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政治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绝世美人儿
654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13: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工商管理排名-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政治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政治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王德彦,任中平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我国具体
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发展 ,以王沪宁,刘京希为代表的学者们开拓了政治学研究的新视野——政
治生态研究,有宏观与微观的研究 ,也有理
论与个案的研究等.
关键词:政治生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
中图分类 号:D676.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1)06—0111-02.

,关于政治生态的理论研究概况
2O世纪中期政治学研究开始跳出传统政治学的理论视
域,转而引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科尔曼在《生
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中提出,政治生态思考,探索的
问题是体制,机制,环境对政治系统的影响,关注公众对体
制,法律,政策的认同率和对政府的支持率,政府对公众的号
召力,关注政治系统所置身于的周边和全球政治和安全环
境,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效率.可见,良好的政治系统,应
该是开放的,动态的,平衡的政治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方面
都不是良性政治生态的全部.刘京希在《政治生态论》中认
为:政治生态理论具有政治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的属性.
在研究中,力图跳出传统政治学的理论视域,转而引入生态
学概念和原理,以丰富政治学研究的方法.政治生态理论
把政治系统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视作有生命的系
统,从而运用生态系统的观点,理解和把握政治机体的内在



结构和联系,以便更科学地认识政治现象.具体地说,政治
生态理论就是把政治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一自然,社会,经济,
文化看作政治生态系统的要素,努力协调政治体系与子系统
及其要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扬长
避短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实现政治体系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治生态问题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从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一社会一文化生态条件出发进行
研究.以王沪宁教授为代表,他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的生态分析》中从历史一社会一文化条件与民主政治的相互
作用分析民主政治发展,并对民主政治作一般的生态分析即
民主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基层化,信息化,道德
化,理论化[1].他说:民主政治作为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
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梳理这些关系.因而,
适当的方法就是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生态关系,并确
定它们之间的合适关系是动态平衡二是从政治生态理论
体系的视角进行研究.例如,王艳在其硕士论文《颜色革命
警示下的中国政治生态建设》中提到政治生态体系是由政治
体系内生态,政治一社会生态和政治一社会一自然生态三个
层级组成,在紧密关联的同时构成了在平衡中互动的整体.
在国内,对环境生态的研究始于2O世纪8O年代,这一
时期的研究特点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哲学分析,其代表
性着作有郁庆治的《绿色乌托邦:生态主义的社会哲学》.此
外,受西方行政生态理论的启发,王沪宁,王邦佐等中国学者
把西方生态学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1989年复旦大学
出版社出版王沪宁的着作《行政生态分析》,这是国内出版的
第一部政治生态学着作.王邦佐主编的《西方政党制度的社
会生态分析》和《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是运用生
态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政治学专题研究的新尝试.我国在政
治生态建设方面的成果还有刘京希着的《政治生态论~政治



发展的生态学考察》,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同新的《浅析
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机制和政治生态环境》;郑芸的《政治生
态视域中的执政党能力建设》;李连奎的《政治生态化一未来
政治的发展趋势》;王浩斌,王志勇的《论转型期我国政治生
态的变迁及其影响》等等].
二,我国学术界政治生态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政治学界通过对政治生态理论的研究,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政治学科的
基本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这些
进展主要体现为:第一,王沪宁,王邦佐等学者通过自己的研
究工作,进一步拓宽了政治学的生态分析思路,从而丰富了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学者们针
对当前具体国情及民主政治发展的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微观
上从不同侧面至力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生态建设研
究,如从制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础,网络技术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杨明伟.《公民社会对民主政治的
意义和作用》,阮占江的《互联网:改变政治生态环境》,邓海
建《制度不是良性政治生态的全部》,王忠军《政治生态不和
谐问题分析》等;第三,刘京希在《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
态学考察》中试图探寻一种普遍适用的政治理论模式及其运
作模式,谋求政治体系的生态化和民主化,这些都是我国政
治生态研究的重大进步.此外,还有许多学者运用生态学的
生态群落,生态平衡,生态多样性,生态链生态圈等理论描述
政治体系的运行状态,在理论内容上丰富了政治学理论,实
现了政治学与生态学的结合,在实践上为分析政治现象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工_3具.
不过,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我国政治生态理论的研
究仍然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正如丁忠甫在《当代
中国政治生态生态问题研究刍议》中分析国内政治生态研究



现状时所指出,学界对于政治生态的概念,特征与功能等基
础性概念的研究,大多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形成逻辑严密的
政治生态体系概念,对中国政治生态的现状缺乏深刻的把
握,缺乏从中国国情的实证研究中得到有效的对策和方法.
作者简介:王德彦,(1986一 ),女,四川广元人,汉族,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O9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
代中国政治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路径和 机制
研究》(项目编号:11BZZ015)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主持人任中平,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基层民主政治建
设.
其次,很少涉及政治与生态两大体系的关系,即使有也仅限
于政治学领域某个局部,探讨生态环境对政治决策的影响或
者行政学方向,或者是政党制度方面,没有很好地借鉴生态
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去研究政治体系的生态化动作.再次,对
于我国民主政治生态研究缺乏宏观层面的系统研究.从现
有资料的检索情况来看,学者大多从微观的角度对民主政治
生态研究做了基础性研究,但缺乏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民主政
治生态研究,只有王沪宁教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
生态分析》,赵红卫论述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生态要
素分析》,涉及到了民主政治与政治生态要素的良性互动的
策略,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工作.
三,我国民主政治生态研究的基本路径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学界对政治生态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尤其是
把民主政治建设放到了生态视域中去研究,如从党内民主,
基层民主,协商民主等政治生态分析,从我国民主政治生态
研究的基本路径来看,积极的民主政治生态建设需要一个健
康的公民社会,培育良好的民间组织,营造良好的民主政治
生态环境,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持续发展_4].



1,党内民主建设的政治生态环境.党的十六大指出: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
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五种执政能力建设的主
要任务之一,摆在了战略高度.党内民主建设受其所处的政
治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关党内民主建设生态环境研究成果有
王同新《浅析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机制和政治生态环境》,郑
芸的《政治生态视域中的执政党能力建设》,王清荣《农村基
层党建与政治生态环境》,唐承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夯实
政治生态环境》是芜湖市政治生态建设的调查与启示,郑林
《反腐倡廉,构建和谐政治生态环境》,黄胜林《中国共产党党
内监督制度的政治生态分析》,从不同侧面探索了党内民主
发展的政治生态环境,正如王同新所讲到的政党与法律,政
党与政权,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是特定政治生态环境中影响党
内民主建设的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多
元化,党执政基础构成因素变动,国际国内党执政基础的政
治生态环境有了根本变化,如经济全球化,新科技的冲击,政
治治理与民主参与的利益博弈,阶层分化引发执政资源分
散,官僚腐败现象影响政党权威等_5].
2,基层民主自治的政治生态环境.自从村民自治制度
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以来,全国范围的村级民主化开始强势
扩张,村级民主选举制度已成为目前我国民主程度最高,参
与人数最多的选举制度.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
会化分工,合作的发展必将引起村庄政治生态的整合和裂
变.对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进农村村民自治制度
建设,改善农村政治环境,完善村庄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冯楠在其硕士论文中主要研究了政治生态视野下的基
层民主自治,作者以实地调研的方式,透过田野调查的微观



视角,分析了村庄中公共空间,政治力量,政治沟通等村庄政
治生态的诸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叙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一
个普通华北农村的政治生态,并以该村庄两委选举为实例深
度透视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过程,深入剖析了选举中动员式
民主的特征,制度设计和选举程序中的缺失和改进措施,同
时提出了通过整合村民代表会议的功能完善村庄治理模式
等思考l6].
3,实践协商民主的政治生态环境.协商民主是推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一翼,西方理论界对协商民主的
涵义,条件及制度的构建,协商民主面临的困境与选择等方
面作了系统比较分析.我国学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也主要
是集中在理论基础介绍方面.也有学者将协商民主理论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林尚立教授的《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
政治的一种思考》,2004年,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和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大学政府系共同主办了一场协商民
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学者以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
协商民主的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当前我国的经
济,社会,文化等条件与协商民主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探
索了协商民主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系统中的现实可行性,实
现协商民主制度与环境系统的生态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是经济基础,多元的社会结构和利益主体提供了社会基
础,中国传统的和与民本思想提供了文化基础,我国现
有政治制度为实践协商民主提供了制度基础,如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以浙江温岭为代表的民主恳谈会也
是实践协商民主的有益尝试,具有协商民主色彩的社会治理
实践如听证制度等;最后互联网为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技术
支撑.
4,公民社会与中国民主政治生态环境.民主政治的实



质是人民主权或人民当家作主,公民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
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想方设法不断扩大公民的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确立的推进中国
特色民主政治的既定目标.而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和
途径之一就是公民社会,涉及公民社会理论与民主政治发展
理论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少,主要有:俞可平《公民社会的兴起
与政府善治》.庞金友《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再思
考》;高丙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何增科《公民社会
与民主治理》L8J.
公民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推进国家的民主治理,综合有
关公民社会理论与民主政治理论的研究成果看,公民社会对
民主治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公民社会的兴起奠定了基层民
主特别是社会自治的组织基础;正在兴起的中国民间组织是
沟通政府与公民的一座重要桥梁,善治的实质在于政府与公
民的良好合作,民间组织在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过程中,推
动了政府与公民的合作,促进了善治;众多的民间组织已经
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动政府改革的强大动力
源;民间组织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改善了政府的形象,
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同时对政府行为构成了有力的制约.
总之,积极的政治生态建设,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公民社
会,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大力培育民问组织,逐渐营造良好的民
主政治生态环境,从而有力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沪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生态分析[J].天津社
会科学,1988(3).
[2]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3]刘京希.政治生态论一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M].山东
大学出版社,2007.
[43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EM3.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6.
E53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0.
[-61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EJ].
学术月刊,2003(4).
[7]任中平.四川的选举民主与浙江的协商民主——我国基
层民主发展模式的一项比较研究[J].探索2011(1).
E8]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M].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8.12.

新泻大学-浙江会考成绩查询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优秀党员发言稿


人身安全-甘肃教育考试院官网


马说翻译-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逍遥乐-失恋33天经典语录


广东省邮电学校-文员的工作内容


陕西省招生办-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保护环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