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本质
感恩节礼物-观后感范文
依法治国的本质
篇一: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试题答案大全
篇二: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部分答案87分
篇三:浅谈依法治国
浅谈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及重大意义
什么是依法治国?简单地说
,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复杂些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
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
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
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
这些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
力的改变而改变”。
从结构要素来看,依法治国是合三为一,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是坚持党
的领导、发扬
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主导,发扬人民民主是实质,严格
依
法办事是基本内容。具体来说其含义有五个方面:
(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和有关国家重大决策,依照程序变为国家的意志,即制
定为法律,是国家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行使管理国家和社
会
事务的权利,并依法履行全民应尽的义务;
(三)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依法履行职责和承
担义务;
(四)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群众性的监督体系;
(五)通过依法治国,
把民主与专政的各个环节,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都纳入法制的轨道运行。这五个
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构成了完整的依法治国的概念。
三、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
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
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
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
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
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
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
项
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五)、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
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
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
要环节。
1 8
(六)、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
,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
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本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根本政治前提。只有从四项基本原则入手,
们
才能深入理解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会
主义伟大事
业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提出、发展和完善的。它既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前提的,
同时又是对社会主义制
度的完善。社会主义依法治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与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定标准,
来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的
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文化。中国的依法治国与法制建设实践已经也必须进一步坚
持这一方向。
(二)、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家的
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领导力量,是维护和发展人民民主、实行并坚
持依法治国的坚强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法律建设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依法治
国的历史
进程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同时,依法治国也是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党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执政的重要方式。依法治国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
办事统一起来,从而从制度和法
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
式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家制度,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权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决定着社会主
义法与社会主
义依法治国的本质;社会主义法总体上看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
人民的共同意志,社会主
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中体现
的人民的共同意志,通过各种途径和
形式治理国家事务,治理经济文化事业,治理社会事务。
同时,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也离不开人民民主专政
的支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创制、
执行、适用社会主义法的权力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变
革与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
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社会主义法,又是人民监督和约束国家机关按人
民意志行使权力的可靠保
障。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就是把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和保护
,保证国家各
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
导
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重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就成
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
五、我国依法治国思想方略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理好国家,
如何更好的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的领导集体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
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
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政权,开创
2 8
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事业。然而,新中国的
法制事业也经历了曲折,“文化大革
命”中国家法制惨遭破坏。针对这种现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第二
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
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定的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的历史性任务,
确定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方针。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是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
变。”邓小
平同志强调:“还是要搞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指示的本质
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依
法治国之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此进入了灿烂的春天。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江泽民指出:“世
界经济的实践证明,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
,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营活
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调控
和管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
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需
要按国际惯例和国与国之
间约定的规范办事,这些都是市场的内在要求。”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
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决策。
1996年2月8日,在中共中央举办
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江泽民就实行和坚持依
法治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肯
定了“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
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同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制国家”作为治国方
略确认下来。
此后,在对“依法治国”内涵的不断深化理解
中,又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997年9月,
党的十五大在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
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
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
家”的重大战略
任务。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变为一项全新的基本国策。
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将这项内容载入宪法,这标志着全新的依法治国思想
的确立,我国完成了治国方略的根本性转变。
六、依法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依法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
结果
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
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文革”的教训极为惨痛
和深刻
。邓小平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文革”那样的错误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
年封建社会的历
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
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
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
治国的基本方略,将过去“建设社会主
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对“法治”的强调。中国共
产党的十六大合乎逻辑地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正是中央对这一问题长期思索的结果,是对历
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
3 8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
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过程文明、政治制度文明等,其核心是政治的民主化和政
治的法治化。如果说,物质文明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精
神文明与先进文化相联系,那么
可以这样认为,政治文明与民主法制的进步相联系。从法治的角度看政治
文明,可以发现,政
治的法治化状况与政治的文明程度成正比。没有法治的政治不可能是民主的政治、文
明的政治。
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任务,其实就是将法治推向政治领域,以法治的政治
代替野蛮的政治,以法治的政治代替任意的政治,以法治的政治代替人治的政治,从而“巩固
和
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建设政
治文明的基本
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三)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党
的
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说来,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
健全、科教更
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落实依法治
国基本方略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全面建设”与“全面落实”是统一的。
“全面建设”包含“全面落实”
,“全面落实”体现“全面建设”的要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否得到
全面落实是衡量小康社会是否全面
发展的重要指标。法制不健全的小康,不能说是全面发展的
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是小康社会得以全面、持续、顺利发展的基
本保障。在整个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片刻都离不开法
治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
离开了法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可以说,全面落
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意义。
中
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
部署,加快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
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
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
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
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
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更
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
革中既
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4 8
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
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依法维护人民
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理论,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
系,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
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
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
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
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
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
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人民主体
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
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
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
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
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
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
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
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
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
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
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
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
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
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
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
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坚持从
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
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
民实行法治的成功
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
实际、
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br>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 8
(一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
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
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
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
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
、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
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6 8
7 8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