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书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秋天的作文300字-大连海关
读什么书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经典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
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
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
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
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
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展无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
的体会,也发
过类似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
看到的是如此之少。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
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
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
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
放中拓展视野,此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
“灵魂的壮
游”。或以为,生活是最好的导师,这话自然不错,
但对于经典阅读,我们想说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
虚构具
有更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创造更能象征
存在的本质,而由媒体构建出
的生活世界,有时更只是表象,
它的肤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实的世界。如果没有经
典思
想的烛照与指引,它们完全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
更遑论深邃。由此,透过现象,直抵本质,在不
出离历史细
节和人性真实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
所谓
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
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家和社会。而要做到这
些,了解
自己非常重要。但实际情形是,人恰恰最难自知,故“自知者
明”与“认识你自己”,
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人面前的千古
难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
它致力于一切假真和伪善的剔析,对集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
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
发现一个真实的
自己,从而疏浚心源,检点小我,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
习惯,然后从心底生
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
的高上的担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
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阅读过程是
一交流的过程,是一
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过人
书对话真正认
识自己。
而“浅阅读”显然不能达成这个目的。即使“浅阅读”中的“励志
阅读”,意义看似
很正面,但集矢于职场小说或名人传记,眼
下从成人到孩子,纷纷追捧这类书为经典,注意的多是外在<
br>的物质成功,譬如事业(主要表现为金钱的获取)、婚姻(主
要表现为金童玉女式的梦幻结合),
而非内在的精神成长;
且主角多是位尊而多金的工商巨子、明星大腕,这样的情感
太廉价通俗了
。它只让人看浪漫的童话,而忽视在汗水中欢
呼收割的普通人的成功才更具说服力,更忽视意志品德与抗
挫折力的养成对人性成长才最有意义,必不能像埃及作家阿
巴斯·阿卡德说的那
样,给人“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
或“从生命的深处增加生命”,相反,与叔本华说的“滥读”
倒眉
目相似。为防止“滥读”而造致的杰出头脑离开思想,叔本华
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贸
然去读那些正在爆红的大众书,
不管是政治、宗教的小册子,还是诗集和小说,用他峻刻的
话说
,“凡为傻瓜写作的人,总会有一大群读者。请不要浪费
时间去读这些东西”。他呼吁人把时间花在阅读
“具有伟大心
灵的作者的作品上”,他的意思是,“那些作者超越众人,他
们的声音值得你去倾
听”。
在此,我愿再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中
恳切的告诫:“经典作品是
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
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
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
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而
斯特劳斯说得更
加平实:“今人已无法与古人直接交谈,因而不能通过聆听循
循善诱的言说,来
接受其教诲和点拨;同时人们也不知道,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是否还能产生他所说的‘最伟大的心<
br>灵’,即使能产生,又有几人能幸运地与之在课堂或现实中相
遇。好在‘最伟大的心灵’的言说是
向今人敞开的,人们可以也
只能与那些心灵在其智慧的结晶——‘伟大的书’中相遇”。经
典就
是这种“伟大的书”。
阅读观念的树立
经典阅读
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
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
理解
得到延展与增值。
当然,要真正走进经典,首先须在观念上祛除功利的考校。
因
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精深与博大,经典可助人涵养精神,
拓展心胸,甚至成己成物,获得包括职场上的成
功。牛津大
学社会学家经过20年的调查研究,确认阅读对人职业水平
的影响要远超过电影、音
乐或社交。但它同时指出,这种益
处的获得有一前提,就是你必须出于爱好而读。他们的观点,
这种爱好能促使人体释放更多产生满足感的多巴胺,从而使
人更自觉地投身其中。相比这种精细的科学化
指证,中国经
典的教诲显得更简切可感,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但遗憾的是,这类教诲并未为人记取。因“古之学者为己,今
之学者为人”。“为己”者常能听
从心的指令,譬如在儒道先哲
的训教中,体认到道德的庄肃与自由的快乐,然后对照古罗
马奥勒
留《沉思录》的告诫,知道人应该过理性的生活,既
服务社会,又涵养个性,然后在对宇宙与人生、自我
与他人
的观照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为人”者只会想着用它做工具,
邀名射利
,求田问舍。当然,经典阅读在今天已不能带给人
多少实际的利益,但看看眼下《文学名著精缩》这类快
餐式
读本充斥书市,找中心找主题的全预制模式垄断课堂,就可
以明白,这种“功利阅读”的痼
疾仍在,上个世纪朱自清在《经
典常谈》中强调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道
理
,仍未被人了解。由此,成人的阅读会每每忽视细节与气
氛的寻绎,并放弃对过程的体验;孩子则多不知
,有时无中
心就是中心,正如古人的《无题》诗,无题就是它的主题,
而有的作品思想颓废,恰
恰是对健康的另一种向往,譬如《麦
田守望者》,还有那本被称为“现代少年启示录”的《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我们的意思,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
来就与实用无关
,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
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
br>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陀斯妥耶
夫斯基的小说与蒸汽机同时,今天蒸汽
机早已被淘汰,但陀
翁的小说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
不能太有目的,
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
目的,否则会很可怕。
其次,须在过程中克服求快
的心理。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
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
来,
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所以
经典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它坚持要
我们放弃通常的做法,放
慢速度,沉浸其中,然后去获得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宝贵经验,
还有我们
平凡人生所永远不能遭遇的崭新体验。公元397年,
圣奥古斯丁写了《忏悔录》,在书中他详细描绘了
自己精神
世界的剧变,戴维·乌林(Daivid Ulin)告诉我们,如果不静
下心来,细
细咀嚼,你根本无法体会其中切肤的渴求。至于
《罪与罚》这样的经典,大段的心理描写,与通俗小说有
一
明确主题和显豁线索全然不同的“复调”写法,更需人细细寻
绎才有所悟。
所以,现在人们开始提倡“慢阅读”(Slow Reading),主张不
仅在时间上,更在
心态上保持清静与闲适,然后走进经典。
其实,这原是早先读书人的常态。中国古人自来就多闲来读经,虽南面王不易的雅谈;在西方,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
阿伦特,也都有过惟闲者才是智者的高论
。当阿伦特在《黑
暗时代的人们》中说:“现实世界熙熙攘攘,纷繁复杂,一切
在我们眼前飞逝
而过,只有无所事事的闲逛的游手好闲者接
受到了它的信息”,她其实是在告诉人,只有悠闲自得同时越
然功利之上的人,才能真正读取这个世界最杳渺的真谛,并
保持阅读最高上的品质。故经典必须
慢读,也值得人这样慢
读。有此慢读,你才能体会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种“久已失
传的乐趣”
。
在此过程中,不要怕读不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经典阅
读尤其如此。设
定一个合理目标,如美国人费迪曼所开列的,
从18岁到80岁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人是可以大致读
完
经典的核心部分的。重要的是,经由经典阅读,你学会了举
一反三,见迩知远,实际上就获得
了费氏所说的“超越时空”
的能力。还有,不要怕读不懂,相较于人很容易毁于自己喜
欢的浅近
的东西,那种不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反而能让人经久
不忘。只有困难,才够挑战,才能精进,然后才如理查
德·罗
蒂《文学经典的启示意义》所说的,在不失去“浪漫主义的原
素”和“启示价值”的同时
,既“产生知识”,更“产生希望”。
最后我想说,全球化时代,相同的原因,使得世界范围内,阅读的风气在沦丧,但经典的魅力从未因此而消退。所以,
各位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就能体
会到“修身莫如养性,
至乐莫过读书”。这句话不是哪个学问家说的,是戚继光说的。
还有,现
代社会,带着阿诺德所说的“令人作呕的匆忙”,又
让人产生如吉朋所说的“群居无伴”的孤独,而读书
一如“串门
儿”,不用打招呼,也不怕讨扰,就可以与伟人交往,多好的
事。这个浅切的比喻,
各位能信任的,是杨绛老人说的。要
之,悠长的光阴,你读什么书,能决定你将成为什么人。当
然,如果你什么也不读,或者囫囵吞枣什么都读,我也不好
意思说你不是人,你只是一个太过粗鄙的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