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余年寄山水
673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12: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幼儿园教室墙壁布置-陕西渭南中考成绩查询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六大以 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
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 视民生、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医
疗、住房 、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投入了一笔笔紧系人民福
祉的真金白银,启动了一个个温暖人 心的民生工程。这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
笔民生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情怀 的充分反映,
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
是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不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也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近年来, 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
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从全面 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
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开展新
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
设,再 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
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更是将一揽子
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 计划中,民生部分接
近7000亿元。
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3-2007年,全国财政 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
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万亿元、6294亿元、万亿元和31 04亿元,
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倍、倍、倍和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
到万亿 元。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
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 、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加大
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都在20%左右 ,高的甚至超过30%。从各地
区的情况看,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如海南、云南、陕西、山东、新 疆等地以
及很多市县对民生的投入都超过50%,不少地方还达到70%以上。2006年至2010< /p>


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全国财政教育
支出从5464亿元增加到12450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421亿元增加到4745亿
元;社会 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394亿元增加到9081亿元;文化体育支出从685
亿元增加到1528亿元。 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
助力度,补助资金从2007年的51亿元增 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2008年中央
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 会保障、就业、保障
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亿元,增长%;2009年合计亿元,增长%;2 010
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预算安排合计亿元,增加亿元,增长%。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 民收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
水平,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 加
美好。
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保持经济较
快增长的同时,通过提高工资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支持较大
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企业退
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等措施,保持了城 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比
2009年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比2005年增长%,扣除价格因素,
年 均实际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9年增长%,扣除价格因
素,实际增长%,比 2005年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特别值得
指出的是,2010年我国城乡低收入群 体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 个百分点,这是
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第一次超< br>过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1缩小为2010年的:1。
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 活水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政策力度大、群众受
惠面广的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等一揽子政策 措施,如对1.6升及以
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
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完善相关操作办法,提高财政补贴使用效益,等等。


这 些政策措施,对推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
重要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
元,比2005年增长了%,年均增长%;农村 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
2005年增长%,年均增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 受性方向转变。一
是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和%,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和个百分点。二是交通
通讯支出大幅增 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1984元,比
2005年增长%,年均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461元,比2005
年增长%,年均增长%。三是主要耐用消费品 拥有量成倍增长。2010年底,城镇
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辆,比2005年底增长倍;拥 有移动电话部,
增长%;拥有家用电脑台,增长%;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台,增
长倍;拥有移动电话部,增长倍;拥有家用计算机台,增长倍。2010年,全国
电话普及率达到部百人 ,比2005年提高%。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2010年,互联网上网人数亿人 ,其中宽带上网人数亿人,互联网普及
率达到%,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三、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我
国全面实行真正免费 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2005年,我国开始
启动免费义务教育,当年政府免除国家重点 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
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006年,这一政策 推进到西部
农村和部分中部农村地区。2007年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
范 围,全国农村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试点的
基础上,从当年秋季起全 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至此,全国城乡义务教
育进入真正的免费时代。同时,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政
策体系,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据
国家统计局资料,“十一五”期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年增加到9年以上。
职业教育快 速发展,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万人,在校生万人,毕业生


万人,比2005 年分别增加、和241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
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 生万人,在校生万人,毕业生万人,比2005年
分别增加、和万人。
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 “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 ,比2005年底增加98个;文化馆
3258个,增加479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 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
增加5858和8401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提高个 百分点;电
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提高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
居世 界前列。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生
产故事影片5 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
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 亿册(张)。2010年,政府支持实施农家书屋、
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农村文化生 活,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
共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743家。
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十一 五”期间,政府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继续完 善城镇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制 度。2009年4月,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
产品向全民提供,从20 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
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 010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
6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 民基本医疗保
险的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06年的40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元。2010年 底,
全国共有卫生机构万个,比2005年底增加万个。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万
人,比 2005年底增加了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注册护
士205万人,分别增加万 人和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7万张,增加100万
张。
四、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百姓生活得更踏

就业是民 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积极的


就业政策,出台了一系 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
渐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 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
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 43万人。其中,城镇就
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 加947万人;
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 405
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
就业增长持 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增加到2009
年末的%。城镇就业岗位快速 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
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 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
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十一 五”期间,我国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 确立,城乡养老、
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
老金水平年年上调,目前平均达到 1200元以上,全国 4000多万退休老人受益。
基本医疗保险 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公立医
院改革试点启动,“医改”迈出坚实步 伐。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
占全国%的县,2007年扩大到86%的县,参合农民也 从亿人,增加到亿人,合
作医疗的推进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经过几年的试点,2008年新型农村合 作
医疗在全国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并提高补助标准。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居民基 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参保人数分别
达到亿人和亿人,人们对早日告别 “看病难、看病贵”充满期待。2009年,新
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 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 惠式的养老保障。2010
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左右的县。目前,试点地区年 满
60岁的老人均已领到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
上学不付费 、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 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8185
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320 6万人,增加29423万人;参加失业
保险的人数13376万人,增加272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 的人数16173万人,增


加769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2306万人,增加 6898万人。2010年,2678
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率%;全
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
安居是民 生之愿。近年来,我国政府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 投机性购房,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为
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2009年 12月的“国四
条”,到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4月的“国十条”,以及9月底多部委联合< br>调控房地产……短短一年之内,从中央政府到各职能部委、金融机构、地方政
府,对房地产市场的 调控几乎没有停歇。2011年“国八条”的出台,再次掀起
了房地产调控的高潮。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 同时,政府着眼于建立住房保障体
系,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税费政策,支持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 房改造、
少数民族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08年
末, 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中,有4000亿投向了保障性
安居工程,主要用于廉租房 、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在中国农村,政
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 而大规模起步的公共租
赁房,也圆了不少“夹心层”家庭的安居梦。2010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
住房320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26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力度为历
年之最。“ 十一五”期间,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了1500万户城镇低
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目前,我 国多数地区已经通过廉租房制度,实现了对
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
五、关注困难群众疾苦,加强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
民间疾苦,枝叶关情。近年来,党和政府把 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
大力加强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
无论是身在城市,还是农村, 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2005年,
针对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 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
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国有1509万农民享受了最低生 活保
障制度。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400多万农村居
民纳 入财政保障范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末,有万城市居民和万农村


居民得到政 府最低生活保障;有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有万农村
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
从 清欠到制定养老保险办法,农民工权益逐步得到全面的保障。工作在城
里,过节回农村;年轻在工厂,养 老在农村;贡献在城市,保障在农村——这
是农民工群体长期以来的生活状态。而最近几年,农民工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重
视。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全国开始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2006年党和政府提
出要研究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
于解决农民工问题 的若干意见》。这份 9000多字的文件,涉及农民工工资、社
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方方面 面,通篇贯穿着一条原则:“公平对待,
一视同仁”。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 ”到“进得去,
读得起,学得好”,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
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2007年明确要求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和
大病医疗保障工作。2 008年政府提出了包括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
法、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等一系列措施。 到2010年 6月底,全国农民工参
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 2950万人、4475万人、
1811万人、5876万人。
无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还 是雨雪冰冻、干旱灾区,灾区困难群众基本
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回望“十一五”,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巨 灾多发。南方低温
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西南旱灾、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
山洪泥石流……据统计,共有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因灾死亡、失踪
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万 亿元。在大灾大难面前,国家先后投入救灾卫生防
疫投入近亿元,自然灾害救济资金近850亿元,在汶 川地震后抢救生还者万余
人,在玉树地震后抢救人员2000余人,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解救1 243
人。更值得称道的是,汶川地震灾区2年就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为我国赢得了
广泛赞誉。 近年来,国家救灾补助政策不断完善,每次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
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在 “十五”期间已有的应急救助、倒房重
建、冬春救助等基础上,国家在“十一五”时期新增了旱灾救助、 过渡期生活
救助、遇难人员家庭抚慰、“三孤”人员安置救助等项目。中央救灾补助标准也


大幅提高,紧急转移安置补助由“十五”期间人均100元提高到150元,台风
灾害单列为 人均70元,倒房补助由每间补助300元提高到户均补助1万元,高
寒地区达到户均万元,冬春生活补 助由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
不论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 善。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每年减
轻农 民负担达1250亿元,拉开了之后 5年为数亿农民减负增收的大幕。“十一
五”时期,国家不断完善 农民种粮补贴制度,增加补贴规模,加大农业综合开
发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 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多
予、少取、放活”,好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从2006 年到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比“十
五”的平均增速加快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 2005年的 %
下降到2009年 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
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 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
让至少亿农村家庭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 生减负180元,
贫困寄宿生减负500多元,还使大量辍学学生重返课堂。“十一五”期间,我国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全
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 免一关怀”等措施,更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
责的精神。
近年来,党和政府坚持以人 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民生
问题,出台了大量富有成效的重大举措。除上述几方面政 策措施外,还有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民生保
障机制等方面,都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另
需强调的是,我们既要看 到党和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困难面
前作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的艰难,也要看到这些重 大举措取得的可喜成绩,
还要看到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仍任重道远。艰辛成< br>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极不容易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极不平凡的保障和
改善民生的成就, 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
力和向心力,也必将激励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 善民生的征途上奋勇前进。


天津工大-文学社团


严以用权-河套大学分数线


身是菩提树-家乡的中秋节


俄国十月革命-德育导师工作总结


中国人民银行法-圣诞节英语手抄报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春节的祝福语大全


apec是什么意思-元旦晚会策划书


打嗝怎么治-护士资格考试报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