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究作者
关于中秋节的诗-拉筹伯大学世界排名
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究
作者:白建才
冷战结束后,冷战史研究一
直是美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1996年初笔者曾撰文介绍
①
苏联解体后至1994年美
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最近,笔者有幸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段
时间研究,对1994年以来美国冷战
史研究状况作了考察。现介绍如下,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对冷战的宏观性总结研究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学者对冷战进行了较全面的宏观性总结研究,撰写了一批关于冷
战的通史类著作。
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学者路易斯·约瑟夫·哈利就出版了《冷战史》一书,详细总结了
②
截止1960年代的冷战史。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真正成为历史。不少学者开始
对持续40多年的冷战进行全面总结,关于冷战的通史类著作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主
要有
马丁·沃尔特的《冷战史》,爱德华·H.贾奇与约翰·W.兰登合著的《艰难困苦的和平
——全球
冷战史》,罗纳德·E.波沃斯基的《冷战:美国与苏联,1917—1991》,凯瑟琳·A.S.
西
布利的《冷战》,诺曼·弗莱德曼的《50年:冷战中的冲突与战略》,罗伯特·C.格鲁金的《天
敌:
美苏冷战史,1917—1991》等。
马丁·沃尔特是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专栏作家,所
著《冷战史》是冷战结束后最早出
版的冷战通史类著作之一。该书全面阐述了冷战的历史进程,认为和两
次世界大战相比,
③
“冷战是一场真正的全球冲突”
;冷战的结束并非西方的胜利
和苏联的失败,而是“人类的
④
胜利,冷战自身的失败”。该书把1990年11月19—21
日在巴黎召开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第
⑤⑥
二次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会议界定为冷战结束的标志,这
一观点已被众多学者认同。
《艰难困苦的和平——全球冷战史》一书对冷战进行了全方位的历
史考察,总结了6
点基本结论:虽然冷战并非不可避免,鉴于1917—1941年间苏联和西方民主国
家的关系,
击败德国后双方关系更可能是冲突而非友好;冷战始于德国,因为在1945年,欧洲是全球
力量平衡的支点,德国是欧洲的支点;核武器对冷战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冷战发展历经几
个阶
段,其中三个是关键时期,即1948—1949、1961—1962、1985—1986;苏联在冷战中<
br>的许多做法不仅没有增强自身力量,反而刺激了西方的反应,削弱了苏联的安全,同时表明
经济技
术先进的美国不可能被战胜;苏联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更为僵化保守,对环境变化与
⑦
技术进步
更少接受能力。
诺曼·弗莱德曼是美国著名战略家,冷战期间曾长期在美国重要思想库赫尔曼
·卡恩的赫
德森研究所工作,并担任负责国家安全研究的副所长。他著述极丰,其文章经常出现在各种<
br>报刊上。《50年战争》是他最新的一部力作,长达597页。他在书中深入探讨了长达半个多
世
纪的冷战冲突及冲突双方的战略,提出了一些颇为新颖独到的见解。如作者认为“冷战始
于1
937年斯大林企图操纵当时的西班牙内战”。他借用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孙子的思想解
释冷战双方胜负
的原因,指出西方的基本战略是遏制,它基于西方的自知与对苏联制度根本
特点的了解,所以取得了成功
;斯大林有自知之明,故得以幸存;戈尔巴乔夫则连自己也不
②
了解,故在冷战中失败。
上述著作探讨问题的角度与结论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对冷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描述
阐释
,使读者“不仅看到了树木和森林,也看到了冷战的全景”,对人们完整了解冷战的全过
程具有重要意义
。
二“新冷战史学”
近年来,随着前苏联东欧集团大量档案材料的解密,一些
学者开始依据来自冷战另一方
的资料,对过去的冷战史研究进行反思,从而在美国出现所谓“新冷战史学
”,这一现象十分
引人注目。
反思冷战潮流的主要推动者是美国著名外交史学家、耶
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翰·L.加迪
斯。加迪斯早在1972年因出版《美国与冷战的起源
:1941—1947》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
其修正学派代表人物的地位。1996年2月在美国天普
大学举行的主题为“冷战的起源:新的
证据、新的解释和新的意义”的学术会议上,加迪斯发表了题为“
新冷战史:一些最初感想”
的主题演说,总结了自己及美国外交史学界对冷战的反思,提出了关于“新冷
战史”研究的六
。
个假设。翌年他又出版了《我们现在知道了:反思冷战史》一书。加迪斯的论
著发表后,
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赞赏加迪斯的观点,支持“新冷战史学”。也
有人不以为然,唱出了“我们仍不知道”的反调
。从1998年到2000年,美国
学术界接连出
版了多部反思冷战的论文集,对冷战进行反思。如艾伦·亨特编辑的《反思冷战》共收集了
14篇论文,这些论文针对冷战结束后在西方兴起并占了主导地位的“辩护主义”,即用美国
在
冷战中获胜为美国早期的对外政策辩护,以证明美国的对外政策是正确的,从不同立场、
不同角度、不同
学科、不同方法对冷战进行重新探讨和解释,引导人们反思什么是冷战?是
什么力量维持它并导致它最终
结束?
奥德·阿恩·韦斯泰德编辑的《重评冷战——方法,解释,
理论》收集了19
98年夏在挪威诺贝尔研究所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的16篇论文。这次会议
邀请了来自美、英、俄、挪
的一些最著名的冷战史研究专家与会,重新审视冷战。在这次会
议上,有的学者对约翰·L.加迪斯
的观点提出挑战,认为他走得太远,已危险地退到了
正统派的立场。也有的学者认为,说新冷战史是一种
独立的研究方法或一种“学派”为时尚早。
新冷战史是冲突结束后,在可以接近华沙条约集团国家档案的
形势下所写的冷战史。帕特里
克·M.摩根和基思·L.纳尔逊合编的《重评冷战:东西方冲突中的国内
因素和对外政策》共收
录了8篇论文,这些论文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从1920年代苏联对外关系中的内
外因素、斯
大林原子外交中的国内因素、1953—1964年苏联对德政策的多种动力等各个方面深入
探讨
了冷战期间美、苏对外政策所受的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或国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
总之,重评冷战的浪潮方兴未艾。历史学家由于受时空条件与认识的局限,其任何研究
成果都只具有相对
的意义,尤其在冷战的一方处于十分封闭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即使在今天,
封闭的匣子也并未完全打开,
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对冷战的重评、反思实际上是冷战史研
究的深化。因此可以断言它还必将继续发展
下去。
三对冷战起源的再探讨
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是冷战史研究永恒的课题,
自从冷战爆发以来这一研究经久不衰。冷
战结束后由于前苏联东欧集团档案材料的解密,更激发了人们的
研究热情。前文所说的“新
冷战史”的核心便是对冷战起源的重新探讨,用前苏东集团的材料来判明冷战
发生的责任问
题。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加迪斯。他在《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书中指出:“新冷战史
正把我们带回到一个旧的回答:只要斯大林统治着苏联,冷战不可避免……我们了解的越多,
越
感到不能把斯大林的对外政策与他在国内的所作所为乃至个人行为区别开来。”
.
这种观点实际上和正统派“冷战是斯大林的战争”之观点如出一辙,因此得到不少学者的响应,成为近
年来颇
为流行的观点。
但也有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安德斯·斯特凡松就批评这
种观点缺
乏对美国意识形态的理解,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一个特定的美国世界观,就不会有冷战,冷战是“美国方式”。加迪斯原来的积极支持者、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梅尔文·莱弗勒则从后修正派
退到现
实主义立场上,用“国家安全”的范式解释冷战的起源,认为双方的意识形态立场让位
于国家安全需要,
西方是侵略一方
.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强调不应因前共产主义世界文件的
公开转移了对
美国所起作用的注意力,美国在众多国家、联盟、利益集团以及革命运动错综
。
复杂的交互作用
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魁士兰大学美国外交史教授约瑟夫·M.西拉库萨在
《走进黑屋:美国外交与冷
战的意识形态起源》一书中也从现实主义角度解释冷战起源,认
为当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的理想主义让位
于现实主义的遏制时,其冷战政策便得到时断时续
的发展;失去中国与朝鲜战争的爆发在遏制政策的形成
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失去中
国和朝鲜战争,冷战可能从来不会发生。”约翰·福
赛克的《领导自由世界——美国的民族主
义与冷战的文化根源》则从美国民族主义角度探讨了冷战的文化
根源,认为美国的民族主义
思想意识是美国人民广泛支持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基础。“从40年代末至8
0年代末,美国
进行反对苏联的冷战主要不是以资本主义或西方文明的名义,而是以美利坚民族的名义…
…
它通过民族主义的诉求而获得了巨大的力量。”
.
帕特里克·弗莱厄蒂在《冷战的起
源:新证据》
一文中认为新公布的苏联东欧档案材料支持了修正派的观点,即苏联希望避免冷战的爆发,
。
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是冷战爆发的首要催化剂。还有学者认为冷战的发生是由于双方的误会造成的,或是可以避免的。1995年《美国遗产》杂志刊载了冷战史学家约翰·卢卡斯与遏
制政
策的设计师乔治·F.凯南从1994年12月至1995年4月间的6封通信。在信中二人均认
为美苏
双方都误解了对方的真实意图,没有一方的立场是正确的。凯南认为苏联的行为出于
民族主义而非意识形
态,如果美国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就会在冷战中更好地处理与苏联的关
。
系。小沃尔特·C.克
莱门斯在《莫斯科与华盛顿过去及现在的冲突不可避免吗?》一文中认为,
二战后斯大林的苏联与西方严
重冲突有可能发生,但并非不可避免。
总之,近年来关于冷战起源的再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仍未形成定论,各种观点基
本未脱正统派、修正派或后修正派的窠臼。
四对冷战结束原因的阐释
探讨冷战结束的原因,是冷战结束后冷战史研究出现的一个新课题,也
是学者最感兴趣
的研究课题之一。在这方面,许多学者发表论著,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不同
看
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美国政府长期的遏制政策,特别是里根
政府的强硬政策,迫使苏联改弦易辙,放弃对
抗,实行缓和,结束了冷战。这是冷战结束后在美国最为流
行的观点,实际上也是官方观点。
1999年2月22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在华盛顿主办了纪念柏
林墙坍塌10周年学术讨
论会,参加人有前里根政府重要成员,著名学者,工业界领袖及出版社代表。会
后彼得·施
韦策编辑出版了《柏林墙的坍塌:重评冷战结束的原因与后果》论文集,所收6篇论文从不<
br>同角度探讨了里根政府在导致苏联崩溃和冷战结束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强调里根政府同其前
任不同
,清楚地认识到苏联经济的弱点,通过加强军备竞赛、减少苏外汇收入、在第三世界
采取反击行动等手段
,加重苏联负担,最终迫使苏改变对外政策,结束冷战。彼得·施韦策
在其所著《胜利:里根政府加速苏
联崩溃的秘密战略》中就此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讨。
2.戈尔巴乔夫对结束冷战起了关键作用
。美国前外交官、布鲁金斯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雷蒙德·加特霍夫在其长达834页的巨著《大转变:美
苏关系与冷战的结束》中明确指出,
戈尔巴乔夫和苏联政策的转变把冷战引向结束。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
斯·菲兹吉拉德新著《出
路在天空:里根,星球大战与冷战的结束》一书批驳了关于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
导致苏联经
济恶化、冷战结束的神话,指出苏联经济下降是由于列宁和斯大林所创建的体制的失败;戈<
br>尔巴乔夫扭转经济下降和使苏联现代化的努力导致了苏联的崩溃、冷战的结束
.
。艾伦·
柯林
斯在《安全窘境与冷战的结束》一书中认为冷战的结束“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主动而非西方
自1949年以来执行的政策”。
3.特别强调和平运动在结束冷战中的作用。拉尔夫·萨米
和米歇尔·E.萨拉合编的《冷战
为什么结束:一系列解释》一书所收集的15篇论文对正统派提出挑战
,批驳了认为里根政
策导致冷战结束的观点,强调了知识分子、和平团体、持不同政见者、作家、媒体在
结束冷
战中的作用。马修·埃万杰利斯塔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即开始研究国际和平运动。其最终研究成果《非武装力量:结束冷战的国际运动》一书详细考察了国际核物理学家阻止核战
争运动等
国际和平运动、裁军运动在斯大林去世后近40年东西方冲突及结束冷战中的作用,
认为这些运动“在帮
助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结束冷战的努力中获得了最大的成
功”
.
。戈尔巴
乔夫的“新思维”一词即源自国际和平运动。
4.核武器在结束冷战中起了重
要作用。威廉·B.弗格勒《向后退:核武器控制与冷战的结
束》一书认为核武器谈判是结束冷战的历史
性转变的中心,“没有这些军备控制成就冷战的
结束也是难以想像的”
。
5
.“冷战的结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外交和军事行动以及苏联集团内所发生的社会和政治
剧变的结果”。这
是一种把冷战的结束看作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的观点。
冷战结束的原因是冷战史研究的
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由于这一时期冷
战双方的档案尚未大量解密,对它的深入研究、揭
开庐山真面目,还有待时日。
五揭露美国对苏联的秘密战
近年来美国冷战史研究
最引人注目的或许便是对一些最隐秘东西的揭露。苏联解体后,
美国政府认为已无大忌,逐渐将一些冷战
时期制订的如何破坏、瓦解苏联集团以期在冷战中
获胜的绝密文件解密。一些参与过这类活动的当事人或
撰写回忆录,或讲述“过去的事情。”
这就使冷战史学者能够通过对那些绝密档案的研究和采访当事人,
揭露深埋的最隐秘的东
西。这些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揭露冷战初期及20世
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集团采取的政治战、准军事行动等颠覆破
坏苏联东欧集团的隐蔽行动。如格雷戈里
·米特罗维奇的《破坏克里姆林:美国颠覆苏联集
团的战略,1947—1956》一书详细考察了战后
初期美国颠覆破坏苏联集团的战略,指出“美
国的冷战政策远比迄今为止学者们理解的复杂得多,不能被
认为只是遏制的延伸”
.
。“美国
的目标并非单纯地与苏联谈判,而是要采取心理战
和隐蔽行动破坏苏联政府,迫使它放弃扩
张野心,或引发共产主义集团的彻底崩溃。”
.
“结果是,隐蔽行动和心理战成为美国对外政
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美国最高层进行战略决策的一个基本
因素。”
.
彼得·格罗斯的《反击行动
——美国在铁幕后的秘密战争》深入探讨了美国
遏制政策之父乔治·凯南如何又为美国政府
制订了对苏联集团进行秘密政治战战略,以及这一战略的实施
与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破
产。约翰·普拉多斯的《总统的秘密战争——二战至海湾战争期间中情局
与国防部的隐蔽
行动》早在1986年出了第一版,10年后经修改扩充再版。作者在书中全面揭露了冷
战期间
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对苏联集团以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隐蔽活动,特别是准军事行
动
.
。约翰·雅各布·纳特的《中央情报局的黑色行动——隐蔽活动,对外政策与民主》详
细揭
露和深刻剖析了中央情报局自1947年建立以来对苏联集团及其他国家采取隐蔽活动的类
型,成功与失败的范例,冷战期间美国如何迷恋隐蔽行动,如何经常用“黑色行动”替代对外
政策,中情
局如何发展成政府所依赖的一个决策者。
2.揭露美国政府对苏联集团及其他国家采取的心理
战、宣传战。如斯科特·卢卡斯的《自
由的战争——美国反对苏联的圣战》详细考察了二战后至50年代
后半期美国通过建立反共
的“国家—个人网络”,对苏联集团进行的心理战、宣传战,以期瓦解苏联集团
,捍卫西方的
民主自由。该书作者认为冷战首先是不同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对抗,美国所进行的冷战也是其
“为了确立美国的生活方式优于其对手的文化的战斗”,战斗的核心是要加强美国“自由和民
主
”卫道士的地位。阿尔文·A.斯奈德撰写了《假情报斗士:美国的宣传、苏联的谎言与冷战
的胜利——
一个知情人的阐释》一书。作者1982—1988年曾任美国新闻署影视部主任。该
书集中揭露了这一
时期美国对苏联集团的重大宣传战,作者称之为“一个影响国内外公众的
态度和削弱对苏联制度支持的战
争”。沃尔特·L.希克森的《撕破铁幕:宣传、文化与冷战,
1945—1961》集中考察了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苏联东欧的冷战宣传与文化渗
透。作者认为,虽然这些努力在美国的冷战战
略中处于次要地位,却比一般人所认识的更为
重要。华盛顿企图首先通过心理战,然后通过最终更为有效
的——尽管更长期的——逐渐的
文化渗透计划动摇苏联东欧共产党的统治。尽管这些努力没有获得应有的
重视和理解,到艾
森豪威尔执政末期,华盛顿还是成功地撕开了铁幕
.
。米歇尔·纳尔
逊著有《黑色天国的战争
——冷战期间西方的广播战》,作者长期在路透社工作,曾任该机构总裁,基金
会主席等职。
该书深入探讨了冷战期间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宣传战,及其在结束冷战中的作
用,认为西方之
所以赢得冷战,不是通过使用武器,而是通过无线电广播“不战而屈人之兵”
.
。阿奇·普廷顿
著有《广播自由——自由欧洲电台与自由电台的冷战凯旋》。该书依据保存在华
盛顿的自由
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联合总部的大量文件,以及作者与上百位当事人的访谈,详细探讨了从<
br>1949年自由欧洲电台的筹建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共40余年间两电台的活动,它
们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角色,与美国情报机构的关系。作者认为“两电台成功地完成了它们
的使命,虽然
它用了近40年时间,比当初预计长得多”。
需要指出的是,冷战期间美国不仅对苏联集团进
行心理战,也对西欧国家的人民进行心
理战和宣传战。弗朗西斯·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中央情
报局与艺术和文字世界》指
出,1947—1967年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美国国会支持下,通过在
西欧设立机构,印制
宣传品,举办展览,召开会议等各种形式,对西欧国家人民进行文化冷战,即心理战
、宣传
战,以使他们免受或脱离共产主义的影响,适应美国“方式”。
3.揭露冷战
期间美国对苏联的秘密空战与海战。在空战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有柯蒂斯·皮
布尔斯的《隐蔽飞行——美
国反对苏联的秘密空战》。作者长期从事美苏在空间的竞争及美
国对苏联的秘密空战研究,著述颇丰。本
书是其最新力作,详细考察了美国从二战后即开始
的对苏隐蔽飞行到U2飞机事件的秘密空战
.
。同类著作还有罗伯特·杰克逊的《高空冷战:
战略空中侦察与电子情报战》
.,米歇尔·E.哈斯的《阿波罗斗士:美国空军在冷战中的特别
行动》等。
海战
方面,主要有约翰·P.克雷文的《静静的战争:海下冷战》;戴维·F.温克勒的《海上
冷战——美苏
海上冲突》
。该书作者为美国海军历史基金会计划与发展部主任,从20世纪
80年
代末起即开始这一课题的研究。他在书中利用大量解密资料,详细探讨了美苏在海上
的冲突。书末附有美
苏海上冲突大事记。基特·博纳的《海上冷战:图解史》用大量图片反
映了冷战期间美苏海军军备竞赛。
作者认为美苏海上冷战始于1945年9月二战结束,终于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
六探讨冷战对美国文化、教育、科技的影响
探讨冷战对美国国内
的影响,特别是对文化、教育、科技的影响,是近年来美国冷战史
研究的又一热点。
关于冷战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早在1991年斯蒂芬·J.怀特菲尔德就出版了《冷战文化》
一书,19
96年再版。该书被认为是“对战后美国文化的杰出考察”
.
。作者在书中详细考察了
战后反共产主义思潮对美国政治、宗教、文化、电影、小说等的影响。认为“共产主义对美
国是一个威胁
……但它并非来自美国国内。而后者常常被人们大大地夸张了”。1998年佛罗
里达国际大学教授里查
德·A.施瓦茨出版《冷战文化——媒体与艺术,1945—
1990》一书,以百科全书的形式,详
细探讨和介绍了冷战影响下的美国文化,包括文学、艺
术、音乐、舞蹈、戏剧、语言、杂志、体育、动画
、消费商品、
玩具以及有关人物、事件、运动等各个方面。2001年美国首都华盛顿史密森学院出版
社出
版了彼得·J.库兹尼茨克和詹姆斯·吉尔伯特合编的《反思冷战文化》。该书实际上是由美国大<
br>学历史系和史密森学院的美国历史博物馆主办的“冷战文化”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书中收集
的9
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冷战对儿童、工人、性、电影等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对一些传
统观点提出挑战<
br>.
。此外,戴维·锡德的《美国科幻小说与冷战:文学和电影》、爱德华·布鲁
纳的《冷
战诗歌》分别探讨了冷战对文学、电影和诗歌的影响。南希·E.伯恩哈德的《美国
电视新闻与冷战宣传
,1947—1960》探讨了冷战对这一时期美国电视新闻宣传的影响。该书
揭露了在电视媒体的早年
,电视网与政府紧密勾结,成为非官方的宣传家,传送被白宫、国
务院、国防部制作、编写或同意的消息
和节目,将冷战有效地“卖”给了美国公众
.
。
关于冷战对美国教育和科学
的影响,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雅各布·诺斯纳的《杰出的代
价:冷战冲突中的大学》以亲
身经历和长期研究揭露了美
。2001年最新出版的罗恩·西奥多·罗宾所著
《冷战敌人的形成:军事—知识分子综合体中
的文化与政治》更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冷战中知识分子与政府
的结合及其后果。该书提出“军
事—知识分子综合体”一词,指出冷战的大部分时期关于一个敌人的传闻
纠缠着美国,学院
术士应对这些传闻的产生负责,特别是行为学家。“冷战军事—知识分子综合体把理论
与政
策混为一谈,造成混乱,最终毁坏了科学的声誉。”
也有学者探讨了冷战对
自然科学的
影响。如沃尔特·麦克杜格尔在《科学的冷战之旅》一文中探讨了冷战期间美国的科学技术<
br>在政府资助下的发展历程
。丹尼尔·李·克莱曼和马克·索洛韦的《热科学与冷战:二
战后的
自然科学基金会》一文揭示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加强国家安全,刺激经济增长,于1950年创建自然科学基金会,从此冷战成为科学家们要求政府给基金会大量拨款及扩大基金会在联
邦科学政
策制订中作用的基础
。约翰·H.珀金斯在其所著《地缘政治与绿色革命:小麦、基
因与冷战》中,考察了二战后发生在美、英、印度、墨西哥的“绿色革命”,把它和这些国家
的安全政策
及对外交换政策联系起来,揭示美国把促进本国的绿色革命和支持印、墨的绿色
。
革命作为遏制
苏联的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
七资料建设与普及工作
资料
建设与普及工作是学术研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
重要条件。美国学术界
一贯重视学科的资料建设与普及工作,近年来这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
在资料建设方面,首先是出
版了不少文件资料集。如多纳德·P.斯图瑞编辑的《在冷战前
线:柏林间谍战文件,1946—196
1》
.
;欧内斯特·R.梅与菲利普·D.泽利柯合编的《肯尼迪录
音带:古巴导弹危
机时的白宫内幕》。该书是古巴导弹危机时肯尼迪与特别执行委员会开会
讨论危机处理的录音记录。克里
斯托弗·辛普森编辑的《里根与布什政府时期的国家安全指
令——被解密的美国政治和军事史,
1981—1989》,收集了已解密的里根与布什政府的全部国家安全指令文件,长达1000多
页。本杰明·B.菲希尔编辑的《冷战的结束:美国关于苏联和东欧的情报,1989—1991》收
集了冷战末期中央情报局关于苏联东欧内部局势及发展趋势的情报。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
国际学者中心
国际冷战史项目自从1992年编辑出版主要刊载译成英文的原苏联集团档案资
料的刊物《国际冷战史项
目公报》以来,近年来继续出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白宫、
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政府机构,为了便于学
者的研究,解密和编辑出版了不少文件资料。19
96年美国国务院编辑出版了《美国对外关
系文件·情报机构的出现(1945—1950)》,将近年
来解密的有关情报机构的建立、发展及其活
动的重要文件汇集成册,以利于学者的研究
.
。
其次,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美国不少政府机构、图书档案馆、学术单位将档<
br>案资料上网,这就更加方便了研究。如美国国务院将所出版的部分《美国对外关系文件》上
网;在
中央情报局的网站中,可以查阅到CIA的起源及其重大事件;美国国会图书馆将收
集的苏联档案部分上
网,并译成英文。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是设立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校园
里的一个独立的、非政府研究机构
和图书馆,它将所收集的政府解密文件全部上网,编成专
题,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阿富汗战争、
美国与尼加拉瓜关系等,每个专题所收集的
文件达上千页,内容极为丰富。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国际冷战
史项目将所出版的《公报》全
部上网。南加州大学开设了“美国外交史资料索引”网页,从这里可以了解
到所有上网的档案
资料目录。著名的图书资料公司盖尔集团公司将收集到的美国政府1970年代以来解
密的文
件全部上网,材料多达70000余份,40余万页。这就使不少学者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所需资<
br>料。
第三,近年来美国学者还编辑出版了不少工具书。如《冷战百科全书》
T
homasParrish(ed.),TheColdWarEncyclopedia.
NewYork:,1996.
,
《冷战政治百科全书》
,《冷战历史辞典》
BrandonToropov(ed.),Encyclopedi
aofColdWarPolitics
.NewYork:FactsonFile,I
nc.2000.
JosephSmithandSimonDavis(ed.),
HistoricalDictionaryoftheColdWar.
Lanhan,Md.:ScarecrowPress,2000.
,《越南战争百科全书》
StanleySandler(ed.),TheKoreanWar:AnEncycloPed
ia.
(ed.),EncyclopediaoftheVietnamWar <
br>.NewYork:Scribners,1996.
,《朝鲜战争百科全书》
New
York:Garland,1995.
,
NormanPolmar(ed.),
《海上冷战大事记》
ChronologyoftheColdWaratSea,194
5—1991.
Annapolis,Md.:NavalInstitutePress,199
8.
RichardAlanSchwartz(ed.),
,《冷战参考指南》
TheColdWarReferenceGuide:AGeneralHistoryandAnnota
tedChronology.
Jefferson,N.C.:McFarland&Compa
ny,1996
.
,《哥伦比亚冷战指南》
MichaelKort(ed.),
TheColumbiaGuidetotheColdWar.
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8.
等。
第四,制作关于冷战的电视片、多媒体。1995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投资
1200多万美元,聘请著名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等做顾问,派员采访了全世界30多个国家
的500
多位冷战当事人,历时3年,制作成长达24集的电视系列片《冷战》,从1998年9
月起在电视台连
续播出,引起强烈反响。美国一些出版公司制作了关于越南战争、朝鲜战争
的CD盘,收录了有关这两次
热战的文件、图片、著作、文章等。还有的出版公司制作了收
录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等总统公开发表的讲
话、通信、声明的光盘。
第五,筹建冷战博物馆。1996年,美国几位前高级外交官发起筹
建“冷战博物馆”,成
立了筹建委员会,选址华盛顿,现正在筹建中。
第六,不少大
学开设了“冷战研究”课程,出版了关于冷战的教材及参考资料。甚至一些
中学也开设了有关冷战的课程
。美国全国社会研究委员会批准将前述《冷战》电视片作为中
学教学内容,免费发到各中学,并由加迪斯
等人编写了配套教材。
综上所述,近年来美国冷战史研究进一步深入,呈现一派繁荣。但也有
其局限,主要是
研究大多集中在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研究成果较
少。这
或许是因为冷战双方有关档案资料尚未大量解密所致。同时,对美、苏之外其他国家在冷战
中的作用研究也显得薄弱。冷战是部读不完的书,解不完的谜,关于冷战史的研究今后仍将
是美国学术
界的一出重头戏。
〔作者白建才,1949年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10062〕
(责任编辑:姚玉民舒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