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 山海经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doc

余年寄山水
725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13: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上海东华大学-学而第一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 山海经 〉》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 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 代中国的“民
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主要作
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
诗集 《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
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
得不到厦门大学 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
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 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
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三、文体知识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记叙
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
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 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
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四、理解词义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繁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的社会地位卑微。
第二部分(3 —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
动,为“欲扬先抑”中的“抑”。 < br>第三部分(19—29):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为
“欲扬先抑”中的 “扬”。
第四部分(30、31):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
激 和怀念之情。
1



六、问题归纳
1.文章介绍了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 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
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称呼。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
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 。同时以写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
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 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
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 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这一处是对阿长睡姿的细节描写,一个“大”字,把阿长伸手 伸脚的睡
姿写得生动传神。通过“伸”“摆”“挤”,以及对“大”字的特写,可
以看出阿长的 粗俗、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
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 ”发生“敬意”作铺垫。
3. 作者为什么“实在不佩服”阿长?这些细节体现出阿长什么性格特点?
作者“实在不大佩服”阿长是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对
“我”管束很严;睡相 不好。阿长的这些表现体现出阿长没有文化、行为
粗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特点,也折射出阿长的朴 实和平凡。
4. 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是
否离题?
不离题。因为 “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
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以及远房叔祖的 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
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买《山海经》送“我”
作铺垫。
5.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
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
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 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
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 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6.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
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
震悚起来”,说明“我 ”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
的敬意了”。
7.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 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
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 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
长那样热心; 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
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 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
有伟大的神力”。
8.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
时给了“我”非常大的 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9. 课文结尾补写阿长的悲苦身世,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补叙长妈妈悲苦的身世。与开头 “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照应,再次强
调阿长的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过了这么久,“我”依然把长 妈妈记在
心中,说明“我”对她的感情之深。表达了“我”对她的内疚、同情、思
念。
10.本文的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不用“长
妈妈”? 文章第1-18段先用“抑”笔,侧重从“缺点”上展示阿长的形象,与此对
应,“我”的情感态度 是“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觉得非常麻
烦”,如果用“长妈妈”,不合常理,用“阿长”更合 适。再则,将“阿
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地位低下的文盲
妇女 与一部古典名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疑问将极大地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还有,标题用的是作者 46岁写作时候的口吻,用“阿长”有
亲切之感。
七、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 时代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处于社
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这 位没有文化、粗俗而又
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劳动妇女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
一、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
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 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
买来了《山海经》。详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其余是略写。从
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她粗俗 、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
长妈妈赢得了少年时代的作者的敬重和感激,并被作者终生怀念 ,因此作
者用文字写下了她的人性美,并借此表达了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
美好品德的敬 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愚弄人民
的嘲讽和批判。
二、1.语句略。 文章第二十七段中的“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
心爱的宝书”,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 ,而第二十八段中的“书
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则标志着文章回到了写作的现实中来。
2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情况知之甚少的内疚,表达
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怀念,而文 章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
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将感激和怀念之情推至最高点。 < br>3.回忆中,阿长的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
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 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使“我”震惊
的是阿长给“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别人不肯做,或
3



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 又发生新的敬意。作者是以儿
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 br>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
三、第一个神力是作者认为阿长可以抵抗外 敌,拥有一种伟大的神力。第
二个神力是作者认为别人办不到的事,阿长却可以办到,对她产生了敬意,
认为她很了不起。又因为这件事成功了,所以觉得是一种神力,这是作者
儿时的一种感觉。前一 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赞颂的意味。
四、1.“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儿 时对阿长害死隐
鼠一事的态度和心理。
2.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说明了作者之前对长 妈妈没什么好印象,
而接下来所写的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才让“我”产生了“敬意”。这样的
敬 意,是通过讲故事吓“我”而得到的,是一种对故事的好奇和恐惧,是
“一时”的,从而衬托出后面因买 《山海经》而取得的“敬意”不一样,
那才是真正的敬意,是永远的敬意。
3.这是通过一个 孩子的眼光来写作者对长妈妈由讨厌到逐渐产生敬意的心
理,而非真的如句子中所说“情有可原”,“应 该我退让”。这样写,特
别有童趣。
五、略





4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400-社区工作总结


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寄语学生


书画展-三年级期末试卷


光棍节个性签名-深圳市考试中心


我学会了包饺子作文-超星神游戏


哈尔滨学院-新加坡硕士留学条件


14年高考分数线-高考零分作文2013


重庆工程学院-间歇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