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讲稿

萌到你眼炸
690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7: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作文开头和结尾-汉语语法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导 入】
邓小平指出:“在革命成功 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
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292页)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本国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和形式,
要受各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无论是
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来看 还是从世界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来看,社会主义的发
展道路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
【新授】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问题,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还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的缔造者,都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
的,而是多样的。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 多国实践几十年的历史也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从来不
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共同模式,任何照抄照搬 的教条化做法,都不能获
得成功。根据历史经验,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必须< br>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建设社会主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 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究竟应当走
什么路?这是我们党从建国以后就开始探索的问题。
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
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一些 重要成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以及党的八大等文献中,都曾围绕 适合中国国情
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的理论
成果 主要有:
第一,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及发展动力
理论。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第四,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第五,提出了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问题的新思路。

1


第 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原
则、根本方针以及制定独立自主的 外交方针。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曲折发展阶段
从1957年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被称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曲折发展阶段,也就是说这个 阶段的探索既遭到了挫折,又在向前发
展。其突出特点是:出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两个趋向并存的局面, 一个是比较
正确的趋向,即党的八大趋向的继续;一个是错误的趋向。
比较正确的趋向主要是 指:1959年庐山会议前的纠“左”努力、1960年冬
提出的“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 会”和以后调整经济的努力。这期间,
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主要有:提 出了社会主
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提
出了中 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
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提出了综合平衡,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传统,大 兴调查研究之风;
对工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若干有益的尝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
为辅”的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和平演变”的重大问题和措施。
错误的趋向主要是指:经济建 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从反右派斗争到
庐山会议的反右倾,再到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 的“左”倾错误。
产生的错误理论观点有: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上盲目
冒进的“左”的错误,用所谓“三面红旗”取代了八大路线和正确的方针政策。
上述两个不同的趋向, 说明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
根本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2.陷入歧途阶段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在政 治上犯
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
错误;在组 织上犯了个人专断和过火斗争的错误;在经济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
误。从而使党和国家,使各族人民遭到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 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发展道 路。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郑重宣布: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 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 基本结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呢?

2 < /p>


第一,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国情和时代
变化, 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大胆借鉴外国经验,但不能
照抄照搬外国模式。
第三,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还必须勇于探索和开拓。探索和
开拓,就是新的实践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党的路线和纲领正确与否,才能对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合乎本国实际的正确选择 。勇于探索和开拓,就要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走前人没有走 过
的路。探索和开拓还要尊重科学,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问题,核心是 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
根本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痛 心疾首地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
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 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总
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 持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对此,邓小平作出了科学的
回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精辟的、创造性的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 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思考,
艰辛探索的结果。1985年,他深刻阐明了改革与 社会主义的关系,指出,改革
的性质,“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 态”;
“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后来,他又
指出社会主 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2年初,邓小平在
南方谈话中,总结其根据社会主义 建设的长期实践进行深刻思考和全面探索的
结果,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完整的概括。

3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邓小平的科 学概括,使社
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完整体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
相互 联系的三层涵义。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
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 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
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 ”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解放生产
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 命或改革的形
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解放生
产力 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
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 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
好地发展生产力。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 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
完全搞清楚,之所以不完全清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 产力水平抽象谈论
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
发展,一个时期内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从国情
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艰巨。从时代特
征看,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 br>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把解放生产力
和发展生产力两个都讲 全了。
第二,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这一新概括,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
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的。是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
属性,社会主义必然能创造出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因为生产力自身 不
存在解放、发展与束缚的问题,生产力只有在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生产关系的
基础上才能有强 大的生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与一定的目的相结合才能
体现出其制度特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的新贡献就在于:他是针对以前不
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旧模式而发的,因此特别强调了要把解放生产 力和发
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同时他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
削,消除两 极分化紧紧联系起来,这就突出了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
本质特征。

4


只有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角度,把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消灭
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的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 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并防止上述错误倾
向的再发生。很显然这是从实际出发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深化与丰富。
【设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
剥 削吗?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
分化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 怎么来看待呢?
首先,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社
会 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
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 。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
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两极分化,是指 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
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如果没有用生产资
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在分配 领域,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
义按劳分配取代不劳而获,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悬殊,造成两极分化。 其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剥削
现象与贫富不均、差距拉大现象恐怕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中级阶段都将长期
存在,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逐渐消灭以至完全消除。< br>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
资产阶级?个别资产 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因此,
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
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 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 及一切剥削
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
最终目 标。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同共产主义相联系,为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前程,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质 充分体现出来。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多次指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 势来说,社会主义要
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要有很高
的标准。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应当更高,在社会富裕程度
上也应当更高。而且这种 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富裕,它是以物质财富为基
础、包括人类科学文化等精神财富的全面的富裕。社 会主义必须为创造这样的
富裕、共享这样的富裕而奋斗。

5

如果孤立地看,“贫穷”和“富裕”也不能简单地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
标志。因为,一方面,贫 与富是社会历史范畴,其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因
此是动态的、相对的。另一方面,从横向比较来看 ,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人均收入、生活水平比社会主义国家高得多。固然,一个贫穷的社会决不是
也不可能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把贫穷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是对社会
主义的讽刺和亵渎 ,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但是,一个富裕的社会却不一定
就是社会主义。还要看社会财富在经济集团和 公民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还要
看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还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全面发展 。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富裕,但国民收入的分配极不公正,社会贫富悬殊惊人。
从整体来看 ,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现了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辩
证统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 入手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落脚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后 者是实现社会
主义的目的,前者则是实现根本目的的手段,两者互为规定构成有机联系的整
体, 鲜明地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如果从中任意抽取某一点,片面地
加以强调,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 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涵义,而且还会使游离出
来的个别方面变成与其在原“整体”中含义不同甚至相背离 的东西。
为深入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必要从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之间的
关系的角 度进一步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任务,作出了“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 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
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邓 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 论成果之一,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具有重
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括的重要特点 是:既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
又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 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尤
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 ,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6


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 力。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 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社会发展
生产 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第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既坚
持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又廓清了不合 乎时代进步
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
本质的 错误倾向,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 br>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在当代中国条件下解决坚持、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理论研究 的核心,就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
会主义的问题,其强调的就是社会主义要以经 济为中心,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 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解放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同样需要进一步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生产力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
必然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
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有机体及其矛盾关系中,生产力是最终的决
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面临的任务很多,把发展生产力作 为压倒一切的根本任务,
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 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大力发展
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条件。
只有大力发 展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
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 固和发展自己,关键是能否体现其优
越性。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具有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
能使社会生产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持续发展,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

7


主义发展的更快更好;二是它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
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在人类社会进入
共产主义之前,必须经过一个为共产主义准备物质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
社 会主义阶段,它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
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力放在首要地位。”
总之,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当着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来时,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和发展;当着生产力
的发展长时期处于缓慢状 态时,社会主义制度就谈不上巩固和发展,甚至会被
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它需 要不断解决其自身的矛盾,
实现其本质,巩固其制度,充分展示其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
要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集中精力、集中 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如此,社会主义才能完成历史所赋
予它的神圣使命。
第三,发展才 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发展的需要。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
与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 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
平越靠得住。中国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有利的。中 国发展
不仅将造福于13亿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发展商机和市场。在
经济全球 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
量。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 了判断一个政党
历史地位的标准,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
的 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
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 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强调
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江 泽民指出,党要承担
起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
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 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
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背向和事业
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富民强、振 兴中华。只有紧紧抓

8


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 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和中国 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发生
了重大变化。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严峻的挑战和
崭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应对这种重大变化,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 务的思想。这一思想把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发展,同兴国的任务是否得
到实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这个命题具有重大的 战略意义。这主要
是因为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发展作为一个实践问题更加突出出来;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问题尤其具有更大的紧迫性。
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以前,发展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主要是为科学
社会主义奠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那么在社会 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它就成为极端紧迫的实践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
主要是从理论逻辑上去检验它的正确与否,因为当时它所提出的社会主义优越
于资本主义的理论还不可 能从实践中去得到证明。而在革命胜利以后,人们就
进一步要求从社会实践上去对它进行检验,而这种检 验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共
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能否领导和指导中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得到发展,最广大人民< br>群众的物质利益能否迅速地得到改善和提高。在社会制度发生变革后,共产党
成为了执政党,面临 的和需要解决的已经不是旧社会的矛盾,而是新社会发展
过程中存在的新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说服 力和吸引力,已经不能只是从
理论上加以说明的问题,而是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科学的理论能够 从
活生生的现实中得到证明的问题。能否兴国自然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
础的共产党能否 牢固地执政的根本问题。
特别是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是在缺乏比较充< br>分的社会主义自身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建设新社会,它的发展过程不能不遇到
许多特有的矛盾和问 题,并且还会不断产生许多各种各样新的矛盾和问题。能
否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决定着党和马克思主 义能否得到人民群众始终一贯
的信任。而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因此,发展问题成了一个关 系
到是否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能否解决中国存在和面临的所有问题、共产党
作为执政党能否 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发展必然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
发展主要是指什么呢? 发展主要是指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
代化建设任务是多方面的,……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 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
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 br>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生产力不发展,国家就强盛不了,人民就富

9


裕不了,民族就振兴不了。经济实力不增强,国内就不稳定,在国际上就没有
发言权 。所以,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就
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邓小平说 :“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 最大利益、最根
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4、163页)又说:“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
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 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
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13页)在邓小平看来,
许多政治问题要从经济角度来解决。现实中的许多政治问题,仅靠政治工作 本
身是解决不了的。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
治问题要从经济 的角度来解决。”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究竟谁优谁劣的问题
上,最终还要看谁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没有
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1页)因 此,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改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面貌,使社会主义中国立于不败
之地,发 展生产力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 党的一条主要
经验。在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的老问题,
也 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
观。竖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 神搞建
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
发展,促进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社会
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着 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
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 协调一,不
断保护的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 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
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政治组织,必须代表
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工人 阶级先锋队性质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衡量和判
断一个政党是先进还是落后,其先进性程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政党在推动社
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
时代前列,保持先进 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10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党的理论、
路 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
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 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坚定不移地
推进改革。
第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
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 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
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开创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和
创造性的新局面,为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第三,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 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
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说,“生产力中也包 括科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
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论断,胡锦涛提出
了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的革命力量”的论断。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
科学技术的实力和国民 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是每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两个飞轮。为此党 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
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br>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
质劳动者、数以千万 计的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
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 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
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势 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11


【本章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说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如何理解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这一重要思想?
4、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教学后记】



12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导 入】
邓小平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
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2页)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建 设本国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和形式,
要受各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经济 发展水平的制约。无论是
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来看还是从世界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来看,社会主义的发< br>展道路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
【新授】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问题,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的创始人,
还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都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
的, 而是多样的。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几十年的历史也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从来不
存在 一个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共同模式,任何照抄照搬的教条化做法,都不能获
得成功。根据历史经验,可以得 出结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必须
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建设社会主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 致落后,甚至失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 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究竟应当走
什么路?这是我们党从建国以后就开始探索的问 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
社会主义发展 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以及党的八 大等文献中,都曾围绕适合中国国情
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 出的理论
成果主要有:
第一,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及发展动力
理论。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第四,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第五,提出了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问题的新思路。

1


第 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原
则、根本方针以及制定独立自主的 外交方针。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曲折发展阶段
从1957年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被称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曲折发展阶段,也就是说这个 阶段的探索既遭到了挫折,又在向前发
展。其突出特点是:出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两个趋向并存的局面, 一个是比较
正确的趋向,即党的八大趋向的继续;一个是错误的趋向。
比较正确的趋向主要是 指:1959年庐山会议前的纠“左”努力、1960年冬
提出的“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 会”和以后调整经济的努力。这期间,
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主要有:提 出了社会主
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提
出了中 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
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提出了综合平衡,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传统,大 兴调查研究之风;
对工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若干有益的尝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
为辅”的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和平演变”的重大问题和措施。
错误的趋向主要是指:经济建 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从反右派斗争到
庐山会议的反右倾,再到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 的“左”倾错误。
产生的错误理论观点有: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上盲目
冒进的“左”的错误,用所谓“三面红旗”取代了八大路线和正确的方针政策。
上述两个不同的趋向, 说明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
根本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2.陷入歧途阶段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在政 治上犯
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
错误;在组 织上犯了个人专断和过火斗争的错误;在经济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
误。从而使党和国家,使各族人民遭到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 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发展道 路。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郑重宣布: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 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 基本结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呢?

2 < /p>


第一,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国情和时代
变化, 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大胆借鉴外国经验,但不能
照抄照搬外国模式。
第三,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还必须勇于探索和开拓。探索和
开拓,就是新的实践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党的路线和纲领正确与否,才能对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合乎本国实际的正确选择 。勇于探索和开拓,就要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走前人没有走 过
的路。探索和开拓还要尊重科学,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问题,核心是 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
根本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痛 心疾首地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
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 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总
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 持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对此,邓小平作出了科学的
回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精辟的、创造性的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 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思考,
艰辛探索的结果。1985年,他深刻阐明了改革与 社会主义的关系,指出,改革
的性质,“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 态”;
“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后来,他又
指出社会主 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2年初,邓小平在
南方谈话中,总结其根据社会主义 建设的长期实践进行深刻思考和全面探索的
结果,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完整的概括。

3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邓小平的科 学概括,使社
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完整体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
相互 联系的三层涵义。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
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 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
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 ”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解放生产
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 命或改革的形
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解放生
产力 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
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 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
好地发展生产力。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 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
完全搞清楚,之所以不完全清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 产力水平抽象谈论
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
发展,一个时期内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从国情
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艰巨。从时代特
征看,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 br>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把解放生产力
和发展生产力两个都讲 全了。
第二,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这一新概括,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
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的。是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
属性,社会主义必然能创造出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因为生产力自身 不
存在解放、发展与束缚的问题,生产力只有在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生产关系的
基础上才能有强 大的生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与一定的目的相结合才能
体现出其制度特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的新贡献就在于:他是针对以前不
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旧模式而发的,因此特别强调了要把解放生产 力和发
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同时他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
削,消除两 极分化紧紧联系起来,这就突出了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
本质特征。

4


只有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角度,把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消灭
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的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 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并防止上述错误倾
向的再发生。很显然这是从实际出发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深化与丰富。
【设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
剥 削吗?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
分化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 怎么来看待呢?
首先,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社
会 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
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 。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
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两极分化,是指 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
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如果没有用生产资
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在分配 领域,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
义按劳分配取代不劳而获,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悬殊,造成两极分化。 其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剥削
现象与贫富不均、差距拉大现象恐怕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中级阶段都将长期
存在,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逐渐消灭以至完全消除。< br>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
资产阶级?个别资产 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因此,
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
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 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 及一切剥削
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
最终目 标。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同共产主义相联系,为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前程,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质 充分体现出来。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多次指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 势来说,社会主义要
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要有很高
的标准。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应当更高,在社会富裕程度
上也应当更高。而且这种 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富裕,它是以物质财富为基
础、包括人类科学文化等精神财富的全面的富裕。社 会主义必须为创造这样的
富裕、共享这样的富裕而奋斗。

5

如果孤立地看,“贫穷”和“富裕”也不能简单地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
标志。因为,一方面,贫 与富是社会历史范畴,其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因
此是动态的、相对的。另一方面,从横向比较来看 ,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人均收入、生活水平比社会主义国家高得多。固然,一个贫穷的社会决不是
也不可能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把贫穷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是对社会
主义的讽刺和亵渎 ,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但是,一个富裕的社会却不一定
就是社会主义。还要看社会财富在经济集团和 公民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还要
看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还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全面发展 。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富裕,但国民收入的分配极不公正,社会贫富悬殊惊人。
从整体来看 ,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现了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辩
证统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 入手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落脚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后 者是实现社会
主义的目的,前者则是实现根本目的的手段,两者互为规定构成有机联系的整
体, 鲜明地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如果从中任意抽取某一点,片面地
加以强调,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 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涵义,而且还会使游离出
来的个别方面变成与其在原“整体”中含义不同甚至相背离 的东西。
为深入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必要从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之间的
关系的角 度进一步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任务,作出了“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 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
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邓 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 论成果之一,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具有重
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括的重要特点 是:既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
又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 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尤
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 ,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6


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 力。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 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社会发展
生产 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第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既坚
持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又廓清了不合 乎时代进步
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
本质的 错误倾向,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 br>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在当代中国条件下解决坚持、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理论研究 的核心,就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
会主义的问题,其强调的就是社会主义要以经 济为中心,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 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解放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同样需要进一步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生产力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
必然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
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有机体及其矛盾关系中,生产力是最终的决
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面临的任务很多,把发展生产力作 为压倒一切的根本任务,
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 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大力发展
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条件。
只有大力发 展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
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 固和发展自己,关键是能否体现其优
越性。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具有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
能使社会生产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持续发展,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

7


主义发展的更快更好;二是它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
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在人类社会进入
共产主义之前,必须经过一个为共产主义准备物质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
社 会主义阶段,它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
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力放在首要地位。”
总之,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当着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来时,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和发展;当着生产力
的发展长时期处于缓慢状 态时,社会主义制度就谈不上巩固和发展,甚至会被
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它需 要不断解决其自身的矛盾,
实现其本质,巩固其制度,充分展示其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
要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集中精力、集中 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如此,社会主义才能完成历史所赋
予它的神圣使命。
第三,发展才 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发展的需要。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
与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 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
平越靠得住。中国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有利的。中 国发展
不仅将造福于13亿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发展商机和市场。在
经济全球 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
量。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 了判断一个政党
历史地位的标准,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
的 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
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 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强调
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江 泽民指出,党要承担
起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
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 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
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背向和事业
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富民强、振 兴中华。只有紧紧抓

8


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 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和中国 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发生
了重大变化。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严峻的挑战和
崭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应对这种重大变化,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 务的思想。这一思想把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发展,同兴国的任务是否得
到实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这个命题具有重大的 战略意义。这主要
是因为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发展作为一个实践问题更加突出出来;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问题尤其具有更大的紧迫性。
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以前,发展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主要是为科学
社会主义奠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那么在社会 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它就成为极端紧迫的实践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
主要是从理论逻辑上去检验它的正确与否,因为当时它所提出的社会主义优越
于资本主义的理论还不可 能从实践中去得到证明。而在革命胜利以后,人们就
进一步要求从社会实践上去对它进行检验,而这种检 验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共
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能否领导和指导中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得到发展,最广大人民< br>群众的物质利益能否迅速地得到改善和提高。在社会制度发生变革后,共产党
成为了执政党,面临 的和需要解决的已经不是旧社会的矛盾,而是新社会发展
过程中存在的新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说服 力和吸引力,已经不能只是从
理论上加以说明的问题,而是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科学的理论能够 从
活生生的现实中得到证明的问题。能否兴国自然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
础的共产党能否 牢固地执政的根本问题。
特别是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是在缺乏比较充< br>分的社会主义自身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建设新社会,它的发展过程不能不遇到
许多特有的矛盾和问 题,并且还会不断产生许多各种各样新的矛盾和问题。能
否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决定着党和马克思主 义能否得到人民群众始终一贯
的信任。而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因此,发展问题成了一个关 系
到是否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能否解决中国存在和面临的所有问题、共产党
作为执政党能否 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发展必然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
发展主要是指什么呢? 发展主要是指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
代化建设任务是多方面的,……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 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
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 br>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生产力不发展,国家就强盛不了,人民就富

9


裕不了,民族就振兴不了。经济实力不增强,国内就不稳定,在国际上就没有
发言权 。所以,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就
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邓小平说 :“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 最大利益、最根
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4、163页)又说:“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
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 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
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13页)在邓小平看来,
许多政治问题要从经济角度来解决。现实中的许多政治问题,仅靠政治工作 本
身是解决不了的。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
治问题要从经济 的角度来解决。”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究竟谁优谁劣的问题
上,最终还要看谁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没有
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1页)因 此,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改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面貌,使社会主义中国立于不败
之地,发 展生产力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 党的一条主要
经验。在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的老问题,
也 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
观。竖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 神搞建
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
发展,促进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社会
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着 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
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 协调一,不
断保护的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 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
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政治组织,必须代表
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工人 阶级先锋队性质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衡量和判
断一个政党是先进还是落后,其先进性程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政党在推动社
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
时代前列,保持先进 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10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党的理论、
路 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
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 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坚定不移地
推进改革。
第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
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 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
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开创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和
创造性的新局面,为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第三,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 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
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说,“生产力中也包 括科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
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论断,胡锦涛提出
了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的革命力量”的论断。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
科学技术的实力和国民 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是每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两个飞轮。为此党 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
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br>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
质劳动者、数以千万 计的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
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 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
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势 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11


【本章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说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如何理解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这一重要思想?
4、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教学后记】



12

祝贺鲜花-四年级上册数学试卷


百科知识竞赛题-清明节放假安排


安徽成人高考成绩查询-上善若水任方圆作文


往事历历在目-亮剑观后感


全国卷1-广州公务员体检


来宾人事考试网-请柬格式


郑州华信-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英华学校-文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