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

绝世美人儿
785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8: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雅思托福换算-学期评语


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
杨晋力
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思想的发展大致可 以分为三个时期:十月革
命前为第一个时期;十月革命胜利到新经济政策前为第二个时期(亦
称 之为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到他去世为第三个时
期。列宁逝世时只有54 岁,应该说 不存在一个从年龄意义上说的晚
年,但从列宁自身思想发展的阶段上看,确实存在着一个不同于早、中期的思想发展阶段。这个思想阶段可以称为“列宁晚期思想阶段”
或“列宁晚年思想”。
何为列宁晚年思想
把列宁思想划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是以列宁对社会主义认
识的深化为主线的。十月革命前为理论创建和确定理论模式阶段。在
这一个阶段,列宁总结了自《 资本论》 出版后半个世纪以来的资本
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经验,通过对帝国主义 经
济特征的分析,阐明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历
史地位和必然灭亡的规律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的学
说,证论了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 利的可
能性,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一列宁主义阶段。在
这个时期,列 宁还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思想发展成为由
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 完整理论,严密地论证了无产阶级领
导权和工农联盟间题。同时,列宁还探索了通过什么道路走向社会主


义的间题,全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个时期他
对社会主义 的构想,集中反映在《 国家与革命》 等著作中对马克思
恩格斯思想成果和巴黎公社经验所进行的高度的理论概括上。
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 。年内战结束为战时共产主义阶段,即直接
实践理论模式阶段。在这 一阶段里,列宁试图把马克思恩格然退回到
半封建半殖民地。”⑩
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
斯的设想和巴黎公社的原则直接运用于俄国的社会生活中,也就是说
“直接运用无产阶级国家的 法令,在一个小农的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
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适应 战争
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临时性政策,同时又是列宁和布尔什
维克党采取的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一种形式。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
作为一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不成功的。从1920 年底到列宁去
世,是列宁重新探索俄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列宁从
俄国经济文化 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对帝国主义包围和一国建
设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重新审查了传统社会主义 理论和实践,特别
是深刻总结了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地分析
了当时的 国际国内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俄国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的战略构想,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而提出 和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
方针政策。正是这一阶段构成了列宁晚年思想的主要内容。
列宁晚年思 想也就是列宁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一国建
成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列宁在1920 年底以后形成的。列宁


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基本上是沿袭马恩原来对 社
会主义特征预测的观点。在实践理论模式时,试图把马恩的设想直接
运用到俄国社会主义生活 中去。结果在实践中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
罚,碰了壁,不得不进行反思。同时当时客
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也迫使列宁重新依据国情和世情去探
索一条新路。192 。年以 后,列宁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原
因及其后果的分析,通过对当时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国内条 件的分
析,提出了俄国能够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构想。由此改变了他原来认
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 国一国无法单独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
以新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列宁晚年思想,总结了1917 年到1920
年底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概括了从192 。年底到1924 年
列 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
事、国际、民族、国家、阶级、政党、 群众、个人、战争、和平等所
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
容:关于由直接过渡到迂迥过渡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关系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思想;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思想,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关于< br>工农联盟和合作化的思想;关于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的思想;夭于社
会主义民族团结和民族联合的 思想等内谷。
这些思想的形成从总体上构成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
义建设的理论 ,从理论上和战略上解决了俄国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
问题。同时,列宁这些思想的形成也使他“对社会 主义整个看法根本


改变了”。也
解决两个难题,回答一个问题
列宁 晚年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影响如何处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同资本主义极其深远,以至当代社会主 义改革的许多理国家的关系
以及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问题;论都直接渊源于它。但概括起来看,
列宁晚一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向社会年思想主要贡献及
其实质在于解决了两大难主义过渡, 奖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问题。
题、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两大难题:一是前者主要是解决俄卜l 社
会主义止设的外部环
境和条件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部条件问题,其实质是如何解决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问题。这两大难题的解
决实际在回答一个问题: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
问题,即俄国一国能不能单独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可以说列宁晚年
所思考的一切都在于回答这个问题,他所论述的方方面面都在于解答
这一问题。
十月 革命胜利后,俄国单独一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蹄。山于
是一国突破,而且俄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 落后的农民国家,由此必然
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帝国主义包围,首先是帝国主义的
军事包围;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在没有其他国家、特别是先进国家的合
作和经济、技术的援助下,单独在一 个落后的农民国度里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所以,十月革命后,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面前一开始就摆着上述两大难题。以新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列宁晚年思想就是在探


索解决这两大难 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晚年关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迫
路的理论实际就是对这两大难题的初步解决。十月革 命的胜利,打破
了剥削阶级一统天F 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由此开始
两种不同社 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较量。国际帝国主义把新生的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看成是洪水猛兽,当它刚刚出世 时就企图把它“掐死
在摇篮里”。处在帝国主义恶浪滚滚之中的社会主义能否生存下去,
这是十 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所面临的而且必须回答
和解决的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的《 布尔了}维克能保持国
家政权吗了》 就提出升肯定地回普丁这个问题。1917 年n 月列宁
为这本小册子与的“再版序言”中说:10 月25 卜!的革命,已经
把这木小册子捉出伪布尔f !· 维克能否保持!! j 家政
权的问题 “从理论的领域转到了实践的领域”。“现在不应当用言
论,而应当用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的 任务,就是用先进阶
级即无产阶级的实践来证明工农政府的生命力。.”②
为了巩固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没,布尔什维克夺取政
权的第二天,就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颁布了山列 宁起草的第一个
外交文献― 《 和平法令》 ,接着列宁又通过了巨大的努力同德国
签定了作出重大让步的《 布列斯特和约》 ,赢得了和平养息的时机。
1918 年春列宁发表了《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的著名文章,提< br>出了“管理俄国”的纲领、计划、政策,这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
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工作上 了。
苏维埃政权的存在对于帝国主义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心腹之患。正当列


宁和 布尔什维克党着手实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计划时,1918 年春
至1920 年底,国内反动势力同 十四个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勾结,
发动了斗争极其残酷的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企图颠覆和扼杀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但是他们的险恶目的并没有得逞,在列宁和布尔什维
克党领导下,俄国工农群众 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击败了国外武
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住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国内战 争结
束后,俄国革命后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发生了
重大的变化,苏维埃政 权的生存条件同列宁原先的预想出现了巨大的
差异。如何处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 系问题,
成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决定性的囚素,或者说外部
条件。如前所述, 在十月苹命前夕列宁就肯定地回答了俄国不仅能够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一能够保持住政权的问题。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之
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和革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
里是把俄国“ 、丫命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联系在一起来考虑的。他认
为,俄国革命‘仅仅是行将到来的世界社会主义革 命特别是西方发达
资木主义冈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俄国革命后将引起西方国家革命
的爆发,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反过来支持俄国革命。
由子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支持和经 济、技术的帮助,在这
种情况一下,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和发展没有问题。这
就是 说,在十月革命前后一段时间里,俄国能否依靠本国的力量来巩
固苏维埃政权并建成社会主义,列宁的回 答是否定的。明确指出:“我
们是不能够单靠自己的力量在一个国家内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⑨


因此,他虽然一方而领导俄国人民竭尽全力巩固和发展十月革命的成
果,努力探索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又殷切期待西方
先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期待取得了革命胜利 的西方国家来帮
助俄国。
进入20 年代后,列宁虽然仍然期待得到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帮助 ,
但由于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出现的欧洲革命形势已经明显地趋向低潮,
他也就愈来愈从现实的国 内国际条件出发来考虑单独一国建设社会
主义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维系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依靠 工农
联盟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正如他当时所指出的:‘单干吧’。
我们对自己这样说,‘ 单干’吧!· 一,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都
对我们这样说。特殊的困难也就在这里。”
以新 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就是在这
样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到1920 年底 ,随着内战的胜利,列宁对俄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外条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在国际无
产阶级革命并
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俄国无产阶级政权也是能够生存和发展的。
因为国内 战争胜利证明,国际资本主义势力虽然疯狂地敌视苏维埃政
权,时刻准备侵犯它、扼杀它,但花了几万万 法朗进行武装干涉的一
切行动以完全失败而告终,因此它目前还无力扼杀它,反而不得不暂
时承 认它或半承认它,不得不和它订立贸易条约。因此,目前存在着
一种暂时的、极不稳定的均势。这种均势 决定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
国家间可以并存于一世,可以“和平共处”。


在两 种制度并存于一世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是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问题。 列宁认为,关键在于通过同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生联系,维系和平共处,为苏维埃政权经济
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力,尽
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技术基 础,使这种暂时的、极不稳定的
均势变成相对稳定的均势,然后把整个国民经济转到现代化的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不仅在国
内而且在国际上解决“谁战胜谁 ”的问题。这就是列宁晚年关于苏维
埃政权生存和发展的总的战略构想。在列宁看来,处于帝国主义包围
之中的苏维埃俄国要真正强大富饶起来,就必须首先依靠自己的力
量,这是立足的基础。但是“ 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就不
能生存下去。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 系
起来。”⑤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不应当自我封闭、孤立自守,而应
当通过对外开放把社会主 义同资本主义的政治、军事对立转向和平共
处,把苏维埃共和国同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转向 经济斗
争。列宁认为,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斗争的又一形
式。”“并不是和平。它 也是战争,不过某另一种对于我们更加有利
的战争。”却因为通过对外开放实现这种转变,一方面可以通 过同国
际资本打交道,利用和扩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暂时推迟或
摆脱战争,使苏维埃 国家获得较稳定的喘息时间;另一方而也可以通
过经济关系直接钳制承租一方的政治行动。从这个意义上 说,无产阶
级国家同资本主义发生经济联系“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在资本主义


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相互敌视,
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 ”⑦ 只要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站住了脚根,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和革命因素”, “这股巨大的力< br>量和革命因素,从世界经济的观点来看,比他们将从我们身上捞取的
钱财要强大得多。”⑧ < br>从经济上讲,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就需要有机器、
设备、资金和技术,这在当 时的俄国单靠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列宁指
出:“因为我国的经济危机是这样的深重,没有外国的装备和技 术帮
助,我们单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恢复破坏了的经济。”⑨ 他还说:
“我们的根本利益要求 我们尽快地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机车、机器、
电气器材等等生产资料,没有这些生产资料,我们的工厂就 得不到所
需要的机器,我们便不能稍许认真地恢复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复我们的
工业。”⑩ 只有 这样才能迅速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所以,列
宁强调,为了在一个遭到破产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 国家里保持无
产阶级专政,建成社会主义,就“要用加倍的利润来收买资本主义”,
尽快从资本 主义国家引进机车、机器和电气器材等生产资料,“有了
这些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巩固起来,最终站起来 ,在经济上战胜资本
主义。”⑩
在这里,列宁成功地解决了第一个难题即苏维埃政权生存和 发展的外
部条件问题,并为进一步解决国内问题即第二个难题奠定了基础。但
同时,他又提醒人 们不能忘记“我们是被极端仇恨的阶级和政府包围
着”, “只要世界帝国主义存在,经常威胁我们的危 险就不会消


除”。他认为,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就必然存在着矛盾
和斗争,而斗争的结局,“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
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世界 资本主义唱挽歌。”⑩ 在科学
地解决第一个难题的同时,列宁通过总结建国三年多来的经验教训,在内战结束后又成功地解决了第二个难题。列宁认为,如果说苏维埃
共和国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在 于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的话,那么,其内部条件就在于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把< br>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由原来的军事政治联盟转向经济联盟,并使这
种联盟关系在现实的经济关系 上(在商品、货币、交换的关系上)得
到彻底的巩固。列宁认为,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 苏
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保持和巩固这种联盟。工
农联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 同的内容和形式,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联盟
的巩固和发展是通过经济联系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实现的 。新经
济政策就是适应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由军事政治联盟转向经济联
盟而产生的,其“实质 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⑩ 通过无产阶
级和农民的经济联系,吸引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改 善农业生
产,带动小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进而为大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
在大工业发展起 来的情况下,把农民引导到公共的、集体劳动之中,
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是:满足农民的
愿望,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余粮
在地方上进 行自山交换,把收归国有的中小企业出租或发还私人,准
许每个公民从事手工业生产和组织小工业企业多 发展商品货币关系,


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
义,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经济核算,使大部分国
营企业向自主经营转换,等 等。
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通过经济手段来巩固工农联盟,恢复
经济,发展生产,为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它在理论上的最
大贡献在于它深刻阐明了:经济落后国家必须而且可能利 用商品货币
关系,从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来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而且可
能通过利用资本 主义来最后战胜资本主义的“迁迥”道路建成社会
主义。
列宁认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建立起在最新
物质技术基础上的大工业。在((论粮食税))的报告中,他说:“建< br>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又
说:“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 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
本说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
了。”⑩ 他认为,大工业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经济基础,同时
也是对农业实行改造的物质 基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和发
展关键取决于它。他讲:“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 时也
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⑩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巩固工农联
盟,其目的在于通过保 持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协议,实现工业化和
电气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俄共(布)第 十次代表
大会的报告中,列宁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互相
协议”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获得彻底胜利的! ! J 内条件。⑩ 他认


为, 无产阶级只要在十至二十年内和农民保持正确关系,就能够实现
电气化,建成社会主义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因此,他在系统阐明了新
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实质,解决了如何巩固工农联盟这一课题之后,
就明确提出了俄国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1922 年3 月,他
就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在 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
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⑩ 在同年10 月的一次演说中, 他又
满怀信心地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咏
在1923 年1 月的《 论合作制》 一文中,他更加明确地指出:“国
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 权力,无产阶级和千
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
难道这 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难道这不是我们通过合作社,… …
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 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
义社会,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⑩ 这
就是说,只要苏维埃俄国能够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把两
种制度之间的激烈军事政治对立引向 经济联系(实际也是一种斗争),
维系和平共处;在国内把工农之间的军事政治联盟转向经济联盟,实< br>现无产阶级对广大农民的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和发展
就有可靠的保证。有了这两个 方面的条件,就为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的物质技术基础创造了可能性,同时也就能够保证俄国一国有条件 和
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并最终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当然,要使落后的
俄国真( ⊙ o ⊙ )啊!正成为富有强大的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社会
主义经济基础并非易事。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上 处理好同资本


主义国家的关系,在国内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只是为俄国一
国建成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
可能性变成现实还必须解决诸如文 化革命、党的建设、国家体制改革、
民族团结等一系列问题。列宁在1923 年1 一3 月间,最后 口授的、
被杯为他的“政治遗嘱”的五篇论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
述。这些思想涉及 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党的建设,国家机构改革、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国际关 系等多方而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补充和
完善,同折经济政策一起构成了列宁关于俄 国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完
整理论,从而进一步从战略上、具体的道路和方法上回答了俄国一国
能 够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
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的论断
列宁通过对俄国一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新探索,在他逝世前
(1023 年1 月)明确宣 布:“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木改变
了。”他说,当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国家政权既已 掌握在
工人阶级手里,剥削者的政权既已推翻,全部生产资料(除工人国家
暂时有条件地自愿租 给剥削者的一部分生产资料外)既已掌握在工人
阶级手里,现在的情况就大变了。”由于这个根本变化, “我们不得
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
在:从前我们是 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
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 化’工作上面去
了。”⑩


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是在由“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转向
新经济政策的情况下,通过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新探索而形
成的。换 句话来说,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到列宁晚年关于俄国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 形成,导致了列宁“对
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那么,这种改变究竟意味着什
么?从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实施直到现在,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解。
某些人认为,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 变表明列宁已经开始不赞
成搞社会主义,退而去搞资本主义。在
这些人着来,从战时共产主义 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似乎是从一般共
产主义过渡到一般资产阶级制度。”妙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应该承认,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为转机的新经济政策,包含着某
种资本主义成份的发展。比 如,准允农民自由出卖缴纳粮食税后的剩
余农产品、开放自由市场、发展个休经济、私营经济、租让经济 和租
借经济等。列宁自己也说:“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情况,即小商业企
业的发展、国营企业的 出租等,都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要是
看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完全丧失头脑。”@但也不能只看到 这一点而
迷失社会主义方向,否定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列宁认为,以粮食税代
替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是完全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和任务的。他指出:
“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合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 样的粮食政
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胜利。”⑩ 他
不仅一次地指出 ,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夕,只是
“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列宁承认, “这个新经济


政策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危险”,都充满着社
会主义经济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斗争。厂但是,列宁始终坚信,只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坚持 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学握国家政权,国家支配一切大生产资料,保持工农联盟,
坚持工业化和合作制等原则,就能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
最终建成社会主义。这就是 说,在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
脉的条件下,多种经济成份的并存和允许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 的发
展并不可怕。无产阶级的国家有条件,有能力迫使他们为社会主义建
设服务,并通过它们的 发展创造其自身消亡的条件。
那么,怎样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论断呢?笔者认为,列宁这一论断的提出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巨大飞跃。
它既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科学总 结,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
性发展。这种“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单独一
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到单独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转变j
― 从强调革命、强调阶级斗争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的转变;
一一从直接过渡、“以赤卫队进攻资本” 到“必须采取‘改良主义
的’、逐渐的、审慎迁迥的行动方法”的过渡的转变;― 从排斥商
品货币到利用商品货币的转变多
― 从消灭资本主义到利用资本主义之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一从把合作社看成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到把它看成是社会主
义的转变;― 从强调单一的公有制到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与生产力
标准并重为标准的转变;― 从强调世界革命、消灭 世界资本主义到


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经济贸易联系,使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由军事政治方面到经济方面的转变。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的根本改变,并不是改变了对科学社会主
义基本原理
的认 识,也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
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解决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中,对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和建设 的实际运动中所产生的真理性
的认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_L 对前人或以前那些尚未得到实践检验的观点、设想、推断进行修正、更改,抛弃那些不符合实际的认
识、观点,不是对基本理论的否 定,而是对它的补充和发展,这是完
全符合科学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就列宁的社会主义观 来说,他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并没有改变他在
十月革命前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他的社会主义观 同马克思恩
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是完全一致的。
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 用他的话来说,“只是改变了社会
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它的基本原< br>则。这些基本原则无论在十月革命前还是在他晚年的理论和实践中都
是一贯强调和坚持的。它们主 要是: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
国家政权,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的联盟 ;
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支配一切大的生产资料)和按劳


分配,实 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注意吸收和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 文明成果,同时又坚决
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文化的浸蚀。当代社会主义建
设和 改革的实践证明,列宁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
完全正确的;同时也证明,只要能够坚持 上述这些原则,就能够保证
国家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一切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
份为社会主义建没服务。
是人道主义还是科学杜会主义
列宁晚年思想从大的方面回答了经济 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的问题,因此,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
指导。可以说,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许多理论、观点、做法都直
接渊源于列宁的晚年思想,这也是 近年来列宁晚年思想日益受到重
视、发掘的一个重要原因。列宁晚年思想无疑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80 年代列宁晚年思想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 义国
家进入全面改革以后,有人竞提出列宁晚年思想的核心是对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的认识。19 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前苏联提出了“在理
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念”的改革任 务和目的。在
纪念十月革命七十周年的集会上他说:“改革的目的是从理论上和实
践卜完全恢复 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念,这个观念公认的优先方面是劳动
者及其理想和利拾,是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 以及文化方面的人
道主义价值。”在《 改革与新思维》 中,他讲:“改革的最终目的


我们是清楚的。这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
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 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各个决定
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国
在戈尔巴乔夫提出列宁社会主义观人道主义实质的鼓噪下,前苏联理
论界掀起了一股把列宁 社会主义思想人道主义化的浪潮。他们把列宁
早期思想与晚年思想对立起来,说什么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 的理解
中,最突出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对这个社会所具有的人道主义性质以
及人在社会关系体系 中所居地位的认识,说什么列宁认为社会
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人、人道主义和民主,等等。由此认为,改 革的目
的就是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人道主义化,认为列宁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人、人道主义和民主,是对列宁主义和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莫大歪曲
和赤 裸裸的修正。正如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人道主义,或者说马克思主
义当中包含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内容一样 ,列宁主义和列宁的社会主
义观中也包含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内容,但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
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归结为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一种
思想体系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 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表现在四
个方面:1 .它们的出发点不同;2 . 它们的基本原则不同;3 .它
们的思想基础不同;4 .它们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不同。这四个
方而的不同决定了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对立,同
时决定了列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对立,划清了列宁的社会 主义观与一
般抽象的人道主义的界限。当代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第二


国际后期伯恩施坦、考茨基之流鼓吹的“民主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的翻版,而列宁主义、列宁的 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捍卫科学社
会主义、批判这种“民主社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列宁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反对他们
否定唯物史观,鼓吹抽象的“民 主”,重新回到抽象的人道主义历史
观的立场上,反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两个必然性”的客观依据和它
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列宁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
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 的。”⑧ 又说:“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在
它抛弃了关千介乎人的本性的社会条件的议论,而着手唯物主义 地分
析现代社会关系并说明消灭剥削制度的必然性的时候取得成就的。”,
列宁一生都同形形 色色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和流派斗争,始终不渝地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 性。列宁晚年
在探索俄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同时,也没有忘记
同各种机会主 义的斗争。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死灰复燃的第二国际
(即伯尔尼国际,又称“黄色国际”)继续推行伯 恩施坦、考茨基之
流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策、策略,列宁在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所起草的 《 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 中,对民主社会主义推行的改良
主义的立场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规定凡加入 共产国际的政党和组织,
都必须积极宣传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并在实践‘扣承认无产阶级专
政 ;必须揭露和批判改良主义、社会沙文主义、社会和平主义和中派
主义的政策和策略,并同一切机会主义 者彻底决裂。列宁在他去逝前
夕口授的最后儿篇重要著作里,不仅总结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儿年来注



① 《 列宁选集,第4 卷第687 页
② 同上第3 卷第294 页
③ 同上第3 卷第572 页
④ 《 列宁全集》 第33 卷第396 页
⑤ 同上第32 卷第302 页
⑥ 《 列宁选集》 第4 卷第637 页
O 《 列宁全集》 第32 卷第303 页
⑧ 《 列宁文稿》 第3 卷第334 页
⑨ 《 列宁全集》 第32 卷第171 页
⑩ 同上第31 卷第435 页
⑩ 《 列宁选集》 第4 卷第384 页
⑩ 《 列宁全集》 第31 卷第416 页
⑩ 同上第33 卷第143 页
回《 列宁全集伪第32 卷第446 - 447 贾
的经 验教训,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计划,而且进一步
批驳第二国际领导人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 苏维埃政权的谬论,从世界
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
然 性,论证了苏维埃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
要不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无产 阶级专政、坚持公有制为
主体、坚持按劳分配、坚持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是科学社会主义同
民 主社会主义以及它的变种“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分歧


所在。无论是老牌民主社 会主义还是当代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他
们抛弃和反对的正是这几个主要原则,而这些都是列宁始终倡 导、维
护和坚持的。因此,把列宁晚年思想说成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义”,试图把列宁的社 会主义思想人道主义化,完全是无稽之谈。其
目的是借列宁的影响和威望来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否定社会 主义的历
史和功绩,为他们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鸣锣开道。
⑩ 同上第32 卷第105 页
⑩ 同上第32 卷第203 页
@同上第33 卷第220 页
⑩ 同上第33 卷第401 页
⑩ 《 列宁选集》 第4 卷第682 页⑩ 同上第4 卷第68 了页
@同上第4 卷第516 页
@《 列宁全集》 第33 卷第76 页⑨ 《 列宁选集》 第4 卷第517
页⑧ 同上第吐卷第582 页
⑩ 《 列宁全集》 第33 卷第76 页、71 页⑩ 《 改革与新思维》 ,
新华出版社,第35 页⑩ 《 列宁全集》 第20 卷第199 页函同上
第1 卷第155 页


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
杨晋力
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思想的发 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十月革
命前为第一个时期;十月革命胜利到新经济政策前为第二个时期(亦< br>称之为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到他去世为第三个时
期。列宁逝世时只有54 岁 ,应该说不存在一个从年龄意义上说的晚
年,但从列宁自身思想发展的阶段上看,确实存在着一个不同于 早、
中期的思想发展阶段。这个思想阶段可以称为“列宁晚期思想阶段”
或“列宁晚年思想”。
何为列宁晚年思想
把列宁思想划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是以列宁对社会主义认
识的深化为主线的。十月革命前为理论创建和确定理论模式阶段。在
这一个阶段,列宁总结了自《 资本论》 出版后半个世纪以来的资本
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经验,通过对帝国主义 经
济特征的分析,阐明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历
史地位和必然灭亡的规律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的学
说,证论了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 利的可
能性,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一列宁主义阶段。在
这个时期,列 宁还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思想发展成为由
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 完整理论,严密地论证了无产阶级领
导权和工农联盟间题。同时,列宁还探索了通过什么道路走向社会主


义的间题,全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个时期他
对社会主义 的构想,集中反映在《 国家与革命》 等著作中对马克思
恩格斯思想成果和巴黎公社经验所进行的高度的理论概括上。
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 。年内战结束为战时共产主义阶段,即直接
实践理论模式阶段。在这 一阶段里,列宁试图把马克思恩格然退回到
半封建半殖民地。”⑩
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
斯的设想和巴黎公社的原则直接运用于俄国的社会生活中,也就是说
“直接运用无产阶级国家的 法令,在一个小农的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
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适应 战争
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临时性政策,同时又是列宁和布尔什
维克党采取的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一种形式。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
作为一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不成功的。从1920 年底到列宁去
世,是列宁重新探索俄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列宁从
俄国经济文化 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对帝国主义包围和一国建
设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重新审查了传统社会主义 理论和实践,特别
是深刻总结了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地分析
了当时的 国际国内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俄国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的战略构想,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而提出 和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
方针政策。正是这一阶段构成了列宁晚年思想的主要内容。
列宁晚年思 想也就是列宁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一国建
成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列宁在1920 年底以后形成的。列宁


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基本上是沿袭马恩原来对 社
会主义特征预测的观点。在实践理论模式时,试图把马恩的设想直接
运用到俄国社会主义生活 中去。结果在实践中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
罚,碰了壁,不得不进行反思。同时当时客
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也迫使列宁重新依据国情和世情去探
索一条新路。192 。年以 后,列宁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原
因及其后果的分析,通过对当时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国内条 件的分
析,提出了俄国能够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构想。由此改变了他原来认
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 国一国无法单独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
以新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列宁晚年思想,总结了1917 年到1920
年底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概括了从192 。年底到1924 年
列 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
事、国际、民族、国家、阶级、政党、 群众、个人、战争、和平等所
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
容:关于由直接过渡到迂迥过渡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关系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思想;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思想,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关于< br>工农联盟和合作化的思想;关于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的思想;夭于社
会主义民族团结和民族联合的 思想等内谷。
这些思想的形成从总体上构成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
义建设的理论 ,从理论上和战略上解决了俄国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
问题。同时,列宁这些思想的形成也使他“对社会 主义整个看法根本


改变了”。也
解决两个难题,回答一个问题
列宁 晚年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影响如何处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同资本主义极其深远,以至当代社会主 义改革的许多理国家的关系
以及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问题;论都直接渊源于它。但概括起来看,
列宁晚一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向社会年思想主要贡献及
其实质在于解决了两大难主义过渡, 奖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问题。
题、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两大难题:一是前者主要是解决俄卜l 社
会主义止设的外部环
境和条件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部条件问题,其实质是如何解决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问题。这两大难题的解
决实际在回答一个问题: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
问题,即俄国一国能不能单独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可以说列宁晚年
所思考的一切都在于回答这个问题,他所论述的方方面面都在于解答
这一问题。
十月 革命胜利后,俄国单独一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蹄。山于
是一国突破,而且俄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 落后的农民国家,由此必然
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帝国主义包围,首先是帝国主义的
军事包围;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在没有其他国家、特别是先进国家的合
作和经济、技术的援助下,单独在一 个落后的农民国度里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所以,十月革命后,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面前一开始就摆着上述两大难题。以新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列宁晚年思想就是在探


索解决这两大难 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晚年关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迫
路的理论实际就是对这两大难题的初步解决。十月革 命的胜利,打破
了剥削阶级一统天F 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由此开始
两种不同社 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较量。国际帝国主义把新生的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看成是洪水猛兽,当它刚刚出世 时就企图把它“掐死
在摇篮里”。处在帝国主义恶浪滚滚之中的社会主义能否生存下去,
这是十 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所面临的而且必须回答
和解决的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的《 布尔了}维克能保持国
家政权吗了》 就提出升肯定地回普丁这个问题。1917 年n 月列宁
为这本小册子与的“再版序言”中说:10 月25 卜!的革命,已经
把这木小册子捉出伪布尔f !· 维克能否保持!! j 家政
权的问题 “从理论的领域转到了实践的领域”。“现在不应当用言
论,而应当用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的 任务,就是用先进阶
级即无产阶级的实践来证明工农政府的生命力。.”②
为了巩固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没,布尔什维克夺取政
权的第二天,就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颁布了山列 宁起草的第一个
外交文献― 《 和平法令》 ,接着列宁又通过了巨大的努力同德国
签定了作出重大让步的《 布列斯特和约》 ,赢得了和平养息的时机。
1918 年春列宁发表了《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的著名文章,提< br>出了“管理俄国”的纲领、计划、政策,这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
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工作上 了。
苏维埃政权的存在对于帝国主义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心腹之患。正当列


宁和 布尔什维克党着手实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计划时,1918 年春
至1920 年底,国内反动势力同 十四个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勾结,
发动了斗争极其残酷的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企图颠覆和扼杀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但是他们的险恶目的并没有得逞,在列宁和布尔什维
克党领导下,俄国工农群众 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击败了国外武
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住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国内战 争结
束后,俄国革命后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发生了
重大的变化,苏维埃政 权的生存条件同列宁原先的预想出现了巨大的
差异。如何处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 系问题,
成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决定性的囚素,或者说外部
条件。如前所述, 在十月苹命前夕列宁就肯定地回答了俄国不仅能够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一能够保持住政权的问题。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之
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和革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
里是把俄国“ 、丫命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联系在一起来考虑的。他认
为,俄国革命‘仅仅是行将到来的世界社会主义革 命特别是西方发达
资木主义冈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俄国革命后将引起西方国家革命
的爆发,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反过来支持俄国革命。
由子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支持和经 济、技术的帮助,在这
种情况一下,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和发展没有问题。这
就是 说,在十月革命前后一段时间里,俄国能否依靠本国的力量来巩
固苏维埃政权并建成社会主义,列宁的回 答是否定的。明确指出:“我
们是不能够单靠自己的力量在一个国家内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⑨


因此,他虽然一方而领导俄国人民竭尽全力巩固和发展十月革命的成
果,努力探索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又殷切期待西方
先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期待取得了革命胜利 的西方国家来帮
助俄国。
进入20 年代后,列宁虽然仍然期待得到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帮助 ,
但由于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出现的欧洲革命形势已经明显地趋向低潮,
他也就愈来愈从现实的国 内国际条件出发来考虑单独一国建设社会
主义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维系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依靠 工农
联盟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正如他当时所指出的:‘单干吧’。
我们对自己这样说,‘ 单干’吧!· 一,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都
对我们这样说。特殊的困难也就在这里。”
以新 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就是在这
样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到1920 年底 ,随着内战的胜利,列宁对俄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外条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在国际无
产阶级革命并
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俄国无产阶级政权也是能够生存和发展的。
因为国内 战争胜利证明,国际资本主义势力虽然疯狂地敌视苏维埃政
权,时刻准备侵犯它、扼杀它,但花了几万万 法朗进行武装干涉的一
切行动以完全失败而告终,因此它目前还无力扼杀它,反而不得不暂
时承 认它或半承认它,不得不和它订立贸易条约。因此,目前存在着
一种暂时的、极不稳定的均势。这种均势 决定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
国家间可以并存于一世,可以“和平共处”。


在两 种制度并存于一世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是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问题。 列宁认为,关键在于通过同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生联系,维系和平共处,为苏维埃政权经济
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力,尽
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技术基 础,使这种暂时的、极不稳定的
均势变成相对稳定的均势,然后把整个国民经济转到现代化的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不仅在国
内而且在国际上解决“谁战胜谁 ”的问题。这就是列宁晚年关于苏维
埃政权生存和发展的总的战略构想。在列宁看来,处于帝国主义包围
之中的苏维埃俄国要真正强大富饶起来,就必须首先依靠自己的力
量,这是立足的基础。但是“ 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就不
能生存下去。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 系
起来。”⑤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不应当自我封闭、孤立自守,而应
当通过对外开放把社会主 义同资本主义的政治、军事对立转向和平共
处,把苏维埃共和国同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转向 经济斗
争。列宁认为,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斗争的又一形
式。”“并不是和平。它 也是战争,不过某另一种对于我们更加有利
的战争。”却因为通过对外开放实现这种转变,一方面可以通 过同国
际资本打交道,利用和扩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暂时推迟或
摆脱战争,使苏维埃 国家获得较稳定的喘息时间;另一方而也可以通
过经济关系直接钳制承租一方的政治行动。从这个意义上 说,无产阶
级国家同资本主义发生经济联系“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在资本主义


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相互敌视,
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 ”⑦ 只要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站住了脚根,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和革命因素”, “这股巨大的力< br>量和革命因素,从世界经济的观点来看,比他们将从我们身上捞取的
钱财要强大得多。”⑧ < br>从经济上讲,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就需要有机器、
设备、资金和技术,这在当 时的俄国单靠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列宁指
出:“因为我国的经济危机是这样的深重,没有外国的装备和技 术帮
助,我们单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恢复破坏了的经济。”⑨ 他还说:
“我们的根本利益要求 我们尽快地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机车、机器、
电气器材等等生产资料,没有这些生产资料,我们的工厂就 得不到所
需要的机器,我们便不能稍许认真地恢复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复我们的
工业。”⑩ 只有 这样才能迅速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所以,列
宁强调,为了在一个遭到破产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 国家里保持无
产阶级专政,建成社会主义,就“要用加倍的利润来收买资本主义”,
尽快从资本 主义国家引进机车、机器和电气器材等生产资料,“有了
这些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巩固起来,最终站起来 ,在经济上战胜资本
主义。”⑩
在这里,列宁成功地解决了第一个难题即苏维埃政权生存和 发展的外
部条件问题,并为进一步解决国内问题即第二个难题奠定了基础。但
同时,他又提醒人 们不能忘记“我们是被极端仇恨的阶级和政府包围
着”, “只要世界帝国主义存在,经常威胁我们的危 险就不会消


除”。他认为,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就必然存在着矛盾
和斗争,而斗争的结局,“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
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世界 资本主义唱挽歌。”⑩ 在科学
地解决第一个难题的同时,列宁通过总结建国三年多来的经验教训,在内战结束后又成功地解决了第二个难题。列宁认为,如果说苏维埃
共和国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在 于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的话,那么,其内部条件就在于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把< br>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由原来的军事政治联盟转向经济联盟,并使这
种联盟关系在现实的经济关系 上(在商品、货币、交换的关系上)得
到彻底的巩固。列宁认为,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 苏
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保持和巩固这种联盟。工
农联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 同的内容和形式,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联盟
的巩固和发展是通过经济联系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实现的 。新经
济政策就是适应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由军事政治联盟转向经济联
盟而产生的,其“实质 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⑩ 通过无产阶
级和农民的经济联系,吸引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改 善农业生
产,带动小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进而为大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
在大工业发展起 来的情况下,把农民引导到公共的、集体劳动之中,
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是:满足农民的
愿望,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余粮
在地方上进 行自山交换,把收归国有的中小企业出租或发还私人,准
许每个公民从事手工业生产和组织小工业企业多 发展商品货币关系,


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
义,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经济核算,使大部分国
营企业向自主经营转换,等 等。
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通过经济手段来巩固工农联盟,恢复
经济,发展生产,为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它在理论上的最
大贡献在于它深刻阐明了:经济落后国家必须而且可能利 用商品货币
关系,从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来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而且可
能通过利用资本 主义来最后战胜资本主义的“迁迥”道路建成社会
主义。
列宁认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建立起在最新
物质技术基础上的大工业。在((论粮食税))的报告中,他说:“建< br>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又
说:“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 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
本说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
了。”⑩ 他认为,大工业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经济基础,同时
也是对农业实行改造的物质 基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和发
展关键取决于它。他讲:“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 时也
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⑩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巩固工农联
盟,其目的在于通过保 持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协议,实现工业化和
电气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俄共(布)第 十次代表
大会的报告中,列宁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互相
协议”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获得彻底胜利的! ! J 内条件。⑩ 他认


为, 无产阶级只要在十至二十年内和农民保持正确关系,就能够实现
电气化,建成社会主义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因此,他在系统阐明了新
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实质,解决了如何巩固工农联盟这一课题之后,
就明确提出了俄国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1922 年3 月,他
就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在 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
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⑩ 在同年10 月的一次演说中, 他又
满怀信心地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咏
在1923 年1 月的《 论合作制》 一文中,他更加明确地指出:“国
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 权力,无产阶级和千
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
难道这 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难道这不是我们通过合作社,… …
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 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
义社会,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⑩ 这
就是说,只要苏维埃俄国能够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把两
种制度之间的激烈军事政治对立引向 经济联系(实际也是一种斗争),
维系和平共处;在国内把工农之间的军事政治联盟转向经济联盟,实< br>现无产阶级对广大农民的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和发展
就有可靠的保证。有了这两个 方面的条件,就为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的物质技术基础创造了可能性,同时也就能够保证俄国一国有条件 和
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并最终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当然,要使落后的
俄国真( ⊙ o ⊙ )啊!正成为富有强大的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社会
主义经济基础并非易事。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上 处理好同资本


主义国家的关系,在国内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只是为俄国一
国建成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
可能性变成现实还必须解决诸如文 化革命、党的建设、国家体制改革、
民族团结等一系列问题。列宁在1923 年1 一3 月间,最后 口授的、
被杯为他的“政治遗嘱”的五篇论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
述。这些思想涉及 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党的建设,国家机构改革、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国际关 系等多方而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补充和
完善,同折经济政策一起构成了列宁关于俄 国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完
整理论,从而进一步从战略上、具体的道路和方法上回答了俄国一国
能 够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
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的论断
列宁通过对俄国一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新探索,在他逝世前
(1023 年1 月)明确宣 布:“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木改变
了。”他说,当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国家政权既已 掌握在
工人阶级手里,剥削者的政权既已推翻,全部生产资料(除工人国家
暂时有条件地自愿租 给剥削者的一部分生产资料外)既已掌握在工人
阶级手里,现在的情况就大变了。”由于这个根本变化, “我们不得
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
在:从前我们是 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
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 化’工作上面去
了。”⑩


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是在由“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转向
新经济政策的情况下,通过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新探索而形
成的。换 句话来说,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到列宁晚年关于俄国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 形成,导致了列宁“对
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那么,这种改变究竟意味着什
么?从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实施直到现在,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解。
某些人认为,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 变表明列宁已经开始不赞
成搞社会主义,退而去搞资本主义。在
这些人着来,从战时共产主义 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似乎是从一般共
产主义过渡到一般资产阶级制度。”妙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应该承认,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为转机的新经济政策,包含着某
种资本主义成份的发展。比 如,准允农民自由出卖缴纳粮食税后的剩
余农产品、开放自由市场、发展个休经济、私营经济、租让经济 和租
借经济等。列宁自己也说:“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情况,即小商业企
业的发展、国营企业的 出租等,都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要是
看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完全丧失头脑。”@但也不能只看到 这一点而
迷失社会主义方向,否定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列宁认为,以粮食税代
替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是完全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和任务的。他指出:
“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合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 样的粮食政
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胜利。”⑩ 他
不仅一次地指出 ,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夕,只是
“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列宁承认, “这个新经济


政策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危险”,都充满着社
会主义经济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斗争。厂但是,列宁始终坚信,只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坚持 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学握国家政权,国家支配一切大生产资料,保持工农联盟,
坚持工业化和合作制等原则,就能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
最终建成社会主义。这就是 说,在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
脉的条件下,多种经济成份的并存和允许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 的发
展并不可怕。无产阶级的国家有条件,有能力迫使他们为社会主义建
设服务,并通过它们的 发展创造其自身消亡的条件。
那么,怎样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论断呢?笔者认为,列宁这一论断的提出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巨大飞跃。
它既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科学总 结,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
性发展。这种“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单独一
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到单独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转变j
― 从强调革命、强调阶级斗争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的转变;
一一从直接过渡、“以赤卫队进攻资本” 到“必须采取‘改良主义
的’、逐渐的、审慎迁迥的行动方法”的过渡的转变;― 从排斥商
品货币到利用商品货币的转变多
― 从消灭资本主义到利用资本主义之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一从把合作社看成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到把它看成是社会主
义的转变;― 从强调单一的公有制到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与生产力
标准并重为标准的转变;― 从强调世界革命、消灭 世界资本主义到


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经济贸易联系,使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由军事政治方面到经济方面的转变。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的根本改变,并不是改变了对科学社会主
义基本原理
的认 识,也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
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解决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中,对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和建设 的实际运动中所产生的真理性
的认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_L 对前人或以前那些尚未得到实践检验的观点、设想、推断进行修正、更改,抛弃那些不符合实际的认
识、观点,不是对基本理论的否 定,而是对它的补充和发展,这是完
全符合科学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就列宁的社会主义观 来说,他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并没有改变他在
十月革命前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他的社会主义观 同马克思恩
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是完全一致的。
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 用他的话来说,“只是改变了社会
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它的基本原< br>则。这些基本原则无论在十月革命前还是在他晚年的理论和实践中都
是一贯强调和坚持的。它们主 要是: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
国家政权,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的联盟 ;
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支配一切大的生产资料)和按劳


分配,实 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注意吸收和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 文明成果,同时又坚决
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文化的浸蚀。当代社会主义建
设和 改革的实践证明,列宁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
完全正确的;同时也证明,只要能够坚持 上述这些原则,就能够保证
国家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一切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
份为社会主义建没服务。
是人道主义还是科学杜会主义
列宁晚年思想从大的方面回答了经济 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的问题,因此,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
指导。可以说,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许多理论、观点、做法都直
接渊源于列宁的晚年思想,这也是 近年来列宁晚年思想日益受到重
视、发掘的一个重要原因。列宁晚年思想无疑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80 年代列宁晚年思想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 义国
家进入全面改革以后,有人竞提出列宁晚年思想的核心是对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的认识。19 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前苏联提出了“在理
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念”的改革任 务和目的。在
纪念十月革命七十周年的集会上他说:“改革的目的是从理论上和实
践卜完全恢复 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念,这个观念公认的优先方面是劳动
者及其理想和利拾,是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 以及文化方面的人
道主义价值。”在《 改革与新思维》 中,他讲:“改革的最终目的


我们是清楚的。这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
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 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各个决定
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国
在戈尔巴乔夫提出列宁社会主义观人道主义实质的鼓噪下,前苏联理
论界掀起了一股把列宁 社会主义思想人道主义化的浪潮。他们把列宁
早期思想与晚年思想对立起来,说什么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 的理解
中,最突出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对这个社会所具有的人道主义性质以
及人在社会关系体系 中所居地位的认识,说什么列宁认为社会
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人、人道主义和民主,等等。由此认为,改 革的目
的就是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人道主义化,认为列宁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人、人道主义和民主,是对列宁主义和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莫大歪曲
和赤 裸裸的修正。正如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人道主义,或者说马克思主
义当中包含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内容一样 ,列宁主义和列宁的社会主
义观中也包含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内容,但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
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归结为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一种
思想体系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 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表现在四
个方面:1 .它们的出发点不同;2 . 它们的基本原则不同;3 .它
们的思想基础不同;4 .它们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不同。这四个
方而的不同决定了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对立,同
时决定了列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对立,划清了列宁的社会 主义观与一
般抽象的人道主义的界限。当代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第二


国际后期伯恩施坦、考茨基之流鼓吹的“民主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的翻版,而列宁主义、列宁的 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捍卫科学社
会主义、批判这种“民主社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列宁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反对他们
否定唯物史观,鼓吹抽象的“民 主”,重新回到抽象的人道主义历史
观的立场上,反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两个必然性”的客观依据和它
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列宁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
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 的。”⑧ 又说:“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在
它抛弃了关千介乎人的本性的社会条件的议论,而着手唯物主义 地分
析现代社会关系并说明消灭剥削制度的必然性的时候取得成就的。”,
列宁一生都同形形 色色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和流派斗争,始终不渝地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 性。列宁晚年
在探索俄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同时,也没有忘记
同各种机会主 义的斗争。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死灰复燃的第二国际
(即伯尔尼国际,又称“黄色国际”)继续推行伯 恩施坦、考茨基之
流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策、策略,列宁在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所起草的 《 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 中,对民主社会主义推行的改良
主义的立场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规定凡加入 共产国际的政党和组织,
都必须积极宣传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并在实践‘扣承认无产阶级专
政 ;必须揭露和批判改良主义、社会沙文主义、社会和平主义和中派
主义的政策和策略,并同一切机会主义 者彻底决裂。列宁在他去逝前
夕口授的最后儿篇重要著作里,不仅总结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儿年来注



① 《 列宁选集,第4 卷第687 页
② 同上第3 卷第294 页
③ 同上第3 卷第572 页
④ 《 列宁全集》 第33 卷第396 页
⑤ 同上第32 卷第302 页
⑥ 《 列宁选集》 第4 卷第637 页
O 《 列宁全集》 第32 卷第303 页
⑧ 《 列宁文稿》 第3 卷第334 页
⑨ 《 列宁全集》 第32 卷第171 页
⑩ 同上第31 卷第435 页
⑩ 《 列宁选集》 第4 卷第384 页
⑩ 《 列宁全集》 第31 卷第416 页
⑩ 同上第33 卷第143 页
回《 列宁全集伪第32 卷第446 - 447 贾
的经 验教训,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计划,而且进一步
批驳第二国际领导人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 苏维埃政权的谬论,从世界
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
然 性,论证了苏维埃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
要不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无产 阶级专政、坚持公有制为
主体、坚持按劳分配、坚持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是科学社会主义同
民 主社会主义以及它的变种“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分歧


所在。无论是老牌民主社 会主义还是当代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他
们抛弃和反对的正是这几个主要原则,而这些都是列宁始终倡 导、维
护和坚持的。因此,把列宁晚年思想说成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义”,试图把列宁的社 会主义思想人道主义化,完全是无稽之谈。其
目的是借列宁的影响和威望来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否定社会 主义的历
史和功绩,为他们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鸣锣开道。
⑩ 同上第32 卷第105 页
⑩ 同上第32 卷第203 页
@同上第33 卷第220 页
⑩ 同上第33 卷第401 页
⑩ 《 列宁选集》 第4 卷第682 页⑩ 同上第4 卷第68 了页
@同上第4 卷第516 页
@《 列宁全集》 第33 卷第76 页⑨ 《 列宁选集》 第4 卷第517
页⑧ 同上第吐卷第582 页
⑩ 《 列宁全集》 第33 卷第76 页、71 页⑩ 《 改革与新思维》 ,
新华出版社,第35 页⑩ 《 列宁全集》 第20 卷第199 页函同上
第1 卷第155 页

城市管理专业-建筑工程实习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高中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加拿大魁北克省-微笑服务心得


对手作文-爱国主义征文


宁波商检-四年级科学教案


赞美教师名言-培训师岗位职责


2019是什么生肖年-小春留学


内容英文-石家庄四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