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萌到你眼炸
992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7: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含羞草的资料-财产保险综合险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 论社会主义,
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
则 ”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
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 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
新的概括。
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
理论问题。
搞清楚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
经验教训。 < br>江: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
一些困惑,归 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邓——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1. “清楚”的是 ----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
2.“不清楚”的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什么,以此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最本
质的东西是什么。
20世 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
疑虑,邓小平在论 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
质这个概念。
• 1 980年5月,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
是如果搞不好,不能 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
质。”
• 从而第一次提出“社 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并提出压倒一切的两条标准,一是发
展生产力,二是提高农民收入。
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 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

提出了十个不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经验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就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
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1984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随 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国内外对我国的改革
产生两种评论:
一是会放弃社会主义;
二是不会放弃社会主义。争论的原因在于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提出了社会 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这是马恩列斯毛没有讲过的。

针对“改革是否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疑问
“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 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
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8月)——邓 小平

回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提问
“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 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
产,第二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 这已具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90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 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
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 制。”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就是共
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0年12月)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谈到计划 与市场问题时,全面、深刻、精辟地概
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
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1992年2月)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
指出 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
时又赋予了社会主 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
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 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 要的地位,这是实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手段、物
质基础。
从历史经验看:落后就要被挨打
从具体国情看:生产力水平低
从时代特征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既是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的结果,又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


制度上的保证。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讨论发言
一、有人说,现阶段我国允许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造成了剥削现象在一定 范
围内存在,这种做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相矛盾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是如何理解的?
二、有人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造成东部
沿海地区与内地 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差距,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 拉
大,这与社会主义本质中规定的共同富裕的要求又是相矛盾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 四百河南籍父亲网上联名发出求救信,河南请求公安部督促山西警方清查黑砖窑
6月5日 ,大河论坛出现一个题为———《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
位父亲泣血呼救》的 帖子,帖子以400位河南籍父亲的口吻陈述:他们的孩子大多在郑
州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被人贩子或 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一个的价格卖到山西
的黑砖窑做苦工,山西临汾市、永济市是窑场比较集 中的地方。

总结:(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剥削现象,但不存在剥削制度,也不会产生剥削阶
级。
(2)、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 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财力有限,只靠国家发展公有制经济,难以完全解决就业
和生计问题。因此,引进外 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
然选择。
(3)、这种做法,虽 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剥削,但是归根结底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
民有利,因为它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一个三资企业办起来,工人可以拿到工资,国家可以得到税收,合资合作的 企业
收入还有一部分归社会主义所有。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
管理 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
济。”
---- 邓小平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是为了正确地对待它。我们 要继续
坚持扶持、规范、限制和引导的方针。
公有制——贫富分化——经济判断
私有制——两极分化——政治判断

“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 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
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邓

如何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第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能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
第二,要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3、共同富裕,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贫穷”和“富裕”也不能简单地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
一方面,贫与富是社会历史范畴,其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因此是动态的、相对的
另一 方面,从横向比较来看,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收入、生活水平比社会主
义国家高得多。
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但是,一个富裕的社会却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共同富裕是特指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
民生活水平在总体上达到比较富裕的程度。

(2)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和后富的问题。
这种富裕程度上的差别和次序上的先后,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
我们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
一个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要顾全大局;
另一个是当 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地区
也要服从大局。
人均GDP
1978年
东部
西部
1765
1349.8
1998年
9522
4031.1
居民收入
1978年
东部是西部
1.5倍
1998年
东部是西部4

从差异中可以看出,要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该如何做?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先富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

“天下第一村”——江苏江阴华西村
• 中国农村小康社会的典型。该村曾拥有电话村、彩电 村、空调村、别墅村、电脑村和轿
车村等40多项全国第一。
• 自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 公司以来,该村一直长盛不衰。现拥有8大公司、58家企业,
固定资产超30亿元。冶金、纺织、旅游 是其三大产业,其中冶金占华西经济总量的“半
壁江山”。

• 全村小车五百多辆,多数人家有小汽车,,最少的人家一辆,最多的人家有3辆。
• 华西农民的住房 已经历五代变化:草房、平房、楼房、别墅。全村现有1000多幢别
墅,每户人家居住面积最大的60 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400多平方米。华西家家
有存款,最多的人家有500多万元,最少的人家也 有100多万元。
相关链接——先富帮后富


• “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 须带后富”,从江苏华西村人提出这样的口号到现在的十
几年间,先富带后富已经在江苏蔚然成风,江苏 正在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作出表率。
• 素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经过多年发展,20 03年,村级企业销售收入达
105亿元,成为我国第一个村级集体经济超百亿元村。
华西 村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农村举办了100多期培训班,培训村干部1万多名,带
动10多万人脱贫致 富,还到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建好后无偿移交
给当地。黑龙江华西村现已成为“北 国第一村”,宁夏华西村收入成倍增长,前几年就成
了亿元村。
2005年底,江西省 吉安县派来102名青年到华西锻炼一年,被安排到扁钢、轻钢、
旅行社等企业接受培训,学好技术后, 再回到当地建设第三个“省外华西村”。

• 华西村近年来合并了十五个经济薄弱村。

• 江苏在全国来说,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最小的,区域经济之间差距的缩小进程也是最
快的。

• 华西村原党委书记 吴仁宝:我们华西村现在来说已经达到什么呢?叫“既没有暴发
户,也 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少的人资产超过100万,多的已经1000万,
不仅本村富,而且还 希望全国富,所以我们大力帮助周边村共同富。
•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储东涛:江苏在全国来说,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最小的,区
域经济之间差距的缩小进程也是最快的。 < br>(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由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们,
带动其他 地区和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4)要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又要防止 人们之间的
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出现两极分化。对采取非法手段敛财的要坚决取缔和打击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 大发展,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
在社会主义 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
识,由特征层面进一步深入到 本质层面。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人们社会主义观念的深刻变革,把人们对当代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 义”这一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内在的规
定性,这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问题、原则问题
实践意义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 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
示了实现社会主义 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为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
明了方向。


•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 br>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
政治意义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 邓小 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最迫
切最根本的愿望出发,既坚 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对于坚定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振 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
政治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
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
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
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
用。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 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
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1.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求解放

谋幸福


处的环境:封闭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发展问题既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又是世界上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否发展起来实现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
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
中国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
1840~1911年第一个阶段
清朝末年的现代化启蒙和探索
1912~1949年是第二个阶段
“共和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推进
1949年至今是第三个阶段
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追赶
历史遗憾:中国现代化曾经三次错失机遇
第一次是 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1763年
前后,1825年英国议会 解除机械出口限制,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散。1793年,也就


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第 30年,英国国王乔治派使者访华,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的
清朝皇帝乾隆,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 ,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晚了约70年。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 机遇。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
朝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去认识外 面的世界,拒绝改变
旧制。当时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1870~1913年以电气化 为主要特征
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抓住机遇
并获得成功。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后,
西方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发生了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技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国
则接连发生政治 运动,失去接受工业转移的机遇。
中国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五大:“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
成为世界各国人民 的普遍要求。”
党的十六大:“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
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趋势的发 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富国强民都无从谈起。”
“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科学发 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
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这是由党的性质、使命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 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为自己的历史使 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工人阶
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 利益。”(党章)
2.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经济的、技术的概念,它 表明的是生产力这种物质力量本身(包括物
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发展水平。
其具体表现:
(1)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
(2)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
(3)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科学合理。


3.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先 进

动 态

地 域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
“科学技术的突 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
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
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 我国生产力发展
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
包含科学的论断。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毛泽东:1953年,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8年,又提出把
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
周恩来:1956年,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 京召开,带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 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科技思想
• 1.科技思想的战略重点---- 中国必须在
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2.科技发展的基础---- 不抓教育不行.
• 3.科技发展的关键---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 4.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为经济
建设服务

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新的生产力形态
代替旧的生产力形态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生产力水平不同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对科技进步与社会
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
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
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进入21世 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面对世
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 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
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 抓机遇、奋起直追。为此,党中央、国
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1)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科技在生产力系统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劳 动 者:劳动能力取决于智力高低。
劳动工具:工具改革对生产发展起巨大作用。
劳动对象:随着科技进步,范围不断扩大。
生产管理:运用现代科技,把生产力要素合理整合,使生产要素最大的发挥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关系: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袁隆平率领中国科研团队发明的“ 东方魔稻”,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
人口;首创的杂交稻技术,成为解决世界粮食安 全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福星”。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美国的科技贡献
• 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
1996年:33%,
1997年:40%。
• 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占份额:
50年代:20%;
70年代:50%;
90年代:70%。

第一次:中国的辉煌时代
• 李约瑟博士:“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 欧洲,特别是15世纪
以前,更是如此,这可以毫不费力地 加以证明。”
• “在3-13世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人都是发明家,他们比法国人文明开化得多。
中国人发明火药的时候,法国人还在用棍棒 厮杀,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而法国人
那时还不会写字,中国的三大发明预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
火药把骑士阶级打得粉碎;指南针导致了地理大发现,拓宽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
的杠杆。”

第二次:英国产业革命1733-1830


• 科学革命作为先导。
• 15-16世纪英国形成了崇尚科学的思想。
• 出现了思想巨匠培根;
• 出现了科学巨匠牛顿。
• 工具机纺纱机-蒸汽动力机-工作机机床的改进和发明。

第三次:德国化工技术革命1861-1900
• 德国化学之父:李比希,首创了肥料业,发展了合成化学工业。
• 科学革命:科研走在生产前面。
• 思想解放:康德宇宙进化论,谢林对立统一,
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次:美国电力技术革命 1879-1930
• 电力“四大发明”,照亮人类电气化道路:
马可尼尼电力通讯,西门子的电机,
贝尔的电话, 爱迪生的电灯,
• 完善三大技术: 铁路、化工、电力;
• 完成三大发明: 汽车、飞机、无线电技术;
• 泰勒制的实施,大规模生产方式形成,实现元部件标准化、系列化。
第五次:日本技术综合创新1950-1980
• 宗旨:引进技术,立足改进,培养队伍。
• 半导体技术的改进 --索尼会社创始人盛田昭夫
半导体收音机-- 半导体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
电子表挤占瑞士市场,傻瓜相机占领德国市场,
机器人占领美国市场。
“世界家庭主妇的钱,大量流入了日本家电企业。”

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在15世纪以后停滞?
• 1400-1600年,对于新思想、新发展裹足不前。
• 1600-1900年,抗拒新的思想。
• 16世纪初,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阿基米德几何原理,比牛顿的力学原理(1687年发
表 )还早80年。

• 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
• 美国人掌握标准,站在最高端;日本人掌握技术,站在中间;中国人有的是力气,
只好在底端干苦力。
• 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的状况。在经济全球化,竞
争全球化 的今天,我国要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跟,获取一席之地,除了大力的发展科
学技外,我们别无选择。
3、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 科学技术具有乘数作用: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 科学技术具有先导作用:科学技术对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 20世纪中叶以前:生产→技术→科学


•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 技术→生产
• 科学技术具有加速作用:

发明时间 投产时间 时间间隔
(年)
15
12
5
1
0.5
雷 达
电视机
晶体管
激 光
计算机













1925
1922
1948
1960
1946
1940
1934
1953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首位
美国学者丹尼森研究发现:
时间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20世纪初 20%
20世纪中叶 50%
20世纪70年代以后 60-80%

施工员岗位责任制-北大简介


进修学习总结-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体会文章-上半年个人工作总结


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河北工程学院分数线


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元宵习俗


囊萤夜读-新乡人事考试网


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年度考核登记表范文-职称英语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