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济南大学招生信息网-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的
科学内涵以及意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
展生产力。
教学重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含义、特
点、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把
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和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和案例相结合
教学步骤: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一、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历史探索
“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贯穿着社会主义事业的
始终,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命运。如何解决这个
问题是世界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中都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经验教训。也就是说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
完全清
楚。这是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一)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
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取代
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进行了原则论述和
科学预见。(马克
思、恩格斯描绘了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
中
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生产力高度发展,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
●实现了生产资料全社会统一占有,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有计划
地调节生产和分配,实行产品经济,没有商品生
产和货币流通;消费品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的原则;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已消亡,国家失去了政治性质,但仍有维护生产
资料公
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的管理职能。
上述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
意义。
需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根据对当时资本主义社
会的本质和发展 规律的认识而提出的原则设想,还没有经受社会主义实践的检
验。因此,它只是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 趋势和方向,究竟社会主义是个什么
样子,如何去建设,还需要直接建设社会主义的人们去思索。这也是 马克思和恩
格斯的一贯态度。
(二)俄国的探索实践(列宁、斯大林实践了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由理论变成了实践。列宁
领导人民从本国实际出发 ,结合实践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对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 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他提出在落
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只能先建立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大力 发展生
产力,实行多种公有制形式并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和市场经 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等等。这些思想不仅适合当时苏俄的国情,而
且初步揭示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 设和发展的规律。可惜,这些思想没有被长期
坚持下来。不久,新经济政策模式就被斯大林模式取代了, 苏联建立了应对战争
环境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诸国及中国、朝鲜和越南等十余 个国家走上了
社会主义道路。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
建 设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各国先后实行改革,在理论上研究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思想。
(四)我国的早期探索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提上日
程。随着苏联模式弊病的暴露,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适时提出要探索中国式的社会
主义建设 道路。毛泽东分别在1956年和1957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伏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等著名论著,就是党初步探索的理论结晶。在探索
中,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 造性的思想。比如,在政治
上,提出要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两类 不
同性质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民主集中制,走群众路线,健全
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制;在经济上,提出要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经济建设与
国防建设、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积累 与消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实行”三
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 为辅的建设方针,
分阶段实现现代化;在文化上,提出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实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些思想和认识都是正确的,成为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
的重要认识成果。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党在建设社会主义
的指导思想上产生了严重的
”左”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中断
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
理论探索,在实践上没有探
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各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
会的一些基本原则的认识是清楚的,比如社会主义
在经济上应实行公有制,在政
治上应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在思想文化
上应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等。正是依据这些原则,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和基
本社会制度
。但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对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
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真正显示出优越
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点,认识并不是完全清
楚的。
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
曲折和失误,根本原因就在于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
中遇到的
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过
去的社
会主义观念,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离开生产力发展,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理解社会主义;
二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发达国家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把马克
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
论教条化理解;
二是来自苏联体制模式的影响,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从而沿袭了苏联模式的
社会主义观念。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新探索(形成的背景)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
主义历史经验时,多次讲到”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
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并指出,这是”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所以,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
主义经
验教训时,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
是从一般特征方面作的论述,他们设想是成熟的社
会主义发展基础上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
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克服从本本出发和从外国模式出发的错误。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这个首要的基
本的理论问题。
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邓小平是从现实即社会主义二十多年建设实
践
开始的。二十多年的建设,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
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到7
8年,工人的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大多数地
区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对社会
主义本质认识的错误,导致
对社会主义认识混乱。主要错误有:
第一,把”一大二公”当作社
会主义的本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上,
离开生产力发展在所有制方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依靠生产
关系的不断升级来促
进经济的发展,导致二者相脱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把”平均
主义”当作社会主义本质。封建思想中的”不患寡,而患不
均”的思想根深蒂固,并奇妙地与左的错误结
合起来,当作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把”精神崇高”当
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物质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两个
方面,决不仅是精神。邓说,四人帮胡说,共产主义主
要是精神方面的,简直是
荒谬之极。我们认为有精神优势,政治优势,凭此优势即使生产力水平不高,也
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真是幻想。
第四,把”普遍贫穷”当作社会主义本质。党的指导思想上
的失误,到文革
达到顶峰,产生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苗”的荒谬理论,一时
间富成了资本主义的代名词,谁也不敢谈,穷成社会主义的代名词。谁穷谁光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深刻揭示社会主义
本质。
我们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问题上长期纠缠不清。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遇上了
这个问题。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
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
验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这
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
发展,
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
br>所以推进改革开放,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必须搞清楚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邓
小平的创新在于突
出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系统回答了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系
列问题,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在思想理论上与时俱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
答了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胡锦涛在新时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坚
持邓小平论和三个代表的基础上,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
题,提出了关于发展的崭新
观点,进一步推进了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和发展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邓小平
思考社会主义本质,并开始否定传统社会主义观念阶段。
1980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前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逐步形成阶段。
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共同致富。
第三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最终确立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四阶段:党的
十五大以后,随着”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
会主义本质理论继续发展。
江提出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
质要求。科学发展观又提出以人为本,从
这个高度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本质论分为三个层
次两个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层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本质层次;“达
到共同富裕”是根本层次。本质
论分为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两个目标。
分层理解:
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
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问题
1、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
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
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
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
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
。”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
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
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生产力决
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
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
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
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
br>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
历史阶段的根本任
务是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
“文化大革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
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
社会主义原
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
会化
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
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
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
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
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
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
质来认识,既从
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
去所犯的错误;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
的挑战作出了回答。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
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
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
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
类社会
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
力。
传统
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
放生产力。但事实证明,社会主义
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发展,
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邓小平
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
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
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
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
br>并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
本质论中最具有时
代意义的内容。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
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社会化大
生产建立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
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
获得了解放。
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
以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
、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
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
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
优
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区别当然
不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
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如果忘
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3、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
义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
体现。
(1)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二是消灭剥
削现象。消
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就消灭了导致两极分化的根源,但不等于消
灭了剥削现象。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有
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
过程。
两级分化是指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两极积累,导致阶级分化。
消灭剥削和消除
两极分化是紧密相联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根源,而两极分
化发展必然强化和加深剥削。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必须以公有制为前提,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
(2)第一,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
目标和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消灭
剥削,摆脱贫穷,使广大人民
都过上幸福日子。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和生产力的主体
,发
展生产力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社
会主义经济
制度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既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的
生活都好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发展生产力,人
民生活处在贫穷状态,
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如果不坚持共同富裕原则,生产力虽有发展,却会出现<
br>两极分化,也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说如果我们改革导致两极
分化,那我们就失
败了。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实现了
共同富裕,社
会主义才能站得住脚,巩固下来,并显示出优越性,得到人民群众
的拥护和支持,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真
正合格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
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他把发展生产力与改善人民
生活看成是社会
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看成是事关社会主义成败的大问题,并很有针对性地指
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
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
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
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
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后来他又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
放,不
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什么时候消灭、消
灭到什么
程度,要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因为当前我国的
根本任
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一定范围的剥削和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是生产力发
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障碍。1
987年邓小平在谈到是否取消雇工问题时,指出:”
从全局看,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点。要动也容易,
但是一动就好像政策又在变了。
动还是要动,因为我们不搞两极分化。但是,在什么时候动,用什么方法
动,要
研究。动也就是制约一下。像这样的事情,我们要考虑到不要随便引起动荡甚至
引起反复
,这是从大局来看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
经济,有开拓的精
神,而不要去损害这种积极性,损害了对我们不利。”可见,
邓小平主张对现实存在的剥削现象既讲”动
”,也讲”不动”;既不是放任自流,
也不是讳忌莫深;而是着眼于发展生产力的大局,从长计议,妥善
对待。
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邓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
设想。在社会
主义改造时期,我国是采用和平赎买与取消私有制的办法消灭剥削
和两极分化的。现在条件不同了,解决
问题也应采取新办法。邓小平提出了经济、
法制、行政、教育等办法。比如,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利
税杠杆作用,加强
法制和监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劳动保护,通过教育和行政干预手段缩小
贫富差距,等等。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邓小平强调的
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本质要求,包含这样几层含义: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
现富裕;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
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
主义的奋斗
目标,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要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
达到
共同富裕,不能搞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
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
于平均主义。邓小平总结了这方面的教训,提出和
制定了通过部分先富带动共富的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
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和个人
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
,
是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注
意采取适当政
策,例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国家扶
持帮助,等等,防止地区之间、个人之
间收入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我们坚
持共同富裕的原则,既反对两极分化,又不搞平均主义,这样做
既能够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又兼顾了社会公平,就会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参见教材49-51页。 <
br>5、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
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
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
系。
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
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这一层次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
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
现共同
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
另一个要
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
一层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
本质。它是社会主义
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
次互为条件,互为前
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
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
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
主义发展
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
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
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
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一
个新的
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文化
、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为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懈奋
斗。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其特点是:
1、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
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
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
的目标;”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他认为
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方面目标的实现上。两大目标被称为社
会主义本质,从而成为邓小平社
会主义观中的最高层次,能否达到这两大实际
目标成为判断一切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正确与否的标准。
2、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了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
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他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
这二十年
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
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
经验的总结。改革的实践,使我
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
的社会,认清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
他方面的体制还存在着
种种弊端,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它束缚了生产力的发<
br>展,必须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3、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的过程性。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动态发展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
质。他在这里用了五个
动态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蕴涵了社会
主义本质
表现的动态特点。这样概括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启发我们要从”发展”的角度去
认识社
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经
济和社会发展,而不能在经济条
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追求”一大二公”的理想社
会主义。
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
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公有制、
按劳分配等基本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
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和目标。特征------本质
过去,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
质的认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方面,常常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广、程
度越高,越有助于实
现共同富裕,因此追求“一大二公”,甚至是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水平,结果导致远离根本目的的结果。这在多次出现的“穷
过渡”中表现得十分
明显。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些政策调整之所以经常
出现不同意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也是因为
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孤立地
看待是否符合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因此,提出把建设
社会主义
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
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
的正确方向,是
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
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
前发展。
2、实践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一,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体制不会把社会主义改掉)
第二,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大二公不是社会
主义的本质)
第三,动态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既是
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和发
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
的思想。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把发
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
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
力是一切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
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着重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以后,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的总量。列宁也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
国家政权
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
产力。”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对马列主义的运用
和发展。
2、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
同富
裕的目标。邓小平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
以后,一定要
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
根本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国情和当今的时代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是国家
各项工
作的中心任务,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关键是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从当
今时代特点和国际
形势来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国家之间竞争
归根到底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我国面临着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压力,面
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大力发
展社
会生产力,才能实现经济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
主义的本质,
进而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的高度发展和全面进步,并
战胜资本主义。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
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
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
越发展和平力量越大”,因此发展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
心。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
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
,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
较就有问题了。”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取得优
势,才能说服于人。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中国要
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
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
国家统一。归根到底,没有一定的经济
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都要靠我们自己的
发展。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邓小平一再重申,要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
上一个台阶 。”现在世界发生
大转折,就是个机遇。人们都在说‘亚洲太平
洋世纪’,我们站的是什么位置?……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
济上一个台阶,别
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
教材57页
三、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必
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努力抓好以下几
个方面
的措施:
第一,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发展生产力
的积极力量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经济力量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
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
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行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
和造就一代年轻人才;
要尊重劳动等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
民
和社会的劳动;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
出、人尽其才的
良好机制;这样才能开创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积极
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第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br>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我国经济建设要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根据邓小平重视科技教育的思想,提出
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为我
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激发了活力。
第三,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深化改革。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
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促进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就
要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
今后,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继续深化改革,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
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
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
端,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
第
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落后的生产力加以改造提高,逐步
以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
参考资料:
邓小平重要论述
江泽民重要论述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科学理解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分析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4、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讨论题:
1、过去我们为什么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认识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2、姓社姓资争论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