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别妄想泡我
628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8: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潍坊考试中心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 习,让学生了解党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和正反两方
面的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掌握社会主义的本
质理论,认识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始 终代表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推动人类文明的革命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3、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了全面的 社会主义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走出
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场探索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有:
1、以苏联经验为 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走俄国人
的路”到探索走自己的路)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
针)
3、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中主要讨论了经济问题。即农、轻、
重关系——产业结构问题;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 布局问题;中
央与地方的关系——管理体制问题;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
位 与生产者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 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等。前五种关系是我国经济
建设方面存在某些矛盾。第一、二、四条,实际上 是试图提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后五个关系,论述了关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 动各


种积极因素以及处理好对外关系等问题。
4、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
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5、鉴于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转为集中
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6、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并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
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处理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系;“以工业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
的国民经济发展的 总方针;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
7、在经济建设中,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重点反保守、反冒进;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经济建设中最基本的平
衡关系:财政收支平衡、物质 供需平衡、银行信贷平衡。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领导 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
设,在探索中,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从 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是迂回曲折的,往往是清醒与迷惘、正确与错误、成功与挫折相互渗透和交织在一起。如: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
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 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阶级斗争化;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 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导致
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偏差,直至发展成“文化大革命”的 严重错误。
1、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探索,
提出了 一些重要观点:
①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不能剥削农民,
不能超越阶段; < br>②提出区别“建成”社会主义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区分
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③关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的“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思想;
陈云就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 面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
以全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以个体劳动者为补充;以计划 生产为主体,以自由
生产为补充;以国营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这种重要表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是在当时条
件下对新的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所作的创造性的构思。
④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2


⑤探讨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
的问题,提 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
义”;
⑥在管理体制的初 步探索上提出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重视调动
和发挥工矿企业内部工人积极性。
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⑧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⑨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
永不变质的思想;
⑩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两步走”战略设想。
这些观点,都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 关系;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
战略构想;提出我国永不称霸的重要思想。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从总体上看,所取得的成 就仍是巨大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以
后邓小平提出“搞清什么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 ,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科斯
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
①“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化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②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
③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索
①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法国的圣西门、傅利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主要代表。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
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消灭私有制;有计划 地进行社会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
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3


②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
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 贡献主要有: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最主
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关系的特 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和按劳分配;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明确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重要的特征;提出了两种所有制思想,即公有制和合作制;
必须利用商品和货币 ,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大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要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两
种公有制形式;必须保存商品生产和利用价值规律。另一方面,凝固了对社会主
义的认 识: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文化上高度单一,形成“斯大林
模式”(苏联模式):高度集权 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单纯的
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
毛泽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
国的胜利
观念上的偏差:一是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则当作教条
二是把斯大林模式当作社会主义唯一的实践形式。
三是侧重于生产关系,把公有制、按劳分配 、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主
要表现:所有制上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按劳分配下的平均主义加等级 特权分
配;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忽视商品经济;政治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
必须继续 革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主要有:突破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无 冲
突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明确划分两个阶段;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强
调社会主义建 设要统筹安排等等。
③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飞跃:从传统到现代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
识的第三次飞跃。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改革的起步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萌芽;“社会 主义是一个很好
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阶段:改革的展开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提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

4


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
是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质的一个东西”。
第三阶段:改 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概括。邓小平从实际出发,通
过否定(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达到肯定(什 么是社会主义)的思维方法来揭示社
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
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同富裕;
计 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
济。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 的著名论断:“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 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
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 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基本内涵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和 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科学 社
会主义的根本点。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其它原则实现的前提。发展生产
力是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和评价、检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的基本原 则。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是在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要避免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努力 做到这一点是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的基本原则。
第三,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br>的根本目标。从社会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
裕不是同时富裕, 它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和努力方向。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
既要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又要克服平 均主义倾向。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六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扼要求。提出 构建社

5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的重大判断。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r>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和方位进
一步阐述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特征和任务,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
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决定》 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三个“是”)“把
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
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三个“有利于”)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突出生产力 基础地位,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目标的层次性;突出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内涵的全面性和辩证 性。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 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与模糊观念。克服和纠正了以往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的教条主义倾向;排除“姓资姓社”对改革开放的纠缠和干扰。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 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
义本质论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实现形 式开辟了道路,为我们党制定各
项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在世界性的范围内,对社会主义的解释
有500百多种。因此,在实践上存在一个如何理解社会主义 的问题。邓小平对社
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的角度,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④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都是以
社会主义的本质论为理论基础而提出来的。如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初 级阶段理论等,都是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
⑤指明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党的路线、方针
和 改革开放过程的 各种具体政策提供了科学的评价和检验依据;它包含基本原
则和根本目标规定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向自然界开战;1992年邓小平提出 了“发展
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是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
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
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 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中国社会
主义的发展,才能是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逐步相信社会主义,使相信社会 主义的
人进一步坚信相信社会主义。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 总结。经济长期处
于停止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社会主义中国是维护和
平和稳定的力量,是 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
略价值。
4、发展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毛泽东指出:中 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
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 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力之
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在
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指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江泽民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发
展。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使命的要求。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 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
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①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
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 历史责任。
②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执
政党的 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③只有靠发展,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

7


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④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 要依靠发展。能不能解
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相背、事业兴衰。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3、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的
科学总结。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 开放以来我们党的
一条主要经验。历史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
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4、把发展作为执政 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解决
初级阶段的任何问题要靠发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 问题要靠发展;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 旗帜,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科学 发展观。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历史证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1、怎样理解先进生产力
①要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是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②生产 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科技可以促进需求,反过
来又能促进生产力本身。不然,会出 现生产过剩。
③生产力有一个社会化的规律,就是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必须优势组合,必须
把本 地区的优势和其他地区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变成一流的生产力。
④生产力发展的快慢还会受到环境的 制约。比如生态的破坏、人口的爆炸、
环境的污染等都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2、怎样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①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
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 生产力的水平。
③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
方 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④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 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
人民的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8

< br>⑤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
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 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 科学的论断,强调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历代领导人的论述
①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技术建设我们的国家
②1956年,周恩来提出“向 科学进军”的口号。1956年1月14日至20日,
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作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毛泽东号召中共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 速赶上
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中国由此拉开“向科学进军”的序幕,此后不久,中
国科技界 即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
③1978年3月28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全国科学大会 。邓小平
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并提出把“尽快培养
出一批 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
务”。
“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 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
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决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科学技术的功能决定 了它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通
过渗透、融合并武装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使其发生 重大变化,进入生产过程的方
式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意义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为科教兴国战略的
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助于增强广大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全民族科技意识;为
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明了现实途径;有 利于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
会氛围。
④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 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
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 关键地位,使经济建
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

9


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
新, 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
⑤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
2、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展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
和国民教育水平,始 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
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为此 ,党中央相继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
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是指全面落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 的科技
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
到依靠科 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
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 千万计的专
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通过人才的培养、吸引
和使 用,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 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
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3、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入21世纪,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十一五”规划,着力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 4个基本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
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 %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
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 的
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0


1993年版
4、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
版社1994年版。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三
部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 献选编》
6、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
文献选 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思考题: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 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哪些成
果?这些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有何意义?
2、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3、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4、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1

商洛技术学院-吉安人事考试网


赵之心-督查工作总结


义无反顾的意思-户外活动主题


湖北省高考改革-安全小报内容


河北省教师资格证-安顺学院


苏州人事考试网-办公室文秘工作总结


武汉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租车合同


安徽省公安职业学院-四川省建设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