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全册课文教学反思

玛丽莲梦兔
537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3: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安徽工程大学分数线-天津公务员论坛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
(2019年新教材)

全册课文教学反思
1.《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
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 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
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
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 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
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 br>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
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脉 络清晰,衔接紧凑,推进自然。课文写
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
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淳朴简练,生动感人;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
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 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
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 ,在头脑中浮现出一
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 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
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 ,为上好这一节课
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出示
准备好的 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
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 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
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
积极 性。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
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学生们读 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2.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 人情美。例如:如果
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生答:
热情好 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一设计,
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习,便于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
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3.在进行“夕 阳话别”教学环节时,我创设蒙古包外依依惜别的
情境:找同学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乡。设计了一道拓展 练习题:此时
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
么?这些情境 的创设、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
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 学环节,使本文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 精读时,透过
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
生理解这些优 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 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
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
一词 ,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
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 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
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
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三、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反 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
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 学生
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2.老师的评价
语过于单一,应具有 针对性;3.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
需多关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 展开学习。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
必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
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最后,创设一个夕阳话别时的情景,
拓展想象,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2.《丁香结》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
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 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
“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 丁香结”
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
到了生命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
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
好 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倒入至关重要,而
且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我始终遵循了“切 口愈小,效果愈好。”的原
则。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植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来设
计。导入语这样来说: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
格,比如“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 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那么丁香结又象征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
一找吧。这段话把学生们的注意 力全部集中起来,而且提出的问题又
是学生们认真读课文就能够感悟的到的,所以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
趣。这样,学生们会极力高度集中的,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
中去。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语文,本身姓“语”。因此读是必不可少的。古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所以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这有利
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 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 读,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疒不 是漫无目的的,放羊式的让学生去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比如:①
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 第一步。②课文的前三个自
然段写的是什么?后三个自然的写的是什么?这样就暗示孩子们给
课 文分段。③课文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突出的是作者(赏)花。
④后三个自然的突出的是作者(悟)花 。这样的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⑤品读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
在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
边读边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三、重视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
文的要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老 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在重
点句短的朗读时从来不会忽视朗读指导这一环节。
完成了 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
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 致。课堂上的教学语
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 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
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 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且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 诗词的
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 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
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
情,悟中升情。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了学生热 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第三个环节:初读诗词,
初步感悟。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 读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配合读,然
后指名读。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引导读诗 要有节奏。第五
个环节:拓展延伸。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助于把学生引入深 远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
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 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
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 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
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
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 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
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 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
凋谢命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 写
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 。
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
学生边读边想 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
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 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
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 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
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
配。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读懂古诗,再到深入地理解诗 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
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 “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
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
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但是,在朗读指
导方面还存在一 些不足,由于自身朗读的水平不够好,因此指导朗读显得苍白无
力。经过仔细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 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 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
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理想的设计意图是 希望学生能在一
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深入,读出红军战 士的豪迈气概。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
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 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
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枯燥乏味。教学 时,我让学
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
说句 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
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 ,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 平平常常的事。
二、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 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而
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没有完全地 融入文本之中,
从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 br>在长征路线图的使用时机上,也可以有更好选择。我用长征路线图作为学生
了解长征的工具,如果 能把这一工具与理解“万水千山”结合起来,在理解“万
水千山”时让学生去对照长征的路线图,算一算 跨越11个省到底需要走多远的
路,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算,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学生一定能够了 解得更
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回味着这节课,或许我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或许我的语言引领
不能直达学生的心灵,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是,我还是觉得欣慰,因为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许多,勇于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
以后有机会再上这一 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
分钟里,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 加完美的姿态。向着这个目标,我
会不断努力的。

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
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 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
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
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 和英勇跳崖的动作、
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教学难点: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找“壮”称
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 ,文中对这五位英雄有两个称呼——“战士”
和“壮士”,我首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 呼他们为
“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
着这一问题,孩子 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
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 的时“战士”,
而后来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
们为了连队 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
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 ,称他们为“壮士”
更为合适。
2.观壮行
指导学生继续读课文,使他们了解到从 文章第二自然段开始,写
五位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景。文章先概括地讲五位壮士一边
“ 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一边“把
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接着,抓住每 个壮士的特点分别描写与叙述,
表现出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文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
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 奋战到底,其中“拧、抢、夺、举、喊、
砸”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而文章的 第六
自然段到结尾,集中表现了五位壮士抗战到底,舍生忘死的斗争精神
与英雄气概。 “屹立 ”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然转移的欣慰和怀 念;“回
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接着,写班长带领五壮士纵身
跳崖,“像每次发 起冲锋一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词句,具
体刻画了五壮士在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 。
3.品壮语
通过本文人物可以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时,我
引导 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文本:一是文中为什么只写班长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的三次说话,而不写其他四位呢?当班长决定走的路线时 ,为什么只
用了一个“走”字?二是最后两句口号,充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在生命
最后一息,为了 新中国死而无憾,这是五壮士的心声,反映了他们至
死不渝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打败日本 侵略者,这心声
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
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 .齐
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2.“壮”是什
么意思?“五壮士” 指谁? 3.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4.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这样, 从学习一开始就把
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
们的设疑 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
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三、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直接让学生画出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再
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所表达
的效果,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动作表 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学生
掌握了知识。但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学生回答较差,主要是引导不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新课一开始,我
就扣住“壮”字进行设疑: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
壮士“壮”在哪里呢?接下 来,我紧扣“壮”字这个疑点,采用小组
合作学习形式,针对这四个问题,抓住文中能体现“壮”的语句 ,引
导学生认真研读,分析探讨。然后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引导的逐层品
味,步步深入,学生体 会到了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
难之际的“壮志”;感受到了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 壮行”;领
悟到了五壮士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以及宁死不屈、
英勇跳崖的“壮 烈”。最后设置悬念、形成包袱。同学们,你们发现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了吗?到这里,作者所用称呼的都是五位战士,那么由“ 战士”到“壮
士”是怎么形成的?文章在什么地方这种称呼才进行了改变?

7.《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
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
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 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
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 上开天辟
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场面描写”,是单 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
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由 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
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 的句子,体会
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会是教学难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 ,让学生仔细观察,
把学生带入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
会到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
心情。
2.画一画:本文第二大 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
的布置等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 引导
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
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 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画简笔画,对此段内容
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3.比一比:课文第三 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
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 学时,
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熟读课
文,理解“开国大典 ”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
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 思想感情?
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赛
读的形式。语 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激动的心情。接下来与伙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启 发,使思路
拓展,思维活跃起来,许多细小的地方学生都能独具慧眼体察到。如:
红旗、红灯笼 、掌声、呼声、鸣炮、起早步行几十里参加大典等等都
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相互协 作,你我共享成果
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语言训练机会增多了,
情感也 得到了交融,朗读起来由感而发,水道渠成。学生对于当时的
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的情 感就会由衷地感悟到。
4.写一写: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欢
乐的 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
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 观众的表现等,学以致用,
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 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
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画,写自我见 解;通过比较句子,
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
的安排 ,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三、不足之处
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 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
须要充分地学习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 br>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整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朗读指导。“细节
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 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
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四、改进措施 < br>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采用激趣的启发
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们伟 大的祖国第一岁的生日在什么时间
吗?引出课题“开国大典”,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 ,
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
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 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
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接着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 引导学
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
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然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 入情境,深
化体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
生欣赏(60 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地
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 覆地的巨变。最后进行练
笔:如果你是一名开国大典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些方面?请给你拍
摄 的每张照片配上文字说明。——以此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8.《灯光》教学反思
《灯光》主要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
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 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
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从郝 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
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 后续
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
壮举之间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抓题眼,初识英雄形象。
教学时,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紧紧抓住课题引 导学生
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
此引起学生的思考, 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
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 入,一边读,
一边理解。通过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了解到,郝副营长因书中看
到孩子在灯光 下看书而憧憬未来,郝副营长为了后续部队找到突破
口,点燃书本而暴露自己不幸牺牲,但却赢得了围歼 战的胜利。学生
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2.其次,抓句子,提升英雄形象。
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 再读课
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相关
语句画出来,深入思 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多好啊”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 考,说出自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己的理解和见解,小组合作,与同学交流。
细读三处“多好啊”,让学生明白,这里“多好啊 ”不仅仅指孩
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
更优越的学习 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
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 队找不到突破口的
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才
取得战斗 胜利的勇气。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3.最后,比今昔,铭记英雄事迹。 < br>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让学生说
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战争年代 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
么来的?我们该如何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此时,战争年代的苦难岁< br>月学生已有了很多感受,而现在的优越生活学生更是亲身体验,因此
课堂气氛已非常活跃。此时, 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 生
命换来的。最后,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 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
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
合作 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
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 堂上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
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
三、不足之处
不 足的是讲解过多,学习词语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往后的略读课
文中,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读课文说说课
文讲了 一件什么事?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接着在了解内容的
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有关描 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
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然后齐读文中描写灯光的语句。通
过 在“读、悟、说、读”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 英雄的高尚
品质。最后拓展延伸,畅所欲言:(欣赏都市夜景图片)学生在阅读
课文之后,得到 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
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有利于调动学
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
语文与生活 的联系。

9.《竹节人》教学反思
《竹节人》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 自己制作竹节人,
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以致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
却发现老 师也与他们一般,喜爱竹节人。这是一篇容易理解的回忆类
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 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
情感的体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掌握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
方法。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
物的乐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
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
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 给学生
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通过多种方式在教 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
示、或巧设悬念、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 创造
“我想学”“我要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第七自然段时, 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
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五个连续的 感叹号,
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烘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
仿佛古战场中英雄 征战的序曲,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表现了孩
子们对于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深深的喜爱。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 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
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 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
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 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上,老师“虎视
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似乎表现出的 是老师不苟言笑、威
严无比的形象。但这些夸张的描写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
老师温 柔赤诚的内心和活泼亲切的形象。
三、不足之处
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 透,其实学生的能力
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 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新课,接着
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作者是怎样在童 年时代寻找乐趣、度
过这段时间的?然后利用时间地点人物,学习阅读方法:虽然我们和
作者玩 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请在文
中找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 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
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最后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
写作 方法: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而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 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10.《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
《宇宙生命 之谜》一文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
章,意在通过阅读理解,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 否有生命存在”
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
学生爱科学 、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
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
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学生对有关生命科 学的理论、术语的理解是教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学这篇课文的难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 况及其成果,是本
文的教学重点,因此课前三天,我和学生都去了解搜集银河系、太阳
系、火星 、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了解的拓展,越来越觉得这
篇教材过于“陈旧”——它选入教材只有几年 时间,但在这几年中科
学家对火星的探索已取得很多进展,欧洲于2003年6月2日发射“猎
兔犬2号”于2003年12月25日登陆,日本发射“希望号”中途失
踪,美国“漫游者A”飞船运载 火星车“勇气号”在太空航行7个月
于2004年1月3日在火星登陆, 截止目前,已发回很多有价值的资
料图片,供科学家分析。
2.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 生命的科普文章,该采取怎样的
教学方法或策略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呢?
根据这篇课文的 特点(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阐述)我想采取全新
的教学策略。课前,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搜集有关这方面 的资料。上
课伊始,导入后我把“在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写在
了黑板上,请同 学们进行辩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正方的观点是:地
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没有生 命存在,形成辩
论双方。请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
观点。 < br>3.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在辩论中,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
投入,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 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
活力。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读自
悟、课内外结合,讨论争辩,迸发出探索求知的火花,学生掌握的科
学知识远远超越了文本。本 文的教学意图是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
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我发现,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已被激 发出
来。课下,那辩论声还时常出现,因为他们时刻关注着各方面对宇宙
探索的报道。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在学生熟读课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文的基础上,围绕“宇宙中除地球外 是否还有生命存在”展开辩论,
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
内容,活跃了思维,拓展了知识 ,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科学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口 语
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由于上课学生不是 自己的学生,该班学生对于抓词、句来理解课
文的方法掌握得不是很灵活。加上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 引导上没
有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按照预先的设计,一环一环地牵着学
生的鼻子往下进行 ,因而课堂效果不是太理想。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 导入新课,揭示
课题:前段时间,对天文爱好者来说发生了一件喜事,你们知道是什
么吗?对, “火星大冲”现象,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人们为什么对火
星如此关注呢?接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 字音,标出自然段。看
看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
作者 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抓住每个自然
段的意思讲。)最后探究扩展:交流课 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
星人、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


11.《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 游
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
布局和功用。学习这篇课 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
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 的说明
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 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
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
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效果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 读课文,完成课后
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
想这应该 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
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 了,令我无语,大部分
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
里没 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
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 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
式的学习,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
生 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习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
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
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 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
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 点。
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
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 。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
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 征皇权的
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
写法,这样才能突 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
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 种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 结合课文
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
在课后作业部分, 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
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 的景点内容
(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
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 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
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
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
重点突 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
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 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
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
使 用方位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 br>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 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
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 —
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习作者抓住
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 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
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 与联系,
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
绍我们的学校,或 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12.《桥》教学反思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 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
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 br>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
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 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
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 感
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
共产党员无私 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
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以“读”为主线。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
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在强化读书 感悟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的同 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阅
读感悟的同时,要渗透学习方法。本课突 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
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
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抓
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
2.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如在
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时, 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
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 :“对
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
(学生读句子 )”“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 人拥戴,他公正无私,
他是领头军,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
着乱 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对老汉 精神的感悟。
3.读读写写: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
把自己想象成 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
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 这使我深刻地感受
到:只有以读促写,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
松的氛围 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整个课堂看, 联系语
境,激活想象,几种感悟策略对学生体会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
徇私情、英勇献身的 崇高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启发想象,体会当时的雨大 ,洪水的迅猛,
以及人们的躁动及老汉的沉稳的语句,弄清文本的主要内容,然后再
指导学生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让老汉的高大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
真正植入学生的心中。这样就有效地帮助学生感 受老汉的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不足之处
1.词语的教 学不够丰满。如教学有关洪水这一组词语之后,还可
以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者图文结合,让学生加以体会 想象洪水的可怕,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可以更好地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
2.课文的引读有点牵强。在教学“桥窄!排成一 队,不要挤!党员
排在后边!”这一句话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老支书想让群
众更好、 更快脱离洪水,没有必要说那么多话。我进行了三次引读,
但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体会到老汉 内心的真实感受。所以,
我在进行引读时就显得有点牵强,还只停留在表面上。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读课文,边读
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再 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进
行体会,想象当时情况的危急,感情朗读相关句子。然后抓住老汉的
言行,研读感悟,体会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启发想象当
时的场景,进行一次练笔。 最后领悟本文的写作方法,激发情感。


13.《穷人》教学反思
《穷 人》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
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 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
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
美好 品质。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
物的美好心灵;2.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环境、人物言行和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
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 、和谐的教学气氛,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在教 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
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 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
学生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
责怪和抱怨,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
而有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 。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群众读、男女生赛读、
表演读、轻声读 、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
韵味来。
2.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用心 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
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比< br>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
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 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
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 ,
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
起!是的,这是一条能 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
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 人过上了
幸福的生活。”
3.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资料联系起< br>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
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 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
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想 象
的欲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
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
设 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本文着重让学生体会“忐
忑不安”这一段的心理描述,采用各 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透过
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感受,读出感受。学生用心读文,把握朗读时的感情语气,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要读得十分紧张,有的说桑娜
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 担心……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
良,达到情感陶治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
创造性阅读的潜力,构建了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
空间里自由飞扬。
三、不足之处
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而课堂时
间又相 当有限,所以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只好作罢,还应做更深入的写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对渔夫的描述,课文着墨不 多,但几处
描述却是画龙点睛之笔。最集中的一段描述在第二十四自然段。的确
一个“熬”十分 生动地刻画了渔夫善良、坚强、勇敢和朴实的品质。
此时如果还能把握两个“嗯”和一个“哦”再体会一 下就更好了。两
个“嗯”读音有区别,意思上也有区别,渔夫的两个“嗯”分别是什
么意思?“ 哦”在那里表现了渔夫的什么想法?学生再细细品读一番,
悟出的会更多,从而为后面的总结全文打下了 基础;学生对有的重点
语句的感悟深度不够时,由于自己缺乏应变能力没能及时引领上去花
费时 间较长;本计划有交流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的环节以及该如何朗读
体现省略号作用、心理活动应怎样读,因 时间关系省略了;学生之间
写作水平相差悬殊,有些学生在读自己写的渔夫心理想法的片段时语
句不通顺,错别字现象也有,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纠正;本来我
打算组织学生进行一下续写的想象交 流,可由于听课领导要求进行课
后测试,所以就取消了这一环节。甚为遗憾!这种种遗憾也许在短短40分钟内真的难以弥补,只得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 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课题、解题。
了解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接着学生自 由朗读课
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的穷人是谁?围绕这些
人物讲了一个什么 故事?然后自主探究,感悟“穷”。快速默读课文,
并用笔画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全班 交流。抓住课文
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
学习作者通 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
法。最后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 很多,老师希望你们
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14.《在柏林》教学反思
《在柏林》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 涉及的是
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
备役老兵的一段话 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
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 极短,却蕴含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
情。
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 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
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 。比如
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 种种苦难。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
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 入文本的
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
2.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 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
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 很
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采用从题目入手,让学
生质疑,带着疑问走进文 本。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
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 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
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 来的苦
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 又短小精悍,
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
住学生的回答 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
3.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
“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
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 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
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兵抛家弃妻的无 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
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引 导学生由点及
面地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 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
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
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 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
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三、不足之处
这篇文 章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
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 深入地思考。教师应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话题,创设
情境: 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接着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 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
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两个
小 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
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 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
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
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
静得可怕”这两个“静” 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
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最后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 的诗词
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15.《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反思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成长的自 然现
象,说明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哲理散文。课文的中
心句是第一句,即课文 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所以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最后一句 话是作者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的写作目的,揭示了全文的主题。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 万物长
大的时期”;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
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使
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同学
们自由读课文,进一步感知作者具体描写了哪 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
课件出示: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请同学们自
由读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飞快地
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在交 流的过程中,由于文本解
读的选择权在学生那一边,所以我制作的课件是随机开放的,学生交
流 到哪部分,就出现哪部分的文字或图片,供交流时用。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用, 把培养学生高尚的
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作语文 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去。
3.较好地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 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了
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 br>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
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 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 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这种情感被称之为个性。在教学过程
中,我注重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三、不足之处
没有为文本创设应有的教 学情境。本文的语言浅显,通俗易懂。
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粱,讲到了小猫小狗,讲到了小学生和中 学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生,这 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而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
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 生共鸣的。可是教学时,
我却没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
四、改进措施
如果 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夏天景色图
片,让学生畅谈对夏天的感悟。研读文本,感 受成长,自读交流。接
下来,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夏天,认真读,仔细想。(出示:
夏天 是万物长大的时期。)结合这个句子,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
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 么特点呢?然后在小组内和
小伙伴交流一下。重点理解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
收成的希望这句话。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
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读了这 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
什么?最后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
亲切、自然、朴实。课下练笔: 选取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
写作。


16.《盼》教学反思 < br>《盼》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
都盼着下雨,终于有一天掉雨点了 ,我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雨衣走在
街上,滴答的雨点让我欣喜不已。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 br>的期盼,“我”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 情感变化,体
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与回味。
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在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前预习,课堂上 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
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 是否科
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精讲 多练。抓住重点,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体现高效
运转,练习的重点要体现层次性,适应不同层次 学生的要求,让每个
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本课教学中,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我”
的 心理活动和表达“我”的情感的语句。分小组进行交流。思考:文
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得到新雨衣、盼 望下雨穿新雨衣、如愿以偿穿
上新雨衣?它们具体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引导学生明白,写人
记事类文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人物的情感很重要,如果只
是单纯地记事,文章可能就会略嫌 平淡无味。
3.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
纠正和反馈,教 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
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 行为。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多种读书方式,
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
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 心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对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还不够到位;学生小组交流时,还
不能完全放开,比较拘谨;学生班内交 流时,我没有太多地关注学生,
学生汇报时的小细节没有及时纠正。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新课,简介
作者铁凝。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读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可
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读书发现问题,
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单的文字中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
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最后拓展练笔 :写一段话——“我对 的
期盼”

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浪淘沙》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
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 浪淘沙之势。表现了诗人奋发
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
绝句。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
所为。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
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 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
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 水、从与平
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 和豪迈浪漫的气
魄;2.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3.体
会诗人 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白居易的《浪淘沙》,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按照诗歌教学的
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想在
通过朗读 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
然后简单赏析。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 ,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
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过多的了解,所以之前只是安
排他 们对诗进行了朗读。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
方法上再进行指导。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 学第二首诗。本以为是一个
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
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出了意外,
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
死拖着六十六个人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
哪来好的结果呢?就如《浪淘 沙》,我们班的孩子们在进行理解的时
候,他们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 的
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
偏离,太“个性化”反而 还不好了。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 忽视。或
许对于小学的孩子,我们不能给他们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老师心
中应该要清楚诗人 的生平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和诗人要表达的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思想。总之,老师先要读透这首诗,先要与诗人产生共鸣 ,才能感染
孩子去与诗人心灵沟通,体会诗句的美,与诗人产生共鸣。
2.杜牧以诗的方式记 载着历史。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
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因为每 学期学
生都会背诵古诗,所以对于这首古诗,学生都能背出。所以,本课中
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古诗的意思。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说说 “莺啼”“绿
映红”“酒旗风”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
到处莺歌燕 舞、绿树红花互相掩映。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
旗在空中飘荡。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南朝的 覆灭,讲宋齐梁陈四
个王朝统治时期,皇帝和大官僚都崇信佛教,修建寺院,据说有五百
多座, 寺院的僧人也是空前高涨,这些达官显贵想通过拜佛求经的方
式祈求神灵保佑,千秋万代,荣华富贵,可 是这些寺院在随着朝代的
更替倒塌无数,已经没有多少存在了。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方
法 可行吗,学生很能领会老师的用意,他们发言完毕,最后一句诗的
意思也就出来了。
3.教学 《书湖阴先生壁》时,这首诗有重点词“畦”“排闼”,带
领学生查字典理解后,我打算更多地引导之后 ,促使学生快速理解诗
意。没想到,正当我准备解释诗意时,已经有好几个学生跳起来争先
恐后 地说:“老师我来说!”当时,心里很开心,于是就把主动权交给
学生。更没想到的是,他们一人一句, 基本上已经说得很完整、准确,
而且语言很流利!这完全归功于两点:一是让学生每晚读30分钟课外书,增强理解力;二是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查字典、找资料的习
惯;三是让学生每天口语交际, 增强语言的流利性、生动性、丰富性。
通过绘画板书结合书中配图,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诗充分理解,
诗意有所领悟。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古诗《江南春》
时, 首先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
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 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
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酒旗风”的这 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
字的诗句对比学习。其次,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 到位。学生们先是
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
生们就讲 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
会到了诗的美。
三、不足之处
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引导
学生谈 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
作者。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 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
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
读 好诗句。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
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学生 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
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
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18.《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从宇航员在 太空遥望地
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
渺小,人类活动 范围很小,地球所用的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
采、随意破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然后,用科学
研究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
后得出结论 :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
的生态环境。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 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
保护地球的意识。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 方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教学时,我先组织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宇宙与地球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去充分
了解地球。接着,让学生在初读课 文的基础上,弄清课文围绕地球写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充分质疑 ,再引导学
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议中交流。具体
步骤如下:
1.感受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本文列举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 被
破坏没有其他星球可去。这三个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教
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 只有、本来、至少”等重点词语,通过指名
读、分开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 感受只
有一个地球的事实,从而感受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
2.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课文。在教学中,我先 让学生在自学
中自悟,写下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深入教学,充分利用资料等资
源,在感悟中 牢牢把握住课文的情感线,使学生的心随着课文内容的
深入越收越紧,越来越沉重,最后,发自内心地呼 喊出:我们只有一
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3.利用课文的说明方法,深入理解内容。
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
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更有效地 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学中,我
通过说明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作用。如第六自然段,引用了科学
家的研究成果: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
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四十万亿千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天
文数字,他们并不知道,四十万亿千米到底是多大。于是,我借 助以
前学过的课文《太阳》,它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 1.5亿千米,坐飞
机去的话大约要二 十几年,这样一估算,四十万亿千米坐飞机得五六
百万年才能到达,这样就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即使在四 十万亿千米以
外的地方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我们也是无法到达的。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
技术,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 堂教学效果。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地球
的可爱及与人类的关系,我出示宇宙中看见的地球图片,特别我用了
几幅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来观察、谈话,特别最后让学生合作编成一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首赞美地球的小诗,有效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对地球的感
情油然而生。
三、不足之处
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理
解课文 第二段时,学生的理解面较窄,没有联系生活来理解。出现这
种情况和我的引导没有引导好有很大关系, 也说明了我课前备课不够
充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 样做: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引入课题,接着初读课文明确课文讲了地球美丽又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方面内容,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
法,说服力强,语言准确严谨。 然后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
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
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宇航员说:“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
又太容易破碎了。”“可 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在那里?找出
文中的语句体会。最后给地球妈妈献上一份礼物,如:一份 保护地球
环境的倡议书,一张环保宣传画,给人类的一封信……形式不限,要
求表达真情实感。

19.《三黑和土地》教学反思
《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的第二篇课
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本课是一首 现代诗。课文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那
种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 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
的憧憬。从上课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因为本文所写的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学生们无法理
解当时失去土地的人们在重新获 得土地之后的那份情感。因此给学生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介绍写作背景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的写作背景是:在旧社 会,土地大
部分集中在地主的手里,一小部分在富农和中农手里。其他的占人口
百分之八十以上 的贫下中农是没有土地的。他们依靠给地主扛活,做
长工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常常挣扎在饥饿线上。 后来中国共产党
领导广大的人民群众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劳苦大众才翻身的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
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本文写于新中国 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
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的特殊历史阶段。解放区
是指 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特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敌伪统 治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解放
出来的地区。
文中的“三黑”是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的农民的代表。
这样的介绍,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 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在学
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时候面能够
有 的放矢的去思考,不至于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
二、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好的开端是成功 的一半,因此我在本
节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开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
旧社会 穷苦的劳苦大众给地主没日没夜的辛勤劳作,却吃不饱穿不暖
的视频资料和解放区穷苦的劳动人民分得土 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是的
欢欣鼓舞的视频资料。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文
的学 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黄继光》的电影片段结束之 后,我问:“当农民重新获得了土
地之后,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或体会到的?”< br>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
三、抓住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在 同学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因为小
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的投入,交流时也 妙语连珠。这样做同时也
培养了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例如:“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这一句话的含义有哪些?请同学
们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 一下。我们看哪一位
同学说的最好。
课后反思发现: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有点儿少了。 在以后的教
学中我要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
容才会把自己的 情感融入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用语言把文本中蕴
含的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20.《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
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
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 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
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 人民保护自
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文中重 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 br>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
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 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
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 故事?”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
“老人为什么一定 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
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 有感情地读、
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
生在老师的引 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3.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 造的奇迹
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
15年的种树岁月 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
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 痛苦,他不改
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
一生的老伴过 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
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 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
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
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
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 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4.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 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
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 了
语文的工具性。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联系 实际、深入思考
是本册教材教给学生重要的读写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
这一方法, 是需要教师抓住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的。《青山不老》
一文是通过三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深入思考的。第一个
是上课伊始,为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
西北沙 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受老农生活艰辛时,让学生
联系自己一个人长时间待在家里的感觉,思 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沟里
的艰难;第三个是在拓展延伸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能为保护环境、
绿化家园做点什么。三个切入点,三处联系实际,恰当准确,层层推
进,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强化 了学习方法。
三、不足之处
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 生
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
地理解险恶的环境。教师 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窄。
四、改进措施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在教学中,让 学生在
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 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首先播放我
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 料),引导学生
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细读课文,引导学生朗
读感悟、想 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
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 条件艰苦,甚至自己
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 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
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最后进行拓展 训练:“青山不老,感动中国!”
伴随着视频《青山不老》,为2013感动中国这位老人写一段颁奖词 。


《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 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
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 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
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
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 ,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
学习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时,
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
子期, 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
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 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
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 奏。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
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 br>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在初读、再读环 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
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于是,我把朗读与理 解
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
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 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
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 冷的心
情。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最后,
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 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 文,方
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初
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 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
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 “查字典理解,
这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
学习,让学 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使学生
知道“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古文中很常见” 。在悟情环节,指导
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
够读好 古文”。
4.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
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让学生
仿照句式进行 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
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 还会有哪些场景?”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
袅袅炊 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
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 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
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
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
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 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由 于前文铺垫
做得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
的学生已经是不 吐不快的状态,写话练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 的成功之处是: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
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
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
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 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
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处
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再收敛一些,用文
本打动 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
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 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揭题 激趣,接着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
地方多读几遍, 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
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 ,教给学生文言文
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
从而体会 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然后让学
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 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
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
自己 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体会文
中所蕴含的道理。

22.《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 br>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
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 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
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 也
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
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 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于一炉。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2.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 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
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 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
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
光曲 》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
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 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
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
《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
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 ,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
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
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
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 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
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 的
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
学生说:“同学们,最后 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
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2.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
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
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 “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
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 眼前仿佛
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话,体会到海面由 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
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 是通过这充溢
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3.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
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
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 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奏乐曲时,
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 屋并再
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
又借此让学生练说: “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
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 ?”通过以
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
给兄妹俩带来 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
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 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
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 ,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
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
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 》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
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 br>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
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
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 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
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
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
后教学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
地方, 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
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 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
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
诚 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 生个别地方
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氛围,
激发学生情感。讲课伊始,我采 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
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
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接着倡导合作学习, 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
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 媒体播放月
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风 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应的《月光曲》
的三个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 的。然后追溯作
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不
人道的社会 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
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 知若渴心理的理解,
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
越才华 ,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最后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
新意识。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 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
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
进 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


23.《京剧趣谈》教学反思
《京剧趣谈》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
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
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 识,也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
统文化的自豪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
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是:京剧是学生们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资料补充,对
课文内容稍作细致了解。
一、教学效果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但是
现在的孩子们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很少, 在教学“学戏曲”这一单元
里,我先问孩子们他们对戏曲的了解,很多孩子说他们听不懂戏曲里
唱的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我先从听入手,比如在教学本课时,我先
给学生播放了风趣诙谐的京剧《红灯 记》导入新课。然后我引导学生
逐渐地体会听出京剧的韵味,听出唱词的精炼。又给学生听了婉转、哀怨和节奏比较慢的《大雪飘》。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听的次数越多的唱段会越喜欢。 看着孩子们对戏曲有所感兴趣了,我
就鼓励孩子们上 “ 中国京剧艺术网 ” ,让他们搜集一些喜欢的唱
段听,或者了解更多的京剧知识。
2. 我对教学环节作了合理设 计,让同学们在听一听,看一看,
想一想的同时,参与实践和探究,唱一唱,做一做,念一念,说一说< br>等等,在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活动中获得了京剧知识,感受了京剧
的魅力。在讲解“马鞭”“亮 相”以及名段欣赏的过程中,我通过恰
当的开导,合理自然地融入了京剧的三个艺术特征“虚拟性 ,程 式
性,综合性”,同学们对京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在他们参与实践时我及时 地给予了语言鼓励,我知道,同学们在被鼓
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能学得最好。
3.整 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
过程都是以学习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 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
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
的 合作,探究中的学习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 功之处是:为了让同学们辨别唱
腔类别,我为大家学唱了一段《红灯记》选段,带动了大家学习京剧的热情。在教唱京剧片段环节,我先唱一遍,再用钢琴教唱,化难为
易,同学们旋律唱得准确,唱得 都很投入。
三、不足之处
在整合学生材料方面要多加注意,还需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 br>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的教学效率,为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京剧艺术,进一步喜欢京剧艺术尽
一份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课前播放视频《京
剧经 典唱段》,创设情境。接着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看看文章每个
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京剧的哪方面知识,然 后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
画出知识点,列示意图,分析重点句子,找关键词,补充资料。小组
派代表把本组列的示意图写在黑板上,并向大家讲从哪些句子里学到
的,并给大家讲所搜集到的资料,让 同学们通过讲解,更多地了解京
剧的知识,同时体会说明文章的表达方法。最后拓展延伸。——除了京剧,我国还有许多优秀的剧种,你还知道哪些剧种或剧目呢?也可
以给大家唱一唱。(准备《花木 兰》《女驸马》《红灯记》《花为媒》)。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 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以“我”与
少年闰土相识、相知、分别为序,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 、机智勇敢的
小英雄形象。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写人叙事类文章的解读方法,理解含义深
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
上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课堂上,我从转 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
“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 的来历,
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
让学生动笔学 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 “看瓜
刺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
意愿和选择,尽量 让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
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 对‘看瓜刺猹’感兴
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
资 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怎样看瓜刺猹的乐趣 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
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 家听,好
吗?” 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
土个性化的语言 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跳鱼儿”
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 和保护鸟类的意
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
同的学生有自 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
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 是最真实的,是学生
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
“独角 戏”“孤芳自赏”要好得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
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
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 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
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 育。
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时, 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
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对这一个过渡句的理 解,学生再
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 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放
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 习课文第一段
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
给学生以想象 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
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 的。我能注重让学
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
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
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 学生要进行平等对话。
三、不足之处
教师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四、改进措施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如果我再 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课件——闰
月出生,五行缺土。简介“五行”,根据五行起名 也是一种文化。接
着自读课文,概括从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提炼出四组词,整体感知。然
后合作探 究,聊聊闰土。概括闰土所讲的四件事,扎实训练概括能力。
出示“( )的闰土”,找一些 关键词填上,并根据课文内容说明
理由。谈话:假如你是闰土,你眼中的作者是什么样子?最后疑点争< br>鸣,精读点拨:(1)以“在当时社会,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
是文中的‘我’”为话题, 让学生分正反方来辩论;(2)对“四角的
天空”的理解;(3)写人叙事的方法总结。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 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
望的矛盾 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
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 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
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
教学难点是:对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 出梦境中“好的故
事”。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
漫,是 “昏沉的夜”。“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
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 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
的影射。
2.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 构。先总
写。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
起来“像一天云 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 的理想的象征。其次
是回忆。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
资料来 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 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
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景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 着日光,
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
写,非梦中的奇想 虚化。
3.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一写“现在”的所见
与“回忆”内容相似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
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动静结合,交相辉 映,构成一篇
“好的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
丑恶的现实 ,光明一定驱散黑暗。二写梦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极强
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 散”“拉长”,清澈
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茅屋,狗,塔,村女,
云… …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
中,云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美 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
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4.写“好的故事”的破灭。“我正要 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
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从梦中
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尽管如此,我“真爱”这
“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 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当
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暗的灯光” ,
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 好事物的执着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
不懈的抗争。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 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了让同学们亲近鲁
迅,走近鲁迅。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 到,鲁迅是可亲、可
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的阅
读期待 。在学生渴望了解、希望探究的同时,我便有选择地推荐一些
网,让学生上网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 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的情况;
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领会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
三、不足之处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
得更好,回答还可以 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既拖
慢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又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 大打折扣。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从鲁迅印象中读< br>出“美术家”鲁迅:“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
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 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 的
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师生共读文段。猜猜这段话是谁
说的?读了它,你对鲁迅 产生了怎样的印象?接着体会鲁迅作品“文
中有画,景中有情”的表达效果。号称“白描圣手”的鲁迅在 色彩运
用上颇为讲究,有唐代诗人李贺之风格。此刻的“有色”是为下个环
节从“无色”中体会 鲁迅白描写法来作铺垫的。然后教师带着学生通
过各种形式反复地诵读,由浅入深慢慢体会作家这样描写 的妙处,悟
出作家写作的动机,寻得作家“白描”的写作秘诀。最后删除色彩词,
从有到无,体 会白描之简洁;添置更多物象,让画面内容变得丰富;
有了人的加入,画面更添生机;设置倒影,移步换 景,绘出多幅画面;
现实取材,发散思维……逐层递进,学生在不断修改、创作中,表达
能力得 以提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 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在鲁
迅先生逝世七周年(1943年)时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作者
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
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 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
伯父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比敬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学习课文第二至五段,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
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
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
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在上课之前,< br>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
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 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
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 文
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
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 “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
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 缩和提炼。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
面了,听不到他 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
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 也是文章的情感
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
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
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
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相互照应,让整节课更显精致。
3.在课堂进行的过程 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
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 几个动作
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
的印象。再让学生 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
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 境,自然体会
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
子,体会鲁迅 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
象。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 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阅读教学“要让学生
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 读中培养语感,在
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这 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
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 读,重点句子反复读,
形式多样。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
资料 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提升”“达标检 测”这两环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
欠到位;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 不
够深入;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
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会 不断改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课前,要求学生< br>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
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 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接着教
师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 中
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 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整体把
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 的关
系。最后总结全文,探究写法。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
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 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
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 呐喊而四
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
——正如他自己说 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 言、神态和动
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教学反思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
迅先生有 感”。全诗共七节,诗中列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热情歌
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无情地鞭挞了反动统治
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深< br>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一、教学效果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以帮助学生了解
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
交流“有 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由于课前预习得比较充分,加上有
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 分别指的是反动统治者
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 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
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
有 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
来。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 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
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
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
小组合作,反复 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应
该如何理解。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 说、议一议,小
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
认真聆听了 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
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很快,全班交流的 时间到了,第一组的
代表进行汇报,她说:我认为第一个 “活”指的是反动统治者活着,
但是 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
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 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轻蔑;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
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此刻,我 发觉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不全面,于
是灵机一动,将这一难点的突破分为了三个层次:这两个同学分别说
出了第一层和第三层,都非常不错,那这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我们
来认真想一想,反动统治者 虽然活着,但是他们的(灵魂、精神)已
经死了?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躯壳,灵魂、精神都已死亡,虽生 犹死,
生命(毫无价值)。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这一难点也顺利突破。
3.分析整首诗歌的写 作思路,即: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开门见
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 感触最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深 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
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 不同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
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
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
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 诗总纲,第二、三部分对第一部
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进行了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明确诗歌主旨,情感得以升华。
最初备课时的思路与实际授课时的思路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老师
需要时刻关注学情,对教学思路 、内容、方法等随机进行调整,以便
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这节课,不能说没有不足,只是让我更
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只有懂得随机应变,顺学而导,才
能更好地调控课堂,让我们 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同时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感染,懂得要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重视朗读和诵读。朗
读 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通过初读感知,
范读指引,再读理解,品读体验,对 比读揣摩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对
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 鸣。再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
培养,并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从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教师还没能广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
识,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 人,达到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
有所悟,读有所获。
在朗读加强指导方面还做得不够细致到 位,可以说学生还没有掌
握朗读的要领,朗读的效果还很青涩。
四、改进措施
如果 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初读诗歌,整体
感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范读指引, 指导朗读。这篇文章虽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然只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含义深刻,发人深省。要读好这首诗很不
容易,无论是朗 读方法的指导还是朗读效果的提高,都很具有挑战性。
于是,我将朗读视频请入课堂,这是对学生朗读的 良好引领。然后再
读诗歌,理解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意思会慢慢
显露出 来。以读代讲,对比品读,体验情感。对比始终是体会情感和
领悟表达效果的好方法。研读品悟,升华情 感。培养明辨是非,爱憎
分明的情感。懂得热爱人民的人,人民也会爱戴他,欺压,损害人民
利 益的人,人民会唾弃他。最后课堂小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知道
自己应该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 人。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湖北师范文理学院-感谢语


江苏异地高考-中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春节小报-氢氧化钠的性质


江苏国税-国家司法考试时间


商业研究-二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沧海桑田什么意思-四风问题心得体会


药士考试报名-聘任协议


立秋养生-安全知识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