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秦汉史研究动向概览
时间的脚步-植树节的宣传语
近年来秦汉史研究动向概览
宋尚文
秦汉
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重要课题。其重要之点在于:它既承上且
又启下,这个时期中国历史在制
度与文化上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并对后世有着极
重大的影响。所以,秦汉史的研究在这方面便具有
重要意义。这里仅据个人所见,述其
研究动向的几点可资注意的地方。
1.
考古资料的发现,推动了秦汉史的研究。静安先生早就提出了“两重证据法”,
史学界也颇注意文献与考
古的结合。七八十年代的考古似乎更垂青秦汉史研究者。杨家
湾汉兵马俑、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睡虎地秦
简、放马滩秦简、尹湾汉墓简牍、汉景帝阳
陵、秦始皇帝陵、徐州狮子山汉墓及徐州兵马俑、西安西郊相
家巷的秦汉封泥、广州西
汉南越王御苑遗址等的发掘清理和资料的公布,大大地丰富了秦汉史的研究内容
。它们
对秦汉史的研究价值,不只是资料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视野的开拓和思路的启迪。学者
们
在此基础上,各擅其长,均有丰硕成果。
2.秦汉制度研究,这不是新课题,但是,
近年来,主要是近一二年来,在这方
面又有了新的开拓,取得新的进展。1997年、1998年,台湾
学者廖伯源先生向学术界
贡献了《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
官文书
考证》,还有其他一些著作和论文,对汉代皇宫的宿卫警备、监军制度、将军制度、爵
邑
制度、乡里制度等,做了进一步更细的探索。
3.地域史更展现出其优势。
地域史的研究,在国外行之久矣,在我国史学界受
到重视且提到议程上来时间并不是很长。虽然说中国的
历史传统中地域史历来是史学的
重要一支。在这方面,1996'年由周天游先生主编的《地域社会与传
统中国》一书,虽
不是秦汉地域史的论集,但其中也有相关的论文,如《汉代三辅研究》等。1996年
、1999
年在广州、昆明召开的两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年会,则明确地将秦汉时段的广州、昆明
作为讨论的重要议题。导向所至,学术界对这两处地方的历史做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
不小成果。而在
此期间,张荣芳先生的《南越国史》问世,则体现了地域史研究的新成
果。 1998年,《陕西通史》
出版,而周天游等所撰等的秦汉部分,也是秦汉史在区域
文化中的展示。此前不久的1996年出版的《
陕西古代简史》,同样有秦汉的篇章。还
有王学理先生的《咸阳帝都记》。
4.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中国史家在历史研究中对经济史历来是关注的,这也
是一个传统。对秦汉经济的研究,过去多在论文中表现,也有不少卓见和扛鼎之作。而
1999
年8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则是多年来关
于秦汉经济的集大成之
作。该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如该书的主编林甘泉
先生所说的:“对原来研究成果比较多的
领域,不但要尽可能吸收已有的成果,而且要
力争有所突破,有所进展;对一些过去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
,要着重多下些功夫;对秦
汉封建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其自然和社会环境,要尝试作新的探讨。”从该
书的效果
看,主编.的这个目标是基本达到了。经济方面的单项专史,近二三年的则有《秦国粮
食经济研究》(蔡万进)、《秦农业历史研究》(樊志民)、《秦汉钱币研究》等。
5.文化史研究的兴起。从历史研究而伸向文化研究在中国大约起于20世纪80
年代以后。它研究的是
历史的思想模式、情感摸式和行为模式。这一研究形成热潮以后,
在秦汉史研究中也往往被冠以“文化”
二字。秦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及《丛书》总
编委员会所编的《秦文化论丛》、《秦俑秦文化丛书》便
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台的具
有一定影响的一套丛书和一册年刊。它是90年代初开始登台,且延续至今
,出版了不
少的专著和发表了不少论文。近二三年的专著则有《秦始皇帝评传》、《秦帝国史》、
《秦文字通假集释》、《秦俑学》等。论文则有若干从文化角度探索秦始皇帝陵出土文
物及遗址的文章
,如《秦俑二号坑与新闻热的透视》等。西北大学编辑出版的《西北大
学史学丛刊》(主编周伟洲、王欣
)出版了《周秦汉唐研究》,黄留珠主编的《周秦汉唐
文明》均属此类。后者虽然在《绪论》中想界定“
文明”与“文化”,但全书还是文化
的论述,其中也包括秦汉文化。《绪论》中也说到“对于文明与文化
特别过细的区分,
恐怕将永远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此也只能以模糊法来处理了。”所以
,
书中的秦汉文明,也应看作是对秦汉的各种文化形态的论述。熊铁基先生在继《汉唐文
化史》
后,于1998年出版了《秦汉文化志》。它是《中国文化通志》中的一部。书中
论述了与文化有关的制
度和政策,对文化方面的学术、思想、文学、风俗等,,均作了
系统的论述。这部著作看来是从文化的视
野上观察秦汉社会的,因此它避免了以文化为
名而写秦汉史之实的偏颇,应是秦汉文化史的力作。它的成
功的地方在于,将秦汉史与
秦汉文化严格区别了开来,反映了作者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知。
6.秦汉史专著徘徊不前。关于秦汉史的断代著作,80年代出了林剑鸣先生的《秦史稿)、《秦国发展史》、《秦史》、《秦汉史》,翦伯赞先生的《秦汉史》,田
昌五、安作璋先生的《秦汉史》及《剑桥中国秦汉史》后,最近二三年中,即1996年
秦汉史年会后
,似乎尚无有分量的新的秦汉史出版。
7.对秦汉文化整合的研究。秦汉时代是中国
历史上重要的特殊的时代。中国历
史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很明显地是一个里程碑。所谓“汉承秦制”、“百
代都行秦政制”
都说明中国历史至秦以后汉承秦制的大变化。近年中,张文立先生提出了《秦对传统文<
br>化整合)的意见,探索了战国以后的文化趋势和秦的整合历程,其完成则在汉武帝时期。
张铭洽先
生则在《谈汉初的文化整合》中,认为汉初实行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各家学说
相互吸收,在多元文化的背
景下,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整合与统一。汉初文化整合的特点,
一是自始至终贯穿了大一统的观念,二是自
始至终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并存,因而经广泛
深入的文化整合,才最终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并以共同的
文化心理为纽带,成为民
族凝聚力的最强保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李淑萍《儒学在秦的兴衰》,
刘筱亿
的《简论秦朝的思想潮流)等,都是从某一角度来探索秦汉文化思想整合历程的。
8.农民起义被重新注目。关于农民起义的问题,前些年被冷落了一段,近年又
有学者
旧话重提,不过虽是旧话,却有新的视角。胡一华、毕英春先生研究了秦末农民
起义后认为,单靠农民的
反抗斗争,是难以推翻一个封建专制政权的,必须凭借全社会
的力量,才能够推翻某一个封建王朝。杨兆
荣先生则认为,汉代董仲舒说的商鞅“除井
田,民得买卖”是托古讽今,不足为信。而战国时的东方六国
,实际已有土地私有。秦
“使黔首自实田”,剥夺了原六国已经普遍发展起来的小土地所有权,加速了地
方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造成农民大起义。这些都从新的视角来提出问题。
9.文献的整理。历史文献虽经前人整理,但并非十全,加之秦汉简牍的出土,
对旧文献的证伪工作和整
理工作更加艰巨。台湾学者吴福助、陈文豪对云梦秦简的整理
和考证,对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
》的校释,李解民先生对《史记》倒文的研
究,体现了现代学者对旧文献的校释成果。虽然,现在来看,
这方面的工作还是要有更
多的人去关注,并作细致的工作。
时序进入2000年以后,相信秦汉史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原载《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2000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