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五年级上下册精读课文)

巡山小妖精
601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5: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生物会考试卷-大学生自我评价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1、《窃读记》说课稿
各 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板书)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 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
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 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
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 、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
对读书 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 ,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
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 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 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 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
教 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 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
的首席。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 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 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 ,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 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 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
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 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 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
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 后揭示课题。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 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 课后
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 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 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 研读、感悟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潜心赏读,品文悟情
抓住重点,体 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 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
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 “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好
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
妙。
1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发愁的
表情和 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 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
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 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
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 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
回归整体,拓宽延伸
俗话说“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 “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 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多看 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 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四个板块:说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
快乐 惧怕
窃读
这一板书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巧妙。从横向看,两个 是完全相反的词语;纵向看,两个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为这是“窃读”的滋味,点明了主
题,有利于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 线”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
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 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走遍天下书为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位置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在教材的P9―11,其中P9―10为课文内 容,
P10―11为思考、练习及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
本组 课文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本组课文是以“我爱读书”为专题的,通过本组课文的学 习能使学生感受到书能让生活
变得轻轻而舒适,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智慧。
品读课文,脑海中 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 漫长而孤寂的旅程,
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 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
船而行。
3.编者意图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年级的教学要求是“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有内涵的词句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
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走遍天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他 的
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 性学习活动。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认识“侣、娱”等四个生字,会写“侣、娱”等九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喜爱的语句,背诵第七自然段;
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原因,感悟读书方法。
5.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难点:
①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发;
2



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加强对学生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
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有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会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读书名言和读书方法,培养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
从搜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益于自身学习的知识的能力。
2.读书指导法
通过让学生读书,在读中学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读书加以 指导,引导他们对自己在读书中的方法产生思考。
四、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标点明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必须将 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文的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自身经验 出发,感受课文内容。我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论应该怎样读书,认识到只有将读书与思
考相 结合,才会有所收益。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 人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因此,课中应组织讨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使教育 目
标的顺利达成。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一共分三个课时完成。第一 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我会利用交流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品味情感,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第三课时,我 会在解决课后练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再次领
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完成本课所有的教学目标。今天,我说课 的内容是第二课时。我一共分了三个步骤来说本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我会用这样的导入语: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 的情感。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冰心先生童年时期读书的故事,
到艾肯先生对读书 的见解,都可以看出他们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到了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原因,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
习课文。
〖我这样设计导入语的目的是以名人的事迹作铺垫, 从学过的知识入手,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新的课堂学习当中。〗
2.我会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课后复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定好阅读教 学的“调”,即情感。〗
(二)体悟表达方式,品味情感
1.首先, 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爱读书的深厚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将会在这个问题 的牵引下细读课文,在读书
中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让学生学会在相关的语句上划上记号,在 语句旁作好批注。
〖这样设计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后,我会让学生分析作者用“假设”表达情感的手法。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相应得句子和段落,指导感受交流 ,如:第1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
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忠爱之情。
2.在分析本文“比喻”的修辞手法阶段,我会让学生阅读语段: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 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本你喜爱
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让学生品读语句,体会作者把书比作伴侣的忠诚,把书比作朋友的亲密,把书比作家的温馨,把书比作对故地 的依恋。然后,让学生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
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比喻的精妙。
3.在分析本文“反问”的修辞手法阶段,我运用交流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反问”的修辞手法。首先,我 会让学生阅读语段: 【你不会因为以
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意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 一切就弃家而去了吧?】
让学生说出该语句的言外之意,认为到与书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 情感更进一层。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解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三)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我会用激昂的语调对学生说,“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感受作 者的表白吧!”通过交流品读中的思维碰撞,以及对作者表达方法的学习,读好这篇
课文也就变简单了。
3



(四)扩展阅读,制定阅读计划
这一阶段的教学,我会让学生朗读诗歌《神奇的书》,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针对诗中描绘的书的 神奇作用,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
发表感想。最后让学生制定并说出自己的读书计划,这样的设计意图是 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宣泄、展现自
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
(五)作业设计
1.背诵第7自然段.2.完成课后“小练笔”.
六、说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书是:伴侣、朋友、家、故地……
一遍又一遍的读:首先 然后 最后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 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
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 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
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 ,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
大意是:从京 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 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
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 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 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 多古诗,
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
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 ,
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 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 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 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
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 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 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4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 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 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
读 сhóng;“还”读huá 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 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
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 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
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 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 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 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 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
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 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
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 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 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 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 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 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 ,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
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秋思》说课稿
老师们,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古诗诵读《秋思》。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 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
和行动 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 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张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学中,我运用音乐、画 面将情境交融,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自
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5



2、品味诵读法:
为了完成秋思的教学,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诵读来展开教学。
第一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读正确,读流利以至于熟读成诵。
第二次采用读重点词和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 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学生很容易说出:“一轮明
月嵌在蓝蓝的天空中。”我接着提 出第二个问题:“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
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 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
思》。接着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 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
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我让学生课下查阅关于张籍的资料。此环节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 资料,最后我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
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 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
年秋风 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 搜集的资料,我的总结、使学生充分
了解了张籍写《秋思》时的背景,为讲解古诗做好了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在“初读质疑”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诗题──《秋思》并把诗 题的意思给大家作了解释。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句抄写下来,你能从诗 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设计意 图:此环节我将诗
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词语,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 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再配以明晰的自读要求,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文本的 感知效果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
接下来,在“再读解意”环节,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或词语,体会作 者的意境”。第一组学生站起来说,我从“洛阳城里
见秋风” 感受到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看见了被风 吹落的树叶,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孩子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PPT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
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回答说,他的内心是孤单 、寂寞的,(板书:见秋风)诗人伫立在
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有 的学生说是家乡的明月,有的说是亲人,有的说是作者的母亲。是呀,在这洛阳城里,诗
人见不到家乡的 红柑树、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 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
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 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
第二组学生说,我从“意万重” 这个词感觉到诗人思绪万千,有许多话想对家里人说。恩,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有哪些 话想要
对家人说呢?学生回答:“张籍可能会说我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吗?”“他可能说你们过得好不 好?要保重身体。”“他可能会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
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想和家人团聚”“他可能会问 家人银子够不够用,要不要寄银子回来?”。我一听,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通过
朗 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这一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 ,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读后第三组学
生站起来说,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 所以“又开封”。是呀,这封饱含着意万重,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
把它发走啊。在发走 之前,他又怎能不开封呢!
3、悟诗情,入诗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 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 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生配乐朗读。)这时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这浓浓的 思乡
情里,很明显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接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背诵。大部 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种从“悟”
到“诵”进而从“诵”到“悟”的方法不仅可以 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总结:同学们,
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思乡情。
4、寻诗律,悟诗律。
这一环节,我扣住“思乡”由古至今,让学生感悟千古思乡情。
首先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1)教师引读:
6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 籍,古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A、师: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B、师: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马上相逢无 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
C、师: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 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
【设 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 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
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1)导语。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
(2)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 ,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懂得张籍思乡,古人思乡,今人思乡。】
四、说反思
这节课,学 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凄婉的背景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 缓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较
满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组枫叶落叶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很快的 走进了作者的心田。而将思乡的情怀,思乡的诗句,由古至今通过PPT演示
娓娓道来,仿佛引领学生穿 越时空,感悟千古思乡情。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也是相通 的,“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创新空间。”我希望我的古诗教学
课堂上学生会闪现出更多智 慧的火花。
《长相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 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
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
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 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
寒风朔雪 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 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
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 “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
跳,既反映出词人对 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 的心理。夜的静谧
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 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
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 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 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 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 词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
领会诗情,品 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 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 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 br>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 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 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 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 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 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
7



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 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 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
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 “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 以前学过的方法,即
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 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 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 走进纳兰性德的世
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 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 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 兰性德
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 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
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 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
诸 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 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
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 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
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
何 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 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 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 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
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 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
是一种 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6 、《梅花魂》说课稿
一、先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篇回忆录,以倒叙的手法给孩子们 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也就是“我”的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梅花身上秉承的坚强、
气 节正是老华侨的化身,也是老华侨眷念故土的寄托。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 记忆,追溯了我、外祖父关于梅花发
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有详有略,但无论是外祖父赠梅,望梅、 还是护梅,其实都是在揭示梅花身上蕴涵的魂魄,影响“我”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
的人。文中细致的描 写了外祖父爱梅花的每个动作、神情,让孩子们能在阅读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梅花,在梅花身上寄托了这 分爱祖国的情谊。
文章结构严谨,做到了前后呼应,首位相连。开头由梅花想到已故的外祖父,结尾是 看到梅花图而想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样不仅使文章结构完
整,浑然一体,而且还突出了文章的 中心,使我们不难发觉藏在梅花下的那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了解课前后照应,首相连的特点。
⑵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
念祖国的情感。
⑶ 情感目标:了解梅花的品格,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接下来看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感情。
4、教学难点: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二、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针对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本单元的文本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图文结 合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神情,勾画对应文本,来体会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对故土的眷念。
联想理解法:为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联系学生课外阅读的如王安石的《梅花》诗等名作,举例说说中华 民族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帮助学生体
味梅花傲雪的精神,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 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
读中品,品中悟:朗读是与文本对话的工具,教师 利用深情并茂地朗读,用饱满的真挚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同时激发学生朗读的愿望。在反复诵读品味
8



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用情感驱动学习,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 的,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秉性变成自己的,从而产生与主人公相
同的思索和共鸣。
2、学生学法有:
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倾听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避免了教师教学的单 一性,同时还不断丰富了文本的情感内容。
圈点勾画,谈体会: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是帮助学生体验情感 的载体,所以学生的体会都是在教师引导下从圈点勾画的地方中产生的。
三、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安排教学。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题文结合,写 法呈现,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语言导入:梅花向来都是文人 墨客笔下赞颂的对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诗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 的外祖父对
梅花更是情有独钟,围绕梅花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师板书:护图,送图,赠绢) < br>(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创设是为帮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主线,同时又有助于把握 课文重点,为进入精读铺垫。)
(二)、重点说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我把这一重点分成三不来完成
第一步:品花,悟魂。
文章既然以“梅花”为题,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品梅花,为悟 情铺路。课前学生收集了相关的写梅花的名句,对梅花有了自己初步的感知,课堂
上给他们展示自己积累 的机会,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炼梅花的特质。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寻找勾画文中描写梅花的词句,通过反 复诵读,让学生
紧扣关键词,从“冷艳、幽芳”,从4个愈和3个最中更深层次的体会梅花的魂既是梅花 的精神,也就是坚强耐磨的气节。在这一步的“品”中,我意在让
学生爱花,赞花,懂花。
第二步:品爷孙事,悟华侨情。
因为有了整体感知环节的铺垫,学生已经明了课文发生在爷孙 俩身上的五件事,这一步的“品”就是要学生从这五件事情中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体会
当事人的内心 活动,从而实现悟情的目的。
教学中,我将引领学生体会事件中主人公老华侨的不同情感变化。将五件 事归为“落泪、生气、郑重其事”三种情绪表现,同时把“品落泪”作为重点。
读全文,找找外祖父几 次落泪,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流泪?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根据生的交流侍机板书三次落泪。第一次叫我 读唐诗宋词时,
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流泪。此刻外祖父想到了些什么?由此帮助体会外祖父时刻牵 挂祖国,心系祖国的内心世界,同时在教师深情的朗读感染下指
导学生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第 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回国的消息时,他呜呜大声哭了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 br>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联想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第三处在送别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 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作了特写,让学生读
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生会想到外祖父老了 ,已无法达成回国的愿望了,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这一环节,紧紧扣 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几次落 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
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每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 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
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
对于文中其余两件事情的品读和感悟,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通过勾画重点词句去独立领悟,同时提示学生 可以把两件事做一个对比,从差异中体
会人物的内心。学生能从“训斥、玷污、大发雷霆”等举措和用词 中感受到外祖父的生气,对比先前的慈爱,不难领会出对“梅花”图的珍惜,更能感受
到老人对花的爱惜 之情。后来,老人郑重地将心爱的珍藏赠与我时,孩子们回忆先前的严厉,再读老人对花的赞赏,那么自然清晰地 理解了花与老人之间
的情在何处。
第三步,花魂寓人,品民族气节。
文本的精髓, 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文本的语言、内容、情感成为学生自己的特征,“让学生主动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 这是我本堂教学希望达到的
最终目的,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道理好懂,品质难求,所以这一步“品”一 定要是学生自主的“品”,主动的“品”,教师只能无痕的引。
所以,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老师用板书中的“花 —— 国”做引子,让 学生结合品花品情的过程去寻找为什么梅花能成为
国的象征?在讨论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学生会再次读 祖父赠梅的那番话,会和文中的“我”一起寻找具有和梅花一样特质的中国人,领会梅花身上的秉
性其实 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梅花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这样整篇文本的理解又成功浓缩到了 文题上。
这一环节以文本为起点,又从文本中拓展,学生在每一次寻找有梅花魂的中国人的过程中,在 每一次被这些人物的感动和欣赏中,把梅花的秉性也渐渐根
植在自己的内心里。
(三)、在给大家简要说说题文结合,写法呈现。
从题中的花入手,到悟出花魂一样的民族气 节,学生对于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已经心中有数,教师再次将二者结合,通读全文,让学生寻找文本的写作特点,引出“首尾呼应”,再次深化“主题”,明确花魂贯穿全文,承载着老华侨深切的爱国情感,承 载着千千万万中国人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四)、在教学的结语部分,我给学生一个畅想的空间,给 他们一次做英雄的机会,希望他们和我一起爱花、爱国、根植梅花的魂
9



(五)、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 最崇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
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最后说我的板书: 在板书设计中,所有的内容都在于揭示梅花魂之所在,不论是花还是爱国的老人,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属于中华民 族坚强不屈的民
族气节,也是我和学生们要去体验和追寻的目标。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梅花魂
花 坚强不屈 国爱
吟诗(流泪)
护图(生气)
伤怀(流泪)
送图(郑重)
赠绢 (流泪)
9、《鲸》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运用列举数字、 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向
学 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鲸》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
科学奥秘的 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 加以运用。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围度 ”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退化”“经验”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 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 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 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学 习重点、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在确 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此次向各位评委回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 我就谈谈学情以及教法和学法。
二、学情分析
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性的文章 ,并且能够做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
点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合理地进 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法,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 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
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
四、说学法
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 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在学习鲸的呼吸这部分内容时,
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 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学习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在电脑上画出它的样子,学生的学 习热
情很高。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更以这篇文章作为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 鲸,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 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 导思想,教
学环节如下:
1、复习引入
上可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课文一、二段, “谁来说一说,你都了解了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唤起学生的记忆。知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以< br>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鲸虽然生活在海里,可是他却 是哺乳动物,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7自然 段,思考作
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读完之后,我让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谈 谈自己的收获,并试着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学习,培养
10



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学完后,就让他们进行汇报,当他们谈到鲸的进食情况时,我通过多 媒体课件展示给他们看,以增强学生的
感性认识;当他们谈到鲸睡觉时的样子时,我让学生感情朗读,其 余同学闭目想象,然后将鲸睡觉的样子,在电脑上画出来,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
趣,另一方面也是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已很明白了。 < br>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用了多种说明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说明的方法呢?在讲完这部分内容后,我让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在介绍鲸时用了
哪些说明方法,将它画下来,并和同学展开讨论,然后我让 学生以一句为例谈谈,这样学习,学生对这些说明的方法的印象加深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让
学生用其中 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个句子,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增强了实效性。
3、积极思索,质疑问难 课文讲授完了,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我并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他 们,我让其他会的同学来充当小老师,让他
们也来尝尝成功的喜悦,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
4、网上阅读,丰富知识
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亦借此来扩大学生的阅 读面。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学生对鲸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谈
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 体会,使学生从各方面丰富自己对鲸的认识。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最后,我进行总结, 激励学生去探索,去打开大自然的奥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了解、去探索鲸的有关知识,我给学生布置 了两个课后作业:(1)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介绍鲸的电子手抄报;(2)以“鲸的自述”为题材 ,进行一次中队活动。
六、板书设计:
22 鲸
体 形: 大 (图1)
进化过程
种 类 :须鲸 齿鲸(图2)
生活习性:睡觉 (图3)
呼吸
胎生
11、《新型玻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新型玻璃》。我将分以下四大板块来进行说 课。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 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
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 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的 状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 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同时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教学难点为能正确区分各种新型玻 璃的特点和作
用。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文的内容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
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主要从教学过程的第 一个环节来体现,我将创设一个让学生推销新型
玻璃的情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问题教 学法,教师针对本课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理解课文,最终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 ,也更加深入的理解本课的知
识。在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会重点体现这种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 方法能使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去学习本课。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法有:合作交流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阅读法,培养学生爱学语文的兴趣,进一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有助 于学生在以后的自学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 的快乐。
11



三、说电教媒体的使用
通过制作媒体 课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课件是由PowerPoint制作,用于展示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以及在现代 生活中的应用。使课文中所讲的东西
不再只是凭学生想象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能亲眼看到,加深学生的印 象。在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中将有所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 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让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 的地方。
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把活动引入课堂,把训练贯彻课堂,提高阅读教学效 率,活化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 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以做推销的方式,介绍一种玻璃。看同学想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 个过程教师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要把这些新型玻璃推销 出去,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 些知识。(根据学
生的回答板书:怎么学?读课文、想、勾画、圈一圈、收集资料……)
学生 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学习方法)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 相互释疑。(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3、我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情况,让学生 想帮老师的家里选择一种新型玻璃。(这里教师运用了问题教学法)
4、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家里可以 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5、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给老师听。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 :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
对于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够突出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和爱好。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是采用了放射式板 书的形式,简洁,概括性强,把本课所涉及的几个新型玻璃都列举出来了,由“新型玻璃”出发,进而放射的推出 其他类型
的玻璃,更便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记忆。
在这次说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以 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是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13、《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 捕捞开放日的
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 “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
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 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
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 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
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 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 确、流利、感情地
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确定为:读中感 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
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 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就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地在说教在传授,而是要紧密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 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 、去探究、去积
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 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2



1、组织教学。
因为是抽签借班上课,第一次见学生。我先话家常式地让学生猜“老师喜欢什 么样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敢问敢答,不怕问错答错”,消除学生的
顾忌和紧张,拉近师生心灵 的距离,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导入。
采用师生互背“名言 ”形式,既让学生明白语言积累的重要,又在学生取得成功体验得到激励性评价,情绪高涨之时出示投影,赠送给 学生一段“名言”,
也就是文章的难句、中心句。然后让学生聚焦中心句并针对中心句质疑问难,从而激 发出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学习新课文,去主动探究答案的热情。
3、新授——研读课文。
①听读课文录音,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 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我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 br>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创设情景,让学生 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的双重目
的。“启 示”部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正反两面帮助学生领悟含义,突破难点。
4、总结。
全文 学完后,以自写“名言”的形式交流读书感受,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并充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既加深 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又进行了书
面表达的训练。
5、作业。
作业布置一为与自己 的父亲讨论,交流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受,既复习巩固了课文,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二为推荐阅读篇目《 中彩那天》(文旨类
同),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课外阅读 的良好习惯。
15 、《落花生》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 我要说的这篇课文《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他真实的记录了作 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
受到的教育。课文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他能使孩子从落花
生的品格中受到人格和价值 观教育,使孩子终生受益。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这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 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认字8个,写字6个,理解“居然”、“收获”、 “羡慕”、“体面”等词语。继续练习点画重点词句。
3、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 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重点难点有两方面: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 一段话。
这篇课文,我打算分两个课时来完成,这里我说一个课时。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
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 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这一转变,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 口,深
入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基本思 路是:设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发挥主体,让学生
自主读书—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 当堂组织辩论,鼓励各抒己见——设计扩展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这课的教学,我采用切入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1、指名朗读第一段,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说说“居然”“收获”是什么意思?“居然”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
2.教师小结:一片荒地,在我们几个小孩子的呵护下,在不经意间,竟然长出花生!这是一件 多么令人兴奋的事。请学生各自朗读这一段,读出惊喜
之情。
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重点段。在这篇课文里,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会从花生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在重点段的教学上,我采用的是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 、议议、练练。这里,我根据自身讲 课的特点,给他们调换了顺序。第一步,读读,引导学
生阅读文本,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个别 辅导,比如:生字词读不准音,不理解的句子等,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自由结合读。第二步:议议,
学 生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讨论各自得到的启示以及自己对这个启示的想法和看法。第三步:讲讲,对自己的小组成 员,结合生活实际讲一讲自己对启示
13



的感受(可以举出生活 中具有落花生精神的物和人,如:蜡烛、清洁工),感悟诚实做人,做有用的人的重要性;第四步:练练,在这里 ,教师可以将父亲
说的富有哲理的那段话制成课件,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反复阅读,达到背诵的目的。为 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学完课文后举行“实话实说”辩论会。
并紧紧围绕辩论题“在现代社会,你 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先让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接着请想做落 花生
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当主持人。来理解和体会 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受到教育。
为了更好地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本 课的教学设计两处使用了多媒体:其一是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显示花生的生长过程,
让学生直观了解 落花生的由来;其二是理解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两段话时,多媒体出示这两段话,既向学生提示了学习的重点, 又方便了老师指导学生
理解这两段话的意思和指导朗读,真正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根据 这一理念,教学时我采用开放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努力营造民主、
和谐、宽松的 课堂氛围,通过设疑、小组讨论汇报、朗读比赛、辩论会、读写结合、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 段,创造一种声、色、形
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积极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 读自悟、质疑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全面参与到探究
过程中,使学生动脑、动口、动 手,人人参与,覆盖面广,达到了大面积训练的目的。实现教学中多边活动的教学思想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 样化,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流程。
(一) 设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问:同学们, 现在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花生!你们吃过花生吗?喜欢吃吗?有谁知道花生的生长过程?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 呢?带着这些问
题去揭示课题,我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2、多媒体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
(二)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读书。
1、初读课文(用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形式)
2、检查本文的生字词,如“榨油”、“居然” “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3、整体感知,让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4、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在学生明确课文围 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老师提出几个问题:本单元
主 题是“收获”,在这篇课文里,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会从花生中得到什么收获呢?“在这几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 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
容,学习体会。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 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三)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
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学生汇报自学所得后,我相 机引导学生就词、就句、就段进行质疑问难。
1、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们,学习最可贵的是 要能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会有小进步,发现大问题会有大进步。下面老师要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
请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标上记号。这样,便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异 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质疑。
3、学生质疑后抓住重点学习课文。
(1)多媒体出示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两段话。
(2)让学生理解父亲 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 内交流,最后再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
(3)指导朗读:先让学生找出花生 与苹果、石榴的不同点,画出对比的词句,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推荐读、男女赛读、分 角
色读、小组读、评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以读为本,以读悟情。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当堂背诵课文,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 当堂组织辩论,鼓励各抒己见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学完课文后举行“实话实说”辩论会。
1 、辩论题是“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先让各小组讨论,各抒己 见,实话实说。接着请想做落花生那
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 教师当主持人。
2、辩论结束后,老师小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篇课文借“落花生” 来比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 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 名作家。
至于同学们是像花生一样默默的奉献,还是像石榴、桃子、苹果那样张扬自己,那应该由同学们 自己去选择。
3、 在充分辩论的基础上,让学生 以“我要做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二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
(五)设计扩展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14



课文学完 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道综合实践题:每位同学回家后,买上些花生。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尝尝花生,并与 家人谈谈有关花生的话题。
最后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说板书设计: 落花生
好处多: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
(物)最可贵: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春蚕、蜡烛……) ↓(借物喻人)
(人)最高尚: 实实在在、无私奉献(清洁工、老师……)
这一板书设计突出文本线索,简洁明了,抓住本文重点,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 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 信念,
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 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读,认识本 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 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五、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 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 “这位父亲的了不
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 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 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
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 读课文,初步感知。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 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
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 板块:细读交流。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 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
感悟: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 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
起。)2.画出文章当中 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 什么地方。3.指
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 ,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 :不放弃、 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
信任 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 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 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
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 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
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参赛选手黄丽 华。我说课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说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反思来进行说课。
1、说教材
《“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的 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
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 告中,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同时也明白了父母对
自己的两种极端断言,其实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性,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贴近。 课文一些语
15



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2说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有感情朗读课文。
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懂得感恩父母。
3、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亲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4、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 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
考。”因此,本节课我着力构建“读中悟,悟中读”的 “悟学式”教学法。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参 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5、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 习语文的方法,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
子 ,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 本,采用了“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6、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 四个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质疑课题(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三)理解学法,感悟父母之爱(四)读 写结合,情感升华。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采用了谈话导入,让学生了解表扬与批评,从而导出课题—《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生活走进语文,进而为整节课教学作好
思想和情感上的铺垫.。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中,我用了读一读,理一理,想一想,议一议的学习方式,放手 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把握文章,粗知文章大意,使学生对课文有个
初步的“感知”,理清文 章脉络。同时,有机渗透阅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有关阅读的方法,体现了“悟学式”教 学法所强调的“教
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也是难点。母亲的爱 是比较直白的,但要真正感悟到其中的含义也是不容易的。我从感悟这段话入手:母亲一念完寻首诗,
眼 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 上。我架设感悟这段话的连接点是“读
一读,理一理,想一想”使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从“眼睛亮亮 地”、“嚷”等神态、动作的描写,也感悟到了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充分体现 了“悟学
式”教学法所 倡导的“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的理念。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理性的,不易察觉,学生感悟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我架设的连接点是
“读一读,理一理”,读一读父母的对话,让学生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进而感悟“我”在童年时如何理解父亲的爱以及成年后对父亲之爱的清醒认
识。
第四个教学环 节是感悟父母之爱的进一步升华。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不能忽视,所以在这个环节 中,我给学生议一议,完
成填空。(无论是母亲的____________,还是父亲的______ ___,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___________,此时,我想对巴迪说:“_________ _。”)除了进一
步感悟父母之爱之外,还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知识,
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体现了“悟学式”教学法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的理念。
7说教学反思
优点:
我力求渗透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 学生在一个民主的课堂中学会自主,探究,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注重个性化阅读。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不足:
1、课堂教学缺乏激情。本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本身的缺乏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缺乏激情,自然地,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
2、忽略感情朗读。这节课,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 比较多,但感情朗读被忽视。比如在读到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两种声音时,没
能让 学生好好品读,从读中父亲的那种严厉,母亲的慈祥,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父母的爱。
3、引导学生不 到位。在备课时,我在备教材,备教师时,下了蛮大的功夫,但在备学生时,有所欠缺,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引导上显得很
费劲,学生的积极性没能真正调动起来。
21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1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我将从 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 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 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
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 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 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
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本节课我将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
他们在爱的情感中 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 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教学方法】 < br>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
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 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读、
个人读、对比读、 自读、默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本节课的关键。
我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1.名言引题,激趣导入(2分钟)
2.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20分钟)
3.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15分钟)
4.总结全文,提升情感。(2分钟)
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分钟)
环节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出示法国最著名 的大作家雨果说的一句话:“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 通过这一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一同走进这个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环节二、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
在“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环节中,总体上是分两部分进行的。
1.让学生细读探究 二、三、四自然段,通过读、悟课文语句,发挥想象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激发他们的我国古代灿烂文化无 限热爱之情。在这部
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圆明园中有什么?没有 了什么?”这一矛盾的变化,让学生细读探究五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激发他们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 比仇恨。
17



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环节三、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
抓住文结尾情感表达的空白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 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此时,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情不
可抑, 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此时我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让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
环节四、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这一节课的总结,我主要 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我是这样设计的: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但是,这把火 ,烧不毁英法
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 强精神。让我们时刻记住——(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
华)生齐读。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 然而生。
环节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本着作业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特点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的观
点, 因此我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板书的内容是 课文内容的“纲”,是课文内容的缩影,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情感。我设计了以下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2、《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狼牙 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
主力部队转 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 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为 主题,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战, 视死如归的
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 ,小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还采用了课件,网络等现 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 读体会,阅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
到本课的教 学目标,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 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 开始了本课的
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 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
壮士在顶峰用石头 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 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 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
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 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
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 。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 br> 18



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 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 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 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
这样做,为学 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 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
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 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 本段后,再讨论:
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吗?
这样使 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
生用 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 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
升华。
(五)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六)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既发 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的学生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5 、《七律长征》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 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 长征》是第 一篇。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
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 过去六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
的有二 ,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
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 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
个遥远 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 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 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
开放 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三、说过程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1.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上面说道,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
资料的要求是相符 的。上课伊始,我先播放长征这首歌,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长征中的故事, 在学生说出几个故事
之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长征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现长征的课文。它的作者是谁,
你了解他吗?引导学生读诗,交流 对毛泽东的了解、对七言律诗特点的了解,同时提出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 分享
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2.细读诗歌,理解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 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紧扣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 。、,不孤立地就字就词分析讲解。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每一句。在这里重点理解“只等闲、
腾细 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例如,在理解难点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利用 图片、板画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
理解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雄伟。接着出示练习题“五岭逶迤 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前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后半句把什么比作
什么,通过小练习, 体会比喻的精妙,想象的奇特,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难”以及红军战士 “不怕难”的乐观精神。
19



3.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体会诗歌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体会:一是,假设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把心放在情境中,设身处地 去联想,
自己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对待的?二是抓住“暖”“寒”等关键词句进行体会。三是 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我首先播放歌
曲《长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红 军在长征中遇到不仅是自然环境之难,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之难,更有党中央内部分裂之难,真是难上加难!“而不怕远征难”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我讲解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卒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一个
“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大渡 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
“寒”字所包 含的种种感情。此处教师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 朗读中去,而且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我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
要时, 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如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 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
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时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 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
淡,表现出红军的“ 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 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
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 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4.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在学生深入体 会诗歌情感之后,我及时出示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 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
六盘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 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引导学生
课外诵读,将语文学习 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 方面进行诗词积
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四、最后谈谈板书,“板书是浓缩的教 案”,在这份板书中,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 理
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6、《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 》是人教大纲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
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是对学生进 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分15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将全文分为五段。第一段 (第1至4自然段),主要写了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二段(第5
至10自然段),主要写 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课文的重点段,分三层。第一层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成立。第二层
写升国旗、鸣礼炮。第三层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人民政府 、毛主席的情景。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主要写阅兵式的
情况。既写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 雄壮,又写出了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的喜悦、兴奋的心情。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上的放礼花和 群众
队伍通过主席台的情景。第五段(第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了北京城。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地心情。在大会开始前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参加 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
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 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
情表达得更加 强烈。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课文安排在第十一册第二组,本组教学的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是要“设 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
情景之中,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二是有感情地朗 读。而《开国大典》对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是一个很好的范文,在本组的读写例话中,就以它
为例, 具体介绍了这种方法的运用。
本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50多 年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当时的情景是陌生的,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而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 立感到无比自豪、激
动的心情,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本教时利 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供情境,既有《开国大典》的视频,又有图片
和文字资料。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等 方法加以突破。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电影的视频片断。
20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那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畅谈。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课件出示):1949年10月 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
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
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 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画线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 汇集 擎着红旗 毛泽东 电钮 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 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课件出示):
3、自由读课文。
4、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课件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 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板书:大典前、典礼开始、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快速浏览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 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
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这一段,用“—”画出典礼进行的各项程序。 < br>(2)指名学生读出各程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在各项仪程进行中,会场情况怎样?并用“~~”在文 中画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
(3)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在 所划的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中,“欢呼”一词反复出现几次?并以“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表达了人们怎样 的心情?”的问题为导,品读:A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全场30万人一起欢呼起来。B 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2>在刚才所划的句子中,除了“欢呼”外,还有哪些词语反复运用了?
出示句子(课件出示),进行品读,并体会作者为什么反复用这些词语。
21



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30万人一起脱帽,一起抬头瞻仰鲜红的国旗。
30万人一起欢呼起来。
<3>比较体会几处写掌声的不同写法(课件出示):
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响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本段通过开国大典热烈、庄严的大 典盛况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党、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这种感情通过文中反复出现的“欢呼”、“掌声” 、“一齐”
等词语不断得到体现、加强。抓住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分析,有助于突破难点,同时也交给了学 生抓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情感的阅读方法。
3、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播放视频《开国大典》中阅兵式的片断及不同时期阅兵的图片)。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 ;为_________而________。
(4)学生齐读、指读、边读边鼓掌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整体感知,深化理解。
第三 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利用上段的学习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再加上音像的刺激, 感受并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的那种
激动、兴奋的心情。
五、作业。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式: 检阅部队 进场受阅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 地上……
大典结束:光明充满北京城
本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这样的特点:
1、努 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让学生亲近文本,理解课文时,默读、细读、品读等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 、精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 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就是引起
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 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
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 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练习、默读划句等教学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 与情
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 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3、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 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
国大典 ”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在学习阅兵式这一部分 时,给学生提供了阅兵式的视频
及各个时期阅兵的图片,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 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前
的时代背景。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有些内容,没有进行选择,显得重点不突出;有些内容直 接下载下来,不会改动,这些我将
在以后的教学中再加强学习。

27《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 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 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
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 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22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 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 求送回岸英
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 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
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 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 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 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我们从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 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⑵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 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⑶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走近毛泽东,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 学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
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所以“体会毛泽东丧 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 重点帮助学生学习
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 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
1、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2、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 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说学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 ,我不越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 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过动脑、动口、 动手
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身临其境,走入那个年代
一上课,我就给同学们 放映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音像资料,看了问:你有什么感受?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 通过课件,把形
象直观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录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声有色,让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 起伏而推进,与此共鸣,不但使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而且渲
染了与文本相符的悲伤氛围,为进一步激 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并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称“忠骨”埋下伏笔。
接着,用饱 含深情的导语揭示课题:在这历时三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歼灭109万多人,取 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这三年
里,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比海还深的情谊;在这三年里,中华无数的优秀儿女 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出示课题,让我们一
起读课题。
二、披文入情,领略伟人风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分成三步,一步一步,环环紧扣,引领学 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1、从“巨大悲痛”的细节描写中,感受主席常人情怀:
⑴首先让学生了解毛岸英:
这些优秀的革命烈士中有无数普通百姓子女,也有毛主席深爱的儿子──毛岸英。出示毛岸英的遗照,对于毛岸 英你了解多少?
毛岸英是一个极其优秀的青年,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年 仅29岁的毛岸英壮烈牺牲了,这封由彭德怀总司令亲手拟订的电
报带着噩耗送到了主席的手上,请大家 轻轻地读一读,理解殉职。
23



课前布置收集,注重课内展示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查找、筛选、整合、表达)的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收集交流毛岸英生平资料, 让学生感
受毛岸英是个极其优秀的青年,老来丧子何其悲痛,更何况这么优秀的儿子,把学生带入悲伤之 中。
⑵定向自学:
这个噩耗对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接到儿子牺牲的电报,毛泽东有什么样的表现,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在重
点词句下加上小圈,多 读几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 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游牧的读的效果的1/3。所以给每一次
读书提出一个要求,构 建好阅读话题,再加以建构解构,是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好方法。“接到儿子牺牲的电报,毛泽东的心情怎样”是 本课教学的一个中
心话题。
⑶交流分享学习收获:
在学生充分自学后,让学生畅所 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随机用引读的方式进行朗读指导,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伯纳有段至理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 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
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 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
的一种手 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认识升华的过程。重点指导品读以下语言:
①收到这封电报起,主席悲伤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悲伤得借烟消愁,读──
老来丧子,人生一大痛,已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这是剜心刺骨的通,读──
更何况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六个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读──
②是呀,这次怎么会回不来呢?怎么会牺牲呢?毛主席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的心在颤抖、在流血 。读──
③他多么希望岸英会马上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情不自禁的呼喊着……
是呀,课文就是这样通过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现主席悲痛欲绝的心情的。
2、从“痛苦抉择”的感人形象中,感悟主席宽广的胸襟:
⑴定向自学:
就是在这 样痛不欲生的情况下,两封接踵而来的电报却使主席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默读课文,想想主席面临的抉择是什么 ?他最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用笔画出来。
⑵引导学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⑶感悟主席宽广的胸襟:主席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
出示重点句子,反复诵读,引导探究感悟。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在学生 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采用对话与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
学 生采取多元的方式品读这些句子,让句子中的内涵留在学生的心田,使伟人形象屹立在学生心中
⑷反复 吟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是出于对中华儿女的崇敬,主席不愿伤害朝鲜人民的 情感,他强忍悲痛,顾全大局,
作出了这样的伟大的决定,读……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主席那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读……
3、从“艰难抉择”的矛盾心理中,感悟主席伟人风采:
⑴定向自学:
然而这个抉 择的过程对于主席来说,是那么容易的吗?自读7~10自然段,文章又是怎样刻画出主席的这种矛盾心理的呢?
⑵根据学生交流,随机点拨感悟:
①他多么想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呀!多么想让儿子的遗体归来安葬!这是人之常情。
②他犹豫不 决,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相见,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又怎能不黯然神伤?
本片 段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 字的感情表达出来,让无声的语言
文字变得有声有形。
③透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请你展开想像写一个片断,抓住主席的动作、神态等,把那一个难眠之夜的情景,具体描写出来。
在课文留白处设计一个写作练习,促使学生把本课的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应用起来。学以致用,而非“ 纸上谈兵”,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而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席当时的矛盾、痛苦的心 理。
⑶说话练习:
作为父亲,毛主席多么想(),多么想(),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 ),不能()。毛泽东是(),更是()的!
这个练习帮助学生把上下文融会贯通,充分理解主席当时 矛盾的心理,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由衷地发出赞叹: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24



⑷反复吟咏诗句:
尽管不舍,尽管悲痛,最终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以大局为重,做出了常人难以作出的抉择,读……
毛泽东是平凡的,有着与常人一样的情感,但更是伟大的,有着这么宽广的胸怀,读……
⑸小结:
文章又抓住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把他当时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
三、感情朗读,提升敬仰之情
毛主席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中国的劳苦大众。他的 亲人也为了革命事业相继献出了生命,失去爱子,这是多么悲痛呀!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
儿子的尸骨留在 了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胸怀比天地宽广。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
四、拓展延伸,活化伟人形象
搜集歌颂毛主席的歌曲。
阅读链接:《毛泽东传》。
“语文即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到生活中搜集歌颂毛主席的歌曲,阅读写毛主席的作 品,在班中交流,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
的提高。搜集、阅读中,毛主席的伟人形象将更清晰地 浮现在学生眼前。
【说板书】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我 设计的板书左边数着写课题,右边分成两块:悲痛欲绝常人情怀和不搞特殊顾全大局伟人胸
怀。
这样既简洁明了,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精读课文说课稿
第1课《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 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
了内蒙古大草 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 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 是关键。因此,我将此
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 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
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 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 部了
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 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 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
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 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 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 引读、
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 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
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 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 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
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 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 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 25



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 ;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
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 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
喜悦、快 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 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 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
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 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并把自己最喜 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 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
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 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
特点,最终 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 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 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
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 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
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 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 绿色快要流出。再让学生
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 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
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 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 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
“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 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
这样的美 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 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 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
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 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
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 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
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 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
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 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
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 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 老舍先生
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
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 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第3课《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 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
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 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 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 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26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 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 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
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 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 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
同个性 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 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
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 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
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 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
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 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 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
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 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 爸介绍白
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
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 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
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 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
国需要的人生观 、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 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 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
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 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 朗读
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 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
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 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 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 入地学习课文,
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 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 的
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 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
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 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5至17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
,也 。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 ,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 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并点评:爸爸赞 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27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 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
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 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
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 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 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
面貌 ,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 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
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 方去,建设祖国。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5、《古诗词三首》——《牧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 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
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
感到宁静。全诗 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 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 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
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 。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 课上,
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 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 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
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故事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和学生聊聊《八仙过海》中的八仙,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
(二)读熟古诗,“点词读句”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 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 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 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 生,不仅要读懂
28



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 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 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
情。
(三)自主研读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 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 了随性、自然。在品读
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 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
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 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 声的悠
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 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
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 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 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
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 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 的美好和那份
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 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
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 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
亦无非。”的自 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 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
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 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
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 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自然,也是学习 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 的的兴趣,然后由诗人
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舟过安仁》说课稿
一、说教材:《舟过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中的一首。《舟过安仁》这首诗,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
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 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 兴趣。
本组课文以“童年”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乐趣,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对童年的 眷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首诗集中刻画了一对孩童的聪
慧机智与行动中散发出的单单属于童年的童真 、童趣,让人心生向往与眷恋,学生对于这种感情的感受,为此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难忘童年”作了一定的铺垫。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诗积累,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 法。学生对于小组活动的展示也充满了兴趣,而如何顺应这种学情则
是教师所应该把握的。在《舟过安仁 》这首诗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首关于童趣的《牧童》,对于这种浅白易懂,充满情趣的诗歌兴趣浓厚。
根据这些相关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情,我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童的形象;
3、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课标中明确要求,诗歌教学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想象画面是关键,因此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想象诗歌的意境上。此外,在 这首充
满童趣的诗中,两小童的形象非常的鲜明、突出,怎么从诗句中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童聪慧伶俐的 形象,体会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和诗人那不曾泯灭的
童心,成为我这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及学法:
29



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 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读 法,
“以读促情、以读感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汇成学生知识、情感的海洋。 在教法的选择上,我 选择“以画入手,生发想象”,“以想为器,培养思维”,“以
说为主,锻炼口语”。通过对诗歌一层一 层深入的解读,感受诗人对孩童的赞赏与喜爱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童趣:
新课导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导入能奠定一堂课的基调,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
首先我 以学生身边的趣事入手,让生自由的说一说在他们身边发生的充满童趣的事,使这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
接着我总结学生的故事,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诗歌。
在引出课题之后,我及时的对课题进行分析理解,以便学生了解这堂课的学习方向。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诗歌,朗读是生命,怎么样一步一步深入的朗读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二层次教学。
第一层-----读正确,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朗读方式,达到读正确,读流利的目标。
第二层----- 读节奏,通过同桌互读互评,教师范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达到读出音律,读出节奏的目标。
一叶︱渔舟︱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并且我还在ppt上打出诗歌的节奏,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感知。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现代教育观主张更加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我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 法,使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深思。 第一步:
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首诗都讲了些什么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先别着急举 手,我们先回想一下,以前是怎么理解诗句的,
借助了哪些工具?我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一下借助那些工具来理解,然后再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步: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第三步:
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在这个环节过后,我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在这里我将诗歌分成两个层次进行理解,首先是第一层
A感悟童心:
在这一层次,我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此期 间,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进行了口语表达的训练。同时也更
加深化了小童那调皮可爱,充满奇思妙想 的形象。
首先提问【读着前两句,看着书本里的插图,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其次以【为什么在河上泛舟,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在想些什么?这两个小童又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连串发散性问题
让学生感悟到渔童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在 这时候,我适时的板书:天真稚气、聪明伶俐,加深学生的感受。
最后我追问,【看到这一幕,你 有什么感受?】【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告诉我们吗?】让学生在感受中朗读,读的既真切又有情。
B走近诗人的内心:
想象画面是第一个层次,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诗人内心的活动,动 态体验诗人对于小童的喜爱和赞赏,以及诗人不泯的童心。在想象的同
时,适当的加入朗读的成分,在想 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
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想象法,通过四个思考性的问题想象当时诗人的心理活动。
【第一个提问:我们 知道,这是杨万里在行船途中,偶然看见的一件事。有两个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却撑着伞。他心里很奇怪啊,想 要探个究竟,
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第二个提问:孩 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 大悟吗?】
【第三个提问:疑惑解开了,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 、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童的稚气、淘气、聪明。】在
这一提问后,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 我将诗人的情感以板书的形式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感受。
【第四个提问: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 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进而由这些想象去体会,去感悟童心、童趣。
(五)诗意结课,童心流淌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将和学生一起读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深化本课的主题,使学生的内心深处也时刻流淌着 那份童心、童趣。
《清平乐•村居》
30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 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
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 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 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 br>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 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
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 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
地反映出来 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 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 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 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 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
美。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日积 月累中,已经对词有了初步的接触,但对词的特征并不十分清楚,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词牌名、词题、上片 、下片等有
进一步的认识。为今后的古诗文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城区 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想像丰富,多数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想、说、议等方式 充分理解文本,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 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 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
读 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 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 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
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 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 活动中得
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 下教学思路:(一)、导入课题:
1、竞背诗词,引入课题。
2、读题,解题,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了解词人辛弃疾。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初读课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其他学生听读,然后评价。
3、看着屏幕齐读。
4、师指导朗读,读出节奏来
5、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 同之处?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间隔,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
叫上片,后一 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再次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就越有味。所以,就让我 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词。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 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小 组交流。
4、师生对话,全班围绕重点词句交流,并指导朗读。
31



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词描绘的是 一家五口人生活画面。在你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用书上哪个词说?
2、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 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 可为什么老两口
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感悟作者情感。
3、跟着音乐齐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升华感情
1、课文读到这,这首词都能记住了吧?试着背背。
2、课后练笔:改写这首词。
五、说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95%以上的学生能借助画面与注释,通过多种手段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80%的学生
能够背诵课文。 < br>2、了解了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
一、说教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六篇课文。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 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 童
年 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 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 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
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 br>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第二学段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
累语言。本课的重点是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 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自学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 童年生活画面,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本文为学 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学习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 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本篇课文亲切、随和、本色的,让人愿 意接近、感悟、收获。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营造情感基调。针对本班学 生阅读分析能力较弱的现状,我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来 逐渐加深情
感体验。重点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都充分调动起读书兴趣,体会童年 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程序
我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在揭示课题之后 ,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这个课题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然后根据课题的三个
词语展开联想—— 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被激 发起来。
﹙二﹚充分自渎,感悟课文
调动起读书兴趣后,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充分自
学后, 集体检查读文,解决学习障碍,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从而体会到,文章四个片段都是围绕骆驼队来写的 。
﹙三﹚品读感悟,体会真情
在学生读熟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请学生说说骆驼给 “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然后请学生交
流,其他同 学自由评价。在评价中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联系课文进行想象的能力 和有感情朗读能力。在品读
文本的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
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 复呈现的旋律主题,占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重复的只是形式,我想感悟会是一次次地在加深、在升华。整堂课, 学生主要就是
在笑谈趣事之时,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最后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 思考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通过前文的学习学生会
32



理解时间过得快,童年生活令人难忘,触景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四﹚课外拓展,总结全文
最后让学生伴着深情的音乐,来读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小诗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这诗与文是一个整体,会深深熔铸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随着
他们的长大,不 断地被回味、被领悟。我这样处理教学环节是为了体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性质。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第八课《童年的发现》
一、说教材: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以“童年”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它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文本主题一是科学发明发现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幻想;二是科学发明发现会面临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文本的语言富有想象色 彩,有思考的痕迹以及对话的真 切。反映了
儿童追根问底、求知若渴的特点和大胆的想象力。读罢教材 不难发现文章的1、2自然段与后文是总分关系。第一自然段统领“发现的过程”,而第二自然段
却统领 文中最后一部分“轰出教室”。
板书:发现什么——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想象)
当众受罚——被轰出教室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因此我把目标定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童年的发现过程,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自豪与愤懑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教学难点:
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完成,围绕着重难点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并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梦中飞行——咬文嚼字
(二)大胆想象——动手推算
(三)轰出教室——质疑讨论
一、梦中飞行——咬文嚼字
先指名一学生朗读这一段 ,(课件出示内容)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画出最能表现飞行特点的词。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随心所欲。
第一步先让学生说说随心所欲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随着自己 的心意很自由”等等都行。第二步让学生再次走进
文本,找出哪些语句看出作者飞行的随心所欲。找出表 示飞行的词语有:跃起、滑翔、盘旋。这时老师提供一个句式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说话:每天夜里做
梦我都 会飞,我学会了____,学会了____,还学会了____。第三步进行一个发散思维的训练:我还可能随心 所欲地做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每天夜里做梦我
都会飞,我在空中会像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我会像矍志 刚叔叔一样飞向了太空,去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第四步问一问学生你平时也会梦到什么?最后
再引导学 生齐读梦中飞行这一段。这样经过一层一层地解读与交流,对于“随心所欲”这个词我想学生已经烂熟于心了。
至于“请教老师”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从而体会作者的追根 问底和求知欲望。在这里就不细说。
二、大胆想象——动手推算
我是这样引入这一段的教学 的: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那么我想出名 堂来了吗?
1、找出“眉目”一词,是什么意思?文中说作者想出了什么眉目?具体表现在哪里?
2、动手推算这一过程。从细胞——草履虫——
3、可见思考得怎么样?认真、痴迷等,文中 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绞尽脑汁。这时让学生换词: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等。
4、 终于想出来了,这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引读这部分最后一句。这时再回扣总起句第一段,抓住“九岁、完全、独立 ”这三个词体会作者因为有了不同凡响
的发现而自豪的心情,近而引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作者的那种发 自内心的自豪感!
33



此时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感受到 了作者的特点。老师适时小结:其实发现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那是要善于幻想,有追根问底及求知欲望和丰
富想象力。
三、轰出教室——质疑讨论
首先让学生合作对话,其次问学生读完这一部分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很自然就会找到这句话 “我明 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
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 话的理解。因为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先查阅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的资料。最后再引导通
过 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小结:除了前面讲到发现需要有的精神以外,有时候 往往一个发现又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你也要能够经受得住打击,甚至于嘲笑和受
罚!
课的结 束,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感觉到要有所发现就必须处处留意生活 。说课结束,谢谢!
第九课 《杨氏之子》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杨氏之子》。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 闻孔雀是夫子
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 颇有趣味。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 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学生读通课文有困难,读懂文意有困难,感悟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体会杨
氏之子对 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文言文则更是难上加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和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我预设以下三维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探究停顿,读通课文,把握大意。
3.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 文,是对文言文最为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设的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 通顺、读
流利。并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探究停顿,读懂句子,了解故事内容。
鉴于本单元 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这篇课文又是文言文,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才可体会杨氏子的巧 言善辩,这跟学生的认知水
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预设教学的难点是: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词“未 闻”、“应声答曰”等,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 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并熟读
成诵,积累语言。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以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通过教 师示范朗读,学生模拟表演等让学生融入古文;以“朗读”为轴,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 ,情境对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美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 小的心灵。
具体怎样实施教学呢?我预设了如下教学流程:
流程一、揭题导入,迁移运用
课前,与学生交流平时曾经接触的常见的古文口语,如“善哉”“吾”“尔” “饭否”等词语的文白翻 译,并用这些词语进行简单对话。理解课题后,以古人的说话
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柳家之女”、“ 王家之子”等,然后学习课文。这样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 用,
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流程二、初读古文,读通课文
这是小学生初次 接触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这一流程的设计秉着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读为主线, 层层深入,以保护学生
的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关注两个多音字“为”、“应”和三个生字“惠、曰、禽”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 br>2.然后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程度,并引导其他学生围绕“是否读准字音”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不 正确的发音。
3.考虑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师进行示范朗读,通过 对比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4.在此基础上再自由练读,齐读等。
这 四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使学生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把课文读 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流程三:探究停顿,读懂课文
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 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这一板块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反馈交流时以文章朗 读时为什
么这样停顿,来检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孔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家的后面为什么要停 顿,通过探究停顿和结合注释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学有困难,还可以用文白 对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4



流程四、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这一板块立足语 言文字,将读懂内容、理解词句、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主要安排了以下3个教学环节。
1.品读孔君平的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的教学从以下四方面进预设。
①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②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③让学生想象孔君平当时的动作、神态来说说这句话。
④齐读孔君平的话。
2.感受杨氏之子对答之巧妙。出示句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这句话的教学分四步走:
①感悟对答之巧。利用对对子的方法,老师说孔君平的话,学生用杨 氏子的话来对。如,果——禽。君家——夫子家。君家果——夫子家禽。杨梅是君家
果——孔雀是夫子家 禽。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 品读“未闻”之妙。通过朗读比较:孔雀是父子家禽。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这两个句子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 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学文至此,师生小结杨氏子的聪慧,引出课文的第一句话,齐读句子。
③感悟反应之快。杨氏子聪明还表现在哪?
预设1:有礼貌;
预设2:九岁;
预设3:应声答曰:
A.可以换哪些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思维敏捷)——
B.师生合作演绎对话: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说孔君平话,生答杨氏之子的话。)
④再齐读文章第一句话。
 3.最后,回归整体,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这样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角色体验,模拟表演等教学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轻松 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了文言文
的情趣。
流程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为学生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这样一个聪慧过人的杨氏子,同学想去会会他吗?如姓柳,姓梅的去拜访该怎么说(迁移改文)

2.背诵积累。
A.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
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B.同桌对练,齐吟诵。最后配乐朗读。
流程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是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 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的特点描写
得惟妙惟肖。
尝试阅读《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 ,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不是学习的终结。我 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地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当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这样,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 了课外。
第11课《晏子使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晏子使楚》。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晏子使楚》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1课,《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本 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
35



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 ,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
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 部分,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晏子出使楚国的背景。第3——5自然段为第二
部分,主要围 绕楚王侮辱晏子安排了三件事情即: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却被晏子一一反驳的过程。第6自然段即是第三部 分,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
态度。
本文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第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 二部分详细记叙了事情的经过,第三部分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朴
实,适合积累, 能有效的丰富学生的语言世界。阅读楚王和晏子的对话,品味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晏子的魅力是本文语言学 习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因而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
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 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本文几处晏子回应楚王的侮辱的话的
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作为教者的我们帮助学生建构感性的认知世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达到积累、运用 就成为教学的重点。本文最大的教学价
值就在于训练学生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简析,基于对学生年龄特征的估计,以及针对编者编排意图 的揣摩,本课的教学我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 8 个字,会写 14 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侮辱、敝国、面不改色、尊重”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目标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会通过对话来刻画人 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品味晏子语言之妙。
目标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的尊严的。。
对于以上的教 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教学难点是:初步领会通过对话来 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理解晏子的智慧。
三、说教学理念
(★过渡语)对于以 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 是一门工具性和人
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以读为本、 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
言的过程。针对本文我认为让学生自己 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句,合作交流能有效地体会晏子巧妙机智应对楚王的侮辱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我
相信让学生自己学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也力求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四、说教学流程
(★过渡语)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真实展开我的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
(一)导入 (二)初读 (三)品读 (四)拓展 (五)总结
(一)导入板块 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生读课题,师介 绍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 孔子、孟子等。
3、从课题“晏子使楚”中,你知道了什么?(晏子出使楚国。)
是啊,晏 子出使楚国,那作者又是怎样写他出使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晏子去楚国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里我采用了开门见山法直接板书课题导入了新课,关注了课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即文眼 。从题目入手往往能生发教学的切入点,
因此,我刚才让同学说说你从“晏子使楚”这个题目中读出了什 么?引导学生说出晏子出使楚国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力图体现“课未始,已成基调”的教学节奏。
(二)初读板块
在初读板块,我要达成两个目标。一通过让学生用心地初读课文,教者帮助他 扫清阅读障碍。我主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予以重点指导。
纠偏字音:乘(第四声)机 枳(翘舌,第三声)大夫(注意多音字,这里念da fu)
注意字形:晏 辱 (都为上下结构)柑橘 枳(注意偏旁同为:木)
在字义方面,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查字典、查词语手册和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相机理解,比如侮辱 尊重 大夫 盗贼等
二是在学生初读过后,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我就是让学生说说文章主要讲了 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随机梳理板书,达成感知的目
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 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我主要着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对文章的把握,作为感知的侧重点,以 求学生初读后
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品读板块
(★过 渡语)这样子,我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36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具体步骤化的表述方式,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
细读第3自然段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标注出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的语句,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找出晏子回击楚王的话,自由朗读,根据提示谈谈晏子语言之妙。(让学生自由说理)
(3)晏子回击的结果如何?(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4)楚王开城门是无奈的,否则就要承认楚国是狗国,自己是狗王了。让我们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步: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第4、5自然段。
第三步: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第四步:总观全文,理解结构(3分)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设计意图 )这一板块我紧紧围绕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巧妙应对楚王侮辱充分展示学习的过程,让这一过程呈现板块状、 步骤化,让学生沉浸在语
言文字的世界里,不断地走来回,大力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在学生自我感悟 体验的基础上教者适时地作出点拨、指导,从而让学生对晏子是个怎样的
人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从而达 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四)拓展板块
(★过渡语)接着我就进入到第四板块的教学,巩固深化、拓展延伸。这里我主要安排如下的语言实践。
1、排练课本剧: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并给出每集剧本的剧名。 2、课外拓展练习: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 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
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而我恰恰相反。”说完闪 身让批评家过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力求内化语言,形成语文能力,发展语言素养。
(五)总结板块
(★过渡语)最后,总结全文,回应教学目标,这时候我这样做全课的总结: 本文通过讲述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给予巧妙回
击,维护了自己和齐国尊严的 故事。展现了晏子外交语言的精妙与机智。
五、说板书设计
(★过渡语)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第14课《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再见了,亲人》是五年级下 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 了中朝人
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 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
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 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
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 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
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2.教学目标
3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阅 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函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 的见解,
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则强调“突出教材要求”、“突出 学情特点”的两个原则。充分考虑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我班
学生具体实际的情况,依据课文“训练重 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
(1)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 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 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 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
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 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 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
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 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读——思——想象的方法:抓重点
词句理解课文,想想当时情景,体会其情感。
三、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采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 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1)学习文章通过具体 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今天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齐背课文4-6节,接着问“是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战士们的心”,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 )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按自学提示学习第一自然段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 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亲人。
(四)迁移学法,按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
学完三个自然段后,总结这三段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五)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感情朗读课文,师做简单资料补充,以激发学生情感,完成拓 展练习。最后再以两国人民深情呼唤结束本节课。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不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 会文章的思想。我设
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 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第16课《桥》说课稿
说教材:
《桥》是小 学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 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
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 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赞扬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 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
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以上要求,本节课中,我对老人的品质进行重笔描摹,除为学 生创造
38



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外,还鼓励学生勇于探究问题 ,积极启发学生理解问题,注重健全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在言语与思维的碰撞中真正“动”起
来 ,让语文课堂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 悟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有很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对洪水的肆虐和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的崇高品质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很难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说目标
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几点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通过听说读写,领会“多读感悟、读写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等学习方法,养成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
3、感受老支书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并从中受到价值观教育。
说重点、难点 < br>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 神。
难点: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选择恰当的 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
主要采用点拨引导、自主读悟,相互交流的方法,为学生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共享视频 等方法,使学生与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
思维的飞翔,练笔的尝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的能力。
说学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能力是讲出来的吗?不是!语文能 力是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朗读是学生内化语言最直接的通道,是教师培养学
生语感最重要的方法。” 因而在教学中,我主导“以读为本,以读促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通过品词析句,体味 作者的感情,把握
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 情感,读出文章的意、情、境。
说教具:
为了让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支 书的崇高品质,我将山洪爆发、重点词句等重要内容制成课件,以供教学相用。
说流程:
一、 谈“桥”导入,激发欲望
“对学生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始,我以 桥入手,引出突发而来的洪水,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中展示了自我,还打消了
学生与老 师之间的生疏,潜意识中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观“桥”品“桥”, 感悟品质
【我们说,每一个语言都表述着一种思维,表达着一种情感,所以对于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 维的训练,对语言的运用则是对情感的最好传递。因而,课
堂中,我就毫无疑问的选择了抓关键词,抓关 键句进行品读全文,感悟高尚。】
1、水无情,民惊慌。
(1)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让学生谈感受、看视频、有情朗读,体会洪水的无情与肆虐。
(2)看灾民惊慌,引窄桥寄托希望。
【设计意图:反复地朗读,只是为了突出洪水的嚣张,着重体现 水无情,民惶恐,为后文老人的出现做铺垫。】
2、谈支书,说感动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因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小过程。
(1)疏导撤离:默读7 ----13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紧抓重点字词,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体会。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读”, “自主读”, “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 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做
阅读的主人。】
(2)桥塌殉职:引学14---23自然段,通过抓动词,读句子,悟情感。
39



【设计意图:以感动为中心,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引 导学生品词析句,有的放矢地与文本对话,与老人交流,逐步体会老支书舍
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 ,力争让学生在自主的交流中,发自肺腑地朗读中,精神受到熏陶与感染。】
3、祭英灵、诉情怀:配乐诵读,渲染气氛,谈父爱如山,互诉怀念、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的过程,抓住 文本的“热点”,让学生感受到阅读
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 ,精神的积淀。】
三、深情赞“桥”,理解题意
激情的语言,引出老支书是座不朽的生命之桥,理解课题内涵,并齐读颂句,触动心灵,受到震撼。
说作业布置: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课后归纳总结这篇小说的写作特点,同时号召孩 子寻找生活中那些永不坍塌的生命之桥,使他们受到精神熏陶。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力争以学生感悟 为中心,以学生诵读为重点,体现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当然,在讲授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的不足之处,还望
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18课《将相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
荆 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 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
“和”的重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 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 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这一理论 ,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 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
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 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跳板 ,
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 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 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我 用《六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
和” 。
接下来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为了让他们做到读与思 相结合,我布置了阅读过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朗读之后,通过词语填空的方式对学生 生字词的学习进行检查,着重检查指导学生对生字音形的准确把握,如“诺”应读“nuò”,不读“ruò”; “璧”字写
的时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结构,要力求写匀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 。
40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华文化的传承, 应该且必须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可以这样说:识字写字永远是我们语文
教学的 起点!
紧接着,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二、走进《将相和》,三品蔺相如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件出示廉颇的话,学生先说说自己 读了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
为了帮 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和爱国”, 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
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 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
和璧就一块儿撞 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 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
演,读演 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 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
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让学 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所以第9自然段我采用了师生讨论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
“蔺相如明知秦 王不会授城,为什么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这一问,与学生的思维来了一个链接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
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同时,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 相如与手下人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
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课 件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矛盾。
品读将相和好。主要抓住蔺相如的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识大体;抓 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再谈廉颇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首先,回味故 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出示一道选择题,思考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不 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
密切的联系,其中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 )
A.起因 结果 B.结果 起因
学生思考后填空,并且讲出理由,这样设计是帮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理清三 个故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答案后板书:和——不和——和。
然后,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 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变化,结合视频介绍中国的 “和”
文化。
走出《将相和》,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我们的孩子推荐阅读史学巨著《 史记》,这部花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我
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 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这样的书,这样的阅读,我们无法拒绝!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 ,要读
好书,读整本的书。
再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和→不和→和”,简简单单一条线,一 目了然!它既向学生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地向我们说明了“和”
的重要性! 我喜欢这样的板书设计,因为浓缩就是精华!更为巧妙的是整节课至此可以高度浓缩为一个“和”字。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 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 br>2、努力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艺术是讲究层次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和”字,设 计了“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走出《将
相和》”这一递进式的教学过程。这样做,是为了逐 层递进,拉近学生与秦、赵两国,与蔺相如、廉颇之间的距离,通过文本的细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矛盾
冲 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升华到一定的认知高度,从而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 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
源。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 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强盛。
3、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读字, 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41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和 → 不和 → 和
第19课《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 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接触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 史
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 段落之一。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
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二、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 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完全可以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 ,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
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就仅仅只是停留在较浅层面,
兴趣也会随之降低,这就无法达到 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所以,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 著的
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 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
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 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鉴于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 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军情加以陷害,结果是借箭成功、周瑜叹服,
所以我在导入 中提问回顾了这些内容,紧接着由此揭示矛盾,让学生思考:起因和结果的截然不同,是靠的什么?
我 希望用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探究欲望,激起他们对借箭过程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 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上节课的 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所以我就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 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
线,组织教学。
首先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 ~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
妙算。同时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结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有个性地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其中,在随着学生的发言进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三方面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人物形象。
1、认识诸葛亮善识天文
通过品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和“第一 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引导学生了解到诸葛亮早已提前算好了天气,体会他的
神机妙算。
2、认识诸葛亮通晓地理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顺风顺水”、“一字排开”、“把船掉过来,船 头朝东,船尾朝西”等重点语句,明白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2



3、认识诸葛亮善识人心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 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听到后的说法、做法相照应,认识到
诸葛亮的神机 妙算。
同时抓住诸葛亮此时的一“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多种信息,进行理解的延伸,从而引发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分析。
(三)、总结延伸、鼓励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提倡多角度的,
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 展。”我想,通过这节课,如果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走进文本去感悟、
充满个性地去思考和表达、带着热 情去进入相关的古典作品阅读,就是最大的成功!
第22课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是课标 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是《人物描
写一组》中第一个片段,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题目为编者所加。这个 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
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 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塑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儿童形象。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兼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经 典之作。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咕咚、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等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小嘎子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 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
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 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1观看影片《小兵张嘎》,谈谈对你所了解
的小嘎子的印象:机智、勇敢„„ ( 借助电视剧《小兵张嘎》,和学生畅谈小嘎子这一人物,建立起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点,能一下子缩短本文与学 生的
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和高昂的兴趣中展开教学。) 2、揭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徐光 耀爷爷的小说《小兵张嘎》中的一个片段描写《小嘎子
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3、读课题,说说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他们之间是怎样摔跤的?结果又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1、 出示自读要求(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片段,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词语。 (2)想一想,他们是如何摔跤的?
2、 学生自读。做批注。 3、 检查自学词语情况。 4、说说小嘎子和胖墩儿是怎样摔跤的? (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一些生字的读音和一些儿化音词
语的读法,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环节3:研读赏析 (一) [(1)(2)(3)的顺序可以打乱,根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序朗读感悟]
(1)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这一句虽然写的是俩人,但也包括嘎子,什么词语体现了嘎子的特
点?(板书:虎势儿一站)
43



A:什么叫“虎势儿一站” “公鸡鹐架”?指名说。神态 是怎么样的?是一双怎么样的眼睛?手和脚又是怎么放的?请学生做一下动作。同桌俩人互做动
作。 读出老虎的勇猛,把这种逼人的气势读出来,更加虎虎生威些
B:这时嘎子心里在想些什么? 指名说
C:“虎势儿一站”,站出了一个怎样的嘎子?(板书:站——气势逼人)
谁能把你的体会放到句子里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感受这种威风与气势? 感情朗读: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读出威风凛凛的感觉。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 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A:这一招的主要动作是什么?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是怎么样的?
B:他为什么不来硬的?这样蹦来蹦去的目的是什么? 在蹦的过程中他在想什么?
C:从这招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的嘎子?(板:蹦——富有心计) (3)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
A:小嘎子 使用了最后一招——(板书:钩)为什么会用这一钩?(沉不住气)他想取胜的心情太迫切了,
B:这一钩,钩掉了什么? 交流:钩掉了胜利的希望、打赌的手枪、机警敏捷、逼人气势、心计
C:从这一钩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板书:求胜心切)
(二)导语:要是换 在平日里,机警敏捷、富有心计的小嘎子早就获胜了,可今天他的对手是谁?胖墩儿可是摔跤的——惯手。什么是 惯手?高手、能手
„„找出能体现胖墩儿是摔跤惯手的句子。
[(1)(2)(3)句一起出示,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特别能看出胖墩是惯手?]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几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
叉着腰说, “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这几个动作说明什么? 为什么能够说出这句话?
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抓住动作、语言谈感受 (板书:胸有成竹)感情朗读
(2)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为什么用塌,不用弯?为什么要合裆,否则就露了?鼓着眼珠
子,他在看什么?) 从这三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胖墩儿?(板书:沉稳老练) 谁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感情朗读 胖墩儿如此稳如泰山,真是难以
对付啊!
(3)出示: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搬不动他。 哪些词语体现出他 是个厉害的对手?(膀大腰粗:身体强壮;一身牛劲
儿:力大如牛;推拉拽顶:一个词描写了哪几个动作 ?说明各种招术在胖墩儿面前都——失灵了)
谁来读一读,把胖墩儿的实力读出来?感情朗读 ( 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形象,让学生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
和心 理活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环节4:拓展延伸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看到了 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少年形象。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徐光耀爷爷把这两位人物写得
如此鲜活,主 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呢?(主要是动作描写,兼有语言和心理描写) 那么第二次比赛,他们会比什么 呢?小嘎子会想到使什么巧
招儿呢?请大家课外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其他描写方式,展开想象,写一写嘎子 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比赛片断。 (小结作者在动作描写上的精妙之处,让学
生进行课后小练笔,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 ,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以上,我从教材、教学
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
说教材及课程目标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 七组第22课的一个组成片段。它通过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伸着两根指头
不肯咽气只为心疼灯 盏里的两根灯草,刻画一个活灵活现的吝啬鬼形象。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感受作者笔下鲜活 的人物形象;2、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新课程标准对5——6年级在阅读和 习作方面提出如下目标:1、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说出自己喜爱或憎恶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的习
惯,积累习作素材。
44



(二)说学生实际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接触过人物描写手法中的动作神态描写,这篇课文的趣味性也 能激起他学习的兴
趣。 但作为第一次接触白话文,有些词语他们会比较难理解。而作者在短短三百余字 中运用到人物特写、留有悬念、贴近现实的写法,五年级学生野兽知
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也不容易 理解到。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以及课程目标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儒林外史》以及吴敬梓相关资料,掌握“痰”、“侄”等生字词;
技能目标:1、读中感悟严监生这一入木三分的吝啬鬼形象, 2.品读鉴赏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 描写,学习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
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名著和激发写作的兴趣 其中重难点是:品读鉴赏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 节描写,学习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
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题引入
1.谈话导入,简介《儒林外史》 ⑴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爱读什么书?其实,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 学作品上,还有许多优秀的著作值得一读,尤其是古
典著作。鲁迅先生就非常推崇一部长篇讽刺小说,甚 至连自己的写作风格都受影响。知道是哪部小说吗?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
离,通过询问他们平时读什么书激起他们的注意力,同时随老师 进入文本。关注古典文学名著。
“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就像我们常说的李秀才,王 举人之类的,这位姓严的监生原名严致和,他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出示课件,
让学生了解 “监生”、“贡生”、“举人”等称号)
3.感受“富有”。
⑴ 说道有钱,他可有钱啦! 这是《儒林外史》中描述的:屏幕出示句子——“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 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指
名读。
⑵ 什么感觉?(家财万贯啊!富得流油啊!富可敌国啊!) 是啊,在那个时代,10两银子,就够一个普通人家 一年的用途了,所以,用现在的话说,
严监生绝对是个——(大富翁,大富豪)
二、初读,感受严监生“吝啬” 1.这么富有,他是怎么过的呢?全班齐读一遍课文。 读完后,你对文中的那些词不明白?弄懂了这些词之后,谁能来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了解到这件事之后,你对主人公严监生有什么感觉?
3.感受“病重”
⑴ 是啊,当时的严监生病得可实在不轻。指名读。
⑵好重的病哪!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奄奄一息、病入膏盲、气若游丝、油枯灯灭、危在旦息、无可救药)
4.对话小结:是啊 !按理说,一个像这样的垂死之人,此时想着的应该是如何交代后事。可是,此时,严监生念念不忘的却是(两茎 灯草)。两茎灯草值
多少钱啊?跟他的万贯家财相比,那简直就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天地之差、微 不足道、沧海一栗、大巫见小巫)你说,这是多么反常的行为啊!这
是多么可笑的人哪!这就是吴敬梓笔 下千古留传,臭名远扬的吝啬鬼!
三、精读、品味“绝妙”
1.严监生的形象之所以能 深入人心,不仅归功于作者吴敬梓绝妙的讽刺风发,还在于其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
小组活动:作者 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1、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教师范读,故意漏读“总”,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听,通过教师范读的变化,体会严 监生的心理。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从字词中理解人物的心理的方法。
△ 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 把头摇了两三摇
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动。
45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2.这些都是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你们就读划红线的句子,其余的我读。
3.小结: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紧紧扣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展开细致的描写,就叫细节描写,拍成电影 的话,肯定是一个特写镜头。
4补白语言交流 ⑴ 当大侄子猜测,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会说什么呢?——
⑵ 二 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眸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 了几摇,越发指得紫了——
⑶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⑷ 最后,赵氏道出他的心声,挑掉一茎灯草后,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小结:看来咱们写人哪,还得联系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
设计意图:打开学生思维视野,活跃思维,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手法。
7.既然说话不行,那心里想想总行吧!把这些话都改为严监生的心理活动,这样好吗
(六)说教学反思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的改善,应用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教学创 新、资源应用创新、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等。
在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使我更关注到学 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设计中更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应用后的教学效果,学生对
这 种新形式和更美观新颖的课件表现出新奇和兴趣,学生的教学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教学创新、资源应 用创新、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新的技术带来了教学的革命,在教学设计和资源采用中都得更加考虑到与学生的 互动,学生的兴趣,
学生回答问题的预设等等,交互过程本身是学生课堂主体的体现,同时也形成良性循 环,更加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的发挥。
《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说课稿
一、解读教材
《人物描 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七组的22课,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 专题,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刻画了一
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本片段 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 写,向我们
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 的人物形象。课文分别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展示
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作者写王熙凤的出场是 《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标要求五年级的学生要具有初步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鉴于此,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搜集、向别人请教等等的方式获取大量 有关
《红楼梦》的史料。学生在初读课文和课前交流搜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对课文的这段故事情节有了 一定的了解,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上又不是很
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自豪感更需要老 师的引导。因此,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A、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辉煌、苗条、气派、可怜、敛声屏气 、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B、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2、通过查《红楼梦》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王熙凤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读悟情和仿写法这二种方法进行教学:
以读悟情:
46



“以读为本”,因此在本课教学中 我以“以读悟情”贯彻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细细 品味其用
词的精妙。
仿写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 ”,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在第二课时设计了“仿写法”: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
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 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 未来的文盲,不再
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
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 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体会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我还让学生观看剪辑自电视 连续剧《红楼梦》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片断,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家笔下 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以“你读过《红楼梦》吗?”引入课文的学习,汇报交流 搜集的资料及自我感受,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质疑。然后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导读课文。这样,
有利于 体现“学由疑开始”,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后,教师再简介《红楼梦》,以帮 助学生更加了解故事背景。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初步地理解了《红楼梦》的 大概内容后,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进一步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特点。为了突出她的特点,我让学生练习朗读, 使他
们在读中学习表达。同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在初读课文和学习完生字词后,我再让学生 欣赏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
黛玉》的片段,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 一人物形象。看完后指导学生说一说王熙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的设计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
表 达能力。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三)、直击重点,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探究人物性格
从正 面描写认识王熙凤。就在学生高谈人物形象之后,我再让他们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王熙凤外貌、语言、动作 的句子,进一步仔细感受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性格。在学生划出她的服饰和容貌的词句之后,我再提问: 从作者如此浓墨重笔的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就在学生充分感受了王
熙凤雍容华贵、珠光 宝气、贵族少妇的形象后。我再让他们练习朗读,细细体会作家用词的精僻。
在学生初步体会了人物形 象之后,我再指导学生领略她的说话艺术:在出场亮相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出场,用他人的恭肃严整 加以反衬,张狂
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表现她的泼辣,又说明贾母对她的宠爱。在教学此部分时,我 主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这样的设计旨在培养学
生的想像力。
在进一步理解了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后,我又引导学生学习她在贾母面前夸黛玉的文段,此段乃传神之笔。通过换词“标致”去掉词 “真”和体会“才”字去学习她
说话新鲜、得体、动人,字字句句都讨贾母欢心的特点。在充分认识和了 解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之后,我再指名学生一口气回答我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
手足无措中去感受王熙凤 对黛玉的关怀备至并不是真关心她,而是善于奉承,随机应变,表演给众人看的一场戏罢了。
从侧面描写再次认识王熙凤
通过正面描写,让学生认识了王熙凤后,我再指导学生从黛玉的心 理活动和贾母的笑谈这二个侧面去了解她,从中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王熙凤地位特殊、深
受宠爱、性格泼辣 的特点。林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和评价从侧面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性 格特征的刻画。
五、拓展升华,巩固人物特点
在学生对全文的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理解后, 我再通过“你心目中的王熙凤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点:我先安排学生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再回答,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学生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 思维和合作精神。
七、板书设计: (略)
我从语言、肖像和心理方面去突出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形象,再用一个大大的问号引发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写 作方法的多向思考。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
既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发 展了思维。
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47



一、 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 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以了解不同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为主题展开。《自己的
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 季羡林 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 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
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 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
赞美之情。本文不 同于一般的写景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 因此,我结合本单
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 到启示与教育。
由于本文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文本,我将本课的 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由于学生对德国的民俗 风情比较陌生,对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 统一,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引悟法。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
料—质疑引入课文—把握 重点读议结合”,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图文结合法、情境设置法”等。
学法上, 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 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1)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 (季羡林)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语
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在那篇课文里,我们了解到季羡林爷爷 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教育我们小学生要多读书,告诉我们写文章的好方法。今天
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 一篇文章。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了解同学们还收集了季羡林爷爷的那些资料,说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展示自己收集的“季羡林与德国”的有关资料。
我于19 35年10月31日,从柏林到了哥廷根。原来只打算住两年,焉知一住就是十年整,住的时间之长,在我的一生 中,它仅次于济南和北京,成为
我的第二故乡。哥廷根是一个典型的大学城,大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德 国学术史和文学史上许多显赫的名字,都与这所大学有关。 哥廷根是个小城,
全城每 一个角落似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仿佛踩过每一粒石头子,不知道有多少商店我曾出出进进过。看到街上的每一 个人都似曾相识。古城墙上高大
的橡树、席勒草坪中芊绵的绿草、俾斯麦塔高耸入云的尖顶、大森林中惊 逃的小鹿、初春从雪中探头出来的雪钟、晚秋群山顶上斑斓的红叶,等等,这许
许多多纷然杂陈的东西, 无不牵动我的情思。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人民是多么勤劳、善良、纯朴和正直。 季老的 老师们个个都对他和蔼可爱,老教授们对他可以说是视如己出般爱护。在德国的
十年中,季羡林 接触最多、几乎是朝夕相处的是他的女房 东欧朴尔 太太, 欧朴尔 太太对他关怀备至,象自己的母亲一样。 她每天给他准备晚饭,给他打
扫房间、洗衣服、洗床单、准备洗澡水、擦皮鞋、铺叠被子。他在生活方面 的所有需要,她一手包下来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 ,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
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 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并谈论自己对德国的印象后,可以做这样的
一个质疑:当季老 重返德国时,人们问他有什么变化时,季老是怎样回答的?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 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
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1) 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季老的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入手,请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句中的“美 丽”(板书)指的是什么?(景色的美丽)接着就
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描写街景美 丽的句子。通过图片展示、展开想象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板书)的意
思, 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2)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有什么疑问么?让学生 进一步质疑,引导学生理解德国是个人人爱花的国家,着重学习文中介
绍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 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
48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句,明确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感 悟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时再结合“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句,帮助学生理解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出示句子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抓住“耐人寻味”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3)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 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生谈谈你知道德国人是怎样养花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 丽”,除了
美丽的花,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德国人民美丽的心灵、境界)师生感叹地读:“多么奇丽的 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小结:
教师做 课堂小结: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欣赏了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花使季老想到如何做人,想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 心灵。是呀,“一枝独秀不是
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大家也能从我做起 ,做到——(指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他能全面、简洁的传授给学生 教学内容,清晰直观的再现文章脉络,便于学生记忆。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美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五年制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 的
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 读准多音字“哗”,理解39个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操纵自如、沉寂、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 第4题
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 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 共同完成。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五年 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
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很难理解。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 br>用有什么关系”。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 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
教学民 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 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 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三、说学法
因为 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 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
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求知欲
一上课,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 ”?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介绍了威尼斯的情景,丰富了学生课
外知识, 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49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听老师有表情地 朗读课文,要求找出一个多音字,并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出示 自学题: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记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小艇、操纵自如、簇拥、哗笑、沉寂、静寂、矗立、笼罩。
(3)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关于小艇的哪几个内容?
在完成教学目标1时,我认为 ,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应一步步在课堂上进行为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既提高了 学生查阅
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定向自学,学生已扫除了阅读 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
接着进行第二次定向自学,小黑板出示自学问题:
(1)默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思考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并划出有关词句。
(2)默读课文,结合“学习提示”思考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威尼斯的小艇?给课文划分段落。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 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
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 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三)学习课文,质疑问难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的特 点,指导学生把对“学习提示”的学习与对课
文的学习多次紧密地结合起来,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解课文,训练新的分段方法的效率。
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划出本段的 中心句。接着让学生把中心句与本单元学习提示中“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然后说说为什么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概念,又设置了 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
据问题,逐层理解课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 样子的?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自学第二自然段,用“____”划出描写小艇外形的词。用“~~~”划出比喻 句,并思考把什么比作什
么;提出本段中不懂的问题,尽量四人讨论解决。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三个比喻句 ,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所以我把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语言文字训练点,
进行说话训练。同时,结合插 图及板画,进行看图说话,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2.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又如何呢?用此句导入第3自 然段的学习。反复朗读本段后,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坐在这种船舱里看书、观光,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让 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至此,再齐读二、三自然段,总结、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3.船 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用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段的学习。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自学前先让学生总结出 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读读、划划、
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课文第四部分着 重讲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这部分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于是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 段为什么要分两个自然
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采用引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再作小结过渡到 下一自然段的学习:这一自然段写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
离不开小艇。那么,夜里呢? < br>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用小黑板出示了两个思考题: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场面到哪一种 场面的变化?②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
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这两 个问题进行自学之后展开讨论:a.写出了从热闹到静寂的情景。静寂表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
迫使威尼 斯沉沉入睡了?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环环紧扣,突破难点 就不成问题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重点。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次要求学生联系“学习提 示”深入朗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问题。通过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本课的学习方法:(1)状物的< br>文章常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分段的步骤是:先理解课文描述了事物的哪几 个方面;接着按几个方面将自然段进行归并,给
课文分段;最后看看每部分是怎样记叙事物的某一方面。 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总结是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
学习方法 的巩固。
50

中国人事考试网-医院营销策划


凶多吉少-高考安排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中考分数


北京市财政局网站-健康教育教案


北九州市立大学-月度总结


学雷锋活动简报-核废料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公务员体检标准


世界豪车排行榜-信阳市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