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课后习题答案
三明学院分数线-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课后习题
参
考
答
案
2019年9月
草原
一、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
朗读指导:草原迷
人的景色主要体现在景色美和人情美。课文第1自然段自上而
下描写了草原美丽的景色,第2至5自然段
主要通过蒙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体现蒙族同
胞的人情美。作者对草原充满向往与喜爱之情,所以本文的朗读
基调是热情奔放、欢
畅喜悦的。
二、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
读,抄写下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哪句写了作者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答:“那些
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
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直接写草原的景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
一道奇丽
的小诗。”这句话写了作者的感受。
这样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其好处就是景
中含情,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
一体,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
三、“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
深”
?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答:从草原上主人热情隆重的远迎客人,主客热情
洋溢的会见,主人盛情友好的
款待,以及主客联欢、深情话别的情景中体会到“蒙汉情深”。
与同学交流自己和别人惜别的经历时,要注意描述清楚当时的具体情景,并表达
出依依惜别的情景。 <
br>示例:记得读三年级时,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同学,每天我们总是一起上学,放
学一起回家,几乎
是形影不离。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今天,这也许是我们最
后一次见面了……”我疑惑地看着他
,心里琢磨着:什么叫最后一次见面了?他要去
哪儿?我们来到湖边坐下,他看着我疑惑的双眼,笑了一
下,从袋子拿出一支精致的
钢笔,“给你。”我伸出手,接过李江给我的钢笔,“我要搬家了,要到广州
上学了。这
是我给你的送别礼,希望你能喜欢。”我愣住了,脑海里全都是我与李江的美好回忆,
两行泪不知何时从我眼里流了下来,他继续说道:“我要离开这所城市了,我希望你能
记住我!”我有
点茫然,过了良久,才说:“你要走了,还回来吗?回来记得找我。”我
们在湖边聊了很久很久,夕阳把
我们俩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1
丁香结
一、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答:作者先介绍丁香的生长环境(城里
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园等),然后从丁香
的开形状、颜色、气味等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的。(形状:星
星般的小花;那十字小白
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小小的花
苞圆
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颜色: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花墙边两
株紫色
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最先映人眼帘的,
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
透出参差的绿。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香气直透毫端)
二、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
的潇洒,紫的朦胧。
(找出描写丁香的词语,再仔细读读句子,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
答:
描写丁香的词语:
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这样写表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同时
也感受到了作者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
画,线条模糊了,
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
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
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
在一起”?)
答:雨中的丁香具有妩媚(姿
态美好、可爱、吸引人)、朦胧、如梦如幻的特点。
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与平时不一样的景象,雨中的丁香
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
柔和,给人一种梦幻、迷离、朦胧的感觉,让人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印象派
的画作(景
物轮廓模糊,色彩交错渗透,有朦胧之感),久久回味,妙不可言。在作者眼里,丁香
和微雨连在一起,能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美,所以才会这样说。
三、“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以
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每个人一辈子或许有许多不顺心的
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
年年都有。但作者一反古人的情感,没有一味地
哀愁,更没有抱怨生活的想法,而是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
领悟。结,是解不完的;人
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正因为解不完,人生才不至于平淡无味。因此我们
既有赏
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这
就是生活的常态。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
要乐观面对。既然人生
的问题解决不完,何不豁达乐观一些呢?平顺的路固然好走,
可也失去了行走的乐趣。人生的意义或乐趣
不就是在这不断地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中
产生吗?有了这解不完的结,我们的生活才有乐趣,我们的明天
才更灿烂。
2
古诗词三首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朗读提示:《宿建德江》
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
比热爱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
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注意读出不同的感情基调。
二、《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
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
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答:两首古诗都写了
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但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
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
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宿建
德江》这首诗中,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
“客愁新”的原因,一个“愁”
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因为
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
所以月能近人。愁思似乎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作者用凝
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
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整首诗围绕一个“愁”字,通过
写
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
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
句通过惊鹊、鸣蝉和蛙声等景物,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
界的活力和生机;通过明月、清风、稻花等意象,
衬托出夏夜的优美和静谧。在动静
结合中,表现了诗人因景美年丰而欢快、喜悦的心情。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
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
扩散开来,开始时,并
未遮遍青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
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
明净。
3
七律 • 长征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 :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
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情感: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
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
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情感:“暖”暗示了
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
时的惊险与悲壮。
狼牙山五壮士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 痛击敌人 →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2)读下面的句子
,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
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
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
给的任务! <
br>“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
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
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英
雄气概。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
盘大的石头,
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
出了班长对敌人的
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出类似的词句: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
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
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
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
4
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
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
崖往下跳。
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
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从“纵身”,可看出动作
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
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
—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
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
这样写的好处。
答:课文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
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如: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
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
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有时对班里的五位
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
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
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
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这样
描写,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
具体。这就叫“有点有面,点
面结合”。既顾及全面、体现广度,又突出重点、体现深
度。
开国大典
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
游行,课文写
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
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
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
中央人
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着重描写群众入场情况、典礼
仪
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场面,有详有略,但都蔚为壮观)
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
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
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
人民政府公
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
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游行。
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
,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
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
、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
5
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
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
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
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
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
马并行,马
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对阅兵的场面描写层次清楚,先写领导人检阅部队,然后写受
阅部队走过天安门,
最后写看到阅兵的群众欢呼雀跃。
描写受阅部队时,课文按照“兵”出场
的顺序依次描写,描写过程中注意点面结
合,相互映衬,先“点”后“面”, 雄伟壮观。分别介绍“海
军”、“炮兵”等各个方
队,这是“点”;然后总写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
前,这
是“面”。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
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阅兵过程,既有对受阅部队的正面描写,又有讲述群众反
响的侧面烘托,两
者结合,写出了当时热烈的场景。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
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在课文中
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主席
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
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
,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
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
流动。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
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
一声炮响后,全场就
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竹节人
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你是怎样读这篇文章的?和同学交流。
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
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
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
在一起,就成
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6
任务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
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
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
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
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
呼胜利。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
好
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上课了,意兴依然
不减,手痒痒的,将课
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
里不便咚锵。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
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
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下课后,眼巴巴看别
的同学重新开战,玩
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
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
正悻悻然
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任务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老师大
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
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
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
去。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
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
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
看。他脸上的神情,
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宇宙生命之谜 1、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这位同学的思考给
了你哪些启发?
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我重点阅读了第二至八自然段,知道了生命存
在的条件;根据
这些条件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不可能存在
生命;太阳系中还可能存在生命的
星球是火星,但根据宇宙飞船的观测,火星上也基本
不可能存在生命。我又查阅了资料,对课文观点进行
了进一步的验证,近年来对火星
的研究虽然有新发现,但始终没有发现生命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据。这位同
学告诉了我
们要有选择地阅读文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需要仔细读,关系不大的只需要浏览即可;
文章有的信息可能不准确,还需要查阅资料判断。
2、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
7
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
br>物质诸如蛋自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
的大气,虽
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
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
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
进行了分析。水星离
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缺
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
温度极高
,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
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
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与地球有
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
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公
转轨道平
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
而且也有四季更替。
科学家们还发现,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
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百分之一;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百分之九十六
是二氧化
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上没有磁场,它的大气层中又没有
臭氧层,因而不能抵御紫
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
生命难以存在。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
量极少,只有
地球上沙漠地区的百分之一;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百分之九十六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上没有磁场,它的大气层中又没有臭氧层,因而不能
抵御紫外线
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况
且火星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目前
还是不能移居。
桥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黎明时
分,当洪水袭来时,村里的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公正无私地指挥一
百多号人有序地走过木桥,最后却和
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卷走了。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神态、语言、动作的
句子,
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篇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
8
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
神态: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语言: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神态、语言、动作: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
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
豹子。
3.画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读一读。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
描写
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雨: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洪水: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桥: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对雨、洪水和桥的描写都属于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洪水暴发时极度危
急的气
氛,衬托出老支书的临危不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风亮
节。
4.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
答: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
的危险留给自己,用
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
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5.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
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
的效果。
穷人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本文主要
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
两个孤儿的故事。
2、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9
找出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
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
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的勤劳能干,体现出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海风呼啸声、波涛的轰鸣、狂风的怒吼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作用:
这样恶劣的环境还要出海打鱼,体现渔夫一家生活的
贫苦;屋内温暖干净,突出
了桑娜的勤劳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海上恶劣的环境,暗示了西蒙的死
亡。
3、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看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
答: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桑娜和渔夫都有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
良仁慈的心,都有关心别人胜
过关心自己的好品质。
小练笔: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
的心理活动。
示例:
桑娜会想:丈夫出去打鱼能安全回来,该是多么好啊!西蒙死了,我把她的两个
孩子抱了回来,也没经过丈夫的同意,我该想他怎么说呢?生活的压力已经够大了。
丈夫会同意吗?我
们都是穷苦人,他会同意我的做法的。
夏天里的成长
1、默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答:课文的中心句是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作者通过描写夏天植物、动
物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和柏油路等事
物都在生长的现象,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
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最后水到渠成,说明人也一样,要在自己的
“夏季”尽量地用力
地长。
2、课文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
,说说写到了哪
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答: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棚架上的瓜藤、竹子、高梁、 苞蕾、苔藓、草、蔬莱等
植物, 以及
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等动物。通过描写这些动植物在夏季的快速生长,
突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
的状态。
10
盼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答:(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
酱油。(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
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2.课文哪些地
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
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
(1) “每天在放 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
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
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一段心理描写既生动又有趣,
非常具有孩子气,反映了儿童天真、可
爱的特点。“我”为了能穿上新雨衣,便日夜盼
望下雨,可天偏偏和“我”作对。于是“我”便撒起娇来
,责怪起太阳和天气预报,
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让人读来既感觉亲切,又觉得好笑。
(2)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
是留到明天吧。”这一段心
理活动是在“我”的原本以为能穿上新雨衣了,却未能如愿,
但“我”并不甘心,仍心心念念着第二天能
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我”又担心今天
把雨都下完了,明天没有雨可下,那么自己的愿望便又不能实现
了,所以“我”祈祷
雨能停下来。“我”为了能穿上新雨衣可谓煞费苦让人感觉既可怜又可爱。
古诗三首
1、说说《浪淘沙》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
夸张的手法写
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
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
女家,侧面表现了黄河的雄伟。
2、想想《江南春》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
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
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写出了江南到
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
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3、读一读这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两山 排闼 送青来。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11
只有一个地球
1、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1)地球美丽而渺小,不会再长大。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
2、”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
步一步
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课文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
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
从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
采和随意毁坏
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
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人们:人类应该精心保护
地球,保护地球的
生态环境。
3、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
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和同学交流。
现象:
乱砍乱伐、乱倒垃圾、无节制开采、大肆捕杀、乱排乱放导致水资源及大气受到
污染等现象。
标语:
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文言文二则
1、“锺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
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
意思: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
他把心爱
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2、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
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
《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
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
,说:“这幅画
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
br>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
应当去问农民
,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12
月光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
又弹一曲。
答:弹第一曲因为贝多芬被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所感动;弹第二曲因为失明
姑娘爱音乐,懂
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
曲,又弹一曲。
2、反复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听着贝多芬的
琴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
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平静的海面上
“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
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天空出现
的“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
海面上刮起
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月光照耀,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
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3、小练笔: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示例:
静静的夜
晚,我站在窗前,把心情放在吹拂的凉风里,任凭满天星辰擦亮我暗淡
的记忆。我带上耳机,按下“pl
ay”键,听着那自己最钟爱的乐曲。这夜,赠人以思考
的氛围,这乐曲,赠人以梦境的温柔。我闭上双
眼,一切烦恼随风流逝,只有乐曲使
我遐想:我那高高的山梁后面,是家乡那一片可爱的秋……在缓缓的
钢琴前奏中,我
仿佛推开了一扇窗,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一直通往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路两旁是一棵棵火红的枫树,手掌形的枫树叶正随着连绵
悠长的乐曲有节
奏的下降,一片一片又一片。我完全沉浸在这火红色的世界中,不禁
轻轻举起双手想拥抱这奇妙的世界。
继续往前走,一条小溪横在我的面前,溪水随着
乐曲中“叮叮咚咚”的声音往前流,它的对岸是一间正冒
着炊烟的田间小屋,几只小
鸟在空中自由的歌唱,唱出了一首《秋之韵》。溪水旁的一丛丛野菊花像在对
我微笑,
好似在告诉我:“秋来了,秋来了,欢迎来到秋的世界”。《语文园地七》
少年闰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1)朗读提示:
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我”的好奇、
13
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并读出感情来。比如:第一
自然段,写
月夜少年刺猹的场景。“深 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朗读景物描写要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人物描写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要能
把人物的机敏勇
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用稍快的速度朗读。又如:第四自然段,写“我”
和闰土见
面的情景。
“我”早就想见到闰土,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朗读时要用急
切的语气来读,速度稍快。再如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
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_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一段写“我”向往农村生活。第1句
要读出赞叹的语气,由衷地赞扬闰土知识的丰富,要读得舒展
些;第2句,要强调“不
知道”、“只看
见”、“不”和“只”为重读,突出自叹不如的情感。
(2) 背诵指导:
课文第
1自然段按照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先写了“深蓝色的夜空、金黄的圆月”,
再写海边“一望无际的沙地
、碧绿的西瓜、看瓜刺猹的闰土” 。背诵课文要在理解课
文的主要内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3)体会形象。
课文开头描绘了一幅在月光下的西瓜地里,一个少年刺猹的鲜明图画,生动
具体
地勾画了闰土这个勇敢机敏、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这个美好的形象给“我”留
下了极
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时时浮现在脑海里,三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2、课文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
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结
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1)
从月夜瓜地,少年刺猹时“带”、“捏”、“刺”的动作,猹反身逃时“扭”、“逃”
的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记忆中的闰土是一一个可爱、勇敢、机敏的少年。
(2)
从初次见面时看到的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
- -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神态描写“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可以体会到相识时的闰
土是一一个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农
村少年。
(3)从闰土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可以体会到给“我”
讲新鲜事时的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少年。
3、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一一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B、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C、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1)
从句中的“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可以感受到“我”对少年闰土的敬佩,
14
以及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之情。
(2)“素不知道”中的“素”是“从来、向
来”的意思,从这个词语中同样可以感
受到“我”对少年闰土的敬佩,以及对自己见识太少、知识贫乏的
感叹之情。
(3) “所不知道”指的是“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一这 些有钱人家的少爷,过着不劳而食的生活,生活天地狭小,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
上的四角的天
空”眼界狭窄、知识贫乏、见识太少。这里用对比的手法形成的鲜明的
对比,突出了“我们”与闰土的不
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闰土的敬佩、尊重的感情。
是闰土打开了“我”的眼界,才知道院墙之外还有如此
广阔的天空,才产生了对农村
生活的向往,对少年闰
土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小练笔:
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课文第1自然
段写一写。
提示:第1自然段的写作顺序是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
仿写示例:蓝蓝的下面是一条弯弯
的小河,旁边开着一树树的鲜花。花丛中,有一
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扎着长长的马尾辫儿,穿着粉红色的
连衣裙,仰着脸甜甜地笑着,
右手轻轻地把一朵白色的鲜花放到头发。上面,微微眯缝着眼睛,陶醉地嗅
着芬芳扑
鼻的花香.....这个小姑娘就是我可爱的妹妹。
好的故事
1、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
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
解它们的意思。
朗读指导:在读一些比较生涩难懂的文章时我们不要苛求一遍就读懂,可以通过
反复阅读,逐渐
理解文章内容。本文的语言表达与我们现在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一方
面是一些词语的含义与现在有差异,
另一方面是句子的语序的差异。比如朗读第1自
然段时我们会对“石油又不是老牌”这样的语句以及作者
描写环境的作用等产生疑问。
对于这些疑问我们可以先略过去,在通读完全文后,再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
语句的含
义,分析其作用。
2、”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
趣“体现在哪里?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15
这个故事
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景物具有江南特色,画面充满生活气
息;景物的色彩鲜艳明丽,画面中
的景物兼具静态美和动态美,摇曳多姿,充满生机与
活力。另外,作者将各种景物置于荡漾的水中,景物
本身与倒影交相辉映、虚实相间,
趣味十足。
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包含了水乡景象
之美和“我”游历的感受。这里
的幽雅,大约指这- -世外桃源与尘世隔绝,在水乡的深远处别有洞天
。这样的幽雅之
景,一是记忆中山阴道的河上景观,二是“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的景观。这里的有趣,表达“我”游历时的主观感受,“我在看到“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时,很
想凝视,在美景
失去“骤然- -惊”时,“我” 还想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可见梦
幻中所见水乡美景的魅力之
大,让“我”极度神往。总之,这一水乡之景,是一个梦
幻的景象,作者没有写水乡的真实情景,而是写
水乡的水中幻影,本身即有幻想之意,
这种美丽,幽雅,有趣的景象和感受来得快,去得也快。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作者想要表达他对故乡
的热爱,他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梦里那阳光普照
的故乡作者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
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痛恨。而“好
的故事”中则隐含着作者的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
去,天总是要亮的,
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