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高考题
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怎样写辞职信
一、选择题
1.(2011年海南高考7题)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等人提倡经世致,反对君
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B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2.(20
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5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
之典,不综当代
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
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D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3.2
011年高考天津文综3题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
要正视“世间惟
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C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4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7题“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
的观念是 (D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5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5题“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
合下列哪位
思想家的主张(B )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6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
闾阎
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
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C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72008年广东高考3题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
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C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
8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
清代被列为
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D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9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27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
狂悖乖谬非圣
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02011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
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
代新学风
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
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
人有廉耻
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
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
„„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
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
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
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
表象并概括社会教
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
取
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
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2008年上海高考16题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
心
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分
【答案】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
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
替“一家之法”
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1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
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
贵族色彩
。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
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
br>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
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
之官„„无肯为其民
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
的先是
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
和现代的中国革命
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
政治制度的主要
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
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
指的是什么?加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9分)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
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
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
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
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清政
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13(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
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
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
《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
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
尽短,又岂
可乎?——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
,他的“异
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
br>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
李贽在
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
。地球绕太阳
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
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
教徒
”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
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说:“你们宣
布判决书时,
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
合明清之际中
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
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
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11分
【答案】
⑴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
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
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⑵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⑶君主专制空前
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
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
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⑷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
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
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 布鲁诺坚
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1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
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宣传革命,他
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
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
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
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
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
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
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
题集中反映了人类
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
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
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
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
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
分立”思想。
3结合黄
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
的认识。
【答案】
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
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
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
阶级的民主自由
权利。
3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
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
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思想传入中
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
br>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
程,共同影响了中国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
之心,而改其行,必在
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
调
( C)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2.(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
,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
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
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
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 1613~1682
有益于将来。
——
《日知录》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
烟受之,
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
魏源 1794~1857
害不肯受益也。
——
《海国图志》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
陈独秀
1879~1942 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
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
动——陈独秀思想主张
【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
的学风。
(4分)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4分)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
思想启蒙。(4分)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6
分)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
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8分)
3.(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
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
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
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
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
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
人”,“修已以安百姓”。
——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
势之何
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
(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肩负起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