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良勤-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本质
家庭教育案例-学生会工作总结模板
冯良勤.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本质[J]. 社会科学研究,2002(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
脉相承的
,这在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但这“脉”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对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如何界定的?邓小
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哪里?在理解上
学术界又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
、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本质没有作过论述:“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是从基本特征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的。
”“邓小平以前的马克思主义
者,囿于历史的局限性,都没有从本质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另一种观点
肯定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探索,认为“他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所作
的理论概括
,充分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持这种观点的同志,由于
没有区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什么是社
会主义本质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问题,在具
体分析社会主义本质时,往往把本质与特征相混淆,把高度发
展生产力、公有制、
计划经济、阶级和国家消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罗列在一起,统统称为“本质特征”。仍然没有准确回答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我认为必须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
义本质作过的论证。作为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如果他们的论述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
描述上,
而没有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如何能够说明社会主义存在的依据?这种缺乏存在
的依据
的理论又怎么称得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特征和社会主义本质是两个相互
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互为表
里,忽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而把某些社会
主义特征当作本质,正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错误和挫折
的理论根源。要正确
回答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脉”如何相承,又如何发展,也必须明确回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分析和判断。
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马克
思、恩格斯从未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
念,我们无法摘引他们一句或几句结论来回答这一理解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键
问题。但只要我们认真考察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系统地对马克思、恩<
br>格斯的有关论述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他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是十分鲜
明的。
(一)
社会主义最初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当这种憧
憬
是从个别天才人物头脑中产生时,其理论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
对未来社会的憧憬都是从“经济事实”出发的,特别
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说明社会主义代
替资本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
规律的必然。这种合乎规律的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才可以称为理想。
理想必须是合符规律的,但合符规律的未必是理想。人类历史上依次出现的
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符合规律的,但绝对不是人类的理想。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必
须有其独特的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目的
性,有明确的价值目标。正是这种价值目标,构成共产主义与资本
主义及其它社
会制度的根本区别,构成共产主义特征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全
过
程。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正是在合符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中
展开的。过去我们较多地注
意和研究了他们关于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的论述,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探索马克思、恩
格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判断
时,必须把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考察放在首要地位。
马克思
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理想进行系统的论述,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中,该书对资产阶级经济学
说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时,发现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们把作为自己学说基础的私有制看成一种不言而喻的事实
,而没有说明理由。
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揭示了私有制的本源是劳动,无论商品、货币、资本都不过是人的劳动的凝结,从而得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本质”的结
论。但这一结论又使
他自己的学说陷入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既然劳动是财
富的唯一源泉,劳动的全部产品就应该属于工
人,为什么工人只能获得“为繁衍
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呢?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把
工人当作
“劳动的动物”,工人和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须的东西,他们对这
一显而
易见的矛盾完全不予理会。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从对劳动的研
究出发去寻求私有制的本质,提
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正是这一理论,开启了通向
共产主义的大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自
由的、自主的活动。“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
的有意识的活动”
1
。正是这一点把人
与动物区分开来,因此,劳动是人的本质。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创造的产品不属于自己,他们生产
的商品越多,自己
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并且越受他们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和奴役。这种物的异化
现象源于人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已不是自由的自主的
活动,而是一种“被迫
的强制的劳动”,工人在劳动中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
人。劳动对他来说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是发
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是使自己
的肉体受尽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因此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当人们
只有逃避劳动,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时,人与自己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于是,
人丧失
了自身。既然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所有,劳动也只能给工人带来痛苦,那
么劳动的存在就必然给另一个不
劳动的人带来享受和快乐。因而,这种异化劳动
不仅生产了商品,而且生产了一个站在劳动之外的、剥削
工人的资本家。这是马
克思对资本占有雇佣劳动所作的最早的理论表述。
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使马克思发现:私有制的本质并非亚当·斯密所说的劳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6
动,即不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劳动,而是异化劳动。马克思指出:“尽管私有财
产表现为外化
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
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
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
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2
私有制是异化劳动
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又是异化劳动的
实现形式,这一发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然私有制的本质是异化劳
动,既然异
化劳动使人丧失了自己,使人不再成其为人,那么,理想的未来社会就应当把人
从异
化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还原为人。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
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
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
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
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
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
马克思这
个定义告诉我们:私有制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异化,作为否定私有制的共产主义,<
br>当然应该是对这种异化的扬弃。由于私有制这种奴役人的力量不能由它自身来说
明,只能由劳动者
自身的异化来说明,因此,私有制的消灭就不是单纯的对物(私
有财产)的剥夺可以实现的,必须“通过
人”对自身异化的扬弃才能实现。消灭
私有制的目的,也不是像蒲鲁东、巴贝夫那样是为了均分私有财产
或均分消费品,
而是“为了人”从异化劳动的重负下解放出来,实现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
不是倒退,而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前提的。可见共产主
义关注的核心是人而不是
物,是人的解放而不是对物的占有。这才是共产主义与
资本主义及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即共产主义
的本质所在。
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不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不足为
据
,如果说《手稿》中关于扬弃异化劳动的说法还十分抽象,难以说明问题。那
么再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发
展中具有标志性的一系列著作,我们将发现《手稿》
中关于人类解放才是共产主义的目的和本质的思想不
仅没有被否定,而且得到进
一步的论证和更具体的说明。
1845年秋到1846年5月,马
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他们根据这一新的历史观,
对社会主义必然取代
资本主义作了科学论证,同时也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作了科学论证。他们认为,<
br>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既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自身。
人类最基本的实
践活动是生产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分工,先是自然分
工,这种分工已产生出“非常原始和隐蔽
的奴隶制”,即妻子儿女成为丈夫的奴
隶。但只有社会分工,即“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
真正成为分工”
4
。分工使一部分人不再从事物质劳动而专门从事经济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从事
2
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1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5
科学与艺术活动,不仅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使人类得到了全
面发展。但这种全面发展
却是以广大体力劳动者片面发展为代价的。“只要特殊
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
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
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
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5
可见,正是分工使劳动异化,并导
致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为了克服劳动异化和私有制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只有
再消灭分工”<
br>6
,并“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
7
。所谓“消灭劳动”,当然
是
指消灭由于分工引起的异化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在该书中再三强调要“消灭
劳动”,并且认为这是共产
主义革命和过去一切革命的根本区别。“迄今为止的一
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
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
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
质,
消灭劳动。”〔8〕只有当劳动转化为自主的活动,哲学家们才能“在不再屈从于
分工的个
人身上看到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
8
。
分工的消灭以及异化劳动的消灭是
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的。当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仅仅能满足谋生的需求时,人是谈不上
自由的,只有
当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谋生劳动所占的时间越来越短,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才
会增加,“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只有有了时间才能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
发展。
184
8年初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宣言》在论
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之后
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
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
展的条件。”
9
这段话言简意赅,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和《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阐明的未来社会理想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把人类解放<
br>直接称为“人的自由发展。”同时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会再以其它人的不发
展为条件。因为在
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和剥削已经消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
这种人已不再是彼此隔绝的人,而是社会
的人。每个人可以自主地、自由地参加
生产劳动,这种生产既是自由个性的要求,也为别人提供了生活、
享受和发展的
资料。既体现了为别人存在,又体现了别人为他存在。因为别人的需要、别人对
他
的产品的享受和评价又成为他发展的条件。人们就这样相互生产着,在肉体和
精神上相互创造着。因此,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894
年,即恩格斯逝世的前一年,意大利人米·卡
内帕请他为即将出版的周刊《新世
5
6
7
8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95. 8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9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94
纪》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文字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
在回信中选用了《宣言
》中的这段话,并强调,除此以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
了”
10
。因为正是这段话描
述了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伟大而崇高的共产
主义理想,也是对共产主义本质最精辟的概括。 <
br>《资本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把《宣言》概括的共产主义理想具体化了。马
克思设计了一个“自由
人联合体”,其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阶级和国家也随之消亡。这个联合体是“以每
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
则的社会形式”
11
。马克思还对“自由人联合体”
的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他说:
“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开始;因
而按事
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12
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
展,
只有人不再受机器的奴役,即生产完全自动化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二) 社会主义特征与本质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互为表里,本质决
定特征,构成特征的内在
规定性。特征不仅是本质的体现,而且反映本质的内在
要求,是保证本质实现的必要条件。本质是稳定的
、不变的,特征在社会主义发
展不同阶段上会有一定变化。长期以来,我们不注意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
区别,
把社会主义特征当作本质,当作衡量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对社会主义实践造
成了严重
危害。今天我们还常常听到一种责问:难道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
吗?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
区别吗?
在回答公有制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前,我们最好先回顾一下马克思对资
本主义本
质所作的深刻的揭示。资本主义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
制,但马克思还要追问私有制的本质
是什么,早年,马克思的回答是异化劳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占有雇佣劳动做了更严密的科
学论证,他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为剩余价值而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
决定性动机,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个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
方面,决定着资本主义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显而易见,追逐剩余价值才
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私有制只不过是确保剩余价
值流进资本家腰包的决定性条
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私有制的形式是不断变化的,但追逐剩余价值
这一
目标却从未改变。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断定与私有制相对立的公有制是社
会主义的本
质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马克思追问私有制的本质那样,再追问一下
公有制的本质是什么呢?
马克思对公有制的本质早就作过回答,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与
10
11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730.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4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926.
其本质一样,既是符合规律的,
又是符合目的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化大生
产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
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
发展的需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否定资本主义之后新建立的所有制关系<
br>称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他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
方式,从而资本
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
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
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
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
成就的基础
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13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对巴黎
公社进
行评述时,再次指出公社就是要把用于奴役和剥削劳动的工具的生产资料变成集
体劳动的
工具。“以实现个人所有权”。其实,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
思、恩格斯就早已提出,代替私
有制的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
14
为什么他们对我们今天称为公有制的所
有制形式作这种表述呢?第一,这种表
述强调了“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只有这种占有才
能实现自己充
分的、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说“个人
所
有制”是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保证。第二,这种占有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
尽管各个人的力量都是生产
力,但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这些力量只有在这
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因此“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
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
15
这种所有制既体现为个人所有,又体现为社会所有,是个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
无论是个人所有还是社会所有都是实现个人自由的手段。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
条草案》中早已讲清了这
一观点,他说: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使每一个成员都
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当回答这
一目的如何实现时,他说:“废
除私有制,代之以财产公有。”
16
难道我们应当置社
会主义的目的于不顾,而把
实现目的的手段当作本质吗?尽管这种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对目的有制约作用
的。
我们也曾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它作为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
标准。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纠缠不清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是否认为计划
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呢?让我们分析一下恩格斯
在《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
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
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
觉
组织所代替。”
17
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各经济部门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一<
br>
13
14
15
16
17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5. 8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373-37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633
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这一要求就
能得以实现,所以计划经济的产生是符合规律
的。但计划经济本身也不是目的,目的是消除“产品对生产
者的统治。”马克思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已成为有独立性的个人。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资产者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资本。但他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因
为人仍处于对物的依
赖状态,所有的人都要受商品货币关系的支配,产品一旦成
为商品,就反过来驾驭人,迫使人进行竞争。
恩格斯把这种竞争称为“生存斗争”,
他和动物界的生存斗争一样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人由于从事
生产劳动已从
物种关系上,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但从社会关系的意义上,即从商品货币关系所
体
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上,人还没有“最终脱离动物界”,还没有得到解放,
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自由。用
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才能使人从动物的生存条件
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才能实现人支配生产,而不
是生产支配人,才能实现人
类解放。可见,它本身不是目的,因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需要
说明的是,人类解放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解
放的条件是有区别的。对自然经济
条件下的人而言,商品经济的解放作用是十分
巨大的,他使人从没有独立性的、只是作为土地附属物的状
态下解放出来,使人
成为有独立性的人,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同时由于市场的扩展,<
br>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又为实现人的解放准备了
条件。这正是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的原因。至于人
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究竟哪一个阶段要以市场
经济作为解放条件,哪一个阶段要以
计划经济作为解放条件,还需要实践来回答。这不影响我们对社会主
义本质的讨
论。
(三)
邓小平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置
于实践的深厚土
壤中。无论提出问题,还是作出结论都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实际出发。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未达到马克思、
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
一阶段的发展水平,还在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
条件下就已完成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
、现代化的任务。处于这种阶
段上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消灭分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因
此,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没有照般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但他同马克思、
恩格斯一样
坚持唯物史观,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去探索社会主义本
质,而且把合目的性放在首要位置上。
他在探索的初期多次讲“贫穷不是社会主
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这一系列的否定
式论述都在告诉我们:不要忘了社会主义的目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在对社会主义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路”
18
。这就
18
邓小平思想年谱〔Z〕. 396.
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选
择前进道路都必须符合这一目的。在思想上忽视这一
目的,在实践上背离这一目的就不叫搞社会主义,所
实现的就不是社会主义。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时,也是从分析
手段与目
的的关系入手,强调目的的至上性出发的。他在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以后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9
从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本质,与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实现人<
br>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这一实际出
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定为实现共同富裕,这
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是向人类解放的目标迈
出的决定性的一步。
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没有讲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很多学者
认为,邓小平不是不讲这两条,而是已“内含”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之中
了。按照这种诠释,公
有制、按劳分配仍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什么不明讲而
要“内含”在其论述中呢?正确的解释是:邓小
平不讲这两条的唯一原因,是它
本来就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是把公有制
、按劳
分配视为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必要条件和切实保证。
强调目的的
至上性不仅不排斥规律性,而是以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规律为前
提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离开生产力
发展的社会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马克思在论述人类解放这
一伟大目的时,
总是强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自由发
展又是互为条件、互相包容的,由于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要素,解放生产力不
仅是物的解放,同时也是
人的解放,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物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的
发展。邓小平同志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
正是从社会主义运动规律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马克思上述观点是
完全吻
合的。马克思从目的性和规律性统一的角度,认为共产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
生产力极
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
形态”
20
。邓小
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上述论断的继承关系是一目了然的。邓小
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突出贡献,主要是
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而
且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作了新的概括,从最根本、最实质、最深
层次上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使我们抓住了理解社会主义的要领,廓清了自第一
个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就形成的一系列误解: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取消商品
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不顾生
产力发展超越历史阶段进入共产主义等等,使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其实践意义十
分重大。
19
20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37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34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构建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是其科学
体系形成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动力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都必须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依据,才能得到科学论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等多方面面临的问题也必须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出发,才能找到解决问
题的正确道路。因此
,它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到新水平的关键。其理论意
义也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