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梳理
小学入学年龄规定-退伍军人简历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梳理
整体感知
1、理解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七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
事,但心地善良、
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
感激和怀念之情。
2、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姓名。
第二部分(3-12段)简略叙述憎恶、讨厌阿长
的原因。(背地里说人长短,睡相不好,
阿长讲究许多繁琐的礼节和规矩。)
第三部分(13-29段)详细叙述阿长讲长毛的事情以及为我买回《山海经》等一些书
的过程。
第四部分(30-31段)抒发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
3、概括文章所写的七件事,体会选材详略。
读完本文后我们可以明确《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共写了七件事:
(1)“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
(2)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
(3)阿长摆成“大”字的不雅的睡相
(4)我所不耐烦的阿长给我讲得规矩和道理
(5)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6)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7)阿长买《山海经》给“我”
4、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情感的变化。
鲁迅对长妈
妈的情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的。这种情感的变化是我们学习本文的另一
个重点。我们清晰地从文中的
7件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曲线:对阿长不好的
习惯,我是充满了憎恶、讨厌、不耐烦;听
到她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
意;当得知阿长踩死隐鼠后,我的敬意消失,产生怨恨;
当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我对
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通过这个分析,我们
可以轻松地得出本文
的叙事线索是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的感情变化。
问题思考
1、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
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
《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
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
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
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
作者看来“别人不
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
和感
激之情。这样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抓住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
2、“我”为何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3、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说明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的善良、朴实。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
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
有伟大的神力。”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这是作者的议论,表明了“我”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的心情。
5、在作者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既愚昧、无知、落后,又质朴、善良。
6、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首先,《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是抑笔,
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
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其
次,“阿长”和《山海经》,
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了呢?令
人好奇,设计悬
念。再者,作者写此文已46岁了,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问题探究
重点研读本文第19—27段,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
的什么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说明我对从她
那里
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
出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
以后
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真是喜出望外。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
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
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
功。
4、从文中找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
描写、语言描写。
5、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
物的哪些特点?
“哥儿”的称呼,有江南的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
的
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
到了《山海经》
,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
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这处
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
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
1
、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我”的什么
心理?
答:“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
化,
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
也不会理解“我”
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答: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
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
的朴实热情善良,关心帮助孩子的性格。
3、“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
答: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
答:因为这四本书虽是粗拙,但却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