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人才
云南公务员考试试题-观察日记怎么写四年级
我们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人才
日前,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
策”研讨会上,一
个高中学生道出了广大学子的心声:“如果可以的话,希望
新的体制可以对我
们稍微温柔一点,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和选
择!”
对此,我们认为,中国的教育
改革和发展,首先要解决
的是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明确改革的方向与目的,“面向
未来的中国
教育改革需要高瞻远瞩,需要确立新的教育理想
和明确的目标模式”。也正因为如此,为未来培养什么样
的
人和人才,怎样培养将是我们教育部门及教育者必须思考的
重大问题。
经过一
年多的考察了解,具体地说有良好专业的人,有
创新能力的人,有学习幸福感的人,有健康人格的人,会
生
活的入,将是未来我国人才需求的五大趋势。
趋势一:有专业技能
在最新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学生们报考大学专业首先考
虑就业前景。为了更
好地在大学期间就能接触或者技术实践,
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往职业学院就读的想法在上升。原因大多
p>
看中的是“就业前景”,但学生们不愿到职业学院学习,最
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对
于职业或民办学校的毕业学生不尊
重,不认可”。所以,有近五成的参与调查者认为,教育及
政
府相关部门应该快速反映市场状况,拿出解决办法,在近
几年内加大力度重视职业教育及技术的建设,提
高未来大学
生的就业率。现有的职业性学校,无论是技术标准还是种类,
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
需求,这与国家政策的引导有关。
1、而从企业自身看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零点咨询
集团社会公众事务研究总监范文表示,支持我国现在制造业
和服务业发展的高级蓝领人才,需求是非常
大的。零点咨询
集团2007年对无锡市的职业教育做研究时发现,当年无锡
市的职教生缺口是
8万人,在今年或明年,无锡市职教生的
缺口将是16.37万人。“可以看到高级蓝领,或者说职业教
育
的需求量非常大,”范文指山。
2、而在节后北京的求职高峰中不难发现,今年首场中
、
高级技工人才专场招聘会就吸引了很多人目光,高级蓝领的
工资待遇也相当可观。据了解,目
前,许多招聘单位开始结
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更加注重用人成本和人才的实用性,
盲目追求高
学历的情况开始改变。与此同时,高职、技校毕
业生具有动手能力强、技术技能过硬等特点,受到企业的
欢
迎。
3、而对音乐类求职的调查中,着重综合技能尤为突出。
比如:招聘中学音乐教师,要看专业技能水平、掌控课
堂及教学语言沟通能
力、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排练、宣
传等能力和文秘功底。对声乐、舞蹈、器乐、表演等综合技
能方面要求相当高。因为学校要落实教学大纲的音乐教育指
标,同时还要满足各年级各类学生的不同娱
乐和专业辅导的
需求,仅仅靠一技之长是不行的。另外受人事指标限制,用
人单位也很有限。个
别音乐院校聘用专业教师采用现场表演
和试讲形式,让领导、教师与学生打分、现场提问等综合评
定。事实证明了学好专业技术对未来就业是非常重要的,看
文凭但重技能是大势所趋。
据北京某人才市场的最新统计表明,在用人单位的需求
中,对本科学历人才的需求占32%,对硕士及博
士学历人才
的需求各占1%,而表明需求专科层次人才的却占了41%。
由此可见,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内容与培养,理论与市
场需求相结合才是教育真正发展的方向。
趋势二:有创新能力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创
新能力”已经成为对人
才的基本“培养目标”和“评判标准”。现实是,绝大多数
大学生能意识
到创新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于自身培养的主动
性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创新能力”对
于学生来讲,仍只是一个目标。
据了解,创造力倾向有随着高考成绩的提
高略显下降趋
势。一般而言,高考成绩佼佼者多为“死学”、“苦学”的“乖
学生”,他们的个
性往往较弱,创造力倾向也相应较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日前指出,教育的主要功<
br>能在于发展人的个性,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
逐渐使学生由全面发展变成平均发展
以及平庸发展,最后的
结果是,我国普遍培养出一批被称之为“老实听话、本事不
大”的学生,
“这跟我们过于强调全面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通过调查,各类院校所设课程多少年来都是一成不
变的。有些选修课实际技能只是点缀做样子,甚至根本就不
开或取消。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提升
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却
使学生生活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减退。结果是用几年或者更
长时间培养了
学分人才也培养了与社会相脱离的“新生代
人”。学生们说:我们所想的、想做的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
br>都没有给我们空间,只能按照学校规定的模式和内容来学习,
有时很痛苦,也很无奈,偏激、逆反
也是自然的,我们不认
为是大逆不道,都什么年代了,还象幼儿园式的管教,太落
后。我们想做
学习的主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社会。
上大学的和快要毕业的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很乐观,因为学习
的内容有的和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人生有几个大学时光,
青春和心血一分一秒被稀释,希望在
罗盘中模糊了方向。看
来,教育体制不改革、所学非所用,最后导致大学毕业卖猪
肉的现象还会更多。
著名教育学者、中国社科院教授李很直接地指出,教育
的目的最重
要的一点使“鼓励人的个性和尊严的充分发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我国人
才的创
新能力非常不乐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打破
目前这种穿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改为给予大学生自主招生相
当大的权利,以特色办学,或者可以允许大学通过多次选拔
而录取
学生,不能“锤定终生”,使学生也有自由选择的机
会。
另外,学生们不同程度地认为学
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
程结构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等都是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因素,
不少学生很
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
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趋势三:有幸福感
“培养什么人?我认为要培养幸福的公民。”浙江省衢州
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很干脆地说,因为现在的学生多数是不
幸福的,过大的学业、社会用人压力,使他
们越来越多地感
受不到幸福。
对此,“未来恐慌”的概念,也就是学生因面临巨大压
p>
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
心态。学生们认为学习的压
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且
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学生的学业动
机和
人格发展,导致认知渴望的缺乏性,学习内容空洞,竞
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学习失去快乐,
新鲜感过
于短暂,甚至导致学生厌学,厌恶生活,导致有些学生采用
极端手段来逃避学习压力。
目前“未来恐慌”的现象正在整
个社会蔓延。据了解,大学生平均每天上课和自学时间大概
在十
二小时左右。从学生学习的时间上就不难看出,属于他
们自己的时间太少或根本就没有,长期下去越来越
没有幸福
感,却是无奈和痛苦占据了心灵也写在了脸上。创造快乐地
学习环境和氛围才会使学生
有幸福感,才能使他们更聪明更
有创造力,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地成长。
而如今学习却变得
如此沉重,充满了压力、紧张,甚至
绝望。我认为,我国目前教育评价指标单一,教育主管部门
对学校过度追求表面达标率,而根本没有考虑现叫期的知识
层面和内容是否与未来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
接受知识的同
时并没有培养驾驭知识的能力,由此导致学生的“未来恐慌”
症。
对于“未来恐慌”现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特别
是高校要拿出适合学生未来生存与就业的政策和技
术标准,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社会必须改变观念,确立现代的成
功观,即成
功就是发展、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坚
持从低处开始,确信自己经过努力是充满希望的。
同时,我国还需要改变考试制度、改变学校管理、改变
用人制度,即打破惟高学历是用的怪
圈,为各类各级人才提
供就业机会。重要措施之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各类专
业的培训,大
力推广证书制度,使职业合格证书成为就业求
职最重要的凭证。
趋势四:有健康人格
是培养人还是培养人才?这个问题使很多教育工作者,
甚至是国家、地方的人才培养方针出现了偏差。
现实社会人本的要求在加强,教育方针应该从人和人才
这两个层面去规范和要求。“首先是
要培养人在这个基础上
培养人才,”往往是以人才的培养标准去要求人,以精英的
培养目标去进
行一般人的培养,但想要实现很难。
比如:音乐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强调实践性,注
重技能。相比之下文学修养、文化知识则较为欠缺,教学除
了大课还有“一对一”小课。这种特殊性方
面适应了专业特
点,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学生较强的个性。因为这种特殊性,
学生爱独立思考,习
惯于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遇事
不盲从,喜欢在舞台上展示自我,这种在舞台表演中锻炼出
来的自信在生活和活动中有时又显得格外自私和无知。从一
定意义来说这自信积累了演
出经验,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英雄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什么团队精神,宽容他人,热爱生
活等
等都不感兴趣。面对这样个特殊群体,首先是培养好基
础的人,然后才是人才。那么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是多元的,
除了在校接受老师的教育,其实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社会引导
也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
重要因素。
1、当你一次次被《感动中国》中那些普通平凡的人几
年或几十年默默无闻地
做着普通的平凡事业而感动落泪的
时候,他们的那种心比天大,爱比海深,任劳任怨,不弃不
离
的坚定信念和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倡导和学习吗!一个民
族的强盛在于一种精神的强盛,只有精神的不朽
,经济才会
发展,道德品格才会上升。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孩子
们敬重和感动的事,只是
没能够坚持去做。教育从身边开始,
无论在家还是学校,家长和老师都是无形的榜样和力量。
2、在剑桥,当学生们在钟声中涌向教堂接受博士毕业
洗礼那神圣的一刻,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荣耀和幸福
的父母们
同样在收获自己培养教育的成果。这种自尊会影响和激励孩
子们的一生!请问我们有多
少家长让孩子铭记一辈子的事哪?
3、从英国回来的专家讲到,在英国的学生教育中,要
求学生在碰到学校的清洁工叫说“您好”,就像和父母、老
师一样尊敬地打招呼;而反观我国的学生,
往往他们对于这
点还做不到。另外,有专家指出,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方
面,
我国的教育非常忽略习惯养成,美国小学生守则的第一
条就是“称呼教师的尊称或职位”,而中国小学生
守则第一
条则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我国这样的一种教育就只
能使孩子懂得一些概念,而
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从小学
基础教育开始就缺少了人文素质及养成教育的培养,那么后
来教
育再好、在全面也很难让学生们适应或做到。
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来确定学
校
教育的方针和培养目标,要更新我们延续至今的“培养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
陈旧的提法。“这是一个
不准确的、过度政治化的一个目标,使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
了建设者,
它夸大了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作用,而忽视
了人性和人文的发展。
趋势五:会生活
《大小眼看美国》的作者陈强提出,“中国为什么缺少
会
生活的人”?他从女儿所经历的美国教育体会,反思了中
国教育的缺失。他介绍了美国中小学的课程安排
:上午教英
语阅读、数学、科学、历史等主科,下午则上一些很有意思
的副科,如烹饪、裁缝、
理财、职业规划以及如何“带孩子”
等课程。
我们用大量宝贵的时间学习
着教条的、空洞的文化课、
理论课,实际掌握的知识到毕业也没多少,甚至有的还是什
么都不会
。我们的教学模式与实际需要、人文素质脱节,起
码的人都没培养好,何谈人才?
“美
国的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生活,而中国的教育教的
却是学会考试。”陈强说,在数学课学过的微积分、立
体几
何,在生活中基本用不上,“倒是以前不怎么重视的历史、
地理,现在常常作为人际交往的
谈资”。在我国,常常出现
考试的强者反而成了生活弱者的情况。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
目标应该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这就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
上
比素质教育更严格、更科学、更现代的教育理论,它主要
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校与社会相脱离、“死读书,
读死书,读
书死”的问题。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大学生志愿者们在高温炎热的库<
br>房、洗衣房,邓亚萍称之为“食品加工厂”的餐饮后厨、机
场、奥运村接待站等等场地兢兢业业、
高度负责、真诚服务
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特别是残奥会期间,有的高残运动员
由于生理原因滞
留在衣服上的残留物无法在洗衣机里洗,只
有用手或刷子搓掉刷掉„„可她们没有怨言,因为他们心里<
br>有崇高的责任和荣誉!谁说80后的孩子只会吃喝玩乐?谁说
80后的人没有精神世界?谁说80
后的学生是垮掉的一代?只
是社会根本没有给他们重视和珍惜自己的机会,没有给他们<
br>真正意义上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他们懂生活会生活才能尊重
自己和他人,才能有效地使发挥智慧服
务于社会。
这给我们重新理解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
系,打破它们之间的隔
阂和障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也为我
们怎样培养未来人和人才指明了方向。
所以只有我们
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完成了这个更新,
补上至今没有补上的这一课,我们学校的面貌才会真正改变,<
br>跟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学校一样,学生才能够有一个快乐的、
有趣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