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浙江万里学院地址-转学申请书怎么写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
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
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
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
给
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今天就要我们
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
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
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
厚的父子之情。
四、课后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
对亲情有了越来
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
寒。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二、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
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
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
)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
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
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
书:不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
的力量源泉。
(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
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
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
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
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板书:信任的源泉)
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2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
的父爱,让我们
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
写
下来。
五、课堂练习:
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这感人的一幕
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
的采访。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
问的是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 子
不放弃 信任
责任感 先人后已
反思:
18 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
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 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
、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
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
感激热爱。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
老师朗诵一首描写母爱的小诗,引入课文。
二、自学指导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
达理……)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效果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
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
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
3
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教师
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一、
三、四)
3、引导汇报
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
(从书中找证据)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
母亲
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
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
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
画面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
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
是孩子们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
疲惫
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
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
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
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
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
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
的母爱)
画面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
刻又
陷入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同
学们,
母亲的情就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 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
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
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
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
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
4
博大深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
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
了出去……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四、课外延伸,读后抒怀:
1.反复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齐读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爱需要表达,课文
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那么,也让我们用
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最真、最纯、最
珍贵的母爱。(齐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当堂训练
1、写一首小诗赞美母亲,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留心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
体
会一份份独特的恩师情深、严父情深、朋友情深!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震耳欲聋
疲惫不堪
龟裂 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
誊写、敬仰、出版、谨慎、
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你读出了什么了?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齐读)
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时,教师
板书
加上“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用
-----画出生字生词,并多读几遍。
2、思考:本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情况
1、同桌轮读,质疑词语
2、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上__,多读两遍。
3、小组交流各自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课文主要讲了父母面对“我”的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两个不同方面展示
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5、全班交流,提出问题,留待进一步理解
四、学习生字,抄写词语
1、重点指导书写“誊”(与“誉”或“卷”比较)“谨“(右半部要写紧凑)
2、抄写词语
五、当堂训练
1、书写生字生词、生词。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检复:
谁能三言两语说出课文重要写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2 、用------
画出父母的不同态度,为什么说这两种力量都是爱?
6 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习情况
(一)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1、你喜欢读哪里?
2、齐读第16小节。
3、读着读着,问题就出来了,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当初我是多么“幸运”?
②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力量”?
(二)感悟“我”第一次写诗,父母的评价
1、指名读母亲的评价
①你读出了什么?
再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②我的心情又是怎样?
齐读2--4小节
2、分角色读(5--14)小节
①读到这是你不明白的又是什么?(学生提问:同一首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截然不
同?)
②加以体会: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
诗
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齐读12小节)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
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
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
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读第13小节第一句话)
(三)体会“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1、师:“……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6
①理解“一如既往”。
②想象母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师:那爸爸为什么说不好呢?)
2、终于巴迪在母
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中走向了成功。面对成
功,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信中说了
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
3、再读16小节
(突出“常常”“总是”)
板书:鼓励,严格要求
4、父母亲读了这段话感到十分
安慰,真是激动万分,想到各自的评价,想到第一次争
吵,他们又感慨万分,他们会说什么?
(同桌交流)
齐读16、17小节(板书“爱”)
三、交流读后体会,提高认识
1、学会这里,你们的体会也一定很深
2、结合自己说体会
3、是啊
,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这两种不同的爱,这些爱有的来自于父母,有的来自于
老师,有的来自于其他长辈
。只是小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精彩极了”,不愿意听“糟糕
透了”对吗?其实,我们应该听听这两种
不同的声音。
四、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着重于后者)。
3.学生
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
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
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
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课堂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以“父母关心我成长”为内容,写一写。
板书: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鼓励 严格要求
爱
反思: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
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
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探究质疑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特殊的母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
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7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
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
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
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
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
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
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
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
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
具
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
安
”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简要复 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
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
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
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3、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
把自
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5、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6、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
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
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
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
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
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
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
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
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
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
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7、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8、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快写下来吧!
五、当堂训练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⑴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 yān)儿。
⑵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ènɡ)住了。
⑶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8
⑷ 时间艰涩(sè shè)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_ 来日_长 按_索骥 忐忑不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⑶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口语交际·习作五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
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
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人.我们在父
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
母的爱)
2、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3、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
观点的碰撞
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二、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
己的想法.
2、 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1、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
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2、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3、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9
1、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
人就是你的父母.在
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
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
一下吧.
2、创设情境.出示话题: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
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
好的
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3、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
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
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
有
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 师生评议.要点
: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
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
是否具体.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
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
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
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2、各自习作.
3、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
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
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
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
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 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
、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
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
的目的.
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
不
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
自己再来看.
五、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
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
10
回顾拓展六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
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重点
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
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漫画内容,并试着讲一讲。
教学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内容。
3、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或几句话。
2、读一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并练习用自己熟悉的词语口头说一句话或几句完整
话
二、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
自己的思想感情。
2、朗读体会:
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在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和同学交
流。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
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诗句解释如下: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
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
节上
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
所有
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
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澹泊:同“淡泊”,清静寡欲。意思是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
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练习背诵。
4、拓展:
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
11
二、课外书屋
1、自己看漫画,并弄明白漫画的大意。
2、和小组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
3、全班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注意说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4、拓展:
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漫画,并讲一讲漫画的内容。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
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
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
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
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
略者
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
败,
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
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
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
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
家长那里了解到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
来是什么样呢?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
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2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
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
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
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
来。(板书:建筑
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
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
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
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
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
画
、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
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
术的精华”,这是
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
13
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
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
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
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
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
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
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
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
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
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
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
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
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
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
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
繁荣的祖国,使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
(答:有!)
八、作业布置: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九、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
(爱)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恨)
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
指挥、
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
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14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
的大无畏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
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
的语句
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
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
②有条件的地区可听取抗日老英雄的报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
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
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
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
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
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
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
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
每段主要讲的是
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
问
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15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
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
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
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
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
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
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
士的
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
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
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
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
),
走这条路可以( ),意味着他们可以 (
),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
( );另一条是通向(
)。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
)。走哪一
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
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
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
面前
,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
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
拧开盖子,班长
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
伤
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16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
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
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
--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
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
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
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
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
音!这声音惊大动地、
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
重点词句,
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
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八、板书设计:
舍生忘死的壮心
壮烈豪迈的壮言
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
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
受任于危难的壮志
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
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
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
读中
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
国情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我”的感受
教学准备
17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做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
屈; 1945年台
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
一课》。(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1、质疑:
通过你
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
国这句话为什么回让作者那么激动;要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
找到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
让学生知道课文前引言就是自学的目标,学会自己主动按照
提示进行自学。)
读课文,借
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
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明确语文学习的方法,)
2、导学:
(1)思考文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
--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a、 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
怎
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
的爱。)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8
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
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
精神
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
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
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在
“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
回归祖国。我想,
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中国!”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
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
19
这一刻,中华民族
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
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
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
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
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3、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
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
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
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
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
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
。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
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
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
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
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
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
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
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
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
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
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请同学们
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20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
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
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
这“最
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1、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
大家
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
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
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
,祖国
母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
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
信,那时的
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
喜悦和自豪!
(七)、板书设计
自豪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喜悦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习作(第一、二课时)
一、阅读提示,了解读后感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
,理解了文
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
br>感。
3.点拨: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
21
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妥协》,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板书参考:
读熟原文是基础,抓住感觉是关键;
根据文意想开去,结合实际是重点;
表达形式多样化,勿忘真情与实感;
若想写得不一般,感受真实独特点。
口语交际(第三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2.交流:说什么?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
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
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
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2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
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
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
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
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
过对王熙
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
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
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
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
描写使人物形象更
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
的对象不同,我们
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
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
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23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
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
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
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
滔滔不绝,当警察将
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
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
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
同学们能将这些成
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
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
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
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
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概。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24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拟使用)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
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
和“千”都不是实数
,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
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
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
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
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
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
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
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
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
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
蒙磅礴走泥丸”:五
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
高大雄
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
定桥上的铁
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
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
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
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5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
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
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
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
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
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
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
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作业:背诵全诗 理解全诗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八、板书设计
25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 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 → 五岭、乌蒙、金沙河、大渡河、岷山(分述)三军过后 →
尽开颜(总结)
反思: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
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
“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
26
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
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
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
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
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
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
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
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
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
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27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
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
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板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
2、板题:《开国大典》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
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
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㈠、填空练习,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说说课文大意。
1、(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
______
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2、说说课文大意。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
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
鸣礼炮)──(宣读公告)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
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
到大
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
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
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28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
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
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
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5.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6.根据板书练习背诵6~8节。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
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
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
㈣、精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
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
”,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
了什么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
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
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
。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
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当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
7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场情况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头 接着
群众游行 红流 光明
七、课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29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
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2、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
2、板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
ǐ”;“赴
”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这篇
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
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
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
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
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 “当年,
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
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
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
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
么会……”
⑶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
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
怎么
想的呢?
⑷“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⑹“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0
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六、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
又是伟大的,
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2、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七、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
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
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
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
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
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
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
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
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八、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
这
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无比悲痛
作出决定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并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2、板书: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31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开始自学
四、检测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
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
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
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
“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
;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⑷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
理解这句话?
5、小结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
情和高尚品质。
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
五、当堂训练
1、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
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
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内容空洞无物。
六、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口语交际 习作八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
做到
内容充实、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
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
“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32
1、在这段时
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
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
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
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的这些
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
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
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
交流。
提示: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
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
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
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会倾听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象深刻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真切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5、进行作品介绍各小组进行补充,评一评:取长补短。
三、全班交流,集体感受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
充实奖”、“感
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参考话题:
1、影视作品:
⑴ 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
《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
了个毛泽东》、《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
《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中国
命运的决战》、《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西藏风
云》、《走出西柏坡》、《毛泽东与斯诺》、
⑵ 革命领袖:
《秋收起义》、《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丰碑》、《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
⑶ 英雄人物:
《老山界》、《挥手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日名将左权
》、《林则徐》、《莫斯科保
卫战》。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
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统一你会
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
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
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青山处
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
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明确要求
1、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33
⑴
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⑵
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2、介绍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作品,也可以向别人推荐一篇文章:
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⑴ 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到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
语言说一说,请同学
提出意见。
⑵ 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三、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四、评改赏析
讲评中重点是场面描写是
否真实,具体,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注意评价多方面性,鼓励
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
回顾 拓展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说说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
2、交流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在知识、方法、语言、习惯、练笔等方面的学习收获。
4、阅读诗词,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
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弄懂成语故事的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5、养成多读书,勤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会综合评价,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是了不起的伟人,是
慈爱的父亲,是百姓的朋友,是独领风骚的领
袖,是虚怀若谷的伟人,心里有他人的人……)让学生根据
自己的理解,谈对毛泽东的认识。
(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衔接,对人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今
后的学习,是一个提炼
的过程,思维得到训练。)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
哪些方法?结合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青山
处处埋忠骨》的描写方法,谈自己在习作中的运用。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汇报:语言、方法、习惯、体会、同学之间的评价等都可以 。)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得。
5、进行交流评价。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到了你们学习的收获,真为
大家
高兴,希望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听,多记,多想,做一个有心人!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34
一、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
来反华闹得正凶的
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
部中
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交流)
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
楼》、西江月《井岗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
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
路上》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
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
《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
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
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
生》、浪淘沙《北戴河》、
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
山》 、七律《登
庐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
洞照》、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
、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虞美人
《枕上》、七律《洪都》。
把学生的兴趣由课上引导到课外,扩大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使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二、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5、教师小结:
在课外多读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看谁的收获最大。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