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
关于长城的诗歌-瓯江学院教务系统
八年级语文 上册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
(第7周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骇(hài) 疮疤(chuāng) 掳(lǔ)
诘问(jié)
孀(shuāng) 惧惮(dàn) 玑(jī)
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 懿(yì) 憎恶(zēng)
颈(jǐng)
灸(jiǔ) 矩(jǔ)
二、词语积累
悚:害怕
掳:把人抢走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郑重:严肃认真
渴慕:非常思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惶急:惊慌急迫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烦琐:繁杂琐碎
空前:前所未有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粗拙:粗糙低劣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
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
使用“鲁迅”
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
徨》等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这篇文章最
早
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
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
《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
个散文集子中
2、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
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
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四、文章主旨和结构
作者通过忆述儿时
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
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
、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
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
写阿
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
感激和思
念之情
全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
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
点写“我”对阿长的称呼,表现了“我”对阿长又喜欢又憎恶的感情—
—喜欢
她时称她为“阿妈”,憎恶她时就叫她“阿长”
第二部分(第3~17段),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一层:写“我”讨厌阿长:背地里
说人长短;不许“我”随便走动;晚上睡
觉占全床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爱说、善良、朴实而略
带粗鲁、不拘
小节的农妇
第二层:通过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吃福橘、讲吉利话和元旦清
晨等待鲁
迅“恭喜”的情景,表现了她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情阿长满肚子都是
麻烦的礼
节,说明无知的阿长中封建礼教的毒很深,达到迷信的程度但从中可
以看出她对少年鲁迅的要求,有的如
“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还是正确
的
第三层:阿长给少年鲁迅讲“长毛”的故事,少
年鲁迅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虽
然阿长讲的具有传奇、胡编和迷信色彩,只不过是哄小孩显示自己罢了,但
在
幼小的鲁迅心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不禁对阿长肃然起敬
第三部分(第18~29段),长妈妈为作者寻购《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
而真正使鲁迅
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敬意的,是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一
部鲁迅渴望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
直难以得到大字不识的阿长急小主人
所急,想小主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这不能不让鲁迅感到
意外、惊喜!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别人
不
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不识字,错
把“山海经”听成“三哼经”
,她一定为买这几本小书下过不小的辛苦,她对小
主人的热心、忠诚,通过这件事表现得十分充分而正是
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
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激发了鲁迅大量买书的热情,特别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鲁迅对长妈妈念念
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
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至此,
一个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
厚、真诚的阿长的形象就完
成了
作品的最后两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
情在鲁迅的人生
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
多
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长妈妈的灵魂
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
表现得深切感人
从整体来说,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
睡相的描写,吃福橘前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
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
“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
深切的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
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
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写作特色
1.先抑后扬,真实写人
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了对阿长的“憎恶”与“讨厌”,不是
么?谋死作
者所特别喜爱的隐鼠的是阿长;让作者“最讨厌的常喜欢‘切切察察’”并因此
使家
里“有些小风波”的是阿长;挤得作者“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
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却“
实在是无法可想”的也是阿长;让作者去做那
些“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
常麻烦的事情”的还是阿长就是阿
长所讲的“长毛”的故事以及对自己那让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作用的讲
述,今
天的读者也可一眼看出,是多么的可笑与荒谬这些真切的描写,都带着贬义,
是“抑”的
一面,可以说都是在为写《山海经》一事做铺垫即便是这“抑”的
一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着长妈
妈的善良、朴实的品质
后半部分着重写他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意,主要是因为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
br>经》这是一部鲁迅渴望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直难以得到,谁都“不肯
真实地回答我”只有
大字不识的阿长,主动来问,并且在她告假回来时带回了
《山海经》,由此可见她对小主人的热心、忠诚
她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
知道的下层劳动者,但却善良、真诚、热爱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
极、
落后的东西,那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
幸
文章通过先抑后扬、前后呼应的写法,为读者充分展现出一个有点粗俗、迷信、
守旧,但却善良、热心、
忠厚、真诚的阿长形象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文章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
”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
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
一事略写的
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如她的外形特征,能真实地反映长妈
妈的一
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
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
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
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
和感激之情
在塑造人物上,散文与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说可以通过较大的篇幅和较复杂
的情
节结构,展示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凸现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乃至揭示
丰富多姿的心灵世界而散文因为
篇幅的短小和它内在格局的单一性,只能选择
典型的情节和细节,展示人物性格中的那些“闪光点”以“
一斑窥全豹”,从而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一般地讲,小说的人物是写实的、多面的、立体的,有点像工笔细描的西洋油画;而散文的人物是写意的、单纯的、浓缩的,有点
像重神不重形的写意画
阿长在鲁迅的少年生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看护、带领鲁迅的保姆应
该说,在鲁迅的记
忆中,阿长的故事很多但鲁迅写这篇散文,却没有堆砌材料,
而是精选了几个极富表现力的情节和细节,
集中展示了阿长作为一个女佣人在
周家的位置和她淳朴、热心、粗俗、迷信的性格特征,表现了鲁迅对她
深厚而
复杂的思想感情阿长是一个极普通的佣人,但她对作者“我”的影响却是深刻
的,给“我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我”正是从阿长身上看到了底层人民的
可贵精神和品格
六、重点语句分析
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
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一句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议论句,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敬意的是
因为阿长给他买到
了《山海经》这是一部鲁迅渴望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
一直难以得到大字不识的阿长却急小主人所急
,想小主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
海经》,这不能不让鲁迅感到意外、惊喜!
阿长不识字,错
把“山海经”听成“三哼经”,她一定为买这几本小书下过不小
的辛苦,她对小主人的热心、忠诚,通过
这件事表现得十分充分而正是这个偶
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也激发了鲁
迅大量买书的热情,特别
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正是<
br>鲁迅对长妈妈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
的原因所在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情感,表
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从对
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到对她的爱戴、敬爱、祝福,在鲁迅的人生
历程中,
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
内疚的事
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
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七、课后习题解答
(一)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
病,
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
给“我”买来
了《山海经》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
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
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
子解决疑难
(二)“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
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
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
适合儿
童心理,但出发点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
但求“顺
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
想,是因为阿长不
认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
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
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
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
震悚起来”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
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
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
喜,感激不尽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
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
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
多少路,打听多
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
以
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