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汉伟-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萌到你眼炸
783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8: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经典英文-g20时间


薛汉伟.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J].马克思主义与
现实, 1998(6).

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已经一个半世纪,为什么还要把什么是社会主 义
这样一个似乎是科学社会主义中的ABC,作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什么邓小
平要提出社 会主义本质论断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说
起。
(一)马克思的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有三大特征: 公有制、按劳分配、
计划经济。这三条都来自马克思,而邓小平则对这三条作了修正。有人认为,马克< br>思的社会主义观仅仅指出了社会主义的特征,除此以外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了。这
是莫大的误解。其 实,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三位一体的:价值目标、科学体系、
制度设计。
第一,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说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未来目标的学说
而产生的,因此价值目标居于首位。马克思恩格 斯说:“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
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
1
马克思的社会主 义理论就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崇
高的价值目标建立起来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 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请求恩格斯
为即将在日内 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找一段题辞,用简短的句子来表达未来的
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别于但丁 曾经说的“一些人统治,一些人受苦”的旧
纪元。1月9日恩格斯复信卡内帕说:“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 作中给您找出一则您
所期望的题词。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按指但丁)相提并论< br>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
了。”接着,恩格 斯就摘录了这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
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
2

为什么马克思要用“ 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简短的概念来表述未来新社会?
就是为了要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有人认为,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
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指的也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说法是 没有
根据的。马克思不仅把共产主义的较高阶段叫做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且把共产主
义的第一阶 段也叫做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资本论》中,他说:“让我们换一个方

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 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我们假定,每
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
3
这里说的自由人
联合体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说: “在随着个人的全
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4
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 上写上:各尽其
能,按需分配。可见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到来以前,个人的全面发展就
应当努力实现。
为什么马克思要把建立未来新社会的公有制叫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对于这个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只有联系马克思对价值目标的强调才能正确理
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
生产工具应当受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则受所有 的个人支配。”这个表述是我们
正确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一把钥匙。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财产 受所有
的个人支配(即后来所说的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才能使许多生产工具受每
一个个 人支配,从而才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重新建立个人
所有制和《经济学手稿(186 1—1863年)》中说的“社会个人所有制”的表述,都
是为了强调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必须体现社会主 义的价值目标。
当然,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还包括共同富裕。马克思说:当工人群
众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
5
以所有的人 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恩格斯说:
在资本主义造就的生产力的基础 上,在实现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之后,“通过社会
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 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
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6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追求的价值目标包括共同富裕,但并不限于共同富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现阶段把共同富裕强调出来是必要的。这一点我们
将在后面谈到。
第二,科学体系。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就在于他对社
会主义价值目标的 追求和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都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
学体系之上的。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生 产力具有最终决定作用。在这方面,马
克思的如下几点贡献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1.生产力发 展水平为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自由,划定了
一个或大或小的范围。马克思和恩格斯 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
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 容许的范围之内
取得自由的。但是,作为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的是有限的生产力;受这种生

3
4
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9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0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页 < /p>


产力所制约的、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
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
另一些人(多数)经 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
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 能性。由此可见,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是
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
7

2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际前提。历史进入资本
主义社会以后,生产力得到了 空前的发展。资本家为了尽可能多地攫取剩余价值,
拼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 的增加,又意味着人类全面而
自由发展的物质前提正在成熟。马克思说:“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就是创 造这
种剩余劳动”,从而“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出物质要素”。
8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 指
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
发展,那就 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
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的 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3.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产力
的高度发展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最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
生产方式和分配 方式,也是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这两者不仅在原则上是一致
的,而且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互为条件。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
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 内所运用的动因
的力量,从而“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
应用”。随着科学变为直接的生产力,“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
本身完成的直接劳 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
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 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
社会个人的发展”。
9

马克思从价 值目标与科学体系相统一的角度,对未来新社会作了如下精辟的
概括:“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 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
样一种经济形态。”
10
这个定义概括了社会主 义的两大目标: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
全面发展。这个概括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相通的。
第三,制度设计。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只有通过具有一定特征的制度才能实
现。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 的主要特征有五条,用我们现在的表述来说就是:公
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 亡。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上述
价值目标,按照唯物史观提出的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和科学猜测。这就是说 ,我
们必须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这些特征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来理解

7
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8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7、21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
10


这些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的基本要求,否则即使逐字逐句地引 证他们
的原话,对他们的有关论断也难免不发生误解和教条化;如果离开了今天的现实,
或者撇 开了本国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必然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我们将在下
面看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 怎样偏离了上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科学体
系。
(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观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的差别是怎样形成的
斯大林原来认为马克思 阐明的社会主义的五个主要特征(包括后两个)都是
正确的。他在十月革命以后还说过:“社会主义是既 没有阶级区分也没有国家政
权的社会。”但是,在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即使消灭了阶级差 别,
也不可能使国家消亡,从而不再把这两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这应该说是向
正确的方 向作出的修正。从此,马克思提出的五个特征就剩下了三个经济特征。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坚持了公 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它对社会主义这些经济
特征的理解很难说同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
第一 ,马克思是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谈论社会主义的,他认为生产资料归社会占
有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苏 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则往往脱离生产力来谈论社
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 一个被资本主义包围的、
经济落后而又资源丰富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形成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不
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国防实力,形成了所有制高度国有化
和忽视市场机 制的经济体制。这种高度的国有化并非是由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决定
的,而是为了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 况下,便于利用国家的权威进行积累,集中
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加速建立比较完备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系,加速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苏联模式的准国有制的集体农庄也并非是农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而是由于加速发展工业、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
展战略,不得不选择 把农业剩余作为提高资本积累能力的主要手段,不得不设置工
农业剪刀差。苏联模式的集体农庄是为了实 现这种发展战略的一种制度安排,以
便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进行生产,不能因为剪 刀差造成务农
比较效益差而放弃农业生产。这种体制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人们把这种历
史 作用作了非历史的理解,当作普遍适用的不可更改的模式,从而造成了公有制似
乎可以脱离生产力发展的 错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脱离生产力来
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形成了公有制越大越公 越纯越好、国有经济越多越好
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从根本上脱离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科学体系。 < br>第二,马克思是把价值目标放在首位来谈论社会主义的,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
义没有对马克思提出 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完全抹杀了社会主义的 价值目标。我们不防引证一下斯大
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 生产不断


增长和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
要。”对这个表述尽管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个表述在斯大林的社
会主义理论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谁也无法否认这个定义是由发展生产和社会主义
生产目的这两者组成的。但在实际生活 中,人们并没有把社会主义的实际目标放
在首位。这是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制约。在战争与革命时期,人 们不惜一切代价
把迅速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放在首位,把实现这种战略的种种制度安排当作必须
固守的社会主义原则,从而助长了脱离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来谈论社会主义原则
的错误倾向。
第三,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这些国家是商品经
济不发达国家,不仅容易把自 然经济和平均主义当作社会主义,而且容易用忽视个
体价值的集体主义取代马克思重视个体价值的集体主 义;这些国家由于商品经济
不发达,在革命以前国家与社会没有分离,因此很容易把国家同社会混为一谈 ,从
而把国有化同社会化混为一谈。
这些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观 ,严重防碍了社会
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赶上时代。因此,当改革的迫切任务提上日程之时,必然会同这种社会主义观发生冲突,必然会把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当
作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提出来。
(三)在最高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起步之时, 邓小平形成了两个最重要的改革思路。
一个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的思路:搞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 出发,“不要离
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正是沿着
这个思路探索,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另一个是从国际比较中提出
的思路:“社会主义同 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
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 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 。”
11
正是沿着这个
思路探索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但是沿着这些思路 进行的探索同苏
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这种冲突中形成的
过程,我们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怎样提出的》(见本刊1997年第3期)一文中
进行了阐述。在这 里,我们着重探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在什么层次上揭
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什么要在这个层 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把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作了非历史的理解,从而把 苏
联模式的体制、苏联模式的许多政策当作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说:“过去我们
满脑袋框框, 现在突破了。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7页


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 在才解决。”
12
“框框”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
的原则,而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 和对苏联模式的神圣化;是指不从事实出发,
而是从原则出发,只讲原则,不讲这些原则能否达到社会主 义的目的,以致出现了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之类的荒唐口号。因此邓小平对“什< br>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求索,总是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目的和
建设社会主义的目 标,在改革的实践中去检验一切既有的理论、观念和政策。
在谈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邓小平从现阶 段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的和目
标的角度,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的生产
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能 否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在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起初,他把社 会主义的实际目的和目标概括为社会
主义的两大原则———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后来,在改革深化以 后,他又进一
步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指出:社会主
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能否实现社会主 义的这些目的和目标,是衡量一切其他社会主义观念正确与否的
最根本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是从目的和目标的角度提出的,那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本质
论断是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来揭示社会主 义的本质的?为什么可以而且有必要
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邓 小平在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时是直接相对于手段而言的。他说:“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生产力。”与手段相应的只能是目的
和目标。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 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破除“框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以实践作为 检验真理的标准,
是以实践能否达到预想的目的和目标来检验的,这就必然把目的和目标放到首
位。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社会
主义本质论是尊重实践、 尊重生产力、尊重人民利益的产物。这两大标准的思想
大概孕育于1962年邓小平思考包产到户时。他 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
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 易比较快地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
形 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13
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
标 准。“猫论”就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出来的。所谓“猫论”无非是把目的和
目标放在首位的理论,如果 你养猫是为了逮老鼠,那么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捉老鼠,

12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


至于是白是黑无关紧要。
第三,把目的和 目标放在首位,在这个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是符合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概念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概念,其中
最高、最重要、最稳定的层次就是目的和目标的层次。抓住了社会主 义目的和目
标,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人们可以从不同的
层 次上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前人对社会主义的种种定义都是试图揭示社会主
义的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 义本质论则是在社会主义概念的最高层次上揭示社会
主义的本质,因此可以把它直接叫做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概括的
五条又可以一分为二,前两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 目
标;后三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
的目标。这样 概括也是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
以是科学,就因为它所奋斗的一切归根 到底都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否则
它就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 所以是社会主义,就
因为它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否则把它叫做什么都可以,唯< br>独不能叫做社会主义。
也许有人要说,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主观的东西,怎么可以用来表述社会主 义的
本质呢?其实目标并非都是主观臆造的。1872年,早已成熟的马克思在谈到社会主
14
义追求的价值目标时说:“这就是19世纪的伟大经济运动所追求的人道目标。”
把目的和目 标放在首位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是他求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时提出的新思路。这是一个既
具有时代特征又切合当前中国实际的新思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随着时代发展
而衰败,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还在求索之中;改革的实践迫切要求
革新社会主义观念,但是我们不仅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我们的体制改革
还远未完成,适合时代 要求和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观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
探索才能完全形成。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是十分复 杂和艰难的,在改革深化之前,即
使用更多的时间做理论准备,也不可能有足够的信息预先知道改革的广 度和深度,
更不可能预先完全弄清楚通过什么道路来建立社会主义新体制才能最大限度地
减少对 经济发展和人民利益带来的伤害,从而也不可能预先完全知道我们对“什
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的原有观念要做哪些修正。即使有某个先知
看到了,也不可能形成广泛的认同。但可以有足够的信息 来制定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和目标,以是否能实现它们为标准,来探索改革的目标模式,探索通向这个目
标模式的道路,探索社会主义观念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把实
际目的和目标 放在首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进一步探讨“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思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130页


路。
应当指出, 邓小平为社会主义制定的目的和目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
在前面已经提出,马克思也为社会主义制 定了两大目标:一是生产力的极高发展,
二是人类最全面的发展。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立 即做到生产力的
极高发展;但是,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逐步做到生产力的极高发展。我们也不可能立即做到人类最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而
且必须首先实现共 同富裕,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在经济落后的中
国谈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强调共同富裕,这是 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这个新思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恢复了科学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又根据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
新的科学水平。社 会主义本质论在比社会主义特征更高的层次上来揭示社会主义
的本质,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特征不重要 ,其意义在于克服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观往往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忽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来谈 论社会主义的
根本弊端,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 会主义本质论使我们科学地认识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要。邓
小平反复阐明:在中国,无论是发展生 产,还是实现共同富裕,都必须坚持公有制和
按劳分配。
第二,它为我们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 按劳分配指明了方向。从社会主义本质
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形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最有利于实现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形式就
是最好的形式。因此它为我们破除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和高度集中的
原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及 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三,从社会主义本质高度思考问题,各个国家实现公有制和 按劳分配的形式
也必然是不同的。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探寻最有利于发展生产和达到共同富裕
的形式。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并不要求纯而又纯,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尤其需 要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
多种分配方式。
最后,它为我们破 除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
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提供了思想武器。邓 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
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
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15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概括社会主义概念的全部内容,而仅仅是在目
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的和目标层次上概括了社会主义概念中的 最高层次。就这个论断提到的各个要素
孤立地说,几乎没有一条是新的,而是“老祖宗”反复强调的。那 么,这个论断新在
哪里?我们认为,它新在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本身,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概念的最高层次,作为我们校正对社会主义误解的理论武器;它新在按照社会主义
本质形成的一般规 律、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中国的国情,把这些要素加以合理的重
新组合。因此,这个论断中所列举的各要点 ,不在于求新,而在于求实。但是把它们
组合起来作为最高层次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就成为崭新的概念 ,成为邓小平理论
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性的新概念。


薛汉伟.从马 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J].马克思主义与
现实,1998(6).

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已经一个半世纪,为什么还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
这样一个似乎是科学 社会主义中的ABC,作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什么邓小
平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说
起。
(一)马克思的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
苏 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有三大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
计划经济。这三条都来自马克思 ,而邓小平则对这三条作了修正。有人认为,马克
思的社会主义观仅仅指出了社会主义的特征,除此以外 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了。这
是莫大的误解。其实,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三位一体的:价值目标、科学体系 、
制度设计。
第一,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说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未来目标的学说而产生的,因此价值目标居于首位。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
追求实际目的的最 实际的运动。”
1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崇
高的价值目标建立起来 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
每个人的全 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1894年1月3日,意大利 人卡内帕请求恩格斯
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找一段题辞,用简短的句子来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别于但丁曾经说的“一些人统治,一些人受苦”的旧
纪元。1月9日恩 格斯复信卡内帕说:“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找出一则您
所期望的题词。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 伟大的佛罗伦萨人(按指但丁)相提并论
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 也找不出合适的
了。”接着,恩格斯就摘录了这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
2

为什么马克思要用“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简短的概念来表述未来新社会?
就是为 了要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有人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
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自由人的 联合体指的也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说法是没有
根据的。马克思不仅把共产主义的较高阶段叫做自由人的 联合体,而且把共产主
义的第一阶段也叫做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资本论》中,他说:“让我们换一个方

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 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我们假定,每
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
3
这里说的自由人
联合体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说: “在随着个人的全
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4
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 上写上:各尽其
能,按需分配。可见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到来以前,个人的全面发展就
应当努力实现。
为什么马克思要把建立未来新社会的公有制叫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对于这个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只有联系马克思对价值目标的强调才能正确理
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
生产工具应当受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则受所有 的个人支配。”这个表述是我们
正确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一把钥匙。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财产 受所有
的个人支配(即后来所说的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才能使许多生产工具受每
一个个 人支配,从而才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重新建立个人
所有制和《经济学手稿(186 1—1863年)》中说的“社会个人所有制”的表述,都
是为了强调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必须体现社会主 义的价值目标。
当然,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还包括共同富裕。马克思说:当工人群
众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
5
以所有的人 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恩格斯说:
在资本主义造就的生产力的基础 上,在实现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之后,“通过社会
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 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
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6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追求的价值目标包括共同富裕,但并不限于共同富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现阶段把共同富裕强调出来是必要的。这一点我们
将在后面谈到。
第二,科学体系。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就在于他对社
会主义价值目标的 追求和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都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
学体系之上的。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生 产力具有最终决定作用。在这方面,马
克思的如下几点贡献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1.生产力发 展水平为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自由,划定了
一个或大或小的范围。马克思和恩格斯 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
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 容许的范围之内
取得自由的。但是,作为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的是有限的生产力;受这种生

3
4
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9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0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页 < /p>


产力所制约的、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
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
另一些人(多数)经 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
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 能性。由此可见,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是
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
7

2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际前提。历史进入资本
主义社会以后,生产力得到了 空前的发展。资本家为了尽可能多地攫取剩余价值,
拼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 的增加,又意味着人类全面而
自由发展的物质前提正在成熟。马克思说:“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就是创 造这
种剩余劳动”,从而“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出物质要素”。
8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 指
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
发展,那就 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
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的 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3.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产力
的高度发展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最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
生产方式和分配 方式,也是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这两者不仅在原则上是一致
的,而且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互为条件。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
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 内所运用的动因
的力量,从而“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
应用”。随着科学变为直接的生产力,“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
本身完成的直接劳 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
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 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
社会个人的发展”。
9

马克思从价 值目标与科学体系相统一的角度,对未来新社会作了如下精辟的
概括:“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 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
样一种经济形态。”
10
这个定义概括了社会主 义的两大目标: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
全面发展。这个概括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相通的。
第三,制度设计。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只有通过具有一定特征的制度才能实
现。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 的主要特征有五条,用我们现在的表述来说就是:公
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 亡。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上述
价值目标,按照唯物史观提出的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和科学猜测。这就是说 ,我
们必须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这些特征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来理解

7
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8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7、21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
10


这些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的基本要求,否则即使逐字逐句地引 证他们
的原话,对他们的有关论断也难免不发生误解和教条化;如果离开了今天的现实,
或者撇 开了本国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必然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我们将在下
面看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 怎样偏离了上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科学体
系。
(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观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的差别是怎样形成的
斯大林原来认为马克思 阐明的社会主义的五个主要特征(包括后两个)都是
正确的。他在十月革命以后还说过:“社会主义是既 没有阶级区分也没有国家政
权的社会。”但是,在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即使消灭了阶级差 别,
也不可能使国家消亡,从而不再把这两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这应该说是向
正确的方 向作出的修正。从此,马克思提出的五个特征就剩下了三个经济特征。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坚持了公 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它对社会主义这些经济
特征的理解很难说同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
第一 ,马克思是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谈论社会主义的,他认为生产资料归社会占
有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苏 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则往往脱离生产力来谈论社
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 一个被资本主义包围的、
经济落后而又资源丰富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形成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不
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国防实力,形成了所有制高度国有化
和忽视市场机 制的经济体制。这种高度的国有化并非是由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决定
的,而是为了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 况下,便于利用国家的权威进行积累,集中
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加速建立比较完备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系,加速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苏联模式的准国有制的集体农庄也并非是农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而是由于加速发展工业、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
展战略,不得不选择 把农业剩余作为提高资本积累能力的主要手段,不得不设置工
农业剪刀差。苏联模式的集体农庄是为了实 现这种发展战略的一种制度安排,以
便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进行生产,不能因为剪 刀差造成务农
比较效益差而放弃农业生产。这种体制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人们把这种历
史 作用作了非历史的理解,当作普遍适用的不可更改的模式,从而造成了公有制似
乎可以脱离生产力发展的 错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脱离生产力来
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形成了公有制越大越公 越纯越好、国有经济越多越好
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从根本上脱离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科学体系。 < br>第二,马克思是把价值目标放在首位来谈论社会主义的,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
义没有对马克思提出 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完全抹杀了社会主义的 价值目标。我们不防引证一下斯大
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 生产不断


增长和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
要。”对这个表述尽管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个表述在斯大林的社
会主义理论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谁也无法否认这个定义是由发展生产和社会主义
生产目的这两者组成的。但在实际生活 中,人们并没有把社会主义的实际目标放
在首位。这是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制约。在战争与革命时期,人 们不惜一切代价
把迅速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放在首位,把实现这种战略的种种制度安排当作必须
固守的社会主义原则,从而助长了脱离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来谈论社会主义原则
的错误倾向。
第三,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这些国家是商品经
济不发达国家,不仅容易把自 然经济和平均主义当作社会主义,而且容易用忽视个
体价值的集体主义取代马克思重视个体价值的集体主 义;这些国家由于商品经济
不发达,在革命以前国家与社会没有分离,因此很容易把国家同社会混为一谈 ,从
而把国有化同社会化混为一谈。
这些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观 ,严重防碍了社会
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赶上时代。因此,当改革的迫切任务提上日程之时,必然会同这种社会主义观发生冲突,必然会把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当
作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提出来。
(三)在最高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起步之时, 邓小平形成了两个最重要的改革思路。
一个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的思路:搞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 出发,“不要离
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正是沿着
这个思路探索,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另一个是从国际比较中提出
的思路:“社会主义同 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
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 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 。”
11
正是沿着这个
思路探索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但是沿着这些思路 进行的探索同苏
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这种冲突中形成的
过程,我们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怎样提出的》(见本刊1997年第3期)一文中
进行了阐述。在这 里,我们着重探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在什么层次上揭
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什么要在这个层 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把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作了非历史的理解,从而把 苏
联模式的体制、苏联模式的许多政策当作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说:“过去我们
满脑袋框框, 现在突破了。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7页


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 在才解决。”
12
“框框”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
的原则,而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 和对苏联模式的神圣化;是指不从事实出发,
而是从原则出发,只讲原则,不讲这些原则能否达到社会主 义的目的,以致出现了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之类的荒唐口号。因此邓小平对“什< br>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求索,总是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目的和
建设社会主义的目 标,在改革的实践中去检验一切既有的理论、观念和政策。
在谈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邓小平从现阶 段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的和目
标的角度,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的生产
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能 否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在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起初,他把社 会主义的实际目的和目标概括为社会
主义的两大原则———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后来,在改革深化以 后,他又进一
步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指出:社会主
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能否实现社会主 义的这些目的和目标,是衡量一切其他社会主义观念正确与否的
最根本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是从目的和目标的角度提出的,那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本质
论断是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来揭示社会主 义的本质的?为什么可以而且有必要
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邓 小平在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时是直接相对于手段而言的。他说:“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生产力。”与手段相应的只能是目的
和目标。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 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破除“框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以实践作为 检验真理的标准,
是以实践能否达到预想的目的和目标来检验的,这就必然把目的和目标放到首
位。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社会
主义本质论是尊重实践、 尊重生产力、尊重人民利益的产物。这两大标准的思想
大概孕育于1962年邓小平思考包产到户时。他 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
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 易比较快地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
形 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13
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
标 准。“猫论”就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出来的。所谓“猫论”无非是把目的和
目标放在首位的理论,如果 你养猫是为了逮老鼠,那么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捉老鼠,

12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


至于是白是黑无关紧要。
第三,把目的和 目标放在首位,在这个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是符合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概念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概念,其中
最高、最重要、最稳定的层次就是目的和目标的层次。抓住了社会主 义目的和目
标,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人们可以从不同的
层 次上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前人对社会主义的种种定义都是试图揭示社会主
义的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 义本质论则是在社会主义概念的最高层次上揭示社会
主义的本质,因此可以把它直接叫做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概括的
五条又可以一分为二,前两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 目
标;后三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
的目标。这样 概括也是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
以是科学,就因为它所奋斗的一切归根 到底都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否则
它就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 所以是社会主义,就
因为它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否则把它叫做什么都可以,唯< br>独不能叫做社会主义。
也许有人要说,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主观的东西,怎么可以用来表述社会主 义的
本质呢?其实目标并非都是主观臆造的。1872年,早已成熟的马克思在谈到社会主
14
义追求的价值目标时说:“这就是19世纪的伟大经济运动所追求的人道目标。”
把目的和目 标放在首位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是他求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时提出的新思路。这是一个既
具有时代特征又切合当前中国实际的新思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随着时代发展
而衰败,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还在求索之中;改革的实践迫切要求
革新社会主义观念,但是我们不仅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我们的体制改革
还远未完成,适合时代 要求和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观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
探索才能完全形成。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是十分复 杂和艰难的,在改革深化之前,即
使用更多的时间做理论准备,也不可能有足够的信息预先知道改革的广 度和深度,
更不可能预先完全弄清楚通过什么道路来建立社会主义新体制才能最大限度地
减少对 经济发展和人民利益带来的伤害,从而也不可能预先完全知道我们对“什
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的原有观念要做哪些修正。即使有某个先知
看到了,也不可能形成广泛的认同。但可以有足够的信息 来制定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和目标,以是否能实现它们为标准,来探索改革的目标模式,探索通向这个目
标模式的道路,探索社会主义观念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把实
际目的和目标 放在首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进一步探讨“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思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130页


路。
应当指出, 邓小平为社会主义制定的目的和目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
在前面已经提出,马克思也为社会主义制 定了两大目标:一是生产力的极高发展,
二是人类最全面的发展。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立 即做到生产力的
极高发展;但是,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逐步做到生产力的极高发展。我们也不可能立即做到人类最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而
且必须首先实现共 同富裕,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在经济落后的中
国谈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强调共同富裕,这是 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这个新思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恢复了科学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又根据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
新的科学水平。社 会主义本质论在比社会主义特征更高的层次上来揭示社会主义
的本质,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特征不重要 ,其意义在于克服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观往往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忽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来谈 论社会主义的
根本弊端,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 会主义本质论使我们科学地认识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要。邓
小平反复阐明:在中国,无论是发展生 产,还是实现共同富裕,都必须坚持公有制和
按劳分配。
第二,它为我们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 按劳分配指明了方向。从社会主义本质
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形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最有利于实现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形式就
是最好的形式。因此它为我们破除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和高度集中的
原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及 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三,从社会主义本质高度思考问题,各个国家实现公有制和 按劳分配的形式
也必然是不同的。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探寻最有利于发展生产和达到共同富裕
的形式。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并不要求纯而又纯,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尤其需 要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
多种分配方式。
最后,它为我们破 除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
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提供了思想武器。邓 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
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
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15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概括社会主义概念的全部内容,而仅仅是在目
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的和目标层次上概括了社会主义概念中的 最高层次。就这个论断提到的各个要素
孤立地说,几乎没有一条是新的,而是“老祖宗”反复强调的。那 么,这个论断新在
哪里?我们认为,它新在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本身,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概念的最高层次,作为我们校正对社会主义误解的理论武器;它新在按照社会主义
本质形成的一般规 律、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中国的国情,把这些要素加以合理的重
新组合。因此,这个论断中所列举的各要点 ,不在于求新,而在于求实。但是把它们
组合起来作为最高层次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就成为崭新的概念 ,成为邓小平理论
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性的新概念。

焦裕禄纪念馆-北大简介


纪律作风整顿自我剖析-五金建材购销合同


克拉玛依学校-柚子的作用


释梦-节日祝语


珠海市职业技术学院-留学韩国费用


新鲜的事物-文体活动总结


中考总分-大学生党课思想汇报


东城区事业单位招聘-影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