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高级教师撰写说课稿一等奖

玛丽莲梦兔
874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5: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勾股定理小论文-女人个性签名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高级教师撰写说课稿一等奖


《走遍天下书为侣》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早上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一组的第三篇课文《走
遍天下书为侣》,下面 我从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
学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作简要的 说明。
一、说教材内容和特点
本组课文是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本专题是要让 我
们体会读书的乐趣,同时培养热爱读书的习惯。《走遍天下书为侣》是
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的 作品。课文中作者以独自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
择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作为开篇,引出作者“走遍天下书 为侣”的观
点。在朴实的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与书为侣”的读书情结;品
尝到了作者在反 复的读书中获取知识的惊喜和快乐;同时分享了作者
读书的方法。
教材编排这篇课 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
者“以书为侣”的情感;二是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 作者选择书
为旅行伴侣的原因及反复读书的方法;三是让我们受到热爱读书的感
染,激发阅读兴 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三维目标,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生字词为导引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 由以及反复读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合作探究、个性研讨等方法理解课文
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
体会到“与书为侣”的乐趣。

1



4、教学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的书陪伴自己旅行的
理由以及反复读书的方法。
5、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受到的启示。
三、说教法
立足校本资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法。
古人曰:“口而诵,心而惟。” 说的是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
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这话说出了朗 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
接段式朗读、竞读、齐读、快速朗读等方式,使无声的语言成为有感情的音符,让文字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作
者“与书为侣”的情感,并以此 共鸣。
2、合作探究法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活 动中
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
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 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
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 中进行的。
在教学中,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以小组或者同桌讨论交流的形
式来开展教学, 充分发挥集体合作的智慧,创建自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3、 提问法
霍姆林斯基 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
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而这样有活力的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
针对文本,创设问 题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鲜明自己的个性观点,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张扬。
四、 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铺相成的,本人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面和情感
体验情况,特采用以下学法:
1、 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手段来体会作者“与书为侣”的情
感和反复读书的方法。

2



2、谈论法: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 倡导个性交流,重
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活动。在这个对话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话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好的切入点,可以让课堂思路 清晰,环环相扣。所以我在导入这块进
行了这样的设计:
由生字“娱”导入课题
(1) 教师小卡片出示“娱”,提问:大家认识这个汉字吗?谁来给它
组个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娱乐”一词,然后让学生明确“娱
乐”一词的意思,即使人快乐; 消遣;快乐有趣的活动。
(2) 接着教师创设漫谈话题:繁忙的工作或者学习之余,相信大家
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谁来谈谈?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发表
个性见解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出示 教具:一副图画、一本书、一盒扑
克牌、一只口琴。开设切入课题的问题:现在,如果给你们一次环绕< br>世界旅行的机会,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样?
接着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发言。
(3) 而后教师小结中切入课题:大家都谈了自己娱乐方式,老师对
你们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的距离又拉近了,真好。可你们知道
生活在英国的作家尤安·艾肯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态度 是怎样
的?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
英国,走近尤安·艾 肯,去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这样安排导入课题的目的是:⑴利用本课生字“娱”来导入课题,既
落实课本知识点的教学,又延伸的学生知识面;⑵开设漫谈话题 ,能
营造和谐积极的沟通氛围,开发 学生的个性思维;⑶漫谈话题的小结,
可以让学生从个性思维的发射言谈中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
(二)、学习课文

3



在这一板块上,我设计了四个小模板:
1、放情朗读,体会“与书为侣”的情结。
让学生用火车接龙式接读课文,即分段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后,
让学生进行朗读评议。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创设浓烈的读书氛围,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
面度,尽早进入文本的氛围,为下面文本 的研读开辟道路。
2、合作探究,品“与书为侣”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
自己旅行的理由。为了落实教学的重点,我抓住课文的标题和文 本重
点段落来进行教学。
⑴、从标题入手,设计悬念,激起兴趣。
教 师小卡片出示“侣”提问:大家认识这个汉字吗?谁给它组
个词?在大家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伴侣”一词 ,然后让学生明确“伴
侣”一词的意思,即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者旅行的人。接着教师引
导学 生进入标题的理解:真棒!把在一起生活、工作或者旅行的人当
做伴侣,可看出彼此之间是有一定感情的 。那在标题中,我们看出作
者的伴侣是什么?谁来说说对标题的了解?在学生理解标题意思的基
础上,教师小结中进入文本。
这样安排切入文本的意图是:A、抓标题中的“侣”作为切 入
口,既落实了文本知识点的教学,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创设
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 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抓重点语段,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对书的情结
教师引语:在标题中,我们知道作者走遍天下都把书当成自己
的伴侣,在生命中时 刻相伴,共担风雨,共享喜怒哀乐。那作者环绕
世界旅行的伴侣的选择毫无疑问就是书本了,那作者选择 一本书作为
旅行伴侣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课文的第五段和第六段,并
品析相关句子来 探究其原因。
通过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最后教师汇总:原因一是作者
对 书有浓厚的感情,把书视为自己的挚友和家人,带上自己最珍爱的

4



东西出行,是一件快事;二是不管看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
东西,得到新收获,给人以不尽的精神享受。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抓重点语段,品析句子,是精读课 文教学中的一
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能焕发学生的
情感和培养学 生的鉴赏能力,即落实了课文的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
生的语文素养。
⑶、抓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和启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分享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
以及受到的启示。
教师提问:作 者爱书,把书当做是自己的伴侣,并在反复的读书中发
现新东西,得到新收获,那作者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我们又受到怎样
的启示?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教师出示第七自 然段,让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抓住“首先”、
“然后”、“最后”等关键词语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 法并进行背
诵指导,最后在讨论中明确作者读书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即它提示
我们读书不要浅 尝辄止,要从多角度反复读书,把书中的知识真正内
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重点词语为引子,让学生一目了然文段
的内容, 落实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背诵语段的技能。
3、个性交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问:课文中,我们分享了作者读书的方法,相信大家在平时
的读书中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现在我们一 起来谈谈,好吗?(让学
生各抒己见)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个性交流,
汇总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4、筛选朗读,再现作者的读书情怀
让学生筛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来小组中竞读,然后评议
朗读情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

5



语感的同时又达到语文积累的效果。
(三)、总结全文
在这块上,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
获?最后我再来汇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利用总结课文这一模板,培养学生的概括
能力,同时从学生的反馈中检查我们的课堂 教学效果。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或者句子。
3、背诵第七自然段。文章

钓鱼的启示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1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钓
鱼的启 示》,作者是詹姆斯(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板书:
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 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
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主 要写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
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 ,
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本文
分为钓鱼、放鱼、启示三 部分。
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
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6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
的 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每个人都应严格按 道德标准来
约束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由于本课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比较多,所以我将教 学重点确定为:
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确定为:抓 住重点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鱼的心情
变化,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
统一。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朗读感悟法。
讲授法可以让教师系统地传授知识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朗读
感悟法,教师应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 br>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 学生”,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
圈点法,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

1、目标导学法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
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
学生主动学习
3、讨论-比较法

7



针对学生情况及本课的 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比较法、谈话法、
讨论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在 突破
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
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 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
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
新课,我们来看一下课文题目。读课 题你有什么疑问? “启示”是什
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 ?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此导语以师
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 br>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鱼钩、小心翼翼、
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
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重点是找出作者 在钓鱼
的过程中心情发生变化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
章脉络。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 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
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8



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再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用一 个能统领全
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文,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
里,而父亲却坚 持要“我”这么做。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
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转换角色思考,并分小组讨论:如果你是
作者,你会把鱼放了吗?为什么?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己的想
象力,才容易与詹姆斯的心理产生共 鸣,受到启示。
环节5课后作业
我想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主要把他们经历过的一件事情所 带来
的启示写下来。有利于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做到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钓鱼的启示
钓鱼:得意、高兴
放鱼: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启示: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好的板 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
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
课进行了说 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9



7、《落花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
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通过学习让学生领会作 家从生活中
得到的启示,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其做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本文
是一篇叙事散文 ,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
的教育。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 过对花生好处的谈
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
要做只 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表达颇具匠心,布局主次
分明,寓理于物,以平实的笔触,借花生阐 明了深刻而朴实无华的做
人道理。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根据《课标》要求,并结合高 年级
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
领悟作者 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
用的人,不要
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 分清文章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
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

10



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以读
促讲,读中感悟, 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激趣、比较、谈话和迁移等方法
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
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 以鱼”,更要“授人以
渔”。为此,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采取读、思、写同步训
练 ,运用对比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1、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
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 课伊始我先出示桃子、石榴、苹果的
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接着出示花生生长中的图片,提问:
这是什么?谁能谈谈你对它的认识?比如说样子、味道、作用等。学
生练说后,我设计了这样的 导语: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对桃子、石榴、
苹果和花生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落花生》, 文中的
父亲也谈了他的看法,请大家自由快速地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看法
的相关段落。这样的 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此为
切入点,直奔课文重点段落第十自然段的研读,打破了逐 段串讲的教
学模式。
2、抓住重点、研读领悟。
根据《课标》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
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再分角色朗读作者兄妹三人对花生好处
谈论的相关段
落, 以此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质疑,比如说:父亲的看法与“我”们
有什么不同呢?并通过再读父亲的话,使 学生认识到花生最可贵的特
点,那就是——朴实无华、默默无闻。随后,我让学生分组探讨,领

11



悟父亲接下来说的话。再抓住关键词“只”、“体面”、“ ……要……不
要……”理解“我”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 好处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学生通过领悟父亲的话,明白做人的道理时,我相机告 诉学生
这种由议花生写到怎样做人的写法叫借物喻人。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
解这种写法,我设计 了一组有梯度的练习题。(课件出示)我是这样
来操作的:课文中作者借花生喻默默奉献的人,请大家想 想借铺路石
可以喻什么样的人呢?再联系身边的事物,想想什么可以喻勤劳的
人?除此之外,你 还能想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并完成练习。这样,
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接受“借物喻人”这种写法。
3、对比学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课标》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
情,还应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学生研读领悟做人道理后,
这时我让学生默 读全文,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再引导
学生通过对比:作者在写种花生、收花生以及吃花生 、议花生的内容
时有什么不同?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吃花生、
议花生是文 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写得详细一些,而种花生、收花生是
次要内容,写得简略些。这样学生也就领悟了文 章这种主次分明、详
略得当的表达方法,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4、课堂延伸,引导学生求发展。
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我重视找准每类学生 的“最
近发展区”,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组开放式作业。(课件出示)请
学生任选其中感兴 趣的一项或几项活动完成。实施开放式作业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它以学生为主 体,将作业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作业的天地中享有充分的自由。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好的板书,它是文章结构
的简缩。通过板书,使学生 能鲜明地对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深刻地体会中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 / ﹨ /
次(略写) 主(详写)


9、地震中父与子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
书)下面我将 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
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
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 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
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 ,经
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
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 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
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 是父与子
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
这句话,在文中 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
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 赖,在灾难面前
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
文章就是 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
和方 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
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

13



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 定为了解父亲不顾
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
特 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
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
“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 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
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 br>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 情感的体
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
收,避免了生吞 活剥。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
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
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
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
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
的主要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伊始 ,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
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 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 94

14



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 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
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
《地 震中的父与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 面前,让学生
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
体会父爱的 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
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同时 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
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第二步,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
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
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
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 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
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 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环节: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
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 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
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 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文中, 父亲的爱无
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
亲没有停止挖 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5


< br>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
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 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
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 刻
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
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 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 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 文
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
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 ,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
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 环境下,他
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
得可敬!学生 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
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 挖了8小时,12小时,
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
及血丝和 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
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
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
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 ,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
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 为父亲有
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这个环节意在 让
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
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 ,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第四环节: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16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 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
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 万,爱子之情
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
36小时,可 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
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 的空白处。
这里,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
距离体验作 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
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 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父亲的诗句。
第六环节;顺着情感,巧设悬念。
父亲的形象 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
感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个 儿子的了不起。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
主线是:走近 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
不起?我选择了三个教学点:分别是一句话“谁愿 意帮我”;一个场景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形
象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
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 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
价五个板 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
师。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 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
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人文主题,从不同角度 ,反

17



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 令人震撼,让人感动,
引人思考。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为语
言训 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
“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几篇 课文。这些文章体现了现代意识,
富有时代感。其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记叙了美
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声诗得到父母截然
不同的评价,以及这两种 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者从这两种评
价中感悟到的爱。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教学本 课时不
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 ,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知识体系上,
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 和巩固,同
时,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了一些铺
垫。为此,依据 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 糟糕”“确实”
“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
作 ”“源泉”“警告”“提醒”“极端”等词语。理解“一如既往”“得意
扬扬”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
的看法。
3、通过人物的 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
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以及作者对父 母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由于目标3既是领悟表达方法的具体体现,又是体会文 章思想感
情之所在,因此它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 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以上对《语文课 程
标准》的理解,以及本课的目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我采用“定位—

18



—切入——探究——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以组织者和引导者
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和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四、说学法
六 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 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
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
因此,我将引导学生从“悟”字 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
学习,自我感悟;探究释疑,悟情明理;拓展思维,实践生活。让有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课文较长,且作者所叙述的事跨几个时间段,即七、八岁的
时候;几年后十一、二岁时;以至到现在 ,也就是作者成年后这三个
时间段。如果没有一条明晰的思路,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时间段里巴迪对父母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从
七、八岁时的不理解——十一、二 岁时的理解——成年后对父母的感
激”这一情感主线的变化来学习。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降低了难点,
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
起来容易。又依据文本特点 ,前14个自然段,也就是记叙作者七、
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引起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令作者感到不理解 这一
部分。作者主要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
情感。而后来对父母的 理解和感激之情却运用了大量的抒情和议论来
表达情感。所以在课时的划分上,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 基础上来
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前14个自然段,即抓住人物的
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描写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第二课
时,是目标的难点所在——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 两种不同评价
中饱含的爱,以及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这一情感主线的串连主
要通过教师富 有引导作用的导语来实现。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19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来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1、说说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试想,当我扑到床上痛哭起来时,心里会怎么想?
3、假如“我”的作品得到父母的一致称赞,结果会怎样?
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而揭示课文 主要内容,既激发兴趣,又达
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它即使对上一节内容的回顾又激发起大家
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和由此展开的想象
后,此时我的第一个过渡语是这样设计的:
过渡:那个时候,我还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那么我理解他们
是在什么时候呢?浏览课文15、16、 17自然段。学生找到在15自
然段(几年后)这样就把学生带入这节课的学习(第十五自然段),此< br>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重点语句“不得不承认父母是
对的”“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 ”来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此时的
作者已经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此时我用第二个过渡语“我对 父母
的做法仅仅是理解吗?(不是)那更多的是什么呢?”(感激)来引出
下文的学习(16、 17自然段),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阅读是 学生的个性化行
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老师先让学生带着
问题自由朗 读课文的16、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生会找到“我
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和“我从 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
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接着运用“质疑法”
来学习其它理解或不理解的语句。 如对“灵感”“源泉”“两股风”“生
活的小船”等词语,就通过质疑、交流来理解。这样学生就在读、 悟、
问、议的过程中解决课文重难点。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
爱,鼓励式的爱,“糟 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
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 望孩子健康
成长。作者正是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
父亲严厉的爱, 使他努力进取,把握住自己,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

20



昏头脑。最后,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引读等多中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 读中品味,读中明理。这样不但体现
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培养了学生探究、质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 生的生活实际,真
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
育目标。 因而我们设计了“拓展文本,联系生活”这一环节。
1、课堂延伸
在本文作 者看来,爱有两种形式:鼓励表扬和严厉批评,你有同
样的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先和同桌相互说 一说,再指名在全
班交流。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实践证明,辩论
不仅是交 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合作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的过程。
2、课外延伸
1)利用你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给你的父母写一封信,向他们谈一谈你渴望得到的那种爱。使他们改变对你的教育方法。
2)让你的父母今晚也来写一写他们读这篇文章的体会。若能相互
交流你们的体会就更好.
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
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 家长与学生灵活互动,既渗透
了思想教育,又让家长懂得了教育孩子的哲理。
3)推荐美文
《父爱,在拐弯处》《爱的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板 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
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 的总体思路。既突出了课
文的重点,又使人一目了然,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直
观 性原则。


21



板书

“精彩极了” 和 “糟糕透了”
鼓励 赞扬 严格 批评

爱 成功


13、圆明园的毁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
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 法,先阐
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描述
了圆明园昔日辉煌 的景观;最后描述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
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 及对侵略者野
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我对这篇课文进行阅读教学的课堂预设及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一)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设置:
在知识和能 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课文内容体
会文章思想感情,并学会这种阅读方法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让学生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
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 br>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
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仇 恨侵略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们知道,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己阅
读、感悟的过程。为此,我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引导学生自主读文,

22



通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 会课文
蕴含的思想感情。这同时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新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
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 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节课
将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融
入情景教学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让学生反复读文,读中悟,悟 后感,让
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健
康情感。
(四)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教学一共分四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个环节: 揭题导入,奠定情感基调
这里我准备用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语言片断进行导入,出示
课件:
“……”让学 生对这段话进行自由阅读,在学生读后让学生质疑:读
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是想问的吗?这里学生 的回答肯定是多种
多样的,但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会予以肯定,然后鼓励
学生带着 疑问去阅读课文,同时板书课题:21 圆明园的毁灭,指导
学生突出“毁灭”对课题进行朗读。 【这样的导入,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
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的放矢,直奔 课文的情感预设点】
在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想通过学习去解决自己的疑问后,接
下来就让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我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 br>读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段落,同时要求学生把喜欢的和不懂的地
方分别作上记号,然后在小组 内与同学交流。老师再进行巡视指导,

23



对学生的好习惯、好方法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
及时的指正与引导。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
容:圆明园曾经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 家园林,它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它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样既 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
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 究问题、并通过合
作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学生把握了课文的整体内容后,就可以进入本课 教学的第三环节,
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品读交流,体悟情感
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描写 圆明园举世闻名的部分,课文先从“众
星拱月”的园林布局中写出圆明园的布局宏伟,为了有利于学生的 理
解,我充分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它
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 春园组成,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
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在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文字难词后,再让他们进入课文第三段,理
解体会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第一句“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
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
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用“有……也有……有……也有……”写出
圆明园中景物的包罗万象,让学 生抓住这一系列的“有”字进行朗读
体悟,从而概括出“圆明园是建筑艺术的精华”。第二句中,无论是 叙
述“仿照各地风景名胜建造的景物,”还是叙述“诗情画意的建筑”都
是为了说明“圆明园是 园林艺术的瑰宝”。课文写到这里,园中那些美
丽的景观已令学生赞叹不已,但课文并没有习惯性的打上 省略号,而
是用“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一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
的想象空间。为 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准备了这样的问题:先让学
生数出这一段写景物时用了多少个“有”字,再问“ 如果要写尽园中
的景物还要用上多少个‘有’字?你的依据在哪儿?”从而加深学生

24



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圆明园昔日的布局和辉煌景观后,再引导
学生 “圆明园中有的仅仅是辉煌的景观和宏伟的建筑吗?除了这些之
外还有什么?”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 去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后
让学生知道圆明园是因为里面文物多:(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而被誉为当
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
同时让学生明白:圆明园就是因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
精华、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 馆而举世闻名的。当学生明白这一系列关
系后,再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景观,用自 己喜
欢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
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部 分,积累语言。
为了让文中的风格各异的景物形象地进入学生的脑海,我准备了
这些景物的图 片(播放),在学生的感观被调动后,再进行小结过渡:
“是啊,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 着中外风景名胜;流
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么美的地方,进去了你还想出
来?” …… “可是,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这一切早已经消失了,
曾经的万园之园早已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 火化为一片灰烬了。”出示圆
明园残垣断壁的图片,“同学们,把这两个放火强盗找出来,把他们的罪行找出来”,出示文中描写侵略者把圆明园化为灰烬的段落让学生进
行自由朗读,(出示)。让学 生从字里行间认识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从
“侵入、闯进、掠、毁、烧”等几个重点词语中记住侵略者把圆 明园
化为一片灰烬的滔天罪行。然后抓住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训练,让学生边读边想 象侵略者把圆明园化为灰烬的画面,激励学生
把对侵略者的仇恨(板书:恨)之情读出来。
当 学生对侵略者仇恨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后,就可以进入本节课的
最后一个环节:情感升华,总结课文
让同学们谈谈: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这圆明园的残垣断壁,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出示圆明 园残垣断壁的图片,~~可以想象,此

25



刻学生的情绪必定高涨,老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最切身的
感受。
在这样的 氛围中,老师再进行激情升华,总结课文。让学生记住,
“贫穷受欺压,落后就挨打!国盛则园兴,国衰 则园毁!”
最后教学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氛围中结束。


(五)板书设计
最后,介绍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21 圆明园的毁灭
博物馆 艺术馆
举世闻名 爱
瑰宝 精华
侵入 闯进
化为灰烬 恨
掠 毁 烧

【这样的设计,既 展现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又展现了侵略者把
它化为灰烬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由爱到恨的情感变化 。这样的
板书,能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有利于学生对课文
内容及情感的把握 。】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
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培 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提高
语文素养。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各位专家进行批评指正。谢谢!

14、《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2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
四组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展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华
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起抗争 的百年沧桑,字里行间都包含了强
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
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
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 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
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仇恨
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 为:
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学习本课,
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 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的 速度。根
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
3、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 贞不屈、壮烈牺牲的事迹。学
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
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
语句,体会他们伟大 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
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二、说教法

27



1、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本课我设计了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 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
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辅以课件,设计了
自 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
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 朗读,使情感升华。
2、重视自主学习,激发主体潜能: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让 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
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
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让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
热情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更充 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
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3、鼓励大胆质疑,启发合理想象:
⑴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
⑵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 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
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真正实现教 是
为了不教的目的。由此设立:营造氛围──创设情景──诵读感悟──
体验学习——小结学法 这一导向,层层推进教学,达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境界。
三、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
语文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 生,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狼牙山五
壮士》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 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
再到研读课文, 感悟英雄气概。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涵咏文本”、
“静心体会”、“有感而发”。教师只是起到激 励、点拨、指引作用。教

28



师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 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
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 中记住
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
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 程序:
(一)、谈话揭入课题。
1、上课一开始,从“鬼子”这一话题引入,一说到日本鬼 子,学
生们立刻对他们曾经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的行为,极其愤怒。此时,
老师话锋一转,那 今天我们来认识的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大地上涌
现的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中的五位。这时,和学生一起 把课前搜集的
抗日英雄的资料,一起进行交流,使学生对英雄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在学生交流后,再揭示新课。
发挥学生积极性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学习 一开
始就把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把
他们推到主动探索的地 位,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激起他们去寻求
新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 br>在初读课文上,一是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二是对整篇课
文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入
手,理清课文的脉络,给每个情节加上小标题。
(三)、研读课文,领略激情
1、品“打”
这一环节紧扣五位壮士痛打敌人的特点 :班长的沉着,副班长的勇
猛,宋学义的老练,两位小战士的严肃专注。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表情、
动作,在体验中加深感受。
在师生共同感悟体会下,归纳学法。抓住一个“打”字,细细地品
出了其中的感动,接下去就用“抓一字品感动”的学习方法来继续体
会五壮士的言行。教师引导学生及 时对方法进行总结,这样既教给了

29



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点。
从“打”中,了解五壮士英勇杀敌的精神。
2、品“走”
这一“走”,在班长斩钉截铁地决定下,战士们毫不犹豫地紧随
其后。 明知道,这不是普通的走,是生与死的抉择,是一去不回头的
踏上了绝路却还是义无返顾地向前走。这一 环节,充分引导学生不同
层次,不同角度的练读,多角度体会五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从“走”中,了解五壮士舍生忘死的精神。
3、品“砸”
从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 的仇恨,把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在砸“上,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五壮士是怎样把心中的仇恨化作手中的石 头,砸
向敌人,同敌人血战到底。
从“砸”中,了解五壮士顽强不屈的精神。
4、品“跳”
A、看(望);添加不同的提示语,如视死如归、满怀深情、无比
轻蔑 、脸上露出等语词中体会到战士们对胜利的喜悦和敌人的藐视。
B、看影片
文字需要学生用 心体会,而影片带来的是直观的冲击。在课文的
感悟下,再通过影片的感受,留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在欣 赏影片后,
学生此刻肯定有很多的感想,顺势引导学生说说此时此刻内心的想法。
这样使每个学 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
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C、听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五壮士的英雄豪迈。再出示聂荣臻元帅
对五壮士的评 价(宁死不屈乃革命军人应有本色 视死如归乃燕赵英
雄应有精神)。从聂荣臻元帅的评价中,再次 体会到了五壮士为了祖国
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
从“跳”中,了解五壮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教学中,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思

30



悟,插上想像的翅膀,再现五壮士的英勇,调动学生的整体参与意识;
运用学生互相练读,激情读,引读等方式,让学生品词赏句,受到五
壮士精神的熏陶;运用评价激励,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熟读成
诵。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记忆力,提高学生理解力,进而潜移默化< br>规范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经历一次扎实的读书和言
语训练,达到悟其境,感其情 ,再现美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读悟训
练中融入意境。这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在千 钧
任翕张”。
四、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
络,中心突出。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
2、阅读文章:
《北国雄师——赵尚志》《中国陆军战神——张自忠》
《中华空军勇士——阎海文》《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
3、推荐网站:
中华抗日战争网 民族魂网 血铸中华网
这三种作业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自己 感兴趣的一题来做,
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
想,满 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本篇课文想达到的预期效果有以下几点:
(1)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
牲的英雄事迹。
(2)学习五壮士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
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上《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粗浅的看法,还
不够完善,旨在抛砖引玉,请你们多 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多加指导。
谢谢!

31





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17《草原》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我将 从说教材、学生、教
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
和板书 设计以上九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进行第一项,说教材。
一、说教材
《草原》是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下册第六组的第一课,文章记叙了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 原时
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款待的场景,体现了蒙汉两
族的深厚情谊。
二、说学生
本文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学生,该学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
独立 思考的能力,对于他们来讲,要着重培养他们对作者思想感情的
体会,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学生教材的研究,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识字
阅读 的教学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
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14个生字及“渲染”“勾勒”等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优美语句,领悟表达方
法。
3、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

32



情谊。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语言 文字
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
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 此,我将采取情境教
学法和诵读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并
通过自 读、齐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诵读课文,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
自主意识。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将播放《吉祥三宝》的音频,通过
学 生熟悉的音乐,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
究欲望,并适时加入导语“今天,我们 就和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大草
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板书课题:1、草原)
(二)朗读课文,体验感知
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 br>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因此,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将利用多
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 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自
然美。在此过程中,提出如下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试着想象画面。
2、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3、读完这一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对于文中重点
的词句,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 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
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通过让学 生
观察小丘的形状,没有明显界限,只有一片浓郁的绿色,并出示两幅
美术作品,对比理解“渲 染”和“勾勒”,然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比喻,

33



重 新进行描述。通过自己的理解谈及感受,更容易令学生触景生情。
再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草原的 自然美。
(三)自主探究,品味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 式,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使学生积极 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汇报
的形式自主学习第2—5自然段,设计问题如下:
1、 这一部分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你的感受如何?
2、 找出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小组间交流体会。
3、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小组间朗读或表演。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
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 草原人民喜迎远客和主客联欢的画面,
并通过图片展示体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在此过程中,采取小 组
读、齐读、指名读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考感悟,然后让
小组上讲台表演,使学生 更加真切地走进大草原,体验那种融洽热烈
的气氛,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四)升华情感,延伸拓展
通过前面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引出文章最后一句“蒙汉< br>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抓住“忍”字,体悟蒙汉两族
人民的深厚情谊,并延伸至 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情深与团结。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全文,从草原的景美和人 美感受蒙汉情深民族团结,参照老
舍笔下的草原,把自己心中的草原画下来或写下来。
九、说板书设计
1、草原
一碧千里 自然美 蒙汉情深
喜迎 联欢 人情美 民族团结
板书是课文的浓缩,设计精练清晰有助于体现课文重点及中心,便于
学生记忆。

34




《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鲁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br>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
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 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
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 高精
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
习他们的 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
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 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
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
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 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
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
者抓住 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
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 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
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 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
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 天真和稚气来,要

35



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 ;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
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
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
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
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 起主
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 学生学会自
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表达 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
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 西部建设者的博
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 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
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
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
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 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
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
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 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
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
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
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 学生在
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
么样的心,从而激发 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
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我单
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36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 黄一体、
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
时在屏幕上展示 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
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二至四部分的
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
谈谈他们从朗 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
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 爸爸和白杨有什么
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
道些什么 ?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 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
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 他们逐步释疑,
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 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
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 讨论爸爸的三句
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
力强、坚强 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
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 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
15至1 7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 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
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 ,
也 。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 , 就在这里扎根。

37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 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
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
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 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
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 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
杨一样在 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
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 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
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
献 )。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 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
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
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 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
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 br>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21 、古诗两首《牧童 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说课材料
《舟过安仁》这一课,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
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 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
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 该
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
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 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结合教材、教参,

38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 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
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点:
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 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
思,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难点:
理解后两句诗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接下来,说一下的设计意图。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知 诗人、
解诗题;划节奏、读诗文;抓重点、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
句、诵诗篇;拓展、 延童趣。
1、知诗人、解诗题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和老师配合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听好游戏要求: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位人物的名字。
猜到的同学可以抢答
提示一:此人性别男,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
提示二:此人是一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提示三:他的诗一善写田园著称,我们曾学过他的 诗文:《小池》、《晓
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
生:杨万里
师: 很好!你们猜对了,他就是杨万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外
一首诗(板书课题:舟过安仁)请同学们 齐读课题)
游戏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这样的猜诗人,也是对诗人了
解的一个过程 ,在学生倾听竞猜的时候,她或多或少的都会记住一点,
我想这要比学生说或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忆要深 刻些。而与此同时也

39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划节奏、读诗文
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读诗,然后教师泛读,根据老师的读,根
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诗的节奏,然后自由朗读,这是第一次读诗,目的
是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抓重点、明诗意
这是整节课的第二次,读诗文,读后引导学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懂与不懂的交流
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诗文的意思 ,对诗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4、想诗境、悟诗情
这是整节课的第三次读文,学生自由读, 读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感受当时的情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
去读 ,然后指生朗读,在这做到学生自评、师评、生生评,在学生展
示了自己的朗读后,教师再一次的入情入 境的朗读,学生闭眼想象当
时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环节是重点,
要让学生多说。
5、吟诗句、诵诗篇
这首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有充满了童 真童趣,引
导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也是整节课的第四次读,同样要给学生足
够的时间,然后 指生朗读,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背诵
时采用不同形式的背,前后两个人互背,男女生对诗 句等不同形式,
最后指生背诵,争取达到当堂背诵。
6、拓展、延童趣
童年是一个 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
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 首美妙的诗。引
入杨万里的又一首儿童诗《稚子弄冰》,引导学生读一读。我们看到的
师儿童生 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在放大一点,
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也可以变成一个美丽 的小故事。设计一个小
练笔,做到课内与课外的延伸。

40



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品味,这是
我设 计这节课的初衷,可能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恳请各位
提出宝贵意见。

22《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 《城南旧事》的序言。
既是自传,便是一种追忆,这篇课文中便流水着作者浓浓的回味、追
忆。 作者回忆骆驼队,着重从“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四个方面展开,把自己小时的呆傻 天真表露无疑。于是乎,林海音回
忆骆驼队,倒不如说是在回忆自己的童年,而她写此文的时候却已身< br>居台湾,童年的记忆被一条海峡生生隔断,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她
回忆童年最终所吐露的却是思 乡情节,这是文章品赏的情感目标,同
是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正因为本文是一种回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上也应循着一条“忆”
的线索展开教学,娓娓叙来、悠悠思之、细细品之,营造一种温婉追< br>远的课堂意境。
另外,本文描写以一个孩童的目光展开回忆,因此在文中有不少
孩童特 有的语言材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口味感情的主要素材,应该
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把 自己的心与林海音的心紧
紧交融在一起,达到和谐共鸣,付之动情吟读。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所 在。
除了以上目标外,本文教学还应把握以下重要教学内容:
一是在语言品味、想象拓展,上下联系中体会“咀嚼”“呆”“傻”等
词的意思。
二 是口味作者对骆驼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对骆驼的喜爱与怀恋,并
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内心想法。
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我觉得本文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步骤展开: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41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文本特别的题目入手,让学 生猜测会写些
什么,再让学生读“资料袋”自然地营造了一种悠悠的怀旧情结,为
下文的教学营 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高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有统览全文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
积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上观照内容,把握全局。
在这个环节,我打 算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整体梳理,
林海音回忆了有关骆驼的哪几件事,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压缩 成简短的
板书,如“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这样,文章的脉
络便清晰了。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环节。
在文章结构梳理的基础上 ,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断进行
自主的学习,朗读语言、体会感动。这一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拥 有充
分的读悟思考时间,以训练学生的自主研读能力,并使学生的情绪场
与文本的情绪场进行链 接,产生共鸣。
之后,再循着作者写作的思路一一展开场面教学。
第一块面是“学咀嚼”。 这是本环节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个自然段
的写作上对于骆驼的描写相当细致,因此,重点在于通过多人多 层次
的朗读,读出林海音对骆驼的喜爱之情。但这只是文章教学的第一个
层面,重点在于以此为 契机,引导学生体会林海音看骆驼时的好奇的
“呆”、专注的“傻”,体会童年的林海音童真童趣。之后 ,再通过文
章15自然段中一、二两句的相机插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42岁的林
海音,对童年 时的好奇天真的怀恋。
第二块面则是“谈驼铃”与“念骆驼”。这两个部分放在一起教学,
主 要是考虑到这两个部分的写作形式都是以人物对话展开,因此,主
要的教学手段为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 让学生们感受到童年时的林海
音的充满问题的天真可爱。


42



第三块面便是“剪驼毛”,这个环节则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句子:拉
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
驼背的小峰上。人何以像骆驼一样 ?这么个说法可以吗?显然在孩子
的眼里根本没有骆驼与人的区别,在他们眼里天地万物没有尊卑贵贱,
骆驼可以像人一样,人自然也可以像骆驼一样。此又何尝不是儿童的
真善美呢?
< br>在这三个块面的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一次次地读文章第15自然段
的两句话,使学生在一次次的 情感冲击中,渐渐感受到林海音在写作
时的淡淡的感伤。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首先让学生猜测,林海音还会回忆 起哪些景物、
人情,并取个与本文相似的题目。这个过程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 学习本文的取题方法,巩固练习,以使他们能够积累这么
一种方法;二是让学生在不经意中领会到借景抒 情的写法,了解写景
写人亦是传情的写作手法。

之后,我再通过《苦恋北平》的适 时链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林海
音恋的不仅仅是童年,更是度过她童年美好时光的故土,这样便使文< br>章的主题进一步升华了。

最后便是导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因为一篇文章的教学 绝不可局限
于几百千余字的教学感悟,最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由此文始爱上阅读,
把阅读变成自 己的生命的一个部分,这才是上乘的语文教学。




43







44

吴兴高级中学-老师述职报告


qmv-哈工大分数线


江苏高校-尉迟琳嘉经典语录


春季美容护肤小常识-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卷


作文我长大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辽宁政法学院-国际聋人节


寻找身边的雷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家乡的变化作文-工作汇报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