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绝世美人儿
713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8: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测量实习心得-申诉书格式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前面已说明,在社会化 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
社会主义经济都需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 ,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
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市场经济。但这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区别,事实上二者是有原则性的本质区别的,有的企图
否认二者有本 质区别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一词在国内外文献中通常有三种不
同的涵义:一是指生产的产品是用作交换的商品,因此,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
商品经济,以区 别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是指在社会经济中配置资源的手段,
因此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市场机制, 以区别于通过计划和国家干预来配置资源
的方法,我们在上节里主要就是在这一含义上来论述市场经济的 ;三是指一种社
会的经济制度,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般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英国
经济学家戴维·W·波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译本
1988年出版)解释说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
散的决策,就是说,经济决策是由该经济的一些 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地决定的,
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的。市场经济通常也包含着生产资料私人所有 制,即
资本主义的经济”。不仅如此,过去联合国也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
并与社 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相区别的。例如,在苏东剧变之前《联合国统计年鉴》
和《联合国世界统计提要》把世 界各国划分为中央计划经济(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国家、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Developing
Market Economics )国家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种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三
种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
资产阶 级经济学家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自然是不科学的,但也不
能不看到其中有一些合理因素,即承 认市场经济中包含有作为维护人们一定经济
利益的制度(不是社会的基本制度)的内涵。我们通过对市场 经济运行机制的分
析就不难发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手段,它所以能调节和配置资源,仅仅
因为它能调整参与市场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能对其产生强有力的激
励、约束功能的结果。可 见,市场经济既是一种配置生产资源的手段,同时也是
一种维护人们某种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即维护参 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行为主


体按照他们所投入的资源、产品多少好坏来获取不同利益的 经济制度。当然这种
经济制度并不是独立地或孤立地存在的;相反,它只能是,而且必然是从属于或依附于某一社会基本制度的一种派生的经济制度。
为什么市场经济只能是一种从属于某一社会基本 制度的派生的制度呢?这
是由于一种社会形态最基本制度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内容的,而市场经济运行
的基本方式是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就是产品的不同所有者之间对产品进行的交换
或产权交换,所 以市场经济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基本制度相联系,并作为其派生的
一种经济制度而出现的。单纯的抽象的市 场经济是从来没有的。历史上最先出现
的市场经济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最典型的就是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难
怪西方经济学家总是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经济,二者几乎可以划等号。后来
人 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发现,市场经济还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联系起
来,并从属于后者而形成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或联系的一种经济制度,正 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
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或联系的一种经济制度一样。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 报
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以上说明,市 场经济一词通常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实际上这三种涵义都是其
客观存在的思想反映,而且是相互联系的, 共同构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市场经济
的内涵。简言之,市场经济就是指在商品经济已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 形成起来的、
用以配置资源和维护人们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体系。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是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
不能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基本制度本来就有本质的区 别。
这两种社会的基本制度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从而也就不
能不影响到 两种市场经济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利益,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
以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 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
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这种本质区别在现实 的操作运行上,主
要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的。
1.两种市场经济各自与之相结合 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这里说的社会基本制
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 构必须是坚持以公


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的所
有制结构则根本不存在公有制的成份,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这乃是
两种市 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所在。这里有几个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需要给予说
明:
第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问
题。有的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 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因 此,社
会主义社会之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根本之点就在于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坚
持公有制 ,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化生产的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成了企业的主人,能自
觉地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有力地 推动生产力发展;放弃公有制就意味着劳动者
或迟或早将要重新陷入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使 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
压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勿宁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马恩选集第4卷,第303页)。这里说
明公有制乃是社会 主义最本质的基本特征。一切修正主义者最根本的错误之一,
就在于放弃了对实现公有制这一根本任务的 要求。伯恩斯坦说:“只要社会一充
分行使它的监督经济关系的权利,那末经济企业向公共经营的实际转 移就不象一
般所认为的那样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了。一部好的工厂法可以比一整批工厂国有化
包含 更多的社会主义”(伯恩斯坦:《社会民主党的斗争和社会革命》)。当然
我国目前由于尚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又还
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只能实行坚持以公有制即全 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
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第二,所谓公有制为主 体的内涵是什么?简单地说,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
也是一个质的概念,即在量上要求公有资产必须在社 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当然,
这个优势不应该只计算纯公有企业部分,同时也应把融入非公有企业中的公 有资
产部分一并计算在内。这是十五大所明确提出来了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
面认识公有 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
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 份;同时在量上,既然是‘优势’,在总资
产中的比重就不能只占少数或50%以下,也不能只是简单多 数或50%以上,而必
须是60-70%以上或23以上。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否则整个社会的社会主 义
性质是难以保证的。十五大报告中还指出这个公有资产的‘优势’是就全国而言,

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因此,有的村、乡甚至只有几万人的小区、
小县,并不一定都 要求公有资产占据优势,但也不能把这“有的地方”任意地无
限扩大到一个地市甚至一个省,几个省的范 围,因为这就无异于把“一国两制”
的方针任意扩大到大陆境内。而且从发展的观点看,私有的范围如果 在逐渐从一
村、一乡、一区、一县一地扩大发展,就难保不会影响其他地区省市以至动摇整
个社 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逐渐演变的现实。
如,据统计资料表明,有的省 份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已降到50%以下(据
《中国信息报》报导,广东早在1992年底非公有 企业注册资金(2,646.8亿元)
就已超过公有(国有、集体)企业注册资金的总和。国有、集体、 非公有企业之
比重,分别为30.2%、16.4%、52.4%见《中国信息报》1993年4月23 日。),这
是不能不引起人们警惕的。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量上,还应表现在 质上。江泽民同志在
十五大报告中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说,十五大
不仅重申了公有制的 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制经济占有量的优势,而且进一步明
确必须把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的控制 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或导向
作用也要纳入公有经济“主体”内涵之内,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份。可见 ,在十
五大报告中,公有经济“主体地位”的内涵,比人们过去所理解的更丰富,要求
更高,而 不是像目前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更低了,即认为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现似乎已不要求在量上占优势, 因而它在社会总资产的比重大小已无足轻重,或
者说已可继续下降,首先是国有经济可以继续下降,乃至 下降到20%或者更少的
程度。(曹思源的记者访谈录:《国有经济改革出路何在》《中国经济信息报》
1995年9月7日。)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本来质与量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质的
提高只能建 立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这是一个起码的哲学常识。十五大要求“更要
注重质的提高,并不是要抛开量的要 求而去追求所谓质的提高,事实上如果削弱
了量的要求、质的提高也就犹如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大厦是没有 根基的。设想如果
国有资产只占社会总资产20%(即在量上,公有经济已不占优势),它又怎么能保证国家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从而它又怎么能起到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
国的导向作用,充其 量最多也只能像西方某些国家的国有经济所起的那种发展资
本主义的导向作用而已。

< br>看来,要想把我国国有经济起着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国有经济的导向作用,
已不是我们妄加在那些 论者们头上的主观推论,而是由他们自己精心设计的蓝
图。比如有的强烈要求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行业, 积极主张“国有经济应主要集
中于那些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掌握国家经济命脉、非国有企业办不了 或办
不好,因而只能由国家兴办的事业”。有的还进一步具体规定了国有企业的范围,
说什么“ 我们国家真正需要实行国有制的只有公益性产业,如城市交通等利润率
低于平均利润率甚至亏损的,或有 关产业,如邮电、航空等”(曹思源的记者访
谈录:《国有经济改革出路何在》《中国信息报》1995 年9月7日。)据他们计
算,这些国有企业资产在总资产中不足20%(同上。)原来他们的如意算盘就 是让
只有微利或亏损的企业由国家经营,即由国家承担亏损,让其余80%的非国有企
业,主要 是让非公有经济的外国老闾和国内大款们去赚大钱,从而改变我国国有
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使之成为替 资本家服务的工具,即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之所以说是理想的集 体资本家的、为私人
资本服务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其根本的经济原因就在于它用国家财政收入来承担亏损,以便让私人资本企业去赚大钱。事实上,西方国家一般也正是基于这
种原因才建立起国有 企业的。而且它们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约占
20%,有的甚至更多。如1968年西方各国 国有企业资产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额的比
重:英国17%、西德227%、意大利28%、法国33%。(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三联
书店1974年版第342页。)可见,那种主张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 要把国有
资产比重继续下降的观点,实际是企图按西方模式来把我们国家经济基础的社会
主义性 质改变为资本主义性质,混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
区别的观点。
在公有 制主体地位的质方面要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公有经济所体现的生
产关系方面是更为重要的。马克思主 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所体现的,不单是
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或在本质上是生产关 系,是生产和再生
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
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19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后来,马克思给
所有制下一般定义时进一步指出,所有制 是人们“对生产条件的关系”。这里说
的生产条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因此,所有制的概念从表面上 看只是人们对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而实质却是通过这个人与物的关系体现

< p>
出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对劳动力占有支配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则是占有
资本的资本 家对雇佣劳动的占有、支配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则是共同占有
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占有 和运用的关系。恩格斯在说到社会主义社会
之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时还特别指出“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 然在于,在实行全
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
433页。)其“目的就是完全废除雇佣劳动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286页 。)所以,对公有制主体的概念除了要看到它所体现的人与物关系,
即公有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外,还 不能不看到它所体现的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是
否也占主体,即全社会参与生产的劳动者的主体部份是否已摆 脱了雇佣劳动制度
的束缚而成为在公有企业的主人。因此,在目前如果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国
有企业的某些困难而使大批工人沦为非公有企业的雇佣工人,以致最后发展到雇
佣工人成为全社会劳动 者的主体,就很难说是坚持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第三,非公有经济的性质问题。有的根据十 五大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就 断言
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称之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份。这又是一大误
解。这里说 的“基本制度”不过是我们前面一再指出的所有制结构问题。我国现
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或所有制结构, 乃是由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既有占
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也有居于非主体地位的非社会 主义性质的经济成
份。可见把非公有经济成份纳入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之中,绝不等于说非公
有经济就已变成社会主义性质的了。所以十五大在提出了上述“基本制度”概念
之后,紧接着又解释性 的强调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
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却从没有说,也 不可能说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或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份。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 社会主
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如果把非公有经济也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那么,我国
目前就已 经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了。其实,客
观的情况是很明显的:个体经济属 于小生产经济,具有两重性,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但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成 份;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它可以被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者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但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
因此,都是资本主义 性质的,或者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这里,之
所以在“资本主义性质”之前还要附加“基本 上”三个字的定语,是因为考虑到


有些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主也参加少许生产劳动,因而 还不是完全的典型的资本
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也绝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两种 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按资分配或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因而必然带来 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制度,因 而会兼顾公平与效
率,防止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所明确提出来
了的。也是前述所有制结构所派生的一个结果。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消
费品的分配自然要以按 劳分配为主,它充分体现了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还存
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下,产品的分配自然还须 相应地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所谓
其他分配方式,包括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的产品,全部归个体 劳动者
自己所有(除去交纳的税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除按劳动力价值支付
雇佣劳动 者的工资和奖金外,其余都按出资的多少,分配给投资者所有,或者说
实行按资分配原则。由于企业资本 的来源不同,有的是企业主自有资本,有的是
借入资本,因此这按资分配的剩余价值部份,往往划分为利 润、股息、利息等各
种不同形式分给各个资本持有者。此外土地所有者也需分得一份地租。这样在非公有经济中的分配就有了作为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和作为剩余价值各种具体形式
的利润、利息、股息、 地租以及个体小生产者的劳动产品等各种形式,而这各种
形式的收入都是以各自提供不同的生产条件或生 产要素为依据的,因此,这“其
他分配方式”又可较具体地表述为“按要素”分配。所以十五大报告在论 述完善
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时,在重申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制度”之 后,紧接着又具体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很显然,这里说的二者的“结合” ,不言而喻的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按要素
分配为补充的条件下的相互结合,而不是二者主次不分,或 主次颠倒情况下的结
合。
目前对十五大表述的分配制度有三种误解是应该澄清的。
第一,有的认为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应占居主体地位。这种观
点不仅与公有制占居主体地位 的所有制结构不相称,而且与十五大强调的“坚持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规定是相矛盾的。


第二,有的把“按劳分配”融入“按要素分配”之中,从而进一步强调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是以 按要素分配为主体,甚至全部都是按要素分配。在他们看来,
劳动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所以“按要素分配 ”中已包含了按劳分配的内容。我们
认为,这是对十五大精神的一种曲解。如果“按劳分配”可融于“按 要素分配”
之中,那么再提“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
结合 起来”就完全是多余的,而只需提“按要素分配就够了”。正确的理解应该
是,十五大讲的按劳分配和按 要素分配是分别指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种不同经
济中的分配制度,二者既不能相互兼容,也不能相互替 代。即使就劳动这个要素
来讲,它在公有制下所得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结果;私营、外资企业中得到收入
是按劳动力的价值即出卖劳动力所得的价值或价格;在个体小生产下是劳动者全
部劳动的收入。 后二者与“按劳分配”所得的收入都有原则的区别。实际上那种
把按劳分配融入按要素分配的观点的要害 也就在于企图抹杀这种不同所有制下
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原则区别,进而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和按劳分配
的主体地位,使社会主义经济下的按劳分配与非社会主义经济下的按要素分配相
混淆 ,从而在分配制度上抹杀两种市场经济下的本质区别。
第三,是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生产要素创 造价值”相混淆。十五大提
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观点,有的就误以为十五大已承认了价值由生产要 素
创造这一观点,所以才需要按要素分配。其实价值的分配与价值的创造完全是两
码事。根据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价值只能由劳动创造出来,在资本主义企业
的生产要素中,既有创造价值的劳动要 素,也有不创造价值但却瓜分劳动创造出
来的价值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等。论者笼统地说生产要素 能够创造价值,
或者说它们在价值的创造中作出了“贡献”,无非是为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
有者无偿瓜分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进行辩护,掩盖其剥削的实质而已。这
种观点的庸俗性质,马克 思在对“三位一体”公式的评析中已作了充分揭露。这
里就不必多说了。
现在还需着重说明的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习惯于把技术、信息、
品牌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也列入生产要素之中 ,在产品分配中它们自然也应
得到一定相应的收入。但这些要素从分配中所得到的收入的性质是需要具体 分析
的,而不能笼统地说它们都是由于自己创造了价值的结果。现分别说明如下:

⑴就技术要素来讲,如果指的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技术知识经验,实际
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主 要是脑力劳动能力,因此,依以获得的收入可以归入按
劳分配收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或按劳动力价值 分配的收入(在资本主义经济
中);如果指的是一种技术成果,如技术设计图纸、专利、机器设备,则可 以视
为各种不同的积累劳动,它本身并不创造新价值,其依以获得的收入一部份是转
移的价值, 一部份,很可能更多的部份是因使用这种新技术而获得的超额利润。
⑵就信息要素来讲,由于信息的获 得是要付出劳动和其他各种费用的,因此,
可以说它是物化劳动的一种形式,尽管有的信息并无一定载体 ,所以依信息而获
得的收入部份有类似于技术成果的收入:一部份属于转移的价值,另一部份属超
额利润。
⑶就品牌来讲,实际是指企业产品的信誉。它本身并非劳动的凝结,因而并
无价值 可言。但由于它是以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优等的规模、诚实的宣传
等因素为基础的。而这些因素又 都是直接、间接劳动投入的结果,所以品牌本身
虽然没有价值,但归根结蒂与劳动价值有关,即品牌之所 以有价格,是由于企业
凭着与劳动价值有关的产品的信誉,能扩大销路,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能给本< br>企业带来超过同行业中一般企业的利润,这可称之为“行业超额利润”,以区别
于个别企业因创新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名
牌价格就是这个行业超额利润的资本化,正 如没有价值的土地的价格是地租的资
本化一样。
用公式来表示:
行业超额利润量
名牌价格(或名牌价值)= ————————
利息率
(RPM–ARPM)(Q)(SPP)
= —————————————
I


式中RPM表示名牌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Rate of Possess Market,缩写
RPM),ARPM表示同行业产品平均市场占有率(Average Rate of Possess Market,
缩写ARPM),Q表示同行业产品销售总量(Quantit y,缩写Q),SPP表示名牌企
业平均单个产品的利润额(Single Product Prof it,缩写SPP),I表示利息率
(Interestrate,缩写为I)。这个用英文大写字母表 示的分子式的含义是很明
确的,分子为名牌企业所获得的行业超额利润,分子为银行存款的一般利息率。
公式表示,某个名牌的价值就是该名牌企业所能获得的行业超额利润资本化了的
价格。其它企业 愿以这个价格去购买这个名牌,就等于投下这个价格的资本以求
获得行业超额利润,所以,这个价格也就 成了品牌的价格或价值。
⑷就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来讲,如果属于生产企业的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决< br>策和管理才能,就如同企业的普通劳动者的才能一样,属于劳动力的内容,因而
它的使用能创造价 值,所以,这部份收入是劳动收入,而且一般应比普通劳动者
获得更多的收入,因为他比普通劳动者的劳 动力价值要大,或者劳动的贡献要多。
但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特别是私营、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收入 往往比普通劳
动者高出很多倍,比如高出十几倍,以至几十倍,上百倍。则其中一部份乃是瓜
分 了工人剩余劳动而得来的,因此是不合理的。
总之,按要素分配的收入,并非都是要素创造的价值收入 ,因而从创造价值
的角度来看,笼统地说按要素分配就是按要素贡献的价值分配是不符合实际的,
这是被马克思批判过的“三位一体”公式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3.两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重大差别。
在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都需要把市场机制与
计划机制结合起来,但二者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却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由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应的宏观调控
和计划调节的作 用就比较薄弱,即一般都限于间接的调控和参考性、意向性的计
划。国家约束力比较小。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由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因而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更有可能加强国家宏观计 划调控的作
用。由于宏观计划反映的是国家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市场机制的调节只是以个
别企 业眼前的、局部利益为依据的,因此,要使整个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健康
地发展,就必须在宏观计划的 主导之下把宏观计划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避免二者之所短 。从而使企业的眼前、局部的利益与国家
长远、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并使前者眼前、局部的利益服从于 后者长远、整体
的利益。
现在有一种意见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配置资源的方式,在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即使需要 有计划也只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让其发挥补充的作用。从而把
市场凌驾于计划之上,根本否认计 划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这样就把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相 混淆,甚至使国家在
运用计划调控的作用上比起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日本等都还不如。
4.两种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基础,实行按要素分配 ,形成两极分化,需求不足;加之,在以市场调节为基
础的配置资源方式下而形成无政府生产,必然造成 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和严重
的失业。因此,失业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伴侣和必要条件。社会主 义市
场经济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
制度便能兼 顾公平与效率,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因而不会存在消费需
求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加强国家宏 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要在宏观计划主导下
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 ,避免二者之所短,
便能最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避免无政府生产和结构失调,同时也就能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失业,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这乃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 大优势所在。
我们不否认,我国现实既有经济的盛衰起伏,又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但
这绝 不是因为我们在实行市场经济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结果,相
反,恰恰说明我们还没有认真实 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比如没有认真坚持以
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就必然带来收入差距 悬殊,两极分化,需求
不足;放松或削弱了计划主导作用,片面的过多地让市场机制盲目调节生产、流< br>通,造成某些重复建设和产品、产业结构失调,最终造成总量的和结构性的相对
生产过剩,开工不 足,人员下岗失业。换言之,从现实来看,我们无论在理论和
实践上,都还没有很好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开来,以
致出现一些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必然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也就不足为 奇了。由此


说明,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要把两种市场经济给以严格区别已成为刻不容缓 的
任务。
现在流行一种奇怪论调,把资本主义的糟粕――生产过剩、失业之类的现象
当作繁荣的盛事来夸耀。如说我国现在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是我们改革的
一大成就。诚然,过去的 卖方市场对消费者不利,现在的买方市场对消费者有利。
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广大劳动群众既是消费者 又是生产者。现在过度的买方市
场,实际上就是相对的生产过剩,看起来这虽然对消费者有利,但对生产 者不利,
使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以致亏损、破产、失业,最终对最大消费群体的广
大劳动 者不利。正常的最好的状况应该是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供求基本均衡,即如
陈云同志说的要使建设留有余地 ,既不出现需求不足,也不出现生产过剩。这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其能在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 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
完全能够做到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实现总的供求均衡,
而不在于能步资本主义的后尘,出现生产过剩或买方市场。再如有的赞赏失业,
说什么失业是社 会向前向发展之产物,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好象我们社
会主义社会如果不让一些人失业就失去了 什么权利,社会也不可能向前发展似
的。这话听起来好象有点古怪,其实还有比这更加古怪的论调,说什 么,在改革
中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看,问题越来越多是正常的。如果这个逻辑能够成立,
那么 我们还要改革干什么?难道我们的改革就是要改出越来越多问题,是要让广
大劳动群众去经受越来越多的 失业、贫困和苦难吗?我们只能斩钉截铁的回答,
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方针 ,因而能在计划的主导下,
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最有效、最合理地充分利用资源,避 免
相对的生产过剩,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失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之
所以能赢得劳 动者的衷心拥护,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就在于它能免除剥削和保
障劳动者充分就业。因此,如果我们的 改革引出了越来越多的失业和问题,绝不
能认为是一种好事和正常的。对于失业的评价,不仅马克思主义 者是如此,即使
在资产阶级阵营,面对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的情况下,一些务实的资
产阶级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也不曾把它当作一件好事来赞赏;相反,他们为了巩
固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 总是把它当作一个严重的问题来认真研究和对待。作为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代表作的《通论》一书的 中心思想,就是为了研究和解
决失业问题的。所以,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也必然存在失业并加以赞赏的观点 ,不


过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混淆的庸俗观点,从其思想境界来说,不仅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连有些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也不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前面已说明,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
社会主义经济都需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 一种手段,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
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市场经济。但这不等于说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区别,事实上二者是有原则性的本质区别的,有的企图
否认 二者有本质区别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一词在国内外文献中通常 有三种不
同的涵义:一是指生产的产品是用作交换的商品,因此,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
商品经 济,以区别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是指在社会经济中配置资源的手段,
因此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市 场机制,以区别于通过计划和国家干预来配置资源
的方法,我们在上节里主要就是在这一含义上来论述市 场经济的;三是指一种社
会的经济制度,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般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英国
经济学家戴维·W·波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译本
1988年出版 )解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
散的决策,就是说,经济决策是由该经 济的一些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地决定的,
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的。市场经济通常也包含着生产资料 私人所有制,即
资本主义的经济”。不仅如此,过去联合国也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
并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相区别的。例如,在苏东剧变之前《联合国统计年鉴》
和《联合国世界统计提 要》把世界各国划分为中央计划经济(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国家、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Developing
Market Economics )国家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种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三
种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
资产阶 级经济学家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自然是不科学的,但也不
能不看到其中有一些合理因素,即承 认市场经济中包含有作为维护人们一定经济
利益的制度(不是社会的基本制度)的内涵。我们通过对市场 经济运行机制的分
析就不难发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手段,它所以能调节和配置资源,仅仅
因为它能调整参与市场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能对其产生强有力的激
励、约束功能的结果。可 见,市场经济既是一种配置生产资源的手段,同时也是
一种维护人们某种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即维护参 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行为主


体按照他们所投入的资源、产品多少好坏来获取不同利益的 经济制度。当然这种
经济制度并不是独立地或孤立地存在的;相反,它只能是,而且必然是从属于或依附于某一社会基本制度的一种派生的经济制度。
为什么市场经济只能是一种从属于某一社会基本 制度的派生的制度呢?这
是由于一种社会形态最基本制度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内容的,而市场经济运行
的基本方式是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就是产品的不同所有者之间对产品进行的交换
或产权交换,所 以市场经济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基本制度相联系,并作为其派生的
一种经济制度而出现的。单纯的抽象的市 场经济是从来没有的。历史上最先出现
的市场经济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最典型的就是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难
怪西方经济学家总是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经济,二者几乎可以划等号。后来
人 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发现,市场经济还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联系起
来,并从属于后者而形成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或联系的一种经济制度,正 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
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或联系的一种经济制度一样。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 报
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以上说明,市 场经济一词通常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实际上这三种涵义都是其
客观存在的思想反映,而且是相互联系的, 共同构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市场经济
的内涵。简言之,市场经济就是指在商品经济已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 形成起来的、
用以配置资源和维护人们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体系。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是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
不能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基本制度本来就有本质的区 别。
这两种社会的基本制度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从而也就不
能不影响到 两种市场经济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利益,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
以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 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
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这种本质区别在现实 的操作运行上,主
要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的。
1.两种市场经济各自与之相结合 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这里说的社会基本制
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 构必须是坚持以公


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的所
有制结构则根本不存在公有制的成份,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这乃是
两种市 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所在。这里有几个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需要给予说
明:
第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问
题。有的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 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因 此,社
会主义社会之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根本之点就在于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坚
持公有制 ,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化生产的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成了企业的主人,能自
觉地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有力地 推动生产力发展;放弃公有制就意味着劳动者
或迟或早将要重新陷入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使 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
压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勿宁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马恩选集第4卷,第303页)。这里说
明公有制乃是社会 主义最本质的基本特征。一切修正主义者最根本的错误之一,
就在于放弃了对实现公有制这一根本任务的 要求。伯恩斯坦说:“只要社会一充
分行使它的监督经济关系的权利,那末经济企业向公共经营的实际转 移就不象一
般所认为的那样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了。一部好的工厂法可以比一整批工厂国有化
包含 更多的社会主义”(伯恩斯坦:《社会民主党的斗争和社会革命》)。当然
我国目前由于尚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又还
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只能实行坚持以公有制即全 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
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第二,所谓公有制为主 体的内涵是什么?简单地说,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
也是一个质的概念,即在量上要求公有资产必须在社 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当然,
这个优势不应该只计算纯公有企业部分,同时也应把融入非公有企业中的公 有资
产部分一并计算在内。这是十五大所明确提出来了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
面认识公有 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
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 份;同时在量上,既然是‘优势’,在总资
产中的比重就不能只占少数或50%以下,也不能只是简单多 数或50%以上,而必
须是60-70%以上或23以上。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否则整个社会的社会主 义
性质是难以保证的。十五大报告中还指出这个公有资产的‘优势’是就全国而言,

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因此,有的村、乡甚至只有几万人的小区、
小县,并不一定都 要求公有资产占据优势,但也不能把这“有的地方”任意地无
限扩大到一个地市甚至一个省,几个省的范 围,因为这就无异于把“一国两制”
的方针任意扩大到大陆境内。而且从发展的观点看,私有的范围如果 在逐渐从一
村、一乡、一区、一县一地扩大发展,就难保不会影响其他地区省市以至动摇整
个社 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逐渐演变的现实。
如,据统计资料表明,有的省 份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已降到50%以下(据
《中国信息报》报导,广东早在1992年底非公有 企业注册资金(2,646.8亿元)
就已超过公有(国有、集体)企业注册资金的总和。国有、集体、 非公有企业之
比重,分别为30.2%、16.4%、52.4%见《中国信息报》1993年4月23 日。),这
是不能不引起人们警惕的。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量上,还应表现在 质上。江泽民同志在
十五大报告中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说,十五大
不仅重申了公有制的 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制经济占有量的优势,而且进一步明
确必须把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的控制 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或导向
作用也要纳入公有经济“主体”内涵之内,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份。可见 ,在十
五大报告中,公有经济“主体地位”的内涵,比人们过去所理解的更丰富,要求
更高,而 不是像目前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更低了,即认为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现似乎已不要求在量上占优势, 因而它在社会总资产的比重大小已无足轻重,或
者说已可继续下降,首先是国有经济可以继续下降,乃至 下降到20%或者更少的
程度。(曹思源的记者访谈录:《国有经济改革出路何在》《中国经济信息报》
1995年9月7日。)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本来质与量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质的
提高只能建 立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这是一个起码的哲学常识。十五大要求“更要
注重质的提高,并不是要抛开量的要 求而去追求所谓质的提高,事实上如果削弱
了量的要求、质的提高也就犹如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大厦是没有 根基的。设想如果
国有资产只占社会总资产20%(即在量上,公有经济已不占优势),它又怎么能保证国家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从而它又怎么能起到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
国的导向作用,充其 量最多也只能像西方某些国家的国有经济所起的那种发展资
本主义的导向作用而已。

< br>看来,要想把我国国有经济起着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国有经济的导向作用,
已不是我们妄加在那些 论者们头上的主观推论,而是由他们自己精心设计的蓝
图。比如有的强烈要求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行业, 积极主张“国有经济应主要集
中于那些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掌握国家经济命脉、非国有企业办不了 或办
不好,因而只能由国家兴办的事业”。有的还进一步具体规定了国有企业的范围,
说什么“ 我们国家真正需要实行国有制的只有公益性产业,如城市交通等利润率
低于平均利润率甚至亏损的,或有 关产业,如邮电、航空等”(曹思源的记者访
谈录:《国有经济改革出路何在》《中国信息报》1995 年9月7日。)据他们计
算,这些国有企业资产在总资产中不足20%(同上。)原来他们的如意算盘就 是让
只有微利或亏损的企业由国家经营,即由国家承担亏损,让其余80%的非国有企
业,主要 是让非公有经济的外国老闾和国内大款们去赚大钱,从而改变我国国有
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使之成为替 资本家服务的工具,即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之所以说是理想的集 体资本家的、为私人
资本服务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其根本的经济原因就在于它用国家财政收入来承担亏损,以便让私人资本企业去赚大钱。事实上,西方国家一般也正是基于这
种原因才建立起国有 企业的。而且它们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约占
20%,有的甚至更多。如1968年西方各国 国有企业资产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额的比
重:英国17%、西德227%、意大利28%、法国33%。(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三联
书店1974年版第342页。)可见,那种主张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 要把国有
资产比重继续下降的观点,实际是企图按西方模式来把我们国家经济基础的社会
主义性 质改变为资本主义性质,混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
区别的观点。
在公有 制主体地位的质方面要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公有经济所体现的生
产关系方面是更为重要的。马克思主 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所体现的,不单是
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或在本质上是生产关 系,是生产和再生
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
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19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后来,马克思给
所有制下一般定义时进一步指出,所有制 是人们“对生产条件的关系”。这里说
的生产条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因此,所有制的概念从表面上 看只是人们对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而实质却是通过这个人与物的关系体现

< p>
出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对劳动力占有支配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则是占有
资本的资本 家对雇佣劳动的占有、支配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则是共同占有
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占有 和运用的关系。恩格斯在说到社会主义社会
之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时还特别指出“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 然在于,在实行全
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
433页。)其“目的就是完全废除雇佣劳动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286页 。)所以,对公有制主体的概念除了要看到它所体现的人与物关系,
即公有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外,还 不能不看到它所体现的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是
否也占主体,即全社会参与生产的劳动者的主体部份是否已摆 脱了雇佣劳动制度
的束缚而成为在公有企业的主人。因此,在目前如果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国
有企业的某些困难而使大批工人沦为非公有企业的雇佣工人,以致最后发展到雇
佣工人成为全社会劳动 者的主体,就很难说是坚持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第三,非公有经济的性质问题。有的根据十 五大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就 断言
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称之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份。这又是一大误
解。这里说 的“基本制度”不过是我们前面一再指出的所有制结构问题。我国现
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或所有制结构, 乃是由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既有占
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也有居于非主体地位的非社会 主义性质的经济成
份。可见把非公有经济成份纳入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之中,绝不等于说非公
有经济就已变成社会主义性质的了。所以十五大在提出了上述“基本制度”概念
之后,紧接着又解释性 的强调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
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却从没有说,也 不可能说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或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份。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 社会主
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如果把非公有经济也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那么,我国
目前就已 经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了。其实,客
观的情况是很明显的:个体经济属 于小生产经济,具有两重性,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但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成 份;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它可以被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者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但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
因此,都是资本主义 性质的,或者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这里,之
所以在“资本主义性质”之前还要附加“基本 上”三个字的定语,是因为考虑到


有些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主也参加少许生产劳动,因而 还不是完全的典型的资本
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也绝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两种 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按资分配或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因而必然带来 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制度,因 而会兼顾公平与效
率,防止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所明确提出来
了的。也是前述所有制结构所派生的一个结果。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消
费品的分配自然要以按 劳分配为主,它充分体现了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还存
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下,产品的分配自然还须 相应地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所谓
其他分配方式,包括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的产品,全部归个体 劳动者
自己所有(除去交纳的税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除按劳动力价值支付
雇佣劳动 者的工资和奖金外,其余都按出资的多少,分配给投资者所有,或者说
实行按资分配原则。由于企业资本 的来源不同,有的是企业主自有资本,有的是
借入资本,因此这按资分配的剩余价值部份,往往划分为利 润、股息、利息等各
种不同形式分给各个资本持有者。此外土地所有者也需分得一份地租。这样在非公有经济中的分配就有了作为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和作为剩余价值各种具体形式
的利润、利息、股息、 地租以及个体小生产者的劳动产品等各种形式,而这各种
形式的收入都是以各自提供不同的生产条件或生 产要素为依据的,因此,这“其
他分配方式”又可较具体地表述为“按要素”分配。所以十五大报告在论 述完善
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时,在重申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制度”之 后,紧接着又具体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很显然,这里说的二者的“结合” ,不言而喻的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按要素
分配为补充的条件下的相互结合,而不是二者主次不分,或 主次颠倒情况下的结
合。
目前对十五大表述的分配制度有三种误解是应该澄清的。
第一,有的认为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应占居主体地位。这种观
点不仅与公有制占居主体地位 的所有制结构不相称,而且与十五大强调的“坚持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规定是相矛盾的。


第二,有的把“按劳分配”融入“按要素分配”之中,从而进一步强调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是以 按要素分配为主体,甚至全部都是按要素分配。在他们看来,
劳动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所以“按要素分配 ”中已包含了按劳分配的内容。我们
认为,这是对十五大精神的一种曲解。如果“按劳分配”可融于“按 要素分配”
之中,那么再提“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
结合 起来”就完全是多余的,而只需提“按要素分配就够了”。正确的理解应该
是,十五大讲的按劳分配和按 要素分配是分别指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种不同经
济中的分配制度,二者既不能相互兼容,也不能相互替 代。即使就劳动这个要素
来讲,它在公有制下所得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结果;私营、外资企业中得到收入
是按劳动力的价值即出卖劳动力所得的价值或价格;在个体小生产下是劳动者全
部劳动的收入。 后二者与“按劳分配”所得的收入都有原则的区别。实际上那种
把按劳分配融入按要素分配的观点的要害 也就在于企图抹杀这种不同所有制下
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原则区别,进而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和按劳分配
的主体地位,使社会主义经济下的按劳分配与非社会主义经济下的按要素分配相
混淆 ,从而在分配制度上抹杀两种市场经济下的本质区别。
第三,是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生产要素创 造价值”相混淆。十五大提
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观点,有的就误以为十五大已承认了价值由生产要 素
创造这一观点,所以才需要按要素分配。其实价值的分配与价值的创造完全是两
码事。根据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价值只能由劳动创造出来,在资本主义企业
的生产要素中,既有创造价值的劳动要 素,也有不创造价值但却瓜分劳动创造出
来的价值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等。论者笼统地说生产要素 能够创造价值,
或者说它们在价值的创造中作出了“贡献”,无非是为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
有者无偿瓜分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进行辩护,掩盖其剥削的实质而已。这
种观点的庸俗性质,马克 思在对“三位一体”公式的评析中已作了充分揭露。这
里就不必多说了。
现在还需着重说明的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习惯于把技术、信息、
品牌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也列入生产要素之中 ,在产品分配中它们自然也应
得到一定相应的收入。但这些要素从分配中所得到的收入的性质是需要具体 分析
的,而不能笼统地说它们都是由于自己创造了价值的结果。现分别说明如下:

⑴就技术要素来讲,如果指的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技术知识经验,实际
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主 要是脑力劳动能力,因此,依以获得的收入可以归入按
劳分配收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或按劳动力价值 分配的收入(在资本主义经济
中);如果指的是一种技术成果,如技术设计图纸、专利、机器设备,则可 以视
为各种不同的积累劳动,它本身并不创造新价值,其依以获得的收入一部份是转
移的价值, 一部份,很可能更多的部份是因使用这种新技术而获得的超额利润。
⑵就信息要素来讲,由于信息的获 得是要付出劳动和其他各种费用的,因此,
可以说它是物化劳动的一种形式,尽管有的信息并无一定载体 ,所以依信息而获
得的收入部份有类似于技术成果的收入:一部份属于转移的价值,另一部份属超
额利润。
⑶就品牌来讲,实际是指企业产品的信誉。它本身并非劳动的凝结,因而并
无价值 可言。但由于它是以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优等的规模、诚实的宣传
等因素为基础的。而这些因素又 都是直接、间接劳动投入的结果,所以品牌本身
虽然没有价值,但归根结蒂与劳动价值有关,即品牌之所 以有价格,是由于企业
凭着与劳动价值有关的产品的信誉,能扩大销路,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能给本< br>企业带来超过同行业中一般企业的利润,这可称之为“行业超额利润”,以区别
于个别企业因创新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名
牌价格就是这个行业超额利润的资本化,正 如没有价值的土地的价格是地租的资
本化一样。
用公式来表示:
行业超额利润量
名牌价格(或名牌价值)= ————————
利息率
(RPM–ARPM)(Q)(SPP)
= —————————————
I


式中RPM表示名牌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Rate of Possess Market,缩写
RPM),ARPM表示同行业产品平均市场占有率(Average Rate of Possess Market,
缩写ARPM),Q表示同行业产品销售总量(Quantit y,缩写Q),SPP表示名牌企
业平均单个产品的利润额(Single Product Prof it,缩写SPP),I表示利息率
(Interestrate,缩写为I)。这个用英文大写字母表 示的分子式的含义是很明
确的,分子为名牌企业所获得的行业超额利润,分子为银行存款的一般利息率。
公式表示,某个名牌的价值就是该名牌企业所能获得的行业超额利润资本化了的
价格。其它企业 愿以这个价格去购买这个名牌,就等于投下这个价格的资本以求
获得行业超额利润,所以,这个价格也就 成了品牌的价格或价值。
⑷就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来讲,如果属于生产企业的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决< br>策和管理才能,就如同企业的普通劳动者的才能一样,属于劳动力的内容,因而
它的使用能创造价 值,所以,这部份收入是劳动收入,而且一般应比普通劳动者
获得更多的收入,因为他比普通劳动者的劳 动力价值要大,或者劳动的贡献要多。
但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特别是私营、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收入 往往比普通劳
动者高出很多倍,比如高出十几倍,以至几十倍,上百倍。则其中一部份乃是瓜
分 了工人剩余劳动而得来的,因此是不合理的。
总之,按要素分配的收入,并非都是要素创造的价值收入 ,因而从创造价值
的角度来看,笼统地说按要素分配就是按要素贡献的价值分配是不符合实际的,
这是被马克思批判过的“三位一体”公式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3.两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重大差别。
在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都需要把市场机制与
计划机制结合起来,但二者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却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由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应的宏观调控
和计划调节的作 用就比较薄弱,即一般都限于间接的调控和参考性、意向性的计
划。国家约束力比较小。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由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因而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更有可能加强国家宏观计 划调控的作
用。由于宏观计划反映的是国家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市场机制的调节只是以个
别企 业眼前的、局部利益为依据的,因此,要使整个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健康
地发展,就必须在宏观计划的 主导之下把宏观计划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避免二者之所短 。从而使企业的眼前、局部的利益与国家
长远、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并使前者眼前、局部的利益服从于 后者长远、整体
的利益。
现在有一种意见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配置资源的方式,在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即使需要 有计划也只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让其发挥补充的作用。从而把
市场凌驾于计划之上,根本否认计 划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这样就把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相 混淆,甚至使国家在
运用计划调控的作用上比起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日本等都还不如。
4.两种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基础,实行按要素分配 ,形成两极分化,需求不足;加之,在以市场调节为基
础的配置资源方式下而形成无政府生产,必然造成 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和严重
的失业。因此,失业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伴侣和必要条件。社会主 义市
场经济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
制度便能兼 顾公平与效率,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因而不会存在消费需
求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加强国家宏 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要在宏观计划主导下
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 ,避免二者之所短,
便能最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避免无政府生产和结构失调,同时也就能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失业,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这乃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 大优势所在。
我们不否认,我国现实既有经济的盛衰起伏,又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但
这绝 不是因为我们在实行市场经济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结果,相
反,恰恰说明我们还没有认真实 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比如没有认真坚持以
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就必然带来收入差距 悬殊,两极分化,需求
不足;放松或削弱了计划主导作用,片面的过多地让市场机制盲目调节生产、流< br>通,造成某些重复建设和产品、产业结构失调,最终造成总量的和结构性的相对
生产过剩,开工不 足,人员下岗失业。换言之,从现实来看,我们无论在理论和
实践上,都还没有很好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开来,以
致出现一些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必然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也就不足为 奇了。由此


说明,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要把两种市场经济给以严格区别已成为刻不容缓 的
任务。
现在流行一种奇怪论调,把资本主义的糟粕――生产过剩、失业之类的现象
当作繁荣的盛事来夸耀。如说我国现在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是我们改革的
一大成就。诚然,过去的 卖方市场对消费者不利,现在的买方市场对消费者有利。
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广大劳动群众既是消费者 又是生产者。现在过度的买方市
场,实际上就是相对的生产过剩,看起来这虽然对消费者有利,但对生产 者不利,
使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以致亏损、破产、失业,最终对最大消费群体的广
大劳动 者不利。正常的最好的状况应该是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供求基本均衡,即如
陈云同志说的要使建设留有余地 ,既不出现需求不足,也不出现生产过剩。这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其能在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 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
完全能够做到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实现总的供求均衡,
而不在于能步资本主义的后尘,出现生产过剩或买方市场。再如有的赞赏失业,
说什么失业是社 会向前向发展之产物,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好象我们社
会主义社会如果不让一些人失业就失去了 什么权利,社会也不可能向前发展似
的。这话听起来好象有点古怪,其实还有比这更加古怪的论调,说什 么,在改革
中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看,问题越来越多是正常的。如果这个逻辑能够成立,
那么 我们还要改革干什么?难道我们的改革就是要改出越来越多问题,是要让广
大劳动群众去经受越来越多的 失业、贫困和苦难吗?我们只能斩钉截铁的回答,
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方针 ,因而能在计划的主导下,
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最有效、最合理地充分利用资源,避 免
相对的生产过剩,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失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之
所以能赢得劳 动者的衷心拥护,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就在于它能免除剥削和保
障劳动者充分就业。因此,如果我们的 改革引出了越来越多的失业和问题,绝不
能认为是一种好事和正常的。对于失业的评价,不仅马克思主义 者是如此,即使
在资产阶级阵营,面对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的情况下,一些务实的资
产阶级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也不曾把它当作一件好事来赞赏;相反,他们为了巩
固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 总是把它当作一个严重的问题来认真研究和对待。作为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代表作的《通论》一书的 中心思想,就是为了研究和解
决失业问题的。所以,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也必然存在失业并加以赞赏的观点 ,不


过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混淆的庸俗观点,从其思想境界来说,不仅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连有些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也不如。

西安信息技术学院-福州招聘网站大全


考勤表格式下载-广西大学研究生院


坐车礼仪-西式婚礼主持词


上海高考改革方案-中秋晚会策划方案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个人房屋租赁协议


南京外国语学校网站-罗马天主教


阿拉巴马州-意向书范本


考研考试时间表-家电下乡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