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别妄想泡我
600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3: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木船作文-搞笑婚礼主持词


一 祖父和我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把握好语音语调。
2、初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祖孙情和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欣赏作者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 br>童年是每个人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可以说是非常令人难忘的的。而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人也会有 不同的童年经历和感受。我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出去郊
游、放风筝,还和小朋友玩玻璃球、拍卡 片等等,大家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请
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最好能举个小事例能够说明一下。好 ,让我们一起
回到九十多年前,看看作家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二、作家作品介绍。
萧红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作家,她生于黑龙江呼兰,所以她写的这本非常著
名的代表作 品就叫做《呼兰河传》。这本书就是以她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为原
型所写的,大家如果学完后很喜欢这 篇文章或者想多多了解她的话,可以课后去
读读。而她的另一部小说《生死场》是在得到大家都非常熟悉 的鲁迅先生的帮助
下得以发表并一举成名的。
三、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在朗 读课文前,请大家翻到课后的知识卡片:朗读中的语调。这里介绍了朗读时
会用到的三种语调:降抑调、 高升调、平直调,并且说明了什么情况下该读什么
调。
大家按照刚刚学到的知识,一起来分小 节朗读课文,女生先读一节,然后男生再
读一节,这样循环下去。读完要回答老师一个问题:作者主要写 了什么人物和事
物?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怎样?
谷穗 suì 倭瓜 wō 蚂蚱 zhà(蚱蜢) 戴 栽 拔 水瓢 绑 绒毛
四、初步分析课文。
1、老 师之前提的问题大家都想好了吗?作者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物,
或者也可以说是什么地点?作 者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
答:人物:祖父和我,开头已经提到祖父六十多了,已经年迈,而我才四 五岁,
正是不懂事的年纪。事物:一个大花园,有各种动植物。作者度过了一个快乐、
无忧无虑 的童年。
2、既然是愉快的童年,那么作者又是通过几件事情、几幅画面来写的呢?我们
先来 把课文分分层,弄清各个部分讲了什么。这篇文章的分层是在话题开始转变
的地方,给大家思考一下,同 桌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答:1—2:交代了人物生活的地点、环境,构成了一个温馨的背景。接下来作 者
并没有直接写祖孙俩怎样,而是转换到了大花园。
3—7:引出了大花园这个重要 的事物,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非常美丽,


生机勃勃。
8—28 :描绘了祖父和我在后院中的日常生活几个片段。又可以详细分为几
个小场景:8—10:我跟着劳作的 祖父身后捣乱;11—24:祖父教我辨别谷穗,
我却学得“马马虎虎”;25—28:我追蜻蜓、捉蚂 蚱、洒雨水。
从这几件事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得很愉快的,对于这些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人
们通常会抱着怀念、追忆的感情。
(1)思考一下,如果作者一味地说她的童年是愉快的,正过来反过 来说,却不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你会轻易相信吗?
答:不具有说服力,别人都会说那是作者自 己所想而已,但是只要举一个例子出
来证明,别人就会相信。我们同学们平时写作文时也是这样,你自己 一个人在那
里唱独角戏,自吹自擂,别人不能相信你的,要举出一个好例子才有说服力,而
且讲 一件事也会凑不少字数嘛。
(2)再看看这几件事中的我和祖父,大家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祖父 又是
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答:我:顽皮、天真、可爱、活泼 、任性,祖父:慈祥、宽容、仁厚,祖父对我
的爱、浓浓的祖孙情。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可以通过肖像、 动作、语言、心理等
描写。
29—33:我眼中的、心目中的美好的花园。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了一下整篇课文,将它分清层次,明白各个段落< br>的大意,并且从中体会到了情感:祖孙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下节课我们将会
对文本进行具体分 析。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写得最好、最有趣的画 面或者段
落,每个人至少要找出两个,明天课上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说出你选择这个的
原因。
2、一篇读书笔记。



一、祖父与我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从中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2、感受作者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事物
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 初步读了课文,知道文章写了一个园子,两个人物——年迈的祖
父和不懂事的我,我在院子里陪着祖父, 快乐地玩耍,所表达的感情有祖孙情、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并且将文章分为四层,其中第 三层中又可以分为几个画面(事
情):我跟在劳作的祖父后面捣乱;祖父教我辨别谷穗,我却学得“马马 虎虎”;
我追蜻蜓、捉蚂蚱、洒雨水。这节课我们一起从细节之处来欣赏一下。
二、 深入探究文本。
1、昨天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找出自己喜欢的、觉得写的好的句子,请同学们来说
说你选择的是什么,不能与其他人重复,根据昨天所学到的朗读时的语调把它有
感情地朗读出来。 < br>答:(1)3—7节连用五个自然段描写大花园里的各种生命现象:有各种各样漂
亮不漂亮的小昆 虫,有樱桃树、李子树和会“发光”的榆树。这个大花园实在是
孩子眼中真正的乐园。
作者介 绍了乐园时,从不同角度将园子描写得精彩生动。作者笔下的动植物描写
得有声有色,神秘可爱。如写榆 树时,“先啸”、“冒烟”、“闪烁”从声音、形态、
亮度等多个角度描写,说明孩子观察细致,同时也 说明在孩子眼中榆树是非常神
秘的,充分展现孩子对自然世界的好奇与喜爱。同学们平时在写作文时也要 注意
从多个角度描写事物,比如视觉、听觉、触觉,或者颜色、形状等等,这样会给
你的文章增 色不少,也是得分的亮点所在。
(2)8—28,无论是劳作还是学知识,抑或是追蜻蜓捉蚂蚱,都充 满了轻松愉悦
的氛围。祖父是慈爱的,小孙女是任性、活泼、天真的。
我拔草乱拔一气,踢飞 菜籽,不认真认草,追蜻蜓等等都可看出我的顽皮天真,
而祖父却只是笑,还给我认真讲解,并不责怪我 ,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一位慈爱、
仁厚、宽容的祖父形象。
那份浓厚的祖孙情正是在祖父的笑和我的没有存心所组成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溢开来的。 (3)29—33描写了院里的动植物富有生命力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作者用
诗一般的语言描 绘出孩子心目中的花园。
29节中“特大”、“特别高”两个词语以及土墙好像会说话这一拟人手法能 够看
出孩子对花园的喜爱,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幼小的孩子眼中的世界,突出一切在
孩子眼里都 是活泼的,充满生活情趣。
30节中景物描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好像花草鸟虫都有无限的本领,一切 都是
自由自在的,令人向往不已!“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作者借园中的景
抒发内心 的情感,亦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这节透漏出的是作者对于自由的向往。
包括前面作者能在祖父的花园里无 拘无束地生活,也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在
读这段时,应该尽量用轻快的、活泼的语气来朗读,表现出 我眼中充满趣味的世
界。
31节描写的天空高远辽阔,而且用了“蓝悠悠”这个“ABB”式的短语(举例)。
32节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白云的白、亮、近,这些都是儿童真情的自然流露,
透露着对自由的热爱。
2、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选取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文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写出
了景物的特征,还写出 了观察者的感受。在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看来,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榆树会冒烟会发光,土墙会说话 ,尤其是30节,总之,一切都有
着鲜活的生命,都是自在的。这是一个海泽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自由的 世界。
3、本文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活泼,因为是从一个小孩的角度来看的,不仅
带着十 足的孩子气的腔调,而且不少语句如同诗一般抒情,凝练形象。如“蓝悠
悠”是一种澄净的色彩,干净空 灵。“高”、“远”写出天空的晴朗,即使孩子的


视觉感受,也与孩子纯净心灵相映照。
三、小结。
我们这节课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以及作者的感情,所以作者在文中共表达< br>了浓浓的祖孙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三种感情。我们需要从
文中学习作者描写 事物的方法——观察细致,从多个角度着手。
四、 作业。
1、完成《课课练》第一课。
2、熟读课文。



二 金黄的大斗笠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情谊。
2、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品味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作者对童心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故事接龙,开头是这样的:夏天,有个放羊的山村男孩,
突然,遇上了下雨……男孩该怎么办呢?请大家接下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高风的《金黄 的大斗笠》,看看在他的笔下,是怎样
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二、 朗读课文、认识字词。
啃 翘 揽 斗笠 似 俩 翘
三、分析课文。
1、文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答:文中描绘的是风雨中姐姐为弟弟送斗笠和两人在风 雨中嬉戏的画面,那是一
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2、这幅风雨图中有三个特写的风雨镜头,请同 学们在课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
概括风雨变化的特点,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分。
答:风雨图 镜头一:风小、雨稀,镜头二:风疾、雨急,镜头三:风雨交加
第一个镜头是2—5段,从“叶子翻过 背,雨线数得清”来突出“风小雨稀”
的风雨特点;第二个镜头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显示出 景物的动态,
用“风摇得树叶哗哗响,雨使得小男孩跑得急”来突出风雨的变化—风疾雨急;
第 三个镜头连用两个短句,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来突出风雨交加的特点。
因此,第三个镜头在朗读 的时候语速要放快点,来渲染这种紧张的气氛。
3、在这个风雨交加的镜头里,什么人物出现了? < br>答:姐姐。姐姐出现得及时,使得风雨只赶上洗洗斗笠。也由于姐姐的及时
出现,故事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姐弟俩在金黄的大斗笠
下嬉戏的这一段课文,其他的同学注意听,并对 他的朗读作出评价,教师给予纠


正,并让全班齐读。
4、斗笠临时搭成的小房 子里不仅有着姐弟俩快乐地嬉戏着,房檐下还时不时地
传出了姐姐和弟弟的笑语。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一 语段,回答老师的问题:姐姐
是怎么知道风雨来临的?弟弟是不是正想淋个澡?从该语段中能看出姐姐和 弟
弟什么样的人物性格特点?说说姐弟俩的关系如何?
答:姐姐通过乌云在窗下的影子及风吹 过竹林所发出的声音知道风雨即将来临,
从姐姐的答语中可以看出她是个聪慧而又观察力强,识得风雨的 人。她看到了天
气的变化,就赶忙给山上牧羊的弟弟送去斗笠,这也体现了姐姐对弟弟的关心和
爱护。(板书:姐姐:聪慧,识风雨)弟弟看到姐姐送来斗笠,心里非常高兴,
却又故意说,‘你要不送 斗笠来,我正好淋个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弟弟的天
真、可爱、又非常地调皮。(板书:弟弟:天真 、可爱、调皮)在笑语之后,作
者又用拟声词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笑声的欢快,尽管风雨交加,可姐弟俩 的手足
之情却是温馨如春,快乐的笑声掩盖了雨声,也战胜了风声,被人的感情所战胜。
5、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可惜……”当大
雨天你们会有什么表现呢? 为什么小男孩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答:小男孩有一颗纯真而美好的童心,在他的眼中,所有的景物都是 有生命的,
他没有烦恼,热爱生活。
6、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加上标注,挑几 位同学读一下自己喜爱
的句子,并说说喜爱它的原因。
7、刚刚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现在要 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朗读课
文,这次应该读得比开始好,大家对课文已经理解了,知道该怎 么读了。
第一部分要读得平稳、亲切、柔和。因为这是风雨来临之前的小男孩牧羊图。
蓝天是 那么干净,乌云是偷偷溜来,梯田是那么美丽,小山羊是那么悠闲地啃
青草,文章描绘出清新、和谐的气 氛。
第二部分三幅风雨图,要读得一幅比一幅速度加快,音量加大,语气加强,
渲染出急促、紧张的氛围。
第三部分要读得温馨、愉悦。突出姐姐聪慧,识风雨;弟弟天真,可爱。要
读出姐弟之间的情意。
四、 小结
这篇文章有景有情,用景来点染情,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欢乐的风雨童趣图。画中有风有雨,有人有物,而且色彩鲜明。作者从姐姐给弟弟送斗笠这样的一件
平常小事感悟出姐弟 俩纯真的情义,歌颂了人世间最无私的姐弟亲情。希望同学
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注意身边的小事,并学会 从中感悟出大道理来。学习这篇文
章还要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去后同学们要多多练习 。



三、凡卡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插叙的表达方式。
2、掌握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
3、了解沙皇通知下俄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凡卡受尽 折磨的生活境遇,


以及希望改变境遇的渴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难点: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从小到大写 过信吗?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过,随着科技社会发展迅速,
我们只要用手机打个电话、发个消息就可以。 可是在现代的电话、电报出现之前
的好几个世纪,人们之间都是通过写信来和远方的人互通消息。今天要 学的这篇
文章的小主人公也正在写一封信,但这封信却非常不同寻常。
二、作家及背景简介。
契诃夫,俄国著名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生活在19世纪
末期,正是沙皇俄国 统治下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
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 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的农民 被迫
进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
有两个小学 徒,就常常受到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
的不幸遭遇。
三、朗读课文,认识字词。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来概述一下文章讲了什么。
鞋匠、蜡烛、皮袄、橱窗 撇嘴、暖炕、摩平 烟囱、邮差、别墅 挨打、毡靴、
抽噎、鲇鱼、打搅、祷告、山鹬、蘸 醉醺醺
四、文本分析。
1、首先请一个同学概括一下文章写的什么事。
答:圣诞节前夜,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回忆 在爷爷身边生活的情况,诉说
他当学徒遭受的苦难,并恳求爷爷带他回家,最后去寄信。
2、整篇文章都在写信的内容吗?还有什么?请大家来分一分,归归类。
答:信的内容:3、 8、10、11、12、15、17、19节;回忆农村生活:4、5、
6、13、14节,剩下的几小 节则是作者的叙述。大家可以看到每一类的内容并不
是全都连在一起的,整篇文章可以说是写写信,然后 回忆,再写写,再回忆,这
样穿插着来的,不是像我们一贯的平铺直叙,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表 达
方式:插叙。作者为什么要插叙呢?这个问题留待课文结尾时大家一起来探讨一
下。
3、我们先来看看信里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大家集中看有引号的几段,概
括一下。
答:问候爷爷和乡下的朋友(可拆成想念爷爷,问候朋友),向爷爷诉说自
己在鞋匠家里的遭遇,向爷爷 介绍莫斯科的情况,(恳求爷爷把自己带走)。
4、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哪一部分?在哪几段写到的?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
他都有怎样的遭遇。
答:他的遭遇在8、10、15节提及。主要从三方面来写:挨打、挨饿、挨冻。
(1) 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语句。
答:挨打——揪、拖、揍、戳、打;挨饿——简直没有、一点儿面包、稀粥;


挨冻——睡在过道里、没有鞋
(2) 我们重点来分析挨打的这部分,回答老师几个问题,凡卡为什么挨打?怎
样被打?打成什么样?
答:摇摇篮时睡着了,揪、拖、揍;收拾鱼方法不对,戳;被捉弄偷黄瓜,
打,结果在下文提到了:打 昏了,连狗都不如。
可以看到上至老板、老板娘,下到伙计全都欺负凡卡,他是孤立无援的。学
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3) 有感情地朗读
A.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凡卡的悲惨生活,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
什么样的语气跟爷爷说?(祈求)
B. 自由朗读第8节最后四句,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
也”、“发发”、“跪下”等)
C. 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因
难过而写不下去)
D.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
的地上,向爷爷诉 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
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所以朗读带省 略号的地方时,停
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4) 同学们还可以看看第8节前后两节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句子,可见凡卡
写信时内心极度痛苦。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详细分析了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从一
系列的细节中体会到了凡卡的孤独无助,那么他在乡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
听下节课分解。
六、作业。
1、完成《课课练》《凡卡》的1—10题。
2、熟读课文,尤其是第8、15节。



三、凡卡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的对比、反衬手法。
2、体会亲情对于身处困境的人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通过对乡下生活的学习,明白对比、反衬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故事梗概,知道是小学徒凡卡忍受不了悲惨
的生活,写信恳求爷 爷带他回去这样一个故事,文章主要从挨打、挨饿、挨冻三


方面来讲述了凡卡的不行遭遇 ,那么在他眼中什么生活又是快乐的呢?我们一起
来看他的“快乐”生活。
二、深入分析文本。
1、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的生活共写了几方面内容?
答:爷爷守夜的情形(生活状况),乡村冬夜的景色,和爷爷一起看圣诞树。
想到爷爷,是因 为凡卡对爷爷的思念,第4节写了爷爷的年龄、外貌,如何
守夜以及泥鳅怎样讨人喜欢,都体现了凡卡乡 下生活的快乐与自由和他对童年生
活的向往。对于冬夜景色的描写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 氛,衬托
出欣赏的人的舒适心情。而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在凡卡的回忆里更是那样
的美好 快乐、有趣。这一切都和凡卡眼前生活的凄凉与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过去的美好反衬出现在的不幸遭 遇。
2、而过去的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从“缩成一团儿”、“爷爷冷得吭吭地咳”、 “冻僵”等词句中得出
结论――乡下生活实 际痛苦。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
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 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运都是悲
惨的。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耐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 起写,让
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我们
还能够 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反衬 城市生活
的悲惨。这是本文在表达方法上又两个重要特点。
3、现在大家能否回答,在写信过程中作者为何要将回忆部分插叙进去?
答: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的作用。
4、凡卡的爷爷会收到这封信吗?为什么?作者安排这样一个结尾的用意是什
么?
答 :不会,地址不详细。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凡卡指望通过这封信能让爷
爷带他逃离火坑,但是爷爷却无 法收到这封信,一切都无法实现。但是大家想想,
即使爷爷收到了信,他有这个能力改变凡卡的悲惨遭遇 吗?答案是否定的。沙皇
通知下的俄国,百姓生活困苦,爷爷迫于无奈才把凡卡送到城里做学徒,他当然
知道孤零零的凡卡生活悲惨,然而,除了难过与劝慰,他还能做什么?所以凡卡
最后的那个甜蜜 的梦暗示着他的美好希望终究会是一场空。
5、请大家找找文中对凡卡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第1、2、7、9、13、20、21节。
第1节:圣诞节前夜,凡卡没躺下睡觉,是因 为节日让他思念唯一的亲人爷
爷,也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偷偷地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从
“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害怕被人发
现,也暗示 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

凡卡的三次叹气: “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凡卡
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
他的 年龄是很不相称的,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他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活的确
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 万分。
6、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文章第11节描述了莫斯科的繁华生活,完全没有提到
凡 卡的痛苦生活,是否可以删去?
答:与凡卡在莫斯科的痛苦、孤独的生活相对比,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形 象的
描绘中,说明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加

强了文章的悲剧气氛,使读者对凡卡产生深深地同情。
7、请大家看学习建议中阅读的第二个问题,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
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给读者 以直接的感受,更有感染力;第三人称讲述故事给
读者的感觉比较客观,取材有更多的自由。
三、 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沙皇俄国统治下凡卡的不幸遭遇,而在这样的困境中,凡卡想到的是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然而最后爷爷却无法收到信去改变
他的生活。
本文的写作手法主要由以下几个:细节描写、插叙以及对比反衬,这些是同
学们需要学以致用,给自己 的作文加分的,当然,这些手法以后我们也会经常遇
到并慢慢熟悉。
四、 作业。
1、完成《课课练》《凡卡》一课。
2、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片段,描述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的事情。



四、散步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字里行间所洋溢的血脉亲情,年轻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通过品读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
难点:体会生命传承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一心想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询问 他见到的每一个人:“世
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黄金,钻石,权力,地位……众说纷纭。因为他弄
不清真正的宝贝是什么,这个人便决定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许多年过去了,他
穷了,老了,病 了,却一无所获,也无一丝快乐,只好失望地回家了。回到家中,
看着温暖的灯光,家人关切的面孔,这 个人终于明白,原来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
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呀!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 大家带着这家的温情,搀扶着家人,一起走近暖暖的
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 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
莫怀戚( ) xìn fú( ) 熬( )过 咕咕( )
fēn qí( ) 霎( )时 chāi sàn( ) 水波粼粼( )


三、 文本分析。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答:初春,我、妻子、 母亲和儿子一起到野外散步,中途因为要走哪条路发生分
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 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分别背起了
母亲和儿子。
2、(1)我为什么选择春天陪母亲散步?因为 春天有什么?文中哪里提到了原因?
写了什么景色?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
答:表现了初春蓬勃的生机,是对春天、对生命的礼赞,此时散步,方能领会自
然之美。 (2)精读第三、四段。请同学朗读,品读词句:太迟、挺、总算、熬、随
意、铺、密、咕咕、生命 (呼唤的语气)。
答:“熬”表现了对母亲能熬过严冬的庆幸,现在春天来了,暗示母亲将会获得
新的活力。 < br>“铺”、“密”强调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召唤,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万物复
生、生机盎然的春天, 让人浮想联翩:“满园春色关不住”、“春风又绿江南岸”、
“两只黄鹂鸣翠柳”、“春来江水绿如蓝” ……
(3)作者在这里写景有什么含义和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
因,为下文做 铺垫,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3、开始的散步是和谐的,可是中 途出现了分歧,在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我会感
到责任的重大?我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体现了什么?
答: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
接影响家庭的和 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我决定走大路。 委屈儿子并非不
爱他,而是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无多 ,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努力满足
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4、怎样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
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自由讨论、交流)
答:“走”、“蹲”、“背”、“慢慢”、“稳稳”、“仔细”细致地刻画出“ 我
们”的认真小心,“我们”对母亲和儿子的重视,强烈的使命感。“我”和妻子
就代表着中年 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
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 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
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正体现了生命传承的意义。老 人、小孩组成当
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5、作者选取的是散步这样一件普通寻常的小事,然而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一
家人的相互爱护、尊 重、体贴和理解的亲情,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
年人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生命的世代更替、 代代相传,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以
小见大”。
以后我们会渐渐接触到,在我们写作文时可以使 用这种方法,当你要表达一
个大的主题时,可以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以前肯定写 过
表达母爱父爱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不是说全文都去讴歌父母多么好、多么伟
大,而是应该 选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小片段来写,这就是以小见大了。
6、(1)再来看本文在语言上的一个特色 ,就是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句式整齐,
比如:“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 子还小,他还习
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同学们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句式吗?
答: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
然也轻。
(2)这些句子是不是太罗嗦呢?明明可以很简单地说出来,需要这么麻烦吗?
这体现了什么?
答:不是,这样整齐的句式节奏明快,内容上相互映衬,都强化了表达效果——
表现了一家人的 和谐、温馨。
四、 小结。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一家三代四口人一起散步的 小事,表现
了家庭成员间互相谦让、互相爱护的浓浓亲情,尤其表现了中年人赡养老人和抚
育儿 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 作业。
1、《课课练》《散步》。
2、熟读课文。



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体验文中天真活泼的童趣,领会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此举的品读中,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学习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作家作品介绍。 说到现代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有一位人物是怎么也绕不开的,在你们从小到
大的语文课本里也是必然 避不开的,他就是鲁迅。大家以前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吗?(学生发言)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和 思想家,他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
写的很多文章都被选入了中学课本。他年轻时弃医从 文,为了拯救中国人民的精
神,让同胞们振作起来。他最富盛名的就是他犀利讽刺的文笔,敢于抨击当时 社
会的黑暗一面。这样一位时代造就的人物,他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
一起来看《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先看下面第一个注释,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他的代表作比如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我们平常说的“阿Q精神”就是出自这里。他的小说集最著
名的是《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 拾》,本文就选自这本集子。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 上才
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顾名思义这本书里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

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二、 默读课文,认识字词。
确凿( ) 菜畦( )皂荚( )桑葚( )长吟( )
油蛉( ) 斑蝥( )臃肿( )敛( ) 脑髓( )
秕谷( )匾( ) 拗( ) 蝉蜕( ) 窦( )
厥( )倜傥( ) 锡箔( ) 蟋蟀( )叵( ) 攒
( )书塾( )东方朔( )鼎沸( )
觅食( ) 鼎沸( )竹筛( )盔甲( )
三、 课文分析。
1、从标题来看,文章讲了几部分内容,地点发生了转变,从写作顺序方面来看,
应该是什么顺序?
答:两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
成长过程。
空间顺序。
2、我们先来看看百草园里部分?按照我们刚刚的分析,写百草园部分应该是哪< br>几段?默读这几段,找出这部分中写了几件令作者难忘的事情,分别是哪一段或
者哪几段写的。
答:1—8段。第2节写了百草园中优美的景物,3—6节讲了美女蛇的传说,7、
8节写了雪 中捕鸟。
3、在写这些事情之前,作者先扣了一个帽子,用第一段总领下文,同学们有没
有注 意到第一段有一处很奇怪的地方?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
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 有没有矛盾呢?
答: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
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 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
确实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5、我们重点来看第2段,这是一段典型的景物描写,写得非常精彩,细细分析
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 层次角度之多,请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
下面我们来从不同的角度和特点来分析:
(1)首 先,从写作顺序来看,“不必说”后面跟的事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桑
葚为一类,“也不必说”跟的鸣 蝉、黄蜂、叫天子也是一类,大家知道这是根据
什么分的吗?由菜畦到石井栏到皂荚再到桑葚是按照什么 顺序?从鸣蝉到黄蜂
再到叫天子又是什么顺序?类似的,大家来分析一下但是后面的一大段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答:从植物到动物(静态到动态),由低到高,由高到低,从植物到动物(静态
到动态)。 < br>(2)角度二:从多种感官来写。大家知道人的五感是什么?找一找文中写了哪
个方面?或者换个 说法再细点分成什么?
答: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视觉:碧绿、紫红(色),高大、肥胖、臃肿、轻捷(形)
听觉:长吟、低唱、弹琴(声)
味觉:又酸又甜(味)
(3)角度三:从时间上看,它囊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现 在的孩子
知道的比较少,菜花是春天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


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
(4))另外,从语言上看,还运用了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 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
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总的说来,这段景物描写通过视觉、听觉、味觉来写景,形、声、色、味俱
全,春夏秋 景皆备。条理分明,层次井然,活泼多姿,既抓住景物的特点又符合
儿童心理。
这段里“不必 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想想我们平时这么说是表达什么意思? 答:“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
点已经趣味无穷了, 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
乐趣。
6、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答: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 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
童乐园的情趣。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明白 了做人之险。
四、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描写了作者童年游戏的百草园的部分,作 者用生动细
致的笔触从多个层次角度写出了眼中的美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童年过
得是 很快乐的。



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2、学习文中传神的动作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领会文章的主旨及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百草园的生活部分,重点分析了作者那段精彩的景< br>物描写,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的,第一个是写作顺序,从
植物到动物,再由 动物到植物,从菜畦到桑葚是由低到高,从鸣蝉到叫天子是由
高到低;第二,从感觉来写,有视觉、听觉 、味觉,或者说色、形、声、味四个
方面;第三,包括了春、夏、秋的景色,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这些就是我
们已经学过的内容。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又写了什么呢?
二、文本分析。
1、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文章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哪些动词?
答:先写捕鸟的 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动词有:“扫
开”、“露出”、“支起”、“撒”、 “系”、“牵”、“看”、“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
趣。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2、我捕鸟的结果怎样?为什么?
答:太性急。让作者懵懂懂了一些做人做事不能太性急的道理。
3、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
起什么作用?
答: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4、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 ”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
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 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正因为在这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我才会自然抗拒去上学。
5、百草园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要开始三味书屋的生活了,第9节在这里
起什么作用?
答:结构上承上启下作用,内容上起到了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一句 “不知道”
三个字,表明了 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
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 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
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 依恋和对三味
书屋的反感之情。
6、默读第10节至最后,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
境是怎样的?
答:第10段、17段。屋内摆设很有读书氛围,画的寓意是倘真诚地拜伏古树下,
就可望登上 “梅花榜”,获取高官厚禄了。屋后的园子也正是文人所好,而梅花
正是古代文人所喜爱的。环境清新淡 雅,具有文人气息。
7、文中的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
答:方正、质朴、博学,“先生最初 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他
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他总是微笑起来,而 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
面拗过去,拗过去。”
学生可画画可以看出他还是可亲可敬,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
8、学生们学习的内容是怎样的?
答:四书五经,儒家经典,脱离实际、无法理解、单调枯燥。
9、既然如此,他们的生活是不 是就很枯燥无味呢?就整天认认真真、摇头晃脑
地读书呢?他们还干什么了?
答:折腊梅花、 寻蝉蜕、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他们在读书中找不到
任何乐趣,于是就去寻找读书外的乐趣, 求知中也不乏乐趣。联系前文百草园部
分,可以看出,孩子游戏的、活泼好动的天性是不会被磨灭的,在 哪都能找到乐
趣。所以在三味书屋尽管读书枯燥,但是生活仍然趣味盎然。
10、到这里,课 文结束了,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一下,就是作者写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具体点说,他写 作这篇文章时已经人到中年,回忆这些
少年往事目的何在?
补充背景:之前说过本文选自《朝 花夕拾》。这组散文写于鲁迅生活辗转流徙,
抱负不得施展,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作者只好借旧时的美好 事物,来排遣目前的
苦闷,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寄一些安慰。因而文字中总有一抹淡淡的惆怅。
答:主旨:表达作者对美好、有趣的童年、少年时光和生活的留恋、怀念之情。
感情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
三、小结。
通过对百草园和 三味书屋的回忆,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快乐的童年,体会到


了他对这段生活的怀念。学习 了景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还有动作描写,希望大家
能尽量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六、花脸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将作者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的方法。
2、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情结,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
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对花脸感情的变化,理解少年仰慕并渴望成为英雄的心态。
难点:由花脸看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就是戏曲,我们做操时还要做
戏曲操,那么大家对于戏曲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戏曲脸谱中的一种—
—花脸。 “花脸”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即“生旦净墨丑”中的“净”,花脸是
它的俗称。面部化妆运用 图案画的脸谱为标志,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
厚,动作幅度大。 花脸分为各种颜色:红色一般 代表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比如关羽;黑色一般代表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如:包拯、张飞、李逵 ;白色
一般代表阴险奸诈、刚愎自用,大家所熟知的曹操在戏曲中就是白脸;紫色一般
代表刚正 威武,不媚权贵;黄色代表勇猛而暴躁;金色一般代表神仙高人,像如
来佛、二郎神;银色 神仙,妖怪;绿色一般代表勇猛,莽撞;蓝色代表刚强阴
险。
二、 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轧( ) 掺、渗、惨 愣、楞 凛然 青龙偃月刀
三、课文分析。
1、本文主要围绕什么东西展开的?围绕它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各用一 个
动词加上去来讲述一件完整的事情。
答:爱花脸—买花脸—戴花脸。
2、文章还 有一条线索是暗线,就是藏在文章里的,贯穿全文,它是一种感情,
具体来说是什么?
答:我对于花脸的喜欢。
3、文中有什么地方写出作者十分喜爱花脸呢?每次的喜欢是因为什么?
答:第1节喜欢戴花脸是因为“威风十足”、“有大将威壮不凡的气质,神气得很”。
第2节 看到关公的花脸,有庄重之气,“叫我看得直缩脖子”,所以就买下来了,
因为“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 ”。
第3节小罗锅儿的赞赏让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这刀!”、“这花脸!”
让我 们体会到那种喜不自禁的感觉。
第4节男孩子们“艳羡的目光”使我“快活之极”。舅舅给我讲关公故 事,让我


觉得自己就是关云长了。
以至于到后面一直戴着花脸,“睡觉时也戴着它”
由此可见,作者在表现人物情感变化时都是 通过十分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的,
这一系列神态动作以及情感,让我们看到了童趣。
4、每一节的“喜欢”是否一样呢?它有没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答:有,开头的喜欢只是因为外表威风神气,是流于表面的喜欢;
偶然看到了那个特别的“大 红脸”,发出了“好大”、“好特别”的感叹,是
因为它自有一种庄重之气,让人不由自主生出一种崇敬 之情。尽管如此,孩子对
花脸仍然是又怕又爱、越怕越爱;
后来小罗锅儿的夸奖话令我更加高兴,原来的又怕又爱的心情发展成由衷的
喜爱了;
舅舅给我讲关公故事使这种“关公情结”更加深化,这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
故事,而是一段“光荣史”, 正是这一契机激起了我崇拜英雄、敬慕英雄的感情,
好像自己也感同身受一般,此时的喜欢是因为了解所 以产生自豪之情;
最后三段写我对花脸到了痴迷的程度,不分昼夜地戴,威风凛凛地喊,这是
一个孩子的炫耀,把一个男孩那种渴望做英雄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5、在看到作者心理变化的同时 ,我们也来找找写那些看我的人的表现的句子,
看看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会这样?
答:小罗 锅儿:“还是这小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一路引来不少人瞧
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 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舅舅便将边说:“你好
英雄呀!”;到家,人见人夸,妈妈比我还高兴,爸爸叫 我“小关公”等等。不同
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对关公非常喜欢和崇敬。
花脸不是一个简单的 脸谱,它与代表人物的形象、气质、故事、精神浑然融
为一体,是几千年来民族历史的缩影。华联的背后 蕴藏着深深的民族文化,这种
文化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
6、除了花脸以外,作者在文中孩提到了什么?他设定的大背景是在什么时候?
答:春节时,还介绍了其他的传统节日习俗,第1节。
7、作者为什么要写花脸,还特地放在过年这一极具民俗气息的场景中来写呢?
答:过年为花 脸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设置了一个典型的场景,
从而让人们感悟到,花脸所传达的英雄 情结,并不只是小孩子的争强好胜之心,
而是一种仰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豪壮情怀,这份情怀深深埋 藏在每一个人心
中。而像花脸等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外在文化形式,我们不仅应该保存、继
承它,而且应该引以为豪,把它发扬光大。
三、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我爱花脸、买花脸 、戴花脸的过程的叙述和描写,表达了一
份童年的欢乐和自豪,还表现了我仰慕和崇拜英雄,渴望成为英 雄的豪情。



七 口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主人公热爱生活、面对挫折不气馁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中的环境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感 受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感情色彩,领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
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难点:理解生命的顽强来自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一段口哨音乐,请大家说说听口哨时候的感受。
在常人眼里,吹口哨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 事,可在对于张海迪来说,口哨有
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张海迪的《口哨》,看 看口哨究
竟在她的人生经历中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二、 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脊(jǐ)背 缥缈(piāo miǎo ) 泥泞(nìng) 钦(qīn )佩
三、 文本分析。
1、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 :讲述了一个瘫痪在床的小女孩以“吹口哨”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寂寞,寻找
快乐,学会了以积极乐观的 态度面对病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
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大家可否以此为依据,将文章分层?
答:第一部分(文章开头至“窗外的白雪盖满了大地”),回忆往事,妈妈教“我”
学吹口哨。
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至“我告别了少女时代”),口哨陪伴“我”度过少女
时代。
第三部分(“一天”至文末),30年后,“我”不禁又回忆起了少年时口哨带给
“我”的快乐。 < br>3、文章中的线索,或者说贯穿全文的事物是什么?我为什么选择吹口哨?(“我”
吹口哨的原因 是什么?我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去学吹口哨的?)
答:口哨。因为“我”是一个高位截瘫的小女孩,久卧 病床,不能动弹,在吹口
哨当中“我”找到了快乐,摆脱了孤寂,寄托了“我”对恢复健康的希望,使我
敢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介绍张海迪:5岁时因患骨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 ,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生活不能自理。从那时起,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以 乐
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先后在家完成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全部课程。他还
自学了英语、 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数万字的英语小说。15岁时,张海
迪跟随父母下放到一个贫穷的小山村, 给孩子当起了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
热心地为乡亲们无偿治疗。1983年,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 路。至今出版的作
品有《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生命的追问》(“我生命的一片绿叶”)< br>等。她以坚定的意志,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的保尔”。
4、所以我们了解到了, 张海迪是一位残疾人,这才会有第三段,我们来齐读一
下第三段,用了一系列短句和排比句,18个“我 ”,是否多余,是否像课后练习
那样给它简化一下?
答:句子短促,紧密关联,一种压抑情感 的宣泄,是作者内心的独白,将我郁积
在心底深处的的孤独和痛苦一泻而出。
5、学会吹口哨后,“我”有哪些变化?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这
些变化? < /p>


答:6、7节体现了我的快乐与自信。“我说我们一起吹口哨吧。于是田野上空
仿 佛飞来了一群百灵鸟……”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一起吹口哨
发出的声音比作一群百灵鸟 发出的鸣叫声,不仅写出了哨声的动听悦耳,也表现
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我在口哨声中找到了伙伴,不 再孤寂。
6、“我唱歌没有哭过,但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
也许 是我喜欢那些染着忧伤色彩的歌。”这是为什么?
答:唱歌不哭是因为歌词已定下了歌的内容,它已无 法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而
吹口哨则不同,口哨声能不自觉地牵出“我”淡淡的忧伤和怅惘——让“我” 想
起当初希望以歌声来摆脱孤独,盼望吹着口哨病就能好的愿望,而事实是“我”
依然不得不去 承受病痛对自己的折磨,所以,“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
止一次地流下眼泪。”
7、倒数第3 段“木轮椅碾过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我告别了少女时代。”坎
坷和泥泞仅仅指乡村土路上的吗? < br>答:此句照应第七段首句,是作者对少女时代生活的总结,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坎坷和泥 泞”不仅真实的写出了当时乡村泥路的情况,更是暗示了作者
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艰辛。
8、文章最后说“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30多年过去了为什
么当“我又一次躺 在病床上时”,又忽然“很想吹口哨”?
答:当初吹口哨的一个愿望是“吹着口哨病就好了”,这是一 个难以实现的“缥
缈”的梦,因为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躺在病床上和病魔作斗争。但尽管
如此,“我”还是想吹口哨,还是不放弃梦想,今后的岁月里虽然还会有各种困
难,但我已学会了坚强 ,做好了昂首面对风雨的准备。
9、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尤其是写景十分出色,找出这些环境描写 并讨论体
会其对描写人物的作用,集体朗读环境描写部分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意。
答:总体上说,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⑴交代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背 景;⑵烘托人物的心情;⑶渲染气氛;⑷
推动情节的发展。文中多次提到窗外的小树、叽叽啾啾唱着歌的 小鸟,有着旺盛
生命力的绿色小树,自由自在的小鸟激发起“我”对生命的热爱、对康复的渴望、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我”勇敢地活下去,自强不息。
第6节中的环境描写,描写 了季节的变化:由春夏至秋,由秋至冬,表现岁
月的流逝,突出了“我”卧病在床的时间之久。但是此时 我已经学会了吹口哨,
所以又流露出淡淡的快乐,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语言。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以“吹口哨”为行文的线索,具体写了一个瘫痪
在床的小女孩在百无 聊赖之际恳求妈妈教自己吹口哨,她将自己诸多的情感寄托
在忧伤的口哨中。吹口哨让她找到了快乐,学 会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痛,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 情,谱写
出一曲无限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生命强者的赞歌。



八 陈太丘与友期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懂得为人处世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2、了解古今异义词,掌握实词的含义。
3、通过朗读,读懂课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词的掌握与朗读的训练。
难点: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每当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渴望求知的眼睛,就会想起冰心的诗:万千的
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
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 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今天,就
让我们走进《世说新语》的《陈太丘与友期》,去认识一 位机智的儿童——陈元
方。
二、 作家作品介绍。
《世说新语》是我国志人笔记小 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
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 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
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的魏晋风度。
三、 朗读课文,认识字音。
舍 不
四、疏通字词。
期 舍去(去为古今异义) 乃至 时 戏 不 相委 引 顾
在《陈太丘与友期》中, 使用了许多不同的称呼:“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 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补充举例: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 兄、家
姊、舍妹(弟)、犬子
四、 翻译课文。
翻译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两点:一为 忠实原文,原文要逐字翻译出来,千万不能随
便漏字,减少原文意思,另一为流畅通顺,原文逐字翻译出 来后,不一定就是通
顺的,符合现在说话习惯的,那我们就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语句,增字删字。文中的专有名词不用译出来。
原文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朋
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 br>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
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
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 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
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请同学复述一下课文。
五、 分析课文。
1、文中主要人物有谁?(陈元方,友人)
2、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
答:友人认为陈太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抓住对方“无信、无礼”
反驳。


4、从元方的回答来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友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答:元方:懂礼识义、聪明机智;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他们的性格是通
过对话展示的。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答:①不失礼。“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②失礼。客人已经认错了,
就该原谅他 。
6、如果让你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要传达给我们的启示,你会选择哪两
个字?
答:信、礼。做人应讲信用,对人应有礼貌。
7、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不讲诚信、不懂礼仪的事例,你能说说吗?如何改变这种
现状?
六、 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知礼识仪。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诚实守
信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
诚守信。让我们 以信做人,以礼待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



九 两小儿辨日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故、以、去、及、汤、孰、知”等文言词汇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复述课文。
3、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探求真理、善于质 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明白出发点不同,看待问题的 结果不同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词句含义。
难点:理解这则寓言故事蕴含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相传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位人物,他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
人物,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 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他驾风行到
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 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
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接 触
到的本篇文章的作者——列子。
二、 了解《列子》。
《列子》基本思想属于道 家一派,其中保留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和神话故
事,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
三、 指导诵读,初步感知文本。
1、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读完后请同学正音、点评。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文言句读。


(3)学生齐读课文。
(4)听录音,领会读音、断句,然后再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在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并尝试复述故事内容。
四、疏通文本,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1)让学生逐句逐段质疑,生生释疑,教师解疑,然后疏通翻译句子。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恰当的语气、语调再读一遍课文。
(3)请两个学生 分别扮演两小儿朗读对话,体会理直气壮地进行“辩论”的语
气,尤其注意反问句式的表达作用。
五、深入探究赏析。
(1)寓言故事中两个小儿各自持有的观点是什么?他们各自证明自己见解的依
据又是什么呢?
(2)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3)集思广益,从这篇寓言故事中获得了那些启示,比一比谁想到的启示多。
(多角度探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整理出PPT投影给学生看)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 寓言故事,文章记叙了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
远的问题,各执一词,连圣人孔子也不能 作出判断的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1、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 学地分析事情。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3、要诚实谦虚,实
事求是。4、学无止境,要不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阅读《列子》中的故事一则,并能够讲出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
单元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文的优美意境。
分析单元标题,写山水之景抒发个人情思,借景抒情。《望驿台》《村晚》
十六字令三首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革命者的不畏艰险、一往无前和勇挑革命重担的豪情壮志。
2、通过品读诗词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小令,感受革命者顽强乐观的斗志。
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二、 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 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在长征途中写
《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
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
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 。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
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 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
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 是如何
在这十六字之间展现他的用武之地的。
二、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鞍 澜 酣 锷 堕
三、分析文本。
1、我们先看作者下面的写作年份,是多长的时间? 作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完
成这三首词,它们并不是一气呵成的,那么它们是不是毫不相关的呢?你发现 了
哪里有联系?写作对象、描写对象都是山,那么具体写作内容上有没有联系呢?
我们一首首具 体来分析。
2、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首,读的时候注意揣摩语气,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读?
读完了你觉得他笔下的山给人怎样的感觉?哪些词语直接或间接表现山的形
象?
答:高耸入云。
(1)“离天三尺三”真是三尺三吗?用了什么手法?
令人惊心动魄,形象地突出了山峰之高峻,直接描写。
(2)“惊回首”谁的神态?为什么会惊呢?他在惊什么?
侧面烘托山峰的挺拔险峻;而且表 达了红军翻过险恶山势的惊讶,还充分显示了
征服险途无比的喜悦和胜利的豪情。
(3)“快马加鞭未下鞍”为什么要写这句?
民谣写出了山之高峻和艰险,然而红军战士以其 革命豪情“快马加鞭未下鞍”从
容而过,一个“未”字与前文“要”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山的高耸反 衬出红
军战士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
3、齐读第二首诗,看看第二首诗的山是什么 形象?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表达
上有何特色?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山的气势,连绵起伏。 “倒海翻江卷巨澜”描写起伏连绵的山。诗人身居
山峰之巅,环顾 千山万岭,像江海翻卷的波涛。一个“卷”字,形象而有力地突
显山峦的气势,似滚滚巨浪翻卷扑面而来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以奔腾酣战
的万马不仅形容群山山势的走向,而且让我们联想到红军战士万马 奔腾于崇山峻
岭,与敌人酣战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急”字,即再现了一个又一个山峰迎面
而 至,又点出了红军战士“抗日救国”的急迫心情。“酣”字既表达了诗人一览
群山的畅快心情,还表达了 红军战士对敌意气风发,锐不可当的英姿。比喻,化
动为静,生动地点出群山起伏、层峦涌动的奔腾局面 ,极写群山磅礴、雄伟的气
势,表现了雄姿英发、勇敢善战的红军战士形象。
4、齐读第三首诗,总结山的特点?表达特色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把插入云端的山峰, 比喻尖刀和利剑,此句不仅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山
峰之“锐’和”高”;而且展现了山峰险峻、挺拔 、直插云端的势态。“赖”是
依靠意思;“拄”是支撑之意。诗人巧妙地暗用神话“共工怒撞不周山,令 天柱
折断”典故。意为山是天柱,天若塌下来,赖有高耸云端的山峰支撑,才不会坠

落。
赖以拄其间表面是写山拄其间,实际借山写谁?
答:象征展现了红军顶天立地光辉 形象。支撑起中华大地,在中华民族危难时期,
为了挽救祖国,解放人民,消灭穷凶恶极的日本侵略者, 气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渲染了山之险峻、坚韧挺拔,象征红军崇高 、
坚韧的革命意志和光辉形象。
四、总结。
这三首小令,从回首、环顾、仰望三个 视觉角度,描绘山的险峻、浩大、磅
礴和峭拔的气势,共同反映山的雄伟形象,表达一个共同主题,歌颂 党和红军锐
不可当、坚强斗志和国难当头时民族砥柱作用。
这三首小令,由于恰当地运用民谣 、典故、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
构成丰富、雄奇、深邃而高远的意境,从而给予读者精神和艺术 上无限的享受。



十一、古诗三首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 导入课文。
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和 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
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 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他就
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曹操。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说一下自己心中的曹操。
我们的评价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或民间传说 ,这里的曹操不代表真实的曹操。
那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今天我 们就通过欣
赏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来走近曹操,走进曹操的内心深处,重新认识曹操。(板
书 课题及作者。)
二、 介绍背景。
曹操在官渡击退了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的 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
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建安12年 ,
即公元207年,曹操挥师北上,大败乌桓。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
年他才能 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
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 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
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三、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自由读,再请同学读,老师指导后齐读)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四、创设情境
1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是当你刚被老 师批评完,你独自一个人来到海边,
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狂喊,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
2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时,或 者此时你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
知书,你兴奋不已地跑到了海边,你又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高兴地狂欢,和大海一起欢乐。
[教师小结]这两种情境有一个共同点,大 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对象,或喜或悲,
大海永远会做你的倾听者。
3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 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
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 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
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走进《观沧海》感受曹操的内心世界。
五、文本分析。
1、统领全诗的一个字是什么?(“观”)
2、第一句交代了什么?(观海地点。临:登临。以:连词,表目的。)
3、那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哪几句是写景的?
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 ,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
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一派生机勃
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出 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
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 ”而写的。动静相衬。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
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同样 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
同的。曹操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 的当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笔,着
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雄浑的气势。
4、“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
么内容? < br>答: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
去的。很明显,这 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
的奇特想象,写出了那种天连水、水连天, 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太阳、
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 它们的运行仍
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
海 吞吐日月、含孕星辰的气势,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奋发进取,立志统
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 襟。
5、在文学作品中,景和情往往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的某种抱负和情感并没有
在诗中直 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一
切景语皆情语。
6、文章最后两句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答:这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诗配乐时加的,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不
能缺少。
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
舞外, 又收 集民间的歌辞入乐。而随后,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


性的诗体的名称。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
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六、小结。
本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全诗写景的十句,前六< br>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
壮志融合在一起, 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
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
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同意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望岳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 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
呢?(简单点评后转入 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
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
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 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
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 东中部,
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1)“夫”是个虚词, 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
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 “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
朗,也更强烈。)
(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 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


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 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 诗
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
画 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
中你能看出任何 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
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
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魄,以
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
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
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
有义。割—— 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
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 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一、 导入新课。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把杭州看成是人间天堂,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杭
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杭州离我们上海这里很近,有没有同学去过,给大
家形容一下西湖是一个怎 样的地方?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
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 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
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 修水
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
呢,今天我 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 作家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 放,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这首
诗写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期间。他曾两度在 杭州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


诗篇。
三、分析文本。
1、 眼前西湖的确很美,可在诗人苏轼的笔下的西湖,也丝毫不比看到的图片差,
更是美得独特。美景看不够 ,好诗读不够,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
这首诗,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停 顿,节奏。齐读,点读。
2、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 步。透
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答: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
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意。题目中说初晴后雨,那么,哪句写的是初晴,哪
句写的是后雨?
(1)那西湖的晴天好在哪儿呢?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
媚的阳光照耀着 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请
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阳光照耀着西 湖水面的画面。对于这样的美景,作者
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 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
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 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
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 br>—水光潋滟晴方好!
(2)晴天的西湖,诗人是道不尽的好,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 的西
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在诗人眼里,雨天的
西湖又是如 何呢?(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神秘莫测,如同神话中的仙境好像披
上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
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也奇妙,从哪个
字当中你读出了“也” ?雨中的西湖,与群山相应,有云雾相伴,也是别有一番
风景哪!雨天的西湖,虽没有了晴天的明丽,却 平添了一份迷蒙、神奇的美,让
诗人驻足留恋,暗暗称奇呀!
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 雨天两种美,用短短两句诗,给我们展现了两
幅神奇的画卷。诗人这样写西湖,还嫌不够传神,于是,诗 人又不禁想起来一个
人,她是谁呢?
答:西施。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 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
首。美女都可以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沉鱼说的就是西施。传说西< br>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5、作者怎样形容她的美丽 ?为什么“总相宜”?西施的确很美,在这里,诗人
仅仅是在赞美西施美吗?那诗人为什么可以把西湖比 作西施呢?
答:一是西湖和西子都很美,自然美,天生美;二是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
音 韵和谐;三是它们当初同属越地。联想要有内在关系,不能乱想。苏轼的比喻
用得真是巧妙呀!自从有了 这首诗,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6、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 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
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表达了什么感情?< br>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 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我们一起
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乌云上涌,就如打翻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给遮住。
白雨就如同跳动的白色珍珠,飞溅入了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和白色的雨点, 此时西湖的湖水碧波
如镜,就像天空一样广阔无边。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写雨是写雨来得快,去得快。
特点:云:快、黑(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雨:白、乱、快、大,(用“跳 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
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 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风:大,(“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水:开阔 、明净(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
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 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
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
风卷、天晴,写得有远 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
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 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
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一二 词二首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的韵律美。
2、体验词中营造的江南春景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难点:通过具体词句,领会“景中情”。
菩萨蛮
一、 导入。
今天呢,我们要接触一种新的文体——词,词是继诗歌之后新 兴的一种诗体,所
以又叫“诗余”,由于它是配音乐演唱的,又叫“曲子词”。词兴于唐而盛于宋。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词有调名。调名就是词牌。每个词调的句数,每句字数,
每字平仄声,都有规定。第二,词分片。 词,一般可分为上下两片。一般的词
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第三,词一般都是长短句。词因为这个语言上的特
点还有个别名,叫“长短句”。
二、 作家介绍。
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在诗坛上
与 温庭筠其齐名,并称为“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
集》。《菩萨蛮》是他避难 江南时写下的一首词。
三、内容分析。
先自由读,后读给同桌听,互相纠错,再齐读。
1、“人人尽说江南好”,好在哪里?可以把它概括成几方面的美?
答: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


2、美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体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人没有老就该在这人间天堂尽情享受,千万不要还乡。如果还乡就一定会悔
断肚肠。 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与依恋。
3、但是我们看到的还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韦庄的 词还要学会读出字里行间蕴
含的深层含义。先来看开头两句中有什么玄机?
答:我们要注意的 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
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 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
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
4、而在古代时,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而作者为什么却说“未老
莫还乡”? < br>答: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处在唐朝将灭之际,中原地区烽火连天,今若
还乡,目击离乱, 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这里表现的其实是
作者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内容分析。
齐读,个读。
1、读题目,可以知道这是一首主题是什么的诗?(送别词)
2、起首两句妙处
(1)理解意思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2)前人惯以“眉如春山 ”、“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眼波横流、眉峰攒聚都是 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答: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 手法,化无情为有
情,使此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上,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这是一种寄
情于景的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
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 而动容。
3、“眉眼盈盈处”怎么理解?
答:盈盈:清澈美好的样子。之前把眉眼比喻成了 山水,这里同样用了比喻的手
法,仍就“眉眼”加以生发,意思是江南山青水秀的地方。
4、下片抒情,直抒胸臆,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1)“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 ,春末,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
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但作者却故意 出以淡语,
含而不露。
(2)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 享受江南
的最后春光。是词人对朋友的祝愿。



一三 山川之美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人眼中的江南山川之奇美,体会作者从多角度观察体验自然的魅力。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一)赏图片,听故事,了解作者。
在中国古代南朝时候,有一位博学多才的隐士,叫陶弘景 ,隐居南京边上的居曲
山中,当时的皇帝都经常去向他请教学问,于是他被称为“山中宰相”。有一次,
当时的皇帝下诏问陶弘景所隐居的“居曲山”中,都有些什么,令他如此留恋,
多次下诏征聘, 他都不肯出山。陶弘景于是写了一首小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
以答》:(幻灯片展示,欣赏山水美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全诗短短 20个字,充分说明其所爱的 生活与世俗不同,表达了
诗人不为功名富贵所打动,甘于淡泊,寄情山水的情怀。《南史》中传说他“性
爱山水”。(PPT陶弘景像)
(二)讲解课题,概述内容
今天我们要读一篇陶弘 景的山水短文,这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所以原题为《答谢中书书》(PPT课题),我 们可以读一下P54注释1。
因为这段只有68个字的小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山水之奇丽秀美,被 称为是
“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所以编写教材的老师,就
用这段文 章的开头一句,把课题定为“山川之美”。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山
川之美)
二、讲读品味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
的节奏、语气。
2、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2分钟时间,读的时候,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③ 读出感情。
3、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
评 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板书正音)
4、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5、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请同 学串讲翻译课文,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PPT出示
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 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俱备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将要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争相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


2、再次散读课文,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 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
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山水中包含的美,古往今来人们经常谈 论。高耸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
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 的修竹,一年四
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
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
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 妙山水(欣赏奇趣)的人了。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
(三)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的诸多 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
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议论——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分)描写— 青林、四时 美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总)抒情——仙都、未复
(四)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 照下面的要求
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 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
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例句:这里有 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 角度描绘了头脑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
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特。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 ”,那么,哪些句子
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
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啼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 含的感
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5、(备用)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 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
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 对友人的


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 是这样一位遁隐山
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
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PPT明确
中心)
7、再次朗读全文。
三、回顾小结
(一)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1、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2、不看画面完成背诵。
(二)学生小结作者情感
(三)教师小结写作特色
四、作业
1.(抄写本、必作)抄写翻译注释全文。
2.(口头、必作)背诵默写全文。
3.(随笔、选作)以简洁的文字来描写自己观察感受到的一处山川别趣之景。
附: 板书设计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美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海底奇光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生动的描写,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2、结合文本思考产生奇光的原因,学会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教学难点:
结合文本思考产生奇光的原因,学会发现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看生活中你所知道的会发光的事物有哪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海底奇光》,来看看这与众不同的光有哪些特点。
二、问题设计:


1、齐读课文,正字音,找找看,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海底奇光的?
4-6小节
你对题目的理解是什么?奇光是指?
两层含义:光源;风光
第6小节描写被光照亮而被“我”看到的海洋生物。
那其他小节写的是什么?
 1-3 交代看到奇光的原因。(鹦鹉螺号在海平面以下仅几米的地方检修,乌云
密布,我正在观察海洋)
 7 “我”对海底奇光产生的原因的猜测。
2、3分钟默读全文,小组讨论一下,从全文看,海底奇光,“奇”在何处?
奇:光彩夺目(第4段“格外耀眼”);
密度高、数量多;
由海洋生物生物发出;
在浅水中看到。
3、找出你觉得突出光之“奇”的最精彩的句子,从修辞角度来进行一番赏析。
 我突然看 到发亮的水层中有几道闪光,好像炽热大火炉里的熔铅流,又象加
热到白热状态的金属快。(比喻)
 看到巨大的海洋生物像火中蝾螈一样在那里嬉戏。(比喻)
 美丽又敏捷的鼠海豚,海洋中不知疲倦的小丑,还有身长三米的旗鱼,聪明
的暴风雨预报者。(拟人)
 相比之下,在这火红的、似乎不该存在阴暗部分的环境里,发亮的水层中有
些地方却显得阴 暗了。(对比)
4、在我们今天看来或许潜水艇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在当时却仅仅是存在于科学家的设想之中,而凡尔纳却通过小说预测了潜水艇的种种功能,将海底的种种
奇景幻想出来呈现在 人们眼前。
这就是科幻小说预测未来,激发人们探索世界的兴趣,促进科学发展的功能。
三、板书设计
特点 ↗ 光彩夺目 方法
光——→ 奇 → 密度高、数量多 ———→ 比喻、拟人等修辞
↘ 来自海洋生物
在浅水中看到
四、作业布置
学习课文运用修辞进行描写得写作手法,写一段200字的描写景物的练笔。



松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 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说明文严谨的结构特点。
2、体会准确生动的科学小品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小动物是什么啊?(松鼠)谁能说说你对它的印象?
如果让你写篇介绍松鼠的文章,你知道该如何观察、从哪些方面去介绍吗?
2、走进作者。
先由学生自由发言,公布他们的预习结果,再打出幻灯片,齐读。(布丰:(1707
年——1 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教育,
爱好自然科学。他用了40年时 间完成了36卷的《自然史》。)
3、检查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结构。
(1)松鼠是一个怎样的小动物?
(2)这三个词语出现在文章的哪里呢?这一节有什么作用?
(3)文章哪几节与这三个特征是一一对应的?
(4)第一节与接下来的几节是什么关系呢?
(5)这三者之间可以调换顺序吗?
(6)第6节的内容,这一部分可以归到松鼠的三个特 征里去吗?这部分内容可
以省略不写吗?主要写了三个特征,又写了其他一些非主要的信息,有什么作用
呢?
小结:在这一档案中,我们归纳了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松鼠,对象的特征—
—漂亮、驯良、乖巧,以及说明的顺序。
三、评选明星,深化理解
1、假设动物王国正在评 选明日之星,其中有靓丽之星、亲善之星、智慧之星等
奖项,你觉得可爱的小松鼠会符合他们的评选要求 吗?请以第一人称写一封推荐
信,推荐松鼠去竞选其中的某一奖项,要求将松鼠符合这一奖项评选要求的 特征
交代清楚,这样松鼠竞选成功的可能性才大啊。
例如老师要推荐小松鼠为智慧之星,就要 从松鼠它选择窝址,搭窝过程、窝口设
计方面体现松鼠的聪明、能干,富有灵性。
请以“松鼠是一种__的小动物,因为它__ __ __,所以我觉得评选它为
__之星当之无愧”的句式写信。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第一组 推荐松鼠竞选靓丽之星,第二组亲善之星,第三
第四组智慧之星,前后桌讨论,相互补充,推出松鼠符合 条件的完美形象。再给
你们五分钟时间,大家好好讨论,动笔写一写。提示:前面加上推荐的对象。
2、小组交流,老师点评。
四、品味语言
1、说明文的语言要符合什么特征呢?
老师先做范例赏析,然后学生模仿赏析。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
(2)、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
(3)、它们好象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
东西。
(4)、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2、课文中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老师先做范例赏析,然后学生模仿赏析。
五、创新展示,妙想奇思
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说出它的特征,让其他同学去猜他的名字。
六、总结拓展 凝眸精灵
1、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
又有 散文的生动形象,多姿多彩富于趣味,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是一篇文艺性
的科学小品文。文中洋溢着作 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我们的身边的有许许多多的
动物园,我们要善待动物,
和谐共存,让我们一起努力!
2、作者对松鼠有很多精彩的描写,请摘抄出来,揣摩品析,同 学们课后可以再
去找几篇以动物为说明对象的文章,试着用本课掌握的学习方法去阅读文章,认
识更多可爱的动物,修改自己描写小动物的片段,使之成为文章。



云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圈划字、词、句,以圈划、批注的方式品读语言,理解文本内
容,体会文本主旨。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问题学习法”,借助“小白板”集中展示
组内的疑问与发现 。
3、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的阅读习惯,理解文中体现的乐观、勇敢
充满信心的人生 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主旨。
教学难点:尝试学习使用“问题学习法”,带着问题去阅读与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对话沟通的方式导入,给学生介绍今天课上主要使用的方法“问题学习法”。
二、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学习法”
先以“课题”为例,示范如何提问。另一例:“藏羚羊跪拜”。
三、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教师PPT出示学习流程:
1、每个同学速读一遍全文。
2、小组精读自己负责的文段。
3、针对自己的理解,设置问题,依次写在小白板上。 4、组内讨论每题答案,会的打“√”,不会的打“×”。(结合文本,尽量圈划文
中词句回答)


5、精选最有价值的或者答不出的两道题目,写在小白板的另一面,准备与大家
分享。
四、交流展示。
1、分小组上前交流学习所得,展示自己的问题。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2、阶段小结,及时巩固。
五、阅读检测,升华理解。
1、通过学习,大家已经充分了解了云雀,现在你想把这普通又不 平凡的鸟介绍
给别人,请给她一个适当的评价,回答时运用下列句式。
云雀是_______ __________的鸟,我对她充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阅读完此文,你在做人、做事上又有了哪些收获和感悟呢?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学习建议”中的题目。
2、写一篇300字随笔,给大家介绍你生活中熟悉的一种动植物。



藏羚羊跪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悟藏羚羊的母爱和老猎人的慈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心理,品味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
的作用。 2.在听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圈画分析和讨论交流中理解藏羚羊跪拜的
情感和老猎人的心理 ;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藏羚羊的母爱、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善
待生命。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图片展示美丽的西藏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灵——藏羚羊。
文字解释为什么有人要大量捕杀藏羚羊。
藏羚羊的绒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绒,素有软黄金,羊绒之王的美称。
在中国境外,一公斤的藏羚羊生绒可以达到1000-2000美元。
用它做成的披肩- 沙图什,长1-3米,宽1-1.5米,重100克左右
编织这样的一条披肩就得猎杀3-4只藏羚羊。
一条这样的披肩价格高达5千-3万美元,最高的竟然到每条4万美元。
图片展示藏羚羊遭到人类捕杀的场面,藏羚羊的数量急剧下降。
二、 解题、剖题。
1.写“跪拜”释“跪拜”。(跪拜是一种礼节,即跪在地上磕头,非常隆重。)
2.说“跪拜”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跪拜?他们为何跪拜?
3.读“跪拜”(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4.质疑。读一读课题,同 学们有什么想知道的?(为什么跪拜?向谁跪拜?


怎样跪拜?跪拜结果如何?)
三、整体感知。
1.生散读课文。
2、学生简要概述课文内容。
四、感悟藏羚羊的跪拜。
1、指读,学生在书上做标注。 呈现句子。“奇怪的是,那只肥壮 的藏羚羊并没
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
来 ,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2.练读句子(生放声读两遍。)当老猎人举枪瞄了起 来,老猎人认为藏羚羊应该
怎么做?(逃走)可是这只藏羚羊却是……(生读文)好的,让我们再齐声朗 读
一遍,感悟一下哪些举动最让你感动?
3.细究“动词”。读着,读着,藏羚羊的哪些动作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用声音
表现出来。
4、它想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向老猎人述说什么?它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生讨论
交流。(乞求, 哀求,沉重)用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加上原因一起读。
“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 呀”!师:是的,藏羚羊做出如此虔诚的
举动,就是想留住自己孩子的命呀!同学们,那你觉得这一望, 一跪,一泪是简
单的望,跪和泪吗?让我们再次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达我们的情感
引读。它用眼神来央求,读
它用跪拜来哀求,读
它用长泪来乞求,读:
对孩子的爱促使藏羚羊向老猎人跪拜,这一举动让我们敬佩,但更可敬的是当
中枪倒地后,它仍是跪拜的姿势,它仿佛在说……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读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未出生的孩子向老猎人跪拜求饶。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
这个画面的?
二、感悟老猎人
1、那浓缩母爱的深深一跪,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然而这份母爱还 被蒙
在鼓里时,面对这只跪拜的藏羚羊,老猎人的心理又怎样的变化呢?自由读文,
找出相关段 落和语句。
(1)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想象。他难以入眠,他想的是();
他久久难以入眠,他想的是();
他双手一直颤抖着,他想的是()。(更多的是疑惑不安)在这里可以回读前
文藏羚羊跪拜的画面。
(2)老猎人的疑问得到解答了吗?最后结果如何?
呈现句子。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 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
的孩子掩埋了。
(3)说话。老猎人埋掉了( )但埋不掉的是( )藏羚羊的这一跪已不


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这深深的一跪,跪出了(), 跪出了( ),跪出了()。
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呈现句子。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
神圣的。(理解神圣)
2、老猎人是怎样一个人?请在文中找出评价老猎人的语句。
如何看出老猎人长期以杀生为业?他的慈善又体现在何处?
四、 感悟作者
1.藏 羚羊这深深一跪,已刻在老猎人的心里,同时,这一跪也深深地印在作者
的心里。文中开头有这样一段文 字: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
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 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2.通过朗读以及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作者对这只藏羚羊怀着怎样的感情?( 生
交流后再读。)
五、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把你搜集到的有关表现动物母爱的故事说给大家 听。
在这里我不过多讲解旨在让学生了解动物的情感和人类一样神圣。要善待动物,
关爱自然。
六、、作业,课外延伸。
1.藏羚羊的跪拜让老猎人觉得蹊跷,夜里躺在铺上也是久久不眠, 双手一直颤
抖,此时他会想些什么?请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写一段关于老猎人心理活动
的话 。字数100字左右。
2、小练笔:(以小小组为单位) “为保护藏羚羊设计几则公益广告的标语。”
(提示:广告的目的是广而告之,广而并告知,所以一要 醒目,能引起人注意;
二要易记,能让人过目不忘。)



忆读书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课文中的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 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3. 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读书好”的四个方面。
难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语。
2. 简单介绍作者及散文的艺术特色。
3. 分析本文“读书好”部分的内容并进行整理、归纳。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进入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的时候 通常会看到这么一句话: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至理名言。不错,读书给予我们知识,
而知识又富予我们内涵。而读到好的文章,就犹如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
都是有灵魂的, 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


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 。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
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 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
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简单介绍作者:冰心)
(二)阅读理解课文
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三)正音释义
1.笸箩:pǒ 不能读成puǒ 天罡:gāng 地煞 :shà 怒发冲冠guān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津津有味
2.通过比较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悬念 无病呻吟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活动与要求
1.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交流活动
1.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 br>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
年“读书好,多读 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 br>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
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
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4.提问:本文重点写的是哪个内容?(读书好)
学生小组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小组整理后回答
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
受。
例如:《三 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
“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
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 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
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分析“多读书”、“读好书”的有关内容。
2. 分析写作特色。
3. 组织讨论(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多读书”、“读好书”有关内容
1. 提问:谁来找找文中哪些话是写“多读书”的?
明确:从时间上,种类和数量上来写
2.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 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
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 的作品来读。
小结:最后一段,分析归纳了本文的要点,深入理解了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体 会了散文作品清晰、凝练而富有哲理的特点,相信会对同学们的读书生活有指
导意义。
(三)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学生活动要求: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指
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 畅谈对这句
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除关键词语外,提 示学生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
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同学的关注。 )
(四)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
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
情以至创造真我。)



为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
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
2. 通过学习知道“立志而为”的道理。
3.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 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
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 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
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 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
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如果学生
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
学 》。
二、文学常识及解题。
三、朗读课文。
1.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注出下列字音: 鄙 恃 钵 为 语
2. 指名朗读课文。
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四、疏通文意。
1. 老师提出重点的词语,提醒学生注意正确恰当的词语解释。
2. 由学生按座位顺序一人一句翻译,其他同学纠错。
五、巩固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练习检测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 复述故事。
三、 文本研习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 ,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
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 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
句式,引人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 题。论证
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
的 道理倍为深刻。
(2)指导学生讨论“蜀鄙二憎”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


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
客观难题,然而 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
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 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
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 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
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
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
而大胆实践的勇 气。而贫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让学生从这
个对比中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 没有条件的,凭恒心、靠毅力最终获得
成功。这个故事启示学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关键在于
“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
进,勇于实践。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设喻的客观效应:“人之为学”遇到困难时应
有的根本原则和态度 。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
章的说服力。
(3)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 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
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 践的精神。



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划分停顿。
2、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 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
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
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 又来劝他了,
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 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 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 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
同桌可以相互讨 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译一译。


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全文。
三、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
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
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能够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
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
多媒体PPT、小白板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识,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已经知道了三国时期一个叫吕蒙的大将,从初不习文到出口成
章,取得了突飞猛进 的成功。同学们还记得为什么吗?(孙权劝学)那么,今天
我们来看一下,是怎么样的劝学使得吕蒙年长 始学,学有所成。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翻译重点词句。
二、紧扣“劝”字,分析文章。
1、为什么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怎么劝?
力陈必要——“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提出目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条件——“卿言多务,孰若孤?”
现身说法——“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劝的结果?
正面描写——蒙乃始就学
侧面描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吴下阿蒙”原指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
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 位从低下而
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孙权 吕蒙 鲁肃
(善) (听) (证)



三、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1、角色朗读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 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
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2、同学点评,老师点拨
请同学点评分角色朗读的效果,揣摩人物的语气。
(1)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
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 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 表反问语气,
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
的 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
会来谈,现身说法,反问句神情激动,陈述句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
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 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
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 自得。)
3、继续请同学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和语气。
四、性格分析,故事反思。(小组讨论,小白板展示)
1、从对话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分别是怎么样的?
孙权劝学——孙权:爱才、关爱部下、善劝、好学
先:辞——军中多务

吕蒙就学—— 吕蒙:能听取别人意见,勤奋好学
后:就——学有所成
鲁肃赞学——鲁肃:爱才、敬才
2、小组讨论,文章给你什么启示?
答案归纳要点: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
道理。
2)从孙权角度: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一起进步 ;
劝人要讲究策略。
3)从吕蒙角度: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要 善于听取和
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4)从鲁肃角度: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进步的眼光看
待事物。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 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
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语气, 能体会到
人物的感情和性格。学习此种写作手法。
2、课外延伸
阅读《师旷劝学》,对比分析“劝”的艺术有何不同。



受宠的象
教学目标:
朗读、品味文章富有个性的语言,揣摩不同动物的不同心态,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品味文章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述,揣摩不同动物的不同心态。
难点:多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候,“真 理”从天上降临人间,他一丝不挂地跑进皇宫,用枯燥无味的
哲理向国王说教。国王听也不听,把他轰出 去了。
第二次,“真理”从文人墨客那里借了一件华丽辞藻的外衣,滔滔不绝地向
国王宣扬 道学。国王很不耐烦,又把他轰走了。
后来,“真理”把自己打扮成娓娓动听的故事,国王听入了神 ,不知不觉地
接受了他的劝谏。从此,国王一天天聪明能干起来了。这些寄托着哲理、劝戒的
故 事,也就成了皇宫里的座上宾。
二、初读,感受故事美
1、散读课文,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预设:森林里各种动物猜测大象受宠的原因。
(猜测:表明大家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只是在推测,为下文大家的质疑埋
下伏笔。)
2、文中写了哪些动物参与猜测?(可问可不问)
——狐狸、熊、公牛、驴子
三、品读,体味语言美
过渡语:那么,这些动物们是如何猜测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2— 5小节,
体会各种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和心理。
1、品读狐狸不屑一顾、洋洋得意的心理。
(1)生个别读狐狸的话(一旁白(动作)、一语言)
点评朗读
(2)追问:应读出狐狸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些字词可以读出?
抓住“毛毵毵”“尾巴轻轻摇动”着重分析
追问:狐狸是在称赞大象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从“如果……就”可以看出。
(3)再读。个别读——齐读
2、品读熊的急躁、无礼。
过渡语:狐狸话说完了吗?从哪里看出?
“熊插嘴道”
品读插嘴:霸道、无礼、急不可耐
追问:为什么熊会如此急不可耐?
预设:因为它急于炫耀自己的熊掌,它不仅要急于否定大 象,还要否定狐狸。
从“才不然呢”、“充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问:“才不然”可以改为“不是的”吗?
表现熊的不以为然,语气坚决。
反复朗读。


3、品读公牛的虚伪、做作
过渡语:与熊的急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回答公牛)
(1)、问:公牛的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明确:从“或者可能”、“也许”、“谦虚”中看出应读得慢吞吞的。
(2)、追问:既然 公牛说话是慢吞吞的,课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了感叹号,
而前两个动物的话却用的是句号?
析:公牛的前后两句话分开来说,先好像是在找大象的优点,但紧接着还是
转移到自己身上,虽然在说“ 也许”,但实际上是在极力地称赞自己,公牛表面
上看似谦虚,实则内心感情非常激烈,千方百计(把象 牙当牛角)也要扯到自己
的优点上,所以这里用了感叹号!
所以,前半句要读得慢悠悠的,后半句语气要加强,读出公牛内心的汹涌。
个别读——女生度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齐读
4、品读驴子的气势汹汹、咄咄逼人
过渡语:公牛的话简直是牛头不对驴嘴,那我们来看看驴子又是如何猜测的
呢?跟公牛一样,驴 子的话中也用了疑问的语气,有不同吗?
反问句:语气强烈,咄咄逼人
“扑动大耳朵”的动作
“决不能”的“决”突出语气的坚决。
(可以看出,驴子的语气是4个动物中最强烈的。)
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
5、分角色朗读
全班分4组分别担任狐狸、熊、公牛、驴子的角色,老师担任旁白。
(1)、先各组自己练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2)、各组选一个代表来分角色朗读
(3)、全体一起来分角色朗读。
四、研读,领悟思想美
1、我们刚刚读出了四个动物的不同的语气,那么,他们的言行有什么共同
点吗?
齐读最后一段话
追问: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此什么态度? 讽刺
2、作者只是讽刺这4个动物吗?
回到第一段中,品味“不到一个钟头”“传开了”“像平常一样”等词的表达
效果。
这些词说明整个森林里的动物都在议论纷纷,而且平常也是如此。
追问:动物们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评价大象的?
——评价角度:漂亮(仪态) 聪明(风度)
仪态与风度的区别:
追问:那4个动物又主要从什么角度来猜测的呢?
都是从外表(仪态)的角度,
追问:为什么不说大象的风度?
因为它们实际上是在称赞自己,因此看不到大象的风度(优点)。
3、作者又仅仅讽刺动物吗?
关注“我们”一词,说明作者讽刺的是这样的人。板书:动物——人
4、那么,面对一个人的优缺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我们应该有一颗博大的胸襟,不应该妒贤嫉能。
我们应具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的慧眼。
我们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度量别人的短处。
不应该以一个标准去评价别人。
要以真诚的态度,不然就显得虚伪而心胸狭隘。
……
5、质疑释疑
学生提问题
教师预设:
(1)第一段中,既然是猜测,为什么后面却连用了2个感叹号而不是逗号
或者问号? 析:虽说是猜测,但其实就是在否定,它们认为大象根本没有优点,因此对
大象受宠是心怀不满和妒 忌的。因此,连用2个感叹号以强调动物们这种心理。
(2)几个动物的发言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析:四个角色的出场顺序是有讲究的。狐狸 和熊是最具优点优势的角色,
放在前面,使质疑充分;公牛的出现使质疑理由稍有震荡,特别是作者让公 牛的
话分开说,使质疑有了一个明显的曲线,有从高端跌入低谷的感觉,可紧接着后
半句话又将 质疑带向高端,与驴子的话形成强音,应和了狐狸和熊,完成这个了
寓言的任务。我认为这是作者的高明 之处。如果将顺序倒过来,或者让公牛只说
后半句话,绝对无此效果。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四则
教学目标:
1、朗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叙述寓言故事。
2、多角度思考寓意,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已学寓言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
调动学生已有积累,自然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探究。
投影出示部分难读字的拼音。请学生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课 文,
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根据拼音,朗读部分字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得流利 、通畅,并初
步感知文本内容。
三、巩固操练。
投影出示重点文言实词,请学生解释。
根据注释,小组讨论交流,落实文言实词词义。感悟重点实词对理解文意的作用。
揭示寓意,鉴赏评价,联系实际谈同类现象。
联系社会生活,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文学作品谈类似现象。

择校生-建军节作文


撤诉申请书-教师述职报告


熟语大全-太湖乐园


长春专科学校-二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手抄报教师节-简爱读后感300字


吉林省国税局网上申报-初中周记500字


亿万商学院-手机签名


获奖感言-薪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