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中秋节月亮-语文书里的故事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
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
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
发现
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
《卖油翁》,一篇略读课文
《台阶》和一个习作、一个名着导读。
【教学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
2、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难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学法指导】
1、熟读精思。指“有重点”
“有深度”的思考。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思考问题的
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
中哲理,同时
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
论、探讨。同
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2.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合作探究,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习过程中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曾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起雪
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
聆听过“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长。对于鲁迅,阿长是一个
很
重要的人物,鲁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鲁迅45岁的时候还专们写了这篇文章。
那么
,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对少年鲁迅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
造这个人物的?让我们一
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来探个究竟。
二、预习检测:
①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字_____,我国伟大的____家、____ 家、
____家,
代表作:小说集 《______》,散文集 《____》等 。
②关于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骇( ) 掳( )惶急( )疮疤(
)诘问( ) 惧惮( )粗拙
( ) 憎恶( ) 絮说(
)
③理解下列词语: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
多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
买来《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
是重点。)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
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切
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
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
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
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
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
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
写,作者只是随意
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
br>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
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
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
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点评: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
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
沙里淘金
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
事
散文的典范之作。)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
的
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
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
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
理也觉得“非常麻烦”;
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
敬和敬爱
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
《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
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
敬意。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
人
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
”,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
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
,刻画出
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
感
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四、师小结: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
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速度课文,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
“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
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二、精读研讨,重点突破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
种想法表现了“我”
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有什么反应?表现
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
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
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
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
‘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
人物的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老师补充
1.明确问题一:“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明确问题二:“我似乎
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
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
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明确问题三: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
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
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明确问题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
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
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明确问题六:“她穿着
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
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穿着新的蓝布
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一见面,
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高兴”写为
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
长妈妈的仁慈、善良。“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
淳朴、
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7.明确问题七:“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
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
“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
一个不
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
都
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
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
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三、写作特色品析: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
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
突出了长妈妈对“我”
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
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
人
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
庄重。“切切察察”
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
,
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
深切怀念
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
加真实感人。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老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内容,梳理顺序,理解老王的“苦”与“善”的品质;
2.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
3.品味文章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音乐《献给爱丽丝》)
一个盲人乞丐向大文学家雨果乞讨,雨果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
写了这样一句话:“春
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
很简
单的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写出了乞丐的无助与茫然;很小的一个
举动
,却让我们看到身为大文学家的雨果没有忽视卑贱的乞丐,没有袖手旁观,而是
施以援手。在这里,雨果
送给他的不仅仅是一句话,送给他的还是温暖,还是春天,
大家说,对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杨
绛写的《老王》,她有没有送给我们的主人公老王一个春天呢?让我
们一起拭目以待。
二、初读全文,了解其人:
1、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说说关于老王的基本情况,同学们觉得老王过的是什么样的
生活?
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
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
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
2、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如何?
他需要钱,但做生意
从不多收一分钱。愿意尽义务,非常讲感情,讲仁义,有良心,
关心人,老实厚道,善良纯朴,知恩必报
。
3. 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是什么顺序?
事 件
老王的品质
送冰块,车费减半 老实厚道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重感情,讲仁义
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 知恩必报
先是按逻辑顺序介
绍了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等基本情况;接着按时间顺
序回忆了老王的工作和为人,以表现老
王的善良与忠厚。
二、品读赏析:
1.课文对老王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A:运用了外貌描
写,“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形象描写出老王
临死前病重的可怕情状。
B:运用了神态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直僵僵”写出老王临死前的呆
板、僵直的神
态,没有一点活气。
C:运用神态描写,“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双手”。“直着
脚”写
出老王机械、不灵活的神态。
D:运用动作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写出老王象死物一样,钉
在门框里,形象、直观地描写了老王临死前的病重状态。
E:
运用动作描写,“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攥”字是握住
的意思,老王开始并
不想要钱,接过我给的钱,很是珍惜,紧握在手。
F:运用语言描写,“他‘嗯’了一声”。老王知道自己的病情,不想多言。
G:运用语言描
写,“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老王讲感情,
讲仁义,知恩图报的美好心
灵。
教师小结:
文章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老王给我送香
油、鸡蛋
的全过程,整个过程老王说话很少,正如文中所说“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
意
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2.文中除了正面描写老王的外貌,表现他已不久于人世,还从什么角
度对老王的情况
作了描写?
侧面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第16段“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
去,直担心他半
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
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
他是怎么回家的。”用“我害怕得糊涂了”侧面说明老王外形的恐怖,病入膏肓。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我们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呢? <
br>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
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当时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老王最后还是离开了
人世,所以感到“愧怍”。
2.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
看待他
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
验,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就为他人 ;
台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详略安排。
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和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
其中深刻而
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已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
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
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
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
利于理解
本文主旨,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在别人面前提
起;他的一生可
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人群中将他分辨出来;他的一
生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
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
父亲,却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走近这位父亲。(板书课题及作者)
2.走近作者。(用课件出示)
李森祥: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
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
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
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
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
动的普通人
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有代表性的小说有——《小学老师》、《台阶》、《传世之鼓》。<
br>同时李祥森还是电视连续剧编剧,创作了几十集电视剧,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天
下粮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用课件出示)
āo dàng
kǎn gān gà nián qiào
凹 凼 门 槛
尴 尬 黏 撬
xián kāi gā shǎng
lèng juè
涎水 揩 嘎叽 晌 午 愣住
很倔
2、请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3、“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贯穿全文的线索。为了表现父亲。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三、研读分析,把握形象:
1.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三级青石板台阶;认为台阶低。
2.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试用原文回答)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3.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不受人尊重,这也就让
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说台阶低了。
他实际上是对什么的需要啊?
他实际上需要尊严。
4. 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
5.为什么父亲要造九级台阶,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
br>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这个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
的象征,而一
级是最低级别,九级是最高级别。
6.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呢?用了多长时间呢?(
指导学生找出文中
语句来完成问题)
课文第10—11段。
7.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从这点可以看出父亲什么样的性格?
倔强、吃苦耐劳、节俭、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等。
8.准备是艰苦的,漫长的,新屋很快就建
好了,台阶也筑成了,可是父亲却不好意思
坐上去了呢?这体现出父亲什么样的品质呢?
父亲
觉得坐在高处和别人说话不自在,不习惯,很尴尬。前文提到父亲低眉顺眼老实
厚道了一辈子,没人说过
他有地位,父亲也人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自卑心理长
期存在,盖好新居,高台阶后,受到别人的仰
慕,这种心理反差太大,造成了父亲的
尴尬,也就是中国传统农民身上所特有的一种特质,就是谦卑。
9.父亲拼命干了一辈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人老了,身体垮了。从文中父亲挑水闪了腰这一点看出来的。
10.归纳人物形象:你怎样评价文中的这位父亲形象?
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四:品读赏析:
1、文章的谋篇布局来看,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形成前后的对比,突出父亲当年力气大,而后来却闪了腰。
(2)写石板质地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的差。
(3) 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
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了,“我已长大成人了”,说
明准备时间的长,体现父亲的辛劳。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文题是“
台阶”,台阶即为中心,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而造
台阶则要详写。
五、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作者仅仅写了父亲一个人吗?为什么?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要通过完整的故
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反映社会
生活。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不仅仅是个体形象,他们
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通常代表一个群体,而散文中的人物仅仅代表个体形象。比如《故乡》中的闰
土,是
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而圆规杨二嫂是被社会扭曲的小市民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
的
飞利浦夫妇,代表的是唯利是图、嫌贫爱富的一类人。《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
是广大法国人民的
象征,那么,《台阶》中的父亲,也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卑微
的理想而坚韧顽强的父亲,他是一个
群体的代名词,代表了哪些人?(生答)代表了
地位卑微的农民。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通过父亲这个
形象,引发我们对父亲这一
代人这一类人人生价值和精神生活的追问——我们的农民父辈,我们的像农民
一样的
父辈,我们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有尊严的真正像个
人一
样不再一辈子低眉顺眼,不再卑微的驼着背生活?
2.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想到了作者的父亲,劳动
人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此刻你
对自己的父亲是否又多了一份理解和关心呢?请以“爸爸,我想对你
说”为题,运用
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板书设计:
卖油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能使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并掌握常用虚词“之”
“以” “而”的用法。
3.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归纳中心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及一个人应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
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
巧匠。在过去的几千年当
中,这类的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样
一位老人,在欧阳修笔下,他是一位貌似平常
,却又身怀绝技,他到底是谁呢?
二、检查预习
作者作品简介: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人。
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
词各方面都成就卓着的作家。他团结
和培养了许多着名作者,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以往所说“唐
宋八大家”,就有
六大家属于这个时期的这批作家里的。八大家:唐的韩愈、柳宗元,宋的欧阳修、王<
br>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韩、苏、王的绝句我们曾学过一些。欧阳修是北宋
古文运动的领
袖,一生写了大量散文作品。他的文章简洁明畅,说理透辟,状物抒情
挥洒自如,语言精练而不奇顺,文
辞婉转曲折,具有潇洒的风格和浓厚的抒情气息。
今后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名篇《醉翁亭记》,更可领略其
妙处。
本文仅135字,可算散文中的小品,选自《归田录》。该书是一部记载朝廷轶事和士大
夫诙谐之言的书。
2.读准字音:
咨zī 矜 jīn 圃pǔ
睨nì 失shǐ
颔 hàn 忿 fèn 酌zhuó 沥 lì
杓sháo
三、文章诵读,整体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结合课文注解初步了解整个故事内容及主要人物,疏通文义。
2.学生自学新词,发现疑难。
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探讨。
“以”、“于”、“而”、“但”、“之”、“中”等词的词性词义辨清楚。
例:轻:尔安敢轻吾射!”(轻,作动词用,看轻。)
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剑术)
之: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之,代词,指陈射箭)
但微颔之(之,代词,指陈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之,代词,指箭也是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之,代词,代“葫芦”)
笑而遣之(之,代词,代“卖油翁”)
3.教师依次出示《卖油翁》的提纲让学生复述故事:
①尧咨善射 ②尧咨自衿 ③
卖油翁微颔④陈尧咨与卖油翁对话 ⑤卖油翁酌油 ⑥陈
尧咨笑而遣之
学法指导:复述课文内容的思路:①介绍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
②文章
主要写了两件事,即射箭和酌油。
4、课堂小结:
1.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应
注意交代清楚人物,事件的经过、结果等。本文记述了卖油翁
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
2.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联系整个句子,只有掌握这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才能
较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
2.根据上节课的板书,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二、品析特色
1、为何如此短的篇幅,作者未发表一点议论,就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这
样的叙事
方法有什么特色
先介绍人物,在熟悉人物基础上叙述,宾主分明,繁简得当。
特色: (1)剪裁合理。把生活中的素材作了合理的详略处理。主角是卖油翁,写陈的善射,只
为了陪衬卖
油翁的善酌。因此,写陈射技之精只作概括交代,不加渲染。主要笔墨放
在酌油的现场操作,采用白描手
法,细腻传神。该略,惜墨如金;该详,泼墨如水。
细部清晰,动作、神态:手艺和议论,均写得精确。
一段详,一段略,略中有详,详
中有略,详略交叉运用,服从于突出中心的要求。(这是
由于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对
生活中现象烂熟于心。)
(2)对比鲜明。课文始终把两个人对比着写。
陈尧咨 卖油翁
技艺: 善射(十中八九) 善酌(绝技)
见地: 自矜
大巧若拙
态度: 浮躁 从容、沉着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文中哪些词语表
现了这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陈尧咨――自矜――忿然――笑遣
卖油翁――微颔――笑答――酌油 熟能生巧
明确:陈尧咨队卖油翁的态度变化是:自矜―
―忿然――笑而遣之,陈尧咨对卖油翁
前后的变化说明他已有所醒悟。
2.下列词语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神情和态度?
公亦以此自矜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笑而遣之
明确:“矜”表现了陈尧咨扬扬自得、喜欢自我炫耀之意。
“睨”展示卖油翁满不在乎的情态。
“微颔”表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表演只略微赞赏,并不怎样。
“笑”说明陈尧咨翻然悔悟
3.根据上面的分析,让学生总结文中两位人物形象。
陈尧咨:善射—“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骄傲不可一世
卖油翁:酌油不湿钱口 “睨”“微颔” ——超然不自傲
四、总结、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及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的前
后变化,睨觉得陈尧咨从中悟
出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这个故事对我们学好文
化知识有
什么启示?
明确:前问学生讨论后回答:“熟能生巧”,后问自由回答。
2.链接生活
说说生活中学习中“熟能生巧”的例子,并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小结:
我们反对玩物丧志,雕虫小技,卖油翁是在职业技巧上熟能生巧,我们也要在
真正需要熟能生巧的地方苦
练基本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做有为的年
轻一代,肯于吃苦,终究会取得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