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
北京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党校学员自我鉴定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 ......
..................................................
..................................................
......... 1
ABSTRACT .........................
..................................................
................................... 2
第一章
前言 ...............................................
..................................................
...... 3
1.1
研究意义 ...................
..................................................
.................................. 3
1.2
概念界定 .........................................
..................................................
............ 3
1.3
研究方法 .............
..................................................
........................................ 4
1.4
研究案例 ............................
..................................................
......................... 5
第二章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概述
..................................................
..................... 7
2.1
网络舆论的形成 .
..................................................
........................................ 7
2.2
网络舆论的特点 .........................
..................................................
................ 8
2.3
网络舆论暴力的特点 ....
..................................................
............................. 9
第三章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分析 ...................................
.................... 9
3.1
网络舆论暴力不断升级
..................................................
........................... 10
3.2
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
.......................................... 10
3.3
网络造谣问题普遍存在 ......................
..................................................
..... 10
第四章 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
......................................... 11
4.1
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
..................................................
..... 11
4.2
舆论引导机制还未建立 .............
..................................................
.............. 11
4.3
舆论监管体系仍不完善 ....
..................................................
....................... 11
4.4
网络媒体责任意识缺失 ...................................
.......................................... 12
第五章 网络舆论暴力的控制与疏导对策分析
............................................. 12
5.1
健全网络舆论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 .................
........................................ 12
5.2
完善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
..................................................
.. 13
5.3
加强网络媒体的自身建设 ...............
..................................................
........ 13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5.4
建设网上虚拟社会社工队伍 ....................
.................................................
13
第六章 结论 .............................
..................................................
...................... 16
参考文献 ...........
..................................................
..................................................
.. 17
致 谢 ....................................
..................................................
................................. 18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
——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
中文摘要
互联网自从诞生开始就以一种迅猛的势头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成为第
一影响力媒
体,同时网络也是第二交流手段。互联网传播具有交互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为网民表达自<
br>己的想法和意见提供了了一个便捷的渠道。时至今日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
成部分。
但是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监督引导机制未建立以及网络媒体自身的缺陷,网络
舆论中出现了网络舆论暴
力的现象。目前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本文
试通过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特性和分析网
络舆论暴力产生原因来提出解决对策。通过健全
法规、完善引导监管机制、加强媒体自己建设和建设网络
社工机构来控制网络舆论暴力。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形成过程;控制对策
1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Since the birth of the Internet, it has
been growing in a incredible speed and
became
the first influence media, while it was also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tool.
Due to Internet,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as a phenomenon came
into being.
At the beginning,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has exert a great impact on the
guidance of the network., but the hot events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Internet users
and,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tarted to deviate from
the track, in a radical form
of violence.
Currently, the definition of the network media
violence hasn’t been
conclusiv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article tri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media
violenc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
network media violence characteristic cause
suggestion
2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根据2012年12月31号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发布的数据的看,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
5.64亿,占中国总人口的40%多
1
。网
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发表言论的大平台,中国
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舆论超强磁场。网络传播
的自由行、开放性、互动性是得传统
传媒上难以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得到了解决。某个热点事件在网上刚
一曝光,即可迅速引
爆网络舆论,把地区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社会问题,变成全民讨论的公共话题,甚
至变
成需要行政力量介入干预的公共事件。许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政府、物价、道德问题等敏
感
因素,很容易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声浪。网民通过发微博、发博客、论坛发帖跟帖等多
种形式参与到社会
事件的讨论中去,并且借助网络的快捷和互动性,迅速形成舆论力量,
从而引导网络舆情甚至社会舆情。
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
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
,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
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网络舆论暴力作为一种特殊
的网络舆论,继承了网络舆论的传播性,已经成为严重破
坏网络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了。因为网络舆论
暴力引起的网络侵权案件越来越多,关于
网络名誉毁损案件也屡见不鲜。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律和学术
界都没有对网络舆论暴力
做出规范的定义,也没有具体明晰的控制网络舆论暴力的手段,研究网络舆论暴
力的形成
过程和抑制对策对现阶段网络舆论暴力的控制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网络舆论
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是源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3年湖北打工青年
孙志刚因无“暂住证
”在广东被“收容”致死,该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一发不可
收拾的网络舆论浪潮引起政府高度重
视,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
法》随之被废除。网络舆论可以说在这个事件中一战
成名,展露了强大了舆论力量。但是
与此同时网络舆论消极的一面也开始露出水面,“网络舆论暴力”频
繁出现。2007 年的“史
上最恶毒后妈”事件中,后妈陈彩诗就成了网络舆论暴力的无辜受害者,这
网络一大冤案
成为网络舆论暴力的代表案例。
1.2 概念界定
1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01-15
3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2.1
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就是网民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焦点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
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孙志刚事件”可以说是中国网络舆论首次大发神威。2003年3月17
日,27岁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因为外出上网没有携带身份证和暂住证而被广州黄村街派出
所转到收容站
收容,3天之后孙志刚被殴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披露了孙惨
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
后经过。文章当天被各大网站转载,这个事关政府部门的新闻
立即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点击率仅次于S
ARS报道。网友们纷纷回帖发表评论,引发了
民间对已经走样的收容遣送制度的批评。6月18日,国
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
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
法(草案)》,同时
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2003年
4月14日,
胡锦涛总书记与广东医疗专家座谈时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总书
记也关注网络舆论,这个回应说明了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正视,也是对网络舆论影响力的一
种肯定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开始受到关注。
1.2.2 网络舆论暴力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舆论暴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所说的网络舆论暴力是指一些网
友在狂热的、非理性
的情绪支配下,就某一事件发表过激言论,集体谴责当事人的行为。诸
如漫骂、污辱、威胁、诽谤、网上
围攻及故意泄露他人隐私等破坏网络文明、污染网络环
境的行为。网络舆论暴力可分为轻度网络舆论暴力
和重度网络舆论暴力。轻度网络舆论暴
力包括网民群体在网络上集体对当事人进行言语攻击,未对当事人
的现实生活造成严重伤
害的行为,这类网络舆论暴力是最普遍的,在网络中几乎无处不在,但是因其没有
给当事人
带来严重危害而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而重度网络舆论暴力不仅在网上侮辱、围攻当事人,而且通常存在公开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的现象,使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受到影响,严重
影响了当事
人的身心健康,如:史上最毒后母事件、姜岩事件、王朔爆名人私生子事件等
都属于此类网络舆论暴力事
件。本文主要讨论的网络舆论暴力主要是重度网络舆论暴力。
1
1.3
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需要,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研究
方
法。第一,文献法。主要搜集一些和网络舆论暴力问题相关的案例、理论和资料来丰富研
究内
容。了解前人对网络舆论暴力的相关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来确定网络舆论暴力的
1
李晓红、方金珍《网络舆论暴力的伦理考量》,《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26)
4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由此来
找出对应的防范和整治措施。第二,分析法。通过资料和案
例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形成原因,再研究
出合理的应对建议。本文分析的案例主要是
近几年网络上影响力比较大的几例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包括“
陈易卖身救母”“虐猫事件”
“铜须事件”“史上最毒后妈”“史上最强女助理”“很黄很暴力”和“史
上最牛小三”。
1.4 研究案例
下面表格列举了近年来主要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
事件
陈易卖身救母
虐猫事件
时间
2005年
2006年
影响
陈易母亲为了陈易名誉临时决定手术去世。
虐猫女子被人肉,现实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单位
迫于压力将之辞退。
铜须遭到人肉和谴责,现实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
最后真相公布,铜须被冤枉。
后妈陈彩诗遭到网民讨伐,行政力量介入证明陈
彩诗被冤枉。
受害者裸照流出,受到网民的批判和恶搞,现实
信息被公布在网上,不得不辞职。
13岁学生张殊凡遭到人肉,身份信息被公布,遭
到了网友的恶搞。
两位受害人遭到网络通缉,现实生活中也被威胁,
不得不停止工作,真相尚不明确。
铜须事件 2006年
史上最毒后妈 2007年
史上最强女助理 2007年
很黄很暴力 2007年
史上最牛小三
2007年
在这些事
件中,当事人无一不遭受到了隐私或名誉的侵犯,很多现实生活都受到很大
的影响,有的当事人受到的惩
罚已经严重超出了其应该受到的惩罚。其中几例案例中当事
人被确实为被冤枉。
在这些案例中,我们主要分析“史上最毒后妈”事件:
“2007 年 7 月 15 日晚
7 时 30 分,江西省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情缘”栏目播
出了一部独家 30 分钟专题,视频中
六岁女童丁香小慧躺在病床上狂吐鲜血的场面、身上
到处是瘀血青紫情景让人触目惊心。在片中,记者得
出的结论是,“小孩身上的伤肯定是
他伤”,并提出了一个观众都急于想知道的问题:什么人会对如此可
爱的孩子下此毒手?
最后片尾出现了一个镜头,孩子对着记者的话筒说,身上的伤是后妈打的。
5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7 月 17 日,网民
vera_19851118 撰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情!后
妈毒打 6 岁继女,
治疗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文章,并把它贴到了鄱阳在线网站和新
浪杂谈。该帖的前言称:“前天在
电视台看到一个惨绝人寰的家庭暴力虐待画面,6 岁小
女孩被后母打得在医院狂吐血,流了一地,6
块脊椎被打断,凡是看过的人都哭得死去活
来!!亲生父亲居然说是(女孩)自己摔的,家属报警后,打
人凶手居然现在还没有落网!!!
正义何在?!!!天理何在?!!!”
7 月 19 日,
红网记者发出题为《六岁女童遭毒打吐血六块脊椎被打断》的报道,还
在网文中配发了“小慧被打得口吐
鲜血”、“在医院病床边全是血”、“小慧全身是伤痕”、“小
慧被打得大小便失禁”等极具“震撼力”
的照片,并配发了 17 日前文所述网友的帖子。
7 月 20 日凌晨,红网记者连续发表了《遭
殴打女童病情恶化公安局尚未立案》等文
图报道;东方网记者发表题为《遭殴打成重伤女孩已抵达上海救
治》的报道。此后,《新
京报》、《河南商报》、《金陵晚报》、《西安商报》等众多的报纸媒体也迅速
加入到这场“后
母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很快,像一阵龙卷风,该事件的转载和报道席卷
了全国数百家媒体的版面、页面和视
频。据不完全统计,仅 7 月 20 日上午,全国 36 家网
站和数十家报纸转载和报道了“丁
香小慧被后母毒打”事件。而该帖随即在各大网站、论坛上流传,激发
了网友最原始的愤
怒,网络上泄愤的帖子爆满。新浪网该文的跟帖多达 70 多页,网友群起指责“这
样的后
妈简直禽兽不如”,还有网友发出网络通缉令来通缉恶毒后妈,“这个后妈最好不要出门”。
有人要求将后妈的照片、电话方式公开,“让她在中国无立足之处”。
在更多媒体的参与和关
注下,一个轰动的“后母虐童事件”被迅速演绎到极致。正当
大家觉得扑朔迷离时,又一则帖子称,其实
6 岁女孩并没有遭到后母的毒打,是因为女
孩得病家庭困难治不起病,有人想通过网络炒作达到效果,
帮助女孩和她的家庭,这只是
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果然,7 月 21 日,丁香小慧入住的上海瑞金
医院告知公众,小慧
患有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脊髓病变等多种疾病,帖中所称“6 块脊椎骨头基本被打断
”子虚
乌有,她身上的青紫也是由凝血功能障碍所致,无法认定是外力所为;随后又出现了后妈
陈彩诗跪地喊冤的报道,以及警方的案件事实通告。 7 月 24 日,鄱阳县公安局发布了
丁香小慧
被虐事件的权威调查通报,证实陈彩诗没有虐待丁香小慧的行为,丁香小慧体表
初始伤势是自己跌倒造成
的。
事情的真相一出来,舆论哗然,当网络中这群道德卫士叫嚣着要将“丧尽天良”的后
妈绳
之以法,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狂欢时,却品尝了一杯酸涩的苦酒,原来他们冤枉了
一个无辜的人,最不
道德的反而是他们自己。”
1
1
资料来源:案例取自中国战略网2007年7月23日新闻
6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概述
2.1 网络舆论的形成
在因特网中每个网民
都可以成为舆论主体,在网络中舆论的过程往往比一般媒体要快
的多,因此网络舆论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但是网络舆论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规
律。从事件缘起到意见的形成再到一件扩散进一步到舆论
的形成,中间有一定的过程。
2007年7月15日,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播放了一则继母虐待小女孩
小慧的报道。电视
节目中讲述了小慧被继母虐待,不得不住院治疗。节目中小慧身上多处是伤,并有躺在
病
床上吐血的镜头,在镜头中小慧称伤痕是继母毒打所致,并称自己的继母是魔鬼。新闻本
身带
有很大的煽动性,观众很容易对小慧产生同情,同时对残忍的后妈厌恶至极。但是江
西电视台作为一个地
方媒体,它的受众人群范围不大,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媒体的受众因为
现实的限制很难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这则新闻的播出并没有在社会上形成什么反
响。
仅过了两天,也就是7月17日,一片
题为《我所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情!后妈毒打6
岁继女,治疗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文章出现在了
论坛上,网络传媒相当大的自由性
和快捷性很快就体现出来,原帖被疯狂转载到各大论坛,最毒后妈事件
立即在互联网上引
起轩然大波。在更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下,“史上最恶毒后妈虐童事件”被广泛传播。
甚
至人们在茶余饭后都会讨论最近网上的火热新闻“史上最毒后妈”。而愤怒的网友纷纷指
责小
慧的后妈——陈彩诗,这位后妈被批成“史上最毒后妈”,还有网友发出网络通缉令
来通缉后妈。这篇出
现在各大论坛的帖子的真实性从未被人考证、也几乎没有被人质疑。
网友们在愤怒情绪支配下失去了理智
,网友们对最毒后妈的口诛笔伐已经成为一场情绪化
运动,小慧的父亲为后妈陈彩诗的申辩在谴责声中苍
白无力。网友们纷纷站在正义的立场
上谴责后妈,至于一些理智网友质疑真相的发言则受到排斥、批判,
被淹没在这一边倒的
谴责声中。这个阶段的舆论倾向是暴力谴责的情绪占主导作用,这些跟帖的网友都成
了侵
犯后妈陈彩诗的名誉权的帮凶。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焦点的出现,网民在网上的交流话
题很多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网民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其他媒体发布的热点信息时,同时对这个信息感兴
趣并且有自己
的想法时,因为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很难随意的表达出来。而在网络给了网民随意发表言论<
br>和观点的自由。
当论坛上出现一个富有争议的, 能引起网民极大兴趣的原帖时,往往会被转帖
到各大
论坛,网民对话题感兴趣就会不断的进行跟帖和转帖。而论坛则会借助软件统计,统计出
7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热门帖子并发布到论坛排行榜中或者发
布到论坛首页。话题关注度也会迅速升温。由于“史
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帖子描述的小慧被残忍对待,身
上伤痕累累,躺在病床上吐血的镜头
无一不勾起网友的同情心。而陈彩诗被贴上后妈的标签,因此此事件
在网络上一出现便引
起舆论谴责热潮,各大网站论坛也接连报道转载。
后妈这个敏感词汇加上
帖子中图片镜头的渲染和原帖作者的有意煽动,使得网民对后
妈陈彩诗的残忍行径怒发冲冠,网友们很快
就统一了意见,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谴责史
上最毒后妈——陈彩诗。本该由公安部门调查处理的事件变
成了一个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社
会话题。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了,无论陈彩诗是否被冤枉,她都成
为广大网民的
一个愤怒情绪的宣泄对象。公安机关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后妈并没有虐待小慧,小慧的<
br>病发症状是血友病的正常反映”得不到网民们的认可,网民们通通职责公安机关办事不利。
2.2 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在形成过程中有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不一样的特点:
首先是快速性,现在的网络已经
是人们生活中最为便捷的传媒之一了,网络舆论借助
于网络的快捷和互动性,形成速度往往比传统舆论更
迅速,这种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网民
的意见很容易被整合。包括“药家鑫案”、“史上最毒后妈”等网络
舆论,仅仅一天时间就
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网民们对二者主角口诛笔伐。“史上最毒后妈”在江西电视
台播出
相关节目时并没有引起什么大的波折,而当事件在第二天转移到网上时却不再这么平静,
“史上最毒后妈”迅速变成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对后妈批评的声音也很快就传出,一夜之
间网络上似乎就
是满屏的对后妈的谩骂和谴责了。网络上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和整合网民
意见的能力之强使得网络舆论的
形成过程及其快速。
网络舆论存在情绪性。因为网络中的角色都是匿名的,不用对说过的话承担后果,
有
些人就把网络当成发泄情绪的场所,由此成为情绪性的舆论。网友的行为往往受情绪主导,
面
对热点事件缺乏理性,往往偏激的情绪引导舆论走向舆论暴力。《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
情分析报告》
指出:网络非理性情绪有滋长之势。网民们受情绪影响往往在网络上散布的
一种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
义色彩浓厚的言论。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发起与传播,往往通
过某一社会敏感话题,如官员腐败、道德事件
等。这类事件极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与回应,
这种敏感话题的回应中经常带有很强的情绪性,网民们往往
无法理性、客观的对待这些敏
感话题。
网民有明显的群体化的倾向,在网络中志同道合的人可
以轻易而且频繁地沟通,极易
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在这个群体中往往听不到不同的看法,长期处于这个
极端的没有异
类的环境中,会让其中的人逐渐更相信并且坚定这个立场,个体原有的价值观、认同感极<
br>8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容易受到群体影响。在群体中话语权的争夺过程中,也会将本群体的观点推向更极端。
网络舆
论具有冲突行。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民在这个虚拟空间内做什么、
说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网
民往往以自己的伦理标准来批评所看到的现象。但是不同地域、
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网民同在一个互
联网内,这就形成了不同想法造成的冲突。往往
很多网络群体的骂战就因此发生。
2.3 网络舆论暴力的特点
2007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对“
网络舆论暴力”说“不”!》的评论,指
出了网络舆论暴力的三大特征。
1. 以道德的名义
,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网络世界处
处险恶,只要自己有不道德的做法和言
论立马会被其他的“道德民兵”围剿、围攻,因此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们往往希望自己能站在道德高地上来
批判谴责别人,来显示自己的人性
伟大。在案例中网友们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谩骂后妈陈彩诗,甚至有
人对陈彩诗发出网
络通缉令。这时人人都成了道德的守护者,以道德的名义对陈彩诗做制裁。在本文例举
的
7例网络舆论暴力案例中,其中有6例都是网络暴民们站在道德高地对受害人进行制裁。
这种
制裁有的是超过了受害人本身应受惩罚的限度,有的是完全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冤枉
了受害者。
2. 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
进行群
体围攻。追查和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已是网络舆论暴力的通用手段了,人肉
搜索成为了网络舆论暴
力的一大特征。虽然人肉并不等于网络暴力,但是人肉一出,网络
舆论就很容易像网络舆论暴力倾斜。在
本文所述案例中,大部分网络舆论暴力事件都存在
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史上
最毒后妈”帖子发出之时,网络上
是一片愤怒的声讨。有说“这是我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有骂“后妈
禽兽不如”的,还
有网友发出网络通缉令要严惩后妈的,各种最恶毒的语言更是铺天盖地而来。在真相出
来
之前,后妈就被骂得狗血淋头,甚至被众多正义之士威胁要索取性命。
3. 在现实生活中
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由于许多网络
舆论暴力事件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被公
布,往往会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造成影响。轻则当
事人现实的名誉,重则导致当事人不敢出门、失去工作
、甚至影响到当事人的朋友和亲属。
1
第三章 当前我国舆论暴力现象分析
1
人民日报,《对“网络舆论暴力”说“不”!》,2007
9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1 网络舆论暴力不断升级
近几年来,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已发生多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网络舆论暴力起初并
没有如此大的杀伤里,充其量只是意见不同的骂战或是对某一事件的集体批判、讨伐。但
是随着
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媒开始远超其他传媒,成为现在年轻人接触最多的传媒。任
何热点事件几乎都被搬
上网络成为网络舆论的主题事件,在这过程中,网络舆论暴力也不
断升温、升级。网络舆论暴力的升级首
先体现在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数目上,网络舆论暴
力事件正在逐年增加。以开头例举的代表性网络舆论暴
力案例来看,05年有1例、06年
有2例,07年则有4例。
网络舆论暴力的升级不仅体现
在数量上,在质量上的升级也不容小嘘。从一开始仅仅
是骂战、批判的网络舆论暴力到现在的人肉“主角
”信息,骚扰“主角”的现实生活。有
的甚至在网上公然喊话要“网络追杀”,让“主角”“出不了门”
。
3.2 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网络虚拟社会中网民都是虚
拟身份,多数网民们觉得自己无需对自己的言行负
责,更不管自己是否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了。在
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中,往往受害人
的个人信息和资料会被网友通过各种手段寻找到并传播到网络上,这对
受害人的现实生活
影响很大,受害人的隐私权基本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侵犯。而在事实未明之前就炮轰、
抹
黑受害人也使得受害人的名誉权受到侵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网民往往对自己
的侵
权行为肆无忌惮,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也成为侵权行为产生的土壤。
3.3
网络造谣问题普遍存在
在“自由表达”的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谣言、谎话,有时候谣言
的传播力甚至还
强于真相。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功能强大,但是人们对网站信息的真实性往往不加甄别和怀
疑。特别是微博出现之后,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人们获得信息也更加方便快捷。借助微
博的技
术环境和条件,谣言的危害性和破坏力也成几何级数增加。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
造谣达到商业目的或者
其他利益,也有网民造谣为了发泄负面情绪寻找快感,还有一些网
民的造谣的动机幼稚可笑,认为只要转
帖、跟帖多了,就是一种荣誉。在这种激励的刺激
下,一些网民不惜用编造谣言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这些造谣者虽然身份不同,出发点
各异,但造成的后果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社会上制造了恐怖、不安
、焦虑的氛围。在本文
所例举的7个案例中,就有2个是被确定为造谣,还有只有3例是真实事件。由此
可见网
10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络造谣的问题已经不在少数了。
第四章
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4.1 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网络舆论暴力有通过网络公布他人信息和隐私的特点,当事人在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中
往往隐私权被侵犯,
还有的受害者被诽谤,名誉被破坏。而中国法律中仅有宪法和民法对
隐私权和名誉权有相关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
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1
、“《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
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
2
这些法律都只笼统的指出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不受侵犯,但是没有具体提出何种
行为
是对公民相关权利的侵犯,也没有对相关违法行为做出处罚的标准。更不用说是规定网络
舆
论暴力中网民的行为是否违法,该受何种处罚。
4.2 舆论引导机制还未建立
因为互联网的产生,网民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得到了巨大的言论空间,使得自己的意见、
观点可以得到地方表达。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言论自由要在符合法律、不侵犯他
人权利的前提
下进行。在这些网络言论形成网络舆论的过程中,则会出先一个或者多个“意
见领袖”来把其他网民的零
散的观点归纳集中起来,并获得众多的网民支持、追随。从而
集中起来的观点成为网络舆论,而“意见领
袖”则实际上引导了网络舆论的走向。引导的
好,网络舆论可以正确的表达网民们的意愿,可以成为社会
正能量,引导的不好,则可能
形成网络舆论暴力。这个“意见领袖”该由谁来担任、如何控制舆论的引导
,都是当前网
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大问题。而至今我国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还未建立。无法像传统传媒<
br>一样得到正确的引导。
4.3 舆论监管体系仍不完善
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1986
11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社区,里
面的结构复杂,信息量庞大,这么巨大的社区内没
有警察、没有裁判、没有监管力量的存在,可想而知暴
力行为就可以在这里兴风作浪,为
所欲为。中国2001年才开始有正式的网络警察,时至今日网络警察
的数量也难以监管整
个网络社区。而且在网络警察的工作内容中也并没有对网络舆论的监管。中国的网络
舆论
监管没有专门的部门,也几乎没有监管力量存在。11年开通的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举报受理中心作用也十分有限,在现在百度最大贴吧李毅吧中所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网
友都不知
道受理中心。并且实际操作反映该受理中心的处理效率也比较低下。
4.4
网络媒体责任意识缺失
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于2001年,并在2002年发布了《中国互
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这个公约规定了加入协会的互联网行业的各种义务和自责,不管是暴力、淫秽内容
还是涉
及到侵犯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信息,互联网行业从业者都必须通过权限及时屏蔽和删
除
。
1
但是有的互联网媒体则因为赚取点击率不仅不加以管理、把好关口,还把违规的热点
新闻置顶加精,完全不顾对事件当事人产生的危害。哪个帖子火、哪个话题热,就引进来,
许多网络媒
体已近把商业营利放在了营业的首位。在“史上最毒后妈”案例中,全国有 36
家网站和数十家报纸
转载和报道了“丁香小慧被后母毒打”事件。在事件前期,也几乎没
有媒体来为后妈陈彩诗洗白。媒体在
没有实践调查的情况下就转载报道了这一事件,才有
了“史上最毒后妈”一夕变成“史上最冤后妈”的闹
剧。
第五章 网络舆论暴力的控制与疏导对策分析
5.1健全网络舆论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是应该把隐私权和名誉权作为一项独
立的权利纳入相关法律,详细规定什么样的
行为是侵权、什么样程度的侵权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和责任。将
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列入违
法行为中,改变隐私权和名誉权是其他民事权利的附属权利的现状。
另一方面是在法律上规定网络舆论暴力的含义,对网络舆论暴力做出规范化的定义。
对网络舆论做出规
范和约束,为网络言论设立相关的法律,让广大网民有法可依,让网民
们明白自己需要为不当言论负相关
法律责任。也让相关事件的受害人在诉讼时提供法律依
据。
1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2002
12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5.2完善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事实的歪曲、谣言的传播、价值判定的失误和“意见领袖”引导方向的错误是网络
舆
论暴力的一部分原因。因此建立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政府应该主动接手网络
舆论的引导责任,建立官方的论坛,对谣言和歪曲的事实进行
辟谣和纠正。建立政府的网络舆情回复制度
,对网络舆情进行回应,使网民们看到事实的
真相,也使网民从价值误区中走出来。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
体系,听取民意,回应民意,
对重大网络舆论做出行政干预,这对控制网络舆论暴力和社会安定都是十分
有效的。建立
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让网民知道在哪举报不良的网络信息,给网民们举报不良网络信息<
br>的途径。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有一定的公信度,也要肩负起引导网络舆论的责任。及时对失控的、
虚假的网络舆论热点进行引导和辟谣。
5.3加强网络媒体的自身建设
重申《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政府要加大“网路媒体有维护网络安定的职责”
宣传,对违法公约的网络媒体进行公开批判,鼓励遵守公约的网络媒体。评选文明网络媒
体。规定网络媒
体在运营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使网络媒体传播
的信息合法合情合理。
5.4建设网上虚拟社会社工队伍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谢俊贵书记提
出过建立网络社工队伍,他认为这支网络社工队
伍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在网上倡导开展网上特色虚拟社
区建设;第二,组织有关网民开
展各种引导性、疏导性的网上虚拟社会活动;第三,在网上虚拟社会中及
时发现并关心帮
助需要关心的网民;第四,在现实社会中帮助那些受网络影响较大的群体;第五,协助网
络警察开展必要的网上虚拟社会监控工作。把社工服务由现实延伸至虚拟社会,在网络上
建立网
络社工站。
1
现实社会中的社工,已经有不少服务是通过网络来展开的。一是因为许
多年轻人习惯
于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二是因为许多人注重隐私,不愿意见面接受个案服务。而在展望<
br>
1
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社会科学研究》,2010(6)
13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中开辟的网络社工站不仅通
过网络开展社工服务,也会从虚拟社会中发现服务对象,甚至
可以带给这些虚拟社会中发现的服务对象现
实的帮助服务。
14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六章 结论
网络舆论暴力是网络舆论的一种非理性、极端化的表
现,属于网络舆论中的一种特殊
形态,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和网络舆论的形成有许多共同之处。议题是网
络舆论出现的必
要条件,而网络议题往往来自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出现以后,人们往往缺
乏渠道来表达自己对热点事件的想法和看法。网络的交互性则很好的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
和渠道
来供人们表达和讨论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这就使现实热点很快的发展到网上讨论。
另一种议题则是由网民
自己发布的帖子,这类帖子通常也是披露一些消息,来引发众网民
的讨论。当这些议题能够引起网民们的
兴趣,网民就会不断的回帖讨论和转载帖子,各大
搜索网站和网络社区又会将热帖置顶加精,引来更多的
网民来参与议题的讨论。在信息传
播极为便捷的网络环境下,议题很快就能够成为网络上的热点问题。人
们因为地理位置的
阻隔无法在现实中自由的参与讨论某一话题,但是在网络中确可以通过论坛和社区频繁
的
交流对某一话题的看法。在频繁的交流中相同想法的网民就会成为一个群体,很快就一话
题的
不同看法就会形成网络上不同的舆论群体,群体一旦形成并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网络
舆论就随之产生。
在对待一些诸如“官员腐败、道德事件”等社会敏感话题时,网民的回应往往会带有
很强的情绪
性,网民们往往无法理性、客观的对待这些敏感话题。在这些话题的议论中,
到处充斥着网友的谩骂、攻
击、侮辱等大量非理性语言。加之网民们大量的盲从跟风让事
件的主角常处于风口浪尖,面临巨大压力。
这种对当事人的谩骂、攻击和侮辱可以说已经
是轻度的网络舆论暴力,那么“人肉搜索”的出现往往把这
种轻度的网络舆论暴力推向重
度网络舆论暴力。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被公布在网络上,使得当事人的
现实生活受到
很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暴力通常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
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
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
言进行群
体围攻。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在网络舆
论暴力的形成过程中,因为现在我国的法律尚未对网络舆论暴力、公民的隐
私权和名誉权有详细的规定,
网民们在实施网络暴力时也不会觉得不妥。另一方面中国还
没有引导网络舆论的相关部门和机构,网络舆
论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往往随着情绪化的
引导滑向极端,形成网络暴力。中国虽然有网络警察的存在,
但是在网络警察的职责中并
没有监管网络舆论的职责。网络舆论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往往肆无忌惮,造
谣和歪曲事
实的情况就经常出现。网络媒体本身为了商业利益也不会严谨的核对相关信息,一味的引进转载热帖、神帖。使得谣言和暴力言论传播的更广。
从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原因来寻找对应的对策,就可以得出以下五个对策:健全网络
15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
引导机制;加大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监管力度;
加强网络媒体的自身建设;建设网上虚拟社会社工队伍。
16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 (2000).Compuetr 一 Mediated Social
Support,Older Adults,and
l Of .50
[2] Mob
rule on China's Internet: The keyboard as New
York
. 2006.
[3] Merrill Morris and
Christine Internet as Mass l of
Communication, winter.1996
[4]
Tanner(2001) .Chilean Conversations:Internet Forum
Participants Debate
Augusto Pinochet’s
deten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une
[5]
Sorin Matei and Snadra Ball Rokeach ( 2003 ) .The
Intemet in th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ial Communities:Macro or
Mesoinkage?. Journal of er
[6]
罗兰·德.沃尔克.网络新闻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M].人民出版社,2004
[8]
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
丁柏栓.新闻舆论引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
匡文波.网民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
潘忠党.舆论研究的新起点[M].武汉大学出版社,2OO2.
[13]
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14]
郭玉锦,王欢.网络社区中的社会联系[J].中国软科学,2002,(11)
[15]
王刚.从“铜须事件”看网络暴力的成因[J].传媒观察.2007.(1)
[16]
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生态环境[J].新闻实践.2002(4)
[17]
言靖.网络舆论的特点及隐患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7(11)
[18]
张婷、张素萍.浅析网络舆论暴力成因[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2)
[19] 胡沈明.网络舆论形成过程探究[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9)
[20] 谭伟.网络舆论概念与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 2003(5)
17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四年的大学时光即将结束,在这四年中经历了许多,也成长了很多。无论是
自己建立
社团、学习学校知识还是踏入社会兼职、实习,在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都学到了许多东西。
在大学中上网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四年见证了wow吧跌下百度第一贴吧的神坛,见证了李
毅吧的崛起
,猫扑和天涯等热门论坛也一直有关注。网络这个虚拟社区可以说是既迷人又
神秘,在毕业论文题目选择
的时候我就决定一定要靠上网络这个虚拟环境。因为网络不仅
作为电子科学的产物,加入了人们的互动之
后,它已经成为了一个虚拟的社会。
论文答辩结束以后大学生活也将结束。在这里,谨诚挚的
向母校表示感谢,向谆谆教
诲的各位老师等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我的教导,让我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受
益匪浅。
本篇论文的写作是在杨建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的,杨老师高尚的人品、深邃的思
想、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论文顺利进展的重要动力。论文选题之初,许多人也
对我的论文选题
不认可。杨老师告诉我,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放手去做,自己感兴
趣的东西比完成任务才去勉强的
东西要好的多。在此,再次向杨老师表达我发自内心的感
谢,谢谢杨老师对我的支持和指导。
另外,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特别是郭笑雨同学和我的舍友们,在毕业论文的
写作中给了我非常大
的帮助,也正是有了他们相伴,这四年的求学之路才显得丰富多彩。
更要感谢我的父母,父母无微不至的
关怀给予了我生活莫大的支持,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
业。
此时,内心涌起百般滋味,然而寥寥
数行文字,言不尽意。我将携四年母校生活所赐
予我的勇气和知识,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前行„„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