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首】专家深度解读学生“六大素养”,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

余年寄山水
926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4: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北京出入境管理局


【榜首】 专家深度解读学生“六大素养”,回答“教育要
培养什么人”

文柴葳 刘博智昨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
正式发布。该研究成 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
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
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 要点。各素养之
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
作用。根据这一总体 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
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分析这六大素养,可以 发现其中不少描述融入了鲜明的时代
特征。比如,在文化基础主要表现描述中就包含“能理解和尊
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
识和基本能力”“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 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在自主发展主要表现描述中包含“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
适应‘互联 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
信息安全意识”;在社会参与主要表现描述中包含 “崇尚自由
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
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 文化交流”等。
“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问题的回答和解
决,必须基于 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必须依靠科


学的思考和方法。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 涵的解读与具体
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课题组负责人、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 教授林崇德,带领研究团队承担这项教育
部重大委托课题,遴选和界定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也是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
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林崇德介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科学性、时代性
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为核心,充分
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据了解,该课题组会聚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 人员,在总
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国际
比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 、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
实证调查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
修 改完善,历时3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
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其 间,访谈了
12个界别的608名有代表性访谈对象,问卷调查了566名
专家学者、校长和企 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
录和大量调查数据。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 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
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

< br>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
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
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梳理 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发现这些教育方针相对来
说比较宏观,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 将它
们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
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素养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
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林崇德坦言,尽
管素质 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
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 育的实
效。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
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 准,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
阐述,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从而
深入回 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
标框架,将从多个途径引导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
等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林崇德表示,目前的课 标体现“能力为
重”的指导方针,重视工具性素养,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
值观等方面对学生 提出全面要求,但仍存在对素养缺乏明确
界定、系统阐释,对跨学科素养相对忽视,论述的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相脱离等问题。
目前,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对核心素

< p>
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的研究已经展开,重点基于核心素养
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 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不
可能专门开一门核心素养课程,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
教材与 评价。”北师大校长董奇认为,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完善
落实是系统工程,还要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修订 完善,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过程永远都是进行时。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
文汪瑞林 杜悦
日前,中 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
学召开。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 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指标
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 就这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记者: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十分关注,请介绍
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答: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
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
化课程改 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
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 生应具


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一是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 的
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
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 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
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
教育教学过 程中贯彻落实。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 、经
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
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 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
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
日趋激烈 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
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三是全面 推进
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
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 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
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
交叉重复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
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 质教
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
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
在价值定位方面,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
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 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
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
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 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
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记者:开展核心素养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中国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
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 为本,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
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 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
程严谨规范。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
发展对 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
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第三, 强化民
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
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 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
分体现 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相关研究过程
记者:核心素养研究的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 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
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工作历
时三年,联 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


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
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 思路,整体设计研究
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基础理论研 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
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 br>较15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
指标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 究,梳理不同时期党
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
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
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 把握各界对核心素
养的期待。课题组访谈了12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
卷调查了566 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
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
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60 余次,结合理论研
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
后,又召开征求意 见会20余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
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 题
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2014年7月,呈请教育部
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 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
会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行了审议。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
标准修订的 衔接工作,2014年8月,呈请教育部基础二司
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 管理
等方面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重
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 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
的方式方法。2015年1月,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了衔接转
化研 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落实方式。
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为确保核心素养的 科学性
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初,两次呈请教育部基
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 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局
和单位征求意见。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
门 的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市教育学会和相关
分支机构意见。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 线教育实践
专家意见。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指标
记者: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
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
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
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 力。核心素养


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
的综合 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
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 展是一
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
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 br>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 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
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
新六大素养,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文化
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
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
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 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
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责任担当等六
大素养均是实 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
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 br>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
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 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
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
相互促进 ,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
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 表现
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
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 求。


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
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 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
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
养是对素质教 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
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
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
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 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
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
育的实效。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
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 养
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
领域综合改革。
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
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
么?
答: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
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 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
系统化的描述。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
面把握综合素 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
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的


状况和水平。
落实的主要途径
记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
途径主要有哪些?
答: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
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 形成以学
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

东营人事考试网-婚纱活动


上海师范天华学院-福建二本大学排名


八月十五的月亮-无烟日宣传资料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打印


成都学院地址-物理学专业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泉州泰山航海职业学院


中国政党-易筋经图解


旧劳动合同法全文-元旦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