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巡山小妖精
639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7: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双簧小品-新加坡中介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
义本质理论,进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总任务。学习本章内容,有助
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根本
任务、根本目标,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和要求。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邓小平在领导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
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 许多条,最重
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
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过去,我们往往离开生产力的
发展状况抽象地谈论社会 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
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会义原则”加以固守, 把许多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
生产发力发展的东西,当作“复辟资本主义”加以反对,这种做法在实践中 造成
了严重的后果。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改
革开放实践 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对 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和概括经历了一个过程。1980年5月,邓小平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 个概念。邓小平在谈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 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
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他看来,讲社会
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社会主义经 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而我们过去搞了 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不多,生产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没有
得到充分的。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看成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


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思想
进行了 深刻的剖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
义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 不是社会主义。
1985年8月,邓小平在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
础以后,多年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
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生活水平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
状态。他在这次谈话中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 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
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 社会生产
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
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 是共同致富。”1990年12月,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不
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 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
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 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
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力问题,又
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突 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邓小
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十分明显和突出 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
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内在统一的
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
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 提炼出来的。
过去,我们曾一度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就能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纠正了忽视发展生产力的 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
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 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的任务。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发 展生产
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必然引起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
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 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而资本主义由于私有制和
剥削的存在,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
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
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
化。” < br>当然,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 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
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 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的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
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 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过去一段时期,我们曾脱离生 产力发
展水平和现实国情,片面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
越大、程 度越高,越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甚至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
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程度,使社 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
统一起来,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摆脱了长期以来拘
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 内在逻辑
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一条发展更好、人民享受成果
更多、 能够充分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


的理论基础。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下,我国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一
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 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
提高人民生产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 显现出强大生命
力和巨大优越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合乎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十分重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设想的社
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 他们强调,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
我国 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
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 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邓小平指出:“马
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 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
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 会物
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
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我
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由于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
越高越好, 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
力的实际水平,这不但没有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 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
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 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


实现这些目标,根本 途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 ,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产和
精神生活。”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 文化生产水平,
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
显示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马克思曾提出了科学技术 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诊断,强
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 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
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技术
是生产力的理论。
早在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 先进
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
的口号 ,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58年,毛泽东提出,现
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要把 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来。1963年,他在一次
谈话中说:“科技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 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
力无法提高”。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经 过广大科技工
作者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两
弹一星”等一批重要成果;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姨岛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
些重要的科学分支和新兴 应用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
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总 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状
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十分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 展,认为现代科学
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几乎在各个科技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根据现代科技
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新 趋势,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此后,党又先后提出科学技术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科技兴则民 族兴,科技强则国家
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为了大 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
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 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


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提高社会生产 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优先发展
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三、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
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这些重要思想的
指导下,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 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 质基础。
新世纪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
实现了历 史性的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 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
的不协调状况凸显。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解决发展中的深层
次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
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 发展。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思想。
1、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民是历史的创 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
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 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
个环节相协调, 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
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 源、环境相协调,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3、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中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各个方面、各个
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


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
自然和 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协调各方面积
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 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前夕, 党的七
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新中
国成立以 后,党曾提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
会主义国家的构想。1964年 ,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曾经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 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
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 面实
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1979年3 月,他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
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年10月,他 第一次提出要修改原
先确定的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br>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
按人口平均来说 不会很高。
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业总产值翻两番,
实 现小康社会的设想。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
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 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
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 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
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 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
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 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从“两步走”
到“三步走 ”,充分体现了党对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化。
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 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 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 生产更
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
周 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 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 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
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 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
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正如邓小平所说,实 现这一发展战略,将
完成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是真正对人类做出了贡献,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 的社会理想。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
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81年4月,他又提出了“ 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
将达到小康水平作为第二步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到20
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两番,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
康,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达到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要求大体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 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
党的十六大以后的十年,我国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 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成功地迈上了
三 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生生活
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 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
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 性变化。但是,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通过努力加以解 决。
党的十八大概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
任务:一是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人同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 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
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 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


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协调推进“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
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
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共同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
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 同期盼。”
此后,他又在很多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
强大 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 的夙愿。习近平用“雄关温道真如铁”,“人间正道
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 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
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 的艰
辛历程。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长时间
走在世界的 前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在
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 的统治下,中国日渐沦落,几近亡国灭种的
危险境地。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所有中国人的 强烈愿望和共同期
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 度的
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
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
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 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
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 标。
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
求,是新一届 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
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注入了新内涵。
2、中国梦的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 中最核心的内容是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 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 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
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
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
使中华民族再次 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振兴,也会更好的造福世界人民,共 创世界美好的未来。人民幸福,就是人
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 时代的中国人
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
一 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 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
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 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
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 固
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
福得到满足为 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实中国梦的路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
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 的梦想,都不能实现。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条道路来之 不易,它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 来的,
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蔚县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
对中华民 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
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 br>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
的中国梦。 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 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
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 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
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 华民族历史悠久,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r>始终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改革开入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
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
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要弘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 全民族的精气
神,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 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了广阔的
空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
民一定要牢记使 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
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实干才 能梦想成真。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
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 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要靠实干。”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不可能一帆风 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
息的艰苦努力。距离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我们必须勇于担 当,
甘于贡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同心、不懈追求、
接力奋斗 ,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
义本质理论,进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学习本章内容, 有助
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根本 目标,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和要求。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
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 br>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
要的一条,就是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
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 全搞清楚。过去,我们往往离开生产力的
发展状况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 有社会主义本质
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会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
生产发力发展的东西,当作“复辟资本主义”加以反对,这种做法在实践中造成
了严重的后果。邓小平在 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改
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 义本质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和概括经历了一个 过程。1980年5月,邓小平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邓小平在谈到怎样才能发挥社 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
理解, 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他看来,讲社会
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看生产力是否 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而我们过去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水 平提
高不多,生产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
得到充分的 。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看成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


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 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思想
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
义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1985年 8月,邓小平在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
础以后,多年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 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
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 法摆脱贫穷落后的
状态。他在这次谈话中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
力的一个补充,不用 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
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 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12月,他 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不
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 同
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 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
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 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
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 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 是邓小
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
义本质中 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
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经验,科学把握我国
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过去,我们曾一度误以为只要不断 改变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 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纠正了忽视发展生产力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
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的任务。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 力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
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必然 引起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而资本主义由于私有制和
剥 削的存在,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
的“富裕”上,“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 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
化。”
当然,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 br>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的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
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 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过去一段时期,我们曾脱离生 产力发
展水平和现实国情,片面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
越大、程 度越高,越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甚至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
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程度,使社 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
统一起来,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摆脱了长期以来拘
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 内在逻辑
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一条发展更好、人民享受成果
更多、 能够充分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


的理论基础。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下,我国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一
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 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
提高人民生产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 显现出强大生命
力和巨大优越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合乎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十分重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设想的社
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 他们强调,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
我国 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
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 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邓小平指出:“马
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 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
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 会物
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
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我
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由于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
越高越好, 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
力的实际水平,这不但没有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 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
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 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


实现这些目标,根本 途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 ,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产和
精神生活。”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 文化生产水平,
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
显示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马克思曾提出了科学技术 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诊断,强
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 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
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技术
是生产力的理论。
早在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 先进
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
的口号 ,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58年,毛泽东提出,现
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要把 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来。1963年,他在一次
谈话中说:“科技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 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
力无法提高”。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经 过广大科技工
作者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两
弹一星”等一批重要成果;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姨岛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
些重要的科学分支和新兴 应用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
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总 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状
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十分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 展,认为现代科学
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几乎在各个科技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根据现代科技
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新 趋势,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此后,党又先后提出科学技术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科技兴则民 族兴,科技强则国家
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为了大 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
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 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


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提高社会生产 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优先发展
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三、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
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这些重要思想的
指导下,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 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 质基础。
新世纪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
实现了历 史性的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 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
的不协调状况凸显。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解决发展中的深层
次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
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 发展。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思想。
1、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民是历史的创 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
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 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
个环节相协调, 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
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 源、环境相协调,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3、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中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各个方面、各个
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


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
自然和 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协调各方面积
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 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前夕, 党的七
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新中
国成立以 后,党曾提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
会主义国家的构想。1964年 ,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曾经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 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
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 面实
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1979年3 月,他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
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年10月,他 第一次提出要修改原
先确定的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br>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
按人口平均来说 不会很高。
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业总产值翻两番,
实 现小康社会的设想。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
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 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
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 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
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 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
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 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从“两步走”
到“三步走 ”,充分体现了党对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化。
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 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 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 生产更
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
周 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 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 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
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 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
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正如邓小平所说,实 现这一发展战略,将
完成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是真正对人类做出了贡献,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 的社会理想。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
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81年4月,他又提出了“ 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
将达到小康水平作为第二步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到20
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两番,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
康,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达到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要求大体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 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
党的十六大以后的十年,我国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 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成功地迈上了
三 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生生活
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 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
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 性变化。但是,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通过努力加以解 决。
党的十八大概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
任务:一是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人同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 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
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 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


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协调推进“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
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
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共同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
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 同期盼。”
此后,他又在很多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
强大 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 的夙愿。习近平用“雄关温道真如铁”,“人间正道
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 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
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 的艰
辛历程。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长时间
走在世界的 前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在
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 的统治下,中国日渐沦落,几近亡国灭种的
危险境地。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所有中国人的 强烈愿望和共同期
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 度的
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
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
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 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
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 标。
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
求,是新一届 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
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注入了新内涵。
2、中国梦的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 中最核心的内容是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 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 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
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
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
使中华民族再次 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振兴,也会更好的造福世界人民,共 创世界美好的未来。人民幸福,就是人
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 时代的中国人
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
一 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 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
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 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
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 固
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
福得到满足为 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实中国梦的路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
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 的梦想,都不能实现。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条道路来之 不易,它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 来的,
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蔚县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
对中华民 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
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 br>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
的中国梦。 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 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
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 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
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 华民族历史悠久,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r>始终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改革开入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
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
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要弘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 全民族的精气
神,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 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了广阔的
空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
民一定要牢记使 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
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实干才 能梦想成真。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
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 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要靠实干。”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不可能一帆风 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
息的艰苦努力。距离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我们必须勇于担 当,
甘于贡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同心、不懈追求、
接力奋斗 ,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南洋理工学院-新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瑶瑟怨-感恩节的由来英文版


东华大学研究生-策划书封面


健康格言-威胁是什么意思


职责-打井合同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12月25日是什么节


写中秋节的英语作文-童年好词好句


浙江省象山县-招工简章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