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概论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概论
作者:谢建社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03期
[摘要]和谐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话题,伴随着社会变迁,人与人之间失去诚信,人与自
然产生对抗,生
态系统出现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东西方文化冲突,以及南北矛盾激
化。这些都使人们更加珍惜
和谐,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和谐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中国共产党与时
俱进,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
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社会和谐;本质特征;理论贡献
[中图分类号]C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3-0063-03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是中华民族几
千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
21世纪,当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的
希冀便成了中国人的
现实要求。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时代最强音,也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
的主题,
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宝库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和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到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
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我们
党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认识的一次飞跃。
一、和谐的生动内涵
和谐,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协调、融
洽、合作等意义。“和谐”,就是在“中和”的前提下,事
物的状态或关系达到相生相宜、相辅相成、和
衷共济的美妙境界。[1]和谐,作为一种思
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其内容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许多汉语成语,如“和衷
共济”、“厚德载物”及俗语“和气生财”、“和为贵”都是对这种和
谐精神的注解和说明。中华文化
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社会就是
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
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各因素共处共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形成有机
、协和与均
衡的良性发展态势。
和谐作为哲学术语,它既指事物的状态,又
是指此物和彼物的内在联系,是人类社会和自
然界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