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2015修订版)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教案

别妄想泡我
503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08: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圣诞节短信-小学四年级语文总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教学周数
授课形式
(请打√)
授课题目:
授课时数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实训课□ 习题课□ 其他□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 理 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内涵与意义;认识社会主义是不断建设
完善的过程,纠正学生对社会主义 教条化、理想化、悲观化的认识;理解
“发展是硬道理”内涵。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和基本内 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对比思维能力;学习邓小平解决理论与现实冲突
的智慧。
情感目标 具有对社会主义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和“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内涵与意义。
难点 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性、建设性的态度,纠正学生对社会主义教条化、理
想化、悲观化、静止化的认识 ;树立学生“发展”意识。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及 板 书 设 计

1、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方法及手段
专题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2.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
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4.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学后记: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
第一、这是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问题。
第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亟待填补的课题。
——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回顾历史,自151 6年莫尔出版《乌托邦》、1827年11月“社会主
义”一词在英国欧文主义的定期刊物《合作杂志》 中第一次出现以来,世界范围内关于“什
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就绵延不绝。在创立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 的过程中,从马克思、恩格
斯到列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也都曾对“什么是 社会主义”作
出过探索和回答,这些探索成果可以概括为关于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
第一个“公式”: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的计划调节+按劳分配+无
产阶级专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 br>这是马恩关于未来社会面貌的大致设想,这个“公式”主要是从“特征”的角度对未来社会
作出描 述、是以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为蓝本的,而且是以“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 第86页)即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条件的。但是,后来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
革命并未首先成功在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而是成功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等非
西方国家,这就使得马恩的设想与实际、 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但可贵的是,
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提供了一个认识和思考未来社会面 貌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必须从“经
常变化和改革”的角度、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来认识社会主 义,而不能寄望于“任何一
劳永逸的现成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20页;第37卷 第443页)。
第二个“公式”:

为了向全党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列宁给出了一 个通俗的公式:“乐
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 +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 + = 总和 = 社会主义。”
简化为:无产阶级专政+全国电气化=社会主义
第三个“公式”,即斯大林的公式: 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
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一元化意识形态。
继列 宁之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
式”(或称“苏联模式 ”)。
这个模式,既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合理发挥和创造性运用,也有对马恩个
别论断的教条主义的曲解、附加和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模式 ”的社会主义一度成为社会主义的“样板”,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产生
了深远影响。
以上三个“公式”,对我们党认识和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都曾产生影响,其中影响最
大的,是斯大林 的公式,一度成为我们党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依据和蓝本。
1956年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
程中,也曾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框,“提出自己的 一套”(毛泽东语),但从后来的实践
2



看,我们不但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反而在一些方面固守了“斯大林模式”,甚至把
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发挥 得更为充分,认为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斯大林模
式”或“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就 是要搞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搞越纯越大越好的公有
制、实行各方面的高度集权、实行完全的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等等,否则就是搞修正主义。
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时 期甚至发生停滞和
倒退。1955年,我国GNP占世界的4.7%,1978年下降到2.5%; 1960年,我国GNP与日本
相当,而1978年却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
1978年前 后,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出几位记者对中国西部农村情况作了调查。1979
年全年的农民人均收入, 最高是山西吕梁地区,为70元;陇东庆阳第二,为64.86元;延
安地区第三,为57.2元;榆林 地区第四,为52元;甘肃平凉地区第五,为47.6元;固原
和定西最低,同为36.8元。据农业部 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
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 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
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 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
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 钱。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三分之一 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如30
年代。
大多数农民家庭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农民穿的是破 衣烂衫,和叫花子差不多。
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省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 况使他们心酸。
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 有棉裤。
当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史成德,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正如当时一段凤阳花< br>鼓词唱的:“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80年 代初期,上海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交国家利润等方面第一,但住房、交通、环境
等方面则是倒数第一。
1985年,全国住房困难户平均26.5%,上海却近50%。
全市180万户家庭中,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近27万户,无房可住的近2万户。
面对“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思绪万千。
• 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是什么样?
• 共同受穷?共同富裕?
•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讨论社会主义的教训,从是
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共 同致富的角度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
1980年5月,邓小平第 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
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 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
的本质。”同时 ,邓小平对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 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贫穷
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
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3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 关系”时说: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
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90年12月,邓小 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
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 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
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 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 本质的著名论断。他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
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 ,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它的基本内 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思考:(1)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是社会主 义建设初期历史经验总结: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不断改变
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 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受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如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1960年代到 1980年代经
济飞速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利用西 方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
力 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道路,成为东亚经济火车头。
结论:只有突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抓住机遇,加
快发展,推进现代化。
(2)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当前我国依然存在较
大的贫富差距,你 怎么看待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贫富差距?
补充: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已十分突出
• 国 际上衡量一国收入差距的指标为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
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境界线);
0.4-0.5表示收入差距 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中国的基尼系数自2000
年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以来, 一直在0.47左右徘徊,2014年为0.469,2015
年为0.462。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
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在社会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
度上存在剥削现 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 级到高级,不
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
①和②的关系:没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基础,共同富裕就无法实现;离开了共同富
4



裕这一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失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
化,也是一个受到“基础”制约和“目标”引导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与模糊观念;克服和纠正了以往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忽
视生产 力的教条主义倾向;排除了姓“资”姓“社”问题对改革开放的纠缠和干扰。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 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一条发展更好、人民享受成
果更多、能够充分体现出比资本主 义更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
础。

第 二 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讨论:到底如何实现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呢?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 推动作用,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
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 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
“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
(一)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
科学技术具有乘数作用: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 力系统中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椐统计,
科技进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 0%;
到50—60年代,其比重上升为50%;
到80年代则达60—80%,有的部门 ,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有的甚至达到100%,如
IT(CPU&OS)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科学技术具有先导作用:科学技术对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20世纪中叶以前:生产→技术→科学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 技术→生产
美国福特公司的实例
20世纪初,美国福 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了毛病,需在不停机的情况下找出问题,著名的物
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检查后 ,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线,指出“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
5



面的线圈减少16圈。” ,索要了 10000 $$的酬劳,清单如下: 画线 1 $$
知道在哪画 9999 $$
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 产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
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曾经流传着 这样的一句话:美国人掌握标准,站在最高端;日本人掌握技术,站在中
间;中国人有得是力气,只好在 底端干苦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还
比较落后的状况。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 的今天,我国要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取
一席之地,除了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外,我们别无选择。
(二)落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
1995年后,党中央相继提出科教兴国和 人才强国的战略,进入21世纪,党中央又作出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科教兴国战略要求,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
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
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 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强 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
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 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
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 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
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新闻背景: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 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
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 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
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 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
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 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
国家所获得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
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 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 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
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
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 大战略。
三、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问题 的关键。邓小平提出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七届五
中全会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6



第二,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 ,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
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推
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的各个
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
个领域、各个 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
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 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 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形
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 业国,实现国家现代
化的构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
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 时间赶上和超
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 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
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 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 现代化,使我国经
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
1975年, 当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在阶级斗争名义下人为制造的无休无止的争斗十
分不满、对中国的前途感到渺 茫的时候,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
了这一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 ,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
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 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
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 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
的进程问题。他在访问美国、日本,加深了对现代化 的认识。
①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 br>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同年10月,他在谈到实现现代化时第一次明确 提出要修改原来关于现代化的具体目标。
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 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
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
②1979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
7



所熟悉的一个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 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
八百美元”,这样就必须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反 映到人民生
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国家”。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 br>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
太富的 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 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③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 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
“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后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和党的十二大的报
告中得到肯定。
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 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
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 、战略重点、
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后, 再往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党
的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 们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
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 超过,而是
接近。
1987年2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21世 纪中叶我们建成
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 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 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
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
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对我国到2010年、2020年和新
中 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展望,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
实现国民 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②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
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 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 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小康”社会的提出与发展
据考证:“小康”一词语最早出自于《诗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 ——《诗经·民劳》 释意: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希望是过上小康生活。)
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 生活水平。“小康”在《礼记 礼运》中得到较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
於“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8



邓小平用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赋予新的内容 ,表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
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 生产总值来说,就是
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八百美元是以当时的生活水平估量的, “反映到人民生活上,
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国家”。
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
1981年4月,邓小平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
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实现总体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思考讨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就是人们生活达 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已经在
1997年提前完成,为什么十六大还提出要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呢?
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相关链接: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据统计,我国2014年恩格尔平均39.9%,其中城市为38.6%,农村则为43.3%。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
低水平——人均800美元
不全面——侧重于物质
不平衡——城乡、东西、个人收入差距还较大
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人均GDP800$$以下的,为低等收入国家;800--- 3000$$的为中下
收入国家;3000---12000$$的为中上收入国家。
更高水平指 GDP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完善的市场
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 、更开放的经济体制。解决低水平问题。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只有800多美元,在世界上 属于中下收入国家,而当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是
2039美元。显然,我们小康生活水平是低 水平的。我们要力争在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
9

(2)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发展较为均衡



番,实现人均3000美元达到或接近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更全面指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人与自然更加
和谐。整个社会 走上生产、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解决所谓不全面问题。所谓不全面,一是说,目前已 经达到的小康生活主要是生存性消
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社会保障不健全,环 境质量还亟待改善,
精神生活还需要丰富;二是说,即使这种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没有覆盖全国所有的人 ,农村
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城镇有近2000万人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
下,还有更多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但还未达到小康。我们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小康生
活的 内涵更加全面,使小康的覆盖面更全面。
发展均衡指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 人口超过50%,社会保障体
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解决不 平衡问题。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
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从地区差距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小康社会的评分标准,小康
在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在中部实现78 %,在西部只实现了56%。至于城乡之间差距就更大了。
党的十六大以后的10年,我国成功地迈上 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但是,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中仍然存
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式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政治: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经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文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生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012 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
都有自己的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
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 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
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 盼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 的内容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坚持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
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 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 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
10



的自信才有自强,才 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
国梦。
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
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 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 神动力和智力支
持。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 与国家和民族
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
塔,中国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
断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知识链接: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 br>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
依赖于 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
神。“最大自由去挣最 多的钱”。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美国梦
曾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世界共同的 梦,
目前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梦。
美国梦 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先进的物质进步最平等的成功机会。
美国梦正面的地方:
两 百年来,“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寻找自己的价值.如我
国的李小龙、成龙 、李连杰等。所有人都有机会靠自我奋斗获取财富----------全球成功人士
的摇篮 。 美国梦危险的地方:正逐渐被金钱至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侵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
财富使“美国 梦”逐渐演变成个人欲望的满足,也越来越热衷于寻求“快速致富”。比如现在美
国人最推崇的致富方式 是:与大企业打赔偿官司、去拉斯维加斯赌博或买彩票、以及参加有
奖电视竞赛节目,发动战争等。这些 都表明美国社会正在逐渐丧失勤奋劳动的动力。

11

牙病-县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3分钟的家长会发言稿-儿童节主持词


法国留学申请条件-策划方案范文


读一本好书有感-汇报材料封面


哈特福德大学-淘宝双11活动规则


英语面试技巧-五一英语作文


进修学习总结-美丽的错误作文


上海市工商局网站-工资收入证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