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温柔似野鬼°
893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7: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国庆资料-期末考试作文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 教学,使学生了解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曲折探索特
别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
学内涵、根本任务和重要意义;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了解“ 三步
走”发展战略的内容,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 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内容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教学手段: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双向机制教学法、互动教学 法、启发式、
实践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课时: 6课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这 个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教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 上创造性的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
斯曾经从五个方面描绘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实质 问题,并
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斯大林搞了苏联模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共产党 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对社会主义做了初步探索,但是他们都没有说过什么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那么,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所谓 没有完全搞清是指不是完全不清楚,也不是完全搞清楚,而是已经有搞
清楚的方面,又有没有搞清楚的方 面。例如,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公有制、
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等一般原则, 我们过去一直是清楚
的,而且没有动摇过;但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等问题上,我
们过去以为自己搞清 楚了,实际上没有搞清楚。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两次会见
外宾介绍我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现在我 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
道路,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 训有许多条,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这个问”,“我们总结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
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到一九八七年邓
小平同志会见外国朋友, 向他们介绍我国经验时还强调说:“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怎样搞社会主义。”
那么,我们党为什么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一是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主义理论教条
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当社会
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以后,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发展的实践经验去加以检
验,并在实践基础上加 以丰富和发展。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党虽然提出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但在 实际中仍然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设想和描述当做教条的倾向。邓小平同志说 :“多
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
多年,究 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
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 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
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 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
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是未能有效地突破苏联模式。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提出以苏联为鉴 戒,
走自己的路,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解决好如何突破
苏联模式这 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模仿苏联
的倾向,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 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把苏联模
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 加在社会主义上。
例如,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
全民所有制和纯粹的按劳分配;认为“大体平均,略有差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处
理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 ,因此只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不反对平均主义;认为社会
主义必须建立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如此等等。正如邓小平
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 们很早
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
正是因为我们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才使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 的道路上吃了苦头,遭受了严重挫折。所以小平同志复
出以后,不断提出和反复强调一定要把“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问题搞清楚;而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 问题
的关键是什么?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本质,按照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 辩证法,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
属性。因此,我们要认清、把握某一 事物,首先必须认清、把握住该事物的本质。
小平同志作为一位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理论家, 他在思考“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提出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对于人们认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一重大问题发挥了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需要认清什么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
我国从建国到70年代末,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但由于受到
“左“的思想的 干扰破坏,长期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致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
生活提高不快,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 有获得充分发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我国在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改革;在沿海设立 经济特区,实
行对外开放。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各
样 争论一直不断,比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要不要改革开
放、姓”资”还是姓“社” 等等。而要回答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认识上的各种
困惑,坚持走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认清社会 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关于社会 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在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伟大进程中长期思考的结果。邓小平最早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是在1980年,到1992年对其内涵做出明确概括,历经12年。这是 一个体现
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勇气的思索过程,是一个凝结着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
教训的 思索过程。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起步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萌芽。
20世纪80年代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偏重于生产力方面。中国的改
革从农村起步,伴随着改革的起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 词,
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
的本质。” 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压
倒一切的两条标准:一是发展生产力 ,二是提高人民收入。这两条标准是与社会
主义本质相通的。
1、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前提。
1976年 “四人帮” 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由于“两
个凡是”在党内当时还占据统治地位 ,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徘徊不前的
局面。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如何冲破“左” 的路线和思想的重
重封锁?邓小平同志对我们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多次提出要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前提。1980年4月12
日,他在一次讲话 中指出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
问题也要解放思想,”1980年5月,邓 小平同志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
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是体现不
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2、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宣扬“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
本主义”, “宁 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之类的谬论,把富裕与资
本主义相等同,把按劳分配、八级工资制 、商品制度都说成是“产生资本主义的
土壤和条件”,借此来推行“大锅饭”、平均主义,造成极大的思 想混乱,使人民
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打击,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早在“四
人帮”横行时就批驳过他们的极“左”谬论,他在1975年8月18日《关于发展
工业的几点意见》中 就批评当时劳动报酬制度中的平均主义倾向,说:“坚持按
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 很大的问题,大家都要动脑筋想一
想。所谓物质鼓励,过去并不多。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 差别?同
样是工人,但有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级别、待遇?技术人员的
待遇是 否也要提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
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 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
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虽然最初对什么是
社会主义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但为了纠正过去人们的错误认识和观念,他
开始陆续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
主义,发展太慢 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
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 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
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 社会主义,不
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改革的展开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 认识偏重于生产关系方面。在
1982年9月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消
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1985年的几次讲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
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
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1986年9月 他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中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
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 br>可见,强调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
小平同志探索“什么是 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小平同志经过多年
的思考,结合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把发 展生产力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社会
主义本质高度来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全党对发展生产力重要性的认识, 为制定
党的基本路线找到了理论上坚实的基石。
【第三阶段】: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概括。
20世纪90年代初,最终形成对社 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认识。80年代末90
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了国际上苏联东欧剧 变,以及国内政
治风波的严峻考验。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要不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是抓住时机发展经济,还是谨小慎微,缩手缩脚?是继续解放思想,推进以
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还是 倒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是继续开放,争取一个有
利于我国搞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还是回 到自我封闭的环境中去?所有
这些争论或困惑的焦点,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究竟是在发 展社
会主义还是在搞资本主义?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迈不开
步子,不 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
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这些困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 确指出:“社会主义的
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br>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生产力问题是人类社会也包括社会主义的核心问 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 最
终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
动生产关系变 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
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 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马克
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 的相互关系;这
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社会关系同生产力
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
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 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 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善生


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
不清 ,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存在着极大的误解,认为整
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 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
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 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
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 社
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
品化、社会化 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
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邓小平把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 主义的本来思
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迫 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
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 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
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 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 实
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突出了解放生产力问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 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
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已经 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了。
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因
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根本 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 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
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 力和发展生产力两
个讲全了。”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
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我国自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开始,就很注重消灭剥削,避免两极分化,并把它
看作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20世纪50年代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生产资料公
有制,就消灭了存在了几千年的的剥削制度,基本实现了社会公正, 消除了产生
两极分化的经济条件。但是,在这方面却犯了“左”的错误,这就是没有从我国生
产 力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到处割资本主
义尾巴,结果反而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缓慢,平均主义盛行,
与对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不正 确理解有很大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
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
建立适应生产力水平和 发展要求的多元所有制结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
各行业、各部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 水平较低且呈多层次,因此必须建
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大力发展公 有制经济
的同时,也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各种非公有
制经济 发展,并且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允许长期存在。既然存在着一 定范围和程度的非公有制经济,那么局部的剥
削和分配不均现象就会存在。从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来看, 又要消灭这些剥削和
贫富差别现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较好地处理了


这二者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考虑到我国发展生产力的
现实 需要。
首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客观上就要求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私有制是 产生阶级剥削和压迫,产生两极分化,并由此引发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
不消灭私有制、不实行公有制, 不用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就不可能从根本上
铲除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根源。因 此,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重要标志。
其次,生 产力充分发展是消灭一切剥削现象的先决条件。只有生产力获得了
较大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才 能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再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为了发展 生产力,
允许一定范围的剥削现象和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的存在,与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
阶级、 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并不矛盾。离开生产力发展,去搞消灭剥削、消除贫
富差别,割“资本主义尾巴”, 只能导致贫穷和落后,这方面我们有极为深刻的
教训。
邓小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标准与社会主 义价值标准的统一,把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 不仅表明了
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本质特征,而且体现了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
民生 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的坚定思想。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这
样几层含义:贫穷不是社会主 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富裕;社会主义的
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能 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
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要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
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能搞平均主义。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 奋斗方向。它的直接含义是共同占
有和消费更充裕的物质文化产品。这是邓小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广 大人民迫
切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用通俗朴实简明的语言,概括社会主义实质和目的提出
的一个 新概念。
其次,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本
质特征 ,体现了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联系起来的思想。这里
要明确: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 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再次,共同 富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仅
有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还不能实现共同 富裕,必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立足点。离开了发展生产力谈共同富裕,只能 陷入“左”倾色
彩的种种空想之中。
最后,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 ,而不可能是同步富
裕。必须允许某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和某些劳动者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基本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构成了辩证的统一体。
具体地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共同促进社
会主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
象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范畴;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 础的社会关系,是
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邓小平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升华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尤其在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
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把“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发
展目标概括进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就讲清了在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
主义跟其他剥削社会的目的的根本区别,讲清了发展生产力以后的成果归 谁享用
的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了强大的思想
武器,有 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通过揭示社会主义根本目的这个 最高层次的本质,把社会主义在各方
面的特征作为实现根本目的的手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的实
现形式,都得根据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
际进 程来探索和确定,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展开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
程,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 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
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
神支柱。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十 八大报告中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
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
学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也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合乎社会科学主义基本原则,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
要求。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 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
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社会 的进步与发
展首先是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的要求,当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上层
建筑 也要随之发生变革。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
的,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所以,生产力是全部历史发展的基础。同时他们
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
的总量。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
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也是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
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的 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
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 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 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 来,党领导全国
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的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 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
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 终实现共同富裕
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
为基础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就是为
了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共产
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从党建立第一天起 ,就把消灭剥削、为人民谋利
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宗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要存在下去都需要发 展生
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目的是不同的。资本主
义社会是在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工人劳动的剥削来发展生产
力的,其目的是为了少数人富裕起来 ,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社会是
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 足人民群众的各种
需求,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一)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
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
产党历来重视科 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
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的理论。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
的科学 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技进军”的口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
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br>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重 要内容。
(二)理论的发展
1、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思想基 础上,以江
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分析和总结近代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社会
和科 技发展的趋势和经验,充分地估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
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 的巨大影响,于1995年5月颁布《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在全 国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
战略。
所谓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
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
实 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
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人才强国战略。所谓人才强国战略是把人才作为推进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
的第一资源,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

< p>
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
辈出、人尽 其才的机关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3、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 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全球视
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
注重协 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
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 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是一个国家获得长期生
命力的重要来源,是在资源受限情况下实现突破性发展的 关键所在。国家的发展
离不开生产力的提升,而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来源,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 br>标,必须从制度、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创新加以扶持和引导,培育更多的创新型
企业,使企业利润 的成长从过去的资源依赖型转变为智力依赖型。纵观中国改革
开放走过的三十年道路,我们一直都在探索 一条有效的创新途径,从最初的引进、
消化、吸收到当前所提出的多种不同层面的创新并举,这本身就是 一种进步和成
熟。尤其是此次所提出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协同创新的概念,可以说是明
确 了创新的发展途径。一方面,我们需要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勇气和毅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广泛地 吸收一切外来的优秀科技成果,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
地集成和整合,实现生产力的突破,摆脱原有经济发 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提升
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三、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 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
发展的重要性。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世纪 新阶段,我
国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解决
发展 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七 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史硬道理
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要坚持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
展,对于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
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 础。努力实
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其次,必
须坚 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
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
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四,必
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 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 光,加强战略思维,
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 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
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将中国建设成
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 国。由于十
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
届 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
在1979年3月提出到2 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年12
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到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
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 :第一步,前
十年,即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后
十年,即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物质生
活达到小康。前十年打 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 展战
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
发展战 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
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 本解决(1987年)。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
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800美元),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
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 ,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 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
段和步骤。十五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 的前十年,是我国国实现第二
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展望下世纪,我们的 目标是,
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形成 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
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 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
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标题就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事业新局面”。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
是一个必 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
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 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
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使经济更加
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至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已经完整地提出并确立起来了,
成为全党全国人民 在新世纪头20年的行动指南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团结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朝着党确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
步伐,取得一系列新的历 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
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 社会
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国家面貌 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
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一个是建党一百年 的目标,一个是新中国建国一百年的
目标,两个目标环环相扣、相互辉映。”“建设”是过程,“建成” 是结果,确保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
的明确昭告。这是一幅描绘2020年中国的美好蓝图——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
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 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民主法治指标看: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 文明素质和社
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人民生活指标看: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和谐稳定„„从资源环境
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 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
显改善„„“新目标步步登高,催人奋进,充分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充分体
现了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从“解 决温饱”到
“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 动员令——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
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 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
宽广的历史必然性。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 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
提出中国梦。3月17日两会的闭幕会上他在近25分钟的讲话中9次提到“中< br>国梦”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中国梦”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
话题。紧接着《焦 点访谈》在3月18-22日做了五期有关《中国梦》的报道,
随后《中国梦》频繁被人提起,从报纸荧 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都
在热论“中国梦”。“中国梦”登上2012年的热词榜,成为人们 热论的焦点话题。
那么,中国梦是怎样提出、包括些什么思想内涵、实现途径有哪些?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号,新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
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总书记又说了“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我们现在比历
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 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
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
中国梦是民族的 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
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 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
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二)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
国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这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的。
他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
民幸福。”
中国梦的目 标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
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深刻
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 来中华民族生生


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道出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 中国梦,
也是每个人的梦!在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三)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 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 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
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
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
福。发展成果更多更 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
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本章小结】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
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主创新 道路,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 和“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八大
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 成小康
社会的更高的目标。随着“两个一百年”的临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将不再 遥远。
【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 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
版社1994年版。
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
5、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
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 会议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
要文献选编》(上),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爱国手抄报资料-师德小结


中国少年先锋队知识-学生会工作计划


拟人句大全-法制教育总结


金黄的大斗笠-植物谜语大全及答案


吉林省国税局网上申报-考试祝福短信


成全一棵树-进货合同


春节送温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答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