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究竟是什么意思
莫高窟教学设计-一年级工作总结
思考八:“看不见的手”究竟是什么意思
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
《经济生活》主编 陈友芳
“看不见的手”这个经济学历史上最
著名的隐喻已经走进了高中经济学教
材,今天的高中教师及高中生大概都在脑子里存有这么一种观念:“
看不见的手”
是指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这种理解虽然在许多人看来是正
确
得很,也的确有点道理,但实在有点误导人,尤其是通过与一些中学老师朋友
交流,我发现不少老师比较
轻视“看不见的手”这个著名的隐喻,而且对它的理
解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许多
老师就把“看不见的手”当作经济学里头一个普通的比喻,殊不知,
整
个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可以说就是在诠释、论证、发展看不见的手这一思想,
“看不见的手”构成了整
个现代经济学的精髓、基础,如果理解了“看不见的手””
思想,也就算入了现代经济学的门。所以在此
拜托各位,千万不要以为“看不见
的手”只是经济学大厦的一间顶多比较有名的房间,而是这座巍峨辉煌
的大厦的
基石与主体。
对“看不见的手”的另一个误解就是以为这个著名的思想是
亚当·斯密的首
创,视为亚当·斯密的贡献。应该这么说,“看不见的手”这个比喻的确是亚当·斯密首先使用的。亚当·斯密一辈子写了两本著名的书(凭这两本著作,要是生活
在今天中国的大学里
,这位现代经济学的先驱要当教授估计是非常成问题的),
一是《道德情操论》,二是《国富论》(又译
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在这两本书里面,亚当·斯密各使用了一次“看不见的手”这个
比喻。
在《道德情操论》中,在解释追求财富和奢侈的欲望怎样促使人们去从事巨
大的工业和生产时,斯密指出,富有地主“„„尽管生性自私和贪婪,虽然他们
只图自己的方便,虽然他
们从其所有雇用的千百万人的劳动中所要达到的唯一目
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无聊的欲望,他们却同穷人分享
他们所获得的全部改进的产
品。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差不多
同
假设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时所能有的分配一样;这样,没有打
算去作,没有
真正去作,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资料” 。
在《国富论》中,斯
密指出:“因此,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
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些
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
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的确,他一
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
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
br>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只
是为了他自己的利
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
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
目的。
当然,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国富论》里头的这段话。虽然“看不见的手”
这个比喻是斯密发明的,但是看不见的手思想却不是斯密发明的,或者说,看不
见的手所代表的思想是具
有历史渊源的。在17世纪的配第和洛克的著作中,这
种思想已经隐约可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思想在1
8世纪最早的先行者之一就是
以《蜜蜂的寓言》闻名于世的伯纳德·曼德维尔(不过这是有点争议的)。
而在
苏格兰启蒙思想家那里(斯密本人是这里头的杰出代表,遗憾的是许多中国人只
知有以卢梭
和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运动,却根本不知有苏格兰启蒙运动),
“看不见的手思想”是一种极为流行
的见解。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除了
斯密以外,还有大卫·休谟以及亚当·弗格森,斯密与这两位
大师存在或师或友
的关系,在休谟及弗格森的著作里头,有对“看不见的手思想”的非常明确的阐
述,尽管他们没有使用这个比喻,可表达的思想并无二致。我相信,如果斯密老
人地下有知,他也不会
同意咱们把这个思想的发明权归为他一个人。
在许多人(甚至包括许多学经济学出生的人)
看来,看不见的手就是比喻市
场机制、价格机制。这个理解无助于人们准确理解看不见的手思想。为了帮
助大
家比较准确地理解看不见的手思想,我们不妨兜点圈子。
教政治的老师或许最
理解这一点:个人利益与社会的公共利益经常是存在冲
突的(以下简称“私利”与“公益”的冲突)。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政治教师的
基本使命就是为了解决“私利”与“公益”的冲突。大家想一想,面对私利
与公
益的冲突,我们习惯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基本的解决思路就是或通过道德教化的
手段,使人
们在面临私利与公益的冲突时能够自觉以公益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
或是通过法律、行政强制的手段,迫
使人们限制、抑制自己的私利,从而使自己
的行为符合公益。作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政治教师,对这
些手段实在是再熟
悉不过的了,而且对于维系人类文明的基本秩序而言,这些手段也是极其重要的。
p>
这两种手段并不是解决这一冲突的全部手段,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当私利与公益
面临
冲突时,倾向于限制、压制、甚至否定私人利益。然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
却试图为人类解决这种冲突给
出另一条道路。
以“看不见的手”为代表的思想则试图探究这样一种道路:巧妙地设计一种
社会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允许、鼓励人们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合法的私人利益,
然而就在每个人
大胆地、自由地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社会的公共利益也得到了
促进。显然,这个机制最有特色的地方就
是:不是通过限制私人利益以促进公共
利益,而是通过诱导私人利益来促进公共利益;不是通过某种强制
性手段维护社
会公共利益,而是试图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融洽的关系。
或者我们换个说法,如果将“秩序”定义为维护、促进社会公共利益,那么以道
德教育、法律、行政手段
等建立的秩序是一种强制的、非自然的秩序,而“看不
见的手”所代表的则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秩序,因此
,准确地说,看不见的手思想
就是自发秩序思想,“看不见的手”就是“自发秩序”的代名词。就苏格兰
启蒙
思想家而言,他们对这种秩序推崇备至,理由就是这种私利与公益和谐共存的秩
序符合人性
,他们认为追求私利是人的天性,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限制、
改变人的天性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他
们认为最高明的做法就莫过于通过诱导人的
天性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在追求私利
与公益之天然和谐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那里,一切社会公共问题
均应该尝试着用自发秩序思想来解决,而
且他们也似乎显得信心十足:几乎大部
分社会公共问题都能够找得到使私利与公益自动协调的运行机制(
我们后面会发
现他们的信心有点过了头)。在上面所引用的《道德情操论》的一段话中,斯密
实
际上是在说“看不见的手”能够解决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或者说,只要
借助于一些巧妙的机制就能
够在鼓励个人追求私人财富与公平分配财富之间建
立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公平
与效率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而在广为人知的《国富论》的那段经典论述中,斯密实际上是在说个人追求私
人
财富与社会财富最大化(或资源的有效利用)之间并不矛盾,相反,斯密认为,
看不见的手是
最能够促进资源最优配置的。在看不见的手或自发秩序的引导之
下,每个人可以大胆地、自由地追求个人
财富,然而这样做并没有损害社会财富
的最大化,没有损害资源的充分利用,这种做法反而促进了资源利
用效率的提高,
增进了社会财富总量。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所描述、刻画的机制只有在
这个地
方才是指竞争性市场机制。
斯密对“看不见的手”所代表的自发秩序极为推
崇备至,认为那种有意以增
进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的人反而对社会公共利益没有作出什么贡献,而那些根
本
没有打算为公共利益作贡献、一心只想着如何盘算自己私利的人却对社会公共利
益的增进作出
了最大的贡献。暂时不论斯密这个说法的对错,他的这个说法至少
有点中国人所说的“有心栽花花不成、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
至此,我们对看不见的手思想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看不见
的手是指自
发秩序,是指私利与公益之间的和谐,即通过诱导个人利益的方式来促进社会公
共利
益。第二,看不见的手不等于市场机制,只有在论及资源优化配置、社会财
富的增加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时
,“看不见的手”才是指市场机制,也就是说,市
场机制只是众多的“看不见的手”之中的一只;看不见
的手有许多只,凡是以诱
导个人利益的方式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机制都应该叫看不见的手,其核心就是
主张私利与公益和谐共存。第三,并不是任何市场机制都是属于看不见的手,只
有竞争性市场机
制才属于看不见的手。非竞争的、垄断的市场机制并不属于那只
神秘的“看不见的手”,因为它无法引导
个人利益朝着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方
向前进。
竞争性市场机制作为一种自发秩序
,我们在后面的文字中还会提及,这里只
是交待两点:第一,竞争性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私利与公益
的和谐,其关键
就在于竞争。由于存在生产者之间的充分竞争,这些生产者为了获利就不得不为
广大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服务。如果某个生产者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太
高、质量不好,消费者就
不会买他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社会里
面,只有为消费者着想才能使生产者获得利益,所
以,斯密告诉我们:我们每天
能够从面包师那里获得美味的面包,并不是由于面包师的恩赐,而是因为这
样做
符合他们的利益。第二,市场竞争是借助于市场价格这个杠杆来协调生产者与消
费者的。通
过竞争,市场会形成一个竞争性价格,就是依靠这个竞争性市场价格,
供求双方均皆大欢喜,各得其所,
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