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m5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玛丽莲梦兔
635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8: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导游证成绩查询-蝎子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一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 的。
1.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公元17世纪,当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后,在“仿佛用法 术”从地下唤出了巨
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新的潘多拉盒子。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也在不断扩展和蔓延,引发了大量的对抗和尖锐的矛盾。资
本主义带给无产阶级 和劳动大众的不是自由和财富,而是野蛮的掠夺和剥削。面
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正直的思想家不得不重新 开始思索人类的命运,寻找能够克
服资本主义弊病、解脱劳动大众苦难的新的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勾画 未来社会
图景的思潮、理论和学说,达到近百种之多,这些思潮、理论和学说在当时被冠
名以“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从空想——科学; 16——19世纪中叶。
16世纪:英国 莫尔《乌托邦》 社会主义思想萌芽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恩格斯明确指出 :
“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
位思想家而确 立起来的。”
1848年 《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2)从理论——实践; 1871年——1917年。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雏形。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把社会主义主
张变成现实。
(3)从一国胜利—多国实践. 1944年-1949年
苏联社会主义建立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 苏联的鼓舞下,从1944年到1949
年,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朝鲜、罗马尼亚、保 加利亚、越南、
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中国等11个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 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核心是社会 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第一、这是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问题。
第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亟待填补的课题。
第三、这是社会主义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为什么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首先,从现实根源看,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搞社会主义是边
建设边学习的过程。
其次,从历史根源看,在于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模式
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 观念。
再次,从理论根源看,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社
会主义理论 教条化的倾向。
马克思恩格斯
设想
的的社会主义是: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
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
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按需分配。
苏联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走俄国人的路。最初探索
第二阶段,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以苏为鉴”,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
党对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的崭新探索
第三阶段,文革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
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探索,尽管没有提出 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
但也取得了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
由于种种原因,正确的理论成果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严重的
背离。
毛 泽东在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见
解和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
1. 毛泽东提“第二次结合”
1956年 ,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与现 实的可能性。开始了么克思主义同中国实
际的“地二次结合”。


国内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
家的重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 上来。但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
义建设应该怎么搞,没有经验可循。
国 际: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以及对它的个
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冲破 了人们对斯大林的神化观念,也暴露了苏联社会主
义模式的弊端。
实践苏联模式的弊端暴露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弊端暴露:
一是过分强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和第三
产业的发展;
二是1956年出现了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到147.35亿元,比
上年增长70%,高 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
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 ,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然而在 向苏
联老大哥学习的口号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紧箍咒”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当
时是无人敢 于站出来大胆质疑的。
毛泽东早在1955年底就提出要“以苏为鉴”。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以苏联
为鉴戒“的思想更加明确起来。
1956年4月25日,毛泽 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苏共二十
大的问题。毛泽东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 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
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
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样,“以苏为鉴”就成为最初
毛泽东探索中 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发表 《论
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已经开 始突破苏联模式,成为我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三个阶段:
 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 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
 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探索的正确
与错误并存的曲折发展阶段;
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曲折发展阶段。
▲2.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1956年4月《论十大 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个总结第一五年计
划( 1953—1957)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 的。
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
下三个文件中: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2)1956年9月党的八大文件;
(3)1957年2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 了探索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正如后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这
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党
的八大的文件准 备以及今后实际经济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195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八大, 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
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确定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党的八大
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
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八大明确地把经济
建设确立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和任务。
195 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探索取得的成果中,
最具理论色彩和理论价值的成果 ,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首
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之间这种基本矛盾,强调要从这种高度去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的问题。其次,< br>毛泽东从矛盾的特殊性着眼,进而说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是
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身完善来解决。最后,毛泽东从矛盾
的主要方面入手,提出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 素,它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
理论成果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
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以及党的八大等文
献中,都曾围绕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第一,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及发展动力
理论。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
思想。


第四,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第五, 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
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和 发展工业同发展农业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第六,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构想和中央 向地方分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新思想。
第七,提出了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 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
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书面,以较快地推动我国现代工农业发< br>展。
第八,提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
想。 < br>第九,此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国防、外 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如何评价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br>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
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 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
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 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邓小平:“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 ,
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
做这件事。当 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1957年下半年到“文革”前夕,是探索的正确与错误并存的曲折发展阶

经济上的探索是提出“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政治上的探索沿着:整风→反右→反右倾→四清→文化大革命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阶段出现正确和错误两个趋势并
存的局面:
(1)错误的发展趋势主要指:



用所谓的“三面红旗”取代八大和正确的方针政策。
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 < br>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再到八届十中全会
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 误;
“三面红旗”。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
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1960年5月以
前曾被称作“三个 法宝”,五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历史的检验已经证明,


“三面红旗”是“左”的 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
的旗帜和法宝。在总路线指导下发动的“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
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对“三面 红旗”
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
庐山会议,即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 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的
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 中全会。庐山会议原定主题是总结经验,纠正左倾错误。
毛泽东在开幕时概括形势说:成绩很大,问题不 少,前途光明。1959年8月2
日—16日,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 周小舟反
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
活遭到 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
时间。
阶级斗争理论的重新提出。 1957年10月,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说: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
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偏离“八大 ”决议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
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论述。
(2)正确的趋势主要是指:
1960年冬天提出的“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和以后的调整经济
的努力。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
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
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
作用;对工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若干有益的尝试;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重大问题和措施等。
(3)正确与错误并存的曲折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可 以区
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提出了社会主
义条件下要 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
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 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出要大兴调 查研究之风;社会
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
法提高;在中国的具 体国情下,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提出了要


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 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
质的思想等等。“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
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朱德邓子恢等提出各种改革方案
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 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
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 配的单
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
中实行同 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 br>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
计划生产是工农 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
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 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
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 设规模必须同
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
贷 平衡的观点。
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
制等观点。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他还强调党执政后纪
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 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
保证党的集中统一。
邓子恢等提 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都为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 的启示。
(4)正确与错误并存的曲折发展阶段的现实成果
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 ,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
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 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
长。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 业
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
展开,并逐渐 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
用电量增长70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 为前7年的4.9倍。
(5)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曲折的原因
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
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把已经不属于阶级 斗争的问题仍看作阶级斗争。把
探索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


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多的有待于继续探索。
党过去长期处于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
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2.“文革”是探索陷入歧途的曲折发展阶段
1966一1976年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 命”,则是在“左”的思想发展基础
上,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错误理
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一场全国性的动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文 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
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的系统化并被提高到指导思想的地
位。
⑵直接原因:对形势的错误估计。
⑶集权体制和个人崇拜的恶性循环,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并难以制
止的重要原因。
⑷苏联领导人挑起的中苏论战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
另一重要原因。
⑸林彪、江青一伙利用了党的错误,使“文化大革命”难以控制,并无法结
束的重要原因。 < br>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正确的思想观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
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 想观点。他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三
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我国永远不 称霸的重要思想等。
“三个世界划分”: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 力
量。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
等国。第三世 界:指亚洲(除了日本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
中国家。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 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这一战略
思想,对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加强在世界政治格局 中的国际地位,
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发展对外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认识的曲折发展历程.如何评价党对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 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
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受到 严重挫折,
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


辛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及 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
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
供了基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马克思恩 格斯描绘了社会
主义的特征;列宁阐述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斯大林搞了苏联模式;以毛泽东从
实践和理论上都对社会主义做了初步探索,但他们都没有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的
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背景
第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的种种曲折,是本质论提出的时
代(国际)背景。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遭受的种种困难和多多曲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社
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反 思,为本质论的提出提供了认识基础。
第三、改革开放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契机。“贫 穷不是社会
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传 统社会主义特征(本质):生产资料公有制加按劳分配的理论,认为按劳分
配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最终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归结为生产资料公有
制。这在我国不仅已经成为一种理论范式,而且已经成 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或
社会理念。
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概括是邓小平同志对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长期探索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升华。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前,是邓小平对过去社会主义理
论的反思阶段
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前提。1980
年4月, 邓小平会见赞比亚总统: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
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 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
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1 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
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 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是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1982年9月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
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
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 发展社会
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
有社会 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
义。
(2)80年代中期至末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逐步形成的阶段
这一阶段邓小平不断从各个侧面来阐述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思
想。
▲1985年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
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 原则。”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
的关系”时说:“致富不是罪过„„。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
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 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
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确立的阶段
1990年12月,邓小平在谈 到沿海帮助内地,“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
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 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
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br>质的一个东西。”
1991年他明确断定,“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
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改革开放 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1991年,邓小平在“南巡讲 话”中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改
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要害是姓‘资’还是 姓‘社’的问题。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 br>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的内容是一 个统一的有机
整体,其中三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消灭剥
削 、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达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 。
邓小平对 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既坚持 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 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
一 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坚持和
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生 产力角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区别于其它剥削阶 级社会的本质规
定;
“共同富裕”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 标,
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生产关系角度))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第一、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很强 的国情
意识。
第三、突出社会主义价值的目标。
第四、内涵的全面性和辩证性。
第五、在动态中 描述社会主义本质。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
达到。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 ,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
过程。
5.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制度;坚 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区别: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
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社会主义特征是
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 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
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特征主要是指社会 主义的基
本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
• 社会主义本质从理论上回答社 会主义社会“是什么”的认知概念;社会主
义特征从制度上回答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的认知概念。


相互联系:
• 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 本质和特征是统一的,都是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揭示。但社会主
义本质是更为高度的概括。
▲6.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
(1)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体现 ,和社会主
义本质观所包含的内容是统一的。
• 首先,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任务。
• 其次,建设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 再次,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奋斗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2)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 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006年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大亮点)的重大 判断,深化了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本质属性是本质的表现。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去做,
其表现出来的社会状态,就是和谐的社会。前者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
质,后者使我们进一步明 确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
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
平 。从主 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
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
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 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 学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邓小平明确地回答:是 发展生产力。他不仅把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人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中来,而且把社会主义重中之重的< br>任务,归结为发展生产力。
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 低,远远不能满足人
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92年,邓小平深刻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
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问题,而且必然是死路一条。”
毛泽东重视但 没及时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
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提出,
群众性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 革命、技术
革命,向自然界开战。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指出,全国
人民 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 是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不断发
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 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的发展。
2.“发展才是硬道理” 论断的提出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就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
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党的八大召开后,他强调,“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
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 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
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
断,从社 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 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
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必然
要求。
第四、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4.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1980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 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
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的根本标准:1992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
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江泽民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
发展。
“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
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 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落实到发
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
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什么)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 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
背、事业兴衰。
(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
一条主要经验。
2.在新世纪新阶段,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落实“发展是硬道理”)
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 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要求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 条件下,中国共产党
要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先进生产力是指高素质的劳动者、 最新的劳动资料、精确的劳动对象三者的
最佳结合,这就是智能化的生产力、社会化的生产力、市场化的 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
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
需要。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什么)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


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和根本要求。
(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总之,党领导< br>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
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 的水平。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怎样代表)?
(1)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广阔途径。
(2) 必须必须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全体人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的依据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第一
代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是提 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理论基础。
(2)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是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论断的现实依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与发展
(1)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
进的科学技术来 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
号。1958年初,毛泽东又提出现在 要来一个技术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
放到技术革命上来。但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中断了 这一进程。
(2)1975年9月26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时,肯定了“汇
报提纲”中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并强调指出:科学技术必须走
在国民经济的前面。
1988年9月,邓小平又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
正确的 ,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3)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
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发展)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1)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2)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3)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3.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如何落实?)
(1)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2)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 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
突破。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
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 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
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 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
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开创人才
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一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 的。
1.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公元17世纪,当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后,在“仿佛用法 术”从地下唤出了巨
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新的潘多拉盒子。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也在不断扩展和蔓延,引发了大量的对抗和尖锐的矛盾。资
本主义带给无产阶级 和劳动大众的不是自由和财富,而是野蛮的掠夺和剥削。面
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正直的思想家不得不重新 开始思索人类的命运,寻找能够克
服资本主义弊病、解脱劳动大众苦难的新的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勾画 未来社会
图景的思潮、理论和学说,达到近百种之多,这些思潮、理论和学说在当时被冠
名以“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从空想——科学; 16——19世纪中叶。
16世纪:英国 莫尔《乌托邦》 社会主义思想萌芽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恩格斯明确指出 :
“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
位思想家而确 立起来的。”
1848年 《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2)从理论——实践; 1871年——1917年。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雏形。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把社会主义主
张变成现实。
(3)从一国胜利—多国实践. 1944年-1949年
苏联社会主义建立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 苏联的鼓舞下,从1944年到1949
年,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朝鲜、罗马尼亚、保 加利亚、越南、
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中国等11个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 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核心是社会 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第一、这是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问题。
第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亟待填补的课题。
第三、这是社会主义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为什么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首先,从现实根源看,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搞社会主义是边
建设边学习的过程。
其次,从历史根源看,在于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模式
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 观念。
再次,从理论根源看,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社
会主义理论 教条化的倾向。
马克思恩格斯
设想
的的社会主义是: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
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
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按需分配。
苏联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走俄国人的路。最初探索
第二阶段,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以苏为鉴”,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
党对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的崭新探索
第三阶段,文革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
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探索,尽管没有提出 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
但也取得了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
由于种种原因,正确的理论成果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严重的
背离。
毛 泽东在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见
解和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
1. 毛泽东提“第二次结合”
1956年 ,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与现 实的可能性。开始了么克思主义同中国实
际的“地二次结合”。


国内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
家的重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 上来。但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
义建设应该怎么搞,没有经验可循。
国 际: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以及对它的个
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冲破 了人们对斯大林的神化观念,也暴露了苏联社会主
义模式的弊端。
实践苏联模式的弊端暴露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弊端暴露:
一是过分强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和第三
产业的发展;
二是1956年出现了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到147.35亿元,比
上年增长70%,高 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
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 ,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然而在 向苏
联老大哥学习的口号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紧箍咒”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当
时是无人敢 于站出来大胆质疑的。
毛泽东早在1955年底就提出要“以苏为鉴”。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以苏联
为鉴戒“的思想更加明确起来。
1956年4月25日,毛泽 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苏共二十
大的问题。毛泽东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 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
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
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样,“以苏为鉴”就成为最初
毛泽东探索中 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发表 《论
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已经开 始突破苏联模式,成为我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三个阶段:
 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 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
 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探索的正确
与错误并存的曲折发展阶段;
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曲折发展阶段。
▲2.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1956年4月《论十大 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个总结第一五年计
划( 1953—1957)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 的。
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
下三个文件中: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2)1956年9月党的八大文件;
(3)1957年2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 了探索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正如后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这
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党
的八大的文件准 备以及今后实际经济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195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八大, 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
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确定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党的八大
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
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八大明确地把经济
建设确立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和任务。
195 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探索取得的成果中,
最具理论色彩和理论价值的成果 ,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首
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之间这种基本矛盾,强调要从这种高度去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的问题。其次,< br>毛泽东从矛盾的特殊性着眼,进而说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是
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身完善来解决。最后,毛泽东从矛盾
的主要方面入手,提出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 素,它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
理论成果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
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以及党的八大等文
献中,都曾围绕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第一,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及发展动力
理论。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
思想。


第四,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第五, 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
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和 发展工业同发展农业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第六,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构想和中央 向地方分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新思想。
第七,提出了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 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
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书面,以较快地推动我国现代工农业发< br>展。
第八,提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
想。 < br>第九,此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国防、外 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如何评价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br>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
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 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
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 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邓小平:“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 ,
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
做这件事。当 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1957年下半年到“文革”前夕,是探索的正确与错误并存的曲折发展阶

经济上的探索是提出“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政治上的探索沿着:整风→反右→反右倾→四清→文化大革命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阶段出现正确和错误两个趋势并
存的局面:
(1)错误的发展趋势主要指:



用所谓的“三面红旗”取代八大和正确的方针政策。
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 < br>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再到八届十中全会
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 误;
“三面红旗”。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
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1960年5月以
前曾被称作“三个 法宝”,五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历史的检验已经证明,


“三面红旗”是“左”的 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
的旗帜和法宝。在总路线指导下发动的“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
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对“三面 红旗”
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
庐山会议,即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 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的
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 中全会。庐山会议原定主题是总结经验,纠正左倾错误。
毛泽东在开幕时概括形势说:成绩很大,问题不 少,前途光明。1959年8月2
日—16日,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 周小舟反
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
活遭到 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
时间。
阶级斗争理论的重新提出。 1957年10月,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说: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
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偏离“八大 ”决议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
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论述。
(2)正确的趋势主要是指:
1960年冬天提出的“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和以后的调整经济
的努力。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
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
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
作用;对工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若干有益的尝试;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重大问题和措施等。
(3)正确与错误并存的曲折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可 以区
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提出了社会主
义条件下要 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
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 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出要大兴调 查研究之风;社会
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
法提高;在中国的具 体国情下,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提出了要


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 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
质的思想等等。“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
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朱德邓子恢等提出各种改革方案
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 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
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 配的单
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
中实行同 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 br>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
计划生产是工农 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
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 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
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 设规模必须同
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
贷 平衡的观点。
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
制等观点。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他还强调党执政后纪
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 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
保证党的集中统一。
邓子恢等提 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都为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 的启示。
(4)正确与错误并存的曲折发展阶段的现实成果
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 ,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
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 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
长。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 业
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
展开,并逐渐 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
用电量增长70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 为前7年的4.9倍。
(5)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曲折的原因
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
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把已经不属于阶级 斗争的问题仍看作阶级斗争。把
探索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


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多的有待于继续探索。
党过去长期处于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
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2.“文革”是探索陷入歧途的曲折发展阶段
1966一1976年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 命”,则是在“左”的思想发展基础
上,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错误理
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一场全国性的动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文 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
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的系统化并被提高到指导思想的地
位。
⑵直接原因:对形势的错误估计。
⑶集权体制和个人崇拜的恶性循环,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并难以制
止的重要原因。
⑷苏联领导人挑起的中苏论战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
另一重要原因。
⑸林彪、江青一伙利用了党的错误,使“文化大革命”难以控制,并无法结
束的重要原因。 < br>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正确的思想观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
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 想观点。他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三
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我国永远不 称霸的重要思想等。
“三个世界划分”: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 力
量。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
等国。第三世 界:指亚洲(除了日本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
中国家。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 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这一战略
思想,对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加强在世界政治格局 中的国际地位,
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发展对外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认识的曲折发展历程.如何评价党对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 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
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受到 严重挫折,
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


辛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及 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
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
供了基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马克思恩 格斯描绘了社会
主义的特征;列宁阐述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斯大林搞了苏联模式;以毛泽东从
实践和理论上都对社会主义做了初步探索,但他们都没有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的
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背景
第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的种种曲折,是本质论提出的时
代(国际)背景。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遭受的种种困难和多多曲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社
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反 思,为本质论的提出提供了认识基础。
第三、改革开放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契机。“贫 穷不是社会
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传 统社会主义特征(本质):生产资料公有制加按劳分配的理论,认为按劳分
配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最终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归结为生产资料公有
制。这在我国不仅已经成为一种理论范式,而且已经成 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或
社会理念。
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概括是邓小平同志对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长期探索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升华。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前,是邓小平对过去社会主义理
论的反思阶段
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前提。1980
年4月, 邓小平会见赞比亚总统: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
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 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
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1 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
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 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是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1982年9月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
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
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 发展社会
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
有社会 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
义。
(2)80年代中期至末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逐步形成的阶段
这一阶段邓小平不断从各个侧面来阐述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思
想。
▲1985年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
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 原则。”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
的关系”时说:“致富不是罪过„„。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
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 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
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确立的阶段
1990年12月,邓小平在谈 到沿海帮助内地,“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
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 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
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br>质的一个东西。”
1991年他明确断定,“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
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改革开放 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1991年,邓小平在“南巡讲 话”中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改
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要害是姓‘资’还是 姓‘社’的问题。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 br>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的内容是一 个统一的有机
整体,其中三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消灭剥
削 、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达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 。
邓小平对 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既坚持 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 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
一 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坚持和
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生 产力角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区别于其它剥削阶 级社会的本质规
定;
“共同富裕”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 标,
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生产关系角度))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第一、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很强 的国情
意识。
第三、突出社会主义价值的目标。
第四、内涵的全面性和辩证性。
第五、在动态中 描述社会主义本质。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
达到。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 ,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
过程。
5.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制度;坚 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区别: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
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社会主义特征是
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 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
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特征主要是指社会 主义的基
本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
• 社会主义本质从理论上回答社 会主义社会“是什么”的认知概念;社会主
义特征从制度上回答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的认知概念。


相互联系:
• 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 本质和特征是统一的,都是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揭示。但社会主
义本质是更为高度的概括。
▲6.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
(1)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体现 ,和社会主
义本质观所包含的内容是统一的。
• 首先,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任务。
• 其次,建设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 再次,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奋斗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2)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 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006年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大亮点)的重大 判断,深化了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本质属性是本质的表现。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去做,
其表现出来的社会状态,就是和谐的社会。前者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
质,后者使我们进一步明 确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
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
平 。从主 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
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
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 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 学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邓小平明确地回答:是 发展生产力。他不仅把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人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中来,而且把社会主义重中之重的< br>任务,归结为发展生产力。
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 低,远远不能满足人
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92年,邓小平深刻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
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问题,而且必然是死路一条。”
毛泽东重视但 没及时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
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提出,
群众性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 革命、技术
革命,向自然界开战。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指出,全国
人民 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 是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不断发
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 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的发展。
2.“发展才是硬道理” 论断的提出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就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
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党的八大召开后,他强调,“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
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 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
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
断,从社 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 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
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必然
要求。
第四、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4.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1980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 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
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的根本标准:1992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
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江泽民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
发展。
“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
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 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落实到发
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
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什么)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 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
背、事业兴衰。
(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
一条主要经验。
2.在新世纪新阶段,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落实“发展是硬道理”)
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 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要求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 条件下,中国共产党
要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先进生产力是指高素质的劳动者、 最新的劳动资料、精确的劳动对象三者的
最佳结合,这就是智能化的生产力、社会化的生产力、市场化的 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
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
需要。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什么)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


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和根本要求。
(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总之,党领导< br>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
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 的水平。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怎样代表)?
(1)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广阔途径。
(2) 必须必须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全体人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的依据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第一
代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是提 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理论基础。
(2)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是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论断的现实依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与发展
(1)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
进的科学技术来 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
号。1958年初,毛泽东又提出现在 要来一个技术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
放到技术革命上来。但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中断了 这一进程。
(2)1975年9月26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时,肯定了“汇
报提纲”中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并强调指出:科学技术必须走
在国民经济的前面。
1988年9月,邓小平又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
正确的 ,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3)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
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发展)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1)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2)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3)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3.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如何落实?)
(1)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2)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 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
突破。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
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 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
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 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
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开创人才
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不负如来不负卿意思


钱学森归国-一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圣诞英语手抄报-耿天毅


中秋节英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现代散文诗歌-库房租赁合同


部队工资-让世界充满爱演讲稿


启迪作文-纪检监察工作总结


证明信-客房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