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3.2ATP与细胞呼吸精讲含解析

余年寄山水
567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6: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烤鸡翅的腌制方法-北林教务系统



第2节 ATP与细胞呼吸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2.细胞呼吸(Ⅱ)。
3.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知识点一 ATP的结构与功能
1.ATP的结构

(1)图中各部分名称:A腺嘌呤,① 腺苷,②一磷酸腺苷,③ADP,④ATP,⑤普通化学键,⑥高能
磷酸键。
(2)ATP与RNA的关系: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的剩余部分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3)结构特点
①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断裂,释放出能量,ATP 就转化为ADP,ADP也可
以接受能量而重新形成ATP。
②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 kJmol,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项目
反应式
所需酶
能量来源
吸)
能量去路
反应场所
储存于高能磷酸键中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生物体的需能部位
ATP的合成

ADP+Pi+能量――→ATP+H
2
O
ATP合成酶
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细胞呼
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
ATP的水解

ATP+H
2
O――→ADP+Pi+能量
ATP水解酶
的功能与动、植物细胞代谢
1





(1)植物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形成ATP,而动物细胞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形成ATP。
(2)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主动运输、发光发电、肌肉收缩、物质合成、大脑思考等。
知识点二 细胞呼吸的概念、方式和过程
1.概念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 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
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1)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 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
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过程

(3)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4)放能: 1 mol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中有1 161 kJ左右的能量转移至ATP中,其余能量则以热能形式
散失。
(5)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燃 烧相比,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 。
3.无氧呼吸
(1)场所:全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2



(2)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
实例:高等动物、马铃薯块茎、甜
阶段
乳酸发酵 丙酮酸→乳酸
菜块根、玉米胚、乳酸菌等
(3)放能:1 mol葡萄糖释放196.65 kJ(生成乳酸)或225.94 kJ(生成酒精)的能量,其中均有61.08
kJ左右转移至ATP中。
【对比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图解
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能量
实例:植物、酵母菌等 酒精发酵 丙酮酸→酒精+CO
2


4.细胞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与去向
项目
[H]
无氧呼吸:C
6
H
12
O
6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产生;
ATP
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
5.细胞呼吸过程中有关物质参与的阶段及场所总结
(1)水:生成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 所为线粒体内膜;以反应物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为
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中不存在水的生成与消 耗。
(2)二氧化碳: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产生,或者在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细胞 质
基质中产生。动植物体内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3)酒精或乳酸:在无氧呼吸的第二个阶段、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作用的暗反应)
无氧呼吸:还原丙酮酸
用于几乎各项生命活动(除光合
来源
有氧呼吸:C
6
H
12
O
6
和H
2
O;
去向
有氧呼吸:与O
2
结合生成水;
3



(4)葡萄糖:只以反应物的形式参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5)丙酮酸:作为中间产物,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以反应物形
式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前者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后者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6)氧气:只以反应物的形式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
6.细胞呼吸中能量的释放与去向

知识点三 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及其应用
1.温度
(1)原理:细胞呼吸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细胞呼吸速率。
(2)曲线模型(如下图)


水果、蔬菜零上低温

( 3)应用

白天:适当升温
种植大棚作物

夜间:适当降温

低温储存




粮食


< br>




2.O
2
浓度
(1) 原理:O
2
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
2
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曲线模型(如下图)

①O
2
浓度低时,无氧呼吸占优势。
②随着O
2
浓度增大,无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有氧呼吸不断加强。
4



③当O
2
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随着O
2
浓 度增大,有氧呼吸不再加强(受呼吸酶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3)应用
①选用透气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抑制破伤风杆菌等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
②作物栽培中的中耕松土,保证根的正常细胞呼吸。
③提倡慢跑,防止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④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3.CO
2
浓度
(1)原理:CO
2
是细胞呼吸的最终产 物,积累过多会抑制(填“促进”或“抑制”)细胞呼吸的进行。
(2)曲线模型(如图)

(3)应用:在蔬菜和水果保鲜中,增加CO
2
浓度可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 耗。
4.含水量
(1)原理:水作为有氧呼吸的原料和环境因素影响细胞呼吸的速率。
(2)特点: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如图)。



粮食:干燥储藏,降低呼吸消耗有机物
(3)应用


水果、蔬菜:一定的湿度



知识点四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5



(2)检测CO
2
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3)检测酒精的产生:自A、B中各取2 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
→分别滴加0.5 mL 溶有0.1 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
条件
甲组(有氧)
乙组(无氧)
4.实验结论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在有氧条件下产生CO
2
多而快,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CO
2

【归纳总结】
(1)实验装置
甲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甲、乙两组为对比 实验,设置的是有氧、
无氧条件。
(2)无关变量控制
①通入A瓶的空气中不能含 有CO
2
,以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
生的CO
2
所致。
②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盛有 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
2
是由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考点一 ATP的结构和特点分析
【典例1】(2019天津卷·2)下列过程需ATP水解提供能量的是
A.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

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出现变化的时间
变混浊快
变混浊慢
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
无变化
出现灰绿色

6



D.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答案】B
【解析】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形成麦芽糖,不消耗能量,A错误;生长素的极性 运输是以主动运
输的方式,在幼嫩组织中从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需要ATP提供能量,B正确; 光反应阶段中水
在光下分解,需要光能,不需要ATP功能,C错误;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 酸变成乳酸,不
需要ATP供能,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变式1】(2018浙江卷,10)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ATP- ADP循环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
C.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
D.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水解
【答案】C
【解析】ATP的形 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ATP中的能量来自光能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
量,A错误;ATP- ADP循环,使得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B错误;A TP水解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形成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C正确;ATP分子中含
有2 个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D错误。
考点二 ATP的功能
【 典例2】(2019浙江4月选考·15)将豌豆根部组织浸在溶液中达到离子平衡后,测得有关数
据如 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通氧状况与根细胞吸收Mg的量无关
B.若不断提高温度,根细胞吸收H
2
PO
4
的量会不断增加
C.若溶液缺氧,根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会抑制NO
3
的吸收
-
-
2+
7



D.细胞呼吸电子传递链阶段产生的大量ATP可为吸收离子供能
【答案】D
【解 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豌豆根部组织细胞内的Mg、H
2
PO
4
和NO3
的浓度均高于外部溶液,故三种
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消耗ATP ,并且需要借助载体蛋白。溶液通氧状况会影响根细
胞的需氧呼吸,影响ATP的合成,进而影响吸收的 Mg的量,A选项错误;不断提高温度,根细胞中需氧呼
吸的酶的活性可能会受到抑制,影响需氧呼吸合 成ATP,进而影响根细胞吸收H
2
PO
4
的量可能减少,B选项
错 误;若溶液缺氧,豌豆根细胞厌氧呼吸为酒精发酵,会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C选项错误;细胞呼吸的电
子传递链过程是[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并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可为吸收离子功能,D选项正确。
【易错警示】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并非简单的可逆反应:从物质方面来看是可逆 的,从酶、进行的场所、能
量方面来看是不可逆的。
2.ATP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 不可等同于能量: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键水解时
能够释放出高达30.54 kJmol的能量。
3.不可误认为细胞中含有大量ATP,也不可误认为饥饿时ATP分解速率大于 ATP合成速率:事实上,
细胞中ATP含量很少,只是ATP与ADP转化非常迅速及时。无论是饱食 还是饥饿,ATP与ADP含量都保持动
态平衡——ATP消耗(分解)多时,其合成也多,反之,AT P分解少时其合成也少,故ATP
于动态平衡中。
【变式2】(2019·山西忻州一中模拟)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P+Pi总处
-
2+
2+--

A.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B.图中两次ATP的水解,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C.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能量来源于光能且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
D.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构成
【答案】D
【解析】细胞中ATP和 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
8



需求,A项正确;图中两次ATP的水解,前者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后者能 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B
项正确;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ATP的合成是通过光合作用,所需能量 来源于光能,在人体细胞中不
会发生,C项正确;一分子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苷(由腺嘌呤和 核糖结合而成)构成,D项错误。
考点三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典例3】(2019 全国卷II·2)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
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
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答案】B
【解析】马 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葡萄糖,A错误;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
阶段,葡萄糖被分 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B正确;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
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 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C错误;马铃薯块茎储存时,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
其无氧呼吸,酸味会 减少,D错误。
【方法技巧】“三看法”判断细胞呼吸的类型
1.一看反应物和产物
(1)消耗O
2
或产物中有H
2
O,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
(2)产物中有酒精或乳酸,一定进行了无氧呼吸。
2.二看物质的量的关系
(1)无CO
2
产生⇒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2)不消耗O
2
,但产生CO
2
⇒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3)O
2
消耗量等于CO
2
释放量⇒只进行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 呼吸。
(4)CO
2
释放量大于O
2
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 进行无氧呼吸,其关系如下:


4
V
CO
大于
⇒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大于有氧呼吸
3
V
O

4
小于

3
⇒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大于无氧呼吸
2
2
4
等于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相等
3


9



3.三看反应场所
(1)真核
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只进行无氧


细胞

呼吸


有线粒体参与―→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


(2) 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故原核细胞的细胞呼吸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进行,其呼吸方式应
根据产 物来判断。
【变式3】(2018·全国卷Ⅲ)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答案】C
【解析】植物的 呼吸和光照无关,只和氧气的含量有关,A项正确;食物链上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
个去向:呼吸散失 、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除了最高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B项正确;有氧呼吸和无
氧呼吸的产物 分别是CO
2
和H
2
O、CO
2
和酒精,某些组织或器官是 乳酸,C项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
段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D项正确。
考点四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典例4】(2019全国卷III·4)若将
n
粒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
n
株黄化苗。那么,与
萌发前的这< br>n
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度表现为
A.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
B.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增强
C.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减弱
D.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减弱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逐渐增强, 将储藏在子叶或胚
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所以种子萌发过程中, 呼吸作用强度增加,
而有机物因呼吸作用消耗而总量不断减少。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 意。故选A。
【变式4】(2019·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模拟)科研人员探究温度对密闭罐中水蜜桃 果肉细胞呼吸速率
10



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h内,果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B .50h后,30℃条件下果肉细胞没有消耗O
2
,密闭罐中CO
2
浓度会增 加
C.50 h后,30 ℃的有氧呼吸速率比2 ℃和15 ℃慢,是因为温度高使酶活性降低
D.实验结果说明温度越高,果肉细胞有氧呼吸速率越大
【答案】B
【解析】果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A项错误;50 h
后,30 ℃条件下果肉细胞没有消耗O
2
,是由于此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较高,有 氧呼吸已将O
2
消耗殆尽,
以后仅进行无氧呼吸,故密闭罐中CO
2
浓度会增加,B项正确,C项错误;由于酶具有最适温度,若超
过最适温度,有氧呼吸速率会降低,D项 错误。
考点五 酵母菌呼吸的实验探究
【典例5】 (2018·天津高考)为探究酵 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
2
和O
2
传感器的100 mL锥形瓶
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 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 液中的O
2
和CO
2
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t
1

t
2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
t
3
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
t
1
时 快
11



C.若降低10 ℃培养,O
2
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答案】C
【解 析】据图分析
t
1

t
2
时段,氧气的含量迅速下降,因此 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项正确;酵母菌
在进行有氧呼吸时可大量增殖,
t
1
时刻氧气消耗量大,产生能量多,酵母菌增殖产生的后代数目多,
t
3
时刻
氧气含量少,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而在消耗葡萄糖量相等的情况下,有氧呼吸会比无氧呼吸产生更
多的CO
2
,据图分析,
t
3
时刻酵母菌产生CO
2
的速率与
t
1
时刻几乎一致,则说明
t
3
时刻葡萄糖消耗 的速率比
t
1
时刻快,B项正确;题中信息说明酵母菌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降 低温度则酶的活性下降,氧气相
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延长,C项错误;实验中由于氧气含量的下降,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酸
性重铬酸钾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D项正确。
【 变式5】(2019·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模拟)如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在装置乙的Ⅲ中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
C.装置乙中的Ⅱ应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再与Ⅲ连接
D.装置甲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Ⅰ中的CO
2

【答案】C
【解析】黑暗或光照对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没有影响,A错误;装置乙中的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的
C O
2
可通过导管进入Ⅲ中,但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不能进入Ⅲ中,B错误;装置乙中 的Ⅱ应先封
口放置一段时间,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Ⅲ,这样做是为了先让酵母菌将Ⅱ中的O
2
消耗完,确保其在实
验过程中只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装置甲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使进 入Ⅰ的空气先经过NaOH溶液的处理,
排除空气中的CO
2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错 误。


12







13

单身证明-小颖子


揭阳一中网站-小学英语教研计划


作文今天我当家-采购员年度工作总结


上海位育中学-家长会欢迎词


2017端午节-文学小报


爱护公共设施标语-科普小论文


教育部考试中心网站-湖南会计信息网官网


科技手抄报内容-运动会宣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