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
东北话版再别康桥-德阳外国语
试论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
● 韩学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
学生学习的环境发生了急剧
的变化。除了教师和教科书之外,网络和各种信息媒
体都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
这些客观事实改变了学生的
认知环境、信息渠道。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有怎样的转变?什么
样
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良性发展?
这些是我们每
个教师追寻教学有效性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呈现出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
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
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等。
随着历史学科价值的回归,中考方案的变化,许多学生越来越重视历史学习。
然而,有不少学生简单地认
为历史只要读读背背就不会差到哪里,没有什么需要
思考的余地;老师传授的就是权威的,只要老师把知
识讲透,记住老师对知识的
分析,按照老师所讲的解题方法多做资料就可以了。在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下
,
多数学生死抱住教材,学习中缺乏学习的激情,缺乏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习
方式以被动的
、机械的接受学习为主,不质疑,不探究,学习过程保守、封闭。
现代学习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
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地构建知
识意义的过程。因而,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潜能
的唤醒、开掘
与提升,促进学生的独立自主发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质疑的
意
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参
与和体验,鼓励合作与交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以及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性支持。我认为,促进
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良性发展,
关键是抓住“自主、合作、探究”。
二、理念更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带来的冲击
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对教育信息化作出这样的
诠释“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
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
式、
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可见,信息技术不仅仅
是辅助我
们教学的手段,而且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不断推进教育理念更新的
进度和深度。
1.教师
观的更新: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角,不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
的化身。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可
以是教材和教师,也可以是各种多媒体的文
字、图片、音像资料,甚至可以由各种网络学校直接获得,教
学内容拓展了,教
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而,教学是师生共同运用教材、信息环境等载
体而进行的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相互切磋、一种合作共建。我们的课堂不
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舞
台,而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场所,教师仅仅是平等对话
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是“引领
者”、“唤醒者”。
2.课程观的更新: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现代信<
br>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网络,教师不断超越课本教材,不断带
着最新的历史前沿
研究的新动态来到课堂;因为网络,学生个体的差异越发明显,
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
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因为网络,师生
拓展了活动空间,延伸了学习链,教与学活动由传统的教室空间延
伸到校园,延
伸到家庭,延伸到网络相通的每一处,而非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从这个意
义
上来说,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3.学生观的更新:信息时代,学
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归纳、表达、运用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人合作、协调的能力呈现出个体差异。而
当信息技术应用于
教育时,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个体差异对个人的发展影响也就日益明显。新课程的
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是一
个不断发展变化、有
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力性的人。因而,教师应关注每
一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关注
学生个体的发展,激励学生全面的
成长,让学生在合作的团队中能扬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传承创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开放课堂,改变学习方式
机遇与挑战同在!转变学
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学什么”、“怎
么学”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
的缺失和误解,我一度感到
困惑:课改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吗?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还要吗?传承与创新之
间
应如何把握尺度?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势与劣势,我们应在传
承中创新,发
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促进学生由单
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的学习方式改变。
1.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构建
知识,进行自主探
究学习。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
制,而
是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
生求知欲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
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
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老师所创设
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
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音像视频等多角度、多渠道来创设历
史教学情境,使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得以在现代技术下相似地再现,那激荡的历史
场面、生动的人
物形象,或磅礴或精美的画卷得以一一再现,可以说教师通过多
媒体将学生带入到特别的历史情境中去有
效地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
向主动构建知识。
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有关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学生从教材中直
接可以找到答案,但这是一种贴标签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学习
,不利于学生
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主动构建知识,真正做到“论从
史
出”呢?多媒体适时地发挥了作用。教学实录如下:
教师背投出示材料一:教师收集的
旧报纸《时报》上《新陈代谢》文章一段
资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
,皇帝灭;……
剪发成,辫子灭;……天足成,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材料二:剪辫、禁止缠足的图片,中山装及清朝官员的补服图片
师:由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取得哪些成果?
生1:“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
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生2:剪辫、禁止缠足、行握手礼都说明人与人之间平等,这些都冲击了人们
的思想。
生3:(反驳前一个同学)我记得有小说里说当时有人不愿剪辫。
师:这种现象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4:人们对此有个逐渐接受、改变的过程。
生5:我知道清朝官员的补服图案根据官的大小不一样,中山装则是一样的,
没有等级之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取得第二个成果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对,
这种民主、平等、
自由、博爱的理念在剪辫子处,于中山装处、与天足处,与鞠
躬握手处,与称先生处,正一点一滴的逐渐
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思想。
旧报纸这种文字和图片的组合,弥补了教材的“留白”,使教材简单
的两句结
论有了落脚点,变得具体、可触摸,一下子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
可“神
入”到历史情境去感知、去构建知识。同时这样的历史情境可以使学生养
成凭证据说话的意识,而凭证据
说话是理性的民主和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史明智”。
2.运用现
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媒介,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通
过网络查询进行合作学习。
目前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介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也成为我们历史教和学的重
要手段和媒介。教学中,以专题为核心,以利用互联
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
史知识的构建,是帮助学生
自主、合作学习的较好途径之一。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
共
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我仍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在整体设计时
我采用组建、参观辛亥革命纪
念馆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这一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实践、体
验历
史的平台。
如何操作呢?我决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教与学,课前,首先是明确主<
br>题,把辛亥革命纪念馆分为四个展厅,各有一个主题;明确主题后,教师提供与
学习主题相关的资
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及途径;接着进行学生分组,注
意不同能力的学生组合,选出组长;最后由
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合作,明确各人具
体任务及要求,如哪些同学负责上网收集并筛选资料,哪些同学负责
整理、归纳,
哪些同学负责讲解、交流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学生交换了一些资源教
好的
网站,实现资源共享。课堂上,各小组注意倾听他人的资料,积极地思考、分析、
比较、鉴
别;展示自己的资料,接受他人的质疑,清晰地讲解、缜密地求证。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为主体,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媒
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历史知识的主动构建,更重要
的是还学会了自
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3.借助博客、QQ、MSN
、电子邮箱等多种网络工具,课后拓展交流,引导学
生进行研究性探究学习。
针对初中学生的
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研究性的问题提出主要以多种多样的
课后作业形式来引导,让他们学习历史的思维
不停止,兴趣不减退。“人的心灵深
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
究者、探究
者。”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和提升自己的潜能,进行研究性的探究学习。博
客
、QQ、MSN、电子邮箱等多种网络工具提供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
空间,也更有利于发
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生的QQ群中,有关《辛亥革命》一课有这样一些话题:
“我看袁世凯”
“孙中山的家世与革命情结”“三民主义与资产阶级共和国”“走向共和的路有多
长?”等等。其中有一个话题参与的人较多,
“
如果你就是1912年的孙中山,你会
不会把大总统的位子交给袁世凯?”
生1:我想如果我是孙中山,我会把大总统的位子交给袁世凯的
。因为我的理
想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政府,实现我的共和理念。只要我的理
想
实现了,我当然可以把大总统的位子交给袁世凯。
生2:我也会把大总统的位子交给袁世凯的。因为如
果不给他的话,那就要继
续打仗,这是我不愿看到的,而且我们革命阵营内有一部分人会说我是贪恋总统
权力,我并不是这样的人,我要用我的行动来表明我的立场。
生3:我和他们不一样。如果我
是孙中山,我不会把大总统的位子交给袁世凯
的。因为我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我的共和理想,袁
世凯做了总统,会不
会继续实行民主共和,我不能肯定,我对他不放心。我不想革命了半天,又回到起点,变成老样子。我要维护革命的成果。
学生的精彩言论,让我深为鼓舞。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让我很是兴奋。我
们可看出,这种平台,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争鸣,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感悟学习方法的途径,同时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利于
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
形成。
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承中创新,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学无定
法,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要适时地综合运用。因为只有有效
的学习方式才能唤醒沉睡
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让我们的学生与历史对话、
与智慧撞击!
(韩学娟 东台市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