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安徽高考工厂-护士年终工作总结
《落花生》说课稿
一、教材浅析
(1)主要内容:
《落花生》一
文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都是作者通过
由生活中事物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五年级的
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
愿意交流,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
文能力的关键
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这更需教师进一
步
引导,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因此,本课教学设计
以引导学生“领悟人生、了
解写法、关注生活”为主线,进一步领导学生走入文
本、感受情感、领悟生活。《落花生》这篇课文通过
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
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
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课文中
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
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4.初步了解借
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
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3)教学重、难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
义,学
习花生的品格,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需要
同学们理解并掌握3、背诵课
文的重点句及重点段落。
二、教学方法:
教学这篇课
文,我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
①使
用情景教学法是因为课文采用到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
花生外形不美却很
实用的认识,我特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
新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②
使用讲授法是因为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对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讲解,
这样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
掌握有关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③使用谈话法,在这一问一答的形式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来解
决文中的疑点、难点。利用这一方法,目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学习的目的
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④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是确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教师对文中的
问题给人以点拨指点,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为
调动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全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三、学习方法:
我采取“以读为主,读中
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
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
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
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同时还要运用自主学习法、比
较法、合作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发挥学生对疑难问题
的深入探索能力
。
四、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准备按照创设情景,直观导入——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学
习
课文,感悟道理——自主探究,拓展延伸——课堂练笔,巩固深化五个环节来完
成本课时教学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直观导入(出示课件)
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幻
灯片,我用猜谜语的方式来导入课程,由此引出
本课课题《落花生》。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出示课件)
为了直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先
教学生字,以便解决朗读过
程中的困难。接着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件什
么
事?文中可分几段?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段落,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内容铺下阶段。
学
生在给课文分段时,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分法,这时我会巧妙地处理以
下情况,并归纳: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分法,你们的分法是正确的,但是老师这里
还有一种分法,下面老师就把它写出来共
同讨论,看哪一种比较合适我们理解这
篇课文的内容。然后教师板书课文的段落。
第三环节:学习课文,感悟道理(出示课件)
首先让大家自读、齐读、或分角色朗读
课文,之后我会结合文章重点段落提
出:我们姐妹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第10自然段中,父亲认为花生
有哪些好处
呢?父亲是怎样评议花生的?等问题,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并解决,深入理解课文。
第四环节:自主探究,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根据班级学生程度,我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培养
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权。比
如我会提问:父亲用什么方法来议论花生的?你们认为什么是有用的?生活中
像
花生一样的事物还有什么?身边有没用具有花生精神的人?并采用提问方式,扩
展学生思维,
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主动探究与思考。
第五环节:课堂练笔,巩固深化(出示课件)
我巧设了两道小练笔,加深学生对花生品格的深刻认识。最后总结全文。再
次强调文章中心句,加深学生
对花生品格的深刻认识,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学会做
人的道理。最后对课文的
写作特点做总结。课文详略得当的选材、对比的说明方法、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必须提醒学生注意,为以后写作练笔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
助手段,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感
受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落花生
花生:不求虚名、埋头实干 ——(物)
| (借物喻人)
人 :脚踏实地、默默奉献 ——(人)
《桂花雨》说课稿
首先说教材。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
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
时代的“摇花乐”,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
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描写生动
、细致,充满感情。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
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
熟、完整,尤其、
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
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
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为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
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
达的感情。并采用“自主、探究”
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语言实
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说教学过程。 <
br>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135”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
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
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
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设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
,
谁能说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通过疑问营
造气氛,将学
生带入思乡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随后揭开课题,简
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
环节。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
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
句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可以提出
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
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
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
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
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
完后,让学生议一议:“作
者为什么爱桂花?”学生答出:是因为桂花香。我再适时追问:“哪些语句具
体
描写桂花的香?”让学生画出来。这里要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
面去体会这个
“浸”字的妙处,从而体会浸在花香中的感觉。紧接着,让全体学
生品读作者摇桂花时的语句,通过人物
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心情。使学生感受
作者的“乐”——桂花给作者带来的“乐”不仅在摇花时,更是
陪伴了她的整个
童年,给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幸福和美好;桂花不只是给作者带来了“乐”,
同时也让母亲和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还有什
么比这更让人心动呢?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怀念呢?由此,引出下文的思乡之
愁。
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先问学生:作
者到杭州赏桂花时,总忘不了给母亲带上
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
的桂花)母亲为
什么这样子说呢?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的桂花香呢?紧接着让学生比
较
: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
里的。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体会桂花已成为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以及母亲的思乡之情。
理解母亲话中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我通过母亲、琦君、游子对故乡的感
受,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读出母亲话中的思乡之情。
第四环节: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
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
故乡的一景一物我们是如此
的熟悉,试想故乡哪个景物或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
深刻呢?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
学生的语感能力。以“情”
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
第五环节:巩固达标,拓展延伸。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
新的起点激发学
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
的人和事。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
流合作等课堂活动,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
,读懂新词,交
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
解决问题。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
主要通过由于我对珍珠
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
br>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的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
赖,往往创造出
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
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做深
入思考。
二、说学生
1.从德育的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的,恰是
因为拥有
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
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
来,使他们在学
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
由, 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
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
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
的。
2.从语文角度讲,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
好坏这一浅
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
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说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我将学习目标确定
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十个词。
摘抄生动、优美、深刻的语句。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欣赏,养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鉴赏
文学作品的水平。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设置理由:
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有爱心的下一代”、课标要求和课文特
点。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调
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
明确,言
之有理。
四、说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五、说学习难点:
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六、说教法
提问法、点拨法、师生互动法。
七、说学法
1.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提问法、讨论法。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
3.学习抓住关键词去揣摩、品味。
八、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并简介作者(5分钟)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
忘的故事。
设置理由:
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将阅读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检查预习(6分钟)
1.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是字词方面的,可以是内容方面
的,
可以是结构方面的。
2.学生提出问题后,由其他学生解答,有难度的教师适时点拨、启
发,拓宽
学生思路,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这样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出示幻灯片一(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冯骥才的简介。)
设置理由:
促进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带着问题进课堂的习惯。
整体感知(10分钟)
1.朗读课文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
奏,读出语调。
2.出示幻灯片,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幻灯片的内容是:
根据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a)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b)
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c)我从和珍珠鸟的
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3.前后桌交流——合作探究
4.引导学生小结并出示幻灯片三
改善鸟居环境信赖胆小
按时添食加水——————鸟渐渐胆大
按捺住好奇心——————爱亲近我
不轻易打扰——————信赖我
设置理由:
1.促进学生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
2.三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
鸟之间的关系是什
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三个问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基
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
(四)阅读·赏析·研讨(14分钟)
整体把握了文
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
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欣赏、研
讨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
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与作者
对话,表达自
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用词准确生动形
象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融情于动作、融情于景、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1.跳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括号括起来。
2.朗读自己括起来的句子和段落(可
以摇头晃脑,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
准语气。),并体会哪些地方最顺口,哪些地方最动情。
3.在旁边批注喜欢的理由(可以就一个词的妙处,可以就修辞手法的作
用,……
4.前后桌交流赏析研讨
5.请同学赏析(小组代表)
6.教师小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设置理由:
1.批注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
2.自主合作探究是学语文的好方式。
3.此环节,学生可能有新问题产生,鼓励他们带出课堂去探究。
(五)拓展延伸出示幻灯片四(5分钟)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
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
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怎样做一个让同学信赖的人?
设置理由:
1.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
2.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六)教师小结(5分钟)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与鸟相亲的画卷
,这是用
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其实,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你、我、他(她)都能创
造出美
好的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
人间”,让我们在欣赏歌声中结
束这一课吧!(在播放歌曲时出示幻灯片五,也就
是作业布置)
(七)作业布置出示幻灯片五
1.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描写雏鸟憨态可爱的句子。
2.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3.课外阅读老舍的《小麻雀》。
《搭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搭石》
这篇课文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
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
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
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
声音踏踏,清波
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
息乡亲们无私奉献
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
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
的精
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
会到其中的人性
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
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
们感受到美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
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
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读中感受美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人
性美
(3)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
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
惯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
,并能联
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
的开展
四、说教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重点以各
种形式的朗
读,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什么文章的美
五、说学法
1.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2.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从问题——什么是搭石
?若无搭石,人们又如何过小溪?
“绾”字的意思?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课
文有个整体
的感知
(三)再读课文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默读2
~4自然段,寻找描写人们走
搭石的相关语句,并进行汇报
2.从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
面走搭石以及青年人和老人一起走搭石的情
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品味语言,体会和谐美、谦让美
和尊老美
3.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
也许有一天,家乡会搭上桥,铺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了但<
br>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
握好文章的内涵,什么文章的主题,我在黑板上写上了“家乡
的一道风景”这一文章的中心句,以帮助学
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
内容。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
》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
主要线索,选取了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
之间由不
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
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
人们“和”的重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
文化建
构有道。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
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
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
为:
知识与能力:认识16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 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
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 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
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 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
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
要性, 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
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
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 “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
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
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我 用《六
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
然后相机板书课题“ 将相和”。
接下来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
初读课文时,为了 让他们做到读与思相结合,我布置了阅读过程中的
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朗
读之后,通过词语填空的方式对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进行
检查,着重检查指导学生对生字音形的准确把握,
如“诺”应读
“nuò”,不读“ruò”;“璧”字写的时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
字的结
构,要力求写匀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华文化
的传承,应该且必
须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可以这样说:识字
写字永远
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起点!
紧接着,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二、走进《将相和》,三品蔺相如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件出示廉颇的话,学生先说说自己
读了
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
那样,光靠一张嘴吗?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
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
“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
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
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
理直气壮地说
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
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
“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
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
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
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
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
接着紧扣
“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
勇;接着通过引导
,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
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故意拖延
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让
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所以第9自然段我采用了师生讨论的
教学方式,抛出问题:“ 蔺相如明知秦王不会授城,为什么不和手
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这一问,与学生的
思维来了一个链接,学生可
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
师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同时,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手
下人
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大局为
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
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
不满。课件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
矛盾。
品读将相和好。主要抓住蔺相如的
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识大体;
抓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再谈廉颇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出示一道选择题,
思考三
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不是孤
立的,它们之间有着
密切的联系,其中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 ),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 )
a.起因 结果 b.结果 起因
学生思考后填空,并且讲出理由,这样设计是帮助学生在熟
读课
文之后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答案后板书:和——不和
——和。
然后
,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
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
式中的“和”字的变化,
结合视频介绍中国的“和”文化。
走出《将相和》,作为老师,我们
没有理由不向我们的孩子推荐
阅读史学巨著《史记》,这部花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究竟会
给他们带来什么?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
文化!这样的书,这样的阅读,我
们无法拒绝!况且《语文课程标准》
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再
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和不和和”,简简单单一条线,一目
了然!它既向学生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
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
地向我们说明了“和”的重要性!我喜欢这样的板书设计,因为浓缩
就是精华!更为巧妙的是整节课至此可以高度浓缩为一个“和”字。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
所突破:
1.努力做 《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
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
言”的基 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艺术是讲究层次的,因
而我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和”字,设计了“走近《将相和》、走
进《将相和》、走出《将相和》”这一递 进式的教学过程。这样做,
是为了逐层递进,拉近学生与秦、赵两国,与蔺相如、廉颇之间的距
离,通过文本的细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冲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最后升华到一定的认知高度,从而 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
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
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
走向了强盛。
3 .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
践。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 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
这一点!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将相和
和 不和 和
《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我说
课的内容是部编版的一篇课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
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
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的地道战作了高度评
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这篇文章
可分为三个部分,前
一部分说明冀中的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地道战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课文中间的重点部分按由总
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
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
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
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
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
br>地道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
按一定顺序写的方
法。情感目标: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认识人
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
用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的
基础上,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br>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
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全
文的叙述顺序和具体描写地道式样及特点的叙述顺序)。
二、说教法、学法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
了能更
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本课教材特点
和学生的
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决定不采用从段到篇的程序教学,而是抓住教材
内容,运用“以读代讲”“点拨议
论”的方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
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根据
新的课程标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
生自学能力,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
要。这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去感知
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记叙了什么事,具体介绍了什
么”和“课文是按
怎样的顺序把它写具体的”这些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展开讨论交流,促进学
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并使用学生智力互补,
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
三、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
战争——《冀中
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2.解题:冀:河北简称,冀中
:河北地区中部,指冀中平原。地道:在地下
挖洞,形成通道。
3.简介背
景知识,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在抗日战争中,我国抗日军民团结一
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分不清
哪是正规军,哪是游击队,哪是老百姓,
因此,他们就采取了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
政策,妄图把我
抗日力量铲尽除绝,所以叫“扫荡”。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我抗日军民在党
的领导下,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变地进行还击,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
汪洋大海。因为我国河北
省中部是平原地区,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这种斗争
方式,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敌人,又有力地保护了自
己。
4.提问: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
就围绕大家
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指名读读生字新词。
3.自由读课
文,边读边想:(1)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2)作者是按怎样
的顺序介绍地道的?(3)作者是怎样
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4)
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指名说说课文描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2.全班讨论:全文
的重点写了什么?重点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帮助
学生弄清全文的写作顺序。(课文先讲了地道产
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
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是全文的重点;最后对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进
行了高
度的评价。)
3.引导学生在交流时画出描写地道式样和特点(地道
的式样,地道的位置和
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和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的相关语句,<
br>认真读读、体会。
4.讨论: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让学生知道
是
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写的。) ②这样的表达顺序的好处是什
么?(使学生
知道这样的表达顺序,使复杂的冀中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让人读
了以后对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较清楚的了
解。)
5.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两点,体
会“人
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智慧:分析判断、发明创造的
能力,这里指对付敌人的办法。
无穷无尽:没有终点,没有限度。尽量引导学生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自由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找机会看看《地道战》这部电影。
《猎人海力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猎人海力布》是一则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
民间故事,故事描
写了善良、诚实的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自己变成一
块石头。
人们因此世世代代纪念他。这则故事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
通俗易懂,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的中心
事件,层层铺垫,寓理寓
情于故事中,给人强烈的感染和教育。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简要复述
课文。从教材本身看,本课有以下
特点:一是课题表明写人;二是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易
懂;三是想象
力奇特丰富。
二、教学目标分析
要学生简要复述课文,首先要让学生
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
络,因此第一个教学目标定位为熟悉课文,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要学生复述好课文,可以借助列小标题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理清层次、找出要点。除了熟悉课文
内容外,还要理解把握理解课文
内容及把握人物的品质,因此,第二个目标定位品读课文,感悟人物的形象、品质。第三目标定位简要复述故事,并初步学习将人物对话
改成一般叙述的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根据新基础教
育语文
教学改革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学结构、用结构”长程
两段式教学方法。以生动故事情节为载体
,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
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朗读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交流,主动获取
知识,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掌握知识结构化的方法。因此,本
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以练为主,读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
四、学法分析
目前所任班级学生30人,男女生比例为13:17。班级大部分学
生
喜欢阅读,喜欢语文课,喜欢民间故事,而且思维较活跃。到本学
期为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学生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
其次,学生也具有在语境中理解、辨析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三,学
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并对转述有所了解。这些都是我们学好
课文的有利因素
。但不足的是: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还不够强,列小
标题部分同学还有一些困难,复述课文往往抓不住重
点,很容易等同
于背诵课文内容,复述过程中有条理不清,言语不简洁的毛病。这也
是我应该考
虑的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海力布救龙女,得宝石,救乡亲,
变石头,体
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由于本课时略
读课文,因此,学习的主要方法定位在“以读代
讲,以练为主,读思
统一”的导学式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
的方式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授人以鱼,不如是授之以渔。”只有把结构化的知识迁移到略
读课
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设计旨在通
过“读一读”“画一画
”“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完成任务。通过“读一读”让
学生找出重要情节,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
住重要情节列小标题,理
清故事线索;通过“画一画”,找出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形象;通过“想一想”,体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说一说”加深课
文的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的
提高。
五、教学设计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自读课文,初步了解事情的起因、经<
br>过、结果、并通过列小标题,简要复述故事,理清脉络,寻找感人情
节,圈画重点词句,品读人物
对话,体悟人物品质”的教学思路。
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
教学中,教师要善
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兴趣。因此,第一个环
节的教学
主要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
平,通读课文,初步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
果,并运用列小标题
的形式概括故事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兴趣,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体会人物品
质,引导学识质疑:海力布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行吗?学生通过
阅读、圈画关
键语句并交流,就会明白海力布根本没有第二选择,只
能舍弃自己,宁愿自己变成石头,也要把乡亲救出
来。
《牛郎织女(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
用:《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带有神话色
彩。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
上口。从表达方式看,这篇课文
与其他几篇都以记叙为主;在学习方法上与前一课没有割裂,可以继续学
习记叙
文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本文是民间故事,所以将目标定位在掌
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从
而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文章主旨,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民间故事的知识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词语;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
物
形象;培养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
向往;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和对恶势力憎恶的感
情。
3.教学重难点:
人物和情节是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事总是用来讲的,因
此确定教学重点
为: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
体会以牛郎为代
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思考深度不够,因此本文以明晰情节为引导
,以谈
感受为切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创设情境
激发其想
象力。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晰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在学
生理解
课文的基础上,最后进行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说教法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让
学生
谈对人物喜欢与否,角度开放,学生也敢于发言,同时进行将想法转换成文字的
训练;
设置问题讨论人物形象代表的意义;用情境表达延伸想象空间。
四、说学法
在自主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达到生字词最大限度地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的习惯
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畅谈感受和情境表达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记录的书
写习惯。
《示儿》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示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
说
教学重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
说课。
一、说教材
《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金兵不断
入侵、宋军节节败退,国家山河破碎,
不复统一。陆游悲愤交加,临
终前立下遗嘱,既有对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愤,更有对祖国山河统一
必成的坚定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学生的要求,我从三个维度设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自学生字,理解“元、同”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反复诵读,领悟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
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谈话法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
情境,领悟诗歌意境。在学法上,采用读
、想、说、写相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
节:(一)创设情境,了解陆游(二
)解诗题(三)明诗意(四)悟
诗情
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境,了解陆游生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和战乱
后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将学生
引入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情境中。
接着出示陆游的图片和生平简介。了解其生活的历史背景后,进入第
二个教学环节“解诗题”,让学生明白本诗是作者林中前写给儿子的
遗嘱。出示全诗,进入第三
个环节:明诗意。首先让学生自读故事,
做到字正腔圆,在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在
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朗读基调后,进入第四个环节:悟诗情。出
示前两句,让学生理解“元、同”的意思,
再指名说诗句意思,随后
抛出过渡句: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但有一件事,作者始终放不下,
有
谁知道是什么事吗?引导学生理解陆游因何而悲,指导学生朗读。
接着出示问题:大家知道岳飞吗?在南
宋出现了很多像岳飞这样为了
抗击侵略者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可那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
始终未曾收复失地?接着出示古诗《题西林壁》。问学生,他们在干
什么?当学生回答出“吃喝玩乐”
后,接着让学生思考:想一想,陆
游除了因《不见九州同》而悲,他因何而悲?统治者的苟且偷生、昏<
br>庸无能而感到悲哀。即便如此,他放弃了心中的信念了吗?除了悲,
他心中更加强烈的情感是盼。
盼什么?他在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一
天。他生前爱国忧民、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明知万事已
空,
却还执着地让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指导学生领会这是一
种爱国情怀。
p>
最后老师做总结: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努力,直到临死,
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赤
子之心依然不变。千言万语凝成了这二十几个
字。让我们再一次买怀敬意地读一读陆游的这首《示儿》,
最后全班
齐读诗歌结束。
《示儿》讲稿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
我一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
2.知诗人3.解诗题4.明诗意5.悟诗情。今天,我重点
试讲的是第五
个教学环节:悟诗情。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在800年前一个风雨交加
的夜晚,一位85岁的老人身
患重病,躺在床上,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代遗嘱。他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你们知
道陆游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他在遗嘱
里,给儿子交代了些什么?下面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
什么?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明白了些什么?举手说一说。
那么你觉得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体现陆游的感情?“悲”
他为什么而悲?为了收复失地,他努
力了一生,盼了一生,直到
临死,国家依然山河破碎,人民依然流离失所,他因此而悲。
那么大的一个国家,难道就没有人想着与金兵抗争,收复失地
吗?
你们知道岳飞吗?
在南宋,像岳飞这样的抗金将领有很多,他们
为了祖国统一,抛头颅、洒热血,奋战沙场
,可那么多年过去了,为
什么始终未曾收复失地?我们来看这首诗:《题西林壁》
他们在干什
么?是啊,他们在吃喝玩乐。想一想,陆游除了因“不
见九州同”而悲,他还因何而悲?他还为统治者的
苟且偷生,昏庸无
能而感到悲哀。即便如此,他放弃了心中的信念了吗?除了悲,他心
中更加强
烈的情感是什么?对,是“盼”。他在盼什么?他在盼着“王
师北定中原日”。
他生前爱国忧
民,临死“单倍不见九州同”,死后明知万事已空,
却还执着弟让字顺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
是一种什么情怀?
请举手说,对,这是一种爱国情怀。
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努力,直到
临死,他那颗忧国忧民的
赤子之心依然不变。千言万语凝成了这二十八个字。让我们再一次满
怀
敬意的读一读陆游的这首《示儿》。
《题临安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
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题临安邸》。(板书)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
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5个方面进行阐
述: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的出处、内容。
本文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当
时南宋统治
集团在临安苟且偷生,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
眼
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
辛辣讽刺和严
厉警告。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定。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
,借助教材注释,正
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我将教学重点设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
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是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说教法
按照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以下
教学方法。1.朗读法,让学生品
味诗句的韵味。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利用
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3.启发式教
学法,合理设置问题,引导
学生把握知识点。
三、说学法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体的理念下,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
学会自主理解诗句,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诗人的思想感
情。
四、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解诗题,简介作者
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
(第三环节)读古诗,有韵味。
1.通过复习学诗的方法,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
2.读古诗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通过范读,老师对读诗方法再加以指导,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味。
(第四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让学生自主理解诗句。
(1)第一句诗通过“山外
青山”是怎样的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楼,想
象画面,体会杭州城的繁华、美丽,并指导学生读出赞叹
的语气。
(2)第二句诗,诗人为什么说:“西湖的轻歌曼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因为南
宋距离现在久远,学生难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先让学生认识诗人的写
作背景。引导学生领悟到诗人内
心的痛苦和愤恨。
(3)第三句让学生深刻理解“熏”“醉”两字的精妙之处以及理解“暖
风
”和“游人”的意思,使学生体会到权贵们纵情声色,不顾国家及百姓死活。
(4)第四句诗通过权贵们生活和战争的图片对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人
内心的愤怒。
(第五环节)总结全诗,感悟升华。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
感情。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读中感悟,体会
诗人忧国的
感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找些林升的古诗或爱国的诗句来读
读。这样设置可以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
又可以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因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又是政治讽刺诗,我设计了权贵
醉生梦死
及林升忧国忧民这样的对比板书,使诗的中心得以突出。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鞠躬)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写于“百日维新”失败的1900年。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
“老大帝国”说起,
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都是保守守旧、
愚顽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应肩
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
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
极进取的
精神。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
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
之情。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
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
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自学辅导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五、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
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
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
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
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
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
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
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
爱
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
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
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
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
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
兴中华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教学方法】 <
br>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
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
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
思想感
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读、
个人读、
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
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解决了语
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本节课的关键。
我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1.名言引题,激趣导入(2分钟)
2.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20分钟)
3.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15分钟)
4.总结全文,提升情感。(2分钟)
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分钟)
环节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出示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说的一句话:“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
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
圆明园。”
通过这一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一同走进这个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环节二、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
在“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环节中,总体上是分两部分进行的。
1.让学生细读探究
二、三、四自然段,通过读、悟课文语句,发挥想象感受
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激发他们的我国古代灿
烂文化无限热爱之情。在这部分
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圆明园中有什
么?没有了什么?”这一矛盾的变化,让学生细读探
究五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激发他们对侵
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环节三、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
抓住文结尾情感表达的空白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
瑰宝,建筑艺术的精
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此时,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此时我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
的平台,让学生抒发
内心的真实感受,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
环节四、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这一节
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我是
这样设计的: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
名的圆明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
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
民自强不息,百折
不挠的顽强精神。让我们时刻记住——(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生齐
读。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环节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本着作业设计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
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
拓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的观点,
因此我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
,恢复它的
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板书的内容是课文内容的“纲”,是课文内
容的缩影,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情感。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有……也有……
有……也有……
……还有……
不仅有……还有……
不但……还……
上自……下至……
圆明园的毁灭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太阳》说课稿
一、说学情
五年级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经验、独立性提高了,而且中高年级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低
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
阅读感悟转移,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参与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说教材
《太阳》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
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
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文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
的有关知识
;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正
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
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
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在介绍太阳
时,运用列
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容易
理解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
这样描写太阳的特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
际。将教学目标制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等16个词
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
学的兴趣。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材特点,
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
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和地球及人类的密切关系,激
发学生对
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为:初步学习说明文,学习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针对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
、差不多、抵
得上、温度、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热量、比较、杀菌、预防、
世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太阳的特点“远”“大”“
热”。重点学习太阳的“远”的特点,体会举例子、列
数字的说明方法。
课时重点:
1.会认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太阳的特点“远”“大”“热”。
3.学习太阳的“远”的特点,
课时难点:
体会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三、 说教法
这是
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
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
事物传授知识的。所以我侧重以下几个方面来
教的:
1.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
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注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
构层次。
2.抓住文中的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文第一自然段为了讲清楚太阳
的
三个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给学生的感觉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要
引用传说,就是为了增加文
章的生动性,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学法,又激发
了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课文,又
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
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
动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
得的方法。
四、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
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学生读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远”的特点的。学生抓住
第一自然段的重点词句
, 体会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运用
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培
养学生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
学难点,本课计划用两个
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以感知、感悟语言为主,主要环节是:了解单元主题
,
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学写生字;再读课文,了解太阳“远”的特点;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下面我具体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主题,激趣导入
1.首先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大声读一读单元导读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单元主题。 我国教育家程颐提出:教育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
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因此,我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导入新课:
2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来讲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
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实在受不
了了,就找来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
个,地面才不那么热了。
3.这个故事叫——后羿射日(学生齐答)。
“日”就是“太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后羿射日”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想一想,后羿能
不能射下太阳
(学生简单回答“不能”)
6、小结:要想把原因讲得清清楚楚,我们就得好好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学写生字。
1.首先,我给学生提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
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词语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读熟为止。
2.学生
自由读文后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字词教学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
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
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
彩的教学情境。 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自
己读,小老师领读、
开火车读,老师相机指正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最后齐读,加深记忆。
并在语境中学习多音字差。
3.接下来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字,学生观察后汇报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书写“繁、殖、蔬”,学生书写练习“差、庄、存、麻”。
指名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教师相机板书:远 大 热
(三)再读课文,了解太阳“远”的特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是本文的重点,我采用教师引导与
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教
学。先指名读全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本课课文思路清晰,<
br>这样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
好习惯。
1.引导学习太阳的“远”: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太阳离我们很远?指名说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
际谈一谈1.5亿公里到底
有多远,并读出遥远的感觉。
2.(课件出示)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请学生比较两句话的不同,学生谈到数字,教师相机总结:大
家看,文章列
举了几个具体的数字就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再鼓励学生
谈
对步行和坐飞机两个例子的体会。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
法说明太阳的特点是本课的
难点这样引导学生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
读说明文突破难点。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能感受到太
阳离我们很远,这里充分尊
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谈
完后教师小结:对,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请
你换一种说法表达,使句子意思不变
,体会反问句的作用(更能突出太阳离我们
远)。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通过列数
字、举例子这两种说明方法来描写
太阳“远”的特点,那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太阳的“大”和“热
”的呢?下节课我
们继续学习。在这里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也提示了下一节课
的学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在结束这堂课后,我根据布置作业应以积累运用语言为主,设计了两道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词。2.摘抄并积累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布置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生字,积累规范化的语言,培养语感。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整篇文章的袖珍版,是直观教学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形式,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远 列数字
举例子
太阳 大
热
《松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本单
元是说明文单元,我认为教材编者的目的是通过本单元的
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
而呼唤我们人类关注动物世界的
生存状态,激发我们人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松鼠》是法国作
家、博
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
明文不同
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
就抓住了松鼠漂亮、生活习性的特
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
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
2.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1.认识生字。
2.能用“先……再……然后”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思维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
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
1.自主识字识词。
2.能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
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学生以<
br>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流、沟通,合作探
究,达成共识,进
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
置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
(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
小动物也很熟悉小动物吧,现在我们来一个猜谜比赛,看看谁猜得
又快又准(多
媒体展示动物谜语)。
第四个谜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吧,因为这种动物在我国
主要生活在西北和
东北地区,所以同学们不熟悉它,它是谁呢?你看它驾着一只小船来了。(多媒
体展示松鼠的图片)今天我们就随着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笔端去结识这位
新朋友。
【
设计说明】运用猜谜的方法导入课文,既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又增强趣味
性。借助松鼠的图片,给让学生对
松鼠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学
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出生字生词,讨论查证。
问题一:请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
动物”的句式说话。(师生共同归
纳出松鼠的一些特征,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说话的
形式使学生对松鼠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
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
问题二: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这些特征。(板书文章的结构)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2.品读课文
问题一: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大胆发挥
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绍
一下自己的漂亮。
【设计说明】让学生以松鼠的身份来介绍松鼠的漂亮的特点,让学生不仅
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
学生学会用用拟人的手法来
介绍小动物。这样,教学的难点也能得到了很好的
突破。
问题二:(多媒体展示老师用“反
串法”讲有关松鼠的故事)“反串法”故
事内容就是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食性等方面故意反说
,并串编成一
个故事。
【设计说明】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串法”
故事
促使学生更认真地阅读课文,记忆更扎实,通过对比学生对松鼠驯良的特点理
解更深刻。
问题三:阅读第4、5段内容请你以“我觉得松鼠是一种……的动物,理由
是……”的句式说话
。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设计说明】利用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在讲
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熟悉松鼠内在习性“机灵”这一个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
特征,
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动说明
的妙处。教
学重点难点再次得到落实。
3.能言善辩
多媒体一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让学生与课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设计说明】通过
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生动说明的妙处,培养学生
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4.迁移训练
那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设计说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
作。通过口语训练,对课
堂知识的加以巩固及运用。
(三)课文小结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受
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
由学生自己来板书明确。
【设计说明】把黑板
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总结,会比由老师执笔的效果来
得好。这更体现了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探究为
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
的教学方法。
(四)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去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
说明文。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
(多媒体展示)
《慈母情深》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慈母情深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教学
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母亲》,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
不顾同事的劝阻,
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
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
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我确定了本课
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失
魂落魄、震耳欲聋、
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
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
对母亲的感激、热
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
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
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
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而且前面已经学习的
一篇有关父爱的精读课,对于这篇略读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
助。但由于学生生活
条件优裕,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了解,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是难点。本文是略读课,但篇幅较长,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为新课
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
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
代讲、合作交流、指导
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学生齐背孟郊的《游子
吟》引入新课,目的是创设情境,心灵沟通,唤起
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板书课题:“慈母情情”,请学生读课题,了解作者。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有三:一是检查了解学困生的预习情况
,二是帮助学困
生疏通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三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环节:品味课文,体会情深
新课标强调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1.出示阅读提示,分组分阅读课文,。 先在小组内交流找出的语句,并读熟
悉,便于全班交流。教师着重引导学困生个别交流,渗透读书方法,朱熹的读书
方法:心到、眼到、口到
,还要做到耳到、手到。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默
读、齐读、的感情朗读中体验,升华情感,体会浓浓的慈母情,深深的爱母情,
第四环节:补充练笔,体验深情
作家用真情感人,你们用你的语言感动了老师。(板书)不但
让我看到了一
位贫苦、瘦弱、辛苦、通情达理的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还让我看到了一位懂
得
感激、敬重和热爱母亲孝顺儿子,平凡的小事,深深地母爱,令我们感动,生
活中,我们的母亲也一样让
我们感动,老师也有。我们回报母爱不要等将来,现
在能做的就做到,及时回报。
(这一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知道用行动回报母爱,激发阅读写作
兴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选作一个你喜欢的作业:
1.为母亲洗一次脚;
2.写一写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事。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分层布置的,让学习困难生做力所能及
的作业,简化问题,
培养其自信心。第二个作业是为本单元的习作做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母亲:贫困、瘦弱、辛苦、通情达理
儿子:感激、敬重、热爱
【这个板书设计是文章中心的浓缩,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
影。我
抓住重点词板书,力求简洁而清晰,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父爱之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用朴
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几个场景,表达父亲了对儿
子深沉的爱以及
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而浓烈,从小事中发掘伟
大的情感,感人至深。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
以下教学目标。 <
br>1.会认“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
万化、纸屑”等词
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
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
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
之情。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根据教学
内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会
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体验生
活中
父亲的爱。这样既解决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四、说教法和学法。
1.根据文本,选择合适的教法。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的
精神,在三维目
标的指引下,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课件和点拨的方法来
理解文本。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自读、自悟,以读促悟,使学生形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这种方法能引起
学
生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
然后在此基
础上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我
还设置了精读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把握重点句子,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来达到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4.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我设置了“以小见大写法的
应用”,引导学生根据
本课的写法写一写现实生活中的父亲,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和统一。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
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
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
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引导学生体会巴
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2.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
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都加了引号 ?
4.师小结: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两种不同的评价,
是人物所说
的话,在这里作为课题,所以要加双引号。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
1. 生自由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认认真真地读,把课文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第二:课文究竟写了什么,用上课题中的词语来概括。
第三:边读边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出示要求)
2.认读生词并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 誊写 谨慎 极端 歧途 腼腆
一如既往
3.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4.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在文中圈出能反映写作顺序的
词或短语)
三、研读课文
1.自读1—14段,思考: 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
“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应。父亲和母亲为什么
有不同的看法。
找出有关的段落、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在文中 做标注,反复
读读,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
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
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
身上。”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
上前说道。
3.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想些什
么?
4.
过渡语:是呀,有这样的母亲真好,让巴迪对写作充满了兴趣,此时他兴
奋极了,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父亲
回家。
5.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读读。
1)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时却说,
现在你就是那位父亲,
你应该怎样说这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互相交流。请你说说这句话。
2)听了父亲这样的评价,巴迪的心情怎样呢?用一个词来说一下。(难过
沮丧伤心……)把你的理解读
出来(指名读相关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
沉重得抬不起来。)
3)面对
父亲严厉的批评,母亲与之争辩,父亲让步了吗?(读文中相关句
子),此时,“我”再也受不了了——
(出示句子,齐读: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
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如果把冲改为跑,把跑改
为走,把扑改成躺
行不行? 把换完后的句子读一读。
四、交流品读,内化感情
过
渡:此时的巴迪理解父亲的评价吗?确实,面对母亲的“精彩极了”,巴
迪得意极了;而面对父亲的“糟
糕透了”,巴迪却难过极了。随着巴迪一天天长
大,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
他明白了,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都是父母对他的爱。板书:
爱
课件出
示: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
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
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
:“小心、注意、
总结、提高”。
1)“歧途”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
2)你认为在文中“引入歧途”指什么?(自由读――齐读)
(抓“歧途”来解决难点,理解了这个词,学生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效果
不错。)
四、研读最后一小节 ,提升主题。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课文中“我”
的成功应该感谢母
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批评。老师觉得,“我”的成功,还应感谢一个人,你们知道
是谁吗?(自己) 归功于自己的什么?(谨慎)
1.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
2.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
3.在父母的鼓励下,再加上自己谨慎
地把握,最后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师
边总结边把板书串连起来。)
五、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文中父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中你遇
到过这样的
一件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
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
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
3.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
多,成熟了不少
。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
个同学都有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
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
活或学习中遇到
的类似情境的新认识。
4.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受赞扬、批评,面对“精彩极
了”的表扬,我们不能
骄傲自满;面对“糟糕透了”的批评时,我们也不要丧失信心,而是应该正确地<
br>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诚祝愿每位享受父爱、母爱的同学,谨慎把握生
活中的小船。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赞扬
批评
慈祥 严厉
爱
谨慎
成功
《古人谈读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
的。第一篇
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
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
曾国藩的文章,曾国
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
面加以
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二、说目标
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
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把重点确定为:理解每句话
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把难点确定为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
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
所启发。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
解课文,把
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
方式,借助课件
展示等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我引导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
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
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的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讲故事<
br>的方式,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读的
基础上先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解决重点词句,从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3.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
我还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引导学生
搜集课外的有关读书的名言,以扩大学生的积累。
《山居秋暝》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三、
学情分析
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普遍不深厚,阅读能力、探究能力普遍不高,喜欢活跃的
生动的课堂气氛,按部就班的
教学一般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
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
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山
居秋暝》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将对
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
教学模式,想结合正在进行
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来,从而使他
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
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
感
悟一首诗。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他诗歌的一个范本,
让学生初步学
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预习时,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
学生走进
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
br>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
来,使他们在师
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
课前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
位,分配任务,每组就这首诗进行准备,查找资料,做成
课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好的课件将在课堂
上展示,由学生质疑。
2.发掘擅长画山水画的学生,给本诗配山水画(留一部分在堂上完成);发掘
喜欢歌曲
创作的同学,把本诗改成歌曲。
3.另外两个小组分别尝试把本诗改成对联和散文诗。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举例法、
比较法、归纳法
、练习法、启发法、推导法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等教学手
段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
《枫桥夜泊》说课稿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
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
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
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
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并尝试背诵;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
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从
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
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
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
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
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
是理解诗人的“愁”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
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
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3.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声音、视频与文字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各项思维感官,从而深化对诗歌情感的体悟。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上一节课中了解了出门远行的杜牧在山间对枫叶的热爱。
而今天,江南秋夜,
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
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
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
,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
因为已学的《山行》也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
奏的练习,
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
家评
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
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
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
的。
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要学生理解诗
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
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
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
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
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
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
逐步把学生融入诗歌感情里。
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
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
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
书“愁”,突出重点。围
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
学习
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
自乐的游客
,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
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
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
示范吟唱,顺
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
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
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
的格律美,在想
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
紧接着,抓住
“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
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
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
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
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
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忧郁、孤独、伤感的情感。对于红色的枫叶,我
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
。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
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
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
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
拨“此
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学生各抒己
<
br>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
一丝温暖。在此基
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
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一边播放“钟声”,
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
,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
古刹钟声,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
张继写
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名垂千古的诗。
五.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
长单调的解词析句,多了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
情感,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
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
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
视频)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
一意象缺
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
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
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
铺垫。
《长相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一首词。这首词是一篇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
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住帐篷,
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
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
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
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
过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
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
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引领学生体味词的魅力。
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词情,品读词句,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感悟词的魅力,
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我班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
学法融合
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词
,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
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
读、感悟、表达与生成,体会词人绵绵
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
br>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的品读,配乐朗读,
使学生读出词的
节奏,词的韵味和对词的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创设诗韵课堂,导入课题。
全班配乐《高山流水》朗诵本课学过的两首
诗。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导
入新课。在课的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诗情洋溢的课堂。
(二)读词文 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四步:
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老师范读等形式多样的读指导学生把词读正
确。
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
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让学生用以前
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
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
第四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
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
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三)悟词情,想画面
在学生充分朗读和对词意的理解基础之上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促
进学生对词情的感悟。
1.词人行军的“征途”中的艰难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通过这一环节让
学生把自己对词的
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你从词人“故园无此声”中能想象
到此时的词人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
写下来。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写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锻
炼了学生的书
面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
想象,感悟“征
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3.在学
生充分讨论、理解、感悟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琵琶语》的伴奏声
中朗读,让学生在《
琵琶语》舒缓、动听、悠远的乐曲中冥想,从而推动学生的
想象,在想象中,在两种画面的对比中学生感
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
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
。从而深
切地感受到词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教学就在学生的朗读声中落下帷幕,让学生
久久回
味。并且也能够达到背诵的目的。
《鸟的天堂》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鸟的天堂》,下面
我将从教材分
析、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
设计。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鸟的天堂》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课
文记叙了他和朋友
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重点写了静态大榕树和群鸟活动
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文最大的特点
是:动静结合,遣词造句精妙准确,韵味十足
,表达情感充沛,细腻,
描写生动细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2.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新课标中“知、情、意”三个维度,再结合本课的特点,从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
会创新、学习实践出发,将本课的教学
目标确定为:
认知目标:认识课文3个生字,会写10
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
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几个词语。积累文中好词
佳句。
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
“动静结合”的写作方
法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
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固然离不开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
能力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充分考
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
平,因为,学生不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途
经《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语文这
门学科是通过文字来体会意境和情感的,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
很不完善,理解能力
低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运用语言
叙述,挂图展示,板书分析的方式来突破
教学重难点,本课,我想充
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课文、图片、声音、录像等组合成课件,向
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这种图文声
像并的场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认知能力,在突破重难点上
也会有显著的效果。
4.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榕树的挂图、相关课件、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制作小鸟图片、查阅《鸟的天
堂》的相关资料,搜集
有关大榕树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是
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
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养成了一定的好的
学习习惯,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书提问的能力。因本课的阅读性、
活动性
、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边读边想
的方法不明确,在实践中应怎想,想什么不
够明晰。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
然”,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
谐完美统一。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解决疑难,我具
体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情景设置法——主要是激发学生情感,引起
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向学
生传授知识。点拨法
——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伺机点拨,让
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展思路。在以上几种教法中点拨
法是最重要
的一种方法。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
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把学习
的主动权
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
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并强调一些学习习
惯的养成,本次教学我
运用了以下几种学法,勾画圈点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
极读
书的好习惯。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悬念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针对性较强
,思路清晰。其中讨论法是
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
导语是(请同学们欣赏格尔的《天堂》并把它作为背景
乐,用课件出示天堂这个词,提问用来比喻什么?
那么鸟的天堂指的
又是什么)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就消除了学生上课伊
始的紧张
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字词问题,用多媒体和
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
字词进行指导,例如(一簇簇、应接不暇、规律、缝隙、树梢、静寂)。
等几个词语。
这一环节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
的特征。
接下来,我
会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
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此环节
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
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
3.研读课文悟情悟理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以下几个问题:
a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为什么文中的鸟的
天堂会加上双引号
b作者为什么特写一只画眉鸟。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c说一说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我会让学生先默课文,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得出答案。
其次,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绿叶的多”、
“枝上生根”等特点。启发学
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见解,并对学生各自的见解
给予肯定。
通过这一环节,解决了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热闹的场面,形象感
受这部分的动态美。
尽情地享受文中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2)出示大榕树挂图,利用学生课前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
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
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
么?
最后,再美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共同感悟:这“鸟的
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5.小结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解决问题,这只是阅读教学
中的浅层目
标,创新型学生应具有的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此,本
课的小结我是这样来设计的。本课的中心是:大
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
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保护
大自然。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课文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个
结论?除此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
6.拓展延伸
重视课文内容,适当对课文进行引申,使课文的作用更加突出,
有利于
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本次教学的拓展延伸我是这
样设计的。播放文中的“小画眉”。提示:
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怎
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
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
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7.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练笔的开始。我的作业布置是鸟
的天堂现已成为一个游览胜地,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
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
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
溜……。
8.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
型教案,集中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本课的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
给学生,
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鸟的天堂
树大而茂盛 静态美
鸟多而快乐 动态美
《月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上午好!
童年是金色的,
是美好的,是难忘的;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
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是心灵中最温柔的港湾,也是
流淌在生命
长河中不尽的源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童年生活的画卷,让我们体会
童年生活的新奇
美妙,让我们思绪飞扬,去寻找那仿佛发生在昨天的
点点滴滴。我说课的题目是《月迹》。下面我将从教
材、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
月迹》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
凹先生。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
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
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
可贵的
心灵世界。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月亮的运行足迹,也是孩童心理
变化之迹,寻月的
过程就是孩子们寻美的过程。
各位同仁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
学的走向,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基于这样分析,我确立了本
课的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
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
理变化;
难点是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
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
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
读促进
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本课
教学中以自主学习、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为主要教法,让
学生从静态
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极
力创造一种充满
人文性、生活性的语文课堂,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
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
三、说学法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因此课前我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
用自读感悟、圈
画批注、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
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
究问题、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
是学习
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
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设计
效率就是生命。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就是改变“注入式、
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
人,积极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
学生知识
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
获得课堂教学的最
好效果。针对这一点,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设置情境,交流“咏月”诗歌,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光
辉洒满大地的情景,让学生欣赏图片,将
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
情境,勾起孩子们对童年月下的美好回忆。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此时让学生回忆咏月的古诗句?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古以
来月亮被人们寄寓的美好的愿望。这
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储
备,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古人对月青睐有加,今人对月
更是情有独钟,紧接着让学生走进本文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
会有什么新发现?板书:月迹
(二)自主学习----“寻月”
“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
现来获得知识的新型教
学方式。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一些学习内
容、
学习目标等,这样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分析,第一要求学生在自主
学习的过程中,找出本文中的
重点词语(如:面面相觑(qù)),掌握这些词语的音、形,这样可以<
br>加强字词积累,夯实基础。第二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记叙
文的六要素角度来归纳本文主
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样可以使学
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三,在学生读了课
文以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提问学生:孩子们到哪里找到了月
亮?并且孩子们在寻月的过
程中,心理和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在文中圈画出具体的地点。根据课件的提
示,
将文中所描写的几幅画概括出来。(课件显示)
镜中看月 → 院中赏月 →
河中寻月 → 眼瞳见月
→ 沙滩议月 。
同时让学生从文中圈划出表示心理变化的词句进行分析,(课件
显示)
失望→
羡慕嫉妒 → 人人拥有→ 处处都有 →竟是这么多→
满足
学习到这里,我们的寻月之迹
也暂时结束,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
中会有什么样的疑惑,接下来就是教学设计的第三个环节:
(三)质疑探究----“问月”
学贵知疑。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
大进。实践证明,课堂
上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思维被激活,学习
积极
性不断高涨,变被动为主动。为此,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
存在的疑惑,进行组内交流,共性问题,
师生共同探讨。如:学生会
问:为什么说“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
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教师点拨:本段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比喻的修
辞角度分析,月亮是印章,那么
天空是长纸,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作品上,既然月亮属
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
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月亮是美的,
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每个人
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当学生疑惑解决完后,教师质疑:文中主
要是写孩童寻月,那奶奶这
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点
拨: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对事情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没有
奶
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
生学会阅读,学会质疑。通过质疑文本,
解读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
又培
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细品情味----“赏月”
吃饭不品,则食而不知其味;观景不品,则难入其境;读书不品,
则不能尽赏其“美”。 新课
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
引导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品读,使他们学有所得,使文章的作者、教
师
、学生之间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因此,首先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自
由朗读,这样做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美的
享受,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陶冶
学生的情操。其次让小组交流优美的语句,说感受;全班交流,教师
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如:院中月下美景(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
的,银银的——)有感情地读,体
会叠词的韵味,感受月光的美和对
月亮的爱。最后结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情感。指导感<
br>情朗读。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
解和情感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畅谈收获----“感月”
一篇好
的文章总会让人获得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熏陶。为此,
我让学生谈谈学了本文,有哪些收获?教师点
拨:可以从写作特色、
内容、语言、主旨等方面谈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全文进行系统归纳,
加
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
(六)能力提升----“书月”
我
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课不能君子动口不动
手。”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要读写结合的
真谛。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
课堂“小练笔”形式,已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给阅读教学吹来了一缕清风。
皎洁的月光,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和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
夜
,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我让学生大胆发
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
把对月的观察和感受写下来。(不少于50字)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将授课内容清晰直观的传达给学
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善于探索,
勇于追求,美好的是明天一定会更
精彩。谢谢。
《忆读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
冰心写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以“忆”为
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
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本文对学生今
后读书习惯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词,熟练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理解读书的好处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具: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动动脑,猜一猜。
“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如
果没它传不开。”(谜底书)
2.谈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至理名
言。没错,读书给予我们知识,而知识赋予我
们内涵。今天,
我们就一起跟随冰心奶奶走进她的回忆中,共同回味、感受
她读书的经历。(板
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生字词,比比谁的课文读的最熟练。
2.冰心在文章当中回忆了八十多年的读书生活,文章按
什么顺序来展开的?(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语
)
3.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告诉我们什么?(能否找出书中
的原句)
4.(读书好)你能从文中找出冰心认为读书好的句子吗?
5.(多读书)你能从文中找出冰心读了哪些书吗? (喜
欢读哪些书,不喜欢读哪些书)
6.(读好书)冰心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你能
从文中找出来吗)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边读百年思考:冰心少年时代读了哪些书?
<
br>从冰心的读书经历中,你体会到什么?
2.小组讨论:从冰心的读书经历和自己的读书实际,你
体会到读书有什么好处?
3.汇报交流,让学生明确读书的好处主要体现在:
(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形象能激
起人们的各种
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以学生熟知的名著作为例子
进行说明)
(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3)读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懂得真、善、
美。
(4)读书对协作有很多帮助。
(5)读书还能得到“做人处事的‘独立思考’的大道
理。
4.全班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读书的好处。
(四)拓展训练
1.你知道四大名著和它的作者吗?
2.你能积累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吗?
3.你准备以后如何来读书?
(五)堂清检测
1.写出读书的好处。(最少写3条)
2.写出自己积累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最少两句)
五、板书设计
获得享受
读书好 帮助写作
忆
读
提高修养
书
增长知识
多读书
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