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介绍一件艺术品-赞美家乡的作文
课 题
教学目的
植物的呼吸作用 课 时
2
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了解呼吸作用的生理指标及其影
与
要 求
教学重点
与
难 点
响因素;掌握测定呼吸速率的基本方法;了解
果实、块根、块茎等器官的
呼吸特点和这些器官贮藏保鲜的关系;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一)重点
1、有氧和无氧两大呼吸类型的特点、反应式、生理意义和异同点;
2、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温度、氧气、二氧化碳、水分;
(二) 难点
种子的安全贮藏与呼吸作用、果实的呼吸作用
主 要 内 容 及 步 骤
第一节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及特点
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三、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四、呼吸作用的指标与测定方法
备 注
教
学
过
程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植物代谢的两大核心内
容。前者是物质合成与能量贮存过程,属于同化
作用;后者是物质分解与能量释放过程,属于异化作用。
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离不开能量,一切代
谢过程都需要能量的推动。呼吸作用正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
过程。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
第一节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及特点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在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
量的过程。根据是否需
要氧气,分为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与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1、有氧呼吸
指生活细胞吸收O
2
,把有机物进行彻底的氧化分解,形
成H
2
O和CO
2
,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称
呼吸底物或者呼吸基质(respiratory substrate),以糖为主,一些有机酸、
蛋
白质、脂肪也可以作为呼吸底物。若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则有氧呼吸可用下式表示:
C
6<
br>H
12
O
6
+6O
2
→6CO
2
+
6H
2
O+能量 △G
º
‘
=2872.1kJ
其中△G
º
‘
是指pH为7时标准自由能的变化。
有氧呼吸总反应
式与燃烧反应式相同,但应该注意的是,在燃烧时底物分子与O
2
反应激烈,
能量以热
的形式释放;而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一部分能量首先转移到ATP和
NADH中贮备
,成为活跃的化学能,随时供应生命活动使用;另一部分则以热的形式放出。有氧呼
吸是高等植物呼吸作
用的主要形式。
2、无氧呼吸
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把有机物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
解,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的过程。与
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的特点是不吸收O
2
,底
物分解不彻底,释放能量少。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又称发酵(fermentation)。有酒精发酵
和乳酸发酵。例如酵母菌在无氧条件
下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称为酒精发酵,其反应式是:
C<
br>6
H
12
O
6
→2C
2
H
5
OH+2CO
2
+能量 △G
G
º
‘'
=100.5kJ
高等植物也可以发生酒精发酵,例如苹
果贮存久了有酒味,便是酒精发酵的结果,甘薯、苹果、
香蕉贮藏久了也会发生酒精发酵。
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称乳酸发酵。其反应式为:
C
6
H
12
O
6
→2CH
3
CHOHCOOH+能量
△G
º
‘'
=75.4kJ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以及青贮饲料或腌酸菜时都会发生这种发酵作用。
由此看来,广义的呼
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狭义的呼吸作用专指有氧呼吸,通常所
说的呼吸主要是指有氧呼吸。正
常情况下,有氧呼吸是高等植物呼吸的主要形式,但在某些情况下,
植物也进行无氧呼吸,如遇缺氧以及
植物的深层组织中常有无氧呼吸的发生。
(二)呼吸作用的特点
从呼吸作用的总反应式来看
,它同光合作用一样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C
6
H
12
O
6
是还原剂,O
2
是氧化剂。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物质的分解与能量的释放。另外,反应过程中有
H
2
O的参与,所
以,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应写为:
C
6
H
12
O
6
+6H
2
O+6O
2
→6CO<
br>2
+12H
2
O+能量
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两者既
相
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中。没有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就不可能有呼吸
<
br>作用,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完成。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原料、产物、发生部位、发
生条件以及物质、能量转换等方面有明显的
区别。
总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为原料和产物。光
合释放的O
2
可供呼吸利用,呼吸释放的CO
2
为光合作用原料。
第二,能量代谢。光合与呼吸过程中都有ATP和NADPH产生,所需ADP和NADP在光合与
呼吸
中共用。
第三,光合卡尔文循环与呼吸的PPP途径基本上是逆过程,许多中间产物,如三碳糖(磷酸
甘油醛)、四碳糖(磷酸赤藓糖)、五碳糖(磷酸核糖、核酮糖、木酮糖)、六碳糖(磷酸葡萄糖和果糖)、七碳糖(磷酸景天庚糖)等可以交替使用。
三、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源ATP
生物体内的一切代谢过程都需要能量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依赖于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释
放的能量除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被散失掉外,大部分则以ATP的形式贮存起来,供生命活动利用。
没有呼
吸提供的ATP,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2、呼吸作用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
植物的生长
发育过程以物质合成为基础,而这些合成过程常需要还原力。如硝酸盐的还原和氨
基酸的合成需糖酵解提
供NADH;PPP途径为脂肪合成提供NADPH。呼吸作用产生的还原力一部
分通过电子传递与氧化
磷酸化产生ATP,另一部分则直接作为生物合成的还原力。
3、呼吸作用为其它生物合成提供原料
呼吸作用在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中间产物,其中有些中间产物的化学性质非常活
跃
,如丙酮酸、α-酮戊二酸、苹果酸等,它们是合成核酸、蛋白质、糖以及其它物质的原料。如
α-酮戊
二酸是氨基酸、蛋白质合成的原料之一。
4、呼吸作用在植物抗病免疫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植物感病后,在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依靠呼吸作用氧化分解病原微生物分泌的毒素,
消除
其毒害。同时通过旺盛的呼吸作用,促进伤口愈合,加速木质化或者栓质化,以减少病菌的浸
染。其次,
呼吸作用还可以加强绿原酸、咖啡酸等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的合成,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另外,呼吸放热可以提高体温,有利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等。
四、呼吸作用的指标与测定方法
衡量呼吸作用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呼吸速率,另一个是呼吸商。
1、呼吸速率
呼吸速率(respiratory rate) 又称呼吸
强度,是常用的呼吸指标。指单位植物材料(鲜重、干
重、原生质),在单位时间内,呼吸释放的CO<
br>2
或吸收O
2
的量。它是反映细胞代谢强度的指标。常
用单位有:O<
br>2
微升(μL)·克鲜重(干重)
-
·小时
-
,CO
2
微升(μL)·克鲜重(干重)
-
·小
111
时
-
,O
2
微升(μL)·mgN
-
·小时
-
等等。 111
呼吸速率具体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用红外线CO
2
分析仪测定C
O
2
的释放量;用氧
电极测氧装置测定O
2
的吸收量。另外还有广口
瓶法、瓦布格呼吸计微量检压法等。通常进行气态
检测时常用测定CO
2
的方法,进行
液态检测时常用测定O
2
的方法。
2、呼吸商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又称呼吸系数(respiratory coefficient),是呼吸作用释放的CO
2
摩尔数或体积与吸收O
2
的摩尔数或体积之比。即RQ= Q
CO2
Q
O2
影响呼吸商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呼吸底物的性质;二是氧气的供应情况。
(1)呼吸底物的性质
a.当呼吸底物是碳水化合物,又被完全氧化时,RQ=1。如:以葡萄糖为底物。
C
6
H
12
O
6
+6O
2
→6CO
2+6H
2
O RQ=66=1
b.当呼吸底物是富氢物质时,氧化分解需氧较多,RQ<1。如以棕榈酸为呼吸底物:
C<
br>16
H
32
O
2
+11O
2
→C
1
2
H
22
O
11
+4CO
2
+5H
2O RQ=411=0.36
c.当呼吸底物是富氧物质时,氧化分解需氧较少,RQ>1。如以苹果酸为呼吸底物:
C<
br>4
H
6
O
5
+3O
2
→4CO
2<
br>+3H
2
O RQ=43=1.33
由此可见,呼吸商大小是表示呼吸底物性质的良好指标。
(2)氧气的供应情况 在缺氧状
态下,RQ会异常地升高。相反,若呼吸过程中形成了不完全氧化
的中间产物,释放CO
2少,氧较多地保留在中间产物中,RQ就会小于1。
第二节
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呼吸底物氧化降解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底物主要是糖类,
其生化过程主要是指糖
的氧化降解过程。呼吸代谢生化过程脱下的氢被NAD或者FAD所接受,产生N
ADH或FADH
2
,
然后通过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由一系列的传递H和电子
的传递体将氢交给其它的受体,
在需氧生物中氢最后交给氧,形成H
2
O,并产生AT
P,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一、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
高等植物中,存在着多条
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多变环境条件的
+
适应。呼
吸作用的生化过程主要是指糖的氧化降解过程,主要的途径有三条:糖酵解(EMP)——
酒精或乳酸发
酵;糖酵解-三羧酸循环(TCA);磷酸戊糖途径(PPP)。
(一)糖酵解
糖酵解(g
lycolysis)是在无氧条件下,淀粉、葡萄糖或果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亦称EMP
途径,以
纪念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三位生物化学家Embden,Meyerhof和Parnas。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内进行的。
糖酵解的生化历程(图4-3)可分为己糖活化、果糖-1,6-二磷酸的裂解和
丙酮酸的形成三个阶
段。己糖首先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消耗2个ATP逐步转化为果糖-1,6-二磷
酸(F-1,6-BP);活化
的己糖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形成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后者在
异构酶的作用下可以转变为
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3-磷酸氧化脱氢形成磷酸甘油酸,释放能量产
生1个ATP和1个NADH。
然后,磷酸甘油酸经脱水、脱磷酸形成丙酮酸,并产生一个ATP。 <
br>通过糖酵解,C
6
H
12
O
6
被降解成丙酮酸,同时
产生2个NADH和2个ATP。
丙酮酸在缺氧条件下脱羧成乙醛,再被NADH还原成乙醇,或者丙
酮酸直接被NADH还原成
乳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TCA环,完全氧化成H
2
O和CO
2
,NADH则进入呼吸链(图4-4)。
所以,糖酵解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
吸共同经历的阶段,从丙酮酸开始分道扬镳。
EMP过程中净得2个ATP,这种不经过呼吸链而由底
物氧化直接产生ATP的过程,称底物水
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是由于在底物氧化过程中形成了某些
高能磷酸化合物,如甘油酸-1,3-
二磷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等,此类化合物的能量在酶的催化下,
转移到ADP上,生成ATP。
X~P+ADP→ATP+X
糖酵解总反应式可概括为:
C
6
H
12
O
6
+2NAD
+
+
2ADP+2Pi→2CH
3
COCOOH+2ATP+2(NADH+H)+2H
2
O
+
(二)三羧酸循环(TCA循环)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是指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
在有氧条件下,经过一
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完全氧化,产生H
2
O和CO2
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英国生物化学家Hans
krebs首先发现的,所以,又称krebs循环。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生化过程如图4-5。
丙酮酸在进入循环前首先脱掉一个C
O
2
,产生一个NADH和一个乙酰CoA。NADH进入呼吸
链,含有2个碳的乙酰
CoA进入TCA环,然后经二次脱羧放出2个CO
2
,4次脱H,产生3个NADH
和一个FADH
2
,进入呼吸链。通过底物氧化还产生一个高能化合物GTP。
这样,通过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一个分子葡萄糖分解得:
C6
H
12
O
6
+O
2
→2CH
3COCOOH+2H
2
O+2ATP+2NADH+2H
+
2CH
3
COCOOH+6H
2
O→6CO
2
+8NADH
+10H+2GTP+2FADH
2
2GTP+2ADP→2GDP+2ATP
+
6 C
6
H<
br>12
O
6
+6O
2
→6CO
2
+6H
2
O+10NADH+2FADH
2
+4ATP+12H
+
(三)磷酸戊糖途径(PPP)
EMP-TCA途径是呼吸作用底物氧化的主要
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20世纪50年代已发现,
生物体内还有一条不经过糖酵解,葡萄糖-6-磷酸
直接被氧化的途径,称磷酸戊糖途径或磷酸戊糖
支路。它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在细胞质中进行,磷酸戊
糖是其中间产物(图4-6)。
PPP途径从C
1
位脱羧,用C
1
位标记的葡萄糖-6-磷酸饲喂植物,测定释放的标记CO
2
的量,即
可测出PPP途
径与糖酵解途径的比例。比值越小,PPP途径所占比例越高。
呼吸作用的糖酵解与磷酸戊糖途径都是
在细胞质内进行。在一个无结构的溶液中,各种酶之所
以能保持有序的催化功能和相当高的活性,主要决
定于酶与底物的浓度与亲和力。另外还有NAD
+++
+
和NADP的比例。若NAD
P浓度高于NAD,PPP占主要地位,如脂肪酸和甾醇合成速度快时,
NADPH迅速被利用,NAD
P
+
浓度升高,则有利于PPP途径。若氧浓度较高,NADH被线粒体迅速
氧化,N
AD浓度升高,促进EMP-TCA环进行。
PPP途径的特点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氧化还原辅酶不是NAD而是NADP
产生的还原力NADPH不进入呼吸链,主要
作为还原力,NADPH为脂肪合成所必需。在年老
组织、受干旱或受伤时PPP比例较大。
2、PPP途径的许多中间产物是沟通各种代谢的原料
如核酮糖-5-磷酸和核糖-5-
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庚糖也是光合
作用过程中卡尔文循环的中间产物,把
呼吸与光合联系起来。
3、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赤藓糖-4-磷酸与PEP合成莽草酸,
经过莽草酸途径合成具有抗病作用的绿原酸、咖啡酸等酚
类物质。所以,在逆境条件下,PPP途径占比
例较高。
植物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除了糖酵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这三个主要途径外
,
还有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乙醛酸循环以及乙醇酸氧化途径,这里不再祥述。
++
+
二、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三羧酸循环等呼吸代谢过程脱下
的氢被NAD或者FAD所接受,产生NADH或FADH
2
,它们
在将氢交给其它的
受体,在需氧生物中,氢最后交给氧,形成H
2
O。这种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作
用,
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这一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由一系
列的传
递H和电子的传递体完成,因而有别于体外的直接氧化。体外燃烧或者纯化学的氧化一般是在高<
br>温、高压、强酸、强碱条件下短时间内完成的,并伴随着大量能量的急剧释放;而生物氧化则是在
细胞内、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pH值和有水的环境下,由一系列的酶、辅酶、辅基以及中间传
递体的
共同作用下逐步完成的,氧化反应分阶段进行,能量是逐步释放的。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
+
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则贮存在ATP中,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生物氧化过< br>程可以分为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两个过程。
(一)电子传递
呼吸作用经糖酵解和T CA环脱H,产生NADH和FADH
2
。这些H不能与O
2
直接结合成H< br>2
O,
必须经过一系列电子或H传递体传递,最后与O
2
结合。这一过 程在线粒体膜上进行。这些呼吸传
递体可以分为两类: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各种电子与H传递体按氧 化还原电位势高低排列成
一条轨道,称为呼吸链或呼吸电子传递链。呼吸链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顺序是:
代谢物 NAD FAD UQ 细胞色素系统 O
2
。
线粒体膜上的5种酶复合体如下:
1、复合体Ⅰ 又称NADH :泛醌氧化还原酶,含25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功能是催化线粒体基
质中TCA环产生的NDAH+H的 2个H经FMN转运到膜间空间,同时再经过Fe-S将2个电子
传递到UQ(又称辅酶Q,CoQ); UQ再与基质中的H结合,生成还原型泛醌(ubiquinol, UQH
2
)。
该 酶可被鱼藤酮(rotenone)、杀粉蝶菌素A(piericidin A)、巴比妥酸(barbital acid)所抑制。
2、复合体II 又称琥珀酸:泛醌氧化 还原酶,含4~5种不同蛋白质。功能是催化琥珀酸氧化
为延胡索酸,并将H转移到FAD生成FADH
2
,然后再把H转移到UQ生成UQH
2
。该酶活性可被
2-噻吩甲 酰三氟丙酮(thenoyltrifluoroacetone, TTFA)所抑制。
3、复合体 Ⅲ 又称UQH
2
: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含9~10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功能是催
化电子从UQH
2
经Cyt b、Fe-S、Cyt c
1
传递到Cyt c,这一反应与跨膜质子转移相偶联,将2个H
释放到膜间空间。
4、复合体Ⅳ 又称Cyt c:细胞色素氧化酶,含多种不同蛋白质。主要成分是Cyt a 和 Cyt a
3
及2个Cu原子,组成2个氧化还原中心Cyt a、Cu
A
和Cyt a
3
、Cu
B
。其功能是将Cyt c中的电子传
递给分子氧,氧原子还原成H
2
O。
5、复合体Ⅴ 又称ATP合成酶,或H-ATP酶复合体,由8种不同的亚基组成,它们又分别
构成2个蛋白复合体( F
1
-F
0
)。它利用呼吸链上复合体Ⅰ、Ⅲ、Ⅳ运行产生的质子能,将AD P和
Pi合成ATP。
其中氢传递体主要有3个:NAD、FAD和UQ;电子传递体属于细 胞色素类,是含Fe的血
红素蛋白,包括细胞色素b、c、a、a
3
。
当氢 (2H=2H
+
+2e
-
)通过UQ(泛醌)后,分离成2H和2e
-
,2e
-
沿着细胞色素c、c
1
、a,
+
++< br>+
+
+
++
+
最后传递给a
3
,a
3
把电子交给O
2
,活化O
2
成O
2
-
, O
2
-
与H结合成H
2
O。由于细胞色素氧化酶所起
的作用 在整个生物氧化过程的末端,也是整个有氧呼吸的末端,故称这种酶为末端氧化酶。
在呼吸链中,各种 电子或H载体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电子只能从底物流向氧分子,其原因
一方面是各个系统有专一性,另 一方面各电子载体的氧化还原电位不同,底物脱H时电位最高,
顺次下来,分子氧最低。电子总是由高电 位流向低电位。
(二)氧化磷酸化
底物脱下的H通过呼吸链传递到O
2
的过程中,伴随着ATP的合成。即氧化作用与磷酸化作用
同时进行,这一过程称氧化磷酸
化作用或者氧化磷酸化偶联反应。
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关系可用PO比表示。PO表示每消耗一个氧原
子有几个ADP变成ATP。
NADH的PO比约为3,FADH
2
的PO比约为2。
有两类物质能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一类是解偶联剂,如2,4-二硝基苯酚(DNP),可以阻碍磷酸化而不影响氧化,不产生ATP,呼吸空转。旱害、寒害或缺钾都会造成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另
一类是电子传递抑制剂,打断电子传递过程,使磷酸化作用因得不到能量而受阻。如鱼藤酮可阻断
H从N
ADH向FMN的传递;抗霉素A打断电子从Cytb向Cytc的传递;氰化物(CN
-
)、
叠氮化
合物(N
3
-
)、CO则阻碍电子从Cyta向Cyta
3<
br>的传递。
关于氧化磷酸化的机理目前有三种学说:化学渗透学说、构象偶联学说和化学偶联学说
,其中
化学渗透学说最重要,这里仅此作一介绍。
化学渗透学说是英国生物化学家P. Mi
tchell于1961年提出的,其主要论点是:呼吸链存在于
内膜上,内膜对离子的透性极小。当呼
吸链中的递H体从内膜内侧接受从底物传来的氢(2H)时,
将其中的电子(2e
-
)
传给其后的电子传递体,而将2H泵出内膜。由于质子不能自由通过内膜,在
+
内膜外侧氢离子
浓度高于内侧。于是,在内膜两侧形成质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外正内负,两者合称
为质子动力势(pmf
),它是质子返回膜内的动力。当质子通过膜上的F
1
-F
0
复合物(ATP
酶)返回
内侧时,ADP与Pi结合形成ATP。
在呼吸链中,每传递1个分子NADH+H
泵出6个H,每2个H通过ATP酶可产生一个ATP,
所以,NADH氧化产生3个ATP。而一个F
ADH
2
则泵出4个H,所以,FADH
2
氧化产生2个ATP。
只有线粒体内膜保持完整,电子传递与磷酸化才能偶联,否则,若不能维持膜内侧的质子浓度
差和电位差
,也就不能产生ATP。2,4—二硝基苯酚能使H穿过内膜,因为这种药剂脂溶性很强,
能在线粒体内
膜中穿来穿去,破坏了电子传递所造成的质子动力势,以致于不能合成ATP。
+
+
三、末端氧化酶
细胞内的末端氧化系统具有多样性。复杂多样的末端氧
化酶类能够适应不同的呼吸底物和不断
变化的环境条件,从而保证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些酶有的
存在于线粒体内,也有的存在于
线粒体外,前者产生ATP,后者不产生ATP。
1、细胞色素氧化酶
这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末端氧化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的嵴上,是一种血红
蛋白,含有两个铁卟
啉辅基和两个铜原子。通过铁的电子得失传递电子。当e
-
从一个
载体向另一个载体传递时,要释放
能量,能量多少等于两个载体的能位差。若释放的能量够产生一个高能
磷酸键,则产生一个ATP,
若不能,则以热能的形式释放掉。细胞色素系统有3个部位可产生ATP(
见呼吸链)。
2、交替氧化酶或抗氰呼吸
细胞色素氧化酶受KCN、NaN
3
与CO所抑制。但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对氰化物不敏感的氧化
酶,这种酶含Fe,也
可将电子传给O
2
,称交替氧化酶或抗氰氧化酶
在这一途径中,2H在呼吸链中仅产
生1个ATP。绝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温度很
高。贮藏的马铃薯、胡萝卜、果实等都有抗氰
呼吸存在。
以上两种酶类存在线粒体内,还有一些末端氧化酶,存在于线粒体外的细胞浆、质体与微体
内。
如黄素氧化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乙醇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
3、酚氧化酶
包括一元酚氧化酶(如酪氨酸氧化酶)和多元酚氧化酶(如儿茶酚氧化酶)。含
Cu,存在于质体和微体
中,将酚氧化成醌,它们可与其它底物氧化相偶联,起到末端氧化酶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酚氧化酶和底物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当细胞受轻微破坏或组织衰老时,酚氧
化
酶与底物接触,发生反应,将酚氧化成棕褐色的醌。果实、块茎、块根等受伤后出现褐变就是这
一原因。
醌对微生物有毒,可以防止植物感染。在制绿茶时要迅速杀青,破坏此酶,以保持茶叶的
绿色和清香。
4、抗坏血酸氧化酶
这种酶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蔬菜和果实中较多,含有Cu,位于细胞
浆中或与细胞壁结合。
能催化抗坏血酸的氧化,与其它氧化还原反应相偶联可起到末端氧化酶的作用。这
一反应体系在细
胞内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呼吸过程中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1、贮存能量
呼吸代谢中伴随着物质氧化释放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散失,另
一部
分则贮存于高能键中。生物体内的高能键主要是高能磷酸键,其次还有辅酶A中的硫脂键。
呼吸作用过程中生成ATP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氧化磷酸化,二是底物水平磷酸化,以前者为
主。两种
方式产生ATP的数量见表4-1,从表中可以看出1分子己糖经EMP-
TCA环,总共产生38
个ATP,去掉消耗的2个,净得36个ATP。
2、能量利用效率
每分子呼吸底物氧化时的能量利用效率主要以产生ATP的数量来衡量。已知
通过EMP-TC
A环,1分子葡萄糖氧化净得36个ATP,每合成一个ATP吸收能量30.56J,36个ATP
所
贮存的能量为30.56J×36=1100.2J。在实验室条件下,每摩尔(180g)葡萄糖氧化可放出2
872.1J
的自由能。这样,能量转化效率约为38.31%,还是比较高的。
第三节
呼吸作用的调节控制与影响因素
一、呼吸作用的调节控制
生活细胞的呼吸作用并
非以均衡状态进行,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调节与控制。调节机理主要是
反馈控制。所谓反馈控制是指反应
体系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或者终产物对其前面某一步反应速度的影
响。凡是能使反应速度加快的称正效应物
(positive effector)或者正反馈物;凡是能使反应速度减
慢的称负
效应物(negative effector)或者负反馈物。这种反馈调节主要是效应物对酶的调节,包括<
br>对酶的形成(基因表达)和酶的活性的调节。
(一)巴斯德效应与糖酵解的调节
巴斯
德早就发现,酵母菌的发酵从有氧条件转为无氧条件时发酵作用增强,而从无氧转向有氧
时发酵作用受到
抑制。氧抑制发酵作用的现象称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
关于巴斯德效应的机
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有氧条件下发酵作用会停止?二是为
什么有氧条件下糖酵解速度减慢
了?
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需要NAD
+
和NADH的周转。当3-磷酸甘油酸氧化
为1,3-二磷酸甘油
酸时,NAD被还原成NADH;当丙酮酸还原为乳酸或乙醛还原为乙醇时,NA
DH又被氧化成NAD
+
+
。有氧条件下,NADH不断被氧化,致使丙酮酸或乙醛不
能被还原,发酵过程停止。同时丙酮酸
通过脱氢酶形成乙酰辅酶A,促进了TCA环的进行。
糖酵解途径中有2个调节酶,即果糖-6-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是调节糖酵解速度的两个关
键酶。果
糖-6-磷酸激酶活性受Mg
2
和Pi的促进,却受ATP和柠檬酸的抑制。丙酮酸激酶受AT
P、
+
柠檬酸和Ca
2+
的抑制,受ADP、Mg
2
和K的
促进。有氧条件下,ADP浓度低,而ATP和柠檬酸
++
浓度高,上述两种酶活性均受到抑制
,糖酵解速度变慢。这是一种反馈抑制。通过这种反馈抑制把
呼吸作用的速度控制在恰当的水平上,不致
于造成糖的浪费。
(二)磷酸戊糖途径和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磷酸戊糖途径主要受NADPH
的调节。NADPHNADP
+
比例高时,抑制葡糖-6-磷酸脱氢酶的活
性,产生反
馈抑制。而光照和供氧都可以提高NADP
+
的生成,促进PPP途径。植物受到干旱、衰老、受伤、种子成熟过程中PPP都有明显加强,在总呼吸中占的比例加大。
三羧酸循环的调节则
是多方面的。NADH是主要的负效应物。NADH水平过高,抑制丙酮酸
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苹
果酸脱氢酶和苹果酸酶等的活性,而NAD则是这些酶的变构激活剂。
ATP对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
氢酶有抑制作用,而ADP对这些酶有促进作用;AMP对α-酮戊
二酸脱氢酶活性有促进作用;CoA
促进苹果酸酶活性。此外,柠檬酸的含量可以调节丙酮酸进入
TCA环的速度,柠檬酸多时还会反馈抑制
丙酮酸激酶,减少柠檬酸的合成。α-酮戊二酸对异柠檬
酸脱氢酶的抑制以及草酰乙酸对苹果酸脱氢酶的
抑制属于终产物对的反馈调节。
+
(三)能荷调节
细胞中能够贮藏能量的物质主要
是ATP、ADP和AMP,而且一个细胞中ATP+ADP+AMP
的腺苷酸库是恒定的。Atkin
son用“能荷 ”说明腺苷酸系统的能量状态。若所有腺苷酸全部以ATP
形式存在,能荷为1.0;
全部为ADP,能荷为0.5;全部为AMP,能荷为0。
合成ATP的反应和利用ATP的反应受A
TPAMP比值的控制,或受能荷控制。能荷高,ATP
合成减慢,利用加快;能荷低时,合成加快,利
用变慢。通过这种反馈抑制,活细胞内能荷一般稳
定在0.75~0.95。
反馈抑制维持细胞内能荷的图解如图4-11所示。
(四)电子传递途径的调节
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途径会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植物在感
病、受旱、衰老时交替途径
有明显加强。如马铃薯的伤呼吸,刚开始时80%~100%是对CO和CN
敏感的,24h以后CO对
呼吸只起到极小的抑制作用,CN的抑制作用也减小。这表明电子传递途径已
经由细胞色素氧化系
统转变为以抗氰呼吸途径。内源与外源乙烯和水杨酸以及缺磷都能诱导交替途径的增
强。
二、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
-
(一)内部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首先不同植物的呼吸速率不同,见表
4-3。一般来说,生长快的植物呼吸也快,如细菌繁殖快,
呼吸比高等植物快的多;同一植物不同器官
呼吸差异也很大。生长旺盛、幼嫩器官的呼吸较生长慢、
年老的器官快。生殖器官呼吸强于营养器官。花
比叶快3~4倍。雌雄蕊呼吸较花瓣强;同一器官
在不同生育期呼吸差异也很大。幼叶呼吸快,成年后下
降,成熟时又上升。成熟期呼吸上升,但
PO比很低,随后又下降。果实成熟期还会出现呼吸跃变。
(二)外部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1、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对
呼吸产生影响。在呼吸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之间,随着温度上升,呼
吸加快。能够持续地维持较快的呼吸
速率的温度称呼吸最适温度。最高与最低温度都是呼吸的极限
温度。呼吸的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称温度
三基点。高温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呼吸速率,但持续时
间不长。这是由于呼吸酶和细胞质都不耐高温。
温度对呼吸的影响常用温度系数Q
10
来表示。Q
10
是指温度每升
高10℃时呼吸速率相当于原温
度的倍数。不同发育时期的Q
10
与器官发育需要的自
然温度相符合。
2、氧气和二氧化碳
O
2
供应状况直接影响
呼吸速率与呼吸性质。O
2
供应不足,不仅引起呼吸速率下降,还会使无
氧呼吸升高(
图4-14)。长时间无氧呼吸致使植物受害死亡,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无氧呼吸产生
酒精,引起蛋白
质变性;二是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少,物质消耗多;三是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
中间产物不能合成。作
物受涝死亡就是无氧呼吸过久所致。生产上要经常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气。
但O
2
也并非愈多愈好。过高的O
2
浓度对植物反而有毒。这可能与形成氧自由基有关。多数情
况下O
2
浓度达10%以下已饱和。呼吸速率不再提高时的氧分压称氧饱和点。这时无氧呼吸
已停止,
使无氧呼吸停止进行的最低氧含量称无氧呼吸熄灭点。
提高CO
2
浓度呼吸减弱,甚至被抑制。高于5%的CO
2
浓度就有抑制作用。
在果实、种子贮
藏过程中,常用降低温度和O
2
浓度,提高CO
2
浓度的方法来延长贮存期。
3、水分
植物组织的含水量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
率随着植物组织含水量的增加
而升高。干燥种子因为缺乏自由水,呼吸非常微弱,当种子吸水以后,呼吸
速率迅速增加。对于整
株植物来说,接近萎蔫时呼吸速率有所增加,如萎蔫时间较长,细胞含水量则成为
呼吸作用的限制
因子。
4、机械损伤
机械损伤会加快呼吸速率。其原因是:第
一,正常情况下,末端氧化酶与底物是隔开的,机
械损伤破坏了这种分隔,底物迅速被氧化;第二,机械
损伤使某些细胞转变为分生组织状态,形成
愈伤组织去修补伤口,这些生长旺盛的细胞呼吸提高。
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呼吸作用,如可溶性糖浓度、N肥、2,4-D等会对呼吸作用产生影响。
第四节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呼吸作用是代谢的中心环节之一。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需要呼吸作用提供物质与能量。农业生
产中增强生长发育的许多手段都是通过促进呼吸作用来实现的。没
有呼吸就没有生命活动。但呼吸
又是一个物质消耗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又需要通过控制呼吸的方法来控制
物质消耗,以获取较高的
产量,或延长机体寿命。
一、
呼吸效率的概念与意义
呼吸作用的功能之一是为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提供原料。所谓呼吸效率(respiratory
ratio)是指
每消耗1克葡萄糖可合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克数,可用下式表示:
呼吸效率%=(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克数1克葡萄糖氧化)×100%
生长旺盛和生理活性高的
部位,活性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和中间产物,大多数用来合成细胞生长
的物质,如蛋白质、脂肪、核酸和纤
维素等,因此呼吸效率较高。在生长活动已经停止的成熟组织
或者器官中,呼吸作用产生的物质与能量除
了一部分用于维持细胞的活性以外,很大一部分能量以
热的方式散失掉,因而呼吸效率低。
根据以上两种情况,我们把呼吸分为两类:维持呼吸和生长呼吸。维持呼吸(maintenance
respiratoin)是指为了维持细胞活性所进行的呼吸作用。生长呼吸(growth res
piration)是指用于生
物大分子的合成、离子的吸收、细胞的分裂生长等进行的呼吸。一般来说
,维持呼吸是相对稳定的,
而生长呼吸则随生长发育状况而发生变化。在植物的一生中,从种子萌发到苗
期主要进行生长呼吸,
呼吸效率高;随着营养体的生长,生长呼吸所占的比例下降,而维持活性所占的比
例增加。
二、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
作物栽培中的许多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呼吸作
用的正常进行。播种前的温汤浸种,通过提高温度,
增加种子含水量来促进呼吸,加速有机物质的转化,
促进种子萌发;浸种过程中通过翻种,增加通
气,促进有氧呼吸;田间中耕松土,一方面增加土壤通气,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地温,保持水分,
保证根系呼吸的正常进行和根系的健康生长;水稻的排水晒田,同
样增加了土壤通气,提高了地温。
自然条件下,很多现象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涝害致
死是由于土壤缺氧,根系长时间进行无氧
呼吸所致;干旱、缺K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低温破坏线粒体
结构,引起呼吸“空转”,代谢紊
乱,能量缺乏;自然条件下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则可以减少夜间
有机物质的消耗,有利于有
机物的积累。
三、呼吸作用与粮食、种子贮藏
粮食贮藏
首先要保证粮食的商品价值,不发霉、不变质。作为种子,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种子
的生活力,延长种子
寿命。控制水分含量是保证安全贮藏的基本措施。保证种子或粮食安全贮藏的
含水量称安全含水量。不同
作物种子安全含水量标准不一(见表4-4)。达到安全含水量时,种子基
本上处于风干状态,这时种子
中的水大都是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极少,呼吸很弱。随着种子含水量
的提高,自由水含量增加,酶活性大
大提高,呼吸加强。一方面引起有机物大量消耗,另一方面又
会放出水分和热量,使粮堆的温度、湿度提
高,反过来促进呼吸。最后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发霉
变质。所以,粮食、种子进库前,水分含量必须控
制在安全含水量以下。
四、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
许多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呼吸首先降低,
然后突然升高,而后又降低,这一过程称呼吸跃变或
呼吸峰。也有一些果实没有呼吸跃变。通过呼吸跃变
期,有机物质进行氧化分解,而后达到可食程
度,呼吸峰过后,果实达到可食程度。呼吸跃变的出现与乙
烯有关。
与粮食贮存不同,果实贮存期间不能降低水分。因为干燥会造成果实皱缩,失去新鲜状态。通
常采用降低温度和O
2
浓度,提高CO
2
浓度的方法。“自体保鲜法
”是近年来常用的贮存方法,就是
把果实放在密封的袋子中,利用自身呼吸释放CO
2
和吸收O
2
,使袋子中O
2
浓度不断降低,CO
2
浓
度不断升高,再加上低温,可以达到良好的贮存效果。
五、呼吸作用与作物抗病
患病植
株呼吸大大加强。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酶与底物的隔离被打破,底物直接被氧化,
呼吸加强;②患
病部位集中了大量糖分,作为呼吸底物;③呼吸途径发生改变,EMP-TCA途径减
弱,PPP途径加
强,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④病原微生物本身具有强烈的呼吸。由于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患
病部位温度升高。
患病后呼吸的增强与植物的抗病性相关。通过呼吸可以产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物质,
分解毒素,
进行伤口愈合,或者形成保护圈,抑制病斑的继续扩大。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体时,体内产生某
种对
病原菌有毒的化合物(大多数是次生代谢产物),以防止病原菌侵染,这些化合物称为植保素,对<
br>侵入的病原菌有毒杀作用或防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