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自学任务单 附答案
黑板报图片简单又漂亮-学弈读后感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导学案 自学任务单 答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读懂阿长,体会她那颗善良、仁慈的心。
2.了解《山海经》,明确它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品味最后一段话,体会成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
【资料补充】
《山海经》:
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
巫术、宗教等
,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
载了一些奇怪
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神兽:
帝江即浑沌神。《山海经》云:“
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
实惟帝江也。”
※神话故事:
刑天断首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精卫填海 <
br>发鸠之山,有鸟焉,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
br>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羲和浴日
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
羲和,方浴于甘渊。羲和
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课文探究】
一、整体感知 <
br>1、快速浏览课文19—29段,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把阿长买《山海经》的故事写
出来。注意,要
写明白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一、
1、因为从叔祖那里知道了一本叫《山海经》的书,
作者特别渴慕,但是又无从得到,于是日思夜想。
后来阿长知道了这件事,告假回去给鲁迅买来了《山海
经》,鲁迅特别震惊,这本书成了影响鲁迅一生的宝
书。
1
2、仔细阅读19-31段,沉潜到文字之中,找到至少三处打动你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第一处:
原句:
理由:
第二处:
原句:
理由:
第三处:
原句:
理由:
二、文本细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但当我哀悼隐鼠,
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
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
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
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
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
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
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
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
里,看见过陆玑
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
面有许
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
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
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
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
2
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
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
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
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
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
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
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
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
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
神力。谋害隐鼠的怨
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我
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
她的经历;仅知
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
说明。
二、
1、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
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
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衬托阿长的善良热情,关心孩子。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什么?
2、“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
海经》是怎样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必定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3、比较原句与改句,说一说有何不同?
原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改句1:我给你买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
改句2: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
我给你买来了!
3
3、原句写出了阿长对鲁迅的亲昵感情,也写
出了她买书来的高兴,以及迫不及待想要给鲁迅看的情形,
同时“三哼经”一次,也透露出阿长买书的不
易。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这样?
4、“我”的反
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还有“这又使我
发生新的敬意了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
久,阿长能买
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这体现了“我”对眼前发
生的事情感到
出乎意料的惊喜,且感激不尽.。
5、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阿长给“我”买来的,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成了我的文学启蒙书,“我”感受到了来自阿长的关心,很感激她。
6、结合文章内容,说一
说最后一段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所表达的情感。
6、地母就是地神。
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理在地下,
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地
,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这祝福里有愧疚、有感激,也有对真诚淳朴、善良仁慈的
热切呼唤。
【能力提升】
1、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想象一
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
怎样跑书店,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联系前文,发挥想象,补写一段长妈妈
买《山海经》的经过。
前文提示一:第20自然段,“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
前文提示二:第22自然段,“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
前文提示三:第24自然段,“有画儿的‘三哼经’……”
4
1、示例:
街上是人山人海,可惜热心肠的不多。几经碰灰,终于觅到了一家书店,遂进。“老板,有没有卖三哼
经
的?”阿长一边寻看着书架,一边探问道。
“这里有《诗经》《佛经》《三字经》等等,不知你指的是哪本? ”伙计笑道。
“哦,你把
那本《三字经》拿来我看看。”阿长满怀希望,接过伙计递过来的书,大略一翻,并没有什
么哥儿所说的
插图,不觉有点失落。
“请问有没有那种插图的《三哼经》? ”阿长递回了书,又朝书架扫
了几眼。店伙计一愣,笑问道:“啥?!
有意思了,什么插图?”阿长仰起头想了片刻。
好像是什么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之类的奇怪的东西。”
你说的不会是《聊斋志异》
吧!”店伙计有点不耐烦,掂起掸子四处拍了拍。“不,一定不是,好像是
什么经的!”阿长果断地回答
。
“没有。”伙计板起了面孔,不愿再多听她一句话。阿长走出店门,四下望了望,失望地往回走。
“怎么办,怎么办?”她暗自思忖着,不觉踱到了一个书摊前,眼前一亮。“有没有画着奇怪动物的《三
哼经》? 里面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阿长俯下身子。
“有啊有啊,呃,瞧!”小贩兴奋地从书堆中淘出了四个小本,掂着一角在空 中晃了晃。
阿长拿过一个小本,翻开来直起身子,忽而十分欢喜的样子。
小贩看了她一眼,乐呵呵地说:“这可是好书,四本《山海经》,八十文。”
阿长想都没想,数出了八十文递给他,接过那四本小书,用布包好,飞也似地跑去叫哥儿去了!
2、阅读《朝花夕拾》,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任务1:
在《朝花夕拾》中还有
很多这样鲜活的形象,在这些人物作者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有热情地赞颂,有真
情地怀念,有高度地评价
,有激动地叙述…… 请你找到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伴听。
任务2:
制作“《朝花夕拾》人物图谱”,任选一个人物,写一个简短的介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