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救国是什么意思
情况说明格式范文-涉外礼仪培训
有人提出:美化不等于虚化!面对经验不足,资历不够的条件下,应选择曲线救国,用适当
的手法来美化简历。
第一招:补足职能范围
有着多年外企工作经验
的小王认为:因为不能保证其他的应聘者中没有虚张声势的,所
以我们没有理由放弃造假。但是,造假需
要水平,要做到假得很真。其最佳尺度应为:7分
真3分假。如果背景够厉害,半真半假也无妨。假是模
糊出来的,例如,做计划生产的,其
实只是排生产计划表,那可以把库存管理也算做一部分职责。
第二招:按能力延长阅历
资深hr经理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有能力
,但缺乏相应的阅历,这个时候可以适当
夸大阅历;2、有阅历,但不够长,可以适当延长阅历时段;3
、造假的关键其实是让你的能
力获得被认可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仅仅凭阅历而断定的企业。总之,前提是
要有能力。
hr经理说:造假,也是一种能力。凭空捏造简历不可取,而心理素质不过硬的
人同样不
适合曲线救国的方式。在面试时表现出自信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倘若自己有做贼的感觉,还是不要尝试为好。
简历模板下载 简历模板下载jianlimoban 简历模
板jianlibiaoge简历表格 0 罔咗鵼篇二:曲线救国修改版
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作业纸 篇三:汪精卫投日算不算“曲线救国”
汪精卫投日算不算“曲线救国” 导语
汪精卫是近代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关于其投日另组
汪伪政权,当其在世之时,就已有
种种意见;在其死后,所谓“曲线救国论”,也一直很有市场„[详细
]
汪精卫当年,究竟是不是在搞“曲线救国”?
01
“和谈”动机或可理解,“投日”选择绝不明智
汪精卫投日,与其对抗战前景的悲观有莫大
的关系。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
八”事件,汪氏就说过,政府必须“尽可能范围内,
极力忍耐,极力让步,表示我们无意开
衅”,因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
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
不完备。”这种悲观,贯穿了汪氏的余生。1937年7月29日晚,汪氏在
南京发表题为《最后
关头》的广播讲话。讲话的主旨,是动员民众起来抗战;但讲话的内容,却集中于“
牺牲”
二字,汪氏说:“牺牲两个字,是严酷的,我们自己牺牲,我们并且要全国同胞一齐牺牲,因为我们是弱国,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的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我们要使
每一个人
,每一块地,都成为灰烬,不使敌人有一些得到手里„„”——不难看出,悲壮之
中有浓厚的悲观情绪。
基于这样一种认知,自该年8月起,汪氏连续致函蒋介石,主张对日
和谈。据杨天石统计,截至12月南
京沦陷,“在此前后,汪精卫劝说蒋介石与日本言和,共
达十多次。”
但没有必要过
分苛责汪氏的这种悲观。“抗战必然亡国”这种认知,在当时并非汪氏所独
有,相反,是许多人的“共识
”。政界中人如孔祥熙、何应钦等自不必论,学界中人,陈寅恪、
胡适也有相似的认知。据《吴宓日记》
1937年7月14日记载:“晚饭后,与陈寅恪散步。寅
恪谓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此次事变,结果
必为屈服。华北与中央皆无志抵抗。且抵抗必
亡国,屈服乃上策。保全华南,悉心备战;将来或可逐渐恢
复,至少中国尚可偏安苟存。一
战则全局覆没,而中国永亡矣云云。”7月21日又记:“惟寅恪仍持前
论,一力主和。谓战则
亡国,和可偏安,徐图恢复。”而胡适在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之
前,也曾是坚
定的“主和论”者。其余如青年党党魁左舜生、国社党党魁张君劢、《大公报》主持者张季
鸾,
在南京失陷前后,也都曾向蒋介石“进言和平”。„[详细]
汪氏一开始也没想去沦陷区投日,而是欲在大后方成立新政权
汪氏在“主和
”方面的努力,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8年5月份之前,
汪氏大致将自己“主和”
的活动限制在国民政府内部,其主要措施,即不断游说蒋介石,希
望蒋能够接受自己的意见,但蒋氏对抗
战的理解与汪氏有极大的分歧,汪氏最终对蒋“绝望”。
第二阶段,大致自1938年5月
至12月汪氏出逃河内止。此一时期,汪氏“和平运动”
的着力点,已转向在国民政府之外另起炉灶。该
年5月,在获悉日本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
对手”,要求蒋介石下野,同时有意让唐绍仪出面组织新政权
,并以该新政权为中日“和谈”
对象后,汪氏即表示“从前日本是不以蒋政府为对象的,现在日本仅主张
不以蒋个人为对象
了。只要少川先生出来与日本谈判,蒋的下野,是不成问题的。我只要国家有救,甚么
牺牲
都可以的”,言下已有急切抛开蒋介石与日方和谈之意。稍后,汪氏进一步组织“第三势力”,积极与日方接洽,日方对此也颇感兴趣,影佐祯昭曾明确对汪氏亲信高宗武说:“可否请蒋委
员长下
野,由汪主席出任负责。”广州、武汉相继失陷后,汪氏对抗战前途更加悲观,到11
月底,遂下决心逃
出重庆,在国民政府之外另组新政权,实现与日军的“和平”。值得注意的
是,汪氏出逃时,曾满怀信心
要把新政权建在大后方的云南、广西等非沦陷区。为尽可能获
取和谈的筹码,汪氏也把这种信心传递给了
日方。
汪氏之所以认为自己可以在大后方另立新政权,与当时国民政府内部主和派甚多有重
要
关系。1938年10月21日,汪氏对路透社记者发表谈话,声称:“如日本提出议和条件,不妨害中国国家之生存,吾人可接受之,为讨论基础„„”该谈话在重庆引起了强烈反响,抗
战派如陈
诚等对汪氏的攻击固然不遗余力,但汪氏也收获了不少的“主和派”盟友,这其中
包括四川军阀王陵基、
潘文华、邓锡侯、云南军阀龙云、政学系的张公权、程天放,以及陈
立夫、陈果夫兄弟,等等。但汪氏出
逃到河内之后发现,原以为会响应“和平运动”的军政
要人如何应钦、陈济棠、龙云、何健、张发奎、张
道藩、王世杰等人,全都毫无动作。汪氏
最
终只好选择到沦陷区的南京组建起傀儡性
质的伪政权。至1944年汪氏死亡,此为其“和
平运动”的第三阶段。„[详细]
与蒋介石相比,汪精卫其实错在对时局的理解太过幼稚
中国当日有多少国力,汪精卫清楚,
蒋介石也很清楚。但不同的是,汪氏得出的结论是
“抗战必败”,蒋氏却将“抗战”上升到“建国纲领”
的高度。因之,汪氏将“对日和谈”当
作了救命稻草,蒋氏却只把“对日和谈”当作抗战的一种必要工具
。
事实上,蒋介石并非如汪氏所言,仅仅是“不好表态”,而是内心深处本就拒绝“和谈”
。
1937年11月20日,蒋介石发布迁都重庆命令,决心持久抗战,在日记中写道:“老派与文人,心皆动摇,主张求和。彼不知此时求和,乃为降服,而非和议也。”12月7日日记写道:
“对
倭政策,惟有抗战到底,余个人亦只有硬撑到底。”9日日记写道:“此次抗战,即使全
国被敌占领,只
可视为革命第二期一时之失败,而不能视为国家被敌征服,更不能视为灭亡,
当动员全国精神,力自图之
。”1938年1月2日,蒋氏见到陶德曼再次转达的层层加码了的
日方“和谈”条件,更决心“与其屈
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但蒋氏也没有忘记利用“和谈”
来为抗战争取喘息之机,11月29日,蒋氏
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陶德曼调停的应对方针:“是
当约彼来京。为缓兵计,亦不得不如此耳!”日军攻占
南京,一再大幅提高“和谈”条件之后,
蒋氏仍令孔祥熙继续与日方虚与委蛇,为国军的休整备战争取时
间。但孔氏与汪精卫一样,
对抗战前景极度悲观,竟试图弄假成真,将“和谈”内容具体化,
结果又被蒋氏急电阻
止,蒋氏维持“和谈”的目的仅在于为军队争取时间,所以不希望触及任何实质性的
问题。
蒋介石曾在日记里记述了他竭力反对汪精卫的“和平运动”的三重原因。其一,“世
人只
知战时痛苦,妄想速和,殊不知和后痛苦更甚于战时,而况为屈服不得已之和乎?”写该日
记的当天,也就是1938年3月22日,蒋介石曾前往汪精卫处商讨日本托意大利出面非正式
调停中日
战争一事,日记中所谓“妄想速和”者,即指汪精卫。按日本此一时期对国民政府
“和谈
”的目的,乃在于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继而将之拖上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战车——许
多汪精卫的辩护者常
谓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并无灭亡中国的既定政策,故汪氏的“和平运动”
有其现实基础,但他们忽略了一点
:日本必欲使国民政府傀儡化,也是不争的事实——蒋氏
所谓“和后痛苦更甚于战时”,即是指此。
其二,“和平运动”必招致国内的分裂。1937年11月5日,蒋氏曾明确告诉陶德曼:“假
如他同意那些(和谈)要求,中国政府是会被舆论的浪潮冲倒的,中国会发生革命。”同年
12
月29日,蒋氏在日记中写道:“外战可停,则内战必起。与其国内大乱,不如抗战大败。
勉之,勿惑众
议。”1938年1月22日,蒋氏又在日记中写道:“宁对外大败,毋使国内大乱。
如国内大乱,则四
分五裂,外侮更无已时而国灭矣!”蒋氏的这一判断,无疑切中了问题的要
害。蒋氏力主抗战,军阀如龙
云、陈济棠之流尚可就“和谈”高谈阔论;反之,若蒋氏力主
和谈,“坚决抗战”这一政治高地被他人攫
取,则蒋氏之下野,政府之分裂,也是意料中事。
内乱既起,“和谈”更无地位,亡国之祸自然也就不远
了。事实也恰如蒋氏所预料——汪精卫
出逃河内扯旗欲建立以“和平运动”为职责的新政权时,那些曾赞
同过“和平运动”的军阀
们没有一个站出来响应。
其三,在蒋氏看来,日本军部与
政府之间矛盾重重,军队内部也有激进派和缓和派的分
野。在这种前提下,中日间的任何“和谈”实际上
都缺乏保障,有随时被日方撕毁的危险。
故孔祥熙主持对日交涉时,蒋氏一度强硬要求必须有“第三国”
在场。但即便有“第三国”
在场,蒋氏也不相信日本“和谈”的诚意,1938年8月,蒋氏在日记中写
道:“倭非待其崩
溃与国际压迫至不得已时,决不肯放弃其华北之特权,而中倭和平非待至国际干涉,共
同会
议则不能解决,故对倭不可望其退让求和,如其果有诚意,则必须其无条件自动撤兵之后方
能相信也。”蒋氏的意思很明确,不能把“中倭和平”寄托在日本的主动“退让求和”上,真
正的和平,
只能建立在倭寇的“崩溃与国际压迫至不得已”上,而为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坚
持抗战——1938年1
月,正是南京失陷,中国抗战最难以看到希望的时候,蒋氏在日记中写
道:“不患国际形势不生变化,而
患我国无持久抗战之决心。”又言:“只要我能抗战到底,则
国际形势到底必变,倭寇到底必败。”„[
详细]
02
汪伪政权确实扯了抗战后腿,汪精卫自然只能是汉奸 任何
历史人物,都自当为其历史行
为所造成的结果,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不管其一开始出于何种动机,此种
历史责任是无法
回避的。
汪精卫不想做汉奸,但汪伪政权事实上就是个傀儡
没人想做“汉奸”,汪精卫也不例外。他曾计划在“未被日军占领的领土内”建立新政权,希望籍此逃脱傀儡的命运,但结果并不如愿。如果汪氏就此打住,听从蒋介石的劝告,从河
内启程出
国,“汉奸”的帽子仍然戴不到他的头上。但汪氏却越陷越深,终于选择了去日占区
的南京建立他的新政
权——事实上,负责与汪氏交涉的今井武夫等人,并不希望汪氏将他的
新政权建在日占区,因为今井武夫
们对汪氏抱有更高的期望:一个被中国人接受、同时又密
切与日军“合作”的新中央政权,而非一个单纯
的被唾弃的汉奸政权。所以,当今井武夫发
现汪精卫开始考虑在日军占领区建立政权时,他一度十分惊讶
,并以谨慎的态度向梅思平、
周佛海表达了他的忧虑,他担心汪精卫会步梁鸿志和王克敏的后尘。
今井武夫们的级别太低,一切承诺都不能作数。1939年6月,汪氏亲自去了日本。在与陆相板垣的会谈中,汪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板垣说:他们在华北和华中的两个傀儡政权,
“作为政
府的名称是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但日本并不想取消这两个政权的“实质和事实”。
这使汪氏相当激动
,因为他一直在宣传“中日和平”的前提是日本同意不侵犯中国主权。汪
氏在会谈中一度坚持:这两个傀
儡政权中的某些分子将被吸收到新的中央政府里去,不过要
是日本试图为这两个政权保留相当程度的主权
,那么他就不参加创建新政府。同日本达成任
何有意义的协议,都取决于中国是否存在着
一个真正有主权的、统一的中央政府。但面对日
方的强硬,汪氏很快就让步了,不但同意在华北建立一个
具有“较大程度自治的”“政务委员
会”,还承认了“满洲国”。主权既已丧失,所谓“中央政府”自然
也只能是傀儡政权。但汪
氏终究不甘心,又坚持国旗须使用青天白日旗,唯此才能昭示新政权的法统。但
屡番交涉,
最终仍不得不遵从日军之意,在旗帜上加了条“猪尾巴”,上书“和平反共救国”等字样。
汪氏唯一一次在“主权”问题上的“扬眉吐气”,是1943年间日本抢在英美与重庆废除不平等条约之前,将天津、广东、北平、厦门、上海、汉口等地的各国租界陆续“交还”汪
伪,10
月30日,日本与汪伪签订《日本国与中华民国同盟条约》,声言“尊重其主权及领土”,
规定了撤军等
事项,汪精卫为此相当兴奋,特意撰文攻击重庆国民政府:
“回顾中日事变爆发以来,重庆方面曾公开主张?如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方可实
现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