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全册 共107页)

玛丽莲梦兔
671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2: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意大利留学中介-入党积极分子个人总结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全册 共107页)
1 草原
2 丁香结
3 古诗词三首
习作 变形记
语文园地一
5 七律-长征
6 狼牙山五壮士
7 开国大典
8 灯光
口语交际 演讲
习作 多彩的活动
语文园地二
9 竹节人
10 宇宙生命之谜
11.故宫博物院
习作: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语文园地三
12桥
13穷人
14在柏林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目 录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15 夏天里的成长
16 盼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第五单元习作例文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17 古诗三首
18 只有一个地球
19 青山不老
20 三黑和土地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习作:学写提倡书
21 文言文二则
22 月光曲
23 京剧趣谈
24 少年闰土
25 好的故事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第 1 页 共 107 页


1 草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 、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
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 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
(板书课题 :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
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 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 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
强的北京韵味。 ”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 们就紧随老舍先生
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第 2 页 共 107 页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 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 ,你
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 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
面,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
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 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
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 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 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
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 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6】多 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
等配乐 ,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 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
动,就 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第 3 页 共 107 页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 续跟随老舍
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 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 忽
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 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 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
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 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 br>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 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 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 br>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
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第 4 页 共 107 页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 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 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
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 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
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 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
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 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
惜别的感情 。)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 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
古族人民迎客待客 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
使我们深 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 子把“草原风
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 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
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
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 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
比作彩虹, 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
题 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 br>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 内容丰
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 质疑、自主解决
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 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
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 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
无味,失 去了表扬的意义。

第 5 页 共 107 页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
如其分 ,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 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 道
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 贵,菊花寓
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 香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 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
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 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
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 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
少”、“不强壮”、“不厚 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
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 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第 6 页 共 107 页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主体是写丁 香
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 丁香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
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 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
香 “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一、赏花二、悟花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 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
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 ,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
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 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
充满 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 感觉!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
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
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 7 页 共 107 页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 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 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
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 ,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
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 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画面中有 雨,
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 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
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 都有许多
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 完的,不然,岂不
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 。怎样才
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 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
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第 8 页 共 107 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出示丁香结的图片,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 象,从想象中感悟出丁香花儿的美,感悟出丁香花
儿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修辞手法 等进行分析、感悟。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古诗句,想象画面与意境,初步理解丁香结的含义 ,接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深入
理解,畅谈自己的体会,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样会让学生懂得“ 借物喻理”的写法,而且明白其道理。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 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 描绘了
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
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 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 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
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 时曾往吴越漫
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 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
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 ,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第 9 页 共 107 页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 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从 “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 br>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 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
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 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
其实,是 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 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
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
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 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 续扩展,
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第 10 页 共 107 页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 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 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
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 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 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
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 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 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
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 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
丰收年呀!
(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面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 来,
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 香扑鼻而来,
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 “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
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 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
怎样的情景呢 ?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 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
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很着急)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 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第 11 页 共 107 页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 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
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 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认真备课,不放弃一份希望。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反思:
1.朱 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 br>境。同时教者还要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 美,并
在诵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 富了文本的内容。
2. 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
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 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4.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
对花的赞美之 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第 12 页 共 107 页

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登记表自我鉴定


汉阴中学-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女生节快乐-先进班集体申报材料


小学生作文童年趣事-司考时间


活动策划格式-策划方案格式


初三政治复习提纲-小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停车管理员-福建教育考试院网站


我的理想作文-高考录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