< br>d
时,
x
1
为实根.
x
2
,
x
3
为共轭虚根.

b
3
27a
2
d
时,
x
1
=x
2
=x
3
=-

b
b
,即方程有一个三重实根
-
.
3a
3a
5.4 一般实系数三次方程的根的判别法则(
D-c
判别法)
综合上面三小节所述,我们就 得到了如下的判别一般实系数三次方程的根的法则,我们
可以把它称为
D-c
判别法, 参数
Db
2
3ac
(注意它和二次方程判别式的相似性)可
称为 第一判别式(first discriminant),它和关键比

=
9ab c2b
3
27a
2
d
2(D)
3
合在一起就能 简
单快捷地判定实系数三次方程
ax
3
bx
2
cxd 0
的根的情况,并决定相应的最便捷的
求根公式:
(1) 当
Db2
3ac0

[7]
,方程有一个实根和两个共轭虚根.
可用求根公式(26)求解.
(2) 当
Db
2
3ac0< br>,

1
时,方程亦有一个实根和两个共轭虚根.
可用求根公式(27)求解.

2
(3) 当
Db3ac0< br>,

1
时,方程有一个两重实根和一个单重实根.
仍可用求根公式(27)求解,也可以用三角求根公式(28)求解
[8]
.
(4) 当
Db
2
3ac0


1
时,方程有三个互异的实根.
可用三角求根公式(28)求解.
(5) 当
D b
2
3ac0

b
3
27a
2
d< br>时
[9]
,方程亦有一个实根和两个共轭虚根.


Page 12 15

可配成完全立方或用式(29)求解.
(6) 当
Db
2
3 ac0

b
3
27a
2
d

[10]
,方程有一个三重实根
-

例题2 判别方程
27x
3< br>2x
2
8x40
根的情况并求解.
解:
a27
,
b2
,
c8
,
d4
,
b
.
3a
Db
2
3a c(2)
2
3278644
,

D0
可知该方程有一个实根和两个共轭虚根,可用求根公式(26)求解.


= < br>9abc2b
3
27a
2
d
3
2(D)
2.295,
3
=
927(2)82(2)
3< br>2727
2
(4)
2(644)
3

K



2
1 1.68562
,
bD(K
x
1

3a
11
)2644(K)
K

K
0.366928020961414,

32 7
1131
2644(K)644(K)
2K
i
2K< br>
x
2,3

327327
0.36700.6831i.

例题3 判别方程
x
3
 0.276x
2
0.0136x0.000430
根的情况并求解.
解:
Db3ac(0.276)30.01360.035376
,
22

=
=
9abc2b
3
27 a
2
d
2(D)
3
3
9(0.276)0.0136 2(0.276)
3
27(0.00043)
2(0.035376)< br> 1.493662011245495,


D0


1
可知该方程有一个实根和两个共轭虚根,可用求根公式(27)求解.


3



2
11.375628929048766
,

1
bD(

)
x
1

3a


1
0.2760.035376(

)
3

0.22382,


Page 13 15

1131
0.2760.035376(

)0.0 35376(

)
2

i
2


x
2,3

33
0.2030.190i.

例题4 判别方程
x
3
0.5856x
2
0.072 x0.0020
根的情况并求解.
解:
Db3ac(0.5856) 30.0720.12692736
,

22

=
=
9abc2b
3
27a
2
d
2(D)
3< br>
9(0.5856)0.072)2(0.5856)
3
27 (0.002)

2(0.12692736)
3
0.8425,

D0
,

1
可知该方程有三个互异的实根,可用三角求根公式(28)求解.

cos
1

0.569471258300053
,
bD2cos
x
1

3a

3

0.58560.126927362cos

3
0.42844612590 3143,

3

2

0.58560.1269273 62cos()
33
x
2
0.773,

3

2

0.58560.126927362cos()
33
0.7084.

x
3

3


【注解】
3
【1】当
p0
时它退化为平凡的三次方程
y +q=0
,其三个根即为复立方根
3
q
的三个
值.
【2 】注意复数的平方根有二个值(它们相差一个符号),本文中的所有平方根都可以取其
两个值中的任意一 个值,最终得到的解是完全相同的(除了根的编号可能不同之外),这可
以称为方根取值的自由性原则, 它的原理其实就隐含在下面对各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因
为我们对其中出现的平方根都没有限定它取哪 一个值,即它可以取任意一个值. 在实际应用
中,为了方便计算,可约定各求根公式中的平方根全都取主值(参见附录1).
【3】 将


公式.

q2
(p3)
3
代入,并利用恒等式(12)即可得到著名的卡丹(J. Cardan)


Page 14 15

b
2
3ac
)
的一个值使得它满足
【4】对于任意非零复数
a
,我们总可以选取平方根
(
2
9a
b
2
3ac
()
9a
2
(b
2
3ac)
2
(b< br>2
3ac)
b
2
3ac
)()
,所以(因为
(
3a
3a9a
2
(b
2
3ac)
b
2
3ac
)
的一个值)
必为
(
,参见附录1和 注2.
2
3a
9a
【5】 当
D0
时方程的根由式(29)给出(其中的系数可取复数值).
【6】式(28)也可以从前面简约三次方程的三角求根公式(式(8))导出.
【7】即当关键比

为虚数时.
【8】当

1
时,


得到
x
1

3


2
11


cos
1
10
,代入式(27)和式(28)都
b2D
bD

x
2x
3

;当

1
时,

3



2
11

3a
3a< br>b2D
bD
,
x
2
x
3
< br>,代入式(28)
3a
3a

cos
1
(1) 

,代入式(27)得到
x
1

得到
x
1
x
3

bD
b2D

x
2< br>
,两者的差别只是根的编号不同.
3a
3a
【9】即当关键比
c
的分母为0而分子不为0时.

【10】即当关键比
c
的分母和分子都为0时.

附录1 复数的方根及其性质

满足
w
n
z
的复 数
w
称为复数
z

n
次方根,和实数的方根一样用符号w
n
z
表记.
n

z
为复数
z
的模,

为其幅角主值(





),则其
n
次方根
z
的一般值由下
式给出:
n
z
n
ze
i(

2k

)n
n
z(cos(

2k

n
)isin (

2k

n
))
, (30)
其中
k
为任意整数,当
k0,1,2, ..., n1
时,上 式正好给出
n
个不同的值,等价地说,
n
z
是一个多值函数,共有< br>n
个值,我们可以把
k0
对应的值即
特别地,在式(30)中取n2
,
k0,1
,即得平方根
ze
i

n
称为
n
z
的主值.
z
的两个值为
ze
i

2
,


Page 15 15

ze
i

2
,前者为主值.
易见复数的方根有下面的性质:
n
z
1
z
2
< br>n
z
1

n
z
2
,

(31)
鉴于复数方根的多值性,上式中等号的意义是等式两边的值的集合相同,更具体地说 ,
我们可以对它作如下更精细的解释:
(1)
n
z
1
的 任意一个值和
n
z
2
的任意一个值相乘都是
n
z
1
z
2
的一个值.
(2) 固定
n
z
1
的 一个值,当
n
z
2
取遍其所有值(共有
n
个)时,乘积n
z
1

n
z
2
取遍
n
z< br>1
z
2
的所有值(亦共有
n
个).
(3)


参考文献
n
z
1
z
2
的任 意一个值都可以表示为
n
z
1
的任意一个值和
n
z
2
的一个值的乘积.
[1](美)迪克森(n)著;黄缘芳译.代数方程式论[M].哈尔滨 :哈
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3.



河道清淤方案-教师培训小结


喝咖啡的礼仪-广州人力资源网


武汉49中-执业药师报考条件


日常减肥方法-小班班务计划


劳动合同在线咨询-承包经营合同范本


北镇中学-物理说课稿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教务网-水浒108将怎么死的


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预防传染病手抄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