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金坛教育信息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通过理论教学,运用案例和影像资料,对本章的教学重点进行
启发引导——诱导而不牵拉;
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不包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基本问题的学习感到
容易,才会自己钻研思考。做
到师生融洽,在愉快中完成本章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
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本质观分析简单的社会变迁现象;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现
阶段国家方针和政策的
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深刻理解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帮助高职大学生自觉形成维护国家方针和政策的意识。激发学生建设社
会主义的
巨大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教学难点
(1)关系类难点:如何认识“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
(2)概念类难点:如何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思考法;
(2)学生的学法:讨论法;辩论法;网上自主学习法;
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阅读资料等。
四、课时安排:4学时
课时分配:第一节 1课时
第二节、第三节 1.5课时
课堂实践 1.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导入】
提问
:1989-1991年,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巨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通过前面
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
联。二
战之后,又有14个国家选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中国。但到了1989-1991年,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出现重大变局,社会主义国家从15个锐减为5个。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兴,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迄<
br>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之所以败,是因为前苏联,包括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甚
至重大失误。我们总结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发现有一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那
就
是: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我国又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事业发扬光大呢?这是
邓小
平理论的根本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正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一般阐述)
材料:
1985年4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谈到:“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
必须坚持。……但问
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
题。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主
题,就是这两个搞清楚,这可以说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
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
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在初级
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
容的基本路线上。它反映了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应该说,什么社
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只是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并
为我们提供了最一般的
原理和研究方法,但并根据历史现实进行具体的描述,更没有针对中国的具体状况作
一个详尽的分析。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简略论述)
(1)理论酝酿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长期
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结晶,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
出经历了一个长的过程。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邓小平就对个问题开始思考,比如在文革后期,就批驳
了“四人帮”鼓吹的穷社会主义。文革结束
之后,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的改革是以农村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突破口和第
一推动力的,是以对外开放为第二推动力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经
济特区一开始就受到群众的欢迎,但却
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人们不理解,困惑过,担心“辛辛苦苦三十年,
一步退到解放前”。实行改革开放,
试办经济特区,人们茫然过,怀疑经济特区到底姓“资”还是姓“社”。
实际生活把“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
材料:1980年,邓小平总结历史教
训,深刻指出,对于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社会
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
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
本质。……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
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2)理论雏形
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随着改革的全面开展,
国内外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曾有
两种评论,一种认为中国的改革会放弃社会主义,另一种认为中国的改革不
会放弃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这
两种评论,是因为我们的改革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纠正了非商品
经济的著名论断,说了老祖宗没有
说过的新话。正是为了回答这些不同的看法,邓小平更加鲜明、频繁、
突出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1985年到1986年,他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
,得出了两个互相联系的结论:一是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
,并把其要概括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这一概
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3)理论提出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尽管80年代我国经济改
革取得了巨大成就,1984到
1988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5%到14.5%,传统的经济体制
也已经从多方面被突破,但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并没有建立起来,造成了双重体制摩擦很大,漏洞
很多,效益低下,结构恶化,腐败蔓延等问题。改
革攻坚要求理论的飞跃,要求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
改革的目标。针对长期以来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
义的传统观点,一方面,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必
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
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另一方面他又强调,“社会
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
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
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86年9月,邓
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时
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
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
共同致富。”1992年,邓小平在
南方谈话中,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时候,明确提出了社会主
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材料: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r>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完整的概括。综观这一不断深化的思考探索过程,可以看
出他具有鲜明特色的务实求新的思维品格,这是他能够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新概括,新突破的关键。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小结:
马
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没能在社会主义特征之上,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作
出最高层次
和最核心层次的理论概括。邓小平在总结了苏联模式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前进过程中遇到的疑虑和困扰,最终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详细论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规
定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和领导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都依据不同的时代条
件和实际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作过多种规定和
表述,但从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也
未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明确概括。邓小平在南方
谈话中,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时
候,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层含义: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一概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把生
产力问题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发展生产力,
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马克思
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但是,这条重要原理曾经长期被排斥
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
会主义。一讲社会主义,就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发
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视不够。
(1)解放生产力:
材料: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
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
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
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材料分析:
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到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
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
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
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
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
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
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
进行改革。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初,而且在整个
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
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我们说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生命
力,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建立就很完善,也
不等于说它在巩固和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或挫折
。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
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
产资料为私人占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对抗性的,
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方式,只能是推翻整个资
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非
对抗性的,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
内解决。
(2)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
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发展生产
力,归根结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
要的东西。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完全搞清楚,
之所以不完全清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
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
力的发展,一个时期内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
务。
设问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a.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材料:
“无产阶
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
既组织成为
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材料分
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
br>加生产力的总量。在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更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的首
要的任务。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
的
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
定,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没、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b.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曾经
提出,群众性
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向自然界开
战。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
矛盾后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是后来
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
误的不断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发
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如果说新
中国成立以后我们
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
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
叫社会主义。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社会主义
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
br>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
盾,一不能靠阶级斗争,二不能用压低人民群
众合理的消费需求的办法,惟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请学生看几则材料)
材料1:
从大国排序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国际关系研究所公布的结论是,如果把美国的综合国
力看作1的话,日本为0.6,法国英国德国为0.5,
俄国为0.4,中国为0.25,这就是我们今
天的差距。我们不应该忘记,1820年,中国占28.7%;印度占16%;……美国占5.8%;法国占5.4%;英国占5.2%。;日本占3.1%。。2001年,美国占32.6%;日本占13.6%……
中国占3.7%。
---数据引自《半月谈》2003年第3期
材料分析:
中国的
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大家看一下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180年的时间,世界
大国
的实力排序何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反差?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没有而且无法实现“
稳定压倒一切”,无法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历史上已经失去了很多机会,我们不能再失去发
展的机会。根据我们现在的国情,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仅能够从根本上
改变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状况,消灭贫穷,提高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在我国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
材料2:
世界GDP排名变化表 (单位:亿美元)
年
份
名
次
中
国
美
国
日
本
德
国
法
国
英
国
意
大
利
4566
11045
10776
14554
14344
20900
1980
1990
2000
2003
2006
2007
7
10
6
7
4
3
3015
3878
10808
13720
26847
33700
27956
58033
98247
108572
132217
139800
10279
30522
47661
42907
49114
52900
8261
15470
18752
23862
28582
32800
6824
12198
13133
17316
21537
25200
5347
9946
14409
17750
23414
25700
材料3:
1949年,中国的人均GDP为48
0美元;1979年,为417美元;1979-2003年,中国人均GDP增长了4倍,2003
年
,为1090美元,排世界第110位,同期日本为4.7万美元,美国为3.4万美元;2004年,中国达到
1270美元。
2006年,中国经济从起飞阶段到加速发展阶段。中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
到2000美元仅仅用了3年时间。
中国2005年的人均GDP为1703美元,2006年达到了2
042美元,增长了将近20%。
材料4:
2007年国别GDP排名表
1
2
3
美国
日本
中国
GDP(美元)
139800
52900
33700
人口(万)
30053
12746
131457
人均GDP(美元)
46280
41480
2520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5
6
德国
英国
法国
32800
25700
25200
8242
6060
6088
39710
42430
41200
材料分析:
以上4则材料反映的问题是,根据目
前中国的GDP及人均GDP发展的现状来看,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
平还很低,特别是人均GDP,与
西方发达国家还有着巨大的差距,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中国作为世界上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并没
有变。所以说,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在
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这是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核心原因。
c.从社会主义的前途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来看,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会形态,必须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繁<
br>荣发达文明,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再也不能关
起门来搞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在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特
别
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层次上,接近、达到乃至未来超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终才能真
正达
到超越资本主义的境界,乃至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
程。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
产力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
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社会
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
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
展过程而逐步得到充分体现。
(1)剥削问题:
提问
:现在的中国社会存在剥削问
题吗?主要存在哪种类型的企业中?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这一问题
呢?
有些人会问这样一个问
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就没有剥削吗?
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
,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
呢?首先,消灭剥削包
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
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
削制度,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
象。彻底消灭剥削
,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还要提倡一部分
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先富起来,还要允许一定范围
的剥削。当然
,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支持和带动另一部分人以更快的速度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允
许一定范围
和程度的剥削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条件最终消灭剥削。
(2)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
(请学生看一组关于贫富差距问题的图片)
提问
:现在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严重吗?有没有出现两极分化问题?
分析:两级分化问题
材料:近日,北京市统计学会副会长杜午禄指出:目前中国社会并不存
在两极分化的问题。这个讲话引
起了网上非常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指责、痛斥、甚至谩骂的跟帖,几个
小时就达上千条之多,可见百姓对
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愤懑的程度。
材料分析:
贫富分化和两极分化是不是一个概念呢?目前中国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呢?
两极分化 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两极分化的形成有两个条件,
一是政府或国家代表富人利益,允许和鼓励收入差距悬殊发展;二是政府代表垄断集团和富人的利益要求
,
或是对利益分配失去调控能力,从而形成两极分化。
小结:
如果要拿两极分化来说
明贫富差距现状的话,应该这样说:虽然目前还不至于两极分化的程度,
但贫富差距正在拉大,要警惕两
极分化的出现——宁愿把后果说得严重些,以可能出现的“两极分化”来警
醒政府和社会。“两极分化”
与“贫富差距”两个不同的概念,贫富差距拉大到一定高的程度才会出现两极
分化,两极分化是贫富分化
的最高级。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他还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
主义最大的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优越性。共同富裕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与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贫穷不是社<
br>会主义。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因而也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但它是共同贫穷,而不是共同富裕。少数人富
、
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梦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人几
千年
的梦想成为可能。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剥削现象与贫富不均、差距拉大现
象恐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
阶段都将长期存在,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逐渐消灭
以至完全消除。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
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
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分析:贫富差距问题
中国现在并没有达到两极分化,但这并不能掩盖我们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如果再<
br>不加以整治,将会恶化到两极分化的程度。
提问
:国际上一般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贫富差距程度呢?
国际上一般用基尼系数来说明一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
基尼系数 是全球经济学家和社会
学家为研究贫富差别问题,而建立的一套预警机制,它是全世界公认
的、衡量贫富差别是否适度的一根标
竿,0.4正是它的“警戒水位”。计算方法是,计算在全部居民收入中
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
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
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
0和1之间。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
均,国际上通常将0.
4作为警戒线。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持续扩大,收入差距主
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不同
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
,中国最贫困的20%家庭收入仅占全民
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
50.24%。 据世界银行估算,80年代初中国的基尼
系数只有0.22,1995年为0.38,
2000年达0.458。目前,国统局公布的数字是0.35-0.48,部分学者认为
中国的基尼系
数已经超过0.5。而且由于中国在过渡期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收入,实际的贫富差距情况可能
比调查数
据所反映的还要严重得多。
材料2:
据中国官方英文报《中国日报》近日报道,劳动和社会
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领导的一个专
家小组,在采用了一种新的预警系统来标识中国的收入差
距情况后,于近日发表研究报告说,目前中国贫富
悬殊已经达到了第二严重的“黄灯”警戒水平。尽管中
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贫困人群收入的措施,但自
从2003年以来,收入差距急剧加大。如果今后五
年内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的话,今后五年之内,贫富悬殊即
将恶化到“红灯”危险水平。专家小组警告,如
果有关当局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10年后将进入“红灯”
范围。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中国经济50
人论坛”上就指出,未来10年,中国将面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的问题。
延伸理解:
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
A.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发展基础的不平衡性
,历史原因和区位地理环境的因素。这一原因所导致的
贫富差距,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而且短时间内也
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差距。
B.我们实行的特殊的发展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后带动
共同富裕。我们看一下共
同富裕的目标应该怎样实现的问题。历史的经验说明,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
可能是完全平均,绝不等于、
也不可能是社会所有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如果把共同富裕
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不
但做不到,而且势必会导致共同贫穷。所以,实现共同富裕的惟一现实的
道路,只能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
区、企业、个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吸引、鼓励和带动大部分人一
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
C.政府控制不力,转型期各种“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的消极影响。例如
,人们不会对伏明霞、
巩俐等人的高收入产生嫉恨,也不会对袁隆平等科学家的高收入不满。人们认为他
们有那个本事,他们的工
作和贡献具有不可替代性。又例如,人们可能会对体育、福利彩票有不同看法,
但不会对幸运的中奖者不满;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可能有人嫉妒,但不会嫉恨。引
发不满的主要是“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前者是体制外收入,如行业
垄断,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
不平等的竞争。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
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
。在全国分行业收入的统计中,垄断性行业人员的收入稳居前几名,如航空运输
业、管道运输业、邮电通
讯业、电力部门等等。甚至连一些社会公共事业部门,如某些公共教育机构、某些
公共医疗机构也存在利
用行业垄断的地位而索取高额利润的情况。后者是法制外收入,如偷税漏税行为、假
冒伪劣;又如贪污腐
败公共权利寻租、以权谋私问题(官煤勾结,富商巨贾,红顶商人)。“灰色”、“黑
色”收入均属不公
正、不公平收入。对这类不合理收入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群众当然不满。
关于遏制贫富差距的措施,将在第八章第三节(现阶段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中具体讲解。
小
结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用改革来继续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现在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消灭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剥削现象还会存在,政府<
br>也要进行一定调控。
小结2:
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造成的贫富分化问题,在一定程度
上是合理和必然的,但政府要加强收
入分配调节,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能任其恶性发展。
3.社会主义本质内涵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邓小平的社
会主义本质论,首先讲了生产力,又讲了生产
关系,坚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因而构成了一
个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前提和根本。它是实现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是途径。它
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它制约和规范
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道路,使发展生产力的成果
属于人民。同时,它又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条件,只有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达到共同富裕。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标,是结果。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
归宿,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它们各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离开哪一
个方面都不可能完整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
础之上,即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这就是
该社会的生产力。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
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
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
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
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
,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
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由于
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
简单排斥的做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
实际水平,这不但没有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
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
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
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
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不断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
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
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学生活动:
学生列举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案例
比如: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的经济价值
北京修建庞大地铁的科技含量
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鸟巢的科技含量与科技文化
总结: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着国际发展全局的
核心位置。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
第一,从紧迫形势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各
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
产业、
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二是我国已
经构建了
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
特色和优势,
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目前我国自主创
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第二,从艰巨任务看。我们要推进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一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要求我们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全面落
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
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二是实
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要求我们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
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
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
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
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
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
质量要求我们大力发
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
结合起来,大力发
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信息网络
科学技术,大力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健康科学技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大力发
展空间和海洋
技术,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
公共服务、
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三、坚持科学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同时指出,以科学发展
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并且强调,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
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我们要深入学习
领会这一论述的深刻内涵,正确看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端重要性,努力打赢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这
场硬仗。
十八大报告中之所以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
略抉择”高度,是基于
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我国未来现代化之路的历史提
高质量和效益既是实现科
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工
业化的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
一方面,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另一方面,信息化已扑面而来,因而我国
的现代化面临着双重任务。但两相比较,
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实现工业化。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合
理确定发展速度,把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
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性选择。十八大报告
强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这是对改革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极端重要性的新定位
。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难探索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
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
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
国家。 ③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
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
④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
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
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
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
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
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
的目标。 1975年,当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在阶级斗争名义下人为制造的无休
无止的争斗十分不
满、对中国的前途感到渺茫的时候,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
这一目标,极大
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
主要矛盾和
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
历了曲折
的过程。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
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他
在访问美国、日本,加深了对现代化的认识。
①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
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同年10月,他在谈到实现现代化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修改原来关
于现代
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
代化,就
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
②19
79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一个概
念,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样就必须是国民
生
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
较强国家”。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
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③1980年1月,他
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
战略构想。这个战
略构想,后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得到肯定。 党的十二大正
式提出分两步
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战略,并
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20世纪末,人民生活
总
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再往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能
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 1987年2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
21
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
一次使用“第
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
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
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
十五大把“三步走”
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对我国到2010年、202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展望,提
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
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
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10年
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
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
具体明确。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堂提问:为什么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十
六大还提出要
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性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低<
br>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我国的人均G
DP
还比较低。据世界银行测算,1998年我国人均GDP为750美元,世界排位第149;200
0年,人均GDP为
800美元,2005年,人均GDP为1703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中低收入
国家的水平。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
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
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总体小康主
要偏重于经济方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生存性消费,而精神消费和享
受消费,特别是发展性消费还得不到有
效满足。
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2002年农村年贫困人口为2800多万。
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城镇有将近200
0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还有更多的人口,尚未达到小康。
不同省市、
东中西部和城乡的小康实现程度存在着极不平衡性。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六大关
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反映
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体
现了时代精神。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
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
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
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
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
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
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
民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
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
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是
空中楼阁,
而是可望又可及的,它蕴含了十项具体指标。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过3000美元;二是城镇
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2000年不变价);三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
数
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超过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
普及率达
到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以上;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率95%以上。
总体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
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
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
出:“每
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就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
中国人民的整
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
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
,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
族振
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
精气神。
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而奋斗,
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
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
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
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
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
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的。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
想
、劲往一处使,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梦想。
课堂案例:开讲啦,成龙《没人替你奋斗》
六、参考文献:
1.参考书目:(1)《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1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专辑》,教育部社政司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2、《中华腾飞论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王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1年版。
3、《大国崛起》,唐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高
教出版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案例解析、学生指导书、教
学参
考书2007年版系列资料。
七、课后作业:
理论作业:
1、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2、成龙的梦想实现给了你什么启示?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该如何实现它。
实践作业:
调查你身边能接触到的行业,并进行分析(如电信、石油、事业单位、幼儿园、个体户等等)
八、教后反思: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