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

余年寄山水
916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3: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密山一中-埃及新闻


伯牙鼓琴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学习重点】
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1.你知道“知音”这个词吗?它就来源于本文所讲的这个故事。想一想,“知音”是什
么意思?
2.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伯牙和锺子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
二、资料链接。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
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
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
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
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
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
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
1 3


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 无为为
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
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三、自主学习。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你觉得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该如何划分停顿?
2.你知道名画《伯牙鼓琴图》吗?请查阅相关资料画出你想象中的画面。
四、自主阅读释疑。
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
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请你试着写出以下重点字词的释义:
志:
善哉:
巍巍:
若:
少选:
汤汤: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五、问题探究。
1.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锺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什么,这
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 3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你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请你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如人物的对话、神态、心理等),用现代汉语改写这
个故事。
六、拓展延伸。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
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当你看见这绝弦时,
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3 3


草原
【学时安排】
2 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重难点】
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
好。
【学习过程】
一、课前积累。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 ;忍:指 ;天涯碧草:指 ;话: ;斜阳: 。
这句话的意思
是:
2.“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
这句中的“回味”
指 。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
指 。
4.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每年七八
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预习:按“六字诀”预习课文。
1.读:用朗读法把课文读 2 至 3 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划出不
懂的词句,想一想哪些字、词需要注意。
2.读:用默读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1 4


4.读: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中写了哪些场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原因。
5.读:仔细研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词句和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
感受。
6.读:速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三、预习展示。
1.自学生字,读写下列生字:
毯 陈 裳 虹 蹄 腐 稍 微
2.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渲染:
勾勒:
茫茫:
洒脱:
回味:
疾驰:
襟飘带舞: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4.自读第一部分(1 自然段)。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
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划出相关的句子,思考:
①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描写(
形,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
),再描写( )和( )的情
②写法上有何特点?
5.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
的?
四、反馈拓展。
2 4


1.强调注意读音及难写易错字。
多音字:蒙、好、行、似。 难写易错字:吟、貌、襟。
2.交流理解词语:迂回、洒脱、拘束、襟飘带舞。
3.我知道课文是从( )( )两方面来写草原的。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学习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场面描写,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1.读课文,我想到了下列成语:(至少三个)
A.含“草”字的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形容草原绿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形容草原大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D.形容热闹场面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E.形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按照(
先描写了(
形,赞美了草原(
)顺序,通过作者记述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
)场面,最后描写了(
)。
),
)情 )景色,再描写(
),歌颂了(
3.有感情地朗读 1—2 自然段,用“△”标出景物及印象,用横线划出比喻句,用波浪线
划出拟人句,并想想这样写的作用。
①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 ) 天空( ) 草原( )
②我摘抄了文中出现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至少三句),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A.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


4.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作者以地点转换为序,把事情与情感交织起来。我们可以从地
点、事件、情感三个方面理清文章的结构:(照样子补充完整)
A.地点:初见草原(
B.事件:赏美景(
C.情感:愉快(
二、理解课文。
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蒙汉同胞情深意长的热烈场面?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延伸提高。
1.展开想象,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列个简纲。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搜集老舍先生的资料,制作一份不超过 150 个字的作家卡片。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点滴感受。
假如你是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个精彩的瞬间?
)(
)(
)(



4 4


灯光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课文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
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表达顺序。
【学习难点】
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我会读写。
赞叹 微弱 注视 憧憬 阻击 璀璨 黑魆魆 聚精会神 千钧一发
2.我会释义。
围歼:
倚:
憧憬:
黑魆魆:
千钧一发:
璀璨:
3.我会填。
聚(
千(
)会(
)一(



自(
)天(
)自(
)地

4.我知道。
(1)王愿坚,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片小说《

》以及电影文学剧本《
1 3
》 《 》
》。


(2)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本文采用(
叙述(
二、设问导读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结尾又回到写( )。
)手法,由( )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课文的题目是“灯光”,你觉得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从文中找出标上序号。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
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灯光”作为课文题目,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1.学了这课后,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什么?请用笔写出你的心里话。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不仅是郝副营长,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无数英雄。推
荐阅读《黄继光》《董存瑞》《英雄儿女》《我的战友邱少云》。阅读完成后出一期缅怀革命先
烈的小报并展示。
五、自我检测
(一)写出词语我最棒(根据意思写词语)
1.精神集中地看。(


2.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3.形容珠玉等光泽鲜明。(


4.把敌人包围起来歼灭的战斗。(
(二)扩写句子我能行
2 3


1.灯照耀这建筑。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神鼓励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内容我知道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烈士( )精神,
说明( )。
3 3


丁香结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2.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3.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
如何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写出它美在何处。
2.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引用它有何作用?
4.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句话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二、结合字典等工具学习。
1.重点生词学习
(1)读写下列词语:
缀满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2)字词释义:
1 2


朦胧:
斗室:
毫:
参差:
三、合作探究。
问题 1:读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主旨句、富有哲理
的句子等)美在何处?以此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问题 2: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 3: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问题 4: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问题 5: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
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结
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 字左右。
2 2


故宫博物院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3.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同学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己进一步发扬民
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
3.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资料链接: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
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
你查阅资料,将你对“故宫”最感兴趣的部分写下来分享给大家。
二、自主预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liú(
傀儡(
矗立(
湛蓝(
)金



玉玺(
翊坤宫(
蟠龙(
额 fānɡ(




嫔(
修缮(
击 qìnɡ(
zǎo(
)妃


)井
上谕(
诏书(
金銮殿(
áo(



)头
2.读写下列字词
攒 宏大 精美 布局 边缘 湛蓝 矫健 肃穆 玲珑奇巧
龙凤呈祥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1 4


3.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
鳌:
斗拱:
朝贺:
肃穆:
迥然:
榭: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额枋:
鎏金:
御道: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故宫建筑群规模______,建筑______,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
独特风格。
(2)河上是五座_____的汉白玉石桥。
(3)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_____。
(4)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映衬,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读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做出回答。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故宫博物院的特征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介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用什么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重点介绍什么建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6)小结:全文按照参观游览的路线(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______向
________。从天安门出发  穿________ 进___________ 过汉白玉桥  来到前三殿:细
观________,略观中和殿出保和殿  走向内廷;略看后三宫:____、______、坤宁宫  进
御花园观赏景色  走出顺贞门、________ 最后登临_________鸟瞰故宫全貌(对照平面
2 4


图)。这也是故宫的建筑顺序。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
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
住 ,采用 说明顺序,运用 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
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
二、合作探讨
(一)读课文 5—8 段,思考下列问题:(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
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顺序是怎样的?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1)作者为什么重点解说太和殿?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六段中找出方位词,确定立足点。
运用空间进行说明,方位词的准确使用很关键,所谓方位词就是表示方位的词,如上、
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中等,然而确定方位词是有标准的,我们把这个标
准叫做“立足点”或“观察点”,离开了立足点就无所谓上下左右。由此可见,研究方位
词,便可以确定立足点。立足点有两种情况:不断变换立足点和立足于某一点。从本文来
看:从天安门到景山,立足点在不断变化,用的是“动点观察”。“动点观察”要注意一方
面恰当使用方位词,交代空间位置关系,另一方面恰当交代行踪的变化。如:从______往
里,沿着_____,穿过________。而写太和殿时,使用“静点观察”,如以朱漆方台为立足
点,写它的前面、后面、上面、两旁______。
三、知识梳理
3 4


(一)主要内容。
本文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用。从不同方面印证故宫建筑群“规
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劳动人民的
智慧。
(二)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检测
(一)找出句子中的方位词,写在括号里,并指出其具体的说明顺序。
1.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 )
2.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
乾清门以内叫“内廷”。(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
2.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



4 4


好的故事
【学习目标】
1.会读写 13 个生字词,反复读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学习重难点】
1.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学习过程】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鲁迅先生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2.注意一些生字的书写。如“漾”的部首为“氵”,右边上半部分“羊”的竖不出头,
下边是“永”不是“水”;“焰”的右下边是“臼”不是“白”;“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
以部首是“目”不是“日”;“骤”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
3.读过课文,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4.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
5.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6.这个梦有什么含义?
1 2


【学习小结】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
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
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
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
美世界的表露。
【精练反馈】
1.“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具
体内容说一说。
2.梦境是很难描述的,但是作者将梦的发生、展开、消散写得非常生动,读读下列句
子,说说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的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
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红锦)带织入狗种,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
退缩了。
(3)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
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2 2


花之歌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审美体验。
【学习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1)读写下列字词
苍穹 坠落 绿茵 祭献 旖旎 馥郁 琼浆 领悟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2)字词释义
苍穹:
孕育:
冠冕:
摇曳:
旖旎:
馥郁:
硕大无朋:
琼浆:
啭:
婆娑:
2.朗读诗歌,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共 7 段,从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看,可分为两部分。
1 2






段为第一部分。这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画。
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写花的形象。分别写
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是同
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二、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1.文章前四句歌颂了花的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文章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文章的最后两段表现了花的怎样的精神特质?
三、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再次阅读最后三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花的形象,说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你,为什
么?
四、练习内化。
本诗开篇连用四个比喻“我是……”,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请你也运用比喻的修辞,写
一写你心目中的“花之歌”吧。
2 2


江南春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
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
山郭:
四百八十寺:
楼台:
酒旗:
2.作者简介。
杜牧(803 年-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 26 岁中进
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
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
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
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合作探究
1.写了江南春天的哪些景物?
1 3


2.写出了什么特点?
3.江南美,美在哪里?你怎样理解“水村山郭”?你怎样理解“酒旗风”?
4.如何理解“四百八十寺”?“烟雨”指什么样的雨?
5.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你
猜测杜牧在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三、自主检测
(一)解释加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啼:
山郭:
诗句的意思:
(二)填空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合称为_______,以区别于
李白和杜甫的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_》。
2.绝句是唐诗 的一种主要体裁,它的特点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
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你是怎
2 3


样理解的?
3 3


京剧趣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徐城北的背景信息。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感受京剧的魅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感受京剧的魅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你了解京剧吗?请查阅资料将你所了解的写下来。
二、资料链接。
1.作者介绍:
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 年 10 月 20 日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
学院戏曲文学系。曾在新疆和河北工作了 15 年,“文革”当中被迫在全国游走了 22 个省。
粉碎“四人帮”后调回首都,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
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
行学术研究。著有《梅兰芳与 20 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 40 余册。经
常进入戏曲实践和民俗背景当中进行探查,经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多次获奖。
2.重点字词:
(1)读读写写:
控制 彻底 鲜明 虚拟 仆人 唯恐 凸显 无穷无尽 风雨不透
(2)词语释义:
绱:
戛然而止:
1 2


控制:
彻底:
鲜明:
虚拟:
仆人:
唯恐:
凸显:
无穷无尽:
风雨不透:
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读“马鞭”文中第一自然段,你从“彻底”“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2.读“马鞭”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从马鞭过渡到虚拟道具的作用是什么?
3.读“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这里的“奇特”指的是什么?
4.请你阅读感悟“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
着”这句话中的“您说得太对了”所表达的情感,并说一说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5.细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2 2


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1.了解开国大典的时代背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
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重点】
通过课文体会中国人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毛主席在你心中是什么模样的?请用一句比喻句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毛主席。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国大典举国欢庆,毛主席的激动和自豪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课文描写人民热烈欢呼和心情激动的语句中,你从中能体会到人民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 2


【学习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说出你的问题?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交流讨论,写出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狼牙山五壮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
牲的崇高精神。
【学习重难点】
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
的崇高精神。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文 1~4 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1)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他们是怎么完成的?
(2)将课文描写战斗场面的句子或词语用“________”划出来。
2.(1)五位壮士到此就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还要再入绝峰呢?
(2)再入绝峰意味着什么,班长马宝玉是怎么做这个决定的,其他四位战士是怎样做
的,用“~~”划出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 5~9 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在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可以划出来)最后是怎样跳崖
的?
2.划出他们跳崖时的动作,从他们的动作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1 2


3.说一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4.五壮士是中国人民的代表,歌颂了五位壮 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和精
神。
5.为什么课文前面称他们为“五位战士”而到了后边却变成了“五位壮士”,什么样的
人才称得上是“壮士”?
【达标检测】
1.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
全神贯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七竖八: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斩钉截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以“壮”字贯穿全文,为了体现壮士行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2 2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读写课文字词,并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2.引导学生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4.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角度,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扩充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角度,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扩充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入。
“我最讨厌两件事,第一件是说谎话,第二件就是下雨。6 月里,老是下雨。这么一
来,就是下了课你也出不去,大家只好挤在教室里。哇啦哇,哇啦哇!好像大雨一下把我们
三年级的教室变成了蛤蟆坑……”作者铁凝曾经这样讨厌下雨,但却因为一件新雨衣,她又
雀跃着盼望着雨的到来。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也曾有过类似这样“盼”的心情?又给你留
下了怎样的记忆呢?
二、自主预习。
1.写对字形:
袖 篷 缩 疯 瓦 柜 喧 甩 嚷 酱 唇 蹦 梯
2.词语解释:
(1)窸窸窣窣:
(2)嘟囔:
(3)瞟:
(4)玛瑙:
(5)斗篷:
1 2


三、学习探究。
1.文章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2.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其中你认为最生动的一处,说说
具体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
3.理解“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
落。”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作者原本很讨厌下雨,因为下雨的话“就是下了课你也出不去,大家只好挤在教室
里。哇啦哇,哇啦哇!好像大雨一下把我们三年级的教室变成了蛤蟆坑……”但是在后来作
者却说“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请反复阅读文中作者对雨景的描写,
说说作者变化的原因。
四、积累拓展。
下面这段描写富于想象,请你试着用你自己的语言描写雨后的场景。写完后与同学交
流。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
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
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2 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
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
象。
3.正确读写本课重点字词,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学习过程】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读写生字新词。
咆哮 嗓子 淌 沙哑 揪 呻吟 废话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想一想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句式上
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回答下列问题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②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1 3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当”。
3.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课文从几方面来描写?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5.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
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三、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划出课文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
座山。”思考以下问题: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
山”吗?为什么?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
为民着想的事例。
2.划出课文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
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思考以下问题:
①“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
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
3.划出课文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思考以下问
题: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②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
2 3


四、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
段。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五、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3 3


青山不老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 6 个生字:炕、肆、虐、踞、擎、淤。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
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本课的 6 个生字:炕、肆、虐、踞、擎、淤。
学习难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读一读,写一写。
肆虐
劲挺
盘踞
淤泥
归宿
荡漾
参天
领悟
风雨同舟
不紧不慢
三番五次
日月同辉
2.文中有许多描写老人外表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并写一写老人在你的脑海中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
二、合作交流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_______和生活条件的_______,义无反顾
地_______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
_______,造福于后代。
三、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四、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 3


五、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 归宿(sù xiù) 不禁(jīn jìn)
六、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凶猛_______ 荡漾_______ 恭敬_______ 险恶_______
七、选择句中合适的词语。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 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住宿)。
2.这位老人还有(雄伟 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 感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4.他将生命(变化 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八、根据意思写词语。
1.想象不到的不平凡事情。_______
2.非法占据,霸占地方。_______
3.比喻共同经历艰难困苦的日子。_______
4.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_______
5.比喻共同经历患难。_______
九、读句子,回答问题。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十、课外阅读
美的启发
我家住在古城一角,窗外有一块难得的空地,附近的居民竟把它当成了堆垃圾的地方。
怎么办?我制作了一个“禁止倒垃圾”的木牌插在那里,可人们连看都不看一眼。这里仍旧
垃圾成堆,臭气熏天。为此我们一家人伤透了脑筋。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妈妈嘀咕了一阵,然后兴奋地告诉我一个好主意。我听了,
2 3


乐得直拍手。于是我们全家一齐动手,先将垃圾铲成一堆,接着从河边挑来石块,砌 成一个
椭圆形的花坛,再糊上水泥,并在石缝处勾出十分好看的图案,又在花坛的垃圾上面堆上一
尺多厚的细土,栽上各种花苗,还就近挖来了两笼翠竹,种在花坛的东西两旁。一天工夫,
这儿完全变成了另一番景象。附近的居民_____没来这儿倒垃圾,_____纷纷把家里珍贵的花
木慷慨地奉献出来,为这小小的花圃增美添色。
春去秋来,昔日的空地已经是花团锦簇,翠木葱茏,成了古城的一角风景。人们工作之
余,便来这儿休息聊天,看书下棋。你瞧,一位小姐姐正坐在花坛边抚弄着琴弦呢!
窗外,飘散着动人的琴声;窗外,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窗外、小鸟在枝头欢乐地歌
唱……看着窗外那幅人与自然相映成趣的风景图,我蓦然懂得了: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
的人热爱美,创造美!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旧——_______
慷慨——_______
奉献——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1)以前,窗外的空地上,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如今,这儿变得______,_______。
(2)第二节写建造花坛的经过是:铲垃圾、挑石块、______、______、_______、 栽花
苗。
4.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3 3


穷人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课本中的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了解故事梗概,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5.感悟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并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入。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看到题目后,你们有哪些想法呢?为
什么用“穷人”做题目?“穷人”有多穷?课文怎样写穷人的“穷”?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
的“穷”……
二、自主预习。
1.读写下列字词。
汹涌澎湃 熄 掀 困 唉 湿淋淋 嘿 糟糕 嘛 皱 勺
2.字词解释。
蜷缩:
忐忑:
三、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2.你觉得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你写出每个部分所讲的故事梗概。
1 3

< p>
3.“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
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四、感悟“穷”。
1.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请
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3.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
孩子呢?
五、感悟穷人的善良。
1.进入桑娜的心理,体会她的善良。
读课文,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
思考:①桑娜在等待丈夫回来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②在不长的时间里,桑娜围绕收养孤儿的事想了很多很多,那么怎么读好表现桑娜这些
心理活动的语句呢?
③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你体会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品读对话,进入桑娜与渔夫的心理,体会渔夫的善良。
(1)找找:对话中几次写到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
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
第一次沉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沉默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
①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
②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最后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
2 3


③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
字词呢?
④“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这里两个
省略号,表现出怎样的意境?
六、自主检测。
1.指出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外貌描写 D.环境描写

E.语言描写 F.神态描写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2)“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 )
(3)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4)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
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
(5)显然,母亲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旧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
小脚。( )

(6)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2.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
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3.课文中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
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究竟是什么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
4.桑娜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看到丈夫的小船,天又黑又冷,出海打鱼的丈夫还没有回
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她是怎么想的?
5.在你眼中,桑娜和渔夫各是怎样的人?结合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说一
说。
3 3


三黑和土地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能够结合注解、古文翻译,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3.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识记文学常识:
(1)自由朗读诗歌,圈划出文章的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测:
《三黑与土地》作者是 ,原名
,河南睢县人,诗人。1946 年,《大公报》
》、《 》等。 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著有诗集《
2.资料助读:
(1)题目解说: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
生存的支柱,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
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略有改动。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
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
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再现了
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
1 2


方法: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内心中充满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
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标上一个小题目。
三、局部揣摩。
1.识形象: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
受。
(2)你最喜欢这首诗歌的哪些语句?请你静心默读,圈点自己喜欢的语句,思考这些语
句好在哪里?
(3)“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哪些含义?
2.悟技巧:
(1)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技巧?试举例说明(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2)本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2 2


少年闰土
【学习目标】
1.熟记 12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3.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他的特殊感情。
【学习难点】
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预习完成)
1.学习生字:
郑 拜 租 厨 毡 羞 撒 缚 猥 伶 俐 窜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其间、仿佛、便是、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素不知道、如许、先前
3.熟悉文本,说说文章写了闰土哪些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几件事?请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合作探究:
1.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探究。
1 2


2.闰土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
3.我们初次见面时是怎样的情景?
4.闰土和“我”不到半日就熟识了。第二天他给我讲了好多“稀奇的事”,从文中找出有
关部分,自由读文,并抓住关键词句批注、交流、朗读。
①闰土的特点是:
②把最能体现闰土特点的语句在文中标记出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四、当堂检测。
A.填空:
1.按课文填空。
( )天空中挂着( )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 ),向一匹猹( )刺去。
2.归纳课文有关内容,然后填空。
从闰土给“我”讲(
以看出闰土是一个(
B.缩写句子: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 )、( )、( )等几件事,可
)的少年。
2.狡猾的狐狸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
3.我们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4.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2


书戴嵩画牛
【学习目标】
1.识记、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注音与释义。
2.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信息。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4.感受苏轼的精湛的文笔,增强积极感悟的意识。
【学习重点】
1.识记、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注音与释义。
2.结合注释通读全文,知道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习难点】
1.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感受苏轼的精湛的文笔,增强积极感悟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
家戴嵩所画的《牛》的。猜一猜,他会说些什么?你还学过苏轼的哪些文章?给你留下印象
最深的是什么?
二、资料链接。
1.作者介绍。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
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
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
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
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
1 3


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
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
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重点字词注音与释义。
(1)请给加点的生词注音。
戴嵩( ) 拊掌( ) 搐( ) 谬( )轴( ) 曝( )
(2)请给重点字词释义。
处士:
好:
所宝:
锦囊玉轴:
曝:
拊掌:
搐:
股:
乃:
掉:
谬:
然之:
三、思考探究。
1.文章最后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
2.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戴嵩所画的《牛》中的情景。说一说:牧童见到这幅画,
为什么会“拊掌大笑”?
3.结合注释通读全文,看看作者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2 3


四、自主检测。
1.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C.(牧童)拊掌大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
B.(戴嵩)尤所爱
D.(杜处士)不可改也

(2)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处士笑而然之
3.这个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结合下面的《书黄筌画雀》一文,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
话谈谈你的看法。150 字左右。
书黄筌画雀
苏轼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
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苏轼文集》卷七十
3 3


书湖阴先生壁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
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
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
书:
茅檐:
无苔:
成畦:
畦:
护田:
将:
绿:
排闼:
送青来:
苔: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
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汉族,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
二、合作探究。
1 2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找出来并赏析这句诗。
3.“护田”“送青”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4.《书湖阴先生壁》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有哪些景物呢?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后
两句又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6.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检测。
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茅檐:
成畦:
排闼:
2 2


宿建德江
【学习目标】
1.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2.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请给下列字词注意并释义:
烟渚:
暮:
客:
旷:
二、带着问题读诗
1.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3.诗的首句描写了什么?
4.假如你就是诗人,在此景,你会有什么心情?
1 3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7.客是指谁?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三、达标检测
1.翻译:日暮客愁新。
2.翻译:移舟泊烟渚。
3.翻译:江清月近人。
4.诗中的“客”指什么?
2 3


5.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3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
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
【学习难点】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查找作者资料后完成以下填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

并称“苏辛”;与宋朝女词人
黄沙道中”是
作者对 的热爱和
并称“李辛”。“西江月”是 ,“夜行
图。抒发了
,作者是 代诗人 ,他与北宋词
。整一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
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
2.解释词语。
西江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1 3


2.词的下阕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 字
内)。
3.词中以(
)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
5.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7.这首词描写的是(
把黄沙道写得( )。
)季节,从( ),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
8.其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什么?
三、达标检测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

)。
2.填空。
(1) 词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季节的景象?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
(2)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岭上、岭下清丽喜人的景色。
“_________ __________”写的是岭上景色,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写的是岭下景色,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词人看到的景
物,听到的_______________,闻到____________,想到________ ______,感受到__________
2 3
),“夜行黄沙道中”是( )。意思是


和__________,词人那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
(3)词的下阕描写的是黄沙岭上“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变化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愉快感受。
(4)“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忽
见”既是因为__ ___________________,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
(5)你们知 道词牌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的图画,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词中表现了
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阕内容作分析。
5.上阕写诗人在夏夜看到明月高照,山林明亮,听到鹊声、蝉声、蛙声,闻到稻花芳
香,景色清新,在这个时候还听到出来纳凉的人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身处其中,作者感到闲
适、快乐。下阕写作者夜行遇雨,要找地方避雨,忽然见到了曾经见过的茅店还在老地方,
流露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3 3


夏天里的成长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课文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3.明白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
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学习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的成长特点,明白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入。
春孕育,夏生长,秋收获,冬贮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也会带给人不同的感
受,夏天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哪些事物能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受?
二、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1.读写下列字词:
棚 苔藓 草坪 甘蔗 瀑布 增 缝 谚语
2.字词释义:
蔓:
接茬儿:
三、课文学习。
1.请你说一说夏天里有什么在成长?
1 2


2.这么多事物在夏天里成长,作者是围绕课文中的哪句话写的呢?
3.作者在第二段中描写了夏天里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这些生物在夏天成长有
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4.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能看出生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5.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生物,写出这种生物成长的特点。
6.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7.读“柏油路也软绵绵的”,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软绵绵的?你还能说出像软绵
绵这样的词语吗?
8.“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
么?明白了什么?
9.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 2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俯、垮、不朽、情愿”等字词。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感受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4.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学习重点】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
【学习难点】
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感受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2004),我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
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
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
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臧( ) 腐朽( ) 摔垮( )
2.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疲备不堪(
永往直前(
) 迫不急待(
) 开僻道路(
) 藏克家(
) 不曲不挠(
) 峰芒毕露( )

) 头昏脑涨(
3.正确读写下列字词。
俯:
垮:
不朽:
1 4


情愿:
4.结合句意,解释划线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牛马:像牛马那样。
抬举:抬起往
B.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上托。
C.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D.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别人:指人民大众。
他: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活:肉体存在。
),它选自( ),是一首
4.《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者是(
( )诗。
三、思考探究
1.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2.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3.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第 1 节中的“死”与“活”具体是什么意思?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第 2-4 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第 1 节与第 2-4 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2 4


3.第 5-7 节与前 4 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4.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5.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各从哪方面对比的。
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人?你还能举出像鲁迅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吗?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试概括其中的三个。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请列举出来。
3 4


3.学了本文,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4 4


宇宙生命之谜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课本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
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学习重难点】
1.正确读写课本重点字词。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
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在茫茫太空中,人类是孤独的吗?在我们的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请
你查阅相关资料,将你的观点和理由梳理后写出来。
2.带着以下问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二、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读写下列字词。
谜 尚 氧 倾角 揭开 斑点 干燥 漠 磁 抵御 素 盗 培
2.解释词语。
1 2


沧海一粟:
3.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5.全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6.生命存在至少具备哪四个条件?
7.说说为什么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三、整体感知文章。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排除、比较、引述等方法,使结论更为严谨准确。试举一个例子分析
说明。
2 2


月光曲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
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
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贝多芬 26 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两耳失聪,但仍坚
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
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
往开来的作用。
2.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在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划出生字
词。
3.我先读了一遍课文,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我先是读准了它的音,又认真观察了它的字
形,然后尝试组词。我把自己学习的字词记录在下面。
生字 读音 组词 生字 读音 组词
4.熟读第九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茵(

激(
) 腊(
1 3
) 粼( )


菌(
微(
徽(
瞎(
割(





缴(
谱(
普(
恬(
括(





蜡(
盲(
育(
键(
健(





鳞(
霎(
霞(
烛(
蚀(





2.我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课文的好多词语,并能通过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幽静:
微波粼粼:
陶醉:
3.有不懂的词语写出来:
纯熟:
恬静:
苏醒:
4.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中展示你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月光曲》是谁谱写的?《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边读边划出相关
的语句。
三、课堂检测。
1.看拼音把词语写正确,相信你是最棒的!
lái yīn hé
( )
pǔ xié
( )
chún shú
( ) (
mánɡ gū niánɡ
)
qín jiàn
( ) (
yì lǚ
) (
táo zuì
)
2.根据句子的意思,概括词语,相信你能行!
(1)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2)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4)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2 3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
面上,霎[s
hà、chà
]时间[洒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
、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
云。[忽然、突然],海面上[刮、乱]起了大风,卷[
juǎn、juàn
]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
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
她睁[得、地、的]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像],
月光照耀下的(
1.在文中“(
)的大海。
)”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2.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画上“√”。
3 3


在柏林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入。
人在逆境和绝望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觉得什么才可以支撑着人们活下去?
二、自主预习。
1.读写下列词语:
举动 神志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2.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3.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
“她”好不好?为什么?
4.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5.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
呢?
6.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
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1 2


三、自主检测。
1.“老妇人”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数数?
2.作者写小姑娘“笑”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对老人举动的不理解。
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衬悲,渲染了老妇人一家的悲剧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3.试分析文中“他们”一词的作用。

4.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
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不超过四个字)
2 2


只有一个地球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莹、裹、篮”等生字。
2.能力目标: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
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习难点】
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下面的词语很重要,请你读一读,写一写。
晶莹:
裹着:
蓝色:
和蔼:
资源:
矿产:
慷慨:
贡献:
滥用:
基地:
目睹:
二、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的球体
___________的宇宙
________地滥用化学用品
________地开采
三、品读课文,想一想。
1 3


1.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样的感叹?
2.联系课文和实际,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母亲?
3.举例说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试着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某一事物。
四、重点句子赏析。
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
类做贡献的。
(1)“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准确地点明了______已遭受破坏,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
谨性。结合前文“矿产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
读者以警示、提醒。
2.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
的第二个星球。
(1)“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四十万亿千米”以外
的情况还不能确定,“至少”是“__________”的意思。
(2)这句话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
有力地证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五、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________
2 3


(2)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________
(3)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________
2.课文内容归纳。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以_______的形式,从_________ _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
阐明了人类的生存“__________”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_________。
3.阅读理解。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
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
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再生”的意思是_____,“不能再生的”的原因是_____,“本来”强调了
_____。
(3)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六、拓展提升。
请你结合文中提到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为“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编写几句
环保宣传语吧!(要求:符合主题,有一定的号召性;主题鲜明,语言简练,朗朗上口。)
3 3


竹节人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和集体交流,品味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感受美好的童年时光,绚丽多彩、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2.在感受美好童年的过程中,掌握读书方法。
【学习重难点】
阅读本文后,学生能在会心的微笑中感受游戏的快乐,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一些评
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阅读文章:
①说起童年,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②阅读《竹节人》课文后,想想范锡林笔下的童年是什么?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①读写下列字词:
豁 威风凛凛 疙瘩 棍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橡皮 雕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 屉
②字词释义:
豁:
叉:
俨然: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作鸟兽散:
虎视眈眈:
悻悻然:
酣:
鏖战:
赫赫:
1 2


3.归纳概括:
童年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
二、通读课文,感悟方法。
1.童年藏在作家的笔下,童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童年还藏在孩子们的游戏里。试想一
下,假设你生活在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年代,你会玩什么,怎么玩?
2.读文章,画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为什么?思考下列问题:
①你们见过竹节人是什么样的吗?文章的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②在文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竹节人?
③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这一部分会不会影响老
师的形象?是不是可以删去?
三、拓展延伸。
阅读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阅读目的,有不同的阅读关注。从下列任务中选取一个,关注
课文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介绍或讲述文字。不少于 200 字。
1.写一篇玩具制作指南;
2.介绍传统玩具的乐趣;
3.讲述课文中老师的故事。
2 2

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港版和行货的区别


北邮研究生招生网-提案工作报告


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美句


关于秋天的词语-通知函


粗心的我作文-集体备课计划


北川中学-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


天文常识-六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清明感想-广工教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