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语文说课稿
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1、《山中访友》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李汉荣,这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的是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
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且与“朋友们”
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提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大
自然”。因而,通过语言
的品读,学习表达方式,并感受到其中深切的情感,自
然而然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感悟文本情感的能力,但对作
者的
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且现在的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少,
生活经验有限
,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
对写景类文章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
幸而,对于大自然他们有强烈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情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3、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情感表达
方式,感受山中景象的美好,体会作者
情感,并产生对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对“山中好友”的深厚情谊。
难点:品味优美语段,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五)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字词疏通;读通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感受情感。
第二课时:品读语段,感受山中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了充分启发学生的
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将主要采用以下
几种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生则主要采用勾画圈点、合作学习、自读自悟的方式,自由感知文本。
三、说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诗句互对,激发兴趣
课前,师生互
对关于“山”的古诗词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等。同时出示山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对山中景色
的感受。
【由已学古诗句互对导入,并出示图片能给他们直接欣赏的机会,调动学习
气氛,激
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行情感和语言的
交流,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初步的情感基
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文时,提出要求,明确任务。)
1. 自
由读文,借助多媒体、联系生活、语段,小组间疏通字词、语句。其
中“和、冠、禅”字
是多音字,要着重讲解,让学生学习辨析。
【高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但是对于多音
字还会在使用中
出现问题,因而要不断提醒,教给他们辨析方法。】
2.
同桌交流读文后对山中景象的印象,并画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同桌合作,互相启发,互补不足。】
(三)再读课文,初感情谊
1、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明明是去山中赏景,为什么说
是山中访
友呢?他为什么把山中的景物当做是自己的朋友?”
2、
小组交流、说话练习: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并简要阐
述理由。
【初步感受“我”和大自然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情谊,并自由抒发自己的喜
爱之情。】
(四)读思结合,深悟情谊
“我”和山中的好友间的情谊究竟有多深呢?我们一起去品味品味。
1、感悟“我”与桥的情谊
(1)自读课文,思考“我”与古桥是怎样交流的,“我”在向他诉说些什
么?
(2)着重理解“德高望重”。
(3)学习表达方式,体会以第二人称抒情的好处,引到第5自然段,体会
情感。
2、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语言的表达方式在抒情上的作用,体会“我”与
好友的情谊。
【把表达方式相近的语段放在一起比较、品味,有助于理解,进一步感悟。】
(五)朗读结课,铺垫情感
最后,让学生以朗读诗歌的方式诵读3、5自然段,升华情感,为下文的学
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六)作业布置,积累语言
1、
2、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山中访友
古桥
德高望重的老人
树林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友 落花、落叶、石头
雷阵雨
吠犬、归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录文中优美语句,并试着仿写。
2、《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雨》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赵丽宏。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
抒情,作者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
山林雨景图,令人神往。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
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
爱和深深的眷恋。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先写山
雨跟着山风、云雾悄悄地来了,接着描绘了山雨来时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
雨声,再写雨中山
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
留下了山雨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余韵。整篇
文章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山
林雨景的赞美之情。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鲜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学习
此类
课文时也乐于朗读。
二、说目标
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大纲中对于阅读教学
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教学
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
写景物的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激发
学生热爱大自然的
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山雨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
,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
对
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
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如诗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然后利
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
:想像读、男女分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等。一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二是通过
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悟
情,读中感受,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为学生构建了“初
读感知,默读体会,品读回味,入情入境”的课堂教
学模式。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
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
br>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我感悟,提倡个
性化的阅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
流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既能增强合作意识,
又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
倾听,
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
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设计
了“三读”教学,读中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读”:即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深入体会;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一)片段欣赏,激趣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时,我先
采用片段欣赏的方式,让
学生先欣赏一段课文中的句子,导入课文。我设计这
种导入方式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从
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文
的热情,激发他们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课文后,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
课文内
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一篇如诗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山中雨景图,让我
们一起来学习吧!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读准字音。2
、边读边画出自己不
理解的词、句子。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
容,在自主阅读中思考
,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
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深入体会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可以加深学
生对课
文的感悟,深入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我认为采用的默读的方式更利于学生专
心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在新课标(5—6年级阶段)中也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
要求。因此我让学生们采用默读的方
式再读全文,并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己
提出来的问题,完成自学提示。我会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
的问题,然后
再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
者
是怎么样将山雨的美表现出来的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刚刚所提
出来的问题,以及老师出示的
自学提示,分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四)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学生经过初读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默读理清课文的顺序体会文章思想之后,
对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
识和理解。接着,通过
品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感受山雨中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沟通,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抓住
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
法,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山雨的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
据品读要
求练习朗读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
者的情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2、美读展示。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
3、阅读感受交
流。能联系上下文,融入自己的体验,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
品味优美抒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
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享
受文字。比
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通过小组读的形式,感受雨实实在在由远而近的声音)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像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
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作者由雨声而产生的联
想,写出了山雨声音的神奇、美妙,给人无
限的遐想。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的方式来读,然后说
说自己仿佛听到
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
明。”
(
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我让学生通过对“融
化”“耀眼”“透明”这几个词的
理解的基础上来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然后
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丁—东—丁—东”
(这是山雨的余韵,首先通过让学生理解“余韵”一词,感受山雨
后山林
中余音缭绕之美。然后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这一句。)
接着,在学生的情感充分
被调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心中的情感。
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表达自己对山雨的喜爱。
可以用文字,可以通
过朗读课文,也可以画画,甚至是唱歌、跳舞。
这个环节
抓住了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
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
见解。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
工具性的有
机统一。
(五)拓展文本,走向生活
最后,回顾在《华山的魅力》一课
中所学的一句话“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
美,只要你去发现。”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
体会。让我们
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孩子吧!接着课件出示课外作业:1、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
的
习作。2、搜集并阅读描写雨景的文章。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
因为生活即
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
活中去
”的教育目标。因而我设计了“拓展文本,走向生活”这一环节。拓展
课程时空,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
课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
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
与课外互为补充。
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又能让语文更加
贴近生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
观形象地
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必须紧扣
课文主要
内容,我在设计这节课文的板书时,反复揣摩课文的字词句后,确定
了这节课的板书
声音
山雨
颜色
3、草虫的村落
一、说教材
《草虫的
村落》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作者郭枫。作
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
,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在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像南国少
女般的花色斑
斓的小圆虫,看到了甲虫音乐家们像灵泉一样美妙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
行
色匆匆而又分工精细的劳作场景。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
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
情操,感受到作者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
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
活气息,就像课文中
所说得那样“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达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效果,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自读,认识
本课生字、生词;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
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的朗读课
文,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
热爱生灵的情怀。
三、说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
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如何进行
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
感受;
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
1、以读代
讲法:把读作为理解和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理解问题,并学会
运用,潜移默化地将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
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体会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情境教学法: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
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
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
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
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
“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
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
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
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
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
,他把
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
的!”
作者为我们
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
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
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
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
会发现这“草
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
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
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
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3.
草虫的村落
奇 草 归来的游侠(坚硬黑甲的小虫)
异 虫
幸福的迎接(花色斑斓的圆虫)
的 的 来 客(蜥 蜴 ) 陶醉自然
游 村
动听的演奏(甲虫音乐家们) 忘情于自然
历 落 勤勉的劳作 (行色匆匆的虫子)
精细的分工
4、索溪峪的“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第4课,作
者曹敬庄。这篇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
溪峪天
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
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
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
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
;最后,作者说由于索
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索溪峪的“野”
》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
描写的表达方法
。
二、说目标:
由于它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教学时,要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
从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去自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知道野在课文中的意思以及理解作者怎样具体写出这
种野的。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3)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热爱祖
国大好河山。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
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互相渗透,共同完成,也使以前所具有的学习方法
再一次升华。
三、教学重点、难点: <
/p>
因为孩子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
涵的情
感,这对孩子来说有点困难。因此,我把理解作者怎样具体写出这种野
的从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教
学重点,同时这也是难点。
四、说教法
1、我准备采用“情感朗读法”来教学本课,为什么
呢?因为《索溪峪的“野”》
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句优美,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
这种情思,
也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但这种情思,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予字里行
间,
那么,要抓住这种情思只有读,通过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去
领会。同时还起到了训练朗读能
力的作用。
2、我也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风光,创设情景,拉近了学生
与课
文的距离,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准备改变以往的平铺直叙,预设采用“变
序法”来教学。
五、说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我的教法,以及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有
一定的理解力,我教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运用“读、思、议、读”、
以读带悟的方法学
习课文,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自学能
力。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由于这课与桂林山水在内容情感上相仿,在表达方式上也相近,因此我设计
了这样的导语:同学门,这学
期开学,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游览了甲天下的桂
林山水,你们还记得吗?桂林山水这篇课
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
写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老师啊?今天,老师要准备和大家去游览另
一个地方,
索溪峪”这样安排既复习了旧课,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和索溪峪风光片,
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感受索溪峪确实很美,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看看,
这儿就是索溪峪,想去游览一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索溪峪的风光.” ,“欣赏完
了,有话想说吗
?”看到了这么美的风光,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高涨,就会情不
自禁的想说话,再引导他们说话,就水
到渠成了。接着,我又这样说:“我们不
能只欣赏图画,还要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刻的理解,
你们就选择自
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吧。”这样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课文,顺通句子,
初
步了解课文内容,在这儿,我也不忘说明一下“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是默读,大
声读,几个人齐读,也可
以是站起来读,表演读等。等他们读完后,我说:“让
老师检查一下好吗?”可以只抽查一两个自然段的
朗读,同时要纠正字、词音。
然后,我问:“老师把课题写完了吗?还差什么?”引导学生知道课文主要
写索溪峪
的“野”;“那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快
速
默读课文,就能很容易的找到答案,是从“山野、水野、物野、人野”四个方面
来写索溪峪的野的。我会
说:“孩子们啊,回答得真简练。”
第三个环节:合作学习,品读课文
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
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
原则,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
式,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孩
子们,现在就选择“山野、水野、物野、人野”中你喜欢的一种合作学习,
看一看
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小伙伴听。这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从而思考 ,讨论,交
流,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对于反馈学习成果这一部分,我根据学生的回答,
灵活安排教学,我预设用“变序法”来引
导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同时指导朗读,
采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老师范读,让学生品读,读出味儿
来。然后,我引
导学生了解“野”是一种美,即野性美,这种美是不同于桂林、庐山、泰山、黄山
的那种人工雕琢的人工美的。多媒体出示自然美、天然美,最后我小结:我们
再来欣赏一下索溪峪的野
性美,学生边看,我边解说:“这里的那山是那样的自
然生长,没有一丝的雕琢,这种的水也是那样的浑
然天成,自由流淌,这里的
山山水水都具有野性美,令人留恋忘返”。多媒体出示索溪峪的山水图片,进
一
步加深对索溪峪野的认识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景观的热爱之情。
第四环节:拓展写话,总结全文。
拓展写话,我是这样安排的:孩子们,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
有什么感受了,
来写几句话。让孩子写完后读出来,这个环节让学生把热爱之情留余笔下,付
诸
文字,我也不忘指导他们读出这种感情。最后,我是这样设计总结全文的:
这节课又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
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
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
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
林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的美。到此,全文结束。
五、说板书设计
4、索溪峪的“野”
独 山野
特 水野
的 动物野
对大自然的热爱
美 人野
这个
板书既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既展示了文
章的层次条理,又体现了所述事物的
特点;既新颖、简洁、别致,又能帮助学
生掌握要领,进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詹天佑
1、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
文上册第5课。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
修筑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中,不怕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克服
各种艰苦的
困难,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英雄事迹。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
一生中最
典型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
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2、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段、句、词,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
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理解詹天佑是我们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
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样
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
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
3、教学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并理解为什么说“詹天佑士我国杰出的爱国工
程师”。
4、教学难点
理解“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讨论为什么说“詹
天佑士我国杰
出的爱国工程师”。
5、【说教法】
1、品读 2、精思
3、感悟 4、演示
6、【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7、【说教学过程】
这一篇课文可以设
定为两课时。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我对第二课时是怎么达
成我的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
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做起:
一、复习导入,感知课文
对于课文的第一环节,我打算安排两个小步骤。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
杰出、爱国】 <
br>2、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哪里?他的爱国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在修筑铁路中
遇到哪些困难?怎样
克服困难?分别在哪些自然段?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
书:克服困难】
【这一步目的是让学
生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在老师定向的
引导下,一下子能捕捉住课文的重点段,然后再从
重点内容入手,去仔细品
味、剖析围绕一个中心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每一个事例,这对全文来说起到了居高临下,总览全局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教学课文
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一节,我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去读,
从文中找出答案:
(1)、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詹天佑是怎样做的?
(3)、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了些什么?你怎么理解?
(4)、遇到困难,他又是怎样想的?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
用,对上等
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
答案;能
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上中差兼顾,
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
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
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
自己交流,先标出小标题,再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
感悟。【板书:勘测线路】【这一步,
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
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
议结合,
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在这一自然段的
教学,我可
以运用品读法来进行。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詹天佑坚
持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和顽强的意志。】
3、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议──读:
【对于这一部分的处理,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珍惜学生
的独特感受、体验和
理解。】
4、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第5、6自然段。
<
br>让学生默读这两段,画出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再标出这两
段的小标题,根据学生
回答【板书: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为了加深理解我
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两端凿进
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在第一课
时就安排学生同桌讨论,自己再画一画示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有
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朗读这段文字,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了。
【对于这一段的设计,我认为,让学生先讨论
,再画图,然后让学生通过演
示,从视觉上感知,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
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
学会学习。
三、拓展练习,加深理解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不满
”“提早”
“有力的回击”“赞叹不已”感知詹天佑的伟大,【板书:有力回击、赞叹不
已】并
让学生讨论课后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接着再安排课内练笔,写出心中最想对詹天佑说的话,全班交流。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
学生有了前面的品读、理解、感悟,使得学生的
情感得以升华,此时安排练笔正好升华了课文的主体。】
最后安排作业:就是拓展阅读,找一些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四、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课文中的文字输入
到孩子的头脑,使学
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
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
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
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6、怀念母亲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
上册第6课,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
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
是亲生母亲,一
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
母
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
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
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
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
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
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
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
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
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
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
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
br>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
感,感
悟爱国情。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
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课教
学我主要运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头并辅以情
景教学法。课堂中,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的触
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
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
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
具与人文共振”。
1、
情景教学法
:上课伊始,由《乡愁》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
季羡林生平、
主要经历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2、
以读代讲法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
也说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
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
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
br>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
主的学习方法,让学
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
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围绕所设
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
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
挚
的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
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余光中的《乡愁》?(指名学生背诵)这首诗写出
了台湾人民
的心声,也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身处异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
渴望早
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的
课文-----季羡林的《怀念母
亲》。板书课题,朗读课题。设计意图:余光中
的《乡愁》语言质朴,动人心弦。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
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3、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4、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5、师: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都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强
烈的思念情
感。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
亲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学习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读过课
文你知道了什么?(在
自由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怀念的“母亲”,一个是生身之母,一个是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通过朗读课文,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
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1、首先是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
我痛哭了几
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
去世,
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
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
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
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
者觉得,随着母
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
知
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
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
疚之情。
2、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思念,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如,“然
而这凄
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
地糊在心头。”“想起自己长眠于
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
作者的内心体验;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
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思念的情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提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
的阅读实践,应让学
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背景作
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
提倡灵活多
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在教
学中主
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
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
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
生合作交流,质
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
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学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 的身份不同,
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
挚的 情感。交流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 br>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国家每年都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
抛家离子,远渡重 洋,他们独自承受骨肉分离,孤独无依的痛苦。他们何曾不
想孝敬双亲、享受天伦之乐?他们何曾不想回 归祖国、报效祖国?著名歌唱家
张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2、放歌曲,齐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预设(1)唱完歌,学生谈想法;并结合实际,在国 庆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再
畅谈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预设(2)在回顾课文《怀念母亲》,你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由写话)
设计意图:“语 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
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引起学
生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
设计意图 :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7、彩色的翅膀
一、说教材
本文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
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
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战士小高回家探亲,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
,提
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
海岛的高尚品
质。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见闻为顺序展
开。
二、说教学目标 <
br>依据本课内容及本单元导语“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儿女
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
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制定本
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一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
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继续领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战士小高说的话,明白题
目的双重含义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为理解战士小高说的话,感受战士们对
海岛
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本课内容和所
制定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所用的教法是引导学生
通过默读,抓住战士小高说的话进行深层次的挖
掘。学法是引导学生通过默读、
放声读,在读中勾画来学习本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充分预习
我觉得六年级的学生了,都应该养成一个预习的好习惯了。这对讲读课文很
重
要,对略读课文更重要。学生充分的预习可以克服略读课文篇幅长、教学时间
短的不利因素。
学生在预习时,就已经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从而节省了
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明确任务
本节课,我从课前的连接语入手,让学生迅速地提炼出两个学习任务,即
教学
目标。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个次要目标。即,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小
高为什么要把
昆虫带往宝石岛。这个目标设立有两个意图,其一,训练学生快
速默读,培养学生迅速提取、整理重要信
息的能力。其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
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体内容。由于是次要目标,也不难。所以,
在教学中
我给学生的时间比较短,只要掌握了就可以了。
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个重点目标,即:
抓住关键词句,交流读文后的体会,这个
目标的落实,正是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
情达意上的作
用”的前提。我整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展开,花大气力
来落
实这个重点目标。教学中,我让学生认真读课文,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
静静地看,细细地品,找到最能
体现出战士热爱海岛的词语句子,然后,紧紧
地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去体会,真正感受到战士对海岛对祖国
的热爱。
(三)、写出批注
为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我让学生带着
问题进行第二遍默读,边读边要画
出相关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这个过程就是写出批注
的过程。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教育他们,读书过程中,一定要边
读边想,
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把读书的感受写在旁边,留下思考的痕
迹,也就是写出批注。这是一种很好
的引领学生潜心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边读
书边写批注的做法,我已经在自己的班级中坚持三年了,收到了
很好的效果。
(四)、突出重点
在学生交流自己读书体会的环节中,我也很好的
领会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精
髓,那就是——突出重点。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战士<
br>热爱海岛的?”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很多有关战士热爱海岛词句。对这么多
词句的体会,在教学
中不能面面俱到。重点指导理解句子时,我主要引领学生
深入地理解了一个句子,就是“他们像抚养婴儿
似的照看这个小瓜”。首先帮
学生唤起自己照料婴儿的回忆,体会到照料婴儿怎样不容易,然后创设几个
情
景,如,当下暴雨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刮大风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
当严重干旱时,
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照料小瓜如何像抚养
婴儿一样不容易,从而更进一步地使学生体
会到战士爱海岛的思想感情。
重点指导“朗读”时,也是抓住了一个句子,就是战士怎样吃瓜那段。教
师通
过让学生做动作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体会,然后再指导学生个人读、齐
读,读出了战
士自豪、喜悦、激动和不舍之情。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
达到了训练朗读,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之目的。
另外,我想说的一点是,在教学环节的编排上,我也时刻本着“突出重点”的
原则。
本课有些四字词语也很美,像碧空如洗,波涛起伏;还有插叙的知识。
但由于略读课文的
教学时间有限,不宜贪多求全,这些地方就不用讲,而可以
让学生在写课内读书笔记的时候再做简单的指
导。 “舍得舍得”,有“舍”才
有“得 ”。一堂课,要围绕教学重点安排各个环节,对落实教学目标
作用不大
的环节完全可以删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
得,否则
,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哪一样都蜻蜓点水,造成训练不扎实、不到
位的后果。
(五)、读写结合。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一个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在引导学生深读了课
文, 深刻地体会到战
士们是如何去改造海岛、建设海岛的爱国深情后,我又用
富有诗意的语言,鼓励学生乘着彩色的翅膀,放
飞想象,去想今天的海岛又是
什么样子,以“海岛新景象”为题写一段话。我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内
心
一定涌动着许多属于自己的感想,大有不说出来不快的感觉。此时,我们刚好
就为他们提供了
这样一个倾吐的平台,使学生从文本里跳出来,积极调动自己
储备仓库里原有的读写知识,以“写”促使
“想象”,又用想象促使写作内容不
断丰富、生动,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想象能力。这更是学生自己对
文章内容
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更深刻地感知了课文。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8、中华少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思考……逐步培养学生
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br>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中华少年》的教学,
试图以探究性阅读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说教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者李少白。本单
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
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
后总,“雪莲”喻指纯洁
,“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
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
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
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
华少年;第3
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
滋养
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
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
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
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
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
全诗句
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
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
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
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
出了诗歌直接抒
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
情感有了有形、
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
、
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
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
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
学习本诗,重在朗
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
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
的情感。
二、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
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
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
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
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
导学生
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
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
人生相结合的特点。从本课诗歌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时主要采
用品读感悟法、自学讨论法。
四、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经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两个母亲,一个
母
亲生我养我,给我们血肉之躯,另一个母亲则让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同样颜色
的鲜血,还赋予我们同样的名字,那就是—中华少年。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
激情的音乐和激情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
来,诱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幻灯片出示:
翱翔、莽莽、昆仑、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敖包、铭记、焊接、
璀璨、芦笙、唢呐、竞相
刚劲 哈达等指名逐词读,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的东西,必须掌握。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
让学
生讨论,解决词义。这样处理,一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节约
了课堂时间。
(三)引领学习第一节,体会学法。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体会本小节的主要内容
2、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孕育了飒爽英姿的中华少年,那么这些中华少年来自中
华何处呢?引导学生找
出相关的句子,出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
原──雄鹰”、“黄土坡──山丹丹”
图片和词语。
3、透过这些词语,你想到什么?
小结:不管是雪域高原纯洁的雪莲,还是清
新海风中的乳燕,不管是翱翔于草
原蓝天的雏鹰,还是黄土高坡鲜嫩的山丹丹,都是中华大地生长的希望
,都是
中华少年!下面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四)归纳学习方法
1、总结第一小节学习方法:一读理解内容,二读,体会感悟,三读,读出意境。
2、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分组学习二、三、四、五小节。
(五)学习交流二、三、四、五小节内容。
预设一:交流第二小节内容。
1、这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祖国壮丽的山河给了少年怎样的启迪?
小结
:五湖四海,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川,启迪着中华少年的人生,
哺育了中华少年的成长,让我们
齐声朗读这一小节,读出山河的壮丽。
预设二:交流第三小节内容。
1、这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这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哪些文化?
指名交流分析。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灿烂的中华文化?
小结:是啊,中华
的文化悠久绵长,翻开《论语》蕴含的哲理如涓涓细流,敲
响那一排排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沁透心脾。拿
起那蘸满浓墨的毛笔,那一行行
刚劲的方块字端庄典雅,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的心灵,让我们
美美
地把这段话读出来。(分角色读)。、
过渡:从甲骨文到方块字,从女娲补天到神七问天
,我国这幅悠久的文明历史
画卷在不断更新,但不改的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的容颜!
预设三:交流第四小节内容。
1、这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还知道那些风俗习惯?
小结: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
化,而且是一
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让我们充满感激、自豪,齐
读这
一小节。
预设四:交流第五小节内容。
1、这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这一小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体会或读懂了什么?
2、出示诗句“黄河的纤夫,拉不直
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
片。”及学习要求:细读这两句,展开想象,把你“看到”的
场景说出来。
3、出示诗句“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及
学习要求: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4、出示诗句“„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及学
习要求:这句诗又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小结:一百多
年前,帝国列强的炮火摧毁了祖国母亲伟岸的身躯,让中华民族
承受了千灾百难,中国共主党的成立为中
国的革命指了方向,无数的革命先驱
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
官、封三
座大山,换来了中国的解放,1979年春天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改革的春风吹遍
了神
州大地,让中华大地焕发了勃勃生机。
同学们,学习了这段话,当你知道祖国母亲曾经的千灾百难时,
你的心情怎样?
那么我们就把它读出来吧!
设计意图:一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学
生体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
古诗文;二是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立志为中华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过渡:有先驱者为我们做榜样,有伟大的祖国母亲这样哺育我,晓渝我们,我
们这些少年要怎么样呢
?
学生自由发言。
(六)学习第六、七节:中华少年的誓言。
师: 意气
风发的中华少年,你们是中华历史和未来焊接点,时代的接力棒要
靠你们传承,中华民族
的精神,要在你们这一代发扬光大,谁来代表中华少年
来告诉祖国我们的铿锵誓言(指名读)。让我们这
些中华少年一起再来告诉祖国
我们的铿锵誓言!(齐读)
(七)学习第八节:总结全诗。 <
br>同学们,人生道路虽然不一定平坦,但只要我们胸怀祖国,牢记中华少年的铿
锵誓言,我们就一定
会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听,芦笙和唢呐一齐吹响,看,乳燕生雏鹰比翼联翩(齐读最后一小节)
总结:同学们,我们是飒爽英姿的中华少年,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我们,悠
久的文明滋润着我
们,民族传统风俗滋养着我们,母亲的艰难历程晓谕着我们,
我们早已立下了铿锵誓言,齐读:
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
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再读:让世界自豪地惊叹: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
这就是中华的少年!(齐读)
小结:学习了本组课文,我们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
的热爱,我们可以
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
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八)课外作业: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这里重点就放
在朗诵上,不布置抄写的任务。通过
朗诵,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8.中华少年
飒爽英姿
锦绣山川
灿烂文化
传统风俗
艰难历程
铿锵誓言
9、穷人
一、说教材 :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
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
养她的两个孩子的
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
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
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
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
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环
境、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
妇
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三、说教法:
《语文程标准》强
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
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
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
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
条情
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四、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
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
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
“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
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
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
并受到
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
采用“自读
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本课的
构思。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同学发表完自身的见解,情绪高涨
之时,我趁
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
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
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
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
,目的之一,是
激发同学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
他
的敬重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和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
阅读障
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同学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
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
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同
学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
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协助同学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同学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
夜晚,一个渔家的
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同学学习
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
暖而舒适”引导同学发散思维,
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凄惨的生活。
并在
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
没有熄„„”
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
设计,符合同学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同学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
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
,让同学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
善良的心;再引导同学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
桑娜行为、语言和
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小朋友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
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
法,再让同
学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
世界。为了让同学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
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
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
加真实可信,
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示。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
训练
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同学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示了渔夫夫妇俩
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
出一种无奈,一种悲痛。为了协助同学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同学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同学体会这精彩的瞬间,
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
灵在不约而同之时迸射出的绚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
而舒适”?使同学认识到,是因
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
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同学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
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
读,再头昏脑胀
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括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
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
,以
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溢了无限的忧虑。请大
家打开想象的
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同学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
到穷人的贫困
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
肺腑
。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在写作中我们也
应学习通过环境、心理和语言的
描写反映人物的品质。
2、课外延伸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
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
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同时
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一、教材分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作
者许申高。该单元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人物
的美好心灵,演绎了一曲
曲动人的人间真情。《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
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再失去看书的机会时,
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
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得以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个人得
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
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层层推进故事
情节,展示了普通人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简朴,主
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
态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这两点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
三个维度,以及结合这篇文章上述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
点:
1.借助
拼音或是工具书等方法,认识“瞥见、嗫嚅、枯蔫、拽、攥、尴尬”
等字词的音、形、义。
2
.研读课文,继续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人
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自
主阅读的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
的深
深地感激之情,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这一属性。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人
物言语、神态和心理来感受和体会残
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地感激之情,体会
人间处处
有真情。
教学难点为:继续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人
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一)教法
“教必有法,而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
是一篇看似浅显实则 耐人寻
味的好文章。所以我借助提示中问题、层层深入与
学生的积极质疑、主动探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本文的一
主要教学手段。
(1)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
(
2)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神态和心理的句
子,把握主人公的主要品质。
(3)通过质疑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本文的标题这句话反复出
现的含义,学会思考
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联系上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4)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
和工具性结合的特点。
(二)学法
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贯彻的
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倡导
“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了
领悟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反馈式
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
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住。”的确,好的开始就是课堂
成功的
一半,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巧妙地将课前的谈话与文本做了有机的结合,
将生活的美与文本的美联系在一
起,意在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文章,文章可
以展现美。
(结合课堂教学和设计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读可以:显形,激趣,动情,启智,
育人。可
以将语言文字转化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读前问题引导,
读后导
”这三步,引导学生要求去读通、读准、读懂文本,初步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这样扫除阅读文本的障碍,
所以这里我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让快速地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
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
的印象,并及时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不仅授之以
鱼,更是授之以渔。这样也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
(过程见设计)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
在设计这个环节,
我的切入点是:课文三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
句子,进行三次品读课文,进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1.研读残疾青年。
(1)第一次重点抓住残疾青年第一次叮嘱我的话展开讨
论,并且能联系上
下文学习,明白青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发现我的处境,进而想方设法帮
助我,又不想让我知道的精神品质。
(2)第二次品读是抓住青年吩咐他妹妹的话,通过抓残疾青年的
言行、神
态描写中关键性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美好品质。
(3)第三次品读我的说的话,目的也
是进一步体会文中残疾青年为了不让
我知道真相那份努力。
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
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良苦用心
以及乐于助人,进而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更重要的事让学生明
白并学习作
者的表达方法。
2.研读“我”的感激
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
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
。但对小学生
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
到“
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我
让学生借助问题的指引:“找一
找,仔细读”,再通过“谈一谈感受”的方式进
行文本的对话,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透过文字背后,读懂我
此时的内心世界。
当我推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理是无比的震惊的,进而是无比的感动。
我
主要让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关键词和标点来体会当时我的心理活动。
(结合教学设计说)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文写到“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就此搁笔
,仿佛意
犹未尽。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的环节:“我”推开了木板房的门,真相终于
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
也许还会回响着
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 “我”在这一刻都
会想些什么呢?
通过这个环节
,学生既进一步感受到我的感激之情,又锻炼学生的表达和
写作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这一环节设计意
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
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当然,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
,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
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
的良苦用心,
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以上就是我关于《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批评
指正!
11、唯一的听众
一、说教材: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
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作者落雪。鼓励也许是一
个眼神、鼓励也许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它像一股清
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起
了人们的勇气,更给了他人可贵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造
就了一个学琴少年在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讲述了“我”是一位
小提琴爱好者,开
始学琴时不掌握要领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丧、
自卑。我来到了一片树林中邂逅了一位称自己
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和激
发下,我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当我已拉成曲调时发现了事情
的真
相,原来她根本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发了我的刻苦精神。读罢此文,我不由得唏嘘不已,为人物前后的
突变感到吃惊,为文中
“我”刻苦练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对老一代音乐人对
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感到无比欣慰。课题
“唯一的听众”表面指文中
的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
文本核心价值所在。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同时老太太的几处
外貌描写和语言描
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将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
写老太太的语句,走入人物的内心,凸现人物
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联系语境理解相关词语:沮丧、庄重,了解文中两处引号的用法。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4、学习作者学拉小提琴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和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
的呵护和鼓励。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2、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四、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基本能在预习中读通课文,
独立学习字词,运用已掌
握的一些方法自主理解词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
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重点词语理解
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
言环境来感悟。
本课中学生对如何通过朗读理解体会老人说的话,如
何从我的行为、心理变化
的语句中来感悟老人语言背后美好的心灵,以及我受到的激励与
震撼,有一定
的难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由浅入深,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句质疑理解、
适
时想象说话,通过语言训练来揣摩老人语言背后的美好心灵,体悟文章内涵。
五、说教法:
重点抓住三次对话、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感受
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生为本,因学而教。
六、说教学设计:
一、课题质疑,整体感知
1、
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
默读全文,自行解决浅显的问题,并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
要点来概括。
二、朗读体会,没有听众的沮丧
1、 读文找一找当时我心情的语句(沮丧)因为父亲和妹
妹是这样评价我的,
出示开头几句话,练习朗读,抓住“简直一一个白痴、数次折磨、锯床腿”这
几个词,读出我当时无比沮丧的心情。相互议议。体会亲人对我的轻视和失望,
由此我的学琴之路更加
迷茫。
三、品读感悟,有了唯一的听众的自信和兴奋
这一块我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
老太太的几处语言,让学生细细体会。
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转变。
1、
我通过引读第二小节,让学生感受我对学琴的热爱。
2、 让学生找一找描写老妇人的外貌、神态和
语言的句子。抓住外貌、神态的
特点是十分的慈祥而又静谧,请一名女生读读这几句话。
3、 接着小组讨论,老太太说这些话的用意。我估计学生只能浅显地说出老太
太话里表面的
意思,所以,我进行点拨和提升:第一处:她向我道歉,打消我
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第二
处: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
个聋子。激发我拉琴的欲望。第三处:请求做我的听众,愿意用心听
取。第四
处,由衷的夸赞我,激发我信心
4、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
理活动的线索来,由不好意思、
灰心、羞愧、兴奋交织、有些自信了。引导学生思考我变得自信起来的原
因。
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励和赞美。(板书:鼓励、赞美)
5、 与第一小节前后对照,自读
第8小节,找出我练琴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
生从多角度来找变化,练琴时的动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
最终归结到我对学
琴的信心。我的转变都来源于老太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对比朗读,女生读第
一自然段,男生读第8自然段,感受我的心理转变。
四、补白想象,为唯一的听众而感动。
1、 先是语言引出妹妹的话,朗读指导读出妹妹的惊讶。
2、 让学生补白想象我听了
妹妹说的真相我会怎样想呢?此刻出示一幅画面:
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一位老人正坐在长椅上独享幽静
。
3、 创设情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第二天早晨,我一如既往来到树林,老太
太已早早
等待着我,此刻,我有着千言万语感激的话想要对老太太说,可是话
到嘴边,觉得滑了、涩了,太轻了。
我只能把他融入了我琴声中,我比以往更
忘情的演奏着,听——此刻播放《月光》曲,让学生边听边感受
我内心的心潮
起伏。曲子结束后,让学生说说你从悠扬的乐曲中听出了什么?此刻我预设学
生能
够感悟到我对老太太的深深感激之情,其实他们已经抓住了文本的核心,
我作进一步的提
升:琴声即心声,我还向音乐老前辈表达了自己会克服困难在
学琴的路上一路走下去的决心。
4、 最后,让学生再次读读老太太的几次话语。深刻体会到她是那么的懂得去
尊重、引导、
鼓励这位青年人。真是一位教育艺术家。
5、
引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我每次演奏时都会不由得想起那位
“耳聋”的老人?
五、推敲课题,学习引号的用法
1、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推敲课题,为什么以“唯一的听众”为题?
2、
找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引号,说说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什
么特殊的含义。
作业:积累语言:摘录文中打动你的语句,读读体会。
学习3、4自然段对我的心理活动细致
描写,仿照写一段心理活动,创设情景为:
老师叫我到办公室去一趟„„
板书:沮丧
没有听众
有了听众
成百上千的听众
12、用心灵去倾听
【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一个普通的接线员苏
珊在电话的那一头用心灵去倾
听我的心声,给予我帮助,给予我安慰,如同母亲般的关爱我,使我健康快
乐
的成长。当我想见一见那素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的时候,她却不幸因病去世了。
今天我说课的
内容就是这篇原于一个西班牙的真实故事《用心灵去倾听》。这篇
文章语言朴实,却感人
至深。它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最后一篇倾情故事,
以略读形式出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感受真情的美好。
【教学理念】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
要求。这一组的课文都围
绕着“人间真情”展开,此课的学习是对孩子已有知识的一种补充,是情感的再
一
次升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所以,整堂课我都“以
读代讲,读中
感悟”,尊重学生的情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
自主学习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自读-——交流——拓展”三大环节。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
意的谎言背后,只是
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
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
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
“倾听”的真情故事。
(教师对前三篇课文简练的概
括,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前三篇文章,对本课的
学习和感悟人间真情做好情感铺垫。)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怎样的听是“倾听”
?(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
谁“”倾听,倾听什么?)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
(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统揽全文,理解大意
1、认真研读课前自学要求,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2、学生轻声反复读文,扫清字词障碍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培养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总结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默读课文,找到另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
。(现在组内
交流,再全班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
句,教师要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到的课文中前后对应的语句教师要给予点
播,并尝试着运用于平时的
写作之中。没有交流到的重点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研读课文,还可以出示
课件。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
,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
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
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
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
孤独中找
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
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
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
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
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
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
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
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
br>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4)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
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
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
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
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
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
能安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
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不让老师牵着孩子的思维走,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来学习课文,而是尊重学
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感
受。在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时,苏珊的人物形象
也就跃然纸上。板书:苏珊=我的第二个母亲。教
师随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来决定
着课堂的走向,达到活而不乱。同时,小组合作交流也促进了师生、生生之
间
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体会苏珊美好的心灵:即用学心去倾听一个
孩子的心声,给
“我”安慰进而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重难
点。)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
句子。(采用范读、品读、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
达到情感的升华)
4.用自己的语
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细心、耐心、善
良、乐观”教师随机
板书)
师导语: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
作。苏珊
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
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5.那么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生活中你有过倾听的经历吗?
(“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
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
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
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 拓展
1、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
来
快乐与幸福。此时,苏珊已经感动了我们所有人。但故事的结局不免让人有些
伤感,“我”最
终是没有见到这第二个母亲,让我们圆作者一个团圆梦吧。
(学生可以说一说、演一演他们相见时的场
面,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人性化的设计,我们都期待生活中减少遗憾
,多一些
圆满。这时,孩子的情感与主人公的情感达到共鸣。)
2、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
结束这堂课,让真情环绕我们身旁。教师在歌曲中
总结这堂课并布置课下作业:为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请同学们做一个会倾听
的人吧。课下同学们再搜集一些真情故事,丰富我们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开一场真情故事会。
【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直观、突出重点、揭示文章中心,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快的把握
文章脉络。
12*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第二个母亲
细心 耐心
善良 乐观
13、只有一个地球
一、教材简析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人教
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
文。《只有一个地球》在本单元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本文的
训练重点,也就是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文章的要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
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上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
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
环境的重要意义。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
时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
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用的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随意破坏等
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当地球资
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
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
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
的生态环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
标:
1
、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
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掌握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思想感
情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
地球,保护生态
环境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
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含义作为本课
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
内容为:检查预习,研读悟情,指
导朗读,指导说话。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巩固生字、词语,有感情
地朗读
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指导写话。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
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开<
br>展学习,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伙
伴中的首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具体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教师应创造
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理念
上位,行动下位,为了使学生、文本、教师充分地碰撞、交流,形成情感上的
共鸣,我拟定了本课时的教
学流程如下:情境导入--了解学情--研读悟情--总
结回顾--课外拓展。
一、情境导入
新课标提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课堂
一开始,我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我们现在在哪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打开
思维,得出我们现在都在
地球上。的结论。让学生站起来,跺跺脚,感受脚
下就是地球,向地球打声招呼。(地球,你好!)并进
一步启发学生:我们还
能怎么称呼地球?学生会回答:人类的母亲、美丽的家园、地球妈妈„„这时候,板书地球妈妈,让学生再次深情地向地球妈妈打声招呼。(地球妈妈,
您好!)然后,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地球的课文,同
学们翻开课文第九课。(板书课题:9、只有一个地
球)
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实则引导学生将地球人格化、形象化,从而拉近与地球
的情感距
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情感铺垫。
二、了解学情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能
力和预习习惯。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
文。在导入之后,我让学生谈谈预习时读懂了什
么,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
一句话,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又鼓励学生说出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
发
现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从而
把握教学的深浅
,做到以学定教。
三、研读悟情
1、自读课文
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
了。?这个问题是个难点,在质疑的时候肯定会有同学提出,
可以以此为契机,
深入学习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地球
的可爱的?又是怎样写地球的容易破碎的?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碰到不懂的
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交给
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与寻找的时间。
2、汇报交流
(1)体会地球的可爱
让学生说
说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出了地球的可爱。引导学生从以下语句体会。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
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
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
着一层薄薄的
水蓝色纱衣。②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
观,和蔼可亲。③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在品读这些语句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思
想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
思想感情。如:抓住晶莹透亮、相互交错、薄薄的、纱衣这些词语体
会
地球的美丽壮观,读出地球的美,读出对地球的赞美之情;抓住人类的母亲
、生命的摇篮、美丽壮观、和
蔼可亲这些词语体会地球的可敬可亲,用
亲切、深情的语气读;抓住无私、慷慨体会地球的伟大,读出感
激之情。
在引导品读的时候,做到由扶到放。品读第一句的时候,先让学生认真读读句
子,说说读后有什么感觉,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再说说该怎么读好句子,通
过指名读,评价读
,范读,齐读等形式让尽量多的同学能做到感情朗读。品读
第二句时,让学生自读后在重点词语下面做上
记号,和旁边的同学说说自己的
读书体会,在汇报交流之后指导朗读。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用抓住重
点词
语体会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小组结合品读第三句,汇报
交流。 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在对字词的品读
之中师生共同体验情感
,积累语言,张扬个性。
(2)体会地球的易碎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语句
来体会:①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
是渺小的。②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③人类
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
长期给人
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
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
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
的威胁。
还是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品读句子。有两个
地方值得挖掘:一个是本来一词,
引导学生体会本来一词说明因为人类的破坏,现在地球上的部分可再生
资源
已经不能再生,不能长期给人类作贡献了。另一个地方是生态灾难,虽是平
平淡淡的四个字
,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担忧和震撼。我先让学生
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再出示体现
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的一组数
据,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接着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目睹地球疮
痍的一
面,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时顺势启发:看着青春不再
的母亲,看着伤痕累累的母亲,你有什么话想对我们的地球妈妈说吗?学生积
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
里怦然而出,深深的歉意、信誓旦旦的承诺„„相信会
源源涌出。
对生态灾难一词的挖掘,从
情感深处引发了学生情感共鸣,激起了学生热爱
地球的激情,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使课堂从封闭走向
开放。
(3)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这一方面课文讲得
很清楚,只需让学生读读课文就能明白,人类不能指望在破
坏了地球之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4)所以,难怪宇航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
太容易破碎了。让学生读
读宇航员的感叹,呼应课堂开头的质疑。
(5)这样人类能够选择的只有一个: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保护地球。带着这
种情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6)这时学生的思绪已经是汹涌澎湃
,他们肯定迫切地想告诉人们要爱护地球
妈妈,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问题:学了课文,你想对人类说
点什么?让语
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内心的愤慨或热切期盼。
四、总结回顾
结合板书整理整节课的学习线索,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精心地保
护
地球!再次让环保意识碰撞学生的心灵。
五、课外拓展
给地球妈妈献上一份礼物
,如:一份保护环境的倡议书、一张环保宣传画、给
人类的一封信、动手栽下一棵小树苗„„布置这样的
课外作业既能很好地拓展
学生的思维,又能把对学生的环保教育落到实处。
【自我评估】
我一直欣赏这样一种说法,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
论纷纷,情意
浓浓。我更欣赏这样一种理念,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应该让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
活实
际紧密相关,应该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生命激情,
让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成为师生
共同度过的美好的生命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
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是我渴望达
到的语文教学的理
想境界。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对于这篇课文,
我确立一个重点,
落实一个思想,贯穿一条线索,体现一种情感这样的教学思路。一个重点就是
让学生理解地球是唯一可以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一个思想是激发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条线索就是抓住宇
航员的那句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
易破碎了。一种情感就
是让学生把地球当成母亲来珍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住一个爱字来组织教学,我想这既是语文教学深层次思想内涵,又是引导学生突破情感与理
性认识的一个切入点。
因此我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感受地球的外在美,在进
一步研读中认识地球的内在美,在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中掌握美丽而无私的地球
妈妈正在面临着破碎。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感受和认识地球的可爱。然后
与课文描写地球遭受破坏的文字相对照。在对比中使学生理解课文,化难为易,
达到从感性到理
性的这一认识过程。
在重点段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指导学生阅读和运用课件辅助教学这两种
方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汹涌的激情,激发学生灵动的
想象。对于课文中
描写地球遭受破坏的那部分,我觉得内容对小学生的理解过
于理性。于是我就运用精心准备的课件来让学
生直观感受。这些画面带给学生
视觉、听觉乃至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结合所
见所闻和感受,从而
引发共鸣。真正的使学生从课文走进生活。
【板书设计】
9、只有一个地球
可爱 地球 易碎
14、鹿和狼的故事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鹿和狼的故事》。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设<
br>计和课堂的实际教学做一个简单解说:
一、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
文。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单元学
习任务是“把握主
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同时,积极行动起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为了美好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
森林还是松
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
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
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
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
别保护的——鹿。课文通过美国总
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
球上的
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
三个维度,以及结合这篇文章上述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
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
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
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重点难点:
为
了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这一属性。我将本课的教学
重难点确定为了解课文内容,初步
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
文字
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牢牢把握语
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本篇文章分为两部分,1至6自
然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一个故事,
7至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
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较深奥、枯燥。怎样让学生理解、体会不
同生物之间是相互
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并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呢?怎样让深奥的道
理符合
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化难为易呢?在故事部分做文章,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
感受,让
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
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
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
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花较多的时间重点品读故事部分的三个
文段:①“20世
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
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再现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
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
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②“枪声在森林
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
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
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
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
啃食大树的树皮
„„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
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
大自然的命运,从而认识到罗斯福总统决定的严重错误,意识到保护
环境、维
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
更不需要
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搭建一个点、线、面结
合的立体网络,让学
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努力做到有整体的把握,有清晰的脉络,也有细节的精
彩。一篇较长的文章如何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呢?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
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一
主题(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目标),这一组数字就
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
习文章的一条线。所以,我
作了如下设计:①将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数词找出来;②4000只鹿生活的
环境
是怎样的?③为什么鹿的数量很快就超过了十万只?④后来鹿怎么又只剩下不
到8000只了呢?⑤深情描述:4000——10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
有很多事
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
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
变成这样?你想说点什么吗?这几个数字串
联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楚,学习起来思路清晰。
三
、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语文真正地向思维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个
性开放。读书,不仅要读进去,使
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语言的、思想的、
写法的),还要读出来,在书中读到自己,向个性开放;读
到生活,向生活开放;
读书,不仅是接纳,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创新,在接纳吸取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在思考创新中深化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向思维开放。所以,我
做了如下尝试:①补白
: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
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②生
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
相制约的事物吗?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五、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教必有法,而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
学效果事半功倍,这
是一篇看似浅显实则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所以我借助提示中问题、层层深入与
学生的积极质疑、主动探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本文的一主要教学手段。
(1)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
(2)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罗斯福总统的做法以及造成的结
果,最后得出启示。
(二)学法
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倡
导“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了点拨式指导法、反馈式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简介资料,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
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
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住。”
的确,好的开始就是课堂
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巧妙地将课前的谈话与文本做了有机的结合,
以狼的资料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是
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读可以:显形,激趣,动情,启智,育人。可
以将语言文字转化成为一幅幅鲜活的
画面。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读前问题引导,
读后导”这三步,引导学生要求去读通、读准、读懂文本,初
步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这样扫除阅读文本的障碍,
所以这里我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让快速
地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
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及时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不仅授之
以
鱼,更是授之以渔。这样也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知识梳理,合作探究 。
在设计这个环节,我的切入点是: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
里的鹿采取
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先让学生带着问题
阅读、
分组交流讨论,接着把罗斯福的做法及结果展示给大家,并指出错在哪
里。最后让学生换位思考:狼在中
枪倒下的一刹那间,会说些什么?顺藤摸瓜
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画出和文中相似的生物链,加强对课文的
理解和对自然规
律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出示《蛇与庄稼》的故事。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什
么道理?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
深刻的启发性。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
可以展示文章的内涵。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未完成),浅显反思,觉得自己在以下
几个方面欠缺的很多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磨练,多学习。
1.课堂调控欠火候,时间掌握不好,前松后紧。
2.教师基本功欠扎实,学生自学、探究流于形式。
3.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激情不高,交流表达少。
4.缺乏激励评价和合作指导,课堂氛围沉默、压抑。
5.课堂只是对教材的简单呈现,教学语言单一,感染力不强,没有充分利用
多媒体课件。
以上就是我关于《路与狼的故事》这篇课文的说课。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
正!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 、说教材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片精读课
文,本单元围绕“珍惜资源,保
护环境”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
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
要意义,了解人们
为此做出的努力,其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
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
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
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
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
地,转让给你们,你们
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深化了主题,并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能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
分。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
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
爱护家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说学情教法。
在教学中我努力从兴趣入手,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抓住课题的“神圣”质疑:这片土地的“神圣”表现
在什么地方?怎样来爱
护这神圣的土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融集学生
学习的信息资源,加强
沟通,共同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导学生情感领悟。本文是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文本载体,因此,
让学生把情感注入到文本中,通过朗读来领悟。
四、说学法。
当前,我们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因此在
学法上对我们课堂教学又是一个有力的挑战,在本节课我主要尝试采用以下学
法:
1
、画、圈、点、写的读书学习法。在初读课文时,遇到生字多读几遍,不
懂或有疑难的地方要做记号,有
体会可以在旁边批注。
2、情感朗读法。本文是富有激情的演说性文章,朗读贯穿全文教学。从
文
章结构而言,要把握好情感引领。课文开始朗读基调平和,侧重对土地的热爱;
接着以一个长
者谆谆教诲的语气表明自己的立场;最后充满力量感,表明决心。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
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
环保意识。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第二课时)
1、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由离开朝夕相处的土地时的感受,导出“眷恋”什么,突出热爱之情。
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文本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在此基础上,可以“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
新一轮的探讨,让学生
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途径,引导学
生充分朗读,自由感悟,使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
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如,
“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
,善
待我们的河水。”可以让学生想想河水对人类的贡献,想想没有了河、没有了
水,人类怎么
生活。
“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这句话,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空气
对人类的
影响,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
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也会灭亡。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
也会降临到人
类身上。”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到底是人类主宰着动物,还
是人类与动物是休戚相关的?动物的灾难
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最后还要通过充分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
给你
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引导
学生感受作者
表达的强烈情感。设计小练笔,“我深切的爱着的土地,我想对
您说„„”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 在这一环节,针对学生的提问,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
通过品读、吟读、想
象、练题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领略 这片
土地的神圣。
设计意
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根据文本而“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学会收集信息资料,
并能合理联系文本内容表述出来;在问题引导
过程中,并尝试当堂训练,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统一。
3、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第三部分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悟:“我们热爱
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
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让学生
来
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认识。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
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
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设计意图: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感悟本文的历史意义后,联系生活
的实际,提出号召
,领悟本文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学
生心田,并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16、青山不老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下
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等几个部分进行谈一谈我对本课
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共
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
br>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
条件的艰辛,义无反
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
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
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
求一
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
刻的句子,说
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
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
学生
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
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
br>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
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
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
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讨
论、
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紧扣“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
探究。努力使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
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谈话导入
(二)提出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初读,感悟老人的情怀。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文章写
了一个关于(
)的故事;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本课主要内容。
这样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文章,而且也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细读,体悟老人的人生。
这一步我首先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默
读课文1~4段,用笔画出课文中
相应的答案。并在旁边注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和见解。然后小组内汇报
交流。
交流中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细细品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感受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第三步:主动探究,汇报
这一部分
的教学,我着重引导学生解决自读学习目标中的三个问题。导读
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
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
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通过读,
学生都能找到答案。让学生在读、画、议、说的学习方式中培养主动探究的精
神,这样
的设计意图是从语文学习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人人都
有实践的机会。交流这两个问题时,
我主要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在读中感
受老人的艰辛和决心,在读中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溶升
华。对最后一
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课的
难
点,我将通过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来分散难点。重点从理解“他已经将自己
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主句话的意思来
体会“青山是不会老”的含义。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生命的意
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
年龄的增
长而变老的。在感悟了老人的这种精神后,向学生渗透我国的《森林
法》,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同
时,面对这么一位可敬的老人 “你想对他
说些什么?请拿出你手中的笔,写下你最想说的话。这一环节
我安排了写,主
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
写
代读,使学生的吸收和表达相互推进相互溢彰。
六、说板书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
的主要内容。
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
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
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
课文。备课时,抓
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
目的。最后,我想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说课,“语文教学的最
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
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
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
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
和各位老师共勉。谢谢!
附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环境—艰辛
17、少年闰土
一、说教材
《少年闰土》是一篇重新收录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中的文章。
从这次重新收录中,
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名篇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
抗拒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它在本单元中训练
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通过对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悟出课文所表达的
思想
情感。
文章用舒缓、深情的语言,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
介
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
回忆,依次叙
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
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重点写了闰
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
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本课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1)采用倒叙的
手法:(2)文
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3)通过人物的外貌及
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但由于这篇课
文写作的时间在上个世纪初,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在理解课文的
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本课时,能不能放手呢?新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
br>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意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
差异的,我们要求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同一个问题,说同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
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同样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自主、合作、
探究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新遵照的准则。
三、说教学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本篇课文是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联系上下文或
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
含义深刻的句子,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
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健康可爱、经验丰富的农家少年,感受
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
1.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2.继续进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含有图片,重点句段及板书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课
文内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单元的重
点,我简要说说今天这节课的整体构思。
一、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的形象。
二、突破难点,化难为简,深化闰土的形象。
三、回旋反复,紧扣文本,丰满闰土的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说说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导入
1、先课件出示“看瓜刺猹”图后,师配乐诵读第一自然段牵引学生的思绪。
2、之后入题,并板书课题。
3、然后请学生谈谈上节课所了解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上台
板书那四件
有趣的希奇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这一环节的设计思
想是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的配乐朗诵牵引学生的思
绪,将学生的思绪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入课堂中)
环节二:抓住对话,了解闰土
1、先引导学生用较快速度自主阅读,进入“看瓜刺猹”片断。
2、在生汇报“读懂了什么”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体味当时的生活。
3、适时出示这些的文字
,并齐读这些文字,加深理解。教师可在“管贼吗?”
及“月亮地下„„”“它不咬人吗?”以及动词“
捏、走、看、刺”等处适时点
拨。
4、然后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通过观察让学生得知:
闰土是怎样讲的,
“我”是怎样听的,从而启发学生有动作有表情地练习“看瓜刺猹”的对话,并
请两位同学上台对话。
5、师播放配音画面并沉醉、深情地第二次导读这段文字,使“看瓜刺猹”<
br>这一情境定格在学生脑中。
6、从词语“无穷无尽”过渡其它三件事的探究中去。通过学生的自
读或合
作,小组和班级内交流、研讨、汇报,最后通过提示、引读并辅以形象的图片
(“雪地捕
鸟”“ 海边拾贝”“ 看跳鱼儿”),帮助学生总结明确闰土的形象和特
点:雪地捕鸟—
体现
—聪明能干;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体现
—见多识广;看瓜刺
猹—
体
现
—机智勇敢
(这一环节的设计思想:围绕“我”和闰土的对话,引学生入境
;接着又
通过对话插图,让学生体会对话时的情景;最后通过学生的现场说法和教师的
引读,达
到认识闰土的目的。我觉得这个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让学
生对闰土的认知由粗浅逐步过渡到深
入。)
环节三:难点突破
1、师以“我听了闰土的这些生动有趣的讲述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
受呢”过
渡第16自然段,并用课件出示这段的文字)
2、要求生自读后谈理解,生很可能质疑“四角的天空”。
3、师此时课件出示“四角的天空
”图片,让学生看后谈感受;并引导学生
对比思考:当闰土在干那些希奇事的时候,想想“我”都在干些
什么呢?生自
由发言后重新出示这段文字。
4、师总结“四角的天空”的象征意义之后再次引读这段文字。
啊!闰土的心里„„
(这一环节的设计思想:“四角的天空”一直是《少年闰土》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
水平,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对比,进一步了
解闰土。)
环节四:知识拓展
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后,师故抖包袱并借助《故乡》
的图片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读读鲁迅
的小说《故乡》,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
对鲁迅的认识。
环节五:升华情感
课
件再次出示“看瓜刺猹”配音画面,师第三次引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
牢记闰土的同时,也将鲁迅先生笔
下那段非常美的情景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附: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
看瓜刺猹
机智勇敢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的课文。这组教材以
“初识鲁迅”为专题
编排,编排的目的是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
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并继
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实回忆,展示了鲁迅的音容
笑貌,
读来使人历历在目。文章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有五段,讲了五件事。全文
脉络清晰,
叙事清楚。第一段“追悼鲁迅”是果——写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
二至五段先后叙述了四件事:(伯
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伯父在
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
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
三。)从这四件事的叙述中回答了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文章最后总结出
p>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
为自
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编者编排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
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
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是培养学生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
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
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确定本课的
三维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
节、
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马马虎虎、恍
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22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
合时代背景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
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方法达到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的目的;
2、通过默读、指导
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质疑、讨论、小组合
作学习等形式的学习,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练习的方法,学习掌握作者抓
住
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
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从而激
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
敬之情。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
物品质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 <
br>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
取的教与学互相作用的
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
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因此,我在本课的教
学设计中重在体现教师的主
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
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
习惯,我主要采取
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讲解法、朗读法、设计练习等;准
备让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
——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
六步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情境教学法:为激发学生对鲁
迅的高尚人品的崇敬之情,奠定情感基调;讲
解法:老师通过寥寥数语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写作背景
、人物介绍等内容
向学生讲解、讲述、讲读,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朗读体会法:通过导读、
默读、份角色朗读、感情朗读,让学生走近人物,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
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
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
自主学习完成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
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能
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自主学习,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
br>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说教学流程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准
备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在
复习导入板书课题之后,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了解与本课有关的
背景,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扫清生字新
词障碍,正确流利的通读课文。(然后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
课文脉络,给每部分加一个
小标题(并板书如下:受爱戴——谈《水浒传》——
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这篇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我简化教学过程
,把教学的定位定在
理解、品味语言,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同时巧妙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得到和谐、完美的落实
。这堂课主要有五大环节。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首先,我对照鲁迅先生追悼会的情景
视频,配音解说,再现课文的第一大段
重点内容。然后请学生谈观后感受。这一情景的创设,“未定曲调
先有情”,拉近
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到鲁迅先
生
的事迹中。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找准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1、在学生自由谈感受之后
,我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广泛
的爱戴?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句子。
2、理解并板书本文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再问:文中
的“别人”指哪些人?板书
:亲人、车夫、女佣。
3、我再问:你觉得课文中的那几件事最能体现鲁迅先生为别人着想的品格?
这样就抓住了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句来
了
解鲁迅先生的事迹。
(三)精读重点段落——《救助车夫》,品味课文思想及写法,指导学法。 我用(以下流程:“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
填表格”)六步学习法
指导学生完成对重点段落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逐步总结,
用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六步学习法,同时相机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1、爸爸跑到
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
扶上车
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
干净。他们
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的看见,而且现
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
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
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
最后深深的叹
了口气。)、填表格练习(发给学生空白表格)、并相机板书:善良
(四)教师
由扶到放,学生自主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一环节通过运
用(“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
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
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谈《水浒传》”、“谈碰壁”、“关心
女佣”段落。达到理解重
点句子(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
周
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感情朗读重点句、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写作方法
的目的。相机出示课件中的重点句、表格填空,相机板书表现人物品
格的关键词:含蓄、幽默、风趣、顽
强、乐观、平易。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我说:感谢周晔,她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
远不能忘怀的事情,同学们现
在知道作者的泪珠为什么会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吗?因为(教师指向板书)学
生
回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再读此句。
2
、说写练习: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谈
读后体会,再把几个相同句式
合起来写成排比句,用自己想对鲁迅先生说的话
作结束句。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
是一部微型教案。一是要把文章的脉络表现出来,同时要将作者
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设计了以上板
书,起到提纲揭领的作用。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水浒》
爱戴 趣谈“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
救护车夫 情劳苦人民
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19、一面
——阿累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是“初识鲁迅”,引领同学们走
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
学大师鲁迅。《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
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
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
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
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
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
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为是20分钟的微
型课,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点,抓住文中对鲁迅先生
三次不同角度,不
同特征的外貌描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
进
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
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
点,
突出人物个性。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次课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主要内
容。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 3、学习观察
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读
、说结合,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采用多
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
主线”的教
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
理解感悟
,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步骤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 一)、导入:你了解哪些关于“一面”的成语?(引出“一面之交”),
课文中是
说谁和谁的一面之交?(青年和鲁迅),这样就能轻松简单的引导
学生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 二)、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有关于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思
考:
作者是通过什么视角、描写了鲁迅先生哪些特征?课件出示要求。(解
释“视角”一词)
2、生默读课文。
需要学生用波浪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表比较。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即提高了
学习效率,又培养了概括能力,
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根据板书回顾总结阿累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
要能描写一个人物,首先要学会观察,我们的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
的示范。
1、
请班上一名同学作为“模特”。(同学之间本身比较熟悉,容易观察,
又能提高学生参与
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学生观察找出其特征,并用词语进行描述,教师随机纠正、点拨如何
用更好的词语进行表达,将观察特征和词语的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观察
边学习描述。
(四)、布置作业:大家说了这么多,能用笔写下来吗?如果你觉得刚
刚你还没观察得太
清楚,也可以写你熟悉的一个同学,但是要求不要透露他
的名字,把他的特点写出来,明天我们来一个认
人大行动。(由于时间有限,
只有20分钟,所以不能马上利用课堂进行小练笔,但仍要抓住最想说的时
间段,让学生回家进行练笔,并利用小学六年级学生爱猜的心理,开展“认
人大行动”,提高写
作兴趣)。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阿累《一面》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也
学习了如何用文字来给你身边的人画像,下节课,咱们还将通过这篇课文学
习其他人物描写
的手法,给我们笔下的人物注入思想和血液!(总结本节课,
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五、教学创意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
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
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
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
画,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是很有帮助的。
20、有的人
——臧克家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特点
《有的人》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本
组
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
迹,感受鲁迅先
生的伟大精神。《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
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
,对于为革
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
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
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
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
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
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
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
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
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
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
(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其中,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及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
3、学情分析
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
学习基础上,他们对
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
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
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
大精神。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
中体味诗歌感情上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
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
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
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
哪些人。引导他
们去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感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2、诵读法:在
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通过诵读,学生
在大脑中能产生意象的联想,从而加深对诗歌
的体验。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
多方位去读,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要指导朗读和范读,让学生在读中
体味
诗意和诗情。
三、说教学方法:
鉴于文章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
过阅读和探究,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信息概括、言语表达的能
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2、指导朗读:朗读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引导学生
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
的范读,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声调、节奏等方面去
感悟,努力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
四、说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教师用课件展示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的
评价语,导入:毛泽东同志一连用
了5个“最”字,论定了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
位。1936
年10月16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临终他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吗?事隔十三年后,诗
人臧克家在北京参观
了鲁迅故居,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歌《有的人》。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看到题目,你们对这首
诗歌会有什么问题?理解题目
的意思吗?你想从中知道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用伟人对鲁迅
先生的评价,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和思想定
下基调,为下面的学习铺垫。同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发出疑
问,产生学习的兴
趣和动力。)
2、课件演示鲁迅、臧克家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本环节主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著作,了解诗人臧克家是在什么情况
下创作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缩短作品和现实的距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印象,继续为下面
的教学打好基础。)
3、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流利。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质疑探究:这里前四节诗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一
样吗?这
里写几种人?鲁迅是哪种人?另一种又是些什么人?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
通过学生
的自读以及和同桌的交流,明确这里写了两种不同的人,同时理解鲁
迅先生是虽死犹生的那种人,他和反
动统治者的行尸走肉有这根本的区别。
(4)讨论、点拨:从题目“纪念鲁迅有感”中,我们知道作者
就是要赞颂鲁
迅先生,找找看,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是赞颂鲁迅先生的?两种人的结局一
样吗
?为什么结局会不一样?我们对待这两种人要有什么样的感情?设计以上
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
去阅读探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句子“俯下身
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理解鲁迅先生和反动统治
者对人民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就不同,提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以<
br>及对反动统治者的贬斥和痛恨。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是本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必须精心设
计好教学问
题,帮助学生省时高效理解诗意,既要放手给学生阅读感悟,也要适当引导点
拨,提
升他们的理解。)
4、体会对比,感情诵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交流听后体会:你们
听到老师朗读诗歌时的声调、
节奏都一样吗?感情都一样吗?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明确:鲁迅先生和前
一
种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对比,因此在朗读中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
诗歌赞颂了鲁
迅先生这样的人,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
情去朗读呢?交流小结:第一种人要读出
鄙夷、蔑视的感情,第二种人要读出
肯定、赞扬的感情。
(2)多角度练读,
学生采用同桌比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去练习,强化
诵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师的
范读,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对比写法,
另一方面进一步感受到诗意和诗情,感悟到朗读的魅力
,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练习,维护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愉快地学习。)
5、升华认识,拓展学习
(1)这首诗赞颂了鲁迅先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你们知道为什么
吗?交
流后小结:鲁迅先生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和敌人斗争,人民永远记住他;
而反动统
治者却剥削人民,欺压人民,人民当然要痛恨他们。
(2)感情诵读《有的人》
(3)课后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同学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小结本诗的写作
目的,升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激发他们
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最后的拓展学习能让学生走
出课堂,进一步了
解鲁迅的光辉形象。)
21、老人与海鸥
——邓启耀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
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
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
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
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
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
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
体的。
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
真实感人的故事。吴庆恒老人十多年如
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食海鸥,风雨无阻,老
人去世后,
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文本结构: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
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
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
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
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
的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
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情感丰富,但他
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情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
感受,需教师
提供直观场景图,配以音乐渲染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第二课时是在
第一课时学生整
体感知课文内容,着重理清课文的脉络,切实感受到老人对海
鸥的一片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拟定了
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与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
,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
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课文中的
重点词句,通过朗
读、想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是:揣摩作者是如何将海鸥对老人的真挚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二、说教学法 <
br>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
法上我设计整合全文
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用质疑法阅读
课文,运用勾画、批注、圈化、朗读、想象的方
法,品味重点词句,引导学生
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
受
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点燃他们热情的
火花。
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文字流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特
别适合学生读中感悟,因
此在教法上我采用以读悟情的方法,将朗读和体会结
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
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
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进行了读写结合,
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小练笔。让学生把在学文中的真情流
露
记录下来。又配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形象、直
观的画面体会出老人与海鸥的
深厚感情,激发学生读文时的感情的表达。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上的是《老人与海鸥
》第二课时。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奠定情感
首先我以回顾性的方式进入这节课,提问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老
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啊,那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
回答
: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由此为新课开始奠定一个情感基调:这
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老人与海鸥
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浓浓的亲情。
【设计意图】:以复习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开门见山,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进入课文,收效良好。
(二)仔细研读,入文解疑
这个环节我又分成三步:
第一步:以“亲人”引入
学生自读14~19自然段,思考: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先让
学生在读后说
说自己整体的感觉,先对文章大体思想有个认识。再用谁是你的亲人?怎样的
人算
亲人?那海鸥和老人、动物与人类之间有血缘关系吗?等问题来指导学生
找出那句直接点出了海鸥是老人
的亲人的话。
第二步:以“爱”为主线,围绕“意想不到”展开
在这个步骤
我先请一生朗读课文16、17两段,其他同学思考:海鸥们做了哪些
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感
受,划出相关的句子,并作批注。接着,学
生反馈找到的句子,交流点有四处,主干问题是:①读了这句
话,你感受到了
什么?并讲自己的体会。②当中重点词是什么意思?③指导朗读。
第三步:总结“震撼的情”
老师先提问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意想不到”的事呢?再用过渡
语讲解省略号
单独成段的作用,既讲解了省略号单独成段的作用,又给这部分作了很自然的
结尾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第二部分是
整堂课的重点
,其中的第二步——围绕“意想不到”展开部分是重点中的重点。教
学中我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海鸥们
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
感受,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作批注。这种充分地让学生自读自悟
的形式,特别
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预感,真可谓“一举
多
得”。
另外,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让每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们的总是
不同的阅
读感受。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本,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
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
样的阅读教学会是残缺的。教学中我将朗
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
加上采取不同
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以读代讲,
以
读悟情的目的。
(三)品味送别,想象写话
1、这部分先用师生配合读的形
式再次有感情地读读15~17自然段。再用课件出
示
(1)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
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海鸥相伴的一幕幕,面对悲痛欲
绝的海鸥,你
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学生分成两大组伴着音乐想象写话)
2、伴乐,生写,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升华自己的阅
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
读懂作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领悟真谛,通过
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总结全课,情感延伸
最后我总结全课:同学们,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
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
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铜像(出示课件图片),并且解说:2006年
1月18日,海鸥老人的塑像在翠湖公园揭开面纱,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
带微笑,手捧鸥
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肩上翩跹环绕,一幅人鸥和
谐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同学们,老人十几
年如一日与海鸥相依相伴,是缘于
一个字,那便是──爱,海鸥与老人相知相随,也是缘于一个字──爱
,这老人与
海鸥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
道
理:只有人爱自然,自然也才会爱人,地球也才能永远充满爱,充满和谐。
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
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希望我们
每个人都来关爱动物,都和动物和平共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 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
堂,开始新的探索。
四、说板书设计
本板书的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显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内容。
21、老人与海鸥
老人关爱海鸥 喂海鸥
唤海鸥 无私的爱
谈海鸥
亲人般美好的情谊
(爱)
海鸥送别老人 翻飞盘旋
肃立注视 震撼的情
白色旋涡
五、说教学反思
下面我说一说对本堂课的几点思考。
好的方面:
第一,充分的让学生读。语文 的学习应该是“以读为本”,特别是阅读教学。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地指 导学生朗读,采取了
范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以读代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