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张之洞在山西的功绩及其影响
什么东西天气越热爬的越高-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简论张之洞在山西的功绩及其影响
内容摘要:张之洞是近代中国
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实业家。他
做官四十多年,其中在山西任职二年有余,对山西的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和
交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山西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本文试图从张之洞入晋前的社会背景为切入视角,来分析张之洞的抚晋功绩,并对他
对当时山西的影响略
作阐述。
关键词:张之洞 入晋 抚晋功绩 影响
张之洞(1839~1909年),字孝
达,号香涛,直隶(河北)南皮人,晚清“四
大名臣”之一,他的人生跨度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四朝。他的生命历程
同中国近代史大体相同。他在山西任职从清光绪七年十一月十四日(1882年1<
br>月3日)到光绪十年三月,虽然时间不长,但张之洞治理山西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山西的近代化作
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这也是他成为封疆大吏的第一个阶段。
一 、张之洞入晋
(一)入晋之前的社会背景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挟舰船礼炮打开中国
的大门,由
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开始受西方不同程度
的奴
役。各个地方也受西方列强不同程度的入侵,山西也不例外,再加上山西地
处内陆,封建贫瘠,使得山西
更加落后。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管道混乱,军队
废弛。山西也同样如此,吏治腐败,贿赂公行,民生凋
敝,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堂堂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气象,有如鬼国”。
①
张
之洞上任山西巡抚前,山西刚刚经历过了“丁戊奇荒”,因此,张之洞出
任山西巡抚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虽然他在山西担任巡抚期间没有发生过什么样
的大自然灾害,但他却一直在为山西收拾残局。由此着眼
,“丁戊奇荒”也应该
作为张之洞在山西任内的重要灾情加以描述。
“丁戊奇荒”起于光绪(
1876年丙子),到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这场
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影响非
常严重,对当时的晚清社会和中国
历史都造成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
、山东四
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②
就山西而言,灾情更加严重,灾区一片凄惨景象。1877年,山西的灾害更加严重,当时在任的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清政府奏报:“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由
余里,饥民至五六百
万口之多”,“树皮草更之可食者,莫不饭如殆尽。且多据观
音白泥以充饥者,苟延一息之残喘,不数日
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
“询之父老,成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③
“仅山西一省一千六百万居民中,就
死亡五百万人,还有几百万人口逃荒或被贬卖到外地”。
④
清政府派往山西的赈济
官员阎敬敏在报告中也说:“奉命周历灾区,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见,
皆系鹄
面鸠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骷骸赛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
统计一
省之内,每日饿毙者何止千人。”
⑤
“据1878年10月12日上谕,山西是
年被旱
地方包括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徐沟、交城、文水、长治、托
①
②
《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卷二百十四,书札一,与张
幼樵
李文治:《中国近代史农业资料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34
③
李文治:《中国近代史农业资料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2页
④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340页
⑤
朱寿鹏撰:《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4页
1
克托、和林格尔等五十六厅州县”。
①
(二)张之洞入晋原因
1.科举入仕,少年得志
在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中
国无数学子的必经之路。当然,世宦出身
的张之洞也不另外。“如果说有什么特殊之处的话,那便是他的
科举之途,较之
期先辈及同时代的多数学子更为顺利,畅达。”
②
可见张之洞的学仕之
途是较为顺
利的,真可谓少年得志。
张之洞的启蒙时代,其父亲对他的管教特别严格,他聘请
资历高的老师为儿
子传授“乾嘉老辈诸言”
③
张之洞十分勤学,八岁读完了四书五经,
十岁就开始
练习诗文。十二岁以后,张之洞深受胡林翼和韩超的影响,一生奉行经世之学。
道光
二十九年(1849年)13岁的张之洞在直隶南皮童生考试中中了生员,入县
学继续学习,成为秀才。
咸丰二年(1852年),16岁的张之洞参加顺天府乡试,
考得了第一名举人。名噪一时。咸丰六年(
1856年)四月,张之洞参加礼部考
试,录取为觉罗官学教习;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张之洞
赴京会试不中。
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张之洞入京再次参加会试,再次得考官范鹤生力荐,榜列第141名贡士,复试中被评为一等第一名,在最后一关殿试对策中,张之洞
因“不袭顾套,指
陈时政,直言无隐”从而导致“在读卷官中引起争议,多数人
议置于三甲之末”。
④
然
而受大学士宝鋆的赏识,以为奇才,又置二甲第一。随后
试卷由进呈两宫皇太后,授职为翰林院编修。“
慈禧信用之洞,此肇其端”,
⑤
张
之洞开始受到重用,“紫禁城里这个权谋老辣的女人
,日后竟然成为高照自己仕
宦之途的福星”。
⑥
2.受慈禧的恩宠
张之洞入晋开始走上封疆大员的道路,与慈禧的不断恩宠是分不开的,从以
下几个例子便可证明。 <
br>光绪五年(1879年)闰三月,因为吴可读的死谏,从而引发了继统之争。“但
是廷议之时,众
说纷坛,这显然对慈禧十分不利”,
⑦
当时张之洞已经加入清流的
的行列,已经获得上
疏资格。“他审时度势,与宝廷联衔上疏,迎合慈禧之意”,
⑧
认为皇帝的皇子应该继承穆宗为
子嗣,张之洞“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维护
了慈禧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博得她的恩宠眷顾”。
⑨
光绪六年(1880年)中秋前夕,在午门发生了“庚辰午门案”,此案直接涉
及
到慈禧太后,慈禧派遣太监李三顺给其胞妹醇王福晋去送食物,“至午门,以
⑩
未报敬事房知照
门卫放行,护卫照例诘阻。”然而李三顺硬闯午门,遭到护军玉
玉林、祥福等的阻止,故此发生争执。李
三顺告状慈禧,在慈禧的盛怒之下,上
谕批准“玉林、祥福等革去护军,销除本身旗档,发往黑龙江充苦
差,遇赦不赦,
忠和著革去护军,改为圈禁五年,均著照拟枷号加责。护军统领岳林著再交部严
①
②
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93页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③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版,卷一
④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⑤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⑥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⑦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⑧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⑨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⑩
许一士:《一士谈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409页
2
①
加议处。”此上谕发出之后,张之洞、陈宝琛感到愤愤不平,于是
决定奋力一争。
争。最终“慈禧思忖再三,终于醒悟,复下懿旨,改判玉林杖一百,流二千里;
祥福杖一百,圈禁两年,加责三十板,首领太监刘玉祥,罚去月银六个月。”
②
可
见张
之洞不避慈禧太后的凌威,上言力争,竟然挽回了已定之局。非常令人称赞,
誉之为“诤言回天”。 <
br>除此之外,于光绪元年(1875年)发生的东向一案,张之洞义愤填膺,一
天连上《重案定拟未
协折》,《陈明重案初起办理各员情形片》和《附陈蜀民困苦
情形》三折,刑部重新审理此案,最终四百
余人的特大惨案沉冤昭雪,张之洞也
应此名声大噪,还有光绪五年(1879年)至光绪六年(1880
年)一年多时间里
张之洞上疏改订“中俄条约”之议,多达二十余次。“此奏呈上,两宫皇太后随
即召见之洞,面询对策,特许其随时可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策,以备咨询。”
③
光绪七年(
1881年)二月,曾纪泽代表中国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挽回了中国部分权益。这与张
之洞的多次上疏是分不开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奏折,
慈禧越来越赏识张之洞的才识和忠诚,提高了在她心
目中的地位。果不其然,光
绪七年(1881年)末,受李鸿藻的保举,张之洞被补受山西巡抚。
二、张之洞抚晋功绩
光绪七年(1881年)十一月,张之洞补授山西巡抚,十二月受命出宫
离开
北京,经保定、娘子关进入山西境内,一路体察民情,但见“民生重困,吏事积
疲,贫弱交
乘”,
④
二十二日抵达太原,二十四日接篆视事。等一切安顿好以后,
张之洞大展宏图
,在《到山西任谢恩折》中表明了自己治理山西的决心:
“当以课吏安民之道,先为深根固底之图,垦
荒积谷以厚生,节用练兵以讲
武,至于盐铁理财之政,边屯固圉之谋,苟为势所便而时所宜,岂敢辞其劳
而避
其怨,惟有虔廪懿训,奉宣皇仁,期无负公正之特褒,一扫因徇之锢习。身为疆
吏,固犹是
瞻念九重之心;职限方隅,不敢忘经营八表之略。庶殚弩钝,少答宏
慈。”
⑤
张之洞新官上任,火头正热,“以今观之,晋事大有可为,薄劣亦粗能了,
但能得朝廷垂鉴,求无不允
,则今日之晋虽不能为强国,足可以治国,断不至如
从前之颓墙倒壁,乌烟瘴气也。”
⑥
可见张之洞对于自己治晋有成充满了信心。他
他对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等方面作出了
不了磨灭的功绩。
(一)整顿吏治,举荐人才
整顿吏治是张之洞治理山西的开始。自咸丰、
同治以来,山西吏治日益腐败,
张之洞经过调查和考察后发现“晋省可办事体甚多,谓习染太坏。病痛括
之以懒
散二字。处此时势,不能不帅以清明强毅四字。先令整饬严肃,再议其他。”
⑦
张
之洞在掌握了晋省的官吏大体情况后,立即吏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体
现对官吏的“
贤否不颠倒”
⑧
的惩罚原则,他坚决处罚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吏,
像前任晋抚曾国荃宠
信的藩司葆亨和冀宁道王安宁,张之洞也因其侵吞救灾款
项,而被罢免。除此之外,张之洞参免了贪众害
民的州县官员九人,他们是:“萨
①
②
许一士:《一士谈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410页
许一士:《一士谈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410页
③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
④<
br>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四,奏议四,《到山西认谢恩折》第8
3页
⑤
同上
⑥
《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卷二百十四,书札一,与张幼樵
⑦
《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卷二百十四,书札一,与张幼樵 ⑧
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四,奏议四,《整饬治理折》
第101页
3
拉齐同知定福、候补直隶知州李春熙、补用知县
洪贞颐、宁武知县萧树藩、石楼
知县王景羲、汾阳知县庆文。长治知县李帧、高平知县庆钟、通判惠俊。
”
①
为了
体现对官吏的“功过有黑白”
②
的奖赏原则,张之洞又褒奖
了六名勤奋廉洁、政
绩较好的官员,他们是:“太原府候补知府马丕瑶、候补直隶知州方龙光、朔州知州姚官澄、阳泉知县锡良、万泉知县朱光绶、太原知县薛元剑。”
③
为了进一步
步整顿吏治,杜绝官员贪赃枉法,张之洞“首将原议臣衙门公费一万九千五百五
十两,公支卓饭银六千四
百两暨此外一应查库门包等陋规全行裁禁,旋将通省公
费,就光绪六年原定数目,体察情形,分别裁汰。
”
④
从而达到了裁革官场陋规的
的目的,来实现张之洞治理计划中的养廉课吏。 为了遵循慈禧太后懿旨:“时势艰难,如有所见,随时陈奏,并留心访求人
⑤
才”。张之洞
在参免官员的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人才的举荐。如张之洞向朝廷举
举荐阎敬铭“查赈减徭,诸事无不殚精
竭虑,智虑周裕,不觉疲劳。每与人谈及
时势艰难,晋民困苦,辄为扼腕泣下。是其爱国忧民之心未尝一
日去。”
⑥
阎敬铭
铭得知后大为感动,决定出山。朝廷下旨授其为户部尚书。在举荐阎
敬铭之后,
张之洞又上了一个《胪举贤才折》,其中保举了“文物官吏59人,京官14人,
外
官29人,八旗大员六人,武职10人。”
⑦
对于举荐的官员如此之多,百官都感
感到
惊诧。
(二)清理财政、严禁鸦片
山西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至光绪八年(188
2年),这期间财政从未彻
底查清过,十分混乱。张之洞为了查清财政,专门设立清源局,调马丕瑶、李
秉
衡等人管理;之后又亲自制定《山西清查章程》二十一条,限定各部门报告财政
收支情况。在
清查库底的基础上,张之洞还制定了财政措施:革除摊损、裁减差
徭、丈量土地、编辑新的鱼鳞册、垦荒
积谷等。
严禁鸦片也是张之洞抚晋的一项伟大功绩。鸦片烟毒危害山西已久,嘉庆年
间,吸食
鸦片已经遍布声中,“中国内地会于成都设有戒烟所101处,与太原设
有71处。”
⑧
鸦片战争以后,种植罂粟越来越多,吸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见闻
闻山西地方。沾染恶习,到处栽种
。最盛者二十余州县,其余多少不等,几于无
县无之。”
⑨
张之洞认为:“欲振中国之
贫弱,比以此为大端,今欲革历年锢习,
非痛加拔除不可。”
⑩
随后张之洞下令禁种罂
粟,颁布《禁种粟章程十条》,同时
在省城设立戒烟局,严饬“属官中有嗜好废事,分别撤任停委,勒限
戒断,许令
自新。弁勇勤限戒断,不悛者汰黜。学校诸生由学臣随时董戒。”
11
(三)发展教育,创办令德堂
①
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四,奏议四,《特参害民
不职各员折》第99~100
页
②
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卷四,奏议四,《整饬治理折》第101页
③
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四,奏议四,《褒奖循良片》第98~99页
④
苑书义主
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四,奏议四,《裁革公费馈送折》第109页
⑤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版,卷一
⑥
苑书
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四,奏议四,《阎敬铭定期赴阙折》第85
页
⑦
马东玉:《张之洞大传》,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⑧
《中国宣教会百年史》,转引自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
页
⑨
《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⑩
苑书义主编:《张
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七,奏议七,《陈明禁钟莺粟情形片》第202
页
11
朱寿鹏:《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58页
4
张之洞是科举出身的进士,知识渊博,讲求务实,对待文化教育尤其认真。<
br>在抚晋期间,他始终把文化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张之洞于光绪九年九月二十九日{1883年1
0月29日)向朝廷上《筹议七厅
改制事宜折》,其中就涉及到学校教育,“七厅惟绥远驻防向附朔平府
棚考试,其
余均无学额,各厅寄居民人,多有远至百余年数十年者,现已生齿日繁,其中不
乏俊
秀之士进身无路,未免向隅,改设抚民,厅以后自应设立学额„„”
①
另外
还大修贡院
,“贡院旧规狭陋,年久坍坏甚多,共计有三十余人,自愿提出捐银
二万两已建贡院。”
②光绪九年(1883年),张之洞在省垣东门内设立洋务局,并
印制《延访洋务人才启》,聘请和培
养人才。由于受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影响,
开始传播西学。
光绪八年(1882)年,张之
洞在太原城明代晋藩宝贤堂旧址创办令德堂,张
之洞聘请了博学之士,像同治进士洪同人王轩。同治举人
乡宁人杨笃、光绪进士
闻喜人杨深秀。他们所授课程大多以经世实用为主。另外,张之洞对《山西通志》
的编修给予鼎力支持,还领导组织续修了《晋政辑要》一书。
(四)兴办实业,编练新军 <
br>山西冶铁也历史悠久,然而当时“洋铁充斥各省,而土铁尚沿旧例不准出海”,
③
张之洞
多次致电李鸿章:“晋省运销奉天,上海等处,请便通成例,改由天津出
出海,以轻成本,仍就产铁地方
讲求熔炼,招商行运。”
④
可见张之洞想重振晋铁
铁的决心。光绪九年(1883年)
,张佩纶出使山西与张之洞议论:“购洋铁非计,
宜于晋省炼铁成条,供洋局之用。”
⑤
并于次年初开始筹办有关具体事宜,后因张
张之洞离开山西,此事被搁浅。但张之洞已对洋务产生了新
的认识,随后逐步转
向洋务,并在太原设立洋务局,讲习洋务。
“编练新军,是曾国藩、左宗
棠、李鸿章等洋务大吏的起家之本。”
⑥
可见张
张之洞把编练新军作为抚晋期间的一项
重要内容。光绪九年(1883年)初,张
之洞奏请从直隶募马队数百名到山西训练,但是没获得批准,
于是他再次上奏朝
廷陈述:“晋省绿营疲弊,为直隶之最”,并提出要“择仿勇之精壮者挑补,仿直隶章程为练军。”
⑦
同时在《密陈北军应练片》向朝廷表述“锐意欲办山西练军,
并不独为山西一省计也,果使此军练成劲旅,不惟可以挑补晋省练军,沿边万千
里,随处皆可用之。”<
br>⑧
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任用记名总兵李先义、补用副将吴
吴元恺为管带操练,张之洞编
练新军也从此开始。另外,张之洞在太原设立新药
局,制造火药。
(五)发展交通,兴建公路
张之洞在赴晋上任时,沿途走过了崎岖的公路,于是发展交通也成为他心中
的一件大事。“晋北
潞安,泽州两府(今山西长治、晋城一带)旧有孔道北出太
行,宋代以后,渐为榛莽所赛。之洞令民工依
循故道痕迹,伐木焚草,拓宽路面,
①
②
《张文襄公奏稿》,卷五
同上
③
《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卷二百二十八,《抱冰堂弟子记》
④
同上
⑤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北京天华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版,卷二
⑥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⑦<
br>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六,奏议六,《新募马队并未增饷折》
第144
页
⑧
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六
,奏议六,《密陈北军应练片》第146~147
页
5
削平险阻,克日竣工。”
①
除此之外,还修通了以“四天门”为统名的山西省榆次
什
贴镇到直隶获鹿县土门口的通京公路,全长380公里。沿途“巉岩峻坂溃岸长
滩遍地皆是,连属不绝,
无处无险,无村无工。”
②
工程相当艰巨,但张之洞身体
力行,克服困难。于光绪十年
(1884年)四月竣工通车。
三、影响
光绪十年(1884年)春天,中法战争的炮声响
起,同年四月,张之洞被召
入京,授任两广总督,四月八日,张之洞交卸了山西巡抚篆务,从而结束了他
在
山西巡抚的政治生涯,这样以来,张之洞在山西的事业也就半途而废了。但这并
不能磨灭张之
洞抚晋以来的功绩,他在山西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山西
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等方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
张之洞整顿吏治,作为治理山西的第一步,从而实现
其当时“当以课吏安民
之道”
③
的愿望。通过整顿吏治这一措施,山西官场逐渐清明,
风气也随之变好,
从而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贪欲,打击了山西的腐败之风,对于减轻劳动人民负担,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当时来说事业积极意义的。
张之洞本人就勤奋治事、廉洁奉公、循良爱民。所以
他的人才标准也是如此,
他推荐的人才对山西、甚至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直隶口北道奎斌,补用道
高崇基、山西补用知府李秉衡、山西候补道马丕瑶等四人,他们都在张之洞任巡
抚时期受到重用
。奎斌在光绪八年调任为山西按察使、布政使,张之洞离晋后,
他继承延续了张之洞的治晋政策,对山西
的发展有所贡献。
(二)经济方面
清理财政解决了山西多年来存在的财政问题,理清了财源
,并且还设立清源
局,这对山西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御史梁俊上奏朝廷说:“藩库积弊恐
不独晋省为然,请饬个省将筹垫滥支拔抵借动隐匿等弊,一律设局清理,„„著
各直省督抚仿照山西清
查章程(即二十一条),将藩库各款一律勒限清厘。”这一
做法得到清政府的认可,并在全国实行清源。
张之洞指定的章程也成为其他各省
的典范。
严禁鸦片,张之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经过其的不
懈追求和努力,严禁鸦片
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全省种植罂粟最盛的交城县和代州,一律禁绝。其余南
滨黄河,北抵边外,有的十去八九,有的十去六七。省城太原禁烟局中,就医卖
药的人络绎不绝
。”
④
张之洞坚持认为:“大吏有司同心协力,持之不变,三年以
⑤
后种植和
吸食之害就可永除。”可是随着张之洞离晋后功败垂成。
(三)文化方面
张之洞在给朝廷上
的《筹议七厅改制事宜折》中就主张建立学校,设立学额,
并在各厅设教谕和训导。张之洞把教育推向边
区,设置地方教育机构,这对于口
外七厅的文化教育有重大影响,对当时和后来的边区教育都有重大意义
。
创办令德堂,开风气,益民智,为山西教育人才的培养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且促使了一
大批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为山西的近代化变革继续了重要力量。
①
②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
br>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八,奏议八,《修治四天门韩侯领工完
竣折》
第229页
③
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卷四,奏议四,《到山西认谢恩折》第83页
④
王金香:《张之洞山西禁烟述略》,《山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
⑤
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卷七,奏议七,《陈明禁钟莺粟情形片》第2
02
页
6
(四)军事方面
兴办实业开启了
山西近代机器工业的序幕,张之洞认为建立建立近代化工业
的体系是“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述,不仅为
御诲计,而御自在其中矣。”
①
可见
张之洞兴办实业的目的是为了富民强国,培养了一
批近代工业人才,为山西引进
了先进技术,对山西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编练新军是
张之洞在清王朝已十分腐败的情况下开始实施的一项军事方面
的改革,但这支新军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元素,却开启了山西军事力量走向近
代化的端绪。
(五)交通方面
通京公路的竣工
,使得晋省交通问题得以解决,为山西的对外交往和联系开
辟了一条迅捷和方便的道路。
除此
之外,张之洞在抚晋期间不得不提他与晋商的关系,到了清代,晋商发
展至鼎盛时期,有有一大批山西票
号相继产生,晋商一时执全国经融之牛耳。许
多官商家族都想通过政治手段来扩充自己的经济。“山西票
号乘机居间揽办,对
捐官者票号予以保守秘密,而票号也得到了官僚的庇护。对于在内的王公大臣,山西票号更是施尽手段交结。„„最著名者,如蔚蓝长交好庆亲王,百川通交好
张之洞,协同庆交好
董福祥,志成信交好粤海关监督某氏,„„”。
②
据说张之洞
当年任山西巡抚时,就想
获取更高的官职,这就要需要资金来疏通中间的纵多环
节。可张之洞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他便找日升
昌票号来帮忙,日升昌没有答
应,随后找到协同庆借到十万,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便把两广的财粮国税
交给
协同庆处理。协同庆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
四、总结
对于张之洞而言,
抚晋促使他从一位清流派健将开始向洋务官僚转换。他在
山西的功绩处处体现着他早期的洋务思想,为他
以后在两广任内进行改革奠定了
重要基础。张之洞抚晋期间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
民心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山西社会向近代化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着
一时期的
张之洞作出否定的评价。
参考文献
《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
辜鸿铭著:《张文襄幕府纪闻》,云麓书社,1985年版。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版,卷一
《张文襄公奏稿》,卷五
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东玉:《张之洞大传》,团结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版。
朱寿鹏撰:《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中国宣教会百年史》,转引自刘
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
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①
②
常缨:《张之洞晋省实践及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7
许一士:《一士谈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
黎仁凯,钟康模:《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8
月第1版。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北京天华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版。
王金香:《张之洞山西禁烟述略》,《山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一期。
邓德艾,乔志强
:《中国近代化思想的萌发及其在晋省的实践》,《晋
阳学刊》,1988年第3期。
陈钧:《论张之洞治晋》,《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黎仁凯:《略论展中国画
I懂从请流派向洋务派的转化》,《河北大学
学报》,1983年第2期。
石培华:《晚清一代权臣—张之洞》,《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
第1期。
把增强:《张之洞辖区灾荒及其影响论略》,《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
常缨:《张之洞晋省实践及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
2004年第2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