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3

巡山小妖精
841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8: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福建省高考网-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断充实,
党建的不断完善,使我国总体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基于 改革
开放的背景、改革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影响、与党的关系三方面,探讨
党、改革开放、社会主 义本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本质
改革 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经历了由浅
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 期间还遇到了一些困惑、
曲折与坎坷。实践证明,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坚定我
们 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
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伟大的实践中开创的。这一伟大思想有其形成的时代条件和
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 源自于邓小平对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的
正确把握。
当今时代的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任何 一个国家的发展都
不能脱离这个时代背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
中国”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是时代发展
的必然要求。邓小平从世界全局,从中国 的国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
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也是对我国

1



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先后进
行了20年,这其中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特别是晚年提出
“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思想,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之前,僵化的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政 治体
制以及相对封闭的环境,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总结和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把党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取代了“以
阶级斗争为纲” 的路线。在正确分析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总结中国
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 围绕着“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而
作出了改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质发展动力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 ,承认矛盾的存在是我们认
识事物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方法。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的宇宙观,
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
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邓
小平把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
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 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 本
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

2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邓小平认为,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制度不适应
生 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具
体体制和结构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这 些弊端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成
为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一个关节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许多
问题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造成 的,而是具体体制造成的。我们不
能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相混淆。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 br>制度和具体体制做了区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
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邓 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建
设具体体制的思想打破了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制度等同于旧体制 的
认识,为人民认识社会主义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弥补了毛泽东在社
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认识 上的不足,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
盾的理论。邓小平在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具体体制做了具体区分 的情况
下,深入分析了我国具体体制中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弊端和矛盾。
邓小平指出:“党和 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
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经济上,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实践证明
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 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民主
与法制不健全,官僚主义严重,权利过分集中等弊病。如不对这些旧的< br>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扫除发展生产

3



力的障碍,就无法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
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
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也就是说,要从根
本上克服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 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生产关系改革的
主要环节,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通
过改革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这样邓小平就找到解决社会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形
成了改革动力论。在邓小平改革动力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 义现
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
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与我党的关系
从19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执政29年的历程波澜转阔而又 曲折复杂,这与
改革开放后的探索直接关联。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八十五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说,我们党在85年历程中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 期,历经28年艰苦斗争,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
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在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
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4



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60 多年中,发展最快、最健康的是改革开放
后的30多年。前29年虽历经挫折,但整个看来成绩是主要的 ,为以
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制度和物质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我们党正是在深 刻反思前29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才成功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 了充满希望、
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的历程始终贯穿折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本质,党的
发展及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解决了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恢复问
题, 这正是党的建设的重大改革,可以说,如果没有党的建设方面的
这种重大改革,不彻底纠正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那种做法,中国的改革
开放就不可能进行。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
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
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 革开放,促进党的饭导方式和活
动方式的转变。改革和开放也暴露了我们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的一些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
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 清,长期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
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党的十三大明确表示要以坚定的 态度来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今后
党的建设将在党政分开的新形势下进行。过去,党组织直接代替国家行政机关作决定,发指示,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特别是国家的行政权
力,现在要通过担任政府职务的 党的领导人来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

5



策,通过国家政 权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方式来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实
行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的转变。
四、我们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影响和制约着其它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间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两对矛盾
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 质的理解除了强调生产力以外,就是对计划
性、公有化,并且在毛泽东后期的思想中更是把这两者看作社 会主义
本质。毛泽东说“: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锋芒是对着资产阶
级,同时变更小生产 制度即实现合作化,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概括地说,就是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
两条道路的矛。”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公有化,否则就是走向
了资本主义道路 。计划经济和全盘公有化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不
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 的本质是正确
的,但只强调发展生产力是不全面的,认识了真理,忽略了价值。党
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中,邓小平总结了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 主要矛盾判断上的
深刻教训,研究了新情况、新问题。明确地提出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
这个重大 问题,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
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 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

6



力。”这里,邓小平把毛泽东后 期放弃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
本质的观点又重新提出来,并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最注重
的”,不但有了理论的支撑,而且是在吸取我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中
得来的,在理论和实践中都 得到有力的支持。邓小平在 1992 年视察
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根本上解
决了什么是社会 主义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
力,并不断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
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前提下,邓小平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社
会的主要 矛盾。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
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 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
主要矛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发展生产力
的 过程,沿着这一逻辑顺序,邓小平抓住了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关
键因素。邓小平指出:“这场革命既要 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
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
改革开放 给党的建设开拓了新的视野。建国以后的一段长时间
里,我们是在封闭、半封闭状态下从事国内建设的。 外部世界的变化
与进展我们知之甚少。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验证明,关
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国
家在一段时间发展比较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 将自己的国门关闭起
来,主要在自我体系中活动,而且误将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经济管
理方式 和活动手段贴上“资”的专利,不敢大胆拿来运用。在这种情

7



势下,党的建设的视野势必十分狭窄,广大党员也讲“胸怀世界”,
其实不与外界联系,不学 习别人的文明成果,这样必然缺乏从世界发
展的趋势、世界经济的环境中去思考的大思路,因此,我们在 处理和
解决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常常不甚妥善。说得再彻底一点,如邓小平同
志所说,不对外开放 ,我们连信息也不通。开放,使我们看到“外面
的世界很精彩”;开放,也使我们找到比较的参照系,我 们的社会经
济科技发展所比较的对象不再是局限于国内,视野扩展到了世界的座
标系。正因为广 大共产党员和群众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强烈
意识,有邓小平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有相应的 组织建设相配合,
我们才能在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中国的实
际出发, 进行艰巨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工作,从而取得卓著的成绩。
改革开放中为实践所肯定的做法都是在正确 政治路线、思想路线指导
下党员与群众的创造,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结果。从农村家庭联
产 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崛起.沿海经济特区的开辟,到国
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城市面貌的改变, 金融市场的构建,对外开放的
扩大,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等等.每一个实践的进步,无一不凝结着
党的优良传统的发扬、组织力量的发挥。






8



参考文献:
1

傅澄超.关于改 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思考.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
2

周锦尉.试论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年
第1期. 3

吕宾.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哲学思想探析

盐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9年第2期.
4

高正.试论我国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发展

今日南国,2010年第1期

5

改革开放与党的建 设—兼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中
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9

大暑是什么意思-在线播放器排行榜


淮安地税网上申报-舞之恋


上海出入境管理局官网-入党申请书字数要求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霍林斯


天目溪漂流-年总总结


安徽作文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案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高中家长会家长发言稿


沁阳一中-湖南高考招生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