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六上语文教学设计
大公鸡和漏嘴巴-幼儿园中班个人计划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
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
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
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
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
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中,
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
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再次,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
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
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巩固草原、线条、柔美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
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
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
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
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1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
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
缩短文本与生
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
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
来,有感
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三、 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
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
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
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
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
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
2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
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
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
你手中神
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
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
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
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
来
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
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
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
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
br>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
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
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十年前去访问内蒙
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
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
4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2课 《丁香结》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丁香结》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
文。写的是作者
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
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
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
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
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
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
顺心
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
题也是解不
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
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
肠挂肚,百转千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缀、窥、笨拙、断断续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5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
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
如梅花象
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
习的课
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
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
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
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
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
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和全国优秀长
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
的设计
,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
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
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6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耀、怨”。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
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
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
生字词,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的意思
。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
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
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
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
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
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
“丁香结”的诗句开
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7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
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
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
br>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
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
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
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
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
要
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
的层次。通过
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
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
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
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
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
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
br>【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先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
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
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
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
2.丁香结
丁香花样貌(第1——3自然段)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4——6自然段)
【设
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
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
了更清晰的感知。
8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
花的形象
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
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
花的?又
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设计意
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
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
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
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
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
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
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
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能让
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
9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
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
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
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
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
经历过的春光,
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
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
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
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
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
许多簇,
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
香花的具体
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
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
现雨中的丁香?(格
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
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
,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
10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
传云外信,丁香
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
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
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
句有利于表达自
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
什么
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
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
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
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
花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11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
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
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
不完的,不然,岂不是
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
李商隐的《代赠二首》
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
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
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
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
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
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
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
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
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
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
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
体会
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
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
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
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
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
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
完的结,
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
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
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
连接
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
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
仿写作文,实现从课
内向课外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2.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
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13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3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
不少古诗,谁来背首古诗给
大家听听?(配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筝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
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
吧!(板书:
宿建德江)
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14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
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
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
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学生
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重点字词与释义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客:诗人自指。
旷:空旷。
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
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
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
,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
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
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
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
么知道他是
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
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
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
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
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
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
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
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
福。)
15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现在我们再回到
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
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
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
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感到寂寞
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
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
洛之越》),那一时
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诗人对月是何等的苍
凉、孤寂,让我
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
样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
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
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
一幅什
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
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
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
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
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
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
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
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16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不知
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
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
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
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
江中、心随月去”的
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
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
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
们到那诗人
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
会古
诗的无限境界。
17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
br>《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
单元24课《古诗两首》
的第一首诗。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
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
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
明锐
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
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
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
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
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内容
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
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
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
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
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
18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
歌的语言美,意境
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
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
诗词等文学作品。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
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
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
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
19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
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
顺。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
读诗建议:①准确认读,把
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
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
声字读短。④诗的韵脚为开
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
>)【出示节
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
项。
[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
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
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
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
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
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
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
接出示: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
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
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清
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寒
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
”对—(白雨),“翻墨”
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20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
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② 变化快(
“未遮
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③ 动态多(翻、遮、
入
、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
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
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2
、出示、齐读:
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2、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
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
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
。)还
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
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
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
去
匆
匆
21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
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一)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
名“长短句”(在
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
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
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
清
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
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
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
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22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二)介绍作者:辛弃疾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
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
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
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
想内容。著名词作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
(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
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
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
br>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
有《美芹十论》与
《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
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
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
自由背诵。
(一)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
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
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
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谁来读读
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如这首词的词
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
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
好。本文
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三、新授
过渡:
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
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
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
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
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1)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23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a.离开枝头;b
.斜枝、树枝;c.另外一枝。
本文指的是横斜突兀的树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
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
自己的所见。“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学
生可能受插图的误
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
色的吗?
(2)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3)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
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
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
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说,指名演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
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
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
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
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
收年呀!因为
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
4)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大
致内容是:月
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
摇
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
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
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
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
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
“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
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
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
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
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
着清风明月,
轻轻地吟一吟吧。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
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
br>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
24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词
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
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
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
社林
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
(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
之中。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
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
见的喜出望外之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
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
动
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比赛读。
5.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
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
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
一直很看重农事,
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
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
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
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
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
的境界永远留在
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
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
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
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
野风光的热
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
古诗
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
25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作技法。
3.师总结:让我们再次
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
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作业布置】
1.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2.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3.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4.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26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4课 《花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体验隐趣,导入新课。
1.读诗谜,猜猜我是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作者简介:
27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有一
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
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
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诗人是谁?
纪伯伦
,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
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
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
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
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
br>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
东方文学走向世界
的先驱者。
二、新课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苍穹
坠落 绿茵 祭献 旖旎 馥郁 琼浆 领悟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2)字词释义
苍穹:天空。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已经存在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巨大。
琼浆:指美酒。
啭:鸟婉转地叫。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2.朗读诗歌,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共7段,从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看,可分为两部分。 <
br>第1至4段为第一部分。这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画。
第1段写“我是大自
然的话语”,第2段写“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以星喻花,突出花的高洁夺目。第3段写“
我是诸元素之女”,诸元素指春夏秋
28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冬,写出了花孕育、生长的过程。第4段写“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
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
献。
第5至7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写花的形
象。分别写了
“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
受世界无私给予是同时,坚持追求光明
的决心与行动。
(二)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全诗都是“花”的隐喻,前四段尤其可以看出花的
特征。
“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
遍……”是说在自然界中循环往复
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出
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
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
环往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这是交代花的整体形貌和
生长环境,远
观犹如草坪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
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
去。”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
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
献。”是说花的功用,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
饰,可以作
为葬礼的祭献。
三、拓展延伸:
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阅读最后三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花的形象,说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你,
为什么?
【作业布置】
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29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5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本课又是开篇第一课,所以对学生初步感知
毛泽东的诗人和一代伟人的形
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恢<
br>宏,围绕着“不怕”,讲客观的、沉重的“远征难”和主观的、豪迈的“只等闲”
相对比,尽显毛
泽东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学生在课前召开了“长征故事会”,对
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
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学生第一次学习毛主席诗词,所以
,学生
要把握诗歌的写作特点和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探索诗歌的表达特点,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0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抓住
“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的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
件资源,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其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资源,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
其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诗词的特点,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31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开始
交流中凸显长征精神
图
重现历史
片
激发情感
文
字
简介背景
奠定基础
自学中运用读书方法
探究中感悟对比妙处
对比
文
抓住词语
字
交流体会
图文结合
视
文字
频
图片
体验感悟
播放视频
豪情诵读
拓展中升华伟人形象
视
频
回顾全诗
音
升华情感
频
结束
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辅
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品
读资料直观感受红军“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
效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中凸显长征精神
(1)导入。播放视频:毛泽东回顾长征历程,写下此诗。
(2)释题。七律即七言律诗,八行四句,每行七个字。
(3)交流。通过召开“长征故事会
”,这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引导学生抓住资料中的各种对比感悟红军英勇无畏的
精神。)
32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
br>【设计意图:文体知识教学点到即止。交流资料一举多得,一是让学生通过
交流对长征的印象,奠
定情感基调。二是处理搜集的信息,初步感受通过综合处
理信息,抓住“对比”可以读出长征精神。三是
为明确探究阅读目的埋下伏笔。】
二、自学中运用读书方法
(1)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设法尝
试理解。
(2)反馈。
①检查朗读。指明读;正音;指导读出节奏;齐读。
②汇报交流。学生汇报自己弄懂的字词及学法;教师相机点拨、归纳学法。
【设计意图:着力
培养学生运用学法学习语文的能力,使之亲历语文实践全
程。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纠偏、总结,引
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举
一反三。】
三、对比中明确读书任务
(1)质疑。
《地球的红飘带》是第一部反应长征全过程的长篇小说,气势恢
宏,共47万字,而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
七律浓缩了长征景观,我们来探索毛主
席是怎样用56个字呈现长征精神,抒发伟人豪情的。
(2)自学。同学们默读课文,细细地读,静静地想,做出批注。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
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让学生感悟作
者是怎样表达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篇诗歌
“对比” 写法突出,
表达效果强烈,所以,我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直指表达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性<
br>阅读,力图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四、探究中感悟对比妙处
(1)画面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抓诗眼。抓住全诗的诗眼“不怕”,读出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
②抓写法。抓住“远征难”和“只等闲”的对比感悟长征精神。
同学们,“远征难”和”只等
闲”是强烈的对比,”远征难”和”万水千山”
这两个词语把我们带入了红军艰难跋涉的场景中,让我们
借助长征路线图,来看
看这万水千山。红军把这样的“万水千山”看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样强烈的<
br>对比,直抒胸臆,红军风采、伟人胸怀跃然纸上。
③抓对比。下面还有这样的写法吗?找一找,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33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上述教学就是抓住“
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
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
(2)画面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探究交流。这句诗中有几处对比?
②图片感受。借助图片感受对比的效果。示图片,同学们
,看到这样的五岭
和乌蒙,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只是视觉上的感受。如果要翻越这样的山岭,你
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体会巧妙。诗人用什么来对比?用走过细小的浪花和泥丸来对比万仞高<
br>峰,何等的气魄。极大与极小的对比,凸显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伟人的博大
胸怀,这种手法真
巧妙。
④修辞手法。除了对比,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⑤引读诗句。即使武陵山脉纵横四
省,绵延千里,在红军战士的眼中——(生
读)五岭逶迤腾细浪;即使乌蒙山危峰兀立,气势磅礴,在红
军的眼中——(生
读)乌蒙磅礴走泥丸。总有万水千山,纵有千难万险,浑然不把它们放在眼里,
这就是——(生读)只等闲!
(3)画面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寒铁索寒。
①找到对比。具体说说暖和寒这对反义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有人说,从“暖”字可知巧渡
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知飞夺泸定桥在
冬天。对此,你怎么看?
②录像感悟。让我们走进这两个故事,感受“暖和寒”对比的精妙
扩展释疑:(交流“巧渡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的心情怎样?
回旋引读:是啊,我们胜
利了,那是多么欢快的场面啊!读——金沙水拍云
崖暖!我们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智取险要重
重的金沙江,心中怎能不
“暖”?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学生说感受。
引读诗句:后有追兵,前后顽敌,红军勇士们攀
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
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看着被鲜血
染红
的13根铁索,回想着飞夺泸定桥的悲壮,怎不令人心生寒意?读——大渡桥横
铁索寒!
探究表达:看了录像,你对这样的对比又有了这样的认识。毛主席从几百场
战斗中抓住了两个典
型的战斗场面,一喜一悲,一智一勇,让人心情起伏跌宕。
深化主旨:即使面临的是枪林弹雨,即使奉
献的是自己的生命,在红军战士
的眼里又算什么呢?这就是——只等闲!这就是——(生读)红军不怕远
征难,
34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画面四: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想象画面:在这“岷山千里雪”中,红军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引导质疑:翻越千里雪山
,难度远大于五岭、乌蒙山。为什么诗人却用了
个“喜”字呢?这不又是一个隐含的对比吗?
释疑引读:爬过雪山,三军即将会师,胜利在望,怎能不令人兴奋?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开颜!
深化主旨:不管眼前的困难有多大,红军都视为平常的事,这就是——(生
读)红军不
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诗的语言高度凝练,表达含蓄,常常省略成份,倒置词序,
加
上较远的时空距离,学生很难“入境”“悟意”“化言”。本环节紧紧围绕“对比”
这一写作
手法的运用,利用图片、录像等信息技术手段拓读背景、联系生活,,
让诗句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
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对比表
达的强烈效果,体会毛主席诗词的大气磅礴。为避免因过度
求解而破坏诗的完形,
本环节强化了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和引读让学生融入诗境,进而领会诗人<
br>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诗歌节奏、音韵、意境的优美。】
五、诵读中升华诗歌情感
(1)引诵激情。(播放视频)
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
史诗。翻过逶
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
只
等闲;越过湍急的金沙江,惊险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红
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
等闲;翻过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用胜利的喜悦告诉
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欣赏歌曲:远征难啊,只等闲!长征精神必将永远照耀着我们、激励
着我们!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升华情感。利用视频完整回顾诗歌内容,深化红军
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领略一代伟人的豪情和胸怀。】
六、拓展中拓宽学习空间
(1)课外搜集、阅读毛泽东的
诗词,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并把你喜欢的
背诵下来,看谁积累得多。
【设计意图:沟通课内外,扩宽学习空间,让学生带着学诗的浓情,轻叩诗
35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歌的大门,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基。】
七、板书设计
25 七律·长征
长征途中尽艰险,
红军英勇只等闲。
典型景中抒豪情,
磅礴情怀化诗篇。
八、教学反思
1.重内容,更重表达。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
运用”,因此,让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表达
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篇诗歌“对比” 写法突
出,表达效果强烈,
所以,我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直指表达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力图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课堂效果显著,学生不但理解了诗歌的意思,体会了
诗歌的情感,更深切
感受到了“对比”这种手法的强烈表达效果,为学生迁移运
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奠定基础。
2.重整合,找准整合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借助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录像资料,怎样让这
些媒体资
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呢?如果只是呈现画面,那就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所以
,我在抓住“对比”这一突出的写作手法进行探究性阅读中,利用图片、录
像等信息技术手段拓读背景、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烘托意境,使诗句化抽象为
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课堂上,学生真
切感受到“对比”这种手
法强烈的表达效果,从而体会出了毛主席诗词是怎样抒发情感、展现豪情的,解
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3重朗读,以读代讲。
为避免因过度讲解而破坏诗的完形,我
强化了诵读,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
颊上感受诗意,进而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诗歌节奏、音韵
、意境的优
美。
36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5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
br>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37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
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
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br>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
磅礴、泥丸、岷山”
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
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
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
征时期的故事。(教师补充介绍
38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
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
会议→四渡赤
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
会师
)
二、情境导入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
时,
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
板书课题)
三、课文新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
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
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
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四、理解诗歌
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
理解的诗句,可以在
旁边画个“?”。
(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39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
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
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
势雄伟的乌
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
的峭
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
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
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
给大家听一听?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
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
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40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
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
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深入探究
1、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
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
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
在长征途
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2、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1、高
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
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
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暗写
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
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
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
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
江
后的欢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
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更
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
现了红
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二)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
读)
(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
例吗?
(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
(四)是啊,无论红军战
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
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
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3、“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
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
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
概。
《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
41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的壮烈史诗,也
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
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第6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42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
文。课文记 叙了抗
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
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
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
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
精神和英
雄气概。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初步领
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体会表达效果和领
会表达上
还需要老师的巧妙引导。这是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关键。所以依据新
课标对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根据课文特点,设计本节课
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书写。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并能概括出各部分的小标
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狼牙山风光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2.导语:同
学们欣赏了这组风光图,你们一定被那绮丽的景色吸引了。这里由
于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霄,故名为狼
牙山。狼牙山有五陀三十六峰,山上既有流
泉飞瀑,苍松翠柏,又有石棋盘、老君堂等历史遗迹。尤其在
巍然耸立的顶峰棋盘
陀有一座五勇士纪念塔,高大雄伟,你们想知道这座纪念塔的来历吗?今天,我们<
br> 43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将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一同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3.书写课文题目——狼牙山五壮士。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务 葛 坠 雹
独体字:尸
左右结构:吼 腔 崎 岖 斩 仇 恨 眺 半包围结构:庙
②形近字识记法。
换偏旁的字:务——各 崎——倚 雹——抱 恨——很
(3)一字组多词。
务——任务 务必 务求 求真务实 坠——坠落 坠毁 坠地 耳坠
斩——斩首 斩断 斩钉截铁 斩草除根 腔——胸腔 腔调 搭腔 满
腔怒火
(4)规范书写。
①注意“攵”和“”的区别:“务”上半部分是。
②字变部首、笔画变形的字:“雹”部首是“雨”,作为部首应该写成“”。
③“岖”的笔顺:
(5)理解词语。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山间的水沟。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44 286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全神贯注: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贯注,精神、精力集
中。
(6)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
三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五壮士”
是哪五个人。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
和连队转移,诱敌
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五壮士”是指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
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课文
分为哪几个部分,
讨论每一部分的意思。(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3.学生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至第9自然段):五位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4.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
完成填空。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5.分部分朗读课文,谈一谈你被哪部分内容所感动。
6.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内容。
四 总结全文,拓展资料
1.总结: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
层次,学习了按事情
的发展顺序记叙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我们还准确概括了各部分的小标题,更清晰地把握了课文的脉络。
2.资料拓展:开课伊始,我们欣赏了狼牙山的风景图。在抗日战争时期
狼牙山
是晋察冀边区的东大门,它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
器装备库
。1941年秋,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
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
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
45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
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
分区一团七连。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决
定将连队主
力和干部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任务。狼牙山五壮士的故
事即
由此引发。
课后反思
1.《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发生的事,离学
生的生
活较远,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
解。 <
br>2.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
法表达这些情感。此
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
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
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写五位壮士
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时的动作、神态
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
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具准备】
重点语句的投影。
教学过程
一 课文题目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文题目,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主要人物。)
2.“五壮士”可以换成“五战士”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能换,因为文中的五位战士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
46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转移,敢于献身,所以用“壮士”。)
3.一个“壮”字,已经让我们对他们油然升起崇敬之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回忆课文的记叙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汇报。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2.自读全文中令自己感动的部分,与同学们交流。
三 精读课文,体会伟大的献身精神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英勇奋斗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
结合当
时的背景,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
写?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交流汇报成果。
(1)痛击敌人。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
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
弹
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
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
准敌人射击。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动作:指
挥、命令、吼、抡、瞄准。神态:沉着、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
从他们各自的动作和神态中,我们可以
体会出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他
们英勇杀敌,一心想拖住敌人,为群众和连队转移争取时间。)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他们英勇杀敌的无畏
精神。
(2)引上绝路。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47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①朗读这一部分,想一想五位壮士完
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
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他们完成掩护任务后,准备转
移时面对两条路,一条是生路,一条是死路。他
们没有选择生路,是为了吸引敌人,他们要用自己的牺牲
换来人民群众和连队主
力的安全,毅然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②读一读描写班长和战士们表现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体现
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斩钉截铁”
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
出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
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饱含着五壮士对人民深切的爱,
以及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③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他们的崇高精神。(坚定不移、勇于献身。)
④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班长和战士们表现的句子,体会他们的精神。
(3)顶峰歼敌。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
头上砸
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①朗读课文,说一说在顶峰歼敌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
(从两个方面记叙顶峰歼敌:一方面写
五壮士英勇奋战,用石头砸;另一方面
写敌人的惨败,抓住了“叽里呱啦”的叫喊声,“纷纷滚落山谷”
等词句,形象写
出了敌人的可耻下场。)
②找出五壮士共同英勇歼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
得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
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的英勇杀敌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
③在这部分,你又能用什么样的词语概括他们的精神呢?
(英勇顽强、坚强不屈。)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他们英勇顽强、坚强不屈的伟大革命精神。
(4)英勇跳崖。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
望望还在
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屹立”的意思。
48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屹立”本义是像山峰
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指五壮士意志坚强,
不可动摇,突出他们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②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知道自己将要牺牲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
喜悦?谈谈自己的感受。
(他们为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经平安转移而高兴,表现
出他们高度的责任
感。)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
跳下深谷。战士们
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①找出五壮士是怎样跳崖的语句,你从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出什
么?
(从
班长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能体会出他不给敌人留下
一枪一弹,也表明了他跳崖的决
心。“纵身”“相继”“昂首挺胸”体会出五壮士坚
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②播放国际歌,引读。
师: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
产党万岁!师: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师生齐读:惊天
动地,气壮山河!
③同学们,此时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呢?
(五壮士的口号,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
忠诚。)
④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五壮士壮烈跳崖部分。
四 播放影片,升华情感
1.同学们看书上插图,这是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画面,此时你们最想
对他们说什么呢?
(敬爱的战士们,你们为了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的安全,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你们将永远活在
我们心中,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名字: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
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请接
受少先队员对你们的崇高敬礼。)
2.播放影片片段:壮士跳崖。
3.总结。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
49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鼓舞
着中国人民的斗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
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
山河同在。
课后反思
1.在教学“峰顶歼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可
以设计这
样一个问题“石头像雹子一样砸向敌人”中“雹子”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会说
“很大
很硬”,有的学生会说“砸人很疼”,你一言我一语就能把壮士们痛恨敌人,
不畏牺牲的精神表达得淋漓
尽致。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
去谈自己
的体会,然后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感觉,读出班长的“斩钉截铁”
和其他战士的“热血沸腾”。
板书设计
备课资料
一、狼牙山
狼牙山
,位于保定西北约50千米的易县境内。因其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天,
故名狼牙山,为易州十景之一的
“狼牙竞秀”。狼牙山东西、东南各长15千米,
面积为225平方千米。环山共有五陀36峰,主峰莲
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
均为峭壁悬崖,山势险峻。东、南两面稍缓,各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主
峰,“阎王
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非贴壁不可逾越。“棋盘坨”上有一小片开阔地,靠
南
面山崖旁有一棵古松,松下即是“棋盘”,相传为神仙之遗物。
二、五壮士的幸存者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
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
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
50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
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
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
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
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
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中,
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
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再次,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
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
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巩固草原、线条、柔美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
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
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
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
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1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
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
缩短文本与生
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
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
来,有感
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三、 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
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
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
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
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
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
2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
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
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
你手中神
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
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
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
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
来
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
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
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
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
br>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
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
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十年前去访问内蒙
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
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
4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2课 《丁香结》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丁香结》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
文。写的是作者
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
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
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
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
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
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
顺心
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
题也是解不
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
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
肠挂肚,百转千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缀、窥、笨拙、断断续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5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
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
如梅花象
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
习的课
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
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
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
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
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
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和全国优秀长
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
的设计
,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
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
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6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耀、怨”。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
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
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
生字词,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的意思
。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
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
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
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
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
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
“丁香结”的诗句开
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7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
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
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
br>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
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
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
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
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
要
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
的层次。通过
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
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
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
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
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
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
br>【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先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
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
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
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
2.丁香结
丁香花样貌(第1——3自然段)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4——6自然段)
【设
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
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
了更清晰的感知。
8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
花的形象
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
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
花的?又
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设计意
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
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
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
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
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
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
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
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能让
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
9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
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
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
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
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
经历过的春光,
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
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
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
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
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
许多簇,
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
香花的具体
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
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
现雨中的丁香?(格
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
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
,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
10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
传云外信,丁香
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
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
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
句有利于表达自
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
什么
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
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
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
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
花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11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
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
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
不完的,不然,岂不是
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
李商隐的《代赠二首》
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
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
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
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
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
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
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
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
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
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
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
体会
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
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
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
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
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
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
完的结,
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
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
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
连接
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
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
仿写作文,实现从课
内向课外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2.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
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13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3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
不少古诗,谁来背首古诗给
大家听听?(配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筝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
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
吧!(板书:
宿建德江)
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14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
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
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
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学生
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重点字词与释义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客:诗人自指。
旷:空旷。
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
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
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
,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
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
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
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
么知道他是
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
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
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
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
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
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
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
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
福。)
15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现在我们再回到
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
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
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
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感到寂寞
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
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
洛之越》),那一时
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诗人对月是何等的苍
凉、孤寂,让我
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
样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
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
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
一幅什
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
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
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
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
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
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
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
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16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不知
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
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
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
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
江中、心随月去”的
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
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
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
们到那诗人
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
会古
诗的无限境界。
17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
br>《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
单元24课《古诗两首》
的第一首诗。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
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
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
明锐
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
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
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
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
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内容
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
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
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
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
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
18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
歌的语言美,意境
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
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
诗词等文学作品。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
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
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
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
19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
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
顺。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
读诗建议:①准确认读,把
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
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
声字读短。④诗的韵脚为开
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
>)【出示节
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
项。
[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
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
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
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
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
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
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
接出示: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
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
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清
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寒
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
”对—(白雨),“翻墨”
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20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
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② 变化快(
“未遮
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③ 动态多(翻、遮、
入
、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
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
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2
、出示、齐读:
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2、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
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
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
。)还
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
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
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
去
匆
匆
21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
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一)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
名“长短句”(在
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
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
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
清
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
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
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
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22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二)介绍作者:辛弃疾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
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
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
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
想内容。著名词作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
(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
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
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
br>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
有《美芹十论》与
《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
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
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
自由背诵。
(一)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
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
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
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谁来读读
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如这首词的词
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
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
好。本文
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三、新授
过渡:
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
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
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
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
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1)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23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a.离开枝头;b
.斜枝、树枝;c.另外一枝。
本文指的是横斜突兀的树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
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
自己的所见。“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学
生可能受插图的误
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
色的吗?
(2)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3)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
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
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
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说,指名演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
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
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
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
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
收年呀!因为
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
4)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大
致内容是:月
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
摇
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
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
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
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
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
“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
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
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
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
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
着清风明月,
轻轻地吟一吟吧。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
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
br>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
24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词
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
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
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
社林
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
(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
之中。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
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
见的喜出望外之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
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
动
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比赛读。
5.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
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
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
一直很看重农事,
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
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
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
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
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
的境界永远留在
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
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
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
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
野风光的热
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
古诗
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
25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作技法。
3.师总结:让我们再次
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
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作业布置】
1.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2.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3.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4.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26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4课 《花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体验隐趣,导入新课。
1.读诗谜,猜猜我是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作者简介:
27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有一
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
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
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诗人是谁?
纪伯伦
,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
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
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
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
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
br>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
东方文学走向世界
的先驱者。
二、新课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苍穹
坠落 绿茵 祭献 旖旎 馥郁 琼浆 领悟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2)字词释义
苍穹:天空。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已经存在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巨大。
琼浆:指美酒。
啭:鸟婉转地叫。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2.朗读诗歌,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共7段,从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看,可分为两部分。 <
br>第1至4段为第一部分。这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画。
第1段写“我是大自
然的话语”,第2段写“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以星喻花,突出花的高洁夺目。第3段写“
我是诸元素之女”,诸元素指春夏秋
28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冬,写出了花孕育、生长的过程。第4段写“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
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
献。
第5至7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写花的形
象。分别写了
“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
受世界无私给予是同时,坚持追求光明
的决心与行动。
(二)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全诗都是“花”的隐喻,前四段尤其可以看出花的
特征。
“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
遍……”是说在自然界中循环往复
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出
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
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
环往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这是交代花的整体形貌和
生长环境,远
观犹如草坪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
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
去。”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
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
献。”是说花的功用,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
饰,可以作
为葬礼的祭献。
三、拓展延伸:
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阅读最后三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花的形象,说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你,
为什么?
【作业布置】
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29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5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本课又是开篇第一课,所以对学生初步感知
毛泽东的诗人和一代伟人的形
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恢<
br>宏,围绕着“不怕”,讲客观的、沉重的“远征难”和主观的、豪迈的“只等闲”
相对比,尽显毛
泽东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学生在课前召开了“长征故事会”,对
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
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学生第一次学习毛主席诗词,所以
,学生
要把握诗歌的写作特点和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探索诗歌的表达特点,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0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抓住
“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的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
件资源,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其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资源,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
其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诗词的特点,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31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开始
交流中凸显长征精神
图
重现历史
片
激发情感
文
字
简介背景
奠定基础
自学中运用读书方法
探究中感悟对比妙处
对比
文
抓住词语
字
交流体会
图文结合
视
文字
频
图片
体验感悟
播放视频
豪情诵读
拓展中升华伟人形象
视
频
回顾全诗
音
升华情感
频
结束
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辅
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品
读资料直观感受红军“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
效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中凸显长征精神
(1)导入。播放视频:毛泽东回顾长征历程,写下此诗。
(2)释题。七律即七言律诗,八行四句,每行七个字。
(3)交流。通过召开“长征故事会
”,这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引导学生抓住资料中的各种对比感悟红军英勇无畏的
精神。)
32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
br>【设计意图:文体知识教学点到即止。交流资料一举多得,一是让学生通过
交流对长征的印象,奠
定情感基调。二是处理搜集的信息,初步感受通过综合处
理信息,抓住“对比”可以读出长征精神。三是
为明确探究阅读目的埋下伏笔。】
二、自学中运用读书方法
(1)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设法尝
试理解。
(2)反馈。
①检查朗读。指明读;正音;指导读出节奏;齐读。
②汇报交流。学生汇报自己弄懂的字词及学法;教师相机点拨、归纳学法。
【设计意图:着力
培养学生运用学法学习语文的能力,使之亲历语文实践全
程。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纠偏、总结,引
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举
一反三。】
三、对比中明确读书任务
(1)质疑。
《地球的红飘带》是第一部反应长征全过程的长篇小说,气势恢
宏,共47万字,而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
七律浓缩了长征景观,我们来探索毛主
席是怎样用56个字呈现长征精神,抒发伟人豪情的。
(2)自学。同学们默读课文,细细地读,静静地想,做出批注。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
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让学生感悟作
者是怎样表达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篇诗歌
“对比” 写法突出,
表达效果强烈,所以,我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直指表达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性<
br>阅读,力图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四、探究中感悟对比妙处
(1)画面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抓诗眼。抓住全诗的诗眼“不怕”,读出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
②抓写法。抓住“远征难”和“只等闲”的对比感悟长征精神。
同学们,“远征难”和”只等
闲”是强烈的对比,”远征难”和”万水千山”
这两个词语把我们带入了红军艰难跋涉的场景中,让我们
借助长征路线图,来看
看这万水千山。红军把这样的“万水千山”看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样强烈的<
br>对比,直抒胸臆,红军风采、伟人胸怀跃然纸上。
③抓对比。下面还有这样的写法吗?找一找,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33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上述教学就是抓住“
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
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
(2)画面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探究交流。这句诗中有几处对比?
②图片感受。借助图片感受对比的效果。示图片,同学们
,看到这样的五岭
和乌蒙,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只是视觉上的感受。如果要翻越这样的山岭,你
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体会巧妙。诗人用什么来对比?用走过细小的浪花和泥丸来对比万仞高<
br>峰,何等的气魄。极大与极小的对比,凸显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伟人的博大
胸怀,这种手法真
巧妙。
④修辞手法。除了对比,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⑤引读诗句。即使武陵山脉纵横四
省,绵延千里,在红军战士的眼中——(生
读)五岭逶迤腾细浪;即使乌蒙山危峰兀立,气势磅礴,在红
军的眼中——(生
读)乌蒙磅礴走泥丸。总有万水千山,纵有千难万险,浑然不把它们放在眼里,
这就是——(生读)只等闲!
(3)画面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寒铁索寒。
①找到对比。具体说说暖和寒这对反义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有人说,从“暖”字可知巧渡
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知飞夺泸定桥在
冬天。对此,你怎么看?
②录像感悟。让我们走进这两个故事,感受“暖和寒”对比的精妙
扩展释疑:(交流“巧渡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的心情怎样?
回旋引读:是啊,我们胜
利了,那是多么欢快的场面啊!读——金沙水拍云
崖暖!我们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智取险要重
重的金沙江,心中怎能不
“暖”?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学生说感受。
引读诗句:后有追兵,前后顽敌,红军勇士们攀
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
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看着被鲜血
染红
的13根铁索,回想着飞夺泸定桥的悲壮,怎不令人心生寒意?读——大渡桥横
铁索寒!
探究表达:看了录像,你对这样的对比又有了这样的认识。毛主席从几百场
战斗中抓住了两个典
型的战斗场面,一喜一悲,一智一勇,让人心情起伏跌宕。
深化主旨:即使面临的是枪林弹雨,即使奉
献的是自己的生命,在红军战士
的眼里又算什么呢?这就是——只等闲!这就是——(生读)红军不怕远
征难,
34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画面四: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想象画面:在这“岷山千里雪”中,红军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引导质疑:翻越千里雪山
,难度远大于五岭、乌蒙山。为什么诗人却用了
个“喜”字呢?这不又是一个隐含的对比吗?
释疑引读:爬过雪山,三军即将会师,胜利在望,怎能不令人兴奋?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开颜!
深化主旨:不管眼前的困难有多大,红军都视为平常的事,这就是——(生
读)红军不
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诗的语言高度凝练,表达含蓄,常常省略成份,倒置词序,
加
上较远的时空距离,学生很难“入境”“悟意”“化言”。本环节紧紧围绕“对比”
这一写作
手法的运用,利用图片、录像等信息技术手段拓读背景、联系生活,,
让诗句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
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对比表
达的强烈效果,体会毛主席诗词的大气磅礴。为避免因过度
求解而破坏诗的完形,
本环节强化了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和引读让学生融入诗境,进而领会诗人<
br>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诗歌节奏、音韵、意境的优美。】
五、诵读中升华诗歌情感
(1)引诵激情。(播放视频)
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
史诗。翻过逶
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
只
等闲;越过湍急的金沙江,惊险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红
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
等闲;翻过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用胜利的喜悦告诉
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欣赏歌曲:远征难啊,只等闲!长征精神必将永远照耀着我们、激励
着我们!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升华情感。利用视频完整回顾诗歌内容,深化红军
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领略一代伟人的豪情和胸怀。】
六、拓展中拓宽学习空间
(1)课外搜集、阅读毛泽东的
诗词,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并把你喜欢的
背诵下来,看谁积累得多。
【设计意图:沟通课内外,扩宽学习空间,让学生带着学诗的浓情,轻叩诗
35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歌的大门,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基。】
七、板书设计
25 七律·长征
长征途中尽艰险,
红军英勇只等闲。
典型景中抒豪情,
磅礴情怀化诗篇。
八、教学反思
1.重内容,更重表达。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
运用”,因此,让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表达
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篇诗歌“对比” 写法突
出,表达效果强烈,
所以,我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直指表达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力图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课堂效果显著,学生不但理解了诗歌的意思,体会了
诗歌的情感,更深切
感受到了“对比”这种手法的强烈表达效果,为学生迁移运
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奠定基础。
2.重整合,找准整合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借助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录像资料,怎样让这
些媒体资
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呢?如果只是呈现画面,那就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所以
,我在抓住“对比”这一突出的写作手法进行探究性阅读中,利用图片、录
像等信息技术手段拓读背景、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烘托意境,使诗句化抽象为
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课堂上,学生真
切感受到“对比”这种手
法强烈的表达效果,从而体会出了毛主席诗词是怎样抒发情感、展现豪情的,解
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3重朗读,以读代讲。
为避免因过度讲解而破坏诗的完形,我
强化了诵读,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
颊上感受诗意,进而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诗歌节奏、音韵
、意境的优
美。
36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5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
br>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37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
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
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br>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
磅礴、泥丸、岷山”
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
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
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
征时期的故事。(教师补充介绍
38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
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
会议→四渡赤
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
会师
)
二、情境导入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
时,
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
板书课题)
三、课文新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
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
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
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四、理解诗歌
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
理解的诗句,可以在
旁边画个“?”。
(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39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
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
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
势雄伟的乌
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
的峭
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
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
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
给大家听一听?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
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
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40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
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
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深入探究
1、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
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
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
在长征途
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2、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1、高
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
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
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暗写
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
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
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
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
江
后的欢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
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更
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
现了红
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二)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
读)
(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
例吗?
(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
(四)是啊,无论红军战
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
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
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3、“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
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
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
概。
《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
41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的壮烈史诗,也
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
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第6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42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
文。课文记 叙了抗
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
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
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
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
精神和英
雄气概。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初步领
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体会表达效果和领
会表达上
还需要老师的巧妙引导。这是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关键。所以依据新
课标对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根据课文特点,设计本节课
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书写。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并能概括出各部分的小标
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狼牙山风光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2.导语:同
学们欣赏了这组风光图,你们一定被那绮丽的景色吸引了。这里由
于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霄,故名为狼
牙山。狼牙山有五陀三十六峰,山上既有流
泉飞瀑,苍松翠柏,又有石棋盘、老君堂等历史遗迹。尤其在
巍然耸立的顶峰棋盘
陀有一座五勇士纪念塔,高大雄伟,你们想知道这座纪念塔的来历吗?今天,我们<
br> 43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将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一同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3.书写课文题目——狼牙山五壮士。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务 葛 坠 雹
独体字:尸
左右结构:吼 腔 崎 岖 斩 仇 恨 眺 半包围结构:庙
②形近字识记法。
换偏旁的字:务——各 崎——倚 雹——抱 恨——很
(3)一字组多词。
务——任务 务必 务求 求真务实 坠——坠落 坠毁 坠地 耳坠
斩——斩首 斩断 斩钉截铁 斩草除根 腔——胸腔 腔调 搭腔 满
腔怒火
(4)规范书写。
①注意“攵”和“”的区别:“务”上半部分是。
②字变部首、笔画变形的字:“雹”部首是“雨”,作为部首应该写成“”。
③“岖”的笔顺:
(5)理解词语。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山间的水沟。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44 286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全神贯注: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贯注,精神、精力集
中。
(6)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
三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五壮士”
是哪五个人。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
和连队转移,诱敌
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五壮士”是指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
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课文
分为哪几个部分,
讨论每一部分的意思。(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3.学生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至第9自然段):五位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4.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
完成填空。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5.分部分朗读课文,谈一谈你被哪部分内容所感动。
6.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内容。
四 总结全文,拓展资料
1.总结: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
层次,学习了按事情
的发展顺序记叙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我们还准确概括了各部分的小标题,更清晰地把握了课文的脉络。
2.资料拓展:开课伊始,我们欣赏了狼牙山的风景图。在抗日战争时期
狼牙山
是晋察冀边区的东大门,它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
器装备库
。1941年秋,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
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
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
45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
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
分区一团七连。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决
定将连队主
力和干部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任务。狼牙山五壮士的故
事即
由此引发。
课后反思
1.《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发生的事,离学
生的生
活较远,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
解。 <
br>2.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
法表达这些情感。此
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
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
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写五位壮士
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时的动作、神态
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
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具准备】
重点语句的投影。
教学过程
一 课文题目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文题目,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主要人物。)
2.“五壮士”可以换成“五战士”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能换,因为文中的五位战士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
46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转移,敢于献身,所以用“壮士”。)
3.一个“壮”字,已经让我们对他们油然升起崇敬之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回忆课文的记叙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汇报。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2.自读全文中令自己感动的部分,与同学们交流。
三 精读课文,体会伟大的献身精神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英勇奋斗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
结合当
时的背景,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
写?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交流汇报成果。
(1)痛击敌人。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
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
弹
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
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
准敌人射击。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动作:指
挥、命令、吼、抡、瞄准。神态:沉着、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
从他们各自的动作和神态中,我们可以
体会出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他
们英勇杀敌,一心想拖住敌人,为群众和连队转移争取时间。)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他们英勇杀敌的无畏
精神。
(2)引上绝路。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47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①朗读这一部分,想一想五位壮士完
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
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他们完成掩护任务后,准备转
移时面对两条路,一条是生路,一条是死路。他
们没有选择生路,是为了吸引敌人,他们要用自己的牺牲
换来人民群众和连队主
力的安全,毅然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②读一读描写班长和战士们表现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体现
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斩钉截铁”
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
出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
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饱含着五壮士对人民深切的爱,
以及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③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他们的崇高精神。(坚定不移、勇于献身。)
④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班长和战士们表现的句子,体会他们的精神。
(3)顶峰歼敌。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
头上砸
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①朗读课文,说一说在顶峰歼敌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
(从两个方面记叙顶峰歼敌:一方面写
五壮士英勇奋战,用石头砸;另一方面
写敌人的惨败,抓住了“叽里呱啦”的叫喊声,“纷纷滚落山谷”
等词句,形象写
出了敌人的可耻下场。)
②找出五壮士共同英勇歼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
得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
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的英勇杀敌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
③在这部分,你又能用什么样的词语概括他们的精神呢?
(英勇顽强、坚强不屈。)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他们英勇顽强、坚强不屈的伟大革命精神。
(4)英勇跳崖。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
望望还在
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屹立”的意思。
48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屹立”本义是像山峰
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指五壮士意志坚强,
不可动摇,突出他们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②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知道自己将要牺牲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
喜悦?谈谈自己的感受。
(他们为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经平安转移而高兴,表现
出他们高度的责任
感。)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
跳下深谷。战士们
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①找出五壮士是怎样跳崖的语句,你从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出什
么?
(从
班长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能体会出他不给敌人留下
一枪一弹,也表明了他跳崖的决
心。“纵身”“相继”“昂首挺胸”体会出五壮士坚
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②播放国际歌,引读。
师: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
产党万岁!师: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师生齐读:惊天
动地,气壮山河!
③同学们,此时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呢?
(五壮士的口号,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
忠诚。)
④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五壮士壮烈跳崖部分。
四 播放影片,升华情感
1.同学们看书上插图,这是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画面,此时你们最想
对他们说什么呢?
(敬爱的战士们,你们为了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的安全,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你们将永远活在
我们心中,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名字: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
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请接
受少先队员对你们的崇高敬礼。)
2.播放影片片段:壮士跳崖。
3.总结。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
49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鼓舞
着中国人民的斗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
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
山河同在。
课后反思
1.在教学“峰顶歼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可
以设计这
样一个问题“石头像雹子一样砸向敌人”中“雹子”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会说
“很大
很硬”,有的学生会说“砸人很疼”,你一言我一语就能把壮士们痛恨敌人,
不畏牺牲的精神表达得淋漓
尽致。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
去谈自己
的体会,然后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感觉,读出班长的“斩钉截铁”
和其他战士的“热血沸腾”。
板书设计
备课资料
一、狼牙山
狼牙山
,位于保定西北约50千米的易县境内。因其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天,
故名狼牙山,为易州十景之一的
“狼牙竞秀”。狼牙山东西、东南各长15千米,
面积为225平方千米。环山共有五陀36峰,主峰莲
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
均为峭壁悬崖,山势险峻。东、南两面稍缓,各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主
峰,“阎王
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非贴壁不可逾越。“棋盘坨”上有一小片开阔地,靠
南
面山崖旁有一棵古松,松下即是“棋盘”,相传为神仙之遗物。
二、五壮士的幸存者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
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
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
50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